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95-08 出版社:上??萍冀逃霭嫔?nbsp; 作者:李時人 頁數(shù):337
前言
歷史已經(jīng)證明并將繼續(xù)證明,一個民族,如果拜倒在祖先的業(yè)績和智慧面前,不肯走出自身狹隘的文化視野,不愿意正視世界的變化,拒絕分享人類共有的經(jīng)驗和知識,堅持一種文化的“自我中心主義”,是沒有出路的?! 〉?,對于有著悠久歷史和豐厚文化積累的民族來說,想在發(fā)展中完全摒棄民族文化中“傳統(tǒng)”的東西,也是不可能的。因為每個民族都植根于她的全部歷史之中,就像我們無法割斷自己與歷代祖先的血緣關系一樣,我們也無法割斷與民族“傳統(tǒng)”種種精神上的聯(lián)系。 面對21世紀,每一個希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都必須努力“建構(gòu)”具有現(xiàn)代意義和民族個性的思想文化,從而形成有益文明進步的“文化精神”。否則,這個民族便會處于精神的落伍和失重狀態(tài),或者成為精神的流浪者,徜徉在他人的陰影下不知所措——這將是極不利于民族興盛發(fā)達的?! 敖?gòu)”民族新的思想文化,不是對外來文化的機械搬用,不是對以往“傳統(tǒng)”的照單全收,也不能完全依靠因子的簡單積累和自然生長,而是需要一種積極和明智的態(tài)度。對既有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審視,以及對所有本民族“傳統(tǒng)”的和外來文化的“原本”的理解和釋讀,便應該是這種“自我建構(gòu)”的題內(nèi)之意?! 儆凇皞鹘y(tǒng)文化”的東西不作辨析,照本宣科地復述舊思想、舊觀念,甚至重新張揚已經(jīng)被歷史和現(xiàn)實否定了的東西,這種作法是一種對民族文化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傳統(tǒng)”的東西總是過去的東西,只有根據(jù)現(xiàn)實對“傳統(tǒng)”作出新的評價和闡釋。
內(nèi)容概要
歷史已經(jīng)證明并將繼續(xù)證明,一個民族,如果拜倒在祖先的業(yè)績和智慧面前,不肯走出自身狹隘的文化視野,不愿意正視世界的變化,拒絕分享人類共有的經(jīng)驗和知識,堅持一種文化的“自我中心主義”,是沒有出路的。但是,對于有著悠久歷史和豐厚文化積累的民族來說,想在發(fā)展中完全摒棄民族文化中“傳統(tǒng)”的東西,也是不可能的。因為每個民族都植根于她的全部歷史之中,就像我們無法割斷自己與歷代祖先的血緣關系一樣,我們也無法割斷與民族“傳統(tǒng)”種種精神上的聯(lián)系?! ∶鎸?1世紀,每一個希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都必須努力“建構(gòu)”具有現(xiàn)代意義和民族個性的思想文化,從而形成有益文明進步的“文化精神”。否則,這個民族便會處于精神的落伍和失重狀態(tài),或者成為精神的流浪者,徜徉在他人的陰影下不知所措——這將是極不利于民族興盛發(fā)達的。
作者簡介
李時人,男,漢族, 遼寧錦州人,1949年生?,F(xiàn)任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兼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博士研究生導師。1968年高中畢業(yè)后當過插隊知青和工廠工人。有十馀年自學經(jīng)歷,1980年由王進珊、廖序東等教授推薦,被破例錄聘為徐州師范學院中文系專業(yè)教師,從事本科教學。1986年越級晉升為副教授。1989年調(diào)入上海師范大學文學研究所,1992晉升教授。1992年至1995年任文學研究所所長兼中文系副主任。1995年被批準為博士研究生導師,已經(jīng)培養(yǎng)碩士、博士20馀人。
書籍目錄
(一)立志篇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人惟患無志,有志無有不成者有志者事竟成少年心事當拿云,誰念幽寒坐嗚呃夫志當存高遠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業(yè)無高卑志當堅,男兒有求安得閑立志欲堅不欲銳,成功在久不在速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二)學習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欲能則學,欲知則問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繭之不繰,則素絲蠹于筐籠;人之不學,則才智腐于心胸夫?qū)W需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學者,所以修性也德義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學問也人皆知以食愈饑,不知以學愈愚人有知學,則有力矣學不可以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修學務早,及其精專,習與性成,不異自然也君子之學,不為則已,為則必要其成,故常百倍其功圣人者,人之所積而致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業(yè)精于勤,荒于嬉學向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圣人是肯做功夫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功夫圣人人莫不知學之有益于己也,然而不能者,嬉戲害人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矣君子壹教,弟子壹學,亟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無師法者,人之大殃也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明辨者,思其當然;慎思者,思其所以然-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蠶食桑,所吐者絲,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釀者蜜,非花也(三)道德篇圣人上德而下功,尊道而賤物,道德當身,故不以物惑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克己復禮為仁兼相愛,交相利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也-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夫和而義,妻柔而正,姑慈而從,婦聽而婉,禮之善物也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君子不以私害公以不貪為寶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君子雖在他鄉(xiāng),不忘父母之國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萬事莫貴于義正其誼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見義不為,無勇也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言必信,行必果言麗無信,不知其可也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四)修養(yǎng)篇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以修身為本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先天之性天成之,后天之性習成之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謂之大丈夫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五)為人篇(六)處世篇(七)人生篇(八)事理篇
章節(jié)摘錄
西漢學者揚雄曾說:“人而無學,雖無憂,如禽獸何?”(《法言·學行》)這句話書非聳人聽聞。因為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人不僅有和動物一樣的自然屬性,還有區(qū)別于動物的社會屬性。人的這種社會屬性就叫“文明”,包括人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服從于文明規(guī)范的意識行為?!拔拿鳌笔侨撕蛣游锏姆忠?,如果沒有“文明”,那么人和動物確實是沒有多少區(qū)別的?! ∪松鵁o知,人的文明屬性,無論是知識才能,還是道德修養(yǎng),都是靠后天學習所得。古人常把人之未學比作玉石未經(jīng)加工,如果說玉石需要能工巧匠的雕琢,才能改變其自然形態(tài),那么人就只有靠自身能動的自我加工——學習,才能克服愚昧,自我完善,成為一個符合文明發(fā)展、德才兼?zhèn)涞恼嬲摹叭恕??! W習是達到更高文明層次的途徑,如果不學習,那么就只能停留在愚昧的狀態(tài)。對一個人來說是這樣,對一個地區(qū)、一個民族來說也是這樣。北魏學者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曾舉例說,在先廬江人不知牛耕,敦煌人不曉耬犁,桂陽人不懂得栽??椔椴?,后來這些地方的人通過學習,掌握了這些生產(chǎn)技術,就大大地提高了生產(chǎn)力,從而改變了那些地方的落后面貌,這也是“以學愈愚”??!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明白。這個“以學愈愚”的道理,同步自封,不思學習和進取,就可能永遠處于愚昧之中。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