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1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作者:(法)雨果 頁數(shù):全2冊 字數(shù):1215000 譯者:潘麗珍
Tag標簽:無
前言
《悲慘世界》是繼《巴黎圣母院》之后,在法國小說乃至世界小說創(chuàng)作史上的又一座豐碑,而且可以說是更加巍然聳立的豐碑。雨果作為世界杰出小說家的聲譽從此穩(wěn)固確立了。說它較之《巴黎圣母院》更為重要,是基于這樣的事實:《巴黎圣母院》以中世紀末期為故事背景,通過曲折的手法反映當時的法國社會,而《悲慘世界》則直接描繪了十九世紀初期,即復(fù)辟王朝時期和七月王朝初期的法國社會,因此更具有現(xiàn)實感;《巴黎圣母院》集中描繪流浪者、乞丐、孤兒等下層人民,而《悲慘世界》則把視角從窮人擴展到社會渣滓和共和派,視野遠為擴大,內(nèi)容更為豐富,意蘊厚實得多。從《巴黎圣母院》到《悲慘世界》,相隔了三十多年,《悲慘世界》寫作時間很長,畢竟是雨果嘔心瀝血之作!從十九世紀二十年代開始,雨果便對社會問題產(chǎn)生濃厚興趣。他為死刑所困擾,參觀了一些監(jiān)獄和苦役場:一八二七年參觀了比塞特爾的監(jiān)獄,一八三四年參觀了布列斯特的苦役監(jiān),一八三九年參觀了土倫的躉船。在這種關(guān)注社會問題的思想指導下,雨果寫出了一系列互有關(guān)聯(lián)的小說:用自敘體寫成的《死囚末日記》(1829)反對死刑,隨后,《克洛德·格》(1834)描寫一個找不到工作的窮工人,不得已行竊,被判五年監(jiān)禁;由于典獄長故意將他與獄中伙伴拆開,并無端禁閉了他二十四小時,他一怒之下,殺死了典獄長。故事簡潔而動人。這兩篇小說反映了雨果對犯罪問題與社會狀況之間的關(guān)系的思索。早在一八二八年,雨果就知道一個真實故事:一八0六年,有個出獄的苦役犯,名叫皮埃爾·莫蘭,他受到狄涅的主教米奧利的接待;主教把他交托給自己的兄弟賽克斯丟斯·德·米奧利將軍。莫蘭品行端正,以贖前愆,最后在滑鐵盧英勇犧牲。這個故事就是《悲慘世界》的雛型。三十年代,雨果不斷積累工人艱辛勞動卻食不果腹的資料。一八四一年一月,他目睹宵小之徒向妓女投擲雪球的場面,寫下了記載這一場面的散文。當時有位作家于勒·雅南寫過一篇風俗研究《她零售自身》(1832),記述一個女子為窮困所迫,出賣自己的頭發(fā)和一顆牙齒。這個故事雨果有可能知道。雨果為自己起草了這樣一個故事的梗概:“一個圣人的故事——一個男子的故事——一個女子的故事——一個娃娃的故事。”這里已經(jīng)預(yù)示了《悲慘世界》的四個主要人物:米里埃爾主教、讓·瓦爾讓、芳汀、柯賽特。從一八四五年十一月起至一八四八年二月十二日,在兩年多的時間里,雨果斷斷續(xù)續(xù)在構(gòu)思和寫作小說《貧困》。一八四八年的事件打斷了他的創(chuàng)作。流亡的前十年,詩歌創(chuàng)作的激情占據(jù)了他整個身心,直到《歷代傳奇》付梓問世之后,他才重新回到這部小說的創(chuàng)作上來。從一八六O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十二月三十日,他花了七個月,“對出現(xiàn)在我腦海里的整部作品反復(fù)思考,融會貫通,使十二年前寫的一部分和今后將寫出的另一部分完全一致。”從一八六一年一月一日至一八六一年五月,他以驚人的毅力寫作《悲慘世界》,直至精疲力竭。于是他到比利時旅行,從五月二十二日起,到滑鐵盧戰(zhàn)場憑吊,隨即寫作關(guān)于這場戰(zhàn)役的篇章。六月三十日,他寫完了全書。九月,他回到蓋納西島以后,復(fù)看手稿,從十二月至次年五月,補寫了第五部。小說在一八六二年上半年陸續(xù)出版。《悲慘世界》不僅是雨果篇幅最長的小說,而且是寫作時間最長、花費精力最多的作品。它被看作雨果的小說代表作,享有崇高的世界聲譽。但是,小說出版時,雖然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卻不為評論家所充分了解。拉馬丁認為“這部小說是危險的”,就是—例。另外有人認為,倘若《悲慘世界》早問世二十年,也許會受到更加熱烈的歡迎,同歐仁·蘇的《巴黎的秘密》相媲美。歷史是最公正的評判人。《悲慘世界》剛出版時,并沒有獲得《巴黎的秘密》當初人人爭睹為快,排隊等候刊載這部小說的報紙出售那種轟動一時的情形。雨果并不稀罕這種一時的成功,因為他不愿《悲慘世界》以報紙連載的形式問世,認為這有損于藝術(shù)品:“輕快而膚淺的劇作只能取得十二個月的成功;深刻的劇作會獲得十二年的成功。”雨果的斷言是正確的?!侗瘧K世界》在二十世紀受到長盛不衰的歡迎,流傳于世界各國,它的讀者遠遠超過了《巴黎的秘密》的讀者。《悲慘世界》具有持久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原因首先在于小說以社會底層受苦受難、為生存而掙扎、受凌辱受欺侮、受迫害受壓迫的窮苦人為對象,描繪了一幅悲慘世界的圖景?!侗瘧K世界》的幾個主人公都是生活在死亡線上的人物,他們代表了千千萬萬的窮人。雨果的寫作主旨是很明確的,他要為這些窮人鳴不平。他在序言中說:“在文明鼎盛時期,只要還存在社會壓迫,只要依仗法律和習俗人為地把人間變成地獄,給人類的神圣命運制造苦難;只要本世紀的三個問題:貧窮使男子沉淪,饑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贏弱,還得不到解決;只要在一些地區(qū)還可能產(chǎn)生社會壓制,換言之,也是從更廣泛的意義來說,只要世界上還有愚昧和困苦,那么,這一類作品就不會是無用的?!边@幾句話言簡意賅,充分表達了雨果對當時社會的基本看法。第一句話最為重要,道出了造成這個悲慘世界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說,雨果認為,由于存在社會壓迫,所以在文明鼎盛時期造成了地獄般的生活,人生來本該幸福,卻不可避免遭受災(zāi)禍。小說正是通過這三個人物——讓·瓦爾讓、芳汀、柯賽特一的遭遇,淋漓盡致地再現(xiàn)了這個人間地獄。讓·瓦爾讓本是個善良純樸的工人,有一年冬天,他失了業(yè),七個外甥嗷嗷待哺,他不得已打破櫥窗偷面包,結(jié)果被抓住并判了五年苦役。由于一再越獄,他坐了十九年的監(jiān)獄。他的命運從此便決定了。他走出牢獄時,身上只有一丁點錢;找工作吧,他的黃色身份證會把所有雇主嚇退。擺在他面前的只能是繼續(xù)行竊。他連住宿的地方都找不到。只有米里埃爾主教款待了他,但他反而偷了主教的一套銀器。他被抓住扭送到主教家里,不料主教說這套銀器是送給他的,而且多送給他一對銀燭臺。他深受主教的感化,力求做好事。命運給了他機會,讓他在制造黑玻璃小工藝品上有所發(fā)明而發(fā)達起來。他改了名字,辦起了企業(yè),為濱海蒙特勒伊城和窮人花了一百多萬,創(chuàng)辦托兒所,創(chuàng)設(shè)工人救濟金,開設(shè)免費藥房,等等,最后當了市長。出門時他往往衣袋裝滿了錢,回來時卻囊空如洗,錢都散發(fā)給了窮人。他確已改惡從善,可是,社會不能容忍一個曾經(jīng)是罪犯的人改變身份,甚至躋人上層。他一再受到官府的追捕。在得知一個叫尚馬蒂厄的流浪漢長得像他而蒙受冤屈時,他挺身而出,承認了自己的身份。再次從獄中逃出后。他繼續(xù)行善,又一次引起警方注意。他只得過著東躲西藏的生活。他認為這個世道實在不平等。他責問社會憑什么使一個窮人永遠陷入一種不是缺乏工作,就是刑罰過量的苦海中。讓·瓦爾讓因偷了一只面包而判了那么重的刑罰,坐了那么長時間的監(jiān)牢,一點點過錯就成為累犯,要判終身監(jiān)禁,真是秋荼密網(wǎng)啊。社會對于讓·瓦爾讓這樣的窮人的懲罰達到如此殘酷的地步,不能不令人發(fā)指??杀氖?,當讓·瓦爾讓向馬里于斯透露了自己的身份時,競遭到了馬里于斯的鄙視。這種態(tài)度反映了人們的道德觀念,而這種觀念恰恰是社會對窮人施以不平等的一部分。小說結(jié)尾,讓·瓦爾讓在一對年輕大婦的懷里溘然長逝,誠然是出自作家的善良愿望,好比一朵蒼白的小花,點綴在荒涼的原野上,更顯悲愴而已。如果說讓·瓦爾讓還有一個圓滿的結(jié)局,那么,芳汀的命運則是徹底的悲慘。她有美發(fā)皓齒,多情而又幼稚無知,愛上了一個逢場作戲的輕薄兒,失身懷孕,生下了女兒柯賽特。有個長舌婦告發(fā)了芳汀的隱私。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尊重社會習俗的馬德蘭市長(讓·瓦爾讓)解雇了她,從此開始了她悲慘的經(jīng)歷。這個被解雇的女工,再也沒有人肯雇用她。她靠自己的勞動養(yǎng)活不了自己和寄養(yǎng)在泰納迪埃那里的女兒。十法郎賣掉了一頭秀發(fā),四十法郎出售了兩顆門牙,最后淪為娼妓,變?yōu)樯鐣呐`。曾幾何時,一個活潑潑的年輕少女,變得形容枯槁,病入膏肓了。社會對她這種人還加以歧視,她受到惡少把雪團塞進衣衫的捉弄,反而要被警察監(jiān)禁。她看到自己的恩人讓·瓦爾讓遭到沙威逮捕,驚嚇而死。芳汀是這個黑暗社會中勞動婦女的真實寫照。同讓·瓦爾讓相比,就顯出婦女比男人的命運更為悲慘,因為婦女是弱者中的弱者,更容易受到摧折。雨果描繪芳汀的筆墨不多,但卻非常真實。芳汀與生活中的原型相差不大,這就說明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女子何止千萬,小說家無需作大量的加工,便能再現(xiàn)一個受損害受侮辱者。在處理這個人物的結(jié)局時,雨果同樣歸咎于社會壓迫:造成芳汀墮落和走投無路的不止一兩個人,既有花花公子,也有樂善好施的讓·瓦爾讓;既有心毒手狠的泰納迪埃夫婦,也有“維護社會治安”的警察,他們構(gòu)成了殘害像芳汀這樣窮苦的單身女子的羅網(wǎng)。芳汀從踏上社會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要遭受紛至沓來的災(zāi)禍,在人間地獄里受盡煎熬。及至讓·瓦爾讓醒悟過來,看到自己也參與了這種壓迫時,想補救已經(jīng)來不及了。尊重現(xiàn)實的復(fù)雜性,更加顯得真實,這就是芳汀這個形象能動人心弦、令人深思的原因所在??沦愄亟o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主要是兒童時代在泰納迪埃家受到非人待遇:她隨時隨地受到辱罵、虐待、毆打;小小年紀便要干雜事,打掃房間、院子和街道,洗杯盤碗盞,甚至搬運重東西。讓·瓦爾讓去尋找她的時候,正是圣誕節(jié)之夜,而柯賽特卻要提心吊膽地到樹林的泉邊去打水。柯賽特又瘦又蒼白;她將近八歲,看上去只有六歲。她的大眼睛由于哭泣,深陷下去一圈。她的嘴角因為經(jīng)??謶?,耷拉下來,在犯人和絕望的病人身上可以觀察到這種現(xiàn)象。她的手就像她的母親所猜測的那樣,“給凍瘡毀了”。這時,照亮了她的火光使她顯得瘦骨嶙峋,明顯地十分嚇人。由于她始終瑟瑟發(fā)抖,習慣了并緊雙膝。她穿著破衣爛衫,夏天令人憐憫,冬天令人吃驚。她身上的衣服盡是窟窿;與毛料無緣??梢钥吹剿砩锨嘁粔K紫一塊,表明泰納迪埃的女人擰過的地方。她的光腿紅通通,十分細弱。鎖骨凹下去,令人傷心。這個孩子整個人,她的舉止,她的姿勢,她的聲音,她說話的不連貫,她的目光,她的沉默,她細小的動作,都反映和表達一種想法:恐懼。童年的柯賽特比童話中的灰姑娘還要可憐,她無親無故,干的粗活不是孩子所能勝任的,更不用說挨打受罵,缺吃少穿。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童工,不就是像柯賽特那樣,要干過量的沉重活計嗎?雨果并沒有杜撰柯賽特的故事,他舉出社會中確實存在這類五歲童工的事例。勾畫出童年的柯賽特的可憐形象,《悲慘世界》這幅窮人受難圖也就畫全了:男人、女人、兒童,三個人物代表了所有的窮苦人,代表了這個悲滲世界。雨果之所以要描繪這個悲慘世界,目的在于要消滅這種現(xiàn)象。他的小說試圖喚起人們思索,起來鏟除愚昧和困苦。早在一八四八年,他在議會就曾大聲宣稱:“諸位,我不屬于那些認為可以消滅世間痛苦的人之列;痛苦是一個神圣的法則;但是,我屬于那些認為和斷言可以消滅貧困的人之列?!彪m然他提不出多少消滅貧困的方案,但他努力探索造成社會壓迫的根源。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說,這是由于法律和習俗造成的。他尤其通過警探沙威來闡發(fā)自己的主張。沙威在小說中是法律的化身。他身上有兩種感情:“尊敬權(quán)力,仇視反叛。”他對有一官半職的人有一種盲目的尊敬和信任,而認為偷盜、謀殺和一切罪行,都是反叛的不同形式。他認為官吏不會搞錯,法官從不犯錯誤,而犯過罪的人不可救藥,從此不會做出什么好事來。他不承認有例外。他盡忠守職,鐵石心腸,對發(fā)現(xiàn)了的目標窮追到底,恰如一條警犬那樣,四處搜索,不達目的不甘罷休。不要說讓·瓦爾讓,就是“他父親越獄,他會逮捕歸案,他母親違反放逐令,他會告發(fā)”。雨果認為他對自己的信條“做得過分,就變得近乎惡劣了”。沙威沒有想到,他對讓-瓦爾讓緊追不合,是對一個愿意改惡從善的人的迫害,執(zhí)行的是不合理的法律條文的意志,他成了統(tǒng)治者的鷹犬。他的冷酷、刻板、嚴峻、對窮人的鄙薄,代表法律直接施以窮人的社會壓迫。作為人道主義者的雨果,力圖以仁愛精神去對抗社會的惡。小說開卷,雨果便塑造了一個仁愛的化身——米里埃爾主教。他把自己寬敞的主教府讓出來做醫(yī)院,救治窮人。他將自己的薪俸一萬五千利弗爾中的一萬四千利弗爾捐助給慈善教育事業(yè),至于車馬費和巡視津貼則全部捐出,自己的生活儉樸清苦。由于他的善行義舉,人們十分感激他,像迎接陽光一樣接待他。他的仁愛居然達到這樣的地步:一天,他為了不肯踏死一只螞蟻,竟扭傷了筋骨。讓·瓦爾讓忘恩負義地偷走了他的銀器,他不但不斥責讓·瓦爾讓,反而以心愛的銀燭臺相贈,說道:“讓·瓦爾讓,我的兄弟,您不再屬于惡,而是屬于善。我贖買的是您的靈魂;我消除了骯臟的思想和沉淪的意愿,把您的靈魂給了天主。”從此,讓·瓦爾讓醒悟了。小說描寫讓·瓦爾讓贖罪的一個又一個行動:拯救芳汀,保護和扶養(yǎng)柯賽特,為地方做善事,救濟窮人,感化沙威,終于成了另一個宣揚仁愛的“使徒”。在這些行動中,最突出的是感化沙威。在雨果筆下,沙威并不是惡的化身,他還有善的一面,他雖然兇狠卻很正直,而且刻苦、克己、節(jié)欲、純樸,有高貴品質(zhì)。只因他以為自己的信條是絕對正確的,決不能放過罪犯,他才那樣死盯住讓·瓦爾讓??墒亲尅ね郀栕尣⒉挥浐匏?,相反,當起義者抓住了沙威,將沙威交給讓·瓦爾讓處死時,讓·瓦爾讓卻放走了他。沙威的信仰至此破滅了,精神防線也隨之崩潰,終于投塞納河自盡。雨果以此描寫仁愛精神的勝利。沙威之所以能轉(zhuǎn)變,是因為身上有善的因素,經(jīng)過點化,終于醒悟過來。而小說中作為惡的代表的泰納迪埃,從他在滑鐵盧戰(zhàn)場上盜尸開始,繼而虐待柯賽特,把柯賽特當作搖錢樹,破產(chǎn)后他流竄到巴黎,以行騙、盜竊為生,與城狐社鼠結(jié)成一伙,企圖敲詐讓·瓦爾讓,被馬里于斯告發(fā),警方將他逮捕,他潛逃后又企圖勒索馬里于斯,從頭至尾他根本沒有一絲一毫的向善之心,讓·瓦爾讓的高尚行為也絲毫觸動不了他,仁愛精神對他起不了任何作用。雨果似乎意識到仁愛精神的局限性。毫無疑問,雨果認為除了仁愛,還需要實現(xiàn)共和。他懷著巨大的熱情,描繪了—八三二年六月五日的人民起義和共和主義的英雄們。這場起義的起因是,共和派的拉馬克將軍的出殯隊伍受到政府軍的阻遏,釀成沖突,共和派筑起街壘,與政府軍對峙。這是共和主義與君主立憲的一次沖突。雨果鮮明地站在共和派一邊,贊揚起義是“真理的發(fā)怒”,街壘是“英雄主義的聚會地”,他通過人物之口說:“只要人類沒有進入大同世界,戰(zhàn)爭就可能是必要的,至少抓緊時機的未來反對拖延滯后的往昔那種戰(zhàn)爭是必要的?!┯杏脕矶髿?quán)利、進步、理性、文明、真理的時候,戰(zhàn)爭才變得可恥?!庇旯麑φx戰(zhàn)爭的肯定,實際上與仁愛濟世的思想是相抵觸的。換言之,雨果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仁愛濟世的觀點。雨果贊美斗爭,同他自身的行動——反對拿破侖第三——完全合拍,他思想上的升華是實際斗爭的結(jié)果。他在小說中塑造了一組英雄群像。他筆下的昂若拉是羅伯斯比爾的信徒,“ABC之友社”的核心人物。他認識到未來將消滅饑荒、剝削、隨著失業(yè)而來的窮困、隨著窮困而來的賣淫,目前的斗爭“是為了未來必須付出的可怕代價。一次革命是一筆通行稅?!值軅儯谶@兒犧牲的人,是死在未來的光輝里,我們要進入一座充滿曙光的墳?zāi)埂?。即通過斗爭改變黑暗的社會,爭取未來的太平盛世,這是充滿民主激情的話語。他堅定沉著,臨危不懼。雨果有可能根據(jù)法國大革命的領(lǐng)袖之一的圣鞠斯特來塑造他。馬伯夫是個八旬老翁,平時侍弄花草,生活清貧,但起義爆發(fā)后,便趕到街壘,街壘上的紅旗被擊落時,他視死如歸,攀登到街壘的最高處,把紅旗牢牢地豎起,壯烈地犧牲了。加弗羅什是個巴黎的流浪兒(泰納迪埃把他遺棄了),雖然生活無著,卻總是快活樂觀,自由自在,愛哼幽默小調(diào)。他很狡黠,又很成熟,是貧困和謀生的需要把他造就成這樣的。他有金子般的心腸,對比他小的流浪兒慷慨解囊,俠義相助,關(guān)懷保護。這個“世上最好的孩子”是法國文學中最生動傳神、機靈可愛的兒童形象之一。他參加過一八三。年七月革命,如今又是一馬當先,出入于街壘的槍林彈雨之中,如入無人之境。最后,起義者即將彈盡無援,他跑出街壘去搜集子彈,一面還唱起調(diào)侃的小曲嘲弄政府軍,不幸飲彈而亡。這一青一老一小,代表了敢于起來斗爭的人民,在他們身上,體現(xiàn)了新時代的曙光,寄托了雨果的共和思想。英雄群像的塑造,多少減弱了雨果人道主義的說教。在起義的參加者中,還應(yīng)該提到馬里于斯。雨果筆下的人物很少表現(xiàn)出思想的曲折變化,而馬里于斯是個例外。他原先受到外祖父吉爾諾曼的影響,是個保王派。他父親蓬梅西是拿破侖手下的戰(zhàn)將,在滑鐵盧戰(zhàn)役中立了戰(zhàn)功,受封為男爵。吉爾諾曼敵視他,不讓他與馬里于斯見面,否則要剝奪馬里于斯的繼承權(quán)。蓬梅西為兒子的前途著想,只得忍氣吞聲,只能趁兒子上教堂之際,偷偷去看兒子。他死時給兒子留下遺囑。馬里于斯受到震動,暗地里查閱書報,了解到父親的英勇事跡,終于改變了立場,與外祖父決裂,離家出走,接觸到“ABC之友社”的共和派青年。不過,他心底里還殘留著舊觀念:他對于自己的姓氏上加上一個“德”字表示貴族身份,還是相當看重的;他得知匪首泰納迪埃是他父親的“救命恩人”后,不忍開槍報警;泰納迪埃入獄后,他每星期哪怕借錢,也要送給這個惡棍五法郎。后來他又贈給泰納迪埃一大筆錢,幫他逃往美洲。他參加街壘戰(zhàn)起初是因為失戀,想一死了之,但經(jīng)過街壘戰(zhàn)的洗禮,馬里于斯最終成為共和主義者。他的變化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的思想轉(zhuǎn)變歷程。雨果并不諱言,這個人物有著他自身的影子。雨果青年時代由保王派轉(zhuǎn)向共和派,從母系觀點轉(zhuǎn)向父系觀點,與馬里于斯相似。甚至馬里于斯和柯賽特的愛情也有雨果和朱麗葉的愛情投影:柯賽特的教育近似朱麗葉所受的教育,柯賽特和馬里于斯的婚禮在一八三三年二月十六日舉行,這一夜雨果就是在朱麗葉家度過良宵的。由于馬里于斯的形象糅合了作者的個人經(jīng)歷,因此他的思想轉(zhuǎn)變過程寫得層次分明,細致含蓄,較有深度。雨果把他放到起義中接受洗禮,表明他對共和理想的追求和向往?!侗瘧K世界》在藝術(shù)上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從《巴黎圣母院》到《悲慘世界》,雨果的小說藝術(shù)有很大變化。《巴黎圣母院》純粹是浪漫主義的,而在《悲滲世界》中,現(xiàn)實主義占有不小比例,這部小說是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jié)合的作品。用法國的雨果研究專家讓一貝特朗·巴雷爾的話來說,《悲慘世界》的現(xiàn)實主義,“是以巴爾扎克的方式使人相信一個浪漫的故事”。雨果在一八六二年給阿爾貝·拉克羅瓦的信中說:“這部作品,是摻雜戲劇的歷史,是從人生的廣闊生活的特定角度,去反映如實捕捉住的人類的一面巨大鏡子。”這句話強調(diào)的是真實地再現(xiàn)人生,十分注重現(xiàn)實主義的寫作方法。雨果還說過:“但丁用詩歌造出一個地獄,而我呢,我試圖用現(xiàn)實造出一個地獄?!痹谶@種觀點的指導下,《悲慘世界》成了一幅歷史壁畫:基本上從滑鐵盧戰(zhàn)役揭開序幕,而以復(fù)辟時期和七月王朝初期為主要時代背景,戰(zhàn)場、貧民窟、修道院、法庭、監(jiān)獄、賊窟、新興的工業(yè)城市、巴黎大學生聚集的拉丁區(qū)、硝煙彌漫的街壘,等等,構(gòu)成了一幅廣闊的十九世紀初期法國社會生活的絢麗畫面。雨果以史詩的雄渾筆力、鮮明色彩和抒情氣氛來再現(xiàn)這幅時代壁畫?;F盧戰(zhàn)役是一篇驚天動地、慘烈壯觀的史詩;讓·瓦爾讓的受苦受難,掙扎奮斗,為在社會上取得立足之地而歷盡坎坷,這也是一篇動人心魄、感人肺腑的史詩;一八三二年六月的人民起義,更是一篇英勇壯麗、響徹云霄的史詩。雨果的史詩筆法本身已包含了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F盧的每一個重要細節(jié)、事件的發(fā)展順序,雨果都不違背史實,力求準確。雨果認為拿破侖的慘敗是符合規(guī)律的,他早已無立足之地,敗機早已隱伏。這無疑是現(xiàn)實主義的觀點。然而,戰(zhàn)爭那種陰慘不祥的氣氛,沉寂了的戰(zhàn)場恐怖的夜景,雨果對命運注定的渲染:“一只巨大的右手在滑鐵盧投下了陰影。這是決定命運的一天,超人的力量確定了這一天……冥冥中有一種可怕的存在?!边@些都帶上了浪漫主義色彩。小說中的場景大半是寫實的,但有的篇章,如巴黎下水道的奇景紛呈和藏污納垢,讓’瓦爾讓身背受傷的馬里于斯長途跋涉,遇到下陷的泥坑而免于一死,在出口處又遇上泰納迪埃和沙威,真是無奇不有。在人物塑造方面,讓·瓦爾讓基本上是通過現(xiàn)實主義的方法描繪的,但他能扛起陷在泥沙里的馬車;冒險在高空救出跌落在半空中的水手,隨后又摔下去,落在兩艘大船中間,潛水逃脫;在大批警察包圍中,他不僅自己翻過高高的圍墻,而且把柯賽特也弄進修道院;他毫無懼色地將燒紅的烙鐵按在赤裸的手臂上,然后又神不知鬼不覺地從窗口逃走;他幾次都能死里逃生,令人扼腕稱奇。讓·瓦爾讓幾乎是一個半神半人的人物。雨果宣稱,小說寫的是他“從惡走向善,從錯誤走向正確,從假走向真,從黑夜走向白天,從欲望走向良知,從腐朽走向生命,從獸性走向責任,從地獄走向天堂……起始是七頭蛇,結(jié)尾是天使”。雨果是通過濃厚的浪漫主義手法去描寫他的經(jīng)歷的?!侗瘧K世界》在藝術(shù)上的一個重要特色是精細的心理描寫。浪漫派素來對心理描寫十分重視。但在《巴黎圣母院》中,心理描寫還沒有大量采用,這一藝術(shù)手法在《悲慘世界》中則放出異彩。雨果在描繪讓·瓦爾讓、沙威、馬里于斯和吉爾諾曼時,充分運用了心理描寫。對讓·瓦爾讓的思想分析,貫穿這個人物的始終。小說開卷,他剛剛出獄,對社會加于他的殘害感到憤怒和敵視。隨后,他重新做人,面對尚馬蒂厄的冤案,他的腦海里掀起了風暴。他完全可以不理這個案件:他好不容易當了市長,為百姓造福,如果承認了自己的身份,就要重新坐牢,變成不齒于人的狗屎,濱海蒙特勒伊城就要毀于一旦??墒沁@樣做違反了良心,要對得起良心,這才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追求。他竊取了另一個人在陽光下的位置、生活和安寧,置別人于死地,這樣他就會虛度一生,白白地苦行贖罪了。他斗爭了一夜,總算想清楚一點,于是毅然趕往開庭審判的地方。他曾慶幸找不到馬車;當馬車的轅木折斷時,他又欣喜地感到去不成了;待到聽見案子審?fù)炅?,他又松了一口氣,走不進審判大廳,又斗爭了許久,他一度往回走,最后還是返回。這一連串描寫,淋漓盡致地寫出了他要克服自己的雜念,苦苦掙扎的心理狀態(tài)。自從他與柯賽特相依為命以后,他生怕失掉了她。一旦發(fā)現(xiàn)馬里于斯的異常表現(xiàn)以后,馬上帶上柯賽特離開武人街,搬回普呂梅街。及至從鏡子上看到吸墨紙上柯賽特寫給馬里于斯的字條,真是如雷轟頂,陷人驚慌失措、惶惶不可終日之中。但他對柯賽特的愛仍然起著作用,這使他關(guān)心馬里于斯的下落和安全。他恨馬里于斯要奪走他的心頭肉,卻又在馬里于斯受傷倒下時把他救走,歷盡艱難,把馬里于斯送到吉爾諾曼家里。這種愛與恨混雜的微妙心理寫得活靈活現(xiàn)、真實感人。他不愿因自己的苦役犯身份,有礙于柯賽特的婚姻和幸福,想方設(shè)法不在婚約上簽字,不參加婚宴。他也不愿意對馬里于斯永遠隱瞞自己的身份,及時地向馬里于斯和盤托出,寧愿受到鄙視,可是卻無法克制想看到柯賽特的心愿。至此,一個脫胎換骨、無比正直的人物終于塑造出來了。雨果對沙威也依仗心理描寫來刻畫,其難度不下于描繪讓·瓦爾讓。這樣一個死心塌地為官府效力的警探,源于他有一套深信不疑的信條,他要嚴厲執(zhí)法,毫無同情之心,凡是犯過罪的人,他認為永遠不可救藥;在他看來,淪為妓女必然下賤,而公子哥兒的所作所為必定是對的。他腦子里似乎沒有思想斗爭。但是,奇跡在他身上發(fā)生了。讓·瓦爾讓不僅沒有利用機會報復(fù),把他槍決,反而將自己的住址告訴了他,讓他去捉拿。面對這樣的寬厚、人道,他無地自容,他的信條動搖了,他“偏離正道”,居然放走了讓·瓦爾讓。這時,他展開了激烈的思想斗爭:“交出讓‘瓦爾讓,這樣做不好;給讓·瓦爾讓自由,這樣做也不好。第一種情況,執(zhí)法的人墮落得比苦役犯還低賤;第二種情況,苦役犯比法律還高,將腳踩在法律上面。這兩種隋況都有損于沙威,采取哪種決定都要墮落?!彼荒苋萑檀嬖凇耙粋€神圣的苦役犯,一個不受法律制裁的苦役犯”。他失去了信念之后,感到惶恐不安,認為自己出于冷憫而違犯法紀。他發(fā)現(xiàn)自己面前升起一顆“陌生的美德太陽”,這個“秩序的監(jiān)守者、不可腐蝕的警察、保衛(wèi)社會的看門狗”,是“在法律的模子里整塊鑄成的懲罰塑像”,如今發(fā)現(xiàn)自己有一顆講人道的心。他對自己的變化無法解釋,他對自己的行為無法調(diào)和,于是只有一條出路:跳下塞納河自盡。雨果對這個人物的最后轉(zhuǎn)變是描寫得合情合理的,他的心理狀態(tài)把握得十分準確。馬里于斯的轉(zhuǎn)變過程和所思所想,同樣描寫得細致入微。他從保王派轉(zhuǎn)到共和派是在查閱了報紙和戰(zhàn)報之后,他“又怕又喜地看到群星璀璨……還有升起一顆太陽”。他發(fā)覺至今對拿破侖和其他事態(tài)發(fā)展都搞錯了,認識到拿破侖策劃了“舊世界崩潰”,是一個“負有天命的人”。他從崇拜拿破侖轉(zhuǎn)到站在共和派一邊,他的觀點甚至比共和派有過之而無不及。他覺得自己有負于父親,便念念不忘執(zhí)行父親的遺囑??墒?,他找不到泰納迪埃。他想不到泰納迪埃是個歹徒,他委決不下:如果他開槍報警,那個白發(fā)先生就會得救,而泰納迪埃卻要完蛋;如果他不開槍,白發(fā)先生就會犧牲,他無法向柯賽特交代,而泰納迪埃就會逃之夭夭。要么違背父親的遺囑,要么讓罪惡得逞!他處于兩難境地。這是愛情與報恩遇到了矛盾,他無法解決,其實他是慫恿了罪惡,要執(zhí)行父親的遺囑辦事略占上風。后來,他得知割風先生是苦役犯以后,設(shè)法要同他劃清界線,把他從家里趕走,直到發(fā)現(xiàn)讓·瓦爾讓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他給柯賽特的巨款是他自己的錢以后,才醒悟過來,感到讓·瓦爾讓行為崇高。而他對泰納迪埃的勒索雖然氣憤,卻仍然慷慨地送給他錢,并出了一大筆錢讓泰納迪埃逃到美洲去,而不是報警,對這個壞蛋繩之以法。兩相對照,仍能看出他思想深處的偏袒心理。吉爾諾曼是一個頑固的老古董,堅定不移的保王派。他發(fā)現(xiàn)了馬里于斯懷念自己的父親以后,兩人劍拔弩張,互不相讓。他一怒之下,把馬里于斯趕出了家門。可是,他是真心喜歡這個外孫,幾年下來,他的防線漸漸守不住了:他要求別人不再向他提起馬里于斯的名字,又暗暗抱怨別人對他俯首貼耳;他從不打聽馬里于斯的情況,可是總在想他,他的自尊心對他說要趕走馬里于斯,但他默默地搖著老邁的頭,憂郁地回答不。他非常希望馬里于斯能回到身邊,但他嘴上還是很硬的,而且浪蕩的習性不改,見到馬里于斯以后,無意中貶低了柯賽特,得罪了馬里于斯,馬里于斯再次憤然離去。這一次終于把他打垮了,最后他向馬里于斯徹底屈服,答應(yīng)讓馬里于斯娶柯賽特,甚至在馬里于斯面前贊揚雅各賓黨,但他實在說不下去,跑出房間,把真心話吐出來。這個老人的特殊心態(tài)刻畫得惟妙惟肖。應(yīng)該指出,對照藝術(shù)在《悲慘世界》中也有所體現(xiàn)。作為對照藝術(shù)大師,雨果善于作人物的對比。讓·瓦爾讓與沙威是一對矛盾體,互為對照。一個雖是罪犯,但要改惡從善;另一個雖是警察,但執(zhí)法過嚴。一個不斷做善事,卻屢屢碰壁,另一個不斷做錯事,也未見得步步高升。一個平安死去,另一個以自殺告終。讓·瓦爾讓與福來主教是彼此有關(guān)的另一對。讓·瓦爾讓由惡至善,而福來主教是善的化身;后者是善的本源,前者是善的擴散。沙威與泰納迪埃又是互有關(guān)聯(lián)的另一對。沙威是一條看門狗,不管什么人都亂吠一氣,本質(zhì)上并不能說很壞;而泰納迪埃是惡的化身,狡猾、陰險、惡毒、工于心計(他的妻子與他構(gòu)成夫唱妻隨的又一對,形體上一胖一瘦,一大一小,精神上雖是同樣歹毒,妻子只是他的跟屁蟲)。芳汀和柯賽特的身世形成對照,芳汀悲慘,而柯賽特是先苦后甜,她享受到母親得不到的幸福。馬里于斯和吉爾諾曼老人是一對。他們都是犟脾氣,一個年輕氣盛,決不讓步,愛情熱烈專一;另一個年老體衰,出于愛后代不得不讓步,性格輕薄,愛尋花問柳。雨果已不再僅僅限于美丑對照,像在《巴黎圣母院》中所做的那樣,而是以不同類型的性格、經(jīng)歷、精神特點、點與面等等的差異,作為對照物,使對照藝術(shù)得到更充分的運用。人物對照藝術(shù)有助于人物形象顯得更為鮮明,避免雷同;而在敘述上也更為曲折有致,增加興味。從全書的結(jié)構(gòu)來看,描寫起義的第四卷是高潮。前三卷的人物都朝著街壘戰(zhàn)發(fā)展,經(jīng)過三重的準備,一下子將所有的人物都集中在一起,熔鑄于一爐;包括沙威的感化都是在這一事件的過程中發(fā)生的。小說至此,已達到最高點,隨后便通向結(jié)局。結(jié)構(gòu)上取得了均衡的效果。有序幕:米里埃爾主教感化讓·瓦爾讓;有發(fā)展:讓·瓦爾讓做善事、芳汀的故事、柯賽特的故事、讓·瓦爾讓與沙威的周旋;循序漸進,一步步達到高潮;最后是大團圓的結(jié)局。就像一出戲劇,安排得當,情節(jié)雖大起大落,卻錯落有致,顯示了雨果的小說藝術(shù)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鄭克魯二00二年二月一日于上海寓中
內(nèi)容概要
《悲慘世界》是法國著名浪漫主義作家維克多·雨果繼《巴黎圣母院》之后創(chuàng)作的又一部氣勢恢宏的鴻篇巨著,是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和藝術(shù)風格的長篇小說。全書以卓越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通過對冉阿讓等人的悲慘遭遇以及讓·瓦爾被卞福汝主教感化后所做的一系列令人感動的事跡的描寫。向人們展示了一幅自1793年法國大革命到1832年巴黎人民起義期間法國近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輝煌畫卷,深刻揭露和批判了19世紀法國封建專制社會的腐朽本質(zhì)及其罪惡現(xiàn)象,對窮苦人民在封建重壓下所遭受的剝削欺詐和殘酷迫害表示了悲憫和同情。小說集中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飽含了雨果對于人類苦難命運的關(guān)心和未來堅定不移的信念,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shù)感染力,被譽為“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和“人性向善的精神史詩”,是世界文學史上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jié)合的典范。
相關(guān)推薦:
懺悔錄(名家全譯本。一部摻合著辛酸的書,細數(shù)盧梭不幸歲月中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內(nèi)容。)
作者簡介
作者:(法國)雨果
書籍目錄
上卷
第一部 芳蒂娜
第一卷 善人
一 米里埃先生
二 米里埃先生變成比安維尼大人
三 好主教遇到窮教區(qū)
四 言行一致
五 比安維尼大人舍不得換新教袍
六 他讓誰看守屋子
七 克拉瓦特
八 酒后談?wù)軐W
九 妹妹談哥哥
十 主教面對聞所未聞的思想
十一 一點保留意見
十二 比安維尼大人門庭冷落
十三 他的信仰
十四 他的思想
第二卷 墮落
一 趕了一天路
二 聰明人要謹慎
三 惟命是從的英雄氣概
四 蓬塔利埃的奶酪制造業(yè)
五 心境恬然
六 讓·瓦讓
七 絕望背后
八 海濤與黑夜
九 新的創(chuàng)傷
十 那人醒了
十一 他做什么
十二 主教拯救靈魂
十三 小熱爾韋
第三卷 一八一七年
第四卷 把孩子托付與人,有時等于斷送孩子
第五卷 下坡
第六卷 雅韋爾
第七卷 尚馬蒂厄疑案
第八卷 余波
第二部 珂賽特
第一卷 滑鐵盧
第二卷 獵戶座號戰(zhàn)艦
第三卷 履行對死者的承諾
第四卷 戈博舊宅
第五卷 獵犬在暗中默默追捕
第六卷 小皮克皮斯區(qū)
第七卷 題外話
第八卷 墓地來者不拒
第三部 馬里尤斯
第一卷 從巴黎的原子看巴黎
……
下卷
章節(jié)摘錄
插圖
編輯推薦
《悲慘世界(上下)》推薦:讓?瓦爾讓因為偷了一片面包而要服十九年的勞役;芳汀為了撫養(yǎng)自己的私生女,竟然賣掉了自己的牙齒;竊尸賊反而成了死里逃生的將軍的救命恩人。這是怎樣的一個悲慘世界?雨果用充滿激情的文筆,再現(xiàn)了那段從拿破侖戰(zhàn)爭到法國七月王朝的深重黑暗而又蕩氣回腸的年代,勾勒出一群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眾生相。 《悲慘世界(上下)》通過讓?瓦爾等人的悲慘遭遇以及冉阿讓被卞福汝主教感化后一系列令人感動的事跡,深刻揭露和批判了19世紀法國封建專制社會的腐朽本質(zhì)及其罪惡現(xiàn)象,對窮苦人民在封建重壓下所遭受的剝削欺詐和殘酷迫害表示了悲憫和同情。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