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會認錯

出版時間:2008-11  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卡羅爾·塔夫里斯,艾略特·阿倫森  頁數(shù):216  譯者:邢占軍等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當事情陷入僵局的時候,人們?yōu)槭裁磿菩敦熑危繛槭裁磿腥绱酥嗟墓娙宋镌谑虑楦阍視r不能坦然面對?為什么難以計數(shù)的夫妻總是為孰是孰非爭來爭去?為什么我們總是看到他人的虛偽,而不去反顧自身?難道說我們都是騙子嗎?或者說,我們都對自己所說出的話信以為真嗎?    在這本極具洞察力和吸引力的著作中,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卡羅爾·塔夫里斯和艾略特·阿倫森深入探討了人類大腦是如何進行自我辯護的。每當犯下錯誤的時候,我們一定會消除那些動搖自我價值感的認知失調(diào)。我們會任憑自己的頭腦虛構(gòu)出免除責任的種種理由,不斷強化自己聰明、有德行、不會犯錯的信念,而這種信念卻恰恰令我們變得愚蠢、沒有德行、錯誤不斷。    在多年研究的基礎(chǔ)上,《誰會認錯?》對自我欺騙給予了精彩絕倫的解釋,它告訴讀者——自我欺騙是如何對人們起作用的,它可能導致什么樣的危害,人們?nèi)绾慰朔?。打開本書,你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將永遠也無法如此隨意地回避責任了。

作者簡介

卡羅爾·塔夫里斯,社會心理學家、演說家和作家,著有《憤怒》和《對女性的誤解》。艾略特·阿倫森,當今世界上最杰出的社會心理學家之一,著有《社會性動物》和《拼圖式課堂》。

書籍目錄

導言  騙子、傻瓜、歹徒和偽君子:這些人是如何容忍自身行為的?第一章  認知失調(diào):自我辯護的原動力第二章  傲慢與偏見……以及其他盲點第三章  記憶,進行自我辯護的歷史學家第四章  良好的愿望與糟糕的實踐:臨床診斷的閉合怪圈第五章  法律與失調(diào)第六章  愛情殺手:婚姻中的自我辯護第七章  創(chuàng)傷、分歧與戰(zhàn)爭第八章  置之不理,還是爽快承認注釋后記譯者后記

編輯推薦

  塔夫里斯和阿倫森將他們杰出的才能結(jié)合一起,構(gòu)建了一個富有社會洞察力并及具科學性的熠熠生輝的模型。假如你不想犯錯誤,就一定要閱讀這《誰會認錯?》?!  队绊懥Α纷髡摺×_伯特·西奧迪尼  “這是一部引人人勝而又賞心悅目的著作,但是睿智是其主要特點。塔夫里斯和阿倫森解釋了政治家、學術(shù)權(quán)威、醫(yī)生、法律工作者、心理治療師(以及余下的如你我一樣的人)是如何逐漸相信自己是正確而又有道理的……以及人們?yōu)槭裁丛诿鎸厝幌喾吹淖C據(jù)時仍然維持那種危險的自我欺騙。”  《撞上快樂》作者丹尼爾·吉爾伯特  “人不僅會犯錯誤,而且會將所犯錯誤合理化?!墩l會認錯?》并不會將我們變成天使,但很難想象還會有更好的(或更具可讀性的)東西來引導我們發(fā)現(xiàn)頭腦中最為糟糕的策略?!薄  蹲鞅椎奈幕纷髡叽笮l(wèi)·卡拉漢  “讓人趕快替總統(tǒng)和他的內(nèi)閣購買這《誰會認錯?》。在國會討論期間大聲朗讀此書。假如此書不能改變我們錯誤的思考方式,我們便注定會一起毀滅?!薄  稙槭裁慈藗兿嘈殴终Q的事情》作者邁克爾·舍默  “最大程度地將學術(shù)同散文的清新詼諧結(jié)合在一起,塔夫里斯和阿倫森揭示了許多人類行為的奧秘。讀起來輕松自如,我們在每一章節(jié)都會有驚人的發(fā)現(xiàn)?!薄  蹲C人證詞》作者伊麗莎白·洛夫特斯  “塔夫里斯和阿倫森并不能讓任何人擺脫困境,但是他們的確教給人們?nèi)绾伪苊庖淮斡忠淮蔚芈淙胂葳?。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為迫切的需求和最重要的一部著作?!薄  额I(lǐng)導者該做什么》作者沃倫·本尼斯  《誰會認錯?》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卡羅爾·塔夫里斯和我們這個時代最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之一艾略特·阿倫森新近合作推出的一部作品?!墩l會認錯?》首先是寫給如你我一樣會犯錯誤的普通大眾的,作者寓社會心理學原理于生活之中,通過大量的生活案例和實驗研究,啟發(fā)人們關(guān)注人類自我所固有的一種心理誤區(qū)——盡一切可能為自己的錯誤辯護,并將自己的決策和行為合理化。正是由于這一誤區(qū)的存在,人們會在不知不覺之中陷入危險的自我欺騙之中,走向偏執(zhí)乃至殘忍,其結(jié)果是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隔閡,甚至導致不斷升級的殺戮與戰(zhàn)爭。自我辯護會讓那些負有較大責任的社會決策者,例如政治家、學術(shù)權(quán)威、醫(yī)生、法律工作者、心理治療師等,偏離自己的職業(yè)準則和客觀價值,對公眾的利益帶來威脅,甚至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誰會認錯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8條)

 
 

  •   還沒看,主要想了解怎么才能讓人們自覺自愿主動營造出一種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氛圍和環(huán)境中。
  •   對社會心理學認知不協(xié)調(diào)定律進行了深刻的解讀,簡單易懂,真正的好書!
  •   深入淺出地說明人這種動物的弱點,舉的例子也非常生動有趣。
  •   本書發(fā)人深省,絕對值得一讀。
  •   我們的人際交往老師推薦的,一定很好,買來送媽媽
  •   心理學的書再加上翻譯 看起來有點費勁
  •   如題很喜歡很有意思的一本書
  •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   nice one
  •   我看這里知道了一些原因
  •   不能固執(zhí)己見
  •   我先占個沙發(fā)已經(jīng)下單買了
  •   其實和社會性動物的自我辯解一章內(nèi)容相同,但是更為詳細。
  •   一邊看一邊汗顔。唉,為什么自己如此愚蠢?!
  •   看了后對西方人的很多行為可能更容易理解
  •   不過和其它心理分析書內(nèi)容差不多
  •   精彩、犀利、有趣!
  •   其實很一般
  •   本書的質(zhì)量不錯,買來有空時再看,希望每一個人收到書時都能拿到質(zhì)量過關(guān)的圖書;
    至于本書內(nèi)容有一個感覺:題目還是起的不錯的,但是內(nèi)容感覺一般。
  •   說真的我覺得有的地方標點符號有點錯
  •   挺喜歡的...
  •   內(nèi)容并不好?。?!浪費錢,,,
  •     從這本書就可以找到中國文化認為匪夷所思現(xiàn)象的線索。
      死不認錯--是家長制,集權(quán)主義的慣用手段,但幾千年來中國人已經(jīng)喪失了辨識能力(同時每個人自身已經(jīng)染上了這種習氣,有意無意地這樣行事)。
      西方用理性思維能力剖析這用惡,用民主、法制制衡這種惡。
      這本書是需要中國大陸人好好深讀反思的好書(臺灣有王浩威、黃光國等知名學者推薦出版,大陸卻買不到?。?/li>
  •      這種理論名叫:認知失調(diào)。它的發(fā)明者——美國心理學家費斯廷格認為,相互失調(diào)的認知因素會引起人心理上的緊張,產(chǎn)生“失調(diào)感”。例如,一個煙鬼子,讀了吸煙可能導致肺癌的文章后,心里很不爽,這就是產(chǎn)生失調(diào)。因為“我喜歡吸煙”與“吸煙很可能引起肺癌”這兩個認知因素相互矛盾,難以協(xié)調(diào)。失調(diào)是很不舒服的,人的快樂本性總是驅(qū)使他千方百計地減弱或消除之而后快。消除的辦法有很多,就抽煙而言,可以選擇戒煙,也可以對得癌癥置若罔聞;但據(jù)心理學家說,人類最喜歡采用的辦法是:自我辯護。
         “自我辯護”是個文縐縐的術(shù)語,通俗地說就是自己勸自己——怎么勸?推卸責任,使自己的所作所為合理化,使之顯得有意義。一旦某件事顯得有意義了,人們就心安理得了,失調(diào)就消弭于無形了。
         這樣做的結(jié)果就是:人不會認錯,至少不會輕易認錯。為什么不呢?1,沒有必要。既然有比認錯更好的方法(自我辯護),人們?yōu)槭裁匆J錯呢?2,顯得很愚蠢。只有傻瓜才會犯錯,我可不是傻瓜。
        喏,認知失調(diào)理論就是這樣解釋了人“死不認錯”的原因。
         這個理論不僅解釋了原因,還分析了過程。據(jù)這本書的作者介紹,自我辯護的策略大概可分為三步曲:第一步,死不承認——我沒有做錯什么。第二步,濫找借口——即使真做錯了什么,也不能全怪我。第三步,將后果最小化——即使全是我的錯,但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什么了。
         這可不是一個經(jīng)驗性理論,是正經(jīng)八百的心理學研究。不僅有“神經(jīng)心理依據(jù)”,還有實例為證。在書里面,兩位作者舉了許多有名有姓的例子,醫(yī)生、政客、名人……美國人就是膽子大,敢拿他們的總統(tǒng)做反面教材。小布什出兵伊拉克把美國拖進了一場沒什么理由的戰(zhàn)爭。面對質(zhì)疑,他先是說,薩達姆有“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瞧,我沒有做錯什么)。當在伊拉克沒有找到他所說的那種武器時,布什又說,這是情報部門的問題(瞧,這不能全怪我)。當仗打得差不多時,布什先生又說了,雖然沒有找到殺傷性武器,但我們幫助他們建立了民主(瞧,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什么了)。
         布什總統(tǒng)是這樣,難道你不是這樣?如果你覺得自己從來不這樣,是個例外,嘿嘿,那恰恰證明了失調(diào)理論的偉大正確、放之四海而皆準——它說的正是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例外:我才不會像布什那樣呢!我不曉得有多么的從善如流!我不是不愿認錯,我確實沒有錯嘛!當然,人們也不是從來不說“我錯了”這三個字,只是后面還會緊跟一句:這可不能怪我。注意!當人們說出“不能怪我”這句話的時候,自我辯護已經(jīng)開始了。
         自我辯護就是這樣自動進行的,我們常常意識不到。如果你坐過飛機,你對下面的情況應(yīng)該有體會:坐普通艙時,你看到坐頭等艙的人肯定會來氣:這么奢侈!當你自己坐頭等艙,你馬上就看不起坐普通艙的人了。
         因為是自動進行的,它不是有意欺騙。如果誰要認為自我辯護就是存心騙人,那是冤枉的。雖然有謊言,但不是完全故意的。即使是欺騙,主要不是騙別人而是騙自己。
         這樣做的人也絕不都是壞人。雖然我們自己從不輕易認錯,但我們對不認錯的別人卻是義憤填膺、深惡痛絕,總把他們當壞人。其實只要是人幾乎天生擅長此道,易地皆然。
         此外,我們還要知道一點,自我辯護并不完全是負面的。它也是一種保護膜、安慰劑。它讓我們感覺良好,保證我們白天有精神、夜里睡得香。如果沒有了自我辯護,人會自自卑、沮喪,心灰意冷,悶悶不樂,很不爽。
         不過,作者提醒我們,對自我辯護的壞處還是要多加小心:它會導致金字塔效應(yīng)。
         我們經(jīng)常會奇怪:這么愚蠢的事情怎么會有人做?做過了還這么心安理得?如果你知道金字塔效應(yīng)你就不會這么奇怪。這個效應(yīng)說的是,開始人們站在金字塔頂?shù)臅r候,認識都差不多,沒有誰比誰更無恥或更高尚,更聰明或更愚蠢。但一旦滑到塔底,就天差地別了。比如,兩個學生,在作弊前對作弊的看法并沒有太大的區(qū)別,但一旦一個作弊,一個沒有作弊,事后看法就完全不同。作弊的說,這有什么大不了,許多人都這么做。沒有作弊的會說,幸好我沒有這樣干,作弊是多么可恥啊。范偉說:做人的差別怎么這么大呢?答案就在這里
         回答范大腦袋的疑問只是這本書的附帶效益,其實自我辯護的理論對很多事情都有幫助——小到買一輛車,大到怎么做恩愛夫妻。你要買某種牌子的車,千萬不要去征詢買過這種牌子人的意見,他只會說好,誰會說自己當初豬油蒙了心呢。婚姻也一樣,由于此事非同小可,作者在書中辟出專章來論述。據(jù)他們說,真正的愛情殺手是什么?不是性格差異,不是興趣異同……而是自我辯護搞得鬼。
         書中的例子太繁瑣,我有一個簡潔版的故事。丈夫有一天忽然悶悶不樂,妻子在日記里寫道:今天他又這樣了,我感覺他對我越來越煩了。丈夫的日記是:媽的,阿根廷又輸球了!可氣的是老婆今天也不給我好臉色。夫妻之間的矛盾很多時候都是同一個故事的不同版本。
         下面我就現(xiàn)炒現(xiàn)賣,根據(jù)自我辯護理論中的金字塔效應(yīng),來看看這對夫妻的麻煩到底出在哪里。
         金字塔效應(yīng)有一條重要原則:出發(fā)點非常重要。第一步無論多么小,一旦邁出,金字塔進程就開始了,從塔頂一步步往下滑,一般不會中途停止。因此,同樣的行為,善意,還是惡意對待,是非常不同的,它指向兩個相反的方向。從善意出發(fā),自我辯護會一直把善意維持下去。反之亦然。比如婚姻,幸福的婚姻基本都是從積極想法開始的;不幸婚姻基本都是從消極想法開始的?;橐鲋杏性S多岔口,每一個岔口都要找到正確方向。方向一旦確定,自我辯護會自動帶領(lǐng)我們前進,無論你朝哪個方向。關(guān)鍵在于,你準備朝什么方向?故事里的那對夫妻就是犯了方向性錯誤。女的以為男的悶悶不樂是因為煩她(我又沒惹你,你干嗎動不動發(fā)脾氣?);男的以為女的不給好臉色是不體諒他(輸球本來就嘔死人,你還拉著個馬臉?)。
         結(jié)論是,夫妻都是差不多的,不同在于你怎么看。你從好處看,看久了就是神仙眷侶;你從壞處看,看久了就是魔鬼冤家。
         看我這么寫,誰要是因此推測我一定是個婚姻高手,那就太抬舉我了。說歸說做歸做,這是這本書的另一個重要話題。各行各業(yè)的專家曾總結(jié)出一個法則:了解一件事并不能一定避免它的發(fā)生。這是全人類的難題。失調(diào)也一樣,無論我們多么清楚了解失調(diào)的機制原理,并不能保證我們自動免除自我辯護的誘惑。費斯廷格發(fā)明這個理論已五十年了,現(xiàn)在死不認錯的人不還是和以前一樣多?
         那么作者為什么還要寫這本書呢?我們?yōu)槭裁催€要讀這本書呢?因為,了解畢竟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有了這些了解,我們就知道社會為什么要建立民主制度,個人為什么要反思。由于人死不認錯,所以對那些手握重權(quán)的政客、領(lǐng)袖,必須設(shè)置一些辦法在他犯錯的時候強制他認錯。民主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由于人死不認錯,所以每個人都要經(jīng)常地反思,我們并不總是英明、正確,也許這一次我錯了呢?和諧社會也將這樣建立起來。
      
  •     這本書看起來有點累人,書中很多語句需要用心推敲方能理解,沒想到原來人的記憶也會對我們說謊,一直以為小時候在腦中的畫面和事情我都能自信的回憶和訴說,可現(xiàn)在看來,極有可能被自己無知的將事件按所想的合理化了,以往所犯的錯誤也在自我辯護中變得心安理得.特別在闡述夫妻關(guān)系中的問題,為何離了婚的夫妻在離婚很久以後仍然會用自我辯護來減少這種失調(diào);幸福的夫妻比不幸福的夫妻能將這種失調(diào)向積極的方面轉(zhuǎn)化,而我們只能在生活中用堅強的意志長期學習如何避免這種認知失讞的發(fā)生,在責怪別人或向別人發(fā)火之前,先換位思考一下對方的立場,不要等到連自己都意識到做錯時,卻還要接受來自內(nèi)心的自我辯護的蠱惑,這樣只會相悖於最初的初衷而越陷越深,進而錯上加錯!
  •     看完這本書,久久陷入思考。
      
      無疑,這本書看的我萬分辛苦。每句話都要細細琢磨思考。
      終于看完的時候,在以一個全新的視角看這個世界,和身邊的人。
      
      人會說謊,在完全不自知的情況下。
      記憶會說謊,遠離現(xiàn)實,只記住你想記住的東西,和進行改編。
      
      而人的偏見,更是跟隨我們的每一分每一秒。影響了相處,決策,行為,等等。
      
      人不愿意被責備,推卸責任。
      同一個陣地的人,會選擇維護,那可恥的榮譽感和無法承認自己被騙,自己錯誤的人性。
      
      人性竟是如此脆弱。
      
      我想起發(fā)生在自己身上,和身邊的事情。的確,沒有人喜歡向人承認自己錯了。
      在一些問題上,當事人因為不想承認錯誤,就轉(zhuǎn)移話題,找出對方犯錯的地方并且非常激動,而對于對方剛提的事情,則一帶而過。
      
      strong mind,和自省能力,非常重要。
  •     親密關(guān)系里的感情背叛
      
      阿偉在一月前坦白了自己的那段情感出軌,但他發(fā)現(xiàn),至今自己的女友小燕仍在生氣,他們的每一次談話最終都會轉(zhuǎn)移到這件事上來。他每次與女友的目光接觸,都會看到她的眼睛里充滿了猜疑和痛苦。女友難道認識不到這只是一個小錯誤嗎?他并不是這個星球上第一個犯此錯誤的人。畢竟他已經(jīng)誠實地坦白了這件事,并且結(jié)束了那段關(guān)系。他也道歉了,千萬次地跟女友講,自己非常愛她,并且希望愛情能夠持續(xù)下去。難道女友不理解自己嗎?難道女友不能只看他們愛情中令人快樂的一面,而忘掉這段挫折嗎?
      
      小燕發(fā)現(xiàn),男友的態(tài)度讓人難以置信。她覺得男友希望因坦白了自己的過失并且結(jié)束了不正常的關(guān)系而受到稱贊,而不是受到譴責。難道自己的男友不理解自己嗎?難道自己的男友不能不去為自己辯護,而重視她的痛苦和悲傷嗎?男友從未道過歉,就是道歉也只是敷衍了事,難道他就不能誠懇地、真心實意地道歉嗎?她并需要男友屈服,只是希望他能夠明白自己的感受,并且真心地道歉。
      
      但是阿偉發(fā)現(xiàn),自己很難按小燕要求的那樣給她道歉,因為女友一直怒氣沖沖,這讓他感到女友是在報復他。女友的憤怒,在他看來就像是在說“你所犯下的罪過不可饒恕”,“你竟讓對我做出這種事,簡直不是人”。阿偉為因自己對小燕造成的傷害感到深深的自責,只要能讓她感覺好一點,他愿意把整個世界都給她,但他并不認為自己犯了天大的罪過,也不像小燕說的那樣“不是人”。他并不愿按小燕所要求的那樣卑躬屈膝地道歉。所以,他試圖讓小燕相信那事情并不嚴重,那個女人對他一點也不重要。然而小燕卻認為他那樣解釋是因為在他看來自己現(xiàn)在的痛苦完全是多余的。她從他的反應(yīng)中得到的信息就是“你根本沒必要心煩,我什么事都沒做錯”。所以阿偉的解釋讓她更加惱火,而她惱火讓阿偉更難體會到她所受到的傷害和應(yīng)給予的補償。
      
      上面敘述的是我自己最近的一個咨詢個案中發(fā)生的情感糾結(jié)故事。在這里面我想談?wù)勛晕肄q護(認知失調(diào))在親密關(guān)系(情侶/夫妻)中是怎么發(fā)生作用的。
      
      在《誰會認錯?》一書中,社會心理學家卡羅爾·塔夫里斯和艾略特·阿倫森(當今世界上最杰出的社會心理學家之家,《社會性動物》一書的作者)一起合作,探討了幾種一定會(因為自我辯護)導致錯誤的情景——記憶歪曲,錯誤定罪,受誤導的治療行為。他們也將失調(diào)理論放到了更為麻煩的領(lǐng)域:感情背叛、家庭不和與暴力沖突。
      
      從家庭爭吵,婚姻中的過錯升級到戰(zhàn)爭。這些朋友之間、兄弟姐妹之間以及國家之間的沖突,可能在起因和形式上存在根本差異,但是它們都與自我辯護這一頑固的思維方式交織在一起。在談到(自我辯護)這種普遍的存在的思維方式,兩位作者說:“我們不想忽略其構(gòu)成的復雜性?!?br />   
      在人們編織出來為自己的生活、愛人和損失辯護的故事中,那些用來說明某一方是不公平和傷害的實施者或接受者的故事是最為引人注目的,而且會產(chǎn)生最為深遠的影響(想起和GF經(jīng)常一起看的電視節(jié)目《情動上下九》)。
      
      在這些例子中,自我辯護超越了具體的對手(愛人、父母和兒童、朋友、鄰居和國家)和實際的爭吵(性出軌、家庭遺產(chǎn)繼承、土地分界線、信心喪失或者軍事入侵)。我們都做過令他人感到憤怒的事情,同時也都被別人所做的事情所激怒過。我們都可能有意或無意地傷害過他人,他們可能會永遠將我們是為壞人、背叛者、無賴。而且我們也會覺得自己受到了一連串不公平的對待,受傷的傷口好像從來沒有完全愈合。自我辯護最為明顯的特征就是,它允許我們眨眼之間從一個角色轉(zhuǎn)換到另一個角色,并且瞬間可以再變回來,不需要運用我們所學過的任何一種角色轉(zhuǎn)化知識。在某種情境中感覺到自己好像是不公平的受害者,并不能減少我們不公平對待他人的可能性,也不會使我們變得更加同情受害者。這就好像橫隔在兩種體驗系統(tǒng)之間的一堵磚墻,會阻礙我們看見墻的另一面。
      
      那堵磚墻存在的原因之一就是,即使疼痛的真實程度一樣,人們所感覺到的疼痛常常也要比實際的疼痛更為強烈。那個古老的笑話——其他人斷腿是小事一樁;我們自己若斷了指甲就非常嚴重——可以被用來準確地描述我們的神經(jīng)傳導。
      
      英國的神經(jīng)科學家在一個“以牙還牙”的試驗中推斷,人們感受到的那種心理上的疼痛的增加是“神經(jīng)加工的自然產(chǎn)物”。它幫助我們解釋為什么一開始只是打著胳膊玩的兩個男孩,很快會被發(fā)現(xiàn)非常激烈地扭打在一起,以及為什么兩個國家會發(fā)現(xiàn)自己處于不斷升級的相互報復之中:“他們不能以眼還眼,他們會以牙還眼。我們必須報復——讓我們行動起來?!泵恳环皆跒樽约核鍪虑榈恼_性進行辯護時,僅僅為了追求數(shù)量上的對等。
      
      社會心理學家羅伊·鮑曼斯特(Roy Baumeister)和他的同事們,展示了自我辯護如何讓人們將做過壞事后所產(chǎn)生的不良感覺最小化,以及如何將作為受害者的正當感覺最大化。
      
      他們詢問了63個被試以獲得一個關(guān)于“受害者故事”的自傳式說明,讓他們描述自己被他人激怒或受到傷害時的情景,以及“行兇者故事”即他們?nèi)菒浪麄儠r的情景。在描述某些人犯罪或做出其他錯事的內(nèi)疚感時,他們并不是在一般人所理解的犯罪意義上使用“行兇者”這個術(shù)語的,本文中我們也同樣如此。就像他們一樣,我們用這個術(shù)語來表示那些做出傷害和冒犯他們行為的人。
      
      我們可以從這兩種視角對如下現(xiàn)象給以解釋:司空見慣的對承諾和保證的不斷破壞;對規(guī)則、義務(wù)或預期的違反;性出軌;秘密的泄露;不公平的交易;撒謊;以及金錢和財產(chǎn)沖突。請注意,這并不是婚姻顧問和調(diào)解人在描述案件時呈現(xiàn)的那種“他說過/她說過”的研究;這是一種“他這樣說/他那樣說”的研究。
      
      在這類研究中,每個人都要報告他們分別站在雙方立場上時的體驗。研究人員解釋說,這個方法的好處就是“避免將行兇者和受害者作為不同類型的人來解釋。我們的方法指出,普通人是怎樣把自己定位為受害者或行兇者的——也就是說,在我們的方法里面,人們在敘述中建構(gòu)他們自己關(guān)于每一種角色體驗”。此外,人格的差異與此無關(guān)??蓯鄣?、和善的人和固執(zhí)的人一樣,都可能成為受害者或行兇者,并為自己進行辯護。
      
      然而當我們創(chuàng)建“有意義”敘述的時候,我們采用的的確是一種自利的方式。行兇者會試圖減少他們的道德負罪感;受害者則希望擴大他們道德上的無辜性。由于我們分別處在墻的不同一側(cè),我們會系統(tǒng)地歪曲自己對事件的記憶和解釋,從而在“發(fā)生了什么”和“我們自己看到了什么”之間建立起最大化的一致性。通過識別這些系統(tǒng)的記憶偏差,研究者向我們展示了兩個對手如何相互誤解對方的行為。
      
      一些受害者為自己的后續(xù)憤怒斤斤計較辯護,因為憤怒本身就是一種報復,是懲罰冒犯者的一種方式,即使是冒犯者希望事情得到平息,他也已經(jīng)遠離了這個場景或者消失的無影無蹤。
      
      在小說《遠大前程》中,查爾斯·狄更斯提供給我們一個難以忘懷的郝薇香小姐的形象。郝薇香小姐在她婚禮的那天被拋棄,之后她的余生便一直以受害者自居,她充滿了憤怒,穿著她那件黃色的婚紗,她收養(yǎng)艾斯黛拉以便報復所有的男人。許多受害者都不能釋懷自己的感情,因為這樣做會不斷解開自己的傷口,他們會反復地詢問自己:“這種壞事情是怎么發(fā)生在我的身上的?我是那么好的一個人。”這可能是我們一生中所遇到的最為痛苦的失調(diào)問題。因此,難以計數(shù)的書本都會提供精神上的和心理上的建議,以幫助受害者找到結(jié)束的方式,求的心理上的和諧。
      
      真相與和解
      
      有這樣一則很受人們喜愛的古老佛教寓言:一老一小兩個和尚,老和尚常告戒小和尚:勿近女色。一天他們外出,要過一條小河,本來可以淌過的河漲水了,岸邊一個絕色女子過不去,老和尚問:“施主可有難處?”那女子皺眉相告曰:“此河水深淺未知,奴欲過不得,師父可能幫我?”老和尚要小和尚背她過去,小和尚不肯,于是老和尚就把女子背過河了,到了河對岸,放下女子,兩個和尚繼續(xù)趕路。過了很久,小和尚囁嚅地說:“師父,我有問題想要問你?!崩虾蜕姓f:“什么問題呀?”小和尚:“你不是告誡我說不要近女色嗎,那么你為何背那女子過河?”老和尚聽了一笑說:“什么女子?我早在河邊就已經(jīng)‘放下’了,為何你還沒有‘放下’呢?我只是背她過了河,而你卻又背她走了二十里路呀?!?br />   
      這一路過來,小和尚的心里一直放不下那個女子,許多情感出軌的男人和作為被背叛的受害者的女人也是多年承受著內(nèi)疚、悲傷、憤怒和復仇的負擔。怎樣才能放心這些負擔呢?任何一個嘗試反目成仇的一對戀人或夫妻都會明白,要想讓他們放棄自我辯護有多么難,特別是當他們已經(jīng)斗爭了好幾個月甚至很多年的時候。在這些年里,他們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位置,越來越不可能相互妥協(xié)、達成共識。因此,咨詢師也就面對著兩項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wù):讓背叛者認識并彌補自己對別人造成的傷害,同時設(shè)法幫助受傷害者證實他們所受到的傷害并放棄復仇的沖動。
      
      例如,如果情侶(夫妻)雙方中一方深深地傷害或背叛了另一方,怎樣對他們調(diào)解并打破僵局呢?
      
      臨床心理學家安德魯斯·克里斯滕森和尼爾·雅各布森給出了三種可能奏效的方法:
      
      第一:背叛者必須單方面放棄自己的感覺,真正認識到受傷害者的憤怒中隱藏著大量的痛苦,真心地自責和道歉;
      
      第二:受傷害者單方面停止反復的譴責,因為畢竟錯誤已經(jīng)發(fā)生了,所以應(yīng)該表現(xiàn)自己的痛苦而不是憤怒,這更能引起出軌者的同情和關(guān)懷而不是自我防御。
      
      “如果讓當事人單方面做到上面兩點是很困難的,對很多人而言幾乎是不可能的。”克里斯滕森隔和雅各布森說道。
      
      他們建議的第三種辦法是最困難的,但也是最有效的,而且能夠長期解決沖突:雙方同時放棄自我辯護,同意沿著可能重新走到一起的道路前進。
      
      如果僅僅是背叛者單方面道歉并試圖彌補,那么他的行為可能并不會那么真誠,也不一定會緩解和消除受害者的痛苦。同樣,如果僅僅是受害者單方面的放棄辯解并原諒對方,背叛者也就沒有了改變的動機,因此可能會繼續(xù)做出不公平的、無情的行為。
      
      由個案咨詢過程看到的:
      
      1、戀愛中如何站到對方的角度去思考?
      2、從戀愛中的溝通看自身的人際互動模式。
      3、戀愛中的自我辯護:是珍惜還是高不成低不就?
      4、運用《找到創(chuàng)傷之外的生活》里面的接受和現(xiàn)實療法來處理諸如“情感背叛/性出軌/小三”之類的心理創(chuàng)傷?
      5、咨詢督導:傳遞希望、肯定和接納,在良好咨訪關(guān)系的基礎(chǔ)上共情面質(zhì),幫對方認識和挑戰(zhàn)自身的非理性信念,自我負責去逐步有效行動。
      
      擴展閱讀:Psytopic:男人害怕異性出軌,女人害怕同性出軌
      
      
      文:心理咨詢師趙晗
      鏈接:http://user.qzone.qq.com/31548754/blog/1341290835
  •     此書行文流暢,主題娓娓道來,很是好看!:)
      
      里面那個金字塔的比喻令人印象深刻——"They start off at the top of a pyramid, a millimeter apart; by the time they have finished justifying their
      individual actions, they have slid to the bottom and now stand at opposite
      corners of its base". 剛開始看似無甚大關(guān)系的的決定,就可能讓人在不同的道路上越行越遠, 正所謂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想起中學時要以“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寫一篇文章,如果放到現(xiàn)在,我也許會在考卷上這樣寫:關(guān)于"勿以惡小而為之",請直接去看《Mistakes were made (but not by me)》一書;ishare里有電子版。這本書用大量實驗數(shù)據(jù)和歷史事件(涉及政治、商業(yè)、法律、婚姻、醫(yī)療等各方面),來規(guī)勸人們 "勿以惡小而為之"。下面我開始寫“勿以善小而不為”......
      
      
  •      每個人都會犯錯,因為每個人都會“認知失調(diào)”;每個人都會沉浸在犯錯后的情緒中,因為每個人都會“自我辯護”。所以,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錯再錯,當自我辯護的理由足夠充分時,錯誤便不再是錯誤,至少自我意識中不是。當錯誤開始累積,自己還沉浸于自己圓謊的心安時,卻不知已經(jīng)慢慢走向“金字塔底部”,覆水難收了。
       這本書教會了我們?nèi)绾慰创板e誤”,如何面對“錯誤”,在“認錯”的過程中的心理變化,更進一步說,如何更好地駕馭自己的婚姻、子女教育、交際甚至整個人生。
      
  •     整本書圍繞了self-justification這個問題展開,很有意思。讀這本書的時候,自己都時不時的在想,我的大腦真是歸我自己管嗎?
      
      self-justification,應(yīng)該算是人自身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其中一點就是保護一個人的自己心目中的自我形象。事物是具有兩面性的,self-justification也不例外。當人做出一些錯誤的事情時,大腦會產(chǎn)生一種不調(diào)和的感覺--“我不應(yīng)該是這樣的人”和“我做了這件事情,說了這些話”。人為什么有時候不愿意承認錯誤?因為那會破壞自己的形象,在別人心中的,更重要的是自己的ego。self-justification,能夠減輕這種不調(diào)和感,但很多時候不是通過好的方式,也就是找借口(有可能是一些損人利己的借口)。
      
      我們總是被教導,遇到問題首先思考自己有沒有什么問題,然后再去找客觀原因。這是因為self-justification會無意識的蹦出來。即使我們讀了這本書,知道了self-justification的存在,也沒有辦法立刻就能抵擋這種下意識的傾向思維。這需要時間和練習才能做到。
      
      Keep your mind open,這真的不容易做到。人的大腦一旦認定了某種想法,有時候就很難在看到別的可能性了。所謂心里有什么,你就看到什么。所以我們更加需要從科學研究的眼光來看待問題,才能從某種程度上緩解這種傾向。
      
      書里也談到了關(guān)于relationship的問題。能夠長久在一起的couple和分離的couple之間一個重要的差別就在于,他們?nèi)绾稳p輕一些事情帶給他們的不調(diào)和感。你是將不好的事情歸咎于伴侶的缺點還是考慮到他/她今天很累,過的不容易?你是將好的事情歸功于伴侶的優(yōu)點,對你的愛還是說給出個不冷不熱的理由?
      
      伴侶有一些問題讓你不是很comfortable,你是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還是自己憋著知道爆炸呢?一開始提出問題,總是會遇到否決,但是別放棄,要耐心幫助你的伴侶認識改變這個問題會有幫助。
      
      你如何讓一個正直誠實的人失去他道德的指南針?你想辦法讓他每次失足那么一小點,然后self-justification會包辦剩余的事情。
      
      真可怕,所以古人說:“一失足成千古恨。”
      自己要是有不好的念頭,一定要盡可能扼殺在萌芽當中,不然滑落到選擇的金字塔底端,就回不去了。
      
      對事不對人,也是克服self-justification的一個目標,你討厭的人提出一個建議,一個好的建議,你能客觀的去看待而不去攻擊嗎?想一想如果這個建議是你的ally提出的,你有會怎么去看待呢?
      
      摘錄幾句話:
      "When I feel passionate that I am 100 percent right about a decision that others question, I look at it again; that's all". Don't let your own pride and arrogance blind you.
      
      知錯就改,善莫大焉。知錯,真的不容易。self-justification時時刻刻在試圖不惜一切代價保護我們自身的信仰和形象。如果真的有錯誤法身,對自己說:“我犯了個錯誤,我需要弄清楚哪里出了問題。不要重蹈覆轍?!?/li>
  •     感受最深的有兩段話:
      
      “誤解、沖突、人格差異,甚至吵嘴都不是愛情的殺手,自我辯護才是真正的愛情殺手。如果雙方不是只為自己辯護并責備對方,而是首先考慮對方的感受,那么弗蘭克和黛伯拉與新來的那對夫婦共進晚餐后,那天晚上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br />   
      “相比之下,結(jié)婚多年的夫妻就知道如何最低限度地減少自我辯護。換句話說,他們在維護自己的空間之前就已經(jīng)先替對方考慮了。”
      
      細細回想起來,生活中總會有一些人,或是我們的所愛,或是愛我們的人,總由于出語不合而鬧矛盾。說到底,可能就在于我們習慣以自己的感受為出發(fā)點。雖然自認并不是一個全然的自我中心者,事后總會反思自己。但錯誤已經(jīng)造成了,對別人的傷害已然是覆水難收。所以這里提到的次序很重要,“首先考慮對方的感受”,而不是事后冷靜下來再做,那樣只能是亡羊補牢。這對于天性自私自利的人類來說,是一個挑戰(zhàn),所以需要后天艱苦的克己功夫,挑戰(zhàn)自己的本能,直到習慣成自然。
      
      這本書很不錯,有大量的例證與分析,特別是與美國的社會現(xiàn)實結(jié)合得很緊密,感覺國內(nèi)這方面的書太少了(或許是我孤陋寡聞)。其中,談到弗洛伊德心理學中“恢復記憶”的部分、司法程序上冤假錯案的處理,以及在婚姻中二人的相處,都頗有見地。
      
      人類不同于動物,便在于我們具有自我反思的能力。這本書便是指導我們?nèi)绾伟l(fā)揚這種自我反思,對抗天性中的不好習慣與思維誤區(qū)。
  •     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我看了這本書。我那些認識失調(diào)再難調(diào)節(jié)。
      雖然那些自我欺騙雖然仍然起作用,不過已經(jīng)不太好使,對于本來可以自然接受的事實,現(xiàn)在卻要想想,再想想,乃至今天也沒有定論。
      或許,我應(yīng)該忘了這本書。
      
      
      認知上的矛盾,是讓人痛苦的一件事,大概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讓心安靈一些。
      
      我個人對認知失調(diào)的體驗卻與自我無關(guān),畢業(yè)后,我對經(jīng)濟學產(chǎn)生興趣,我打心里認同奧地利學派的經(jīng)濟危機理論,卻同樣對凱恩斯的名言“從長期來講,我們都死了”無力辯駁,所以這種觀念上的矛盾相伴直今。
      
      我的認知失調(diào)還在不斷增加,到底是"揚長避短"充分發(fā)揮優(yōu)勢有道理,還是“木桶原理”,加強短板更正確。
      
      我又是一個怎樣的人,一方面希望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見賢思齊,另一方面又不希望苦了自己,欲望叢生。我只能確定自己只是個小人,才能心安里得的任性生活。同時又希望自己不斷自省,希望漸漸的得到一些人性的升華。(其實大部分人都沒有自己想的那么高尚
      
      從大的角度,我們(1)是個認識失調(diào)的民族,我們(2)在世界上NB了很多年,怎么一下就被“帝國主義列強”打得找不到北了咧?
      
      我們(3)中大部分人,本能的想到帝國主義的狼子野心,可惡可恨,那些民族主義憤青的無腦言論我就不多說。事實上,我們(4)自己人在近代史,現(xiàn)代史上往往比外民族人更可惡。“我們(5)民族是個劣等民族”,這句話,我也不喜歡,卻有些道理。當然,你可以去找其它民族的陰暗面,來內(nèi)心平衡,但是,這不妨礙上面的推論,也不會使我們自己民族的污點,少一分。當然,找別人缺點,然后說大家都差不多,這是我們?nèi)祟惤鉀Q認知失調(diào)的典型辦法。
      
      在我看來,目前的民族主義就如同一個自私自利,驕傲自大,不斷索取,無惡不作,從不反省的人。如果真的想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民族,就一定要了解我們(7)自己罪惡和卑微。
      
      本身是一篇寫給自己的東西,卻扯上政治,不好。
      
      PS:我標注上的7個“我們”是因為我在寫的時候多么想把它換成"國人",“中國”,“中華民族”之類的詞語。這也是自我辯護的一種本能---面對正面的事,習慣的用"我",面對負面的事,習慣用"我們"或者不包含“我”的替代詞。---------人多么虛偽。
  •     我們的人類是用盡一生來證明自身的存在不是荒謬的一種動物。
       —— Albert Camus
      
      我們都會相信那些我們認為并不真實的事情,并且,當它們最終被證實是錯誤的時候,我們便會不顧一切地歪曲事實以表明我們是正確的。我們會理性地將這一過程無限地延續(xù)下去:唯一能夠?qū)λ鞒龅臋z驗是,這種虛假的信念遲早會被鐵的事實做粉碎,而一切往往是發(fā)生在戰(zhàn)場上。
       —— 喬治 威爾
      
      一 心理基礎(chǔ):
      
      1 自我辯護:當人們?nèi)プ瞿臣虑榈臅r候,只要有任何可能,都會盡力讓自己(或者他人)相信所做的事情是合乎邏輯的、合理的。
      
      2 認知失調(diào):認知失調(diào)指的是個人的行為與自己先前一貫的對自我的認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積極的自我)產(chǎn)生分歧,從一個認知推斷出另一個對立的認知時而產(chǎn)生的不舒適感、不愉快的情緒。為了較少認知失調(diào),人們可能會事實進行歪曲從而減少失調(diào)。認知失調(diào)是自我辯護的原動力
      
      3 偏見:由于自我保護及盲點的存在,我們就看不到自己的偏見,我們就認為自己是合理的,每一種決策都是有依據(jù)的,從而我們會認為他人是非理性的,是帶有偏見的。
      
      二 原因:
      
      1 記憶:在利用有意識的撒謊去欺騙他人和依靠無意識的自我辯護欺騙自己之間,存在著一種令人著迷的灰色地帶,這個地帶要由不可靠的、自利的歷史記錄著——記憶加以審視。
      
      三種記憶類型:
      1) 重構(gòu)性記憶:重建記憶的過程中,將零碎的事件加以過濾和改造。我們的記憶會受到一些具體事情的影響,引導型的問題會影響著人們對所發(fā)生的事情的記憶
      2) 自傳式記憶:當記憶的內(nèi)容是一些突發(fā)性事件時,它可以被重構(gòu),將與我們自身有關(guān)的連貫一致的記憶、情感和信念結(jié)合在一起,并形成一個協(xié)調(diào)一致的整體。因此,我們的記憶以這樣一種形式被歪曲:它們會適應(yīng)我們隊自己的總體印象
      3) 虛假記憶綜合癥:大多數(shù)人會將所植入的記憶,吸收到它們自己的經(jīng)歷之中,會添油加醋地增加一些細節(jié),而且會確信這些事真的發(fā)生過——而實際上,它并沒有發(fā)生。
        
      
      2 自我保護:日常中的記憶偏差和失調(diào)會幫助我們理解世界的意義以及我們在世界中的位置,會保護我們的決策和信念。特別是當我們具有保持自我概念一致的動機時,當我們希望自己正確時,當我們自尊心需要保護時,當我們需要為失敗或者錯誤的決策進行辯解時,這種歪曲甚至更有力量。
      
      
      3 盲點:人類大腦天生具有視覺上和心理上的盲點,其中最為狡黠的伎倆便是賜予我們具有安慰作用的錯覺,就我們本身而言這一切并不存在。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失調(diào)理論就是一種關(guān)于盲點的理論,它解釋了人們?nèi)绾卧诓唤?jīng)意間自我蒙蔽,這種自我蒙蔽使得他們意識不到那些可以幫助他們反省自身行為和信念的重要事件和信息。由于這種證實偏差的存在,再加上其他一些自利習慣,我們的大腦便會為我們的知覺和信念辯護,將它們視為精確的、真實的、無偏的。(魚兒總是最后一個看到水的)
      
      
      4 大腦:神經(jīng)學家發(fā)現(xiàn),這類思維偏差根植于大腦的信息加工方式——不論人們所屬政治派別如何,這種偏差存在于所有人的大腦之中。當被試者面對失調(diào)信息時,大腦的理智區(qū)完全停止工作;而當恢復了協(xié)調(diào)的時候,大腦的情緒區(qū)就會興奮起來。這些機制為我們所觀察到的“人們一旦下定決心,就很難改變”現(xiàn)象提供了神經(jīng)心理依據(jù)。
      
      
      5 認知保守:偏見的出現(xiàn),是由于人腦對信息的感知和加工具有類化(定型)的傾向。定型是幫助人類在以往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進行有效決策的能量節(jié)省策略。但它的副作用在于會縮小我們所觀察的同一類內(nèi)部的差異,同時夸大不同類別之間的差異。
      
      
      二 經(jīng)典實驗:
      
      1 當一些組織對未來的的預言被證偽后,信徒們會并沒有對他們的組織感到失望,而是更加堅信這是組織帶來的奇跡。
      
      2 艾略特發(fā)現(xiàn),嚴酷的加入儀式會增加一個人對團體的喜愛
      后續(xù):盡管每一個參加者都聲稱他們發(fā)現(xiàn)了預設(shè)的計謀并且他們能夠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人是如何受到我所預計方式的影響,但是他們都費盡心機地向我們保證他們對這個組織的喜愛與嚴酷的加入儀式無關(guān)。
      
      3 電擊實驗
      
      
      三 應(yīng)用
      
      1 煙鬼的自我辯護:一個知道即知道吸煙有害又無法戒煙的人,會產(chǎn)生極大的不舒適,造成失調(diào)。他就會采取如下的方法來減少失調(diào):讓自己確信吸煙的實際危害并不大,或者讓自己確信吸煙的風險是值得的(控制體重,放松等)
      
      2 解釋一些其他學科無法解釋的現(xiàn)象:假如人們得到某個東西時經(jīng)歷了季度的痛苦、不安、努力或者尷尬,他們就會比輕而易舉得到它時更幸福。(用認知失調(diào)理論很好解釋,但行為學家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實)
      
      3 當人們攻擊性地發(fā)泄自己的感受時,他們往往感受更糟,他們的血壓會升高,并令他們越發(fā)憤怒(可用自我辯護解釋)
      
      4 大多數(shù)自尊心低或者對自己能力評價低的人,會對引起失調(diào)的成就感到不安,將它們視為偶發(fā)事件或者異常情況加以拒絕。這正是朋友和家人試圖逗樂他們而他們不為所動的原因。
      
      5 決策金字塔:對一個行為突然采取兩種截然不同的決定后,最終兩人滑落到底端時,將走向兩種極端(比如考試決定是否作弊)
      
      6 實驗干預具有更加明顯的正向作用
      
      7 一旦我們做出了選擇,便會想盡一切方法方式來支持自己的決定,當人們讀到與自己觀點完全相反信息的時候,人們會更加確信自己是正確的。人們總是傾向于尋求對最初的印象或看法加以驗證。
      
      8 一個人記憶出現(xiàn)正向或者負向的變化,這可能是由于提問者引起的。
      
      9 教育方式不同引起的差異:因努力而受到表揚的孩子,會傾向于把錯誤和批評視為改進的有用信息。而那些因能力受到表揚的兒童,很容易因為做的不好而形成失調(diào),長大后會變成害怕失敗或者不想承擔責任的人。
      
      10如果對方有意回應(yīng)你的辯論,并且不斷拋出其他理由,那么對方可能帶有某種偏見。
      
      
      四 對策
      
      1 對我們的大腦如何以及為何那樣運作的較為深入的理解,是打破自我辯護習慣的第一步。而這一點又要求我們更加留意我們自身行為以及我們決策的理由。這需要時間、自我反省和意愿。
      
      2 利用失調(diào)理論的正向反饋:一個寬厚的行為會導致慈愛與憐憫的累積,這是一種良性循環(huán)(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3 盡管像艾略特這種對認知失調(diào)理論很了解的人,也會出現(xiàn)認知失調(diào)。認知失調(diào)是自動性的,需要我們不斷地提醒自我。
      
      4 既然每個人都會存在思維的盲點,所以在生活中我們需要一些愛唱反調(diào)的人,需要一些愿意戳破自我辯護編織的保護泡沫并且能夠在我們偏離現(xiàn)實太遠時拉回我們的批評者。
      
      5 勇于承認錯誤,在自己從金字塔頂端滑落很遠之前及時采取措施
      
      6 承認生命的復雜性與個體的差異性,避免自負或自以為是。
      
  •     不知道為什么這本書沒有那么popular,I really feel it deserves more applause than it did.
      
      語言詼諧有趣,內(nèi)容深刻有見地。并不是象有些popular書一樣列舉幾個anecdotal evidence就完事,而是不斷能夠檢查語言的邏輯,事例背后的原因等等。很難一下描述清楚,我想這本書在最近的閱讀當中,是絕對eye opening的一本。
      
      從記憶的扭曲和偏向性,到網(wǎng)上無休止的爭論,到夫妻吵架,到法庭上的辯論(for a Law & Order fan, this is particularly fascinating),到心理醫(yī)生的無法被falsify 的診斷,到戰(zhàn)爭。這本書討論了人的self justification在生活各方面的顯現(xiàn),描繪了人們?nèi)绾卧凇皽厮笄嗤堋钡那闆r下不知不覺滑下了slippery slope走向了更大的錯誤。尤其感覺震撼的是關(guān)于偏見和盲點的一章,us against them, 活生生的生活場面啊。
      
      很多的例子依然是在其他場合和其他書中見到的,尤其熟悉的是大量Law & Order, Law & Order SVU里面的案例,South Park用過的例子(再次,完全的pf 南公的creaters!!!)
      
      最后,我們能做什么?放下防備心理,努力放棄成見,平心靜氣的評估事情本身,如果錯了,就勇敢承認之。犯錯并不讓我們成為一個壞人,承認并且努力糾正之就好。
      
      有空了會重讀此書。對于正確審視自己,和于別人相處,有巨大的益處。
  •     此讀書筆記是根據(jù)章節(jié)做的,用了多種顏色進行標記,有pdf版、doc版和one版三種格式。
      
      由于篇幅較長,而且也無法顯示出所作出的格式,在這里發(fā)表就受到限制,所以直接提供了讀書筆記,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到我的博客下載http://www.yangjiabin.com/2010/12/102.html
      
      其實說是讀書筆記,更準確地說是書摘,總共有一萬多字。
  •     
      
       人最困難的事莫過于認錯。我指的是自覺的、誠心誠意的認錯。用刀架著你脖子的不算,用槍抵著你的腦袋也不算,老婆揚言不要你上床、上司威脅要炒你魷魚……這類被迫的情形都不算。
       好在所有的難事情都有人研究,替我們支招。當我讀到美國心理學家卡羅爾和阿倫森合寫的《誰會認錯》時,才發(fā)現(xiàn),原來,老早就有人研究出了一種理論。
       這種理論名叫:認知失調(diào)。它的發(fā)明者——美國心理學家費斯廷格認為,相互失調(diào)的認知因素會引起人心理上的緊張,產(chǎn)生“失調(diào)感”。例如,一個煙鬼子,讀了吸煙可能導致肺癌的文章后,心里很不爽,這就是產(chǎn)生失調(diào)。因為“我喜歡吸煙”與“吸煙很可能引起肺癌”這兩個認知因素相互矛盾,難以協(xié)調(diào)。失調(diào)是很不舒服的,人的快樂本性總是驅(qū)使他千方百計地減弱或消除之而后快。消除的辦法有很多,就抽煙而言,可以選擇戒煙,也可以對得癌癥置若罔聞;但據(jù)心理學家說,人類最喜歡采用的辦法是:自我辯護。
       “自我辯護”是個文縐縐的術(shù)語,通俗地說就是自己勸自己——怎么勸?推卸責任,使自己的所作所為合理化,使之顯得有意義。一旦某件事顯得有意義了,人們就心安理得了,失調(diào)就消弭于無形了。
       這樣做的結(jié)果就是:人不會認錯,至少不會輕易認錯。為什么不呢?1,沒有必要。既然有比認錯更好的方法(自我辯護),人們?yōu)槭裁匆J錯呢?2,顯得很愚蠢。只有傻瓜才會犯錯,我可不是傻瓜。
      喏,認知失調(diào)理論就是這樣解釋了人“死不認錯”的原因。
       這個理論不僅解釋了原因,還分析了過程。據(jù)這本書的作者介紹,自我辯護的策略大概可分為三步曲:第一步,死不承認——我沒有做錯什么。第二步,濫找借口——即使真做錯了什么,也不能全怪我。第三步,將后果最小化——即使全是我的錯,但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什么了。
       這可不是一個經(jīng)驗性理論,是正經(jīng)八百的心理學研究。不僅有“神經(jīng)心理依據(jù)”,還有實例為證。在書里面,兩位作者舉了許多有名有姓的例子,醫(yī)生、政客、名人……美國人就是膽子大,敢拿他們的總統(tǒng)做反面教材。小布什出兵伊拉克把美國拖進了一場沒什么理由的戰(zhàn)爭。面對質(zhì)疑,他先是說,薩達姆有“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瞧,我沒有做錯什么)。當在伊拉克沒有找到他所說的那種武器時,布什又說,這是情報部門的問題(瞧,這不能全怪我)。當仗打得差不多時,布什先生又說了,雖然沒有找到殺傷性武器,但我們幫助他們建立了民主(瞧,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什么了)。
       布什總統(tǒng)是這樣,難道你不是這樣?如果你覺得自己從來不這樣,是個例外,嘿嘿,那恰恰證明了失調(diào)理論的偉大正確、放之四海而皆準——它說的正是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例外:我才不會像布什那樣呢!我不曉得有多么的從善如流!我不是不愿認錯,我確實沒有錯嘛!當然,人們也不是從來不說“我錯了”這三個字,只是后面還會緊跟一句:這可不能怪我。注意!當人們說出“不能怪我”這句話的時候,自我辯護已經(jīng)開始了。
       自我辯護就是這樣自動進行的,我們常常意識不到。如果你坐過飛機,你對下面的情況應(yīng)該有體會:坐普通艙時,你看到坐頭等艙的人肯定會來氣:這么奢侈!當你自己坐頭等艙,你馬上就看不起坐普通艙的人了。
       因為是自動進行的,它不是有意欺騙。如果誰要認為自我辯護就是存心騙人,那是冤枉的。雖然有謊言,但不是完全故意的。即使是欺騙,主要不是騙別人而是騙自己。
       這樣做的人也絕不都是壞人。雖然我們自己從不輕易認錯,但我們對不認錯的別人卻是義憤填膺、深惡痛絕,總把他們當壞人。其實只要是人幾乎天生擅長此道,易地皆然。
       此外,我們還要知道一點,自我辯護并不完全是負面的。它也是一種保護膜、安慰劑。它讓我們感覺良好,保證我們白天有精神、夜里睡得香。如果沒有了自我辯護,人會自自卑、沮喪,心灰意冷,悶悶不樂,很不爽。
       不過,作者提醒我們,對自我辯護的壞處還是要多加小心:它會導致金字塔效應(yīng)。
       我們經(jīng)常會奇怪:這么愚蠢的事情怎么會有人做?做過了還這么心安理得?如果你知道金字塔效應(yīng)你就不會這么奇怪。這個效應(yīng)說的是,開始人們站在金字塔頂?shù)臅r候,認識都差不多,沒有誰比誰更無恥或更高尚,更聰明或更愚蠢。但一旦滑到塔底,就天差地別了。比如,兩個學生,在作弊前對作弊的看法并沒有太大的區(qū)別,但一旦一個作弊,一個沒有作弊,事后看法就完全不同。作弊的說,這有什么大不了,許多人都這么做。沒有作弊的會說,幸好我沒有這樣干,作弊是多么可恥啊。范偉說:做人的差別怎么這么大呢?答案就在這里
       回答范大腦袋的疑問只是這本書的附帶效益,其實自我辯護的理論對很多事情都有幫助——小到買一輛車,大到怎么做恩愛夫妻。你要買某種牌子的車,千萬不要去征詢買過這種牌子人的意見,他只會說好,誰會說自己當初豬油蒙了心呢?;橐鲆惨粯?,由于此事非同小可,作者在書中辟出專章來論述。據(jù)他們說,真正的愛情殺手是什么?不是性格差異,不是興趣異同……而是自我辯護搞得鬼。
       書中的例子太繁瑣,我有一個簡潔版的故事。丈夫有一天忽然悶悶不樂,妻子在日記里寫道:今天他又這樣了,我感覺他對我越來越煩了。丈夫的日記是:媽的,阿根廷又輸球了!可氣的是老婆今天也不給我好臉色。夫妻之間的矛盾很多時候都是同一個故事的不同版本。
       下面我就現(xiàn)炒現(xiàn)賣,根據(jù)自我辯護理論中的金字塔效應(yīng),來看看這對夫妻的麻煩到底出在哪里。
       金字塔效應(yīng)有一條重要原則:出發(fā)點非常重要。第一步無論多么小,一旦邁出,金字塔進程就開始了,從塔頂一步步往下滑,一般不會中途停止。因此,同樣的行為,善意,還是惡意對待,是非常不同的,它指向兩個相反的方向。從善意出發(fā),自我辯護會一直把善意維持下去。反之亦然。比如婚姻,幸福的婚姻基本都是從積極想法開始的;不幸婚姻基本都是從消極想法開始的。婚姻中有許多岔口,每一個岔口都要找到正確方向。方向一旦確定,自我辯護會自動帶領(lǐng)我們前進,無論你朝哪個方向。關(guān)鍵在于,你準備朝什么方向?故事里的那對夫妻就是犯了方向性錯誤。女的以為男的悶悶不樂是因為煩她(我又沒惹你,你干嗎動不動發(fā)脾氣?);男的以為女的不給好臉色是不體諒他(輸球本來就嘔死人,你還拉著個馬臉?)。
       結(jié)論是,夫妻都是差不多的,不同在于你怎么看。你從好處看,看久了就是神仙眷侶;你從壞處看,看久了就是魔鬼冤家。
       看我這么寫,誰要是因此推測我一定是個婚姻高手,那就太抬舉我了。說歸說做歸做,這是這本書的另一個重要話題。各行各業(yè)的專家曾總結(jié)出一個法則:了解一件事并不能一定避免它的發(fā)生。這是全人類的難題。失調(diào)也一樣,無論我們多么清楚了解失調(diào)的機制原理,并不能保證我們自動免除自我辯護的誘惑。費斯廷格發(fā)明這個理論已五十年了,現(xiàn)在死不認錯的人不還是和以前一樣多?
       那么作者為什么還要寫這本書呢?我們?yōu)槭裁催€要讀這本書呢?因為,了解畢竟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有了這些了解,我們就知道社會為什么要建立民主制度,個人為什么要反思。由于人死不認錯,所以對那些手握重權(quán)的政客、領(lǐng)袖,必須設(shè)置一些辦法在他犯錯的時候強制他認錯。民主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由于人死不認錯,所以每個人都要經(jīng)常地反思,我們并不總是英明、正確,也許這一次我錯了呢?和諧社會也將這樣建立起來。
      (讀《誰會認錯》卡羅爾?塔夫斯里等著 華東師大出版社2008第一版)
       2010-10-20
      
  •     關(guān)鍵詞:認知失調(diào) 自我辯護 記憶再造 閉合式怪圈
      
      此書通過觀點和事證講述人們?nèi)绾紊杂兴沙诩幢粚ψ陨眍^腦的良好感覺所綁架,從而往世界輸出錯謬的過程及機制。這種現(xiàn)象是如此的普遍,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一遍遍的目睹,而此書通過事實告訴我們,沒有人能夠逃脫這種可能性。
      
      讀完真有種世界觀崩潰的感覺,絕對理性、客觀公正、專業(yè)人士什么的實在太脆弱了。人類可能永遠都找不到可以依靠的絕對真理,因為我們從來都是活在可接受的“誤差范圍”內(nèi)而已。
      
      PS.目前僅閱讀了前四章,后面的章節(jié)是關(guān)于這些觀點在更多的領(lǐng)域中更多的事實。
  •     因為犯過錯,因為還在錯誤中煎熬,因為將來不可避免得還會犯錯,所以我會對人類行差踏錯的根源以及犯錯后又會如何應(yīng)對比較好奇。
      
      近來陸續(xù)讀了兩本與錯誤有關(guān)的書,一本是普利策新聞獎得主Joseph T. Hallinan的《Why We Make Mistakes》, 用豐富的事例舉證了人類怎樣思考,怎樣看,怎樣記憶,怎樣忘懷,又是什么引誘我們的人生抉擇變得非理性。另一本則是由兩位社會心理學家Carol Travis 和 Elliot Aronson連袂寫就的《Mistakes Were Made, but Not by Me》。顧名思義,就可知是關(guān)于出錯后人類如何自我欺騙、諉過卸責的、自我辯解的。對照著讀,比較有趣。
      
      串讀后的筆記如下:
      
      為何視而不見:The brain is designed with blind spots, optical & psychological.
      
       1. 生理因素:
       * 眼睛能夠清晰看到的范圍只有2度。
       * 在正常的觀察距離內(nèi),清晰的視覺區(qū)域,實際上不超過1/4的象限,眼睛每秒鐘大約有三次的轉(zhuǎn)動和停止。
       2. 心理因素:
       * 我們能夠注意到的細節(jié),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我們?nèi)绾味x自己。
       * 我們到底看到什么,還與我們想要尋找什么有關(guān)系。
       * Confirmation bias: accompany with "naive realism"
       * what you see confirms what you believe, what you believe shapes what you see.
       3. 認知因素:
       * 人類的認知是節(jié)約導向的:注意到一些事情的同時會忽略掉其他一些事情。
       * 我們越擅長一件事情,就越傾向于在此事上走馬觀花。
      
      為何轉(zhuǎn)身就忘:
      
       1. 在大腦中,意義才是王者,而細節(jié)并不重要。
       2. 情感特性(如誠實、可靠)比面孔的外部特征更容易被人記住。
      
      判斷力的影響因素:
      
       1. 第一印象:傾向于堅持自己最初的選擇, 哪怕改變會更好。
       2. 價格:價格越高,效果越強
       3. 顏色:黑色常與力量、權(quán)勢等同起來
       4. 悔恨:人們對“作為”比“不作為”所致的錯誤,感覺要負有更大的責任。
      
      偏見:
      
       1. 記憶的偏頗:
       * 人的記憶充滿對事實的系統(tǒng)性修正。
       * 人們總是反復不斷地用一種更積極、自我吹捧的方式來重構(gòu)有關(guān)自己過去的回憶。
       * Memory can be our personal, live-in, self-justifying historian.
       * Source confusion -- Confabulation;
       * False memory: by distorting it, people can turn their present lives, no matter how bleak or mundane, into a dazzling victory over adversity.
       2. Hindsight:
       * “事后之明”的存在,很難接近客觀公正,因為知道事情最終的結(jié)果會影響到我們?nèi)绾慰创蛘呋貞涍^去的方式。
       3. 大腦偏愛簡潔: 曲線變直線,不規(guī)則變規(guī)則,無意義變有意義。
       4. 印象管理:
       * 談話不僅僅是為了傳遞和交換信息,有時也為了讓別人形成對自己的一種印象。因此,準確性有時就會讓位于“印象管理”的需求。
       * Prejudice serve as self-justifying, allow people to justify and defend their most important social identities (race, religion, sexuality) while reduing the dissonance.
       5. 利益沖突:
       * 披露偏見并不能消除偏見.
       * 披露利益沖突會賦予當事者一種“道德豁免權(quán)”,結(jié)果適得其反。
      
      認知失調(diào):The engine of self-justification
      
      Self-justification can
      
       * cover up our mistakes
       * protect our desires to do thing just the way we want to
       * minimize the hurts we inflict on those we love
       * prevent us from left standing emotionally naked, unprotected, in a pool of regrets and losses.
       * minimize the bad feelings we might have as doers of harm
       * maximize any righteous feeling we might have as victims.
      
      讀的過程,我問自己,知道了"Believing is seeing,seeing is confirming what we believe",我還會再重復以前那樣的錯誤嗎?我還會堅持己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其它的證據(jù)和事實,只看自己想看的,只尋找自己想要去證實的嗎?我還會那么相信心有靈犀嗎?
      
      此外,我再問自己,我的記憶有沒有做出有利于我的系統(tǒng)性修正甚至重構(gòu)?行差踏錯后,我的self-justification引擎有沒有轟隆作響呢?我可曾勇于承認錯誤并咬牙背負那不可承受的重荷呢?
  •   學一下弟子規(guī)
  •    1 煙鬼的自我辯護:一個知道即知道吸煙有害又無法戒煙的人,會產(chǎn)生極大的不舒適,造成失調(diào)。他就會采取如下的方法來減少失調(diào):讓自己確信吸煙的實際危害并不大,或者讓自己確信吸煙的風險是值得的(控制體重,放松等)
    =====
    當你十分十分確信,毫無一點懷疑,吸煙沒有一點用處
    同時,你十分十分肯定,戒煙一點都不難的時候
    又同時,你十分確定,自己已經(jīng)戒煙了。
    你就能輕松戒煙。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如果行的東西確實不對,讓自己很不舒服(認知失調(diào))這個時候,可能好一點的方法是brainwash自己的頭腦,讓自己極端地相信:這樣做是不對的,不這樣做一點都不難,自己已經(jīng)不這樣做了。
  •   不錯,認真做筆記摘抄的好孩子。
  •   謝謝 有用
  •   哈哈,民主真的那么管用(我指的是最后一段),那為什么小布什還照犯自我辯護的三部曲,還沒啥事,順利退休?
  •   任何制度都不能妄圖完美,民主不是完美的,它的好是比較不民主而言。
  •   好像世界上大多數(shù)的理論不是幫助我們,而是揭示出我們的無助
  •   我們本就是容易撒謊,然后卻看不慣別人撒謊。那么我們知道自己錯了,努力克制謊言的誘惑,這樣一來,對待別人撒謊就可以理所應(yīng)當?shù)淖l責。假如還是不行,那么我們已經(jīng)做到了克己,又不能怪罪于他人,到頭來只得埋怨自己不夠強大么?雖然說道理明了,人就是要做正直的人,要不斷的完善自己,雖然在這個道路上會很坎坷,雖然我們不是夠聰明用幽默的方式來解決和緩解。這本書的意義就在于,潛臺詞下鼓勵了想自我完善的倒霉蛋們,繼續(xù)走下去。
  •   非常感謝
  •   寫的不錯 謝謝分享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