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省域競爭力藍皮書

出版時間:2012-3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李建平,等 編  頁數:819  

內容概要

  本報告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區(qū)域經濟學、競爭力經濟學、統(tǒng)計學、計量經濟學和人文地理學等學科的理論為一體,充分運用數理分析、空間分析、規(guī)范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建立起比較科學完善、符合中國國情的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指標評價體系及數學模型,對“十一五”期間中國內地31個省級區(qū)域的經濟綜合競爭力進行全面、深入、科學的比較分析和評價;同時,還根據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實際,按照兼顧這三個區(qū)域指標數據的可獲得性原則,建立了港澳臺地區(qū)經濟綜合競爭力指標評價體系及數學模型,并對2006~2010經濟綜合競爭力進行評價比較。通過對不同區(qū)域的比較分析,深刻揭示中國不同類型和發(fā)展水平的省級區(qū)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特點及其相對差異性,明確各自內部的競爭優(yōu)勢和薄弱環(huán)節(jié),追蹤研究全國、省域、直轄市、自治區(qū)及港澳臺地區(qū)經濟綜合競爭力的演化軌跡和提升路徑,著力為增強中國內地31個省級區(qū)域和港澳臺地區(qū)經濟綜合競爭力提供有價值的理論指導和決策參考。

書籍目錄

BI  總報告B.1  “十一五”期間全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總體評價報告    BⅡ  分報告B.2 1  “十一五”期間北京市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分析報告B.3 2  “十一五”期間天津市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分析報告B.4 3  “十一五”期間河北省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分析報告B.5 4  “十一五”期間山西省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分析報告B.6 5  “十一五”期間內蒙古自治區(qū)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分析報告B.7 6  “十一五”期間遼寧省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分析報告B.8 7  “十一五”期間吉林省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分析報告B.9 8  “十一五”期間黑龍江省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分析報告B.10 9  “十一五”期間上海市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分析報告B.11 10  “十一五”期間江蘇省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分析報告B.12 11  “十一五”期間浙江省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分析報告B.13  12  “十一五”期間安徽省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分析報告B.14 13  “十一五”期間福建省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分析報告B.15 14  “十一五”期間江西省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分析報告B.16 15  “十一五”期間山東省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分析報告B.17 16  “十一五”期間河南省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分析報告B.18 17  “十一五”期間湖北省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分析報告B.19 18  “十一五”期間湖南省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分析報告B.20 19  “十一五”期間廣東省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分析報告B.21 20  “十一五”期間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分析報告B.22 21  “十一五”期間海南省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分析報告B.23 22  “十一五”期間重慶市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分析報告B.24 23  “十一五”期間四川省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分析報告B.25 24  “十一五”期間貴州省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分析報告B.26 25  “十一五”期間云南省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分析報告B.27 26  “十一五”期間西藏自治區(qū)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分析報告B.28 27  “十一五”期間陜西省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分析報告B.29 28  “十一五”期間甘肅省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分析報告B.30 29  “十一五”期間青海省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分析報告B.31 30  “十一五”期間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分析報告B.32 31  “十一五”期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分析報告    BⅢ  港澳臺分析報告B.33 1  2006—2010年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分析報告B.34 2  2006—2010年澳門特別行政區(qū)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分析報告B.35 3  2006—2010年臺灣地區(qū)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分析報告B.36 4  2006—2010年港澳臺經濟綜合競爭力發(fā)展變化對內地競爭力提升的啟示B.37  附錄一  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指標評價體系設置情況一覽表B.38  附錄二  2006—2010年全國31個省、市、區(qū)部分經濟指標數據一覽表B.39  參考文獻B.40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擴優(yōu)。優(yōu)勢指標是支持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上升的重要動力,在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中處于基礎地位。在北京市處于中游區(qū)的四級指標中,都有一些持續(xù)上升和跨區(qū)段躍升的指標,顯示了較強的上升活力,要特別注意加強對這些指標的重點扶持和培育,尤其是對那些接近上游區(qū)的指標更要精心扶持和培育,幫助其盡快上升為優(yōu)勢指標,如服務業(yè)從業(yè)人員數、服務業(yè)從業(yè)人員數增長率、人力資源利用率、現金投入量、財政支出對CDP增長的拉動、工業(yè)從業(yè)人員增長率等。優(yōu)勢指標中有一些指標波動較大,特別是跨區(qū)段躍升的指標中處于持續(xù)上升狀態(tài)的很少,多數穩(wěn)定性不強,容易大起大落,要特別注意加強對這部分指標的扶持和培育,不斷增強其穩(wěn)定性,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最終消費率等。 ?。?)補短。劣勢指標是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中的“短板”,不僅制約競爭優(yōu)勢的形成,而且還對其他上升指標的上升動力產生抵消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說,補短就是增高,減劣也是增優(yōu),劣勢指標每減少一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整體水平也會隨之提升一步。一般來說,經濟綜合競爭力排位越靠后,四級指標中的劣勢指標就越多。從提升經濟綜合競爭力的內在動力要求來看,補短成為提升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關鍵。要注意針對不同指標的不同性質和特點,著力幫助那些處于上升趨勢的劣勢指標增強上升動力,如工業(yè)增加值增長率、人口自然增長率、個體私營企業(yè)數增長率、查處商標侵權假冒案件等,及時改變它們所處的劣勢地位,促進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整體水平的有效提升?!  ?/pre>

編輯推薦

李建平、李閩榕、高燕京主編的《十一五期間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fā)展報告(2012版)》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區(qū)域經濟學、競爭力經濟學、統(tǒng)計學、計量經濟學和人文地理學等學科的理論為一體,充分運用數理分析、空間分析、規(guī)范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建立起比較科學完善、符合中國國情的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指標評價體系及數學模型,對“十一五”期間中國內地31個省級區(qū)域的經濟綜合競爭力進行全面、深入、科學的比較分析和評價;同時,還根據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實際,按照兼顧這三個區(qū)域指標數據的可獲得性原則,建立了港澳臺地區(qū)經濟綜合競爭力指標評價體系及數學模型,并對2006~2010年其經濟綜合競爭力進行評價比較。通過對不同區(qū)域的比較分析,深刻揭示中國不同類型和發(fā)展水平的省級區(qū)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特點及其相對差異性,明確各自內部的競爭優(yōu)勢和薄弱環(huán)節(jié),追蹤研究全國、省域、直轄市、自治區(qū)及港澳臺地區(qū)經濟綜合競爭力的演化軌跡和提升路徑,著力為增強中國內地31個省級區(qū)域和港澳臺地區(qū)經濟綜合競爭力提供有價值的理論指導和決策參考。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省域競爭力藍皮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幫單位買的書,用來查閱的,正版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