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鑒定研究方法學

出版時間:2010-8  出版社: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作者:張貴君 編  頁數(shù):931  

前言

中藥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瑰寶,歷經(jīng)幾千年的發(fā)展和錘煉,構成了人類健康東方文明的骨架。21世紀是中藥科學發(fā)展的重大轉(zhuǎn)折時期,由于學科的不斷完善和細化,使科學家們逐漸認識到了方法學在中藥傳承發(fā)展中的戰(zhàn)略地位。所以,我們在中藥科學發(fā)展觀和繼承傳統(tǒng)中藥科學精華的基礎上,編寫了《中藥鑒定研究方法學》一書,旨在傳承中藥的起點上發(fā)展中藥,為中藥在世界藥林的崛起構建方法學平臺。’眾所周知,中藥既然是藥物,影響其發(fā)展的核心問題是質(zhì)量標準問題,這是無可辯駁的事實。要解決中藥科學發(fā)展的首要問題,就必須完善和提高中藥的質(zhì)量標準,要完善和提高質(zhì)量標準就必須構建中藥鑒定方法學體系的科學平臺。中藥鑒定學的基本概念和科學內(nèi)涵,在近十年得到了完善和提升,即:中藥鑒定學是研究中藥鑒定方法和質(zhì)量標準的應用學科,中藥鑒定方法無疑是中藥質(zhì)量標準建立的支撐點,所以要完善中藥的質(zhì)量標準,必須在臨床療效確定的基礎上,深入探討傳統(tǒng)中藥在辨狀論質(zhì)、辨證施治和配伍理論基礎上建立的傳統(tǒng)質(zhì)量標準與現(xiàn)代質(zhì)量標準的對應性、完善和建立科學的方法。中藥科學鑒定研究的實踐證明:以論證中藥鑒定方法學為重點研究和制訂中藥的質(zhì)量標準、以臨床藥效方法學為基礎定位和解析中藥的標準物質(zhì)、以傳統(tǒng)本草和中藥藥效組分方法學為起點繼承和發(fā)展中藥,是我們研究和整理中藥鑒定方法學的總體目標和戰(zhàn)略任務,是發(fā)展基于中藥藥效組分理論的“藥效組分中藥”的科學基礎和前瞻性工作,對于推動中藥的傳承事業(yè)具有十分重大的現(xiàn)實性和歷史性意義。本書以中藥品質(zhì)鑒定的方法學為主線,佐以鑒定實例,理論聯(lián)系實際,體現(xiàn)了科學適用、全面系統(tǒng)、知識涵蓋面大等明顯特征,集現(xiàn)代和傳統(tǒng)實用科學技術于中藥鑒定方法學一體。本書分正文和附錄兩大部分。正文分為10章,主要內(nèi)容有中藥與中藥鑒定研究的基本概念、實驗用樣品的采集與制備方法、中藥鑒定方法學研究進展、中藥鑒定研究思路與實驗設計、中藥鑒定的五大方法(即基原鑒定法,性狀鑒定法,顯微鑒定法,理化鑒定法和生物鑒定法)、中藥藥效組分鑒定實驗方法、中藥的雜質(zhì)檢查與安全性檢測、中藥鑒定實驗結果處理與方法學評價、中藥質(zhì)量標準研究實驗方法與思路等;附錄收載了中藥鑒定用常用試劑、中藥鑒定常用術語英文詞匯、中藥鑒定實驗室設計與管理等內(nèi)容。每種方法項下均佐以實例,包括方法的原理、方法設計依據(jù)、材料、步驟、結果、討論、注意、評價等項內(nèi)容。

內(nèi)容概要

本書以中藥品質(zhì)鑒定的方法學為主線。全書包括正文和附錄兩大部分。正文主要介紹了中藥與中藥鑒定實驗的基本概念,實驗用樣品的采集與制備方法、中藥鑒定方法學研究進展、中藥鑒定研究思路與實驗設計、中藥鑒定的五大方法,中藥藥效組分鑒定實驗方法、中藥的雜質(zhì)檢查與安全性檢測、中藥鑒定實驗結果處理與方法學評價、中藥質(zhì)量標準研究實驗方法與思路:附錄收載了中藥鑒定實驗常用試劑、中藥質(zhì)量標準的計量單位、中藥鑒定術語英文詞匯、中藥鑒定實驗室設計與管理等內(nèi)容。每種方法項下均佐以實例、包括原理、方法設計依據(jù)、材料、步驟、結果、討論、注意、評價等項內(nèi)容。

書籍目錄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jié)  概述    一、中藥與中藥鑒定研究的基本概念    二、中藥鑒定研究的基本任務  第二節(jié)  中藥鑒定用樣品的采集與制備    一、操作基本知識與規(guī)范    二、樣品采集與取樣    三、樣品的前處理方法    四、信息物質(zhì)鑒定用樣品的制備方法  第三節(jié)  中藥鑒定方法學的研究進展    一、中藥鑒定方法學的本草沿革    二、中藥鑒定的方法學體系  第四節(jié)  中藥鑒定研究思路與實驗設計    一、中藥鑒定研究思路    二、中藥鑒定實驗設計第二章  中藥基原鑒定研究方法  第一節(jié)  基本概念    一、中藥基原鑒定的定義與研究范圍    二、中藥基原鑒定的原理    三、中藥基原鑒定的發(fā)展歷史  第二節(jié)  中藥基原鑒定的方法    一、藥材的基原鑒定方法    二、飲片的基原鑒定方法    三、復方的基原鑒定方法第三章  中藥性狀鑒定研究方法  第一節(jié)  基本概念    一、中藥性狀鑒定的定義與研究范圍    二、中藥性狀鑒定的原理    三、中藥性狀鑒定的發(fā)展歷史  第二節(jié)  中藥性狀鑒定的方法    一、性狀鑒定的一般方法    二、中藥圖文性狀鑒定法    三、中藥微觀性狀鑒定法第四章  中藥顯微鑒定研究方法  第一節(jié)  基本概念    一、中藥顯微鑒定法的定義與研究范圍    二、中藥顯微鑒定的原理    三、中藥顯微鑒定的發(fā)展歷史  第二節(jié)  中藥顯微鑒定的方法    一、顯微制片    二、顯微特征的描述    三、顯微化學實驗方法    四、顯微定量法    五、中藥顯微特征模式識別法    六、中藥超微結構特征鑒定法  第三節(jié)  常用中藥顯微鑒定特征舉例第五章  中藥理化鑒定研究方法  第一節(jié)  基本概念    一、中藥理化鑒定法的定義與研究范圍    二、中藥理化鑒定的原理    三、中藥理化鑒定的發(fā)展歷史  第二節(jié)  中藥理化鑒定的方法    一、物理常數(shù)鑒定法    二、光譜鑒定法    三、質(zhì)譜鑒定法    四、色譜鑒定法    五、電泳分析鑒定法    六、化學分析鑒定法    七、色譜-光譜-質(zhì)譜聯(lián)用分析鑒定法第六章  中藥生物鑒定研究方法  第一節(jié)  概述    一、中藥生物鑒定法的定義與研究范圍    二、中藥生物鑒定的原理    三、中藥生物鑒定的發(fā)展歷史  第二節(jié)  中藥生物鑒定的方法    一、免疫鑒定法    二、電泳鑒定法    三、生物效價鑒定法    四、單純指標鑒定法    五、細胞生物學鑒定法    六、DNA遺傳標記鑒定法    七、mRNA差異顯示鑒定法第七章  中藥藥效組分鑒定研究方法  第一節(jié)  基本概念    一、中藥藥效組分鑒定法的定義與研究范圍    二、中藥藥效組分鑒定的原理    三、中藥藥效組分鑒定的發(fā)展歷史  第二節(jié)  中藥藥效組分鑒定的方法    一、概述    二、中藥藥效組分鑒定實例第八章  中藥的安全性檢測  第一節(jié)  中藥中有機農(nóng)藥殘留量的測定    一、農(nóng)藥殘留量檢測中的供試品前處理技術    二、中藥中有機磷農(nóng)藥殘留量的測定    三、中藥中有機氯農(nóng)藥殘留量的測定    四、中藥中其他農(nóng)藥殘留量的測定  第二節(jié)  黃曲霉毒素的測定    一、黃曲霉毒素的檢測方法    二、中藥中黃曲霉毒素的去除方法    三、中藥中黃曲霉毒素檢測實例  第三節(jié)  中藥中有害重金屬的測定    一、供試品的前處理方法    二、中藥中重金屬含量測定方法    三、中藥中重金屬檢測實例  第四節(jié)  砷鹽的檢測    一、概述    二、砷的檢測方法    三、中藥中砷鹽檢測實例  第五節(jié)  中藥中雜質(zhì)的檢查    一、中藥雜質(zhì)的類型與檢測方法    二、中藥中特殊雜質(zhì)的檢測實例  第六節(jié)  中藥毒性的檢測    一、概述    二、中藥常見毒性化學成分的檢測實例    三、中藥毒理學檢測方法    四、中藥毒性檢測實例  第七節(jié)  過敏性檢測法    一、藥物過敏的主要臨床癥狀    二、易致過敏的中藥及引起過敏的因素    三、中藥致過敏性的檢測實例    四、中藥過敏性試驗實例  第八節(jié)  刺激性檢測法    一、中藥刺激性實驗的基本方法    二、皮膚刺激性試驗    三、黏膜刺激性試驗    四、中藥刺激性檢測實例第九章  中藥鑒定實驗結果處理與方法學評價  第一節(jié)  中藥鑒定的生物統(tǒng)計基礎    一、生物統(tǒng)計的意義    二、常態(tài)曲線和生物差異的規(guī)律    三、均數(shù)和標準差    四、抽樣誤差與標準誤    五、可信限    六、顯著性檢測    七、直線回歸與相關  第二節(jié)  中藥鑒定生物統(tǒng)計方法    一、直接測定法    二、量反應平行線測定法    三、鮮益母草膠囊與益母草流浸膏效價鑒定數(shù)據(jù)分析實例第十章  中藥質(zhì)量標準研究方法與思路  第一節(jié)  中藥質(zhì)量標準的基本概念    一、中藥質(zhì)量標準的定義    二、中藥質(zhì)量標準的分類    三、中藥質(zhì)量標準的發(fā)展歷程  第二節(jié)  中藥標準物質(zhì)    一、標準物質(zhì)的分類    二、對照品的建立  第三節(jié)  中藥質(zhì)量標準的內(nèi)容    一、現(xiàn)行中藥質(zhì)量標準主要內(nèi)容    二、中藥的安全性標準研究    三、中藥有效性標準研究    四、中藥的穩(wěn)定性標準研究  第四節(jié)  中藥質(zhì)量標準實例    一、飲片質(zhì)量標準實例    二、制劑質(zhì)量標準實例    三、藥材質(zhì)量標準實例附錄    一、中藥鑒定常用試劑    二、中藥鑒定常用術語英文詞匯    三、中藥鑒定實驗室設計與管理    四、天平

章節(jié)摘錄

插圖:4.多糖、多酚與其他次生物質(zhì)的去除植物細胞具有加厚的次生壁和碩大的液胞,因此植物細胞儲存了大量的、種類繁多的次生物質(zhì),例如多糖、多酚、乳汁、樹脂等等,使得植物DNA的提取與純化比動物和微生物要難得多。這些次生物質(zhì)在提取DNA的過程中與DNA共沉淀,形成熟稠的膠狀物難以溶解或產(chǎn)生褐變d如此質(zhì)量的DNA既不能做酶切位點分析又不能做PCR擴增,因為上述次生物質(zhì)的存在嚴重地抑制限制性內(nèi)切酶和。Raq DNA聚合酶的活性。因此,去除多糖與多酚等次生物質(zhì)成為提取與純化植物DNA.的關鍵步驟。去除多糖與多酚等次生物質(zhì)的常用方法如下。(1)材料的選擇與處理:供提取DNA的植物材料應盡量新鮮與幼嫩。有可能時應盡量采用種子萌發(fā)的幼苗,采收成熟的幼葉提取DNA。從野外采集的新鮮葉片若比較衰老,運回后可放在4℃的黑暗中饑餓1~2天,以消耗淀粉和其他多糖。(2)在細胞裂解之前分離細胞核:細胞總DNA的85%存在于細胞核中,若不是作葉綠體或線粒體基因組的研究可先將細胞核分離出來。在研磨之后細胞壁已破碎,果膠類多糖已釋放出來,但大部分核膜、質(zhì)體膜甚至液胞膜還是完整的。此時用低速離心(2000r/min或5000-70000r/min)收集沉淀,可有效地將細胞核(在沉淀中)與保留在上清液中的多糖與多酚類次生物質(zhì)分開。進行這步操作時,研磨介質(zhì)中不加去垢劑以保持核膜的完整性。(3)提取介質(zhì)的組成:細胞膜的裂解需借助于去垢劑的作用,常用的去垢劑有SDS和CTAB,提取植物基因組DNA時更常用的是CTAB。核酸與CTAB在不同的鹽濃度下選擇性地生成沉淀。當NaCl濃度為0.7mol/L時,RNA和DNA溶于CTAB,當鹽的濃度降至0.4mol/I。時核酸沉淀,但在.DNA溶解的鹽濃度下許多多糖不溶解,此時CTAB與多糖和殘留的蛋白質(zhì)形成復合物,它們在以后乳化和用苯酚或三氯甲烷抽提時停留在界面上,容易去除。在提取介質(zhì)中最常用的是2%CTAB,在多糖含量高的類群如海藻(Aitchitteta1.1993)和山龍眼(Maguireeta1.1994)的提取中可增至3%。為了去除多酚類次生物質(zhì),在提取介質(zhì)中必須加抗氧化劑,最常用的有B-巰基乙醇、抗壞血酸鈉、半脫氨酸、二硫蘇糖醇(I)rI"r)等。它們共同的作用是提供SH-(巰基),與多酚類物質(zhì)競爭氧,因而有效地防止了酚氧化成酸,避免褐變。所用抗氧化劑的種類與用量依植物類群而定,最常用的是B.巰基乙醇,其終濃度范圍是0.1%~2%(V/V),在一些多酚含量高的植物類群中,例如蓮、亞麻等,巰基乙醇的終濃度可高達5%,所有抗氧化劑都要在研磨前臨時加入,否則無效。

編輯推薦

《中藥鑒定研究方法學》為從事中藥工作初中級人員的必備參考書,尤其適用于從事中藥品質(zhì)鑒定(檢驗)、質(zhì)量標準制定的工作人員和在校研究生參考使用。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藥鑒定研究方法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