出版時間:2007-11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 作者:張國壯 頁數(shù):319 字數(shù):259000
Tag標簽:無
前言
1777年11月8日,22歲的奧地利音樂家沃爾夫?qū)ぐ數(shù)蠟跛埂つ?Wolfgang Amadeus Mozarl,1756-1791)在給父親的信中這樣寫道:“我不會寫詩,因為我不是詩人。我沒有能力把對象安排得有光有影,因為我不是畫家。我甚至也不會用手勢和體態(tài)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因為我不是舞蹈家。然而,這一切我可以用聲音來做到,因為我是音樂家?!?1777年11月8日自曼海姆教父)1791年12月5日,當(dāng)這位天才的音樂家放下手中正在譜寫的《安魂彌撒曲》溘然謝世時,差兩個月才滿36歲的他,向世界貢獻了626部各類體裁的音樂作品,這尚不包括他的132件未完成的遺作和在各種場合即興演奏以及后來人們新發(fā)現(xiàn)的一些作品。令人驚嘆的是,這些作品無一不是優(yōu)美動聽的精品!而更令人驚嘆的是,許多作品是作者一次性完成的,沒有經(jīng)過任何修改!1991年,在紀念莫扎特逝世200周年之際,由荷蘭菲利普公司(Royal Philips Electronics NV.)錄制的莫扎特音樂作品全集的CD光盤,為數(shù)竟達180張之多!另外據(jù)文獻記載,目前正在太空中遨游的“旅行者號”(Voyagerl,2)探測器所攜帶的向宇宙可能存在的智慧生物顯示人類文明成就之精華的金唱盤,就錄有莫扎特的經(jīng)典作品!莫扎特在其短暫的一生中,能夠創(chuàng)作出數(shù)量如此可觀的音樂作品,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有人曾對他音樂創(chuàng)作的“勤奮程度”做過大致的測量和估算,所得出的結(jié)論讓人難以置信:除去莫扎特來到這個世界的開頭五、六年,余下的30年間,莫扎特恐怕五日不在構(gòu)思和寫作!莫扎特傳記作家W·J·特納(W·J·Turner)對此感嘆道:“我們不得不盡最大的努力去想像莫扎特的大腦中是怎樣從不休息地創(chuàng)作音樂的。音樂一直存在于他的大腦中,甚至可能在他睡覺的時候也不停息。”莫扎特曾這樣解釋過他創(chuàng)作的勤奮,他說:“我不停地創(chuàng)作是因為休息更讓我感到疲勞?!蹦氐慕憬悻斃麃啞ぐ材取つ?Maria Anna Mozart,1751-1829):這位從小就和弟弟一起同臺演出的親人,在莫扎特去世后回憶說:“沃爾夫?qū)约壕褪且魳返幕恚灰坏┣K,人們才又看到那個孩子?!笨梢?,莫扎特投身音樂完全是由天賦使然?!拔以僖矡o法往下寫了?!?770年,14歲的莫扎特從意大利的米蘭(Milan)寫信向母親訴說道,“由于寫了那么多的宣敘調(diào),我的手指頭都寫疼了!求媽媽為我的歌劇一切順利、也為大功告成后我們能愉快地重逢而祈禱?!庇纱瞬浑y想像,他譜曲付出的工作量有多大,他創(chuàng)作的艱辛也由此可見一斑!1777年10月,21歲的莫扎特在給父親的一封信中表達了創(chuàng)作給他帶來的愉快享受,他這樣寫道:“只要有機會讓我作曲,我便覺得快活多了。無論如何,唯一能夠使我快活而且動情的事便是如此。”(1777年10月11日致父親的信)“投身音樂我可以不顧一切,就是把脖子伸進絞索里,也心甘情愿!”:莫扎特這位天才的音樂家既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如果說“生命”這個詞意味著“創(chuàng)造”的話,那么“莫扎特”這個名字就是“創(chuàng)造”的同義詞,它同樣也是世界音樂史上音樂最高水準的象征。作為音樂家,他一個人的創(chuàng)作幾乎滿足了全世界人對音樂的需求!也許有人要問,是什么因素激發(fā)起莫扎特如此高漲的創(chuàng)作熱情,是什么因素給予他如此巨大的創(chuàng)造力,他的創(chuàng)造秘訣究竟是什么呢?答案其實就蘊涵在他的音樂作品中,那就是:愛!愛是一切生命中最為強大的創(chuàng)造性動力。奧地利當(dāng)代著名的鋼琴演奏家兼莫扎特研究專家保羅·巴杜拉-斯科達(Paul Badura-Skoda,1927-)說得好:“莫扎特的音樂是一種清晰而自然的語言,每一個國度的人都可以表達它。彈奏莫扎特的音樂是考驗自己能否返璞歸真,考驗自己能否讓音樂說話。要掌握他的音樂情緒,心中必須要有愛,因為莫扎特的音樂就是愛的流露?!泵绹?dāng)代音樂史學(xué)家保羅·亨利·朗(Paul Henry Lang,1901-199])在他所著的《西方文明中的音樂》一書中也表達了同樣的見解,他指出:“把握莫扎特的真正偉大,理解他的音樂具有的強大拯救力量的深刻奧秘,就必須始終牢記這個人的高貴靈魂曾忍受痛苦,曾竭力掙扎,曾屢遭挫折,曾蒙受屈辱。但是在他的天性中支配一切的特征是無窮無盡的愛,因而盡管遭受折磨,但是作品卻不以痛苦為支配性基調(diào)。”所謂莫扎特的“音樂具有的強大拯救力量的深刻奧秘”的所在,無疑就是這位為愛而生的音樂家內(nèi)心充滿的對上帝、對生命的愛。莫扎特曾經(jīng)這樣寫道:“為升進天國而拼搏,當(dāng)然是壯麗的、崇高的。但是,活在這個可愛的塵世同樣是美好無比!既然如此,那就讓我們做人吧!”做人:亦即成為一個人、成為其所是,從生存的本質(zhì)而言,就是接受和欣賞上帝創(chuàng)造的一切,換句話說,即是接受上帝之愛。對于一個個人而言,只有接受了上帝之愛,才會從厭棄和否定自身的生活怪圈中走出,才會發(fā)現(xiàn)生命之美。莫扎特的上述感嘆性陳述,可謂是一語道出了他的人生價值觀和他直面現(xiàn)世、直面生活的樂觀態(tài)度。天國與塵世同樣美好而不是對立沖突的信念,正是一名基督徒的信仰基礎(chǔ)。莫扎特正是憑借這種信念體驗生活和從事創(chuàng)作,才使得他的音樂顯示出這樣一種特征:在神性面前,意味著人性;在人性面前,意味著神性。這種整體性:神性與人性的統(tǒng)一、精神與肉體的不可分割:在莫扎特的創(chuàng)作活動和音樂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現(xiàn)!生命中不能沒有愛,但是,愛并不是人與生俱有的,要認識它和獲得它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學(xué)習(xí),去創(chuàng)造,去行動。終身致力于愛的教育的美國學(xué)者里歐。巴士卡里雅(Leo Buscaglia,1924-1998)在他所著的《為愛而生:愛的備忘錄》這本通篇講述“用行動表現(xiàn)愛遠比口頭談?wù)撍挥幸饬x”的書中指出:“人人都是為愛而生”,并且強調(diào):“‘愛’為挫折、孤寂、恐懼提供了另一條出路,但愛不會從天而降?!卑褪靠ɡ镅抛珜懘藭哪康闹荚诠膭钊藗兎e極主動地去思考、去感覺、去行動,因為只有這樣,人們才會真正認識到愛的真諦,才會有真正意義的成長,才會逐漸懂得如何做人,如何接納愛,如何施愛予人。莫扎特的一生,實際上就是他實踐如何做人、如何接納愛、如何施予愛的一生?!叭松嗝篮冒?!”這是莫扎特在世時經(jīng)常發(fā)出的感嘆。生命的意義就是生命本身,生活的意義就是發(fā)展和實現(xiàn)造物主賦予生命的潛能,彰顯生命的價值,榮耀上帝的恩典,而“愛”就是生命和生活的核心意義,活出愛來,乃是人生終極的價值取向。因此可以說,肯定愛,就是肯定塵世,肯定生命。反之,否定愛就是否定塵世,否定生命。總而言之,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愛才能使人活得更像人。在自然和現(xiàn)實之中,還有什么比愛和生命更美好的東西嗎?莫扎特選擇了愛,愛也選擇了莫扎特。莫扎特有一本友人題詞紀念冊,其中好友戈特弗里德·馮·雅坎(Gottfried von Jacquin,1763—?)所題的這么一段話清楚地點明了造就天才的一個決定性的條件:“真正的天才僅有偉大的理解、僅有想像力、或者僅有理解加想像力還是不足以造就天才。愛!愛!這才是天才的靈魂?!笔堑?,沒有對上帝的信仰,沒有對愛的智慧的深刻感悟,人永遠不可能對包括人類在內(nèi)的自然發(fā)出真正的出于心底的愛、贊美和關(guān)懷。人只有在與上帝、自然和生命的交流中才能感受到愛,只有在愛的感召下,人才能產(chǎn)生出偉大的行動。正如艾米特,??怂乖谒摹兜巧讲嫉馈芬粫兴f的那樣:“有了足夠的愛就沒有征服不了的困難,有了足夠的愛就沒有治愈不了的疾病,有了足夠的愛就沒有打不開的門,有了足夠的愛就沒有填沒不了的鴻溝,有了足夠的愛就沒有推不倒的墻,有了足夠的愛就沒有贖不回的罪,無論苦惱有多深,無論希望多渺茫,無論問題多糾纏,無論錯誤多嚴重,這一切都無關(guān)緊要。只要你能充分認識到愛,這一切都會煙消云散。只要你能夠充分地去愛,你就會成為人世間最幸福、最強大的人?!蔽譅柗?qū)ぐ數(shù)蠟跛埂つ赜闷湟簧慕?jīng)歷和創(chuàng)作告訴人們,誰沒有愛,誰就將一無所知。在人類經(jīng)歷了因放棄彰顯上帝的榮耀:這種災(zāi)難性無知:所造成的毀滅性后果而進入21世紀之后,我們愈加清楚地看到,莫扎特:這位天才音樂家,就是上帝在250年前派來的“用音樂播撒愛的使者”。
內(nèi)容概要
愛和服侍是莫扎特音樂創(chuàng)作的核心,并且也是引導(dǎo)他進入音樂創(chuàng)造完美之境的一條重要途徑,“用音樂播撒愛”和“用美說服人們?nèi)邸?,是他?chuàng)作的神圣使命,也是他向我們發(fā)出的進入充滿愛和關(guān)懷的世界的邀清。本書從基督教信仰或者從愛的角度研究和介紹這位音樂家。
作者簡介
張國壯,男,1956年2月出生于山東省濟南市。現(xiàn)任職于湖北省襄樊學(xué)院神學(xué)美學(xué)研究所,主要從事生態(tài)神學(xué)和生態(tài)美學(xué)以及基督教藝術(shù)的研究工作,同時也致力于繪畫和書法藝術(shù)的創(chuàng)作等。
書籍目錄
引言上篇 生平及創(chuàng)作 一“榮譽屬于有教養(yǎng)的人” 二 良師益友 三“我只愛旅行” 四“我要在狂喜中用我的整個心靈擁抱你” 五“法國人是蠢驢,他們永遠是蠢驢” 六“薩爾茨堡不是我施展才藝之地” 七“人性的呼喚,在我身上像別人一樣強烈” 八“婚姻是愉快的抉擇,也得付出代價” 九“窮,但是聰明,埋頭干活吧” 十“愉快的戲劇” 十一“我們的財富保存在頭腦中” 十二“我多么希望在你的懷里休息片刻” 十三“愛一個人就是使其幸福” 十四“我的內(nèi)心是寧靜的” 十五“我已經(jīng)感到死神到了我的舌尖” 十六“我就是音樂,音樂就是我”下篇 創(chuàng)造的蹤跡 一“我認為我有一個不死的靈魂” 二 人的偉大與渺小 三 上帝的寵兒 四“如果有比較光明的社會,我愿歸屬于它” 五“有藝不露,乃為真藝” 六 天才創(chuàng)作的過程,即接受和回應(yīng)上帝恩典的過程 七“歌劇領(lǐng)域里的莎士比亞” 八“愛上帝并且做你喜歡做的事” 九“由衷地祝愿我周圍的每個人都能得到這種幸福感” 十 從莫扎特音樂中汲取“愛的養(yǎng)料” 十一 音樂濃縮著宇宙的和諧 十二 用“美”說服人們?nèi)ァ皭邸薄∈皭畚野?,因為我愛這個世界,愛塵世 十四“莫扎特效應(yīng)” 十五“陽光音樂” 十六 蘊涵在身體中的生命之歌尾聲附:莫扎特的著名作品主要參考書目(中文)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三 “我只愛旅行”莫扎特從童年時代起便跟隨父親乘馬車在歐洲大陸旅行演出,那里優(yōu)美的自然風(fēng)光、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和各國著名音樂家的樂風(fēng)以及鄉(xiāng)村民間音樂的淳樸氣息甚至是旅行的艱辛,都對他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產(chǎn)生生了巨大的激發(fā)和誘導(dǎo)作用。1764年4月,他們一家旅行來到英國倫敦。在這里,莫扎特第一次聽到了德裔英籍作曲家喬治·弗里德里希.亨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創(chuàng)作的清唱劇。亨德爾用這種音樂形式所表現(xiàn)出的莊嚴神圣、氣勢恢弘的精神感召力,使莫扎特幼小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在這里,他還認識了德國偉大音樂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rm Sebastian Bach.1685-1750)的小兒子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ohann chris-tian Bach,1735-1782)。這位當(dāng)時已經(jīng)聞名于歐洲樂壇的作曲家給莫扎特以深刻的影響,尤其是他音樂中的樂觀情緒和明朗色彩深深打動了這位從薩爾茨堡遠道而來的音樂神童的心。旅行和旅行演出是莫扎特童年和少年時代的主要生活,也是他接近自然、認識自然、親近自然,體驗和感悟其神奇的造化,擴大“身體、精神、心靈”感覺范圍的重要途徑和音樂創(chuàng)作的動力源泉。莫扎特一生共作了九次音樂之旅,其中,時間最長、對其一生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影響最大的一次,是從1763年6月6日(7歲)開始,到1766年11月30日結(jié)束的長達三年半之久的旅行。在這一時期,莫扎特創(chuàng)作的作品,大多是在旅途中完成的,即便是呆在故鄉(xiāng)薩爾茨堡不外出,他譜寫的作品,也幾乎都是為了旅行演出而譜寫的。
后記
毫無疑問,上述這些“第一次”改變了我的生活,也豐富了我的人生。幾十年來,無論生活和生活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多少變化,都沒有使我改變對莫扎特音樂的喜愛。有時候,我甚至覺得我真有“耳福”(能與莫扎特的音樂相遇是一種“福分”,也是上帝的安排),因為相對周圍那些年齡與我相仿的大多數(shù)人來說,我,可以說比他們早,也比他們多地接觸了莫扎特的音樂,而且至今仍樂此不疲。聽莫扎特的音樂已經(jīng)成為了我個人生活(甚至包括個人“靈修”生活)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對于我這個孤獨地度過了大半生的人來說,多少年來,一回到家,就意味著回到了莫扎特音樂的懷抱之中。想寫本書的念頭產(chǎn)生已久,而真正開始著手寫它卻是在幾年之前:確切地說,是在世界進入二十一世紀之際,也就是在我結(jié)婚成家之后。有了這個家,自然也就有了更多地聆聽和談?wù)撃匾魳返臋C會。于是,那些產(chǎn)生于茶余飯后閑聊中的與莫扎特音樂有關(guān)的言論和見解,我的妻子曹靜聽后就讓我記下來(甚至有時她為我記),并鼓勵我堅持記下去。這也可以說,是這本書得以問世的原因之一。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她認真聆聽了我朗讀本書的每一個章節(jié),并對此:提出她的修改意見。即便是在國外學(xué)習(xí)之時,她也會放下手頭緊迫的工作,通過電腦耐心地聽我朗讀,并作出回應(yīng)。這本書自然也飽含著她的心血和愛。所以,我在這里最先向她表示感謝,同時向她表達我的愛和感激之情。關(guān)于莫扎特,盡管最近這些年來介紹他生平與創(chuàng)作的文字和音像出版物在逐年增多,涉及他創(chuàng)作和生活的各個層面的研究課題也越來越豐富,但是,在搜集和閱讀資料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從基督教信仰或者從愛的角度研究和介紹這位音樂家的文獻卻是不多見的:至少我個人所接觸到的漢語文獻是如此。這也可謂是我撰寫本書的動因之一。撰寫本書的目的,就是想從關(guān)系存在的角度拓展我們認識和理解莫扎特音樂的空間(其實莫扎特的音樂本來就具有這種功能),并為人們尋找莫扎特創(chuàng)造的蹤跡,發(fā)現(xiàn)愛和生命存在的關(guān)系,提供一點有益的幫助:如果本書能夠做到這一點,我將不勝欣慰。在寫本書的后記之時,我深感,沒有其他人的幫助和支持,僅憑我個人的努力是完成不了這項工作的。因此,在這里,我要首先感謝我的父母。他們?yōu)楸苊庥绊懞痛驍_我的寫作而做出的種種直接和間接的努力,都使我從中獲得了巨大的鞭策和激勵。有多少個深夜,年邁的母親起身為我做一點夜宵,然后悄聲端到我的案頭,招呼我吃下,囑咐我別再熬夜的那一幕幕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在此,我謹向我的父母表達深深的愛和感激之情。這里應(yīng)附加一筆的是,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我的家庭蒙受了沉重的打擊:我失去了我的哥哥。我父親的身體先后被醫(yī)生實施過兩次手術(shù),我母親也因身體衰弱幾次住進醫(yī)院。我本人也因健康原因退離了工作。然而,所有這些不幸和變故,都沒有阻止本書寫作的進程。這當(dāng)然是我從莫扎特音樂中獲得的愛和關(guān)懷,獲得的勇氣和力量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對于我而言,撰寫本書的過程,其實就是聆聽莫扎特音樂和凈化自身的過程。所以這里我要特別感謝莫扎特音樂和莫扎特精神為我撰寫本書所給予我的大力支持和幫助。除了上述感謝之外,這里,我還要感謝何光滬教授和高師寧教授為本書寫作所給予的鼓勵和幫助,尤其感謝他們在繁忙的工作甚至在國外的旅行中,不忘為我搜集與本書相關(guān)的資料。感謝大衛(wèi)·R·格里芬先生,他也一直關(guān)心著本書的寫作進程,并以“渴望讀到它”這樣的話語來激勵我早日完成本書。感謝溫偉耀博士:這位對莫扎特的音樂有著濃厚興趣的學(xué)者對本書提出的寶貴建議。感謝我的好友攝影家張本初先生,每當(dāng)寫作把我搞得頭昏眼花、疲憊不堪,以至很多時候是坐在電腦屏幕前發(fā)呆之時,他就開車帶我去濟南南部山區(qū)的風(fēng)景區(qū)呼吸新鮮空氣,觀景、散心、換腦子。總而言之,關(guān)于本書,所有的感謝都應(yīng)歸于莫扎特和喜歡莫扎特音樂的人,而所有的遺憾和批評都應(yīng)歸于我本人。我期待著讀者通過本書能夠?qū)δ睾湍氐囊魳酚幸粋€較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并因此而喜歡上他和他的音樂,我也期待著由我本人寫作水平和寫作疏漏而招致的批評。最后,我也借此機會,向那些為闡釋、介紹和傳播莫扎特音樂而孜孜不倦地奉獻出自己卓越才藝的指揮家、歌唱家、演奏家和文本作者、影音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激之情。作者2006年6月4日于北京海淀知春里。
編輯推薦
《沃爾夫?qū)ぐ數(shù)蠟跛埂つ?一個用音樂播撒愛的使者》由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沃爾夫?qū)ぐ數(shù)蠟跛埂つ?PDF格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