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懂得愛,孩子才有未來

出版時間:2011-6  出版社:吉林文史  作者:巴山人  頁數:267  
Tag標簽:無  

前言

愛是心智成熟的原動力    作為父母,我們常常感到困惑:    為什么自己一心替孩子著想,孩子仍會抱怨我們沒有關心他?    為什么自己盡可能地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孩子卻仍會感到孤獨、寂寞和憂郁?    為什么自己對孩子百般呵護,孩子的心理問題卻越來越多?    ……    這一切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們不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愛。    愛是什么?這是一個既簡單又復雜的問題。說它簡單,是因為每個人都聲稱自己懂得愛;說它復雜,是因為很少有人能說清楚究竟什么是愛。偉大的心理醫(yī)生斯科特·派克博士在他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給愛下了這樣一個定義:    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愿。    愛是一種情感,這種情感具有一種力量,這種力量能戰(zhàn)勝人們內心的懶惰和恐懼,推動心靈不斷地成長。所以,愛不是一般的情感,而是一種自我完善的意愿,它能給心靈以能量和動力,促使我們努力去實現自我的價值。    愛催人奮進。我們愛某個人時,絕對不會懶在那里不動,而是會積極地行動起來,竭盡所能地把自己的精力和時間傾注到對方的身上。在這一過程中,愛和被愛者雙方都會發(fā)生積極的變化:一方面被愛者獲得了愛,自然就會展現出真實的自我,并懂得自尊自愛,于是,愛的力量便促進了被愛者心靈的成長;與此同時,愛的一方在付出愛的過程中,也會逐步克服內心的懶惰和恐懼,變得積極勇敢起來,他們不辭辛苦、不畏艱險,這樣一來,他們的心智無疑也會因此獲得提升。所以,愛能促進愛和被愛者雙方的心智走向成熟。    心智要成熟,必須要有愛;    愛的力量越大,心靈的動力就越強;    心靈的動力越強,就越有能力去克服內心的懶惰和恐懼。    只要父母給了孩子愛,心中有了愛的力量,孩子就懂得自尊自愛,并會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價值。這樣的孩子能主動承受成長的痛苦,克服重重困難,使自己的心智走向成熟。心智成熟的人從容淡定、胸懷坦蕩、積極奮發(fā)。他們清楚自己是誰,明白自己的價值,不會因為別人的詆毀而看低自己,也不會因為別人的贊譽而抬高自己;他們在人生的旅途上始終充滿自信和熱情;他們擁有智慧,不畏艱險,敢于挑戰(zhàn)困難、承擔責任;他們的人生道路未必一帆風順,但他們卻能勇敢地去戰(zhàn)勝一個又一個的困難,最終收獲勝利。相反,如果父母沒給孩子愛,孩子的心中缺少了愛的力量,他們就不敢呈現出真實的自我,只能生活在虛假的自我之中。這些孩子害怕問題、畏懼困難,不愿承受成長的煩惱。他們心胸狹窄、畏首畏尾;內心不是自卑,就是自大;他們埋怨別人,哀嘆自己,逃避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這樣的孩子,他們根本無力去實現自己的價值,注定會被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所纏繞。    一切心理問題都是因為缺少愛。    換言之,愛可以解決一切心理問題。    有愛的孩子呈現真實的自己,無愛的孩子活在別人的陰影中;有愛的孩子無所畏懼,無愛的孩子總在逃避;有愛的孩子完整統(tǒng)一,無愛的孩子內心分裂;有愛的孩子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實現的是自己的價值,無愛的孩子穿別人的鞋、走別人的路,失去的則是自我。所以,父母懂得愛,孩子才有未來。    一旦父母懂得了愛,他們就會明白:    愛不是溺愛,愛是心智成熟的原動力,溺愛則縱容了孩子心中的懶惰,使他們朝著相反的方向沉淪。    愛不是逼迫。愛是促使內心完整的力量,逼迫則像是在用一把刀將孩子的心靈活活分裂,使之變得殘缺不全。    愛不是逼迫,不是分裂,不是摧毀孩子的自尊,不是強迫孩子變得完美。許多父母望子成龍之心太急切,他們不明白因材施教的道理,忽略了孩子的個性特征,一心想把孩子培養(yǎng)成完美的人。然而,完美是虛幻的,只是父母的一相情愿,根本就不可能做到;而愛是現實的,它雖然不能讓人完美,但卻能使人變得完整。完整的人內心統(tǒng)一,充滿自尊和自信,他們不會在乎別人的評價,不攀比、不跟風,始終沿著自己的道路堅定不移地行進。    相反,逼迫孩子做到完美,則會分裂孩子的心靈,使他們一方面把真實的自我隱藏起來,沉入黑暗而深邃的潛意識;一方面卻又在自己的意識中構建了一個虛假的自我,一個父母喜歡的自我。這些孩子雖然能在學校里獲取高分、考上名校,甚至取得一些成就,但是他們的心靈卻始終處于分裂的狀態(tài),總會感到空虛、寂寞、孤獨而又抑郁。他們失去了自我,根本就不清楚自己的價值和意義。在外表光環(huán)的籠罩下,他們的內心痛苦不堪,有的甚至走向了自殺之路,這就是很多功成名就之人患上抑郁癥和其他心理疾病的原因。    因此,如果父母不懂得什么是愛,孩子注定沒有未來!

內容概要

  為什么父母一心替孩子著想,孩子仍抱怨父母沒有關心他?
  為什么父母給孩子提供了最好的物質條件,孩子卻仍感到孤獨、寂寞和憂郁?
  為什么父母對孩子百般呵護,孩子的心理問題卻越來越多?
  ……
  這一切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父母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愛。
  愛是什么?愛是一種情感,這種情感擁有一種力量,這種力量能推動人們充分展現真實的自我,并努力去實現自我的價值。這一過程被心理學家稱為心靈成長和心智成熟。但許多父母并不明白這一點,他們不是把溺愛當成愛,就是把控制和依賴當成愛,從而使孩子失去了自我,使他們的心靈停滯不前。這樣的孩子注定會被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所纏繞。
  所以,父母懂得愛,孩子才有未來。

作者簡介

  巴山人,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獲碩士學位。一直以來,專注于心理學方面的研究,著有《父母禍害論》。

書籍目錄

第一章 身體成長靠食物,心靈成長靠愛
 第一節(jié) 愛是心靈的食物 
  愛有一種力量  
  愛最無私,也最自私  
 第二節(jié) 愛是全神貫注,更是自我拓展  
  全神貫注是愛的起點 
  自我拓展是愛的目的 
  為什么說傾聽是愛最標準的體現 
 第三節(jié) 愛是戰(zhàn)勝苦難的力量 
  家貧出孝子,苦難多大愛 
  有愛的孩子愿意吃苦,無愛的孩子及時行樂 
第二章 關于愛的五個誤區(qū)
 第一節(jié) 誤區(qū)之一:錯把戀愛當成愛 
  戀愛的本質 
  戀愛是愛的幻覺,不是真正的愛 
 第二節(jié) 誤區(qū)之二:錯把親情當成愛 
  把孩子看成是自我的延伸,父母就很難付出愛 
  有養(yǎng)兒防老的心理,父母就很難付出愛 
  沒有得到愛,孩子就不會獨立 
 第三節(jié) 誤區(qū)之三:錯把依賴當成愛 
  依賴感阻礙了人的獨立 
  什么是消極人格依賴 
  父母把依賴當成愛,孩子長大后就會“啃老” 
 第四節(jié) 誤區(qū)之四:錯把控制當成愛 
  父母有了控制的心理,就不會有真正的愛 
  父母的控制會廢掉孩子的武功 
  父母只有放棄了控制,孩子才能走自己的路 
  父母沒有安全感,所以才會控制孩子 
 第五節(jié) 誤區(qū)之五:錯把溺愛當成愛 
  溺愛不是愛太多,而是愛太少 
  自我犧牲不是愛 
  父母喪失了愛的能力,才會去溺愛孩子 
第三章 孩子缺少愛,心靈就會失常
 第一節(jié) 孩子沒有愛,就沒有安全感 
  什么是安全感 
  為什么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小人是如何產生的 
   如何給孩子安全感 
 第二節(jié) 有愛的孩子自尊,無愛的孩子自卑 
  缺乏愛的孩子,缺乏自尊 
  缺乏自尊的孩子,缺乏責任心 
 第三節(jié) 沒愛的孩子沒自我,沒自我的孩子沒未來 
  喪失自我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沒自我的孩子沒未來 
第四章 只有完整的人,才能給孩子真正的愛
 第一節(jié) 什么是完整的人 
  完整不是完美 
  真正的愛與完整的人 
  心中有了黑洞,人就不會完整 
  第二節(jié) 只有完整的人,才能組成完整的家庭 
  自己完整,家才完整 
  父母自身的狀態(tài),就是孩子心靈成長的土壤 
 第三節(jié) 如何讓不完整的人變得完整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哭訴是最高的智慧 
  憎恨使心分裂,寬恕讓人完整 
第五章 讓孩子心智成熟的四種方法
 第一節(jié) 先苦后甜 
  先吃苦中苦,后為人上人 
  先吃苦的人,能夠笑到最后 
 第二節(jié) 不找借口 
  什么是危機 
  人若尋找借口,注定碌碌無為 
 第三節(jié) 始終誠實 
  心理疾病就是心靈在撒謊  
  “裝”是一種心理疾病 
 第四節(jié) 學會舍得 
  什么是心靈地圖 
  人不舍棄,就得不到成長

章節(jié)摘錄

關于愛的五個誤區(qū)愛是促進愛和被愛者雙方心智成熟的情感。有了這種情感,人就擁有了無窮無盡的力量,就能去克服懶惰,克服恐懼,克服一切與生俱來的原罪,使自己的心智不斷地趨向成熟。一切讓人變得懶惰的情感都不是愛。一切阻礙人心智成熟的情感都不是愛。但令人遺憾的是,很多父母并不明白這一點。在許多富裕的家庭里,父母整天忙著攬生意,忙著掙錢,忙著應酬,卻把孩子托付給了保姆和家庭教師。他們雖然有著強烈的愛的愿望,對孩子物質上的要求有求必應,但傾聽和陪伴孩子的時間卻少得可憐。前面我們說過,傾聽是愛最標準的體現,不陪伴孩子,不與孩子交流,不傾聽他們的心聲,就不能給予孩子真正的愛。這些孩子在缺乏愛的環(huán)境下孤獨地長大,內心缺少面對困難的勇氣,不敢承擔責任,心智根本無法成熟。不管家境多么貧寒,只要父母給了孩子愛,孩子就能勇敢地面對屬于自己的問題和困難,并努力去實現自我的價值。正因如此,很多貧困家庭的孩子才會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不管家庭多么富裕,如果父母只滿足了孩子物質上的需求,而忽略了給他們愛,孩子的內心就會空虛寂寞、恐懼不安,他們無力解決屬于自己的問題和困難,也無法去實現自我的價值。正因如此,很多家庭才會富不過三代!還有一些父母望子成龍,一心按照自己的愿望來塑造孩子,他們不尊重孩子的感受、想法和意愿,不把孩子當成是獨立的個體,固執(zhí)地認為自己的這種心理正是愛的一種表現。殊不知,孩子在他們的這種養(yǎng)育方式下,逐漸失去了真實的自我,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一篇題為《精神病院的年輕人》的幽默短文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點。一位作家在一家精神病醫(yī)院的花園里散步,遇見一位年輕人手捧一本哲學書正在專心閱讀。他的行為與其他病人迥異。作家坐到了他的身邊,問:“你在這里干什么?”他看了看作家,很是吃驚。當確定作家不是醫(yī)生之后,他回答道:“很簡單。我父親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律師,他想要我像他一樣;而我的叔叔是一家大商場的老板,他也想讓我像他一樣。不僅如此,我的母親希望我像她敬愛的父親那樣,我的哥哥則試圖把我訓練成像他一樣的運動員……同樣的事情也發(fā)生在學校里。沒有人把我當成獨立的個人來看待,他們只是想通過我這面鏡子來審視他們自己。所以,我決定還是住進精神病院吧,至少在這里我能做自己?!辈话押⒆赢敵墒仟毩⒌膫€體,就不可能付出真愛。父母把孩子當成是自我的延伸,這種心理不是出于愛,而是一種極端自戀的情結。也有一些父母把依賴和溺愛的心理當成是愛的體現,他們一味地犧牲自我,極盡所能地滿足孩子的需求。奇怪的是,盡管他們付出了很多,但孩子得到的根本就不是愛。在他們的養(yǎng)育下,孩子變得弱不禁風、懶惰成性,面對問題和困難時,只會哭哭啼啼,一味逃避。所以,如果父母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愛,孩子就沒有未來,而要深入了解真正的愛,我們首先就要弄清楚愛的幾個誤區(qū)。第一節(jié)   誤區(qū)之一:錯把戀愛當成愛有很多情感都不是愛,但人們卻一直把它們錯當成愛。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人們常把戀愛誤認為是愛?,F在,就讓我們來揭開戀愛的面紗,看一看它的本來面目吧!為什么情人的眼里會出西施呢?因為他們墜入了情網!墜入情網是一種幻覺,它能把丑的變美,把壞的變好,把假的變真。戀愛的幻覺,從本質上來看,與其他的幻覺沒有什么不同。誠如大家所知,酒和毒品都能讓人產生幻覺,正因對幻覺的癡迷、貪圖,這些東西才讓我們難以擺脫。醉酒之后,貪杯者們飄飄欲仙,幻想自己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囊中羞澀的人能把自己當成億萬富翁,窩囊的小人物能把自己當成大領導,膽小如鼠的人竟敢挑釁高大威猛的警察。但幻覺終歸是幻覺,當貪杯者們酒醒之后,就會發(fā)現自己仍然是一個身無分文的、平庸的、被關在派出所里的人。同樣,戀愛也是一種幻覺,當戀愛的激情慢慢消退,人們就會看清真實的對方:原來她不是西施,他也不是潘安,他們都有許許多多的缺陷和不足。所以,對于戀愛,最貼切的比喻莫過于一壇老酒,因為它們都能讓人產生幻覺。但愛是真實的,幻覺不是愛,很多人把戀愛當成愛,這是人生最大的荒謬和悲哀!第二節(jié)  誤區(qū)之二:錯把親情當成愛戀愛的幻覺結束之后,很多人便開始了真正的相愛。他們接納了彼此的差異,包容了對方的不足,在愛的旅途上,兩個完全不同的人走到了一起,組成家庭,生兒育女,于是,親情便由此產生了。但值得注意的是,親情由愛而產生,但并不是愛本身;親情中有愛,但親情不等同于愛。如果親情促進了親人心智的成熟,那么,這樣的親情就是愛。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不管是在意識中還是在潛意識中,只要親情阻礙了親人心智的成熟,它即使被吹噓得天花亂墜,也絲毫沒有愛的成分。第三節(jié)    誤區(qū)之三:錯把依賴當成愛什么是過分依賴?過分依賴就是自己沒有獨立而完整的人格,只能依附于別人,過一種寄生的生活!當然,即使是人格獨立而完整的人,他們也有依賴別人的心理,但這種依賴不會使他們喪失自我的獨立。這就像一個國家,雖然是獨立存在的,但卻需要外交,需要其他國家的承認和支持,只不過這種對其他國家的依賴并不會影響到國家的主權和領土的完整。而過分依賴則不同,過分依賴的人沒有獨立而完整的人格,他們需要依附別人才能找到自己的身份,感覺到自己的存在。一旦這種依附關系解體,他們就會變得殘缺不全,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了。為什么人們容易把過分依賴當成愛呢?前面我們討論過,愛有兩個階段:一是突破自我界限,舍棄自我;二是擴大自我界限,獲得一個更強大的自我。但值得注意的是,愛雖然需要突破自我界限,但這只是暫時的,它最終的目的是要獲得更大更獨立的自我界限。所以,從本質上來說,愛是促進自我獨立和完整的情感力量。嬰兒依附在父母的身邊,是為了得到愛;得到愛的目的,是為了心靈成長;心靈成長的目的,是為了獲得獨立而完整的自我界限;獲得自我界限的目的,是為了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實現自我的價值。然而,一些父母一開始便忘記了愛的目的,忘記了嬰兒依賴父母的目的是為了學會獨立,他們把手段當成目的,把過程當成結果,把過分依賴當成愛。他們始終沉迷于愛的第一階段,而忽略了愛的第二階段,始終讓孩子像嬰兒一樣依附于自己,使他們的心靈得不到成長,心智無法成熟。這些父母根本沒有在孩子的心中撒下愛的種子,反而使他們滋生出了過分依賴的惡苗。在這種過分依賴的心理下長大的孩子,會傾盡一生的時間去尋找依賴,而不是去尋找愛。第四節(jié)   誤區(qū)之四:錯把控制當成愛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越是親近的人,越想控制我們。這些人聲稱最愛我們,但他們的愛卻讓我們喘不過氣來。為什么這些人的愛會給人一種窒息的感覺呢?因為他們給我們的根本就不是愛,而是控制。一些父母就是這樣,他們不明白愛是一種自我完善的意愿,其作用是要促進孩子形成完整的自我界限,并開始自己獨立的人生旅程。這些控制型父母用自己的意愿取締了孩子的意愿,用自己的想法代替了孩子的想法,用自己的感受代替了孩子的感受,從而使孩子喪失了自己的獨立、自己的價值和自己完整的內心世界。最悲哀的是,這些父母對自己的問題竟毫無察覺,甚至始終認為自己的行為和心理就是出于一種愛!但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他們不依附于任何人,也不被任何人所控制。父母之愛的最大作用,就是能幫助孩子發(fā)現自己的價值,并促進孩子努力去實現它。實現自我價值是人來到這個世上最根本的目的;而失去自我則是人生最大的悲劇。所以,父母愛孩子,就要按照孩子的需要去滿足孩子;父母控制孩子,則是企圖按照父母自己的需要去滿足孩子。后者的本質不是為了滿足孩子,而是為了滿足父母自己。父母通過孩子來滿足自己,孩子就不可能獲得愛;孩子沒有獲得愛,就不可能獨立;孩子不獨立,就不可能發(fā)現自己的價值,并努力去實現它,到最后他們的人生注定會是一個悲劇。幸福的人之所以幸福,是因為他們能實現自我的價值。不幸的人之所以不幸,是因為他們在用自己的腳走別人的路!孩子借助父母來到這個世界,其目的并不是要去替父母完成他們未盡的事業(yè),而是要開拓并完成他們自己的事業(yè)。父母控制孩子,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孩子就會失去自我,而孩子一旦失去了自我,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就會隨之產生。第五節(jié)  誤區(qū)之五:錯把溺愛當成愛愛是向上的力量,它能提升我們的心智。人們愛一個人或一件事時,不會懶在那里不動,而是會積極行動起來,努力將自己的精力傾注其中。由于有愛作為動力,所以人們會自覺自愿地去克服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難,并勇敢地前行。作為回報,人們在付出愛的過程中,心靈會不斷成長,心智會不斷成熟。正因如此,我們才說愛是心智成熟的原動力。而溺愛是什么呢?溺愛最大的一個特征就是,它會讓孩子變得懶惰,使他們不敢去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只知道逃避自己應該承受的痛苦和應該承擔的責任。這樣一來,他們的心靈得不到成長,心智也就無法成熟。懶惰是人類的原罪,溺愛則會把它從人們的心底釋放出來,迫使人們不斷向著黑暗的深淵沉淪。溺愛不是愛,它與愛正好相反:愛催人奮進,溺愛使人懶惰;愛使人提升心智,溺愛使人向下沉淪;愛是天使,溺愛是惡魔;愛是心靈成長的原動力,溺愛是人類原罪的幫兇。女兒上小學四年級時,常常去姥姥家玩兒。姥姥對她十分溺愛,總是把飯菜端到她的嘴邊喂她。為了給女兒解釋姥姥的行為不是一種愛,我這樣對女兒說:“孩子,你喜歡姥姥對你這樣嗎?”“喜歡!”女兒回答說?!澳憬衲甓?0 歲了,難道還想像嬰兒一樣生活嗎?”“可是我喜歡姥姥愛我呀!”“孩子,姥姥把你當嬰兒一樣來對待,這不是愛,而是溺愛。你知道什么是溺愛嗎?”“知道!”女兒想了一會兒,回答道?!澳悄阏f說看,你理解的溺愛是什么意思呢?”我繼續(xù)問她?!澳鎼郏褪悄嬷膼蹎h!”女兒回答得很干脆,顯然,她把“溺”當成了“逆”。為了讓女兒徹底弄明白什么是溺愛,我找來了紙筆又寫又畫,解釋了一通之后,我突然發(fā)現女兒把“溺愛”誤認為是“逆愛”,這正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因為溺愛恰恰就是愛的對立面,所以 “逆愛”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質。愛是促進人們心智成熟的力量,溺愛則會阻礙這一過程。從表面上看,溺愛是愛得太多了,過猶不及;但從本質上來看,溺愛根本就不是愛,它與愛的方向背道而馳。所以,溺愛的本質應該是“逆愛”!

編輯推薦

愛不是溺愛,愛是心智成熟的原動力,溺愛則縱容了孩子心中的懶惰,使他們朝著相反的方向沉淪。     愛不是逼迫,愛是促使內心完整的力量,逼迫則像是在用一把刀將孩子的心靈活活分裂,使他們變得殘缺不全。      不管家境多么貧寒,只要父母給了孩子愛,孩子就能勇敢地面對屬于自己的問題和困難,并努力去實現自我的價值。正因如此,很多貧困家庭的孩子才會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不管家庭多么富裕,如果父母只滿足了孩子物質上的需求,而忽略了給他們愛,孩子的 內心就會空虛寂寞、恐懼不安,他們無力解決屬于自己的問題和困難,也無法去實現自我的價值。正因如此,很多家庭才會富不過三代!      解放孩子,讓他們去做他們自己。     唯有如此,父母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并趨于完整。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父母懂得愛,孩子才有未來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3條)

 
 

  •   辨別什么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真正的愛不是控制!給孩子自主自由,好好的讀!
  •   不只針對孩子,而是針對整個家庭
  •   本書讀了很受震撼。家長的心理狀態(tài)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在書店發(fā)現這本書,就覺得很好,后來回當當網買,實惠不少!
  •   有愛才是真正的生活
  •   看廣告、看部分章節(jié),一直希望買到這本書?,F在終于買了,高興。
  •   糾正了我以前的許多看法,值得讀。
  •   每個月都要買書來看。
  •   我和愛人仔細研讀了,大有收獲
  •   呵呵,主要是教育父母的,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孩子頭上,也不要打著愛孩子的幌子來教育孩子,更多的是要以身作則,從自身做起,受益匪淺。
  •   這是本做父母的完善自我的書,很有啟發(fā),讀的比較累因為對書自省原來自己欠缺那么多...
  •   針對事件方面比較貼切!
  •   觀點很新,繼續(xù)學習中~~~~~
  •   對自我的完善有很大幫助。只有自己擁有完整的自我,才能使孩子成為真正的人。推薦大家都來看哦。
  •   從父母到孩子的愛的心理學,不但找到了愛孩子的方法,同時也明白了如何愛自己,愛別人。
  •   看完此書,讓我感觸頗深:原來愛是這樣的。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發(fā)自內心的,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在父母看來,愛的表達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所以就會隨心的選擇自己喜歡的或者適合自己的表達愛的方式。但是,這些方式是不是就適合孩子呢,是不是就是孩子喜歡的呢?這些只有孩子知道,但是又有多少父母會主動、民主的跟孩子交流,傾聽孩子的心聲呢?這是一本全方位解讀“愛”的書,我想推薦給已為人父母或者即將成為父母的人。如果你已經為人父母了,可以借著這本書反省一下自己,在培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自己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到位,哪些地方做的太過了;如果你即將成為父母,這本書可以作為你以后教育孩子的參考.
  •   這不僅是一本家教指南,同時也是一部讓孩子可以真正理解父母的暖心之作。父母在這本書里看到了孩子,孩子在這本書里看到父母。對于后者,我感觸頗深。記得孩提時代,每每傍晚放學回到家,我躲避父親唯恐不及。因為父親從不像別的父母一樣,對自己的孩子百般呵護,而是對我有很多嚴苛的要求。例如:酷暑天讓我獨自搬著凳子去后院拉二胡,擺弄一個姿勢,少則一個鐘頭;寫字臺上若是稍微有一點雜亂,就是怒顏相向。但讀完這本書后,我似乎能理解父親的一些做法,但同時也認識了父親的一些做法。雖然父親并沒有溺愛我,也從來不希望我依賴他,但他在某些方面還是想控制著我。雖然我以前一直不認為父親很愛我,但實際上他確實把愛藏在心里,只是有一些愛用錯了方式。如今,我讀到這本書,也從書中學到了這些知識,自然希望在對自己未來的子女的教育上,可以避免這種錯誤,能夠給孩子真正的愛。這也正是本書作者傾心想傳遞的信息。
  •   這本書總的來說還行,里面都是講的一大堆關于愛的大道理,有些太深奧。
  •   還可以。應該還不錯。
  •   和想象的有點差距,有點小失望!
  •   愛不是溺愛,愛是心智成熟的原動力,溺愛則縱容了孩子心中的懶惰,使他們朝著相反的方向沉淪。 愛不是逼迫,愛是促使內心完整的力量,逼迫則像是在用一把刀將孩子的心靈活活分裂,使他們變得殘缺不全。 不管家境多么貧寒,只要父母給了孩子愛,孩子就能勇敢地面對屬于自己的問題和困難,并努力去實現自我的價值。
  •   深有感悟,自己在生活中能做到的很少,以后會加倍努力的.
  •   父母懂得愛孩子才有未來,這個書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不過我的感受是會愛的人并不多,很多人需要專業(yè)指導,不信你看看這本書就知道了。很多時候,父母都在以愛的名義傷害孩子,但父母卻以為那是愛,真的令人遺憾!值得一看。
  •   80后慢慢地成了父母,成了養(yǎng)育孩子大軍中的一員。80后大都是獨生子女,面對眼前的寶寶,80后的確有些手足無措。80后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與眾不同,從小就給孩子灌輸眾多知識,希望孩子成為小天才,也希望孩子來完成自己沒有完成的心愿。事實上,孩子有健全的人格比單純學這學那要好得多。如何培養(yǎng)孩子健全的人格呢?首先父母自己要有愛,要懂愛??戳诉@本書后,我才發(fā)現我們之前... 閱讀更多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