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蜂

出版時間:2012-9-1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廉思 編  頁數:349  字數:24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自序廉思工蜂有舞,舞喚同行,途中苦厄,終得蜜釀,歸于蜂巢,化于蜂群。這是有關高校的故事,這是有關青年教師的故事,這是有關我們自己的故事。高校教師,古語稱之為“先生”,先生不僅指授人學識考試不掛科的人,更指言傳身教以處世立身之道的人。相比較德高望重的“老先生”,高校青年教師可謂之“小先生”。1918年的217位北大教員中,教授90位,平均年齡30多歲,大多是青年教師,他們透過教學、文章和社會事務,引領一代風氣之先。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回國時,只有本科學歷,任清華學堂物理系主任,教授物理和數學,當時的他只有26歲,比很多學生都年輕。那時的高校青年教師,少專家,多雜家,即在多個領域都是專家;不擅評職稱,更擅長個性教學法;有知識,更有情趣;有性格,更講人格和品格;教學相長,更傾力愛護學生;不獨守三尺講臺,更在廣闊的社會舞臺上展示大國民風范,學貫中西,更有民族氣節(jié);熱心時政,更能為國家擔綱。他們對學生教之導之幫之扶之惜之愛之,提供學問坐標系與人格營養(yǎng),示范風骨與風度,為后輩的成長贏得時間、空間和方向感。那今天的高校青年教師呢?今天的高校青年教師是一個平靜的群體,一個少人關注的群體。不瘟不火,漸被淡忘。當權力、財富成為社會主流價值時,青年官員、青年富豪、青年明星,甚至新生代農民工、大學畢業(yè)生,所受關注都遠高于大學青年教師?;谖镔|主義建立的坐標系中,極富極貧才引人注目,像高校青年教師這樣的群體,不上不下,境遇難免有些尷尬。當然,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榜樣和方向,社會環(huán)境不同,發(fā)展階段和資源占有不同,看問題的角度和取舍的標準自然也不同。今天的高校青年教師出生于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前期,他們的成長史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歷程,他們有相似的成長經歷和共同的歷史記憶。當他們經過二十來年的苦讀“修成正果”拿到學位,又在與同齡人的競爭中獲勝,爭取到一個大學老師的教職時,他們中的很多人卻發(fā)現(xiàn)自己面臨比原來更大的壓力:外部、內部,同齡人、隔代人,學生、老教師。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科研經費、職稱晉升、學術成果、教學評估、結婚生子、兼職收入,這些本身并沒有關系的詞語,在目前的高等教育制度下發(fā)生了復雜的因果聯(lián)系。在本書中,我們將高校青年教師稱之為“工蜂”。工蜂不是雄蜂,他們是辛勤工作的雌蜂。在一個蜂群中,占絕大多數是工蜂,他們以數倍于雄蜂的數量擔負了整個蜂群的全部勞動,世界上用材最少而容積最大的建筑在工蜂的飛舞中完成。這個概念的誕生,緣于去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養(yǎng)蜂人打開蜂箱,一幅人類社會的草圖映入眼簾:一只大大的蜂后、幾只圍繞在其旁的雄蜂以及無數不停勞作的工蜂。工蜂的壽命只有半年左右,他們勤苦一生,不求回報,我頭腦中略過一個概念:工蜂。是啊,工蜂的體型比蜂后及雄蜂都小,但卻是蜜蜂社會里的中堅分子,據說一只工蜂每天采集上百朵花,也只能采回半克左右的花蜜。“工蜂”和“蟻族”不同,作為青年中知識層次最高的群體,相比較低收入大學畢業(yè)生“蟻族”,高校青年教師在文化資本、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上具有明顯優(yōu)勢。整體而言,工蜂在上,蟻族在下;工蜂在飛,蟻族在爬。個體而言,工蜂的力量往往更為強大,有時還具有攻擊性,一旦遇到有敵害侵襲,其蜇針連同腸臟留在對方體中。盡管自己會死亡,也要給對方一擊,這就是工蜂的特點。另一方面,蜂屯蟻聚,蜂房蟻穴,蜂趨蟻附,蜂扇蟻聚,“蜂”和“蟻”好像天然就有某種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兩者都是勤勞的昆蟲,蜜蜂不知疲倦的辛勤勞作,為人間釀造出甜美的蜂蜜,恰似老師把自己的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兩者同樣是社會性動物,這樣的物種很像人,他們生活的群落也極像人類社會,位于蜂群中最底層的工蜂,與高校青年教師當前的境遇頗有許多隱喻暗合之處。而那個高高在上、不可觸犯的蜂巢,不正是我們的大學抑或高等教育制度的象征嗎?當青年遇見大學教師,兩個群體的交集構成了高校青年教師--這樣一個極為特殊的群體,從大學教師的角度,他們是思想、價值觀念、意識形態(tài)的構造者、闡釋者與傳播者,他們長于思考,敏于觀察;而青年的特點又使他們富于熱情和激情,對社會現(xiàn)實常持批判主義態(tài)度,對社會未來常懷理想主義情懷。兩方面的疊加作用使得高校青年教師在社會功能上與其他社會階層具有明顯區(qū)別。作為改革開放的同齡人,當代中國高校青年教師既是這一偉大歷史進程的“觀潮者”,又是社會發(fā)展進步的“領潮者”。他們切實感受并深入思考了變革的推力和傳統(tǒng)的阻力,他們有足夠的自信對中國問題做出自己的觀察和認知。對于這樣一個獨特的群體,如何才能準確地把握?我們嘗試把高校青年教師置于三軸坐標系中予以考察,這三軸坐標系分別是:個體的微觀考察、歷史的縱向考察、現(xiàn)實的橫向考察,其中每個人都可以在這三條軸上找到相應的位置?對應著三條坐標軸,我們從不同方向和不同角度透視,顯示出這個群體在這個時代之下的特別之處。基于這樣的思考架構,本書首先從個體微觀考察開始,講述有關高校青年教師的人物故事,然后將不同時代的學者大家引入進來,把青年知識分子歷史貫通,為讀者提供一個可以延伸的線索。最后是現(xiàn)實的橫向考察,我們將去年傾力完成的《中國高校青年教師調查報告》奉上,為大家展開一幅當代青年知識分子的畫卷。第一篇:“蜂”貌--個體敘述與群體想象中的青年教師。每個人的所思所為,乃是世事遭際與人心互動的感知表達,絕非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數字所能呈現(xiàn)。對于青年教師群體而言,要使他們具象化,就要描繪出他們背后的家庭環(huán)境、成長經歷、情感態(tài)度、價值理念等。本篇由深訪組主筆,從課題組調查對象中抽取若干人物,圍繞他們各自的人生軌跡和心路歷程,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如果說青年教師是一個群像,那么本篇每個人物都是群像的一個側面,不求面面俱到,但求言之有物。同時,為了增強文章趣味性,我們還特別邀請著名漫畫家聶峻先生手繪插圖15幅。本篇側重“點”的力度,見微知著,感人至深。第二篇:“蜂”骨--士人學人之變中的青年教師。透過當今大學青年教師,“士人-學人”之變仍在繼續(xù),并且映射為這個群體的重要特征。在以權力、財富為核心的衡量標準中,跟其他一些青年精英相比,大學青年教師的社會地位在下墜,“士”的觀念和意識會讓這個群體面對這種下墜時更加難堪。網絡媒體的興起,稀釋了大學青年教師在社會中的話語權。在這個群體內部,地域之異、學校之分、學科之別,把這個群體撕裂得更加支離破碎。應當說,在這個群體之中,出世與入世的糾結、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東方與西方的沖突、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糅合、獨立思想與行政體制的掙扎都復雜交錯地融合在一起。“士人-學人”之變的歷史涵義,尤其是“士”作為士農工商社會之首的瓦解,以及“天下士”意識延綿不絕的影響,可以預見,完全的“學人”不會是這場大變局的最終結果。本篇訪談學者名家若干人,側重“史”的深度,思想碰撞,給人啟迪。第三篇:“蜂”聲--內外交困中的青年教師。2011年,我們開展了高校青年教師全國抽樣調查,調查共涉及全國135所高校5400名高校青年教師,調查范圍涵蓋了高校青年教師的基本信息、生活狀況、社會保障、教學科研、網絡行為等情況以及他們對公共媒體、學術道德、社會公平以及當前社會問題的認識。調查結束后,課題組形成了1萬余字的總報告和5萬余字的分報告,報告引起了中央決策層的高度重視和學術界的普遍關注。本篇選取部分調研報告以饗讀者,讓讀者能夠從宏觀上把握當前高校青年教師的生存狀態(tài)和思想特點,本篇側重“面”的廣度,數據呈現(xiàn),引人深思。不得不承認,相比較“蟻族”研究,高校青年教師是一個比較難于把握的課題,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團隊成員均為80后和90后,很多人仍是在校研究生,高校青年教師無論從思想深度還是文化層次均高于我們;另一方面自己作為團隊負責人,也是研究對象本身。作為“局內人”,我可能會不經意地遺漏很多習以為常的現(xiàn)象。加之身陷市場、金錢、地位、利益的諸多誘惑,又兼專業(yè)競爭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法則,身為一名體制內的大學教師,能否拿出點勇氣,堅守一點知識分子的道德操守,說出點真話,確實面臨種種壓力和考驗。盡管有這樣那樣的困難,但我們在高校青年教師研究中始終秉承“蟻族”延續(xù)下來的傳統(tǒng)。一是通過實地調查獲得一手數據。我們始終堅持研究者必須“入場”,與研究對象面對面接觸,采取問卷填答、深度訪談、焦點小組討論和參與式觀察等方式進行社會調查,這樣做雖然費時費力,但事實證明,感性認識是研究問題的起點,沒有大量現(xiàn)場感性知識的積累,理性認識難以實現(xiàn)飛躍。二是通過專業(yè)優(yōu)勢互補加深對問題的理解。中國當前的問題是復雜的、多元的,任何人都不是全知全能, 多學科交叉合力是認識中國問題的重要途徑。我們團隊成員分別來自不同高校,不同專業(yè),文理兼顧,各取所長。三是通過組織結構扁平化提升研究效率。團隊成員都是年輕人,沒有職務高低,沒有地位尊卑,大家都是主人,大家都是主體、團隊成員在思想相互撞擊、相互交融、高度整合的過程中,資源共享、互信互學、共克難關、創(chuàng)出精品。寫史不容易,寫當代史更不容易,而寫與今天有直接影響,與明天還有重大聯(lián)系的當代史愈加困難。中國有句老話“生逢其時”,什么時代的知識分子才算“生逢其時”?有人說,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最受尊重,有人說延安知識分子最充實,有人說20世紀80年代的知識分子最自由,當然,也有人說現(xiàn)在才是知識分子最幸福的時代。雖然我們做了5000多份的調查,又從中選取了十幾個典型人物來記錄他們的故事,但對幾百萬的高校青年教師而言,我們書中論及的顯然是少數,但是,對一個時代的解讀,總是要有路徑的。希望這本書,可以給所有關心這個時代的人們一個路徑。囿于主題、容量所限,限于自己所知有限(在此問題上尤其如此),書中疏漏、淺薄之處在所難免。從綜合性或系統(tǒng)化的意義上說,本書不敢妄稱是一部當代中國青年知識分子的記錄,它只是我們對某些特定問題的解釋和關懷,部分解決了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它算得上是我們團隊對當代知識青年研究的又一個階段性成果。我們對知識青年研究的第一個成果是2009年出版的《蟻族》,書中首次提出“蟻族”概念,第一次向社會揭示了大學畢業(yè)生低收入聚居群體的生存狀態(tài)。“蟻族”的出現(xiàn),折射出中國現(xiàn)代化背景下“知識”與“力量”逐漸背離的趨勢。其實質是反映了“學歷資本在階層晉升中的貶值”,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反映了以學歷為代表的制度性文化資本與經濟資本、社會資本以至階級位置的關系正在發(fā)生復雜的變化。“蟻族”引發(fā)我們思考:以學歷資本為代表的文化資本在中國階級晉升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及機制究竟是什么?比“蟻族”具有更高文化資本的群體是否也遭遇到了和“蟻族”同樣的命運?這構成了我們做高校青年教師研究的初衷和動力?,F(xiàn)在,就讓我們帶著這樣的疑問,把目光轉向高校青年教師--我們這個時代的知識分子。

內容概要

  2009年,廉思團隊發(fā)現(xiàn)“蟻族”現(xiàn)象,出版《蟻族——大學畢業(yè)生聚居村實錄》一書,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和深入探討。沉潛3年后,廉思團隊傾力推出第一部系統(tǒng)反映當代中國青年知識分子生存現(xiàn)狀的重磅著作:《工蜂——大學青年教師生存實錄》。
  當代中國青年知識分子尤其是高校青年教師的生存狀態(tài)和思想動態(tài),對中國社會的走向具有重要影響。遺憾的是,長期以來,我們對此領域雖有很多感性的議論和個體性的報道,卻缺乏嚴謹深入的調查研究?!跋佔濉币辉~的首創(chuàng)者——廉思教授帶領其團隊填補了這一空白。2011年以來,廉思帶領團隊對全國40歲以下高校青年教師進行了大量深入細致的調查工作,調查涉及全國上百所高校、5000余名高校青年教師,全面地描繪出當前中國大學青年教師生活和思想的全圖,由其撰寫的有關高校青年教師的調查報告已經引起中央決策層的高度重視和學術界的普遍關注,并最終推出了這部力作《工蜂——大學青年教師生存實錄》。
  “工蜂”,是對“大學青年教師”的典型概括。工蜂是蜂群中占絕大多數的群體,以數倍于雄蜂的數量承擔了整個蜂群的全部勞動。相比蜂王和雄蜂,工蜂弱小,但有力量,猶如一介文弱書生,強大從不彰顯于外在。工蜂不知疲倦地為人間釀造出甜美的蜂蜜,恰似老師把自己的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
  工蜂無愧于“勤勞”的稱號,歷經短暫的一生,似乎從未在工作中停歇下來過??v觀社會,知識分子是唯一能夠終生工作不止的群體,思考和發(fā)聲是貫穿其一生的事業(yè)。大學青年教師以知識分子的身份影響著今天,也以培養(yǎng)知識分子的方式影響著明天和更遠的未來。
  工蜂雖有集體協(xié)作,但是獨立作業(yè),其目的是為整個群體的生衍繁殖;知識分子一方面秉承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另一方面為人類世界和國家民族提供智識、啟迪后人,兩者都可謂“獨立性和集體性共存”。
  工蜂一旦遇到有敵害侵襲,會將其蜇針連同腸臟留在對方體中。盡管自己會死亡,也要給對方一擊,這是工蜂的特點,也是知識分子的性格。同時,一個蜂巢何嘗不是一所大學、一個社會的縮影呢?
  《工蜂——大學青年教師生存實錄》二十余萬字,廉思團隊將人物深訪、名家訪談、研究報告融為一體,既延續(xù)了“蟻族”研究的傳統(tǒng),又在方法風格上有所創(chuàng)新。既重數據,也重實例,既有理性,也有感性,既具宏觀,也具微觀。在橫向、縱向、個體三個維度中重新定位大學青年教師,以歷史的視野反思現(xiàn)實,以現(xiàn)實的關懷思考未來,力圖通過冰冷數據分析與溫暖筆觸深描的結合,向世人描繪出當代青年知識分子的奮斗、彷徨、苦樂與求索,堪為時代證言。

作者簡介

  廉思
  祖籍燕趙,生于北京,修學經、管、法、政及至博士后出站,下過基層,坐過機關,訪學西洋,現(xiàn)在大學任教。
  由其領銜的研究團隊,以擅長社會調查、田野經驗和人物深訪著稱,形成了學術創(chuàng)新性與大眾可讀性并重的研究風格,近幾年推出的《蟻族——大學畢業(yè)生聚居村實錄》、《蟻族Ⅱ——誰的時代》等作品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和深入探討,蜚聲海內外。
  由其主編的《蟻族——大學畢業(yè)生聚居村實錄》曾榮獲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南方周末》“2009年中國傳媒特別致敬”,并被國內30余家媒體評為“2009年華語傳媒年度圖書”。

書籍目錄

自序
第一篇 “蜂”貌——高校青年教師的生存樣本
 奈何笙磬不同音
 穆文的矛盾
 修行
 “憋殺”時代
 逃離、回歸
 邊緣地帶
 鐵桿兒
 一名外教的天真與經驗之歌
 “平凡”二字挺重
 平衡之道
 一堂法學課
 讓雞蛋飛
 換章記
第二篇 “蜂”骨——歷史視野下的高校青年教師
 國內大學都傾向于“選才”而非“育才”——對話陳平原
 大學只有錦上添花,沒有雪中送炭——對話許紀霖
 大學文化如何斷裂——對話蕭功秦
 20世紀80年代的風氣好——對話劉道玉
 我們的文化不支持創(chuàng)新——對話施一公
 同行評價遠勝量化指標考評——對話朱錫慶
第三篇 “蜂”聲——高校青年教師的數據化群像
 中國高校青年教師調查報告
 高校青年教師公共性研究
 高校青年教師社會不公平感研究
 高校青年教師網絡政治參與研究
 高校青年教師學術道德問題研究
 高校青年女教師角色沖突研究
附錄:研究團隊工作簡報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憋殺”時代陳文宇,男,生于1976年。2001年畢業(yè)于Q大哲學系并留校任教,現(xiàn)為Q大政治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社會運動。在學校,陳文宇既受學生歡迎,也被領導器重。但是,這位前途光明的教師,卻時常覺得無比憋悶:校園的功利,政治的裹挾,大眾的左右,都讓他苦惱。最終,他不得不退守書齋,還是“老老實實看我的書、寫我的文章比較好”。“表面上看我們大學老師很風光,我們背后的憋悶有誰知道啊?只是我的幸福來得還比較容易,憋著還沒死就好。”這是陳文宇常說的一句話。熱臉貼冷屁股35歲的陳文宇被認為是Q大政治學系最有前途的青年教師。陳文宇身材不高,略顯清瘦,有著知識分子的獨特氣質。他年輕的臉上常掛著笑容,儼然像一位平易近人的大師兄,很受學生歡迎。上午9點10分,正是陳文宇忙碌的時間。這時,學生們一撥一撥地前來拜訪。他一如既往地放下手頭的工作,轉過椅子,面向學生。有的學生問他怎樣理解一個社會問題,有的學生問他怎樣寫好學業(yè)論文,甚至有人跟他探討人生道路的選擇,他都欣然應答。然而,一伙本科生的出現(xiàn),打破了他原有的興致。“陳老師,您好,”其中一個高個子男孩帶著客氣的語氣說,“我們是2008級的本系學生,現(xiàn)在參加了學校的‘挑戰(zhàn)杯’比賽……”陳文宇拿起水杯,慢悠悠地吹走熱茶上的水汽。只要碰到無聊的發(fā)言,他都會用這個動作回應。接著,高個子態(tài)度謙遜地向他提出了一連串問題:“老師,怎樣做課題才算符合要求?”“怎樣才能快速完成課題?”“您覺得我這個結論會讓評委滿意嗎?”……陳文宇皺了皺眉頭,露出厭倦的神色。他突然打斷高個子,問道:“等下,我問問你,你知道什么叫‘挑戰(zhàn)杯’嗎?”高個子愣了一下,不等他回答,陳文宇說:“挑戰(zhàn)杯就是挑戰(zhàn)自己嘛,超越你們現(xiàn)有的水平,提高點能力,學點知識就行,你們別太強求自己!為了一個標準做事情,沒意思。”“老師,我們想盡量做到最好,我們一個師兄拿了‘挑戰(zhàn)杯’的一等獎,現(xiàn)在都保研了。”高個子說了真心話。陳文宇伸了個懶腰:“好吧,那你想讓我干什么?”高個子仿佛撿到了救命稻草,趕緊遞上一本厚厚的報告:“老師,您能幫我們看下研究計劃書嗎?可以提些意見嗎?”高個子開始侃侃而談,介紹報告內容,陳文宇點著頭,象征性地表示贊許。隨即,他再次打斷了學生的話:“行,我問你一下,我的建議你們最遲什么時候要?”高個子臉紅了,支吾了一下說:“老師,我們后天就出發(fā),想請您寫些意見和鼓勵,時間有點緊,您大致看看寫一下就行。”陳文宇接過報告,翻了幾頁,沒有抬頭問學生:“要我一個簽名對吧。”學生沒有說話,陳文宇指了指椅子邊上的一大摞文件,然后說等忙完這堆東西再簽。學生們滿意而歸,陳文宇不高興了。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寫道:“沒有想到現(xiàn)在的孩子越來越功利了。在學生面前,我的幫助總有點‘熱臉貼冷屁股’的意味。學生參加‘挑戰(zhàn)杯’越來越不是為了挑戰(zhàn)自己的學術水平,更多的是為了獲得那個獎杯,為了讓自己在今后的保研中加分,能夠在找工作時讓簡歷更光鮮一點。我可不喜歡這種投機取巧的態(tài)度。”學生搞研究的熱情越來越高,但陳文宇感覺到很憋悶,越來越少來辦公室,更多在家里辦公。別人問他怎么不來幫學生了,陳文宇無奈地說道:“給不了學生想要的東西啊,聊完之后,學生失望,我也失望,我還是退避三舍吧,現(xiàn)在的學生真是傷不起了!”作業(yè)攻防戰(zhàn)陳文宇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社會運動。他開了一門選修課,因為話題有趣,很多學生都當必修課來上。學生選課無非三個動機:一是學校要求,不選拿不到畢業(yè)證;二是老師“厚道”,給的成績好;三是知識驅動,可以從課程中學到很多東西。小薇選修陳文宇這門課的動機屬于第三個。她穿著時尚,思想前衛(wèi),從不背書包,研一生活基本上和實習、社團工作聯(lián)系在一起,“總想知道誰會給我一個未來,但目前可以確定的是上課不會。”但她格外喜歡新鮮的學術見地,因此還是選修了社會運動這門課。開學第一課,陳文宇就給學生們布置了作業(yè),留了三個月的時間讓學生去準備,并將此作為評定成績的主要標準。小薇舒了口氣,用熒光筆將作業(yè)要求記在筆記本上。老師不著急要,小薇也不著急做。她準備像平常一樣,臨時抱佛腳。三個月一晃而過,轉眼就到了匯報作業(yè)的日子。“今天對于你們來說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課前,陳文宇和以前一樣,趴在講桌上,微笑著掃視著大家。“讓我看看你們的成果!”然后,他像一個熱愛學習的孩子一樣坐到第一排,攤開筆記本,仰著頭靜待學生闡述。小薇是第一組。之前,她花了兩天時間做了一個講稿,自認為會順利通過。“做了那么多頁,老師看了應該會滿意吧!畢竟我們未來也不是搞社會運動的,來過,看過,就好啦!”小薇照本宣科地介紹了閱讀材料,并將40分鐘的展示拖延到一個小時。然后,等待老師的評定。陳文宇快步走到講臺上。他臉上的笑容早已消失,沉默了幾秒鐘,他伸出三個手指:“三個月時間給了你們,你們依然不認真!你們是研究生,你們的層次難道還停留在講故事?你們真正要做的是講你們自己的道理,你們的想法呢?”陳老師大聲地質問小薇這一組,然后在黑板上寫了一個詞“借事說理”。“做學術報告,就要給我們講你所持的觀點,說一個道理出來。你們是能力不足么,是不用心?。糁v那些常識,別人都懂得還要你們講干什么!還搞什么學術!”他關掉投影儀,挺直身子看著學生,陷入沉默。“老師!”小薇帶著委屈和疑惑的表情站起來,小聲地對陳文宇說,“我們不太懂您的作業(yè)要求,結果弄的方向不太對。”陳文宇沒有像平常一樣認真回答,苦笑了一下,說:“在學習上你們太懶散了,下節(jié)課我會好好點評一下你這個借口。希望你們知道,在你們以后的人生中可能再不會有什么人像我這樣沒有私心地批評你們,為你們好……”下課鈴聲一響,他第一個離開了教室。陳文宇這一怒改變了上課形勢,其他小組感到了空前的壓力。他們本計劃像小薇這一組一樣講講故事,現(xiàn)在不得不趕忙重新準備作業(yè)。回到辦公室,陳文宇漸漸平息了情緒。他臨時決定加個班,把后面的專業(yè)課程內容暫緩,插入“怎樣寫好論文”這一專題,教教學生們在研究生階段該干的事情。“Q大每年招收的研究生都要經過精挑細選,既然繼續(xù)攻讀學位,那么怎么可以不把精力用于學習呢?本來應該很和諧的師生關系現(xiàn)在像戰(zhàn)爭一樣,我高要求,學生就高準備,我不要求,學生就不準備。但最后無論怎樣提要求,學生都在被迫做事情。這種上課態(tài)度讓來與不來都無關緊要。當老師最大的憋悶就在于這里,我認真?zhèn)湔n講課,而學生卻不愛學習,我哪里還有存在的必要。這種師生戰(zhàn)爭對誰都沒有好處。”陳文宇在博文中如此寫道。憋出來的課題學生的任務是做作業(yè),老師的任務是做課題,課題就相當于大學教師的作業(yè)。Q大的晉級規(guī)則要求教師以三年為周期完成一定數量的科研成果。如果你甘于清閑,可以做一輩子講師,否則就必須接手大量的課題。因為課題并不容易獲得,有老師在三年內超額完成了課題任務,干脆把超出任務的課題成果延遲到下個周期發(fā)表,以減輕下個周期的工作壓力。課題的來源有很多種,有自己的構思和申請,有國家的科研項目,還有領導前輩的提攜。Q大是名校,政治學系每年會接到國家大量的課題任務。對于教師們來說,這些課題他們未必感興趣,但為了完成指標,還是趨之若鶩。陳文宇常常要和自己不感興趣的課題打交道。他曾在博客中抱怨道:“喜歡的課題,再枯燥、再漫長我都愿意做,還能夠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任務;而對不喜歡的課題,感覺簡直就像上刑場,心里非常抗拒,即使舉手之勞也不愿為之。”他常常被人嘲笑說:“做課題早晚是那么一哆嗦,你還在那里磨蹭個啥?”陳文宇苦笑道:“你不知道,難就難在接受‘那么一哆嗦’。就像男人和女人,真要結了婚,一切按部就班,倒也簡單,難就難在一開始怎么能夠接受彼此。接受一個不喜歡的課題,就像說服自己接受一個不喜歡的異性一樣艱難,達成這個交易的成本是很高的呢。”有學生問他,當大學老師好不好?他并不急于回答,而是慢條斯理地說:“學者啊,就像一部汽車,可以往東開,也可以往西開。但人畢竟是有性情,有偏好的,有時候就只愿意朝這個方向開,而不愿意朝另一個方向開;如果愿意轉向,開起來倒簡單,但難就難在讓他轉向。能當學者,就看你能不能經受住這種壓力。”一次,他接了一個課題,被人催了一年多還沒完成。他曾下定決心,但一坐到電腦前,沒寫上幾個字就心煩,于是就開始上網。日子一天天過去,他又被人反復催促。這本就使他更沒心情,不巧又有別的事來相忙。無奈之下,他只好請人代為完成。成果雖然出來,但質量實在太差。課題主持人是個慈祥的老爺子,以往的課題匯報都很“和諧”,但這次看完初稿之后,他拍了桌子,把陳文宇痛罵一頓。“小陳啊小陳,這是你的水平嗎?你也進大學挺長時間了,還寫出這種低級的成果,還好意思來匯報?”在被一頓痛罵之后,陳文宇奉命改稿,結果大為好轉。陳文宇認為根本原因在于自己當時不開心。因為不開心,所以不開竅。“現(xiàn)在大學體制的問題就在于,天天逼著教師開竅,卻搞得他們很不開心。既然不開心,開竅也就免談了。管理者只知道開竅之重要,卻從不關心教授是否開心。當前大學改革的關鍵,我看就是要讓人開心。如果能做到開心與開竅的良性循環(huán),所謂世界一流大學也就不遠了。”如今,陳文宇多數時間在家辦公,常常要靠各種事情調解情緒,陪陪兒子,上上網。但課題終歸是擺脫不掉的包袱。一聽別人說大學老師工作自由,陳文宇馬上會激動起來,旋即道出他的“狗屎理論”。“很不喜歡的課題,這樣的課題,做起來浪費時間和精力,更可怕的是折磨你的心情!就像嘴里被塞了一泡狗屎,惡心得你好多天連山珍海味都不想吃了!很多人羨慕大學老師自由,其實他們不知道,大學老師常常迫于生計或其他壓力而不得不被動或主動地‘吃狗屎’。”“希望以后會有更多的情況是在開心的狀態(tài)下!現(xiàn)在常常是‘憋’得不行了才不得不去完成……”學者的死法--憋殺一次,陳文宇受某著名電視臺之邀去做嘉賓,參與話題討論。辯論之初,擁護他的人還很少,連被電視臺劃為和他一方的人也投靠了對方。待到辯論結束時,他已成為大多數了。他當時頗有自得之色,但節(jié)目播出后卻大跌眼鏡。經過電視臺的一陣刪繁就簡、移花接木,節(jié)目中的陳文宇完全成了“反面典型”。在對方義正辭嚴的譴責之下,他表情木訥地蜷縮在那里,間或跳出來強詞奪理,結果引來對方更加義正辭嚴的譴責。他的一位同事看到了這個節(jié)目,說:“咱們學者太老實了。”后來,該臺另外一個節(jié)目找了陳文宇好幾次,保證絕不剪裁、只會放大他的觀點,他全都拒絕了。他說:“真的很反感媒體采訪。媒體最大的本事,就是把他們想說的話塞到我自己嘴里,然后說是你說的。被別人裁剪對于不是靠媒體注意力獲取生存的我來說是很大的恥辱。”2005年,全國開始大力推進“平安城市”、“3111工程建設”,將維持社會穩(wěn)定提高到新層次。陳文宇曾在課堂上對大家宣布:“咱們學科的春天到來了!”他興致勃勃地勾畫了未來的學術發(fā)展,說:“別看咱們的研究領域很敏感,但以后必然是大熱門!”然而沒過多久,學生們發(fā)現(xiàn)陳文宇又恢復到往日的平靜,不再提以前的理想。后來的一次課上,陳文宇道出了其中的原因。一次,某地政府維穩(wěn)辦邀請陳文宇參加座談會。他如期赴約,并受到接待人員的禮遇。但讓他傷感的是,整個會議中他沒有任何發(fā)言和參與討論的機會。他的價值僅僅體現(xiàn)在參會名單上增加了“著名專家陳文宇”。會后,領導請他留下,要與他私下在小會議室里“聊聊”。領導非常熱情,特意為陳文宇上了一壺好茶。寒暄了一會兒,領導客氣地問道:“陳老師,以你們現(xiàn)在的研究成果,攝像頭拍到多少人聚集在一起可能會出社會風險?要怎么辦?怎樣操作?”陳文宇被問住了,他面露難色,委婉地轉移了話題。從座談會回來后,陳文宇怨氣難消。他在博客中寫道:“首先,我真的不知道怎樣‘操作社會’;其次,我的學科本身就不是為了‘操作’。只有有用,學術才有意義,這種看法對于學術發(fā)展不利,但我還在與持這種觀點的眾人打交道,其實他們真正需要的就是一種實用技術。”倒是一位身處事外的朋友看得開,安慰他道:“干部要么有答案,要么不在乎你的答案,你就給他們的工作打打氣就行,你就是那個‘有關專家’。”陳文宇始終轉不過彎來。一天,在上班途中,他特意看了看校門的攝像頭,不禁啞然失笑:官員們希望靠攝像頭維護社會穩(wěn)定,而他是一名大學教師,不是工程師,這門手藝他研究一輩子恐怕也研究不來。后來,單位接受另一地方政府的邀請,幫助他們總結該地的“發(fā)展模式”。領導對此十分重視,專門物色了一些名教授,還特意征求陳文宇的意見,問他去不去。陳文宇陷入糾結:過往的經歷讓他對此抗拒,但不去的話又可能得罪領導,他一時拿不出主意。陳文宇發(fā)現(xiàn),在學術研究上,他終歸是無法獲得自由。“做學問也會出名,出名之后就容易遭遇兩種死法,用魯迅的話說就是捧殺和棒殺。要么有人直接用強硬的手段封殺你,要么有人表面恭維你背后用手段害你。但跟外界打交道之后,我終于明白了對學者來說真的很容易憋死,這是我們學者的第三種死法。表面上我會成為了公共人物,但實際上我所向往的學術宣傳總是被扭曲,我想說的東西都被憋回肚子里,我還是在校園里老老實實看我的書、寫我的文章比較好。”附:陳文宇語錄20條1.微博能否帶來群眾議政,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知名學者能夠影響群眾,這更可怕。2.真正的學術大家都是歷史學家,而現(xiàn)如今沒等你的歷史研究出成果,人家早就出名了。3.預防名校挖人的辦法不是讓自己變成名校,而是自己的人變成名人,這需要培養(yǎng)。4.到哪里都一樣,美國人臉皮也薄,你批判他的觀點,稍微犀利點,也會得罪他。5.學術的春天就要來了!因為社會會越來越需要學術,甭管它支不支持學術。6.別以為宅文化在中國泛濫了,在中國真正能宅的人還不多,物質上、精神上的條件不好實現(xiàn)。7.一個鄉(xiāng)村不怕田地衰敗,不怕屋舍衰敗,不怕道路衰敗,怕的是人心衰敗,人心沒了,一切都沒了。8.很多東西,我們常常恨它,卻總離不開它,這個時候就不能只咒罵了事,要學會相處,比如行政人員。9.國企愛錢,百姓愛國,好奇怪的愛國主義。10.在我們糾結要不要搞某個學術項目時,西方人已經大踏步殺進來了,然后不得不接著學西方。11.把利益抽取出來分析社會問題,百分之百失敗。把權力抽取出來分析社會問題,百分之百失敗。權錢是無法繞過的問題。12.老師其實是弱勢群體,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說的絕對就是我們。13.要小心你身邊的“事實”。誰建設的這些事實要搞清。14.敢于邁開第一步是寫論文的關鍵??傁肴妫炊皇聼o成。15.說多收錢,然后把錢分給窮人,錢是收上來了,錢真的會分給窮人嗎?16.真正負責任的導師不會手把手教你寫論文,那個職業(yè)不是導師,叫槍手。17.現(xiàn)在很多公共知識分子不是公共知識分子,是媒體知識分子,要注意二者不一樣。18.指標是一個很可怕的詞,我們常常成為指標的奴隸。19.學生要學會理論思考,提出問題,給一個自己的解釋,你才算合格。20.憋著,不死,也是一種幸福。附:問與答問:在你的生命歷程中,你認為最好和最壞的時代分別是什么?答:我一直過得很好,別人以為我小時候很苦,但我覺得小時候很快樂,反倒現(xiàn)在覺得如果回到家鄉(xiāng)的現(xiàn)在會不愉快。問:你認為中國當下最需要的常識是什么?答:最需要知道的常識是不要輕信常識,本來沒有所謂的常識,人人都相信就成了常識,所以你的想法對社會很重要。人人都認為中國現(xiàn)在缺鹽,都去搶鹽,結果商場就真的缺鹽,不是鹽本身的原因,而是你自己的原因。問:很多學者曾在出世和入世間搖擺不定,你曾有過嗎?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您是如何看待出世和入世之間關系的?答:好好做學問罷了,不出世我依然是學者。問:你認為當代中國青年知識分子肩負的使命是什么?答:我不知道青年知識分子肩負著什么,但我知道青年知識分子不應該肩負著什么。就是不應讓自己的觀點左右大眾,憑什么說你的就是真理呢?話語暴力是有知識的人不能回避的問題,媒體很容易就把你的觀點放大,防不勝防。問:西方大學經過幾百年的發(fā)展,已經形成了一套內涵豐富的大學精神,其中包括創(chuàng)新精神、批判精神等。相比之下,中國大學只有100多年的歷史,當然,中國還有著5000年的文明史。你認為中國大學的大學精神是什么?是否與西方的大學精神有所不同?答:大學本身就是西方的產物,所以中國的大學精神和西方一樣,只是要強調一點的是:要更加尊重人才,包括我們青年教師。我們發(fā)展得好,學校就好,培養(yǎng)的學生也優(yōu)秀,道理很簡單。問: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興起的“美國夢”,核心是一種相信經過自己努力和不懈的奮斗,不依靠權勢和背景,就能獲得更好生活的理想。相比較美國夢,你認為中國夢的內涵是什么?答:有房有車,有妻有兒。這在中國越來越是一個夢了。……

媒體關注與評論

大學青年教師的這個點我覺得抓得很好,可以通過這個群體來了解中國教育的困境,還沒有人從這個角度分析過。這個角度非常重要,因為這些人代表中國以后的二十年。——蕭功秦一個時代,如何讓最優(yōu)秀的年輕人看到希望,這很關鍵。每個時代都有人才,問題在于,執(zhí)政當局如何讓人才發(fā)揮作用,不至于被埋沒。——陳平原中國的文化危機、教育危機還在后面,我始終認為中國的大學問題在二三十年以后,雖然現(xiàn)在彰顯出來一些……——劉道玉現(xiàn)在很多青年學者,不得不為生計操勞,真是讓人痛心。但這個問題是社會問題,不是短期內可以解決的。我們沒法直接解決問題,唯有大聲疾呼,讓政府意識到這個問題。——施一公我們需要一個互動的過程。制度要開放,也需要(大學)青年教師有一些行動。——許紀霖中國這一套大學制度改不改、這個大學制度有沒有效率,是關系到中國明天的興衰成敗的問題,實際上是最重要的國家戰(zhàn)略。——朱錫慶

編輯推薦

第一部當代中國青年知識分子生存現(xiàn)狀調查實錄讀懂中國社會的關鍵一環(huán)!2009年度超級暢銷書《蟻族》姊妹篇,廉思教授調查團隊最新力作眾多媒體好評贊賞,著名學者陳平原、蕭功秦、劉道玉、許紀霖、施一公、朱錫慶聯(lián)袂推薦這是一個影響中國社會進程的群體知識分子的命運,就是國家的命運讀懂青年知識分子,讀懂中國社會在知識不再等于力量的年代,中國還能出大師嗎?當代中國的青年知識分子,為何如此絕望?他們處在怎樣內外交困的境地?面對不斷邊緣化的困境,青年知識分子又將會何去何從?《蟻族》創(chuàng)作團隊沉潛三年后再度出擊追尋當代中國知識分子被邊緣化的軌跡從知識分子的角度,解讀大變革時代的中國以大學和知識分子為原點,將人物深訪、名家訪談、研究報告融為一體,全景展現(xiàn)當代中國青年知識分子的真實生存現(xiàn)狀。既有個體視角的細致觀察和群像側寫,又有學者大家對時代命運的整體分析,更有嚴謹深入的調查研究和真實尖銳的數據化呈現(xiàn)。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工蜂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67條)

 
 

  •   總體來說這本書還是不錯的,一個個案例非常鮮活,比較客觀地詮釋了工蜂族的生活狀況,但是視角還不夠宏大,例如對青年教師的住房問題談的就不多,家庭婚姻情況也較少,更多的傾向于學術思想狀況,真正對于民生的問題傾注度略顯不夠。還是給個五星評價。
  •   蟻族過后,開始關注工蜂族,他總是有如此獨到的調查視角。
  •   如何從發(fā)現(xiàn)工蜂族,到著手開始調查,收集資料,進行研究,對當今社會的很多現(xiàn)實問題的調查研究具有指導意義。
  •   作者通過實地調研,真實的展現(xiàn)了工蜂族的工作以及生存狀況,感覺看到了一個活脫脫的自己。
  •   很深刻的調查。這是真實的工蜂族現(xiàn)狀記錄!
  •   聽客觀地了解到了工蜂族的生活狀況,令人深思。
  •   反應中國青年一代的生存現(xiàn)狀,用數據說話,值得思考。
  •   第一部分,高校教師的個案呈現(xiàn)很棒。第二部分次之,最后的調查分析再次。整體很不錯,年輕學者分析類職業(yè)者的生存現(xiàn)狀,敢說真話,亦不偏頗,值得一讀。建議快速翻看即可。
  •   我同學推薦給我的,一本揭露大學青年教師的生活現(xiàn)狀的書。
  •   書看完了,研究方向很新穎,以講故事的形式展現(xiàn)當前中國青年教師的境況,其中不乏精辟語言,值得一看,采訪的那幾個問題愛中國夢背景下很到位,書有點貴
  •   年輕人希望有所作為很正常,但年輕也意味著從低處起步、經驗不多、貢獻較少,從某種意義上說,我認為做‘工蜂’是人生的必經階段
  •   高校青年教師實際成為一線工作的主力,但所得無法與資歷、職稱、行政職務高者相比。科研、教學和經濟壓力被他們視為“三座大山”。
  •   像工蜂一樣去戰(zhàn)斗
  •   很真實地反映了青年教師的現(xiàn)狀,讓人心酸。
  •   希望這本書能和蟻族一樣受到廣大讀者的認可。
  •   廉思的第三本書,從第一本就開始關注,推薦!
  •   這本書質量還行,對青年教師的描述比較好,值得看看
  •   作者用不同的角度描述了大學教師群體面對體制、經濟利益和堅守理想信念之間的糾結和彷徨。
  •   作為中國社會中如此關鍵的一環(huán),確實應該被予以足夠的重視和關愛。
  •   提供了很好的社會調查范例!
  •   透過大學老師這一角色,展示出生活在當下社會的工薪階層的辛酸
  •   他們身上所帶有的價值觀念、意識形態(tài)折射的是中國社會轉型期的社會歷史變化,這光輝帶給他們的是希望的前程還是迷茫的歧路?
  •   能夠了解很多大學老師的真實生活,同時對我們的課題調研有很大作用
  •   這是一本反應了社會現(xiàn)狀的書,從中也可以看見我們自己的生活,讓人產生共鳴,同時也讓人獲益匪淺。
  •   一是看調查方法,二是看內容。兩者都沒有讓我失望。寫的很好,有理有據。
  •   很值得深思的一本社會調查報告書
  •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經過調查的發(fā)言才可信,這是本書耐讀的基礎。
  •   看了這本書,觸動很大。調查的很好。
  •   了解大學老師的好書
  •   還沒畢業(yè),想看看了解一下社會現(xiàn)實,激勵自己不斷學習。
  •   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群體 值得關注
  •   讀了些,感覺寫的很現(xiàn)實~~~一幕幕的場景都很真實
  •   在時下物質主義的坐標系里,仿佛只有‘極富’或‘極貧’才引人注目,事實上,‘不上不下’的群體更不該被淡忘。
  •   希望多一些這樣關注底層的報告
  •   時代怎樣用更公平的分配機制,讓一批不炫目、但優(yōu)秀的年輕人看到希望,是一項日益緊迫的任務。
  •   數據詳實,內容豐富,可以閱讀了也可以參考著作用
  •   給我很有感觸的一本書,推薦大家買來看看
  •   老師推薦的書,本身也想看看。很不錯的書
  •   看到了一個離我們并不遙遠,但并不是很熟悉的生活和一群為理想拼搏的人,應該看看的書。
  •   送貨很快,紙張質量還好,讀完受益匪淺
  •   連續(xù)買的一個系列的書,還沒看,聽別人說不錯
  •   今天收到的貨,隨便翻了翻。書的質量不錯。內容介紹看了看,不錯。
  •   試著去了解別人的世界。
  •   有時候不是我們甘愿如此忙碌,而是生活逼迫我們不得不如此。
  •   還不錯,聽了作者的講座來買書的
  •   有待進一步細看
  •   好的學校要好很多。
  •   恰到好處!研究者自識
  •   質量高,深受啟發(fā),好書,值得購買。
  •   大部分的事實的確如此,當我聽到溫總理的那句要讓更多人活得有尊嚴的時候真的心情很復雜
  •   嗯,一本好書,值得入手
  •   書稍微有點褶皺,內容不錯,反映了當代高校青年教師的思想,很真實,有相同的感受。
  •   感同身受,廉思研究不錯。
  •   很不錯的一本書,研究比較具體實在,但是沒有深入,不算學術作品
  •   特別感興趣的題材,尤其是前面質性訪談的部分,看得意猶未盡,雖然寫得感覺還是有些淺。
  •   感覺這本書挺不賴...很現(xiàn)實的地道出青椒老師的現(xiàn)存狀況、心里壓力和感受..
  •   寫的真實
  •   了解青椒生態(tài),選擇讀博前看一看,打個預防針
  •   不錯,但商業(yè)出書的原因,里面反映的問題還不夠全面和強烈,,,
  •   第三只眼睛看世界
  •   給弟弟買的,還沒看到
  •   工蜂:大學青年教師生存實錄
  •   難得編者如此用心,不錯。
  •   赤裸裸的真實
  •   鳳凰衛(wèi)視上介紹的書
  •   蜂系列,很不錯的書
  •   蟻族之后又一大作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