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與中國電影

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楊增權(quán) 中國電影出版社 (2011-01出版)  作者:楊增權(quán)  頁數(shù):266  
Tag標簽:無  

前言

中國電影的合肥觀瀾    ——《合肥與中國電影》序    中共合肥市委書記    古城廬州金雞放歌,金秋合肥百花爭妍。    在這滿載收獲的美好時節(jié),750萬熱情好客的合肥人民迎來了第20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的盛裝啟幕和蒞臨盛會的四海賓朋。當好本屆電影節(jié)東道主,是中國文聯(lián)和中國影協(xié)對合肥的信任,是廣大電影人和億萬觀眾對合肥的期待,也承載著合肥人民的激情與夢想。    ——這是一屆更具歷史意義的電影盛會。本屆電影節(jié)的舉辦,恰逢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正值中國踏上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的豪邁征程。    ——這是一個更富喜慶色彩的電影節(jié)日。被譽為“中國奧斯卡”的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一年一度,高潮迭起,而今迎來她20歲的生日,必將畫上第20個更加美妙的年輪。    ——這是一段更為人們期待的電影時光。本屆電影節(jié)如約而來之時,正是合肥區(qū)域性特大城市建設大幕拉開之際,合肥人民理當為中國電影奉上一席精彩難忘的盛宴。    合肥是一座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也是一座新中國誕生后迅速發(fā)展起來的新興省會城市。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在黨的領(lǐng)導下,勤勞智慧的合肥人民乘著中部崛起的大潮,以科學發(fā)展的生動實踐,使一座新中國成立初只有5平方公里,5萬人口的江淮小邑發(fā)生了“千年未有之變局”,把一座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文明、人民富裕、生態(tài)良好的現(xiàn)代化濱湖大城市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踏上“十二五”新的歷史征程,合肥人民正以昂揚奮進的姿態(tài),乘勢而上、開拓進取,加快建設長三角繼滬寧杭之后的現(xiàn)代化新興中心城市,朝著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力的區(qū)域性特大城市方向闊步前進。    居江淮之間,四方輻輳;納百家風氣,熔鑄古今。在歷史的長河中,合肥這座城市融微風皖韻于一身,孕育出“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的商貿(mào)文化、金戈鐵馬的三國文化、清正廉明的包公文化、名震天下的淮軍文化、革命歲月的紅色文化、敢為人先的改革文化。這些都是這座城市彌足珍貴和引以為豪的標尺所在,并在不同的層面涵養(yǎng)著城市的氣質(zhì),成為演繹中華文明的重要歷史舞臺。    電影是傳播文化的紐帶,是城市進步的剪影,也是成就夢想的舞臺。一年前,當走過百年跌宕起伏、不斷邁向輝煌的中國電影牽手合肥時;一年后,當備受矚目的第20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即將啟幕時,合肥與中國電影,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處搭起奉獻與分享的橋梁。    ——電影節(jié)是一種難得的機緣,在合肥與中國電影之間開啟了一場歷史與現(xiàn)實的對話。在合肥,不僅有眾多影響深遠的歷史人物走進電影,而且有諸多歷史事件被搬上熒屏;不僅集聚和誕生了一代又一代在中國電影史上具有影響力的人物,而且源源不斷地向中國電影事業(yè)發(fā)展奉獻了自己的精品力作;不僅一直致力于推進電影制作和傳播,而且在當今致力于融新型業(yè)態(tài)、科技創(chuàng)新等于一體的電影院線建設;不僅有蘊藏在民間的對電影的熱愛,而且電影產(chǎn)業(yè)的規(guī)劃建設被提上重要日程。應該說,正是由于電影節(jié)在合肥的舉辦,讓我們有意識地透過歷史的煙云,對合肥與中國電影的淵源進行了一次多視角的回望。重溫中國電影的發(fā)展歷程和中國電影人的執(zhí)著追求,我們更加深切感到,合肥與中國電影的歷史淵源是如此之深厚,現(xiàn)實聯(lián)系是如此之緊密。    ——電影節(jié)是一扇打開的窗口,合肥以中國電影的名義放飛共同的夢想。合肥是一座充滿活力、獨具魅力、創(chuàng)新發(fā)展、宜居宜業(yè)的城市,更是一座正在建設中的現(xiàn)代化新興中心城市。今天的合肥,既傳承了悠久的歷史文化,更洋溢著撲面而來的現(xiàn)代氣息,形成了“開明開放、求是創(chuàng)新”的城市精神。舉辦本屆電影節(jié),是合肥對中國電影的一種禮敬,也是對合肥這座城市的全方位展示。我們秉承歷屆電影節(jié)成功舉辦的寶貴經(jīng)驗,以“時代特色、電影特色、合肥特色、創(chuàng)新特色”為追求,努力為中國電影融入徽風皖韻與合肥元素。我們希望通過這份努力,本屆電影節(jié)能夠在中國電影的發(fā)展軌跡中留下合肥印記,載入中國電影的光輝史冊。    ——電影節(jié)是一個莊嚴的承諾,合肥與熱衷于中國電影事業(yè)的人們共同完成。合肥人民崇尚文化,以能夠零距離目睹電影節(jié)的風呆而分外高興;合肥人民熱衷電影事業(yè),以能夠為中國電影事業(yè)的發(fā)展進步貢獻綿薄之力而倍感’榮幸!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是全體電影人和廣大電影觀眾衷心熱愛的盛大節(jié)日,舉國關(guān)注、多方支持。接過本屆電影節(jié)節(jié)旗以來,全市上下以“當好東道主,辦好電影節(jié)”為己任,精心組織、踴躍行動,各項籌備工作有條不紊地推進。我們相信,有了這種齊心協(xié)力,有了這種真誠攜手,有了這種心與心的交融,一定能換來電影節(jié)的精彩紛呈。    值此大幕開啟之際,我們有著熱切的期待。讓我們共同見證“夢想在合肥”的驚喜時刻,讓我們共同分享中外電影的視覺盛宴,讓我們共同領(lǐng)略中國電影的無窮魅力!    值此大幕開啟之際,我們有著誠摯的相邀。讓這本《合肥與中國電影》伴您度過難忘的節(jié)日,讓這本《合肥與中國電影》帶您走進這座城市的電影往事和光與影的交響!    值此大幕開啟之際,我們有著良好的祝愿。讓我們衷心祝愿本屆電影節(jié)取得圓滿成功,讓我們衷心祝愿中國電影事業(yè)蒸蒸日上,讓我們衷心祝愿中國電影永放璀璨的光芒!    2011年9月30日

內(nèi)容概要

  《合肥與中國電影》共分為八章,主要內(nèi)容包括:百年電影與一座城、中國電影進化史、中國電影藝術(shù)品鑒、合肥電影路線圖、合肥電影發(fā)展史等。

書籍目錄

第一章  百年電影與一座城  第一節(jié)  千年古城魅力新都  第二節(jié)  中國電影里的合肥元素第二章  中國電影進化史  第一節(jié)  電影制作的演進  第二節(jié)  電影主題的演進  第三節(jié)  亂花漸欲迷人眼——電影宣傳的演進  第四節(jié)  從教化到娛樂——電影功能的演變第三章  中國電影藝術(shù)品鑒  第一節(jié)  光與影——鏡頭與色彩  第二節(jié)  情與色——欲望的邏輯  第三節(jié)  布局與獨白——電影的敘事與結(jié)構(gòu)  第四節(jié)  誰是教父——導演的力與美  第五節(jié)  深呼吸——電影音樂之魅第四章  合肥電影路線圖  第一節(jié)  廬州大地上的光與影  第二節(jié)  第一次有了活動的影像  第三節(jié)  廬州電影院往事  第四節(jié)  新中國成立后的合肥電影院  第五節(jié)  安徽電影制片廠發(fā)展史  第六節(jié)  淡出記憶的安徽幻燈片廠  第七節(jié)  尋覓電影學校的身影第五章  合肥電影發(fā)展史  第一節(jié)  合肥電影總述  第二節(jié)  合肥電影也曾輝煌  第三節(jié)  田園詩·風情畫——合肥電影作品印象  第四節(jié)  合肥農(nóng)村電影之思考  第五節(jié)  別具特色的紀錄片第六章  電影史上的合肥人  第一節(jié)  電影編劇  第二節(jié)  電影導演  第三節(jié)  電影演員  第四節(jié)  其他電影人士第七章  電影與合肥風尚生活  第一節(jié)  我的青春我的夢——關(guān)于夢想與成長的話題  第二節(jié)  劍膽琴心誰可語一廬州大地上的武俠情懷  第三節(jié)  今夜你會不會來——中國式愛情之流變  第四節(jié)  一曲霓裳動地來——舞出我人生第五節(jié)  衣袂飄飄中國風——服飾風尚中的合肥影像  第八章  光榮與夢想——合肥電影現(xiàn)狀及展望  第一節(jié)  產(chǎn)業(yè)篇  第二節(jié)  展望篇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節(jié)  千年古城魅力新都    合肥這座城    “江淮首郡,吳楚要沖。”這是前人對合肥的描述,而“三國故地、包拯故里”之稱,一文一武,相互輝映,成就了千年古城的底蘊。    自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始設“合肥縣”時算起,合肥之名存在至少已有2200年的歷史了。幾千年來,這里孕育出了一代代可歌可泣的英雄豪杰和名人賢士,不僅為后人留下了逍遙古津、教弩臺、三國新城、包公祠、明教寺等史跡,還涌現(xiàn)出包拯、李天馥、李鴻章、劉銘傳、段祺瑞、王亞樵、衛(wèi)立煌,以及“世界船王”包玉剛、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等永留史冊的人物。他們是這個古城彌足珍貴和引以為傲的標尺所在。    然而,在幾千年的歷史演進中,關(guān)于這個城市發(fā)展的細節(jié)大多數(shù)已無跡可尋,能剩下一些粗枝大葉的東西已是不易。所以,要追尋一個城市的前世,更多的時候,只能從浩如煙海的史料里剝離出一點點碎片來拼湊些許印象,或者靠想象來彌補了。    一個城市的演變到底有多少的細節(jié)可以觸摸,又如何從最初的荒蕪之地發(fā)展為一個繁華之都,這是一個難以被完全還原的問題。歷史學家們喜歡在故紙堆中抽絲剝繭,尋根溯源,用文字為我們演繹出時間長河中一座城市的變遷史。但對于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字終究是無法真實再現(xiàn)一個城市的生活圖像的,并且要搜尋這樣的文字實在是一件很勞神的事。    由此我們不免想起了電影藝術(shù),如果這樣一種藝術(shù)能在2000年以前出現(xiàn),那么這個城市的一切就可以得到真實的呈現(xiàn),那該是一件多么有趣而偉大的事。    但在沒有影像的年代里,我們終究還是要借助文字來展現(xiàn)她在數(shù)千年時光中的足跡,合肥這座城究竟有過怎樣的變遷?在新的時代里,又有怎樣的發(fā)硎?借著“第20屆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這樣一個美好的時機,我們追溯淵流,梳理其來龍去脈,為你還原千年合肥的演繹過程。    一、她的過去——歷代建制及歷史沿革    先秦時為廬國    公元前21至11世紀,即夏、商時期,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周邊,物產(chǎn)豐饒,適宜居住。于是,在其周邊方圓千里的山野水澤,有巢氏子孫漸漸壯大,由原始部落發(fā)展為巢氏方國,因位處南方,中原人稱之為“南巢”。公元前十六世紀,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滅亡,其最高統(tǒng)治者桀被商朝領(lǐng)袖成湯驅(qū)逐到南巢,即今合肥、巢湖一帶。    公元前1066年前后,周滅商。周武王姬發(fā)封土建國,將“南巢”地域析分為“巢”、“廬”兩個諸侯國,合肥這地方為“廬國”。春秋中期,廬國走向解體,先后分解衍生出橐皋(今肥東、巢湖一帶)、舒、舒龍、舒庸、舒鳩、舒蓼等地,史學上稱之為“群舒”(今合肥市肥西縣、六安市舒城縣、巢湖市廬江縣、安慶市桐城縣一帶)。后來,巢國、橐皋和“群舒”,為吳、楚二國征服為附庸,直至滅亡。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其全境地域歸屬楚國。國政雖亡,城邑尚存,名稱“廬邑”。    到了戰(zhàn)國,秦國在西北強大起來,楚畏其強,不得不遷都東移,于考烈王22年(前241年)擇壽春(今壽縣)而踞。而據(jù)《國語》、《初學記》等記載,楚考烈王曾親自巡視過合肥,見這里人旺物阜,水通陸達,城建基礎(chǔ)優(yōu)異而十分看好此地,有意遷都于此。然而“利弊并存”,這些好處也正是列強必爭之地,從而成為政治軍事上最不安全之所在,楚國君臣權(quán)衡再三,只好放棄,選擇以壽春為都城,以廬邑為“陪都”,并疏理“江淮運河”水運,與巢邑、橐皋等聯(lián)通,很快發(fā)展成為以壽春為軍政中心的經(jīng)濟貿(mào)易圈。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就說:“郢之后徙壽春,亦一都會也。而合肥受南北潮(湖),皮革、鮑、木輸會也。”這也是合肥最早見諸文字的描述。    秦漢時期設合肥縣    公元前221年,秦王贏政吞滅六國,一統(tǒng)天下,實行郡縣制,置九江郡,其初郡治于襄安(今巢湖市無為縣境),“統(tǒng)合肥、居巢、襄安三縣”,“廬以列城為合肥縣”,縣址設在廬邑(位于今合肥老城區(qū)北,一說在西)。秦之所以置合肥縣,并治于廬邑,是考慮到它處于南北中樞位置,物運暢通,商貿(mào)發(fā)達。從此,合肥得以復蘇,并依賴得天獨厚的地理地勢和人氣物資而再度崛起、興盛,逐漸成為江淮軍政重鎮(zhèn)、交通中樞、商貿(mào)中心而為后世歷代所重。    西漢高帝5年(前202年),沿襲秦朝的建制,續(xù)設合肥縣,治所在六縣(今六安縣境內(nèi)),不久徙往壽春(今壽縣)。這期間,合肥的城區(qū)建設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經(jīng)濟大大繁榮了起來,但是軍事政治地位還不是特別突出。到了東漢,光武帝劉秀在審視東南疆域時,就看好江淮,特重合肥,遂于建武六年(公元30年)改九江郡為“合肥侯國”,封功臣揚化將軍強侯鏗鐔為合肥侯,歷4世,精心守治百年。    這一時期,合肥下通居巢,上連壽春,成為物流大埠和商貿(mào)中心,并作為江淮都會而名聞天下。除長安、洛陽、臨淄、邯鄲、宛城、成都這些全國性的6大都會外,合肥與壽春一起,成為18座地區(qū)性都會之一。    三國時代為古戰(zhàn)場    東漢末年,戰(zhàn)亂四起,天下民不聊生,江淮居民也因戰(zhàn)亂而大量逃亡,合肥變得蕭條破敗起來。到了三國時期,合肥成為魏吳兩國爭奪的戰(zhàn)略要地。雙方在此頻頻交火,爭戰(zhàn)達幾十年,使得合肥成了名聞遐邇的三國古戰(zhàn)場。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又廢國設縣,治所即在合肥。曹操慧眼識機,親遣劉馥為揚州刺史奔赴合肥重整軍政,恢復生產(chǎn),使得百姓安居,市貌繁旺,留下劉馥“單騎造合肥”、“病亡于政任”的史書記述。曹操本人也曾四次親巡合肥,督導城建城防,并派精兵強將駐扎合肥,厲兵秣馬長江北岸。這期間,合肥留下過“張遼大戰(zhàn)逍遙津”等諸多佳話。此后,曹氏子孫及其重臣大將,無不遵照曹操意愿和遺囑,視合肥為東南重鎮(zhèn)、前哨軍堡而特加營建和守護。    陳壽《三國志》中記載:魏青龍元年(公元233年),曹操去世的第13年,征東將軍滿寵兩次上書向魏明帝曹睿建議,在合肥舊城西三十里建立一座新城(今三國新城遺址公園),用于屯駐部隊,抗擊孫吳。合肥新城是曹魏抵御孫吳的一座橋頭堡,孫吳曾于公元233年、234年、253年等多次圍攻合肥新城,但“新城”固若金湯,從未失陷,被譽為不敗之城。直到公元280年,三國歸晉,合肥新城的軍事使命也由此結(jié)束。而合肥也以“三國故地”而名垂史冊。今天,逍遙津、教弩臺、斛兵塘、三國新城等名勝遺跡尚存,可以讓我們依稀遙想合肥千年古戰(zhàn)場的風貌。    P03-07

后記

要感謝這樣一個美好的時機,感謝這個美好的盛事,讓我們能借助光與影的腳步,去追溯這座城市的源流,梳理它的文化脈絡!    《合肥與中國電影》這本書,是借“第20屆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這樣一個美好的良緣,經(jīng)歷壓力和快樂之后,在近乎以小時為計算單位的二十天里,確定選題,搜集材料,精心創(chuàng)作,認真編輯……最終得以在電影節(jié)開幕式的禮炮聲中與四海賓朋和電影友人們同步來到會場!    從一定程度上說,這是一個城市的地方電影史,但我們沒有完全限于電影舊事的鉤沉,我們希望有一個更好的呈現(xiàn)。很顯然,電影是一門獨特的藝術(shù),一部影片承載著一個時代的生活印記,是對一個時代生活風尚的真實表現(xiàn),對一個時代里人性的審視與思考。回顧百年電影,追尋著光與影的足跡,我們希望從《合肥與中國電影》這本書,能窺見新中國60多年來合肥這座城的生活之變,也能窺見中國電影百年風云的精神回放,折射出偉大祖國成長的足印。    基于此,本書的寫作其實因循兩個脈絡:一是中國電影史,一是合肥電影志;兩者又同時圍繞一個中心主題——生活史,因為電影與生活、與風尚的密不可分,從一定意義上說,一部中國電影史就是一部中國人的生活史。所以,在《中國電影進化史》里,我們能看到百年電影所走過的輪廓,這其中,電影的演進與科技的進步、文明的進程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而在《中國電影藝術(shù)品鑒》一章里,我們又得以窺見中國電影的演進之路。至于合肥電影這一塊,則更是深挖合肥與中國電影的淵源,解讀合肥電影的里里外外,呈現(xiàn)一個城市的光影舊事和生活記憶。    從接到任務到確定選題、搜集資料,再到全力創(chuàng)作,時間極為緊張,但參與創(chuàng)作的每一位作者都不辭勞苦,并以能參與本書的創(chuàng)作作為一個市民的最高榮耀。這其中,還得到合肥市委、市政府的極大的關(guān)注與支持,得到楊增權(quán)副市長的親切指導和勉勵。沒有他們的高瞻遠矚和關(guān)注支持,就不可能有這本書的出爐。    本書在選編文章以及人物時,我們也借鑒了前幾屆電影節(jié)出版的專著。吸納其良好的創(chuàng)意,也添加了我們自己的想法,在關(guān)注城市地方影史的基礎(chǔ)上,以開放的姿態(tài),將視角擴大到更大的范疇,最終有了這本關(guān)乎“光影”與“流年”的《合肥與中國電影》。    本書在編輯造冊時,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征集到許多有益的資料,我們對其中的部分作品做了一些必要的刪改和加工,有的是出于思想內(nèi)容上的考慮,有的是出于藝術(shù)形式上的考慮,力求使之更加完美。但由于人力和水平的限制,加之時間的倉促,材料的欠豐富,難免有不完美之處,故在此懇請廣大讀者和書中涉及的人物(以及他們的親屬)能予以批評、指正和諒解。    《合肥與中國電影》由合肥市文學藝術(shù)界聯(lián)合會承辦,參加創(chuàng)作的人員有專業(yè)作家、資深媒體人、電影專業(yè)人士和影視研究者。本書的選編工作一直得到安徽省影視家協(xié)會、安徽電影制片廠、安徽省影評學會等單位的支持,在此一并致以謝忱。    最后,期待《合肥與中國電影》能得到各位朋友的喜愛和認可,更祝愿“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這一盛事經(jīng)典恒傳,永不謝幕!    編者    2011年8月20日

編輯推薦

《合肥與中國電影(第20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由楊增權(quán)主編,這本書是借“第20屆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這樣一個美好的良緣,經(jīng)歷壓力和快樂之后,在近乎以小時為計算單位的二十天里,確定選題,搜集材料,精心創(chuàng)作,認真編輯……最終得以在電影節(jié)開幕式的禮炮聲中與四海賓朋和電影友人們同步來到會場!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合肥與中國電影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