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7 出版社:長春出版社 作者:張曉虹 頁數(shù):258 字數(shù):170000
前言
《滄桑河山》叢書于2007年出版后,頗受讀者歡迎,現(xiàn)在經過作者的修訂,即將再版了。作為主編,我自然感到欣慰,因為這說明了作者們的努力得到了讀者的肯定,產生了預期的社會影響。這當然是全體作者和編者辛勞的結果,但更主要的,是因為這套書所要告訴讀者的內容是大家所需要的,又是很容易接受的。 不久前,有網(wǎng)友在微博上問我,為什么古代一些關會起那么大的作用呢?難道真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嗎?這樣的問題,我不止一次被問過,特別是在現(xiàn)場。我到過中國大部分名關,還到過今天已在境外而在中國史上曾經赫赫有名的關隘,每次都會被同行者問到類似的問題。因為多數(shù)人到了現(xiàn)場都有些失望,甚至是大失所望——與他們讀過的史書中的描述,與他們吟誦過的名句名篇,與他們想象中的雄關險隘差距太大了。記得2007年深秋,我們“重走玄奘路”的車隊在-烏茲別克斯坦南行,在進入阿富汗的前一天途經鐵門關。當我們停車攝影時,我甚至找不到一個稍顯險要的地點,但見公路通過一個并不狹窄的山口,兩邊雖有逶迤的山嶺,但并不陡峭,更談不上巍峨。在公路兩旁轉了一圈,我甚至想象不出當初的關隘和城墻是建在哪里的。 如果我們從歷史地理的角度加以觀察和分析,這樣的疑惑大多能迎刃而解。 在歷史自然地理方面,由于地形、地貌、水文、植被、土壤、氣候等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景觀早已今非昔比。例如,由于河流改道或水源枯竭,原來的河道已起不到阻礙或防衛(wèi)作用;因水土流失,溝壑發(fā)育,險峻的土峽深溝已成寬谷;原始植被消失后,山川一覽無遺,已無藏身之地。 而歷史人文地理方面的變遷更大,由于今天的人類所具備的能力已經遠遠超出了前人的想象,因此如果我們不能復原出當初的人文景觀,站在當時人的立場,肯定是無法理解的。例如,用工業(yè)化后和熱兵器時代的尺度去衡量古代的關隘等軍事設施,似乎都不堪一擊;當公路甚至高等級公路取代以往迂回曲折的道路,千年雄關早已被從頂越了。有的關城雖然不高,但要在一片戈壁荒漠上找到或制造一架梯子絕無可能,而如果要從數(shù)百里外運來,又談何容易。長途用兵最難的還是糧食保障,一座關隘只要能阻滯敵軍,即使他們毫發(fā)無傷,也會因為糧食耗盡而束手待斃,最終只能鎩羽而歸。 其實,我們今天能考察、觀賞到的其他自然遺產和歷史文化遺存,無論是巍巍五岳、浩浩四瀆、淼淼五湖、茫茫大漠,還是通都大邑、宮闕樓臺、金城雄關、巨津廣梁、郵路驛站、古剎名寺、洞天福地,了解它們的歷史地理背景,不僅能了解歷史,理解文化,掌握知識,也增添了無窮的樂趣。 這就是我們希望提供給各位的,也是本套叢書再版的目的。
內容概要
本書從中國道教的歷史入手,充分揭示道教營造下的宗教圣地所呈現(xiàn)出的文化形態(tài)。在道教中,號稱有三山五岳及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由此可見道教圣地的數(shù)量。另一方面,這些遍布神州的無論是洞天還是福地,其分布與形成都與中國歷史、尤其是道教發(fā)展的歷程息息相關。
書籍目錄
序 言
引 子
第1章 真元妙道——
道教的歷史
靈光初現(xiàn)——早期的黃老道
黃天當立——東漢時期
的太平道
正一盟威——東漢末年
的道教
清虛幽玄——魏晉南北朝
時期的道教
終南捷徑——隋至盛唐
時期的道教
符箓齋儀——盛唐到南宋
時期的道教
真一玄教——金元明清
時期的道教
第2章 天地宮府——
道教仙山體系
真靈位業(yè)——道教神學
地理概說
瀛海仙苑——洞天福地
的淵源
第3章 五岳朝宗
造化鐘神秀——泰山
蒼蒼入紫冥——衡山
落照在峰端——嵩山
此處是仙鄉(xiāng)——華山
巖巒疊萬重——恒山
第4章 洞天勝境
此是高真成道處——武當山
林間幽鳥恐成仙——茅山
仙經最說青城峰——青城山
夜上天壇月邊宿——王屋山
玉殿珠樓空翠微——龍虎山
吳漢神仙兩道場——閣皂山
海角天涯名景勝——嶗山
云橫九派浮黃鶴——廬山
嵯峨玉觀隱千年——齊云山
六六奇峰翠插天——武夷山
隨處尋幽意欲仙——天臺山
四百峰巒朝紫府——羅浮山
重巒碧嶂插遙天——終南山
攬勝唯依碧岫邊——崆峒山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從此,張?zhí)鞄煹辣闩c全真道分治南北,成為道教諸派中發(fā)展最盛,勢力范圍僅次于全真道的大派別,甚至在江南的全真道也受其領轄。江南道教各派宮觀的賜額,道官、道職的任命,道官封號的賜予等,理論上都必須經過張?zhí)鞄煹氖卓虾娃D達。因此,歷代張?zhí)鞄煹氖最I地位日漸鞏固。元代中后期,以天師為首領的龍虎宗逐漸成為南方道教的重心,并將其他的道教符篆派統(tǒng)一起來,最后組成一個大的道派——正一道,完成了由全真、正一兩大道派各據(jù)一方的分布格局,而曾興盛一時的茅山宗和閣皂宗,從此寂寂無聞。 明太祖朱元璋奪取政權后,首先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并用的政策。與歷代他的前任一樣,他也知道需要運用道教來證明其君權神授。而這一過程當然需要道教人士的積極配合。因此,對勢力強大的正一道,明太祖是優(yōu)禮有加。他的兒子成祖朱棣,從父親那里繼承了這一套,繼續(xù)尊崇正一道,尤其是據(jù)稱在他從侄子建文帝那里奪取帝位時,曾得到真武神的協(xié)助。即位后,成祖不忘報恩,在武當山大建宮觀,祭祀真武。 后來的歷代明朝皇帝,無一例外地崇道。其中世宗在這方面可與唐玄宗、宋徽宗相媲美。世宗顯然是一位道教文學的愛好者,他尤其喜愛道教齋醮時臣下所奏的青詞,如果有人青詞做得好,就可以青云直上,據(jù)說臭名昭著的嚴嵩就是以青詞起家,最終進入內閣的。 與元代一樣,明王朝對道教的管理也十分嚴格,建立起了完善的管理機構。最早的道教機構是明洪武元年(1368)所創(chuàng)立的玄教院,到了洪武十五年(1382)又改而設置了道錄司,掌理天下道教事宜。道錄司內設有左右正一、演法、至靈、玄義等官各二人,其中正一官品最高,是為正六品,由此也顯示出明王室對正一道的器重。在地方上,則設立道紀司、道正司、道會司來管理道教事務與散落在民間的道士們,以防止他們成為社會上不穩(wěn)定的因素。根據(jù)要求,這些機構的官員都是一些道行高潔、精通經戒的道士,工作內容是負責檢查約束道士們的行為,核實道觀和道士的數(shù)量,審核道士申請度牒(道士身份證)等。 明王朝表面上對各個道教派別一視同仁,但實際上正一道最受重視,政治地位高于北方教派的全真道。公開的理由是明太祖朱元璋認為全真道修身養(yǎng)性,獨善其身,而正一道益人倫,厚風俗,在穩(wěn)定社會方面功效卓著。但事實是,朱氏起家于江南,是正一道的傳統(tǒng)區(qū)域,而第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也曾有預告朱元璋“天運有歸”的符命的故事。這些應該都是朱明王朝推崇正一的理由。終明之世正一道一直都比全真道興盛,而從第四十二代張?zhí)鞄熎?,開始掌管天下道教事。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尤其受到優(yōu)待,不僅被授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范真人”的稱號,還讓他編修道教書。不過,張宇初在歷代的張?zhí)鞄熤?,算得上是博學能文的,著述不少。他撰寫的《道門十規(guī)》,針對當時道教內部的積弊,提出一系列的清整方法。他寫的另一本書《峴泉集》,則是一本理論著作,主要講述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系,將內丹與符策統(tǒng)一起來。顯然,這是一位集理論素養(yǎng)與管理能力全面發(fā)展的人物。
編輯推薦
《道觀尋幽》由長春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