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學的歷史演變

出版時間:2010年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余紀元,聶敏里,張旭,韓東暉,張志偉,吳瓊合著  頁數(shù):329  
Tag標簽:無  

前言

時光已悄然走到了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哲學這門古老的思想技藝在蜿蜒曲折的歷史長河中屢經(jīng)淘漉,在主題、方法和形態(tài)上不斷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然而,在自身中對自由精神的追求,在思想中對智慧境界的探尋,在反思中對歷史與現(xiàn)實的把握,卻是她一以貫之、經(jīng)久不衰的品格。正是這些品格,使每個時代杰出的哲學思想成為時代精神的精華。我們正處在風云際會的全球化時代,紛繁復雜的時代變遷既為理智生活提供了足夠豐富的思想材料,也向哲學提出了極其嚴峻的挑戰(zhàn):如何描述我們的生活世界?如何刻畫我們實際的生存境域?如何讓馳騖于外物的內心生活重新贏得自足的根基?如何穿越各種技術統(tǒng)治的壁壘,實現(xiàn)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我們也站在古今中西的十字路口,源流各異卻又殊途同歸的各種思想資源既為哲學提供了豐富的滋養(yǎng),也讓哲學面對數(shù)不清的艱難抉擇:如果哲學真的是帶著鄉(xiāng)愁尋找家園的沖動,那么夢想中的家園是在古老的期盼中,還是在今日的創(chuàng)造中?既然以往的哲學已經(jīng)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安身立命和改造世界的指南,確立了各個層面的觀念批判和社會批判的原則,當今的哲學又如何在繼承、革新和創(chuàng)造中描畫自身的范式?這些問題,這些挑戰(zhàn),已然引發(fā)了多種多樣的回應。

內容概要

形而上學問題是西方哲學中的核心問題,深入研究形而上學問題無論對于理解西方哲學還是對于研究中國,哲學以及當代中國哲學的學科建設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本書以梳理形而上學的歷史演變?yōu)橹髦?,概述了形而—上學的概念、問題和歷史演變,分別討論了柏拉圖的形式論、亞里土多德的形而上學、中世紀的形而上學、近代早期哲學中的形而上學、康德對形而上學的貢獻、黑格爾與古典形而上學的終結、20世紀語言哲學視野下的形而上學、海德格爾與形而上學,以及形而上學與后現(xiàn)代主義,大體上概述了形而上學在西方哲學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征和表現(xiàn)形式,并且重點分析研究了在形而上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哲學理論,比較全面地梳理了形而上學的歷史演變過程。

作者簡介

張志偉,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秘書長,教育部哲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研究領域為西方哲學。榮獲北京市教學名師獎、國家級優(yōu)秀教學成果二等獎等獎項。主要代表作有《康德的道德世界觀》、《生與死》,主編《西方哲學問題研究》、《西方哲學智慧》、《西方哲學史》、《西方哲學十五講》和《西方哲學導論》等教材。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形而上學的歷史演變  張志偉  一、形而上學的概念  二、形而上學的問題  三、形而上學的歷史演變第二章  柏拉圖的形式論  余紀元  一、理論名稱與系統(tǒng)性  二、劃分形式世界與可感世界的論證  三、形式:普遍與模型  四、分離、分有、摹仿  五、個別物的不完善與變化  六、形式與Being(是,存在)  七、太陽之喻  八、線段之喻  九、洞穴之喻  十、柏拉圖對形式論的自我批判第三章  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  聶敏里  一、亞里士多德思想的發(fā)展問題  二、實體  三、形式  四、形而上學  五、宇宙論第四章  中世紀的形而上學  張旭  一、對中世紀形而上學的偏見  二、中世紀形而上學概論  三、中世紀形而上學體系的建構原則  四、存在論的上帝概念與創(chuàng)世論  五、存在本身與存在的秩序  六、恩典的去自然化與偶然性的世界  七、自由意志與個體性觀念  八、神意與歷史  九、愛的神秘主義  十、基督君主國與基督徒共和國第五章  近代早期哲學中的形而上學  韓東暉  一、近代早期哲學的中世紀哲學背景:以亞里士多德主義為例  二、科學革命的形而上學主題  三、近代早期形而上學的范式轉型  四、懷疑論與確定性  五、近代早期形而上學中的因果性問題第六章  康德對形而上學的貢獻  張志偉  一、哥白尼式的革命  二、形而上學批判  三、自由  四、理智世界  五、目的論第七章  黑格爾與古典形而上學的終結  張志偉  一、黑格爾與康德  二、實體即主體  三、邏輯一形而上學  四、形而上學體系  五、辯證法  六、古典形而上學的終結第八章  20世紀語言哲學視野下的形而上學  韓東暉  一、“分析的形而上學”——歷史性的勾勒  二、拒斥形而上學與語言視野下形而上學的復興  三、當代英美形而上學研究概況  四、當代英美形而上學中的因果性問題概述第九章  海德格爾與形而上學  張  旭  一、此在的形而上學  二、解構形而上學  三、存在之思第十章  形而上學與后現(xiàn)代主義  吳瓊  一、形而上學作為一種宏大敘事  二、形而上學作為一種本原之學  三、形而上學作為一種表象論結語后記

章節(jié)摘錄

顧名思義,形而上學研究的是超驗的或超自然的對象,其對象同時也是經(jīng)驗或自然的基礎、前提和根據(jù)。正如本體論的本義,形而上學應該是研究“存在”的學科。在哲學家看來,所有存在著的東西皆以存在為前提和基礎,相對于所有研究存在著的東西的學科,形而上學研究作為存在物的基礎的存在。自亞里士多德以后,關于終極原因或第一原理的研究與研究“最高的存在”或“不動的動者”的“神學”往往合而為一,因而形而上學或本體論主要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研究作為世界的邏輯結構的范疇體系,一是研究超驗的實體的理論。由此,我們可以一般地把形而上學的問題分為兩類:一類問題涉及作為諸存在物之本質系統(tǒng)的邏輯結構,一類問題涉及作為整體的宇宙之統(tǒng)一的存在根據(jù)。簡言之,作為西方哲學的一個主要或核心的部門或學科,形而上學通常意指哲學中關于宇宙萬物之最普遍、最一般、最根本、最高的根據(jù)、本質或基礎的知識或理論。由于哲學家們對于形而上學的對象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規(guī)定,因而形而上學的對象既可以是“存在”,也可以是“實體”或“本體”,從性質上講它的對象有時被理解為“理性”(nous),有時被理解為“精神”,亦被理解為“絕對”。不僅如此,關于“存在”、“實體”、“本體”或“絕對”究竟是什么,哲學家們并沒有一致的意見和共通的規(guī)定。由此可見,形而上學所研究的問題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組問題或一系列問題,或者說形而上學問題是一個“問題域”,哲學家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關注的問題有所不同,因而形而上學問題的演變與形而上學的歷史演變密切相關。本節(jié)著重討論形而上學所研究的問題,而下一節(jié)則意在梳理形而上學的歷史演變。這兩節(jié)在內容上之所以有些重復,是因為討論形而上學的問題不可避免地將涉及形而上學問題的歷史演變。

后記

“西方哲學中的形而上學問題”是我承擔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立項于1998年。慚愧的是,由于種種原因,直到今天才結項。一方面由于承擔大量的行政工作,沒有完整的時間完成項目,另一方面最初對這個項目的難度估計不足,總之,責任在我。立項之初,我打算獨立完成這個項目,也做了許多準備工作。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感覺到這樣的項目絕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F(xiàn)在擺在大家面前的結項成果《形而上學的歷史演變》是集體支持的產(chǎn)物,沒有合作者們的鼎力支持,這個項目是不可能完成的,在此對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在本項目結項時,評審專家們對我們的成果表示了充分的肯定,也提出了許多非常好的意見,我們根據(jù)專家們的意見做了相應的修改,在此也向評審專家們表示衷心的感謝。最后,本成果的出版得到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李艷輝女士的大力支持,在此我們向李艷輝女士和責任編輯表示衷心的感謝。關于形而上學的研究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本書只是初步的成果。我們將繼續(xù)這方面的研究,以就教于學術界的專家同行以及關注形而上學問題的廣大讀者。

編輯推薦

《形而上學的歷史演變》:哲學文庫。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形而上學的歷史演變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7條)

 
 

  •   形而上學一直是西方哲學的一種思路,也是哲學思想的一個情結,欲罷不能。自從尼采呼出“上帝死了”之后,西方哲人始終都在為能擺脫“形而上學”之思而努力。但是,尼采被海德格爾扣上了“形上”的帽子,海氏也被德里達戴上了“形上”的帽子,而德氏好像也被伽達默爾扣上了“形上”帽子,那么究竟誰能超脫形而上學之思?從《形而上學的歷史演變》來看,看來很難。盡管維特根斯坦、德氏等人已經(jīng)在作著“無底的語言游戲”,好像也無濟于事,難以逃脫“一根筋”的思維方式,這是他們的語言思維方式所決定。
  •   研究形而上學的好讀物
  •   張志偉老師的西哲史方面的著作值得看 分章寫連續(xù)性也較好 有的學者寫的章節(jié)確實很有想法
  •   應該還不錯吧,形而上學的,又是張志偉的
  •   這本書唯一不好的地方在于封面制作太不講究,容易產(chǎn)生劃痕。另外價錢有點高。
  •   已經(jīng)評論,但是我還得贊一個。
  •   沒多大意思,形而上學歷史的教材,寫的相當簡略。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