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黨權與黨爭

出版時間:2009-07-01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作者:王奇生  頁數(shù):377  
Tag標簽:無  

前言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自1950年5月建所,已閱53年。建所初期曾出版《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發(fā)表本所同仁的研究論文,未幾???954年,中國科學院創(chuàng)刊歷史學界的重要刊物《歷史研究》,以歷史研究所副所長尹達和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劉大年分任主編、副主編,研究所學者有了發(fā)表論文的固定園地。1960年,《歷史研究》主編改由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黎澍擔任,編輯部也遷到近代史研究所,直至“文革”被迫???。1976年,《歷史研究》回到中國社會科學院,仍由黎澍主編,但編輯部獨立,遷出近代史研究所。1979年,鑒于新的歷史時期到來,歷史研究工作全面展開,中國近代史研究前景可觀,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創(chuàng)辦了以發(fā)表中國近代史研究論文為主的學術刊物《近代史研究》雜志。這個刊物創(chuàng)辦迄今也快滿25年了,它在推進國內(nèi)外有關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學術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母镩_放以來,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為學術發(fā)展提供了最重要的政治和物質(zhì)環(huán)境。本所學者撰著的學術論文空前增多,專門著作的發(fā)表也空前增多。尤其是1989年以來,所里在適當關注集體著作的前提下,提倡研究者發(fā)揮個人長處,加強專題研究。經(jīng)過10年努力,我們在專題研究上取得了可觀成績。10年來本所研究人員出版的各類專著超過了170部,大大超過了此前數(shù)十年發(fā)表專著的總和。這些專題研究,擴大了研究領域,拓寬并且加深了人們對中國近代史的認識,推進了中國近代史領域的學科建設。

內(nèi)容概要

20世紀初葉國民黨政權的建立,意味著現(xiàn)代黨冶政治體制在傳統(tǒng)中國的開始。黨治即是以黨治國,同時亦含其也冶黨的一面。關于國民黨的黨治歷史,學界的研究迄無間斷,而對其治黨內(nèi)幕,舉若黨員的發(fā)展、管理,組織的建立、運作,以及它的成分構成、行業(yè)比重、社會基礎,甚至中心與外圍、核心與派系、于政與于軍的關系等,卻間存空白,或未深化,更不系統(tǒng)。因此,本著專注于是,斷以1949年為限,深入其中,詳探究竟,終藉一手資料,得出其為一弱勢獨裁政黨的結論,故無能冶國是其必然的宣示亦已寓其中。

作者簡介

王奇生,1963年生,湖南湘鄉(xiāng)人,武漢大學歷史系學士、碩士,華中師范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先后任職于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和華中師范大學歷史研究所。1997-1999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現(xiàn)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主要論著有《中國留學生的歷史軌跡(1872-1949)》、《留學與救國:抗戰(zhàn)時期海外學人群像》、《民國時期縣長的群體構成與人事遞嬗》、《黨員、黨組織與鄉(xiāng)村社會:廣東的中共地下黨(1927-1932)》等。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改組:俄共體制的引入與變異  一  改進與改組  二  三民主義為體,俄共組織為用第二章  改組后黨員的社會構成與基層組織  一  黨員的社會構成  二  基層組織的實態(tài)第三章  從“容共”到“容國”  一  兩黨對相互關系的認知和表述  二  中共的話語強勢  三  組織運作及權勢易位第四章  蛻變:革命黨向執(zhí)政黨轉型  一  清黨與國民黨黨員逆淘汰  二  黨民關系與階級基礎第五章  工人、資本家與國民黨  一  勞資糾紛案例經(jīng)緯  二  勞方、資方與黨方  三  《勞資爭議處理法》的修訂  四  討論與思考第六章  黨治結構:法理形態(tài)與實際形態(tài)  一  中政會與中常會  二  黨治與軍治第七章  黨政關系:黨治在地方層級的運作  一  黨政關系的制度演變  二  黨政糾紛與黨權低落第八章  政治錄用:黨員對政治資源的控制程度  一  黨義治國還是黨員治國  二  入黨與入仕的實際關聯(lián)第九章  黨的派系化與派系的黨化  一  國民黨派系的政治闡釋  二  力行社:派系黨化  三  CC系:黨與派的雙重面相  四  支撐與內(nèi)耗第十章  戰(zhàn)前黨員群體分析  一  組織規(guī)模與組織基礎  二  黨員的社會構成  三  黨員的社會形象第十一章  黨政團:戰(zhàn)時體制的調(diào)整  一  二元頡頏的黨團體制  二  黨政失衡與黨權低落第十二章  戰(zhàn)爭泥淖中的黨機器  一  黨勢擴張與黨員構成的變化  二  戰(zhàn)時黨員吸納機制  三  戰(zhàn)時基層組織第十三章  “六大”前后的派系政治與精英沖突  一  中央委員的派系競逐  二  派系、代際沖突與體制內(nèi)的自省  三  革新與自省的限度第十四章  結論:弱勢獨裁政黨的歷史命運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第三章 從“容共”到“容國”  一 兩黨對相互關系的認知和表述  一般認為,1923年6月召開的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和1924年1月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各自正式確立了兩黨合作的政策。但值得注意的是,兩黨在作出這一決策的時候,各自對于相互關系的認知和表述,實際上是存有差異的。  首先,在兩黨關系的表述上,共產(chǎn)國際和中共方面一開始即將兩黨關系稱之為“合作”關系?!豆伯a(chǎn)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關于中國共產(chǎn)黨與國民黨的關系問題的決議》(1923年1月12日)稱:“共產(chǎn)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認為,國民黨與年青的中國共產(chǎn)黨合作是必要的?!敝泄病叭蟆薄蛾P于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稱:“共產(chǎn)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議決中國共產(chǎn)黨須與中國國民黨合作,共產(chǎn)黨黨員應加入國民黨,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議決,此次全國大會亦通過此議決?!庇^此可知,共產(chǎn)國際和中共中央從一開始就將國共關系定性為“合作”關系,并鄭重其事地以決議的形式正式確立下來。  而國民黨方面則有所不同,在最初兩年多的時間里,一直沒有正式認同兩黨關系為“合作”關系。國民黨“一大”沒有像中共“三大”那樣通過一個關于兩黨關系的專門性決議。李云漢認為,國民黨“一大”確定“容共”的標志,是1月28日大會討論國民黨章程審查委員會報告案,有關“容共”問題即包括在這一案中。

編輯推薦

  《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tài)》以國民黨的“治黨史”為重點,著重考察國民黨的組織結構、黨員的社會構成、政治錄用體制、黨政關系、派系之爭與黨內(nèi)精英沖突、黨民關系與階級基礎等問題。在研究方法上,《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組織形態(tài)》嘗試從社會史的視角切入,將政治史與社會史結合起來,將國民黨史放在更為廣闊的社會歷史變遷的背景中來描述。  著名史學家張海鵬領軍打造學術傳統(tǒng):  重開百年視界,再現(xiàn)問題熱點。  章開沅、楊天石聯(lián)袂作序。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黨員、黨權與黨爭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8條)

 
 

  •   好書,推薦閱讀,這個對我黨,國民黨當年的事還是很客觀
  •   王先生奇生的書可是經(jīng)典?。≠Y料豐富,論證精密對于以蘇聯(lián)式的列寧主義建黨原則建立的國民黨的22年統(tǒng)治衰敗的原因給人以新的分析和解釋。但筆者以為如果再版的書在后面再加一些港臺學者對此書的評論會更好,世上無完美之書,學術書籍同樣如此,贊揚與批評同時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由讀者自己下結論更為公允!
  •   王奇生先生的大作,對于國民黨的興衰進行了相當說服力的梳理。
  •   對黨的成長發(fā)展有很好的了解
  •   王奇生教授的成名作,研究國民黨組織形態(tài)的力作,填補了國內(nèi)學術界的一個空白!
  •   值得做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研究的人一讀
  •   和歷史書上的有的不同,原來當時是那樣。長見識了
  •   文章旁征博引,內(nèi)容有小及大,細微處見真章,難得好書,推薦!

    PS:對思考現(xiàn)在黨政問題極具參考價值。
  •   不過有修訂版了,要買的話買新版的吧。
  •   更想要03版的
  •   不知與第一版有向不同,另修訂版呢?
  •   挺不錯的一本書 就是買的時候沒注意 有新的增訂版了
  •   作者寫得很保守啊
  •   題目和封面挺好。文章觀點正確且有說服力。但是學生論文的味道挺重,多次循環(huán)重復證明論點,甚至論據(jù)也一再重復。語言是通俗的,觀點也是通俗的,趣味性或者說文采卻是不大,字數(shù)如果能壓縮三分一,還是可以的。
  •   北大王奇生著作
  •   好書 ~
  •   非常有特點的一本書
  •   這是第二版
  •   買了一堆書,還沒來得及看。
  •   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   呵呵,很有意思的標題
  •      《黨員、黨權與黨爭》一書是近年來剖析國民黨組織制度的又一力作,該書以探討國民黨的治黨情況為主,輔以黨治的研究情況,不僅避開了研究熱點以免落入俗套,又兼顧了國民黨制度史研究的重點與非重點。同時,作者以詳實的資料和不偏不倚的態(tài)度最大程度還原了當時的國民黨組織結構,同時提出了弱勢獨裁這一極富創(chuàng)造性和爭議性的名詞來解釋國民黨組織上的失敗,可謂匠心獨具。
       全書以時間為線索,通過詳細論述諸如第一次國共合作、國民黨的幾次代表大會、國民黨內(nèi)幾大派別的形成發(fā)展等具體事件,對國民黨組織制度的體系情況、成員構成、來源與發(fā)展等方方面面情況都進行了說明。其中,國民黨黨員的構成情況、國民黨本身所能行駛的權利、國民黨內(nèi)部各派系的斗爭情況以及國民黨與其他社會階層的關系是作者論述的重點。
       就國民黨黨員自身而言,正如國民黨所宣稱的那樣,它們代表所有中國人民的利益,其成員也涵蓋了學生、工人、農(nóng)民等各個階層。盡管在建黨之初國民黨廣泛吸納社會精英們?nèi)朦h,但此舉從某種程度上正是為了集精英之力來達到其目標,更何況精英一詞本就涵蓋面極廣。但國民黨無法像中共那樣確定自己究竟是代表哪個階級利益的政黨。如本書極富爭議的第六章所言,看似維護公平的國民黨事實上損害了各階級的利益,無法得到特定群體的擁護。而其成員構成的復雜性從某種程度上正是造成國民黨組織松散混亂的根源之一。
       國名黨是執(zhí)政黨,理應在一黨專政的社會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然而本書為我們還原的歷史并非如此。國民黨的黨權收到了軍權的挑戰(zhàn),其實這里的“軍權”也只是一個抽象性的詞語。因為黨與軍并非是一對矛盾的字眼,在中共的體系中,二者在“黨指揮槍”的原則下運行的井然有序。然而在半個多世紀前的民國時代,國民黨與國民黨軍隊這兩個在后人看來理所當然含義一致化的名詞,事實上卻處處彰顯著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這二者矛盾的根源,當然和國民黨組織制度的先天缺陷有關。不過除此之外,蔣中正亦在抑黨扶軍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關鍵性的作用。作者認為,正是由于蔣中正對國民黨原有機構和成員的不信任,使得他在掌權后大肆削弱國民黨的權利,代之以個人軍權樹立的權威領導全國。形成了雖然是國民黨執(zhí)政,但國民黨原有的組織機構人員無論是對黨內(nèi)還是治理國家似乎都很難有什么決定權。這一方面鞏固了其個人的統(tǒng)治,但同時也使得國民黨本身面臨被架空的危險,使得其愈發(fā)虛弱,最終失去了其應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黨爭則更是一個從國民黨建立伊始就揮之不去的問題。從國共兩黨的斗爭到蔣汪胡爭奪國民黨最高領導權,從內(nèi)部的派系之爭到黨軍權力之爭,國民黨的頻繁黨爭不僅不利于國民黨完善自身的組織缺陷,而且加劇了其內(nèi)外矛盾,最終陷入了內(nèi)憂外患的境地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全書的最后,作者總結了國民黨本身所面臨的包括上層有黨,下層無黨、學而優(yōu)則仕,學而不優(yōu)則黨、基層的空窮弱散、精英沖突等 混亂局面,點出了弱勢獨裁政黨的歷史命運,等待國民黨的也只能是“先天下之亡而亡了”。
  •      王奇生的代表作《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tài)》,雖然這本著作的研究對象是1924—1949年的國民黨,但在閱讀的過程中,筆者覺得國民黨當年所面臨和存在的問題,在今天的中共同樣面臨和存在著。如書中講到,北伐前和北伐時,國民黨得到社會工農(nóng)、知識青年等中下層階級的擁護和支持;國民黨執(zhí)政后就迅速蛻化,省市縣各級政府很快被原北洋政府內(nèi)部的官員進占,鄉(xiāng)村的基層黨部混入許多土豪劣紳。中共革命成功前后的狀況,與國民黨的相似。以當今一些農(nóng)村為例,黨員干部貪污受賄嚴重,非法侵占農(nóng)民的土地以及損害農(nóng)民的正當權益,沖突四起,維權事件不斷發(fā)生。如何有理、有利、有節(jié)地解決這類社會問題,對樹立黨的威望和聲譽十分重要。
       又如,國民黨高層的派系斗爭劇烈,這些斗爭的真相和脈絡至今依然晦暗不明,這也困擾著許多研究者。其實當下的人們對中共高層的斗爭也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另外,民國時期國民黨存在黨內(nèi)民主不健全的問題,現(xiàn)在中共一樣存在著。
       言遠旨近,是筆者讀完此書最大的感觸。國民黨在大陸執(zhí)政的歷史很值得我們?nèi)パ芯刻接懀覍χ泄仓吸h、治國具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
  •      歷史學研究中越是“幼稚”的問題越是需要研究的大問題。中國近現(xiàn)代史國共內(nèi)訌為何國民黨會一敗涂地而中共卻能取得最后的勝利?中共黨史告訴我們后者取得勝利有如干法寶: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正確領導、毛澤東思想的理論指導、堅持組織統(tǒng)一戰(zhàn)線、走農(nóng)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等等之類。但是歷史學終究不是自然科學,原因結果以及邏輯推理會如此地嚴密無縫!所以歷史學的研究有些時候是不是就應該保持一種“無為”的態(tài)度呢?任何試圖尋找真相的嘗試終究會無果而終,因為所謂的“真相”隨著它成為歷史的那一刻起就已經(jīng)永遠被塵封起來。如果這樣去慘淡地面對我們的過去的話,那是不是一切的所謂研究充其量只是一種個人的顧影自憐?
       可是從別的角度去看的話,這個已然處處充斥著物欲的社會有這么一些專注于“自我欣賞”的人存在,原來生活還可以這樣過活,他們卻又顯得那么的可愛!當然不排除有人會以此來滿足自我欲望的膨脹。所以做學問乃知每個人的生活都需要一種朦朦朧朧尋找答案的過程,不見得總是要強調(diào)真理是什么?或者真理在誰處?只是不斷在追尋真理。臺灣作家楊照在剛剛舉行的《民國是歷史還是現(xiàn)實》的論壇上講,“民國”對于大陸而言是現(xiàn)實,因為我們有很多的熱血青年會以滿腔熱忱去重構民國精神家園;那“民國”對于臺灣而言則是一種懷舊,因為臺灣人已經(jīng)在八十年代尋找到了民國的真正價值在于民主制度的建立、社會自由的保證。當然這種“過來人”對于“后繼者”故弄玄虛的態(tài)度可能無法讓人接受,以及后者獲得所謂社會生活之所以繼續(xù)進行的答案以后如何面對“后現(xiàn)代”困擾確實讓人擔憂!
       所以一直在行走是最佳的生活態(tài)度!前方會有終點,但我永遠無法抵達,只是不放棄抵達終點的勇氣。
       其實對于學問而言同樣如此。歷史的真相早已湮沒在厚厚的黃土塵埃之中,人們總希望去掊開歷史身上那一層層泥土。就像在考古發(fā)掘工地懷著無比的新奇用一把刷子一點一點將泥土刷去,期待千年之前的陶罐重現(xiàn)人間一樣。我想這也許就是一種美妙的享受,那永無止境的期望!
       不過對于王奇生之《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到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tài)》一書(下稱“王書”),我卻有另外的看法。國民黨的失敗和中共的勝利是一個永遠披著迷魅外衣的話題,它那么具有魅力以至于總是有人愿意去解答。只是最可怕的在于揭開這件魔幻外衣的同時會不會自己也迷失其中呢了?王書在回答本文一開始就提及的話題時,試圖解釋國民黨黨權的分裂和下移,以及在政權的運作上起到的作用之微薄。但是,國民黨的失敗是不是只是一黨的失敗呢?1949年的結局準確地講應該是國民政府的覆滅。(1949年之后的臺灣且不論)例如“戡亂”時期國民黨軍事上的失誤絕對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我始終覺得中共勝利是有著強大的精神力量但絕對不起決定性作用。同樣如此,國民黨在民眾中失去魅力即意識形態(tài)上沒有很強的感召力量,我不認為是其敗退臺灣的主要原因。所以王書中最大的問題在于陷入自己設定的邏輯推理范疇之內(nèi),那自然會覺得在很多地方有牽強附會的嫌疑,更重要的在于王奇生先生似乎將國民黨的“亡黨”等同于“亡國”。書中反復提及的“黨權”與“軍權”之頡頏,并且得出“蔣介石以軍權坐大,最終以軍權控扼黨權”的結論,但問題是盡管蔣介石重視軍事的統(tǒng)制,在與中共的斗爭中軍事上的優(yōu)勢卻未能充分凸顯,相反是軍事上的失利直接導致了政權的覆滅。所以,這種邏輯上的推理始終無法繼續(xù)推演下去。
       不過,王書通過細致的史料分析使得我們知道,原來國民黨之“中華民國”并非所謂“黨國”,亦非所謂“黨天下”。舉其一個例子,國民黨在統(tǒng)治形式上仿效的是蘇俄的黨政兩套系統(tǒng),但實際上未能形成真正的雙軌制。國民黨從中央到地方都有黨部的設置,類似于中共的黨委,但不同的地方在于國民黨的黨部從未能真正起到對于政府的統(tǒng)制作用,并且明確強調(diào)“地方黨權不能凌駕于地方政權之上”,所以更多的時候黨部是形同虛設。甚至黨政人員的薪俸差別也是天壤之別,國民黨中央黨部委員的月薪為300元,而國民政府委員的月薪卻高達800元。再如國民黨黨員對于政治資源的控制程度也并非“獨裁”“專制”,國民黨中央全會曾決議:行政院各部長人選,采用人才主義,不以國民黨員為限。以此推理國共之爭即為“獨裁”程度之爭?就像周星馳在喜劇《唐伯虎點秋香》中比慘一樣。如果真是這樣,那我似乎內(nèi)心還要繼續(xù)糾結下去:原來獨裁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總而言之,我想王奇生先生從微觀的視覺回答宏觀的問題,永遠不可能盡善盡美,但至少使我們知道國民黨黨治的失敗是國民政府敗退臺灣的原因之一。這樣看來我們的領導人始終把“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這一問題當作關系國家命運前途的大問題來抓是有其道理的!
  •     堅持究竟有什么價值?王奇生老師的《黨員、黨權與黨爭》也許能讓我們從側面對此問題有所感悟。
      
      下午“正略讀書會第十一期活動”主講就是王老師主題叫“蔣介石和國民黨”——圍繞《黨員、黨權與黨爭》展開,講座讓我受益良多,深入了解蔣介石其人、知道什么叫“弱勢獨裁”、國民黨無法有效管理縣以下機構等等,讓我擁有了另一面解讀歷史的尺子。
      
      書我會慢慢讀完,今天我想從另一個個側面談。書的修訂版前言透露了些信息,其中談到“上海書店出版社慨然出版。拙著首印3000冊,未久售罄。買不到書的讀者常來函詢,出版社卻無意再印。直到去年在我的‘強烈要求’下,才勉強加印1500冊。但不久又有讀者來函訴說買不到書……”出版社感覺再印可能滯銷導致庫存有壓力想來也算正常,畢竟這是本學術書,加印確實有風險。
      
      讓我佩服的是王老師細致與堅持的精神。寫書至少用了4年、征引文獻多達13頁,找出版社2003年出版,至2010年也只印4500冊而已。修訂增補版由華文出版社201o年底出版,希望這次出版社能根據(jù)市場良好反饋不吝加印才好!雖然前言里沒寫,但是相信王老師在出版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有了這份堅持,我才有機會看到這本書。顯然只有對自己作品有信心的作者才有機會讓書再與讀者見面,而這份信心則來自長期不間斷的努力寫作;來自扎實的學術功力。
      
      回想我們自己的職場生活,那些確有實力、選擇了正確的方向并最終堅持的人結果總不會太差——得到社會認可的同時也會些經(jīng)濟方面的回報。還是那句話雖然發(fā)光的未必都是金子,但是金子確實總會發(fā)光。
      
      堅持那些值得堅持的事情!
      
  •      以往對國民黨政權的研究往往著重與蔣介石以及蔣介石的敵人和附庸。從制度史,尤其是國民黨制度史,來研究國民黨政權興亡的著作,王奇生先生的大作可謂翹楚。尤其是其對國民黨在27-49年期間“弱勢獨裁政黨”的論斷,極有洞見。全書行文流暢,雖然是制度史的題材,讀來卻絕不晦澀枯燥。
       此書高明之處,其他書評已有公論,在此略提一點建議。綜述與個案的互相補充略顯不足。三友實業(yè)社罷工案是城市黨組織活動與工人、資本家互動的絕佳個案,而在農(nóng)村問題方面,如有類似深入的個案探討,將更加完美,比如文中簡要提到的浙江省“二五減租”案,其中的黨政沖突、農(nóng)民地主沖突,會引出綜述所無法達到的深度。
      
  •   不知道這篇文章用沒有諷刺的意味,畢竟獨裁在任何時候其統(tǒng)治的優(yōu)劣有著很大的不確定與不穩(wěn)定性,只有穩(wěn)定的憲政才有能力約束各個黨派與組織的無謂斗爭。軍隊的存在即是憲法合理發(fā)揮作用的有力保證,而不是一個或多個黨派與組織斗爭的工具。
  •   材料材料,二五減租不少人講過,再來重復,不是王先生的風格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