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經(jīng)-中華國粹經(jīng)典文庫

出版時間:2007-9  出版社:湖北辭書  作者:本社  頁數(shù):179  字數(shù):77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以《四庫全書》本為底本,在原有體例基礎上,對其作了標點與翻譯。該書內(nèi)容豐富,它對從選才、用才到領導藝術,從政令的權變到外交的縱橫,從做人的原則到做事的變通,都提出了很多獨到的看法。它以令人警策的歷史教訓,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實業(yè)家提供了卓有成交的謀略武器。

作者簡介

  趙蕤 (ruǐ)字太賓,梓州鹽亭人(今四川省鹽亭縣兩河鎮(zhèn)趙家壩人),約生于唐高宗顯慶四年 ( 公元 659 年 )卒于唐玄宗天寶元年 ( 公元742年)。趙蕤讀百家書,博于韜略,長于經(jīng)世。由于他出生在木融合、大統(tǒng)一、大團結的“開元盛世”,缺乏戰(zhàn)國時期那種人分裂,大動亂、人辯論的政治環(huán)境,加上他視功名如糞土,視富貴如浮云。所以采取了“夫婦隱操,不應辟召”的處世態(tài)度。   他自幼好帝王之學,“博學韜衿,長于經(jīng)世”,并且“任俠有氣,善為縱橫學”,因此聞名于當世。唐玄宗多次征召,他都辭而不就,過著隱居的生活。大詩人李白對他極為推崇,曾經(jīng)跟隨他學習帝王學和縱橫術,時稱“趙蕤術數(shù),李白文章”。 趙蕤和李白是唐代的“蜀中二杰”,李白師承趙蕤的儒家風范、道家思想和豪俠性格,青勝于蘭,如虎添翼。  趙蕤的生平事跡,劉煦的《舊唐書》和歐陽修的《新唐書》皆未立傳。唯北宋孫光憲的《北夢瑣言》和清代紀曉嵐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他的事跡有簡歷和傳略可查?! ≮w蕤的代表作為《長短經(jīng)》,又叫《反經(jīng)》。《長短經(jīng)》成書于開元四年 (公元716年),共九卷 64 篇,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雜家和陰陽家思想之大成,是黑白雜揉之書,以謀略為經(jīng),歷史為緯,記述國家興亡,權變謀略、舉薦賢能、人間善惡四大內(nèi)容,又以權謀政治和知人善任兩個重點為核心;此書高妙完美,天人合一,振聾發(fā)聵,警世懲惡,是難得的謀略全書。

書籍目錄

經(jīng)典常新
前言
大體
知人善任 國之根本
設官分職 用非其有
任長
明察人才 治世之要
馭才之術 棄短用長
品目
明于品材 安于任使
名實相符 尊以顯位
量材
才有參差 各得其所
人主有道 方能用賢
知人
知人不易 不可輕信
知人有術 多方觀察
氣質(zhì)軒昂 方成大器
心氣內(nèi)蓄 觀色取之
人各有志 神態(tài)不一
隱惡之人 謹防假冒
圣賢之美 貴在知人
君德
理國之本 君德為先
西漢英主 誰更賢明
后漢衰微 在于君德
魏晉人杰評長說短
隋朝短命 并非天亡
臣行
臣有六正 是為良輔
官有六邪 務須防范
量主而進 前哲所韙
賢者重義 決不輕生
大義大度 士所遵循
仁德之行 貴在自尊
殘暴之治 禍患無窮
功虧一簀 樂毅無過
商鞅變法 褒貶不一
明法勝才 影響大業(yè)
英雄作為 宜看時勢
明君之賢 甄辨人物
理亂
明察領袖 可知興衰
細審風氣 可知國情
四亂宜察 四危必曉
反經(jīng)
御法非人 道不可行
實事求是 行之有度
忠不過職 職不過官
時過境遷 好事變壞
是非
察古鑒今 揚長避短
勿揭隱私 勿蔽惡行
炫士不信 大行不謹
富國強兵 以何為先
身正無懼 積毀銷金
借鑒外物 認識自我
人有內(nèi)美 也需衣裝
先發(fā)制人 不為福先
賞罰之道 不可無度
賢君慈父 如何體現(xiàn)
人心不同 其猶人面
人之知禮 可在貧富
忠直無報 讒邪勝直
同氣相求 同美相妒
臣賢國昌 辭之何愚
因物制宜 求同存異
大度容人 英雄本色
治道之要 知下之能
善于文辭 還須求實
萬乘之主 應善借力
患己不立 患時不遇
尊重賢士 勿圖虛名
王權可貴 爭逐可悲
君子固窮 窮則思變
物勢之反 君子之道
先要自甄 才行大志
進賢為功 勿越權限
諸家之說 相輔相成
適變
事有因革 順變通達
黃老之術 無為而治
七教三至 孔子之言
墨翟之術 崇尚節(jié)儉
申商之術 以法為本
諸子之術 治國可鑒
時宜
事同形異 切莫照搬
事同勢異 更需細察
背水一戰(zhàn) 需明原由
隨時變通 不可執(zhí)一
用無用
有用無用 相輔相成
勢運
人性善惡 勢運所致
天時
不違天時 亦重人和
地形
因地用兵 方能獲勝
五間
戰(zhàn)中用間 事半功倍
變通
用兵之機 重在變通
奇兵
奇正結合 用兵常道

章節(jié)摘錄

  大體  [題解]  所謂大體,就是治理國家的根本大計,本篇論述了君主的為政之要。作者認為,一個勵精圖治、善理國政的君主,一是要分清主次,能夠抓住大事而放棄瑣屑細務;二是要任用賢能,能夠人盡其才,如劉邦所言:“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薄 ≈松迫巍尽 原文]  臣聞老子曰:“以正理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逼埱湓唬骸叭酥髡?,以官人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為能者也:”傅子曰:“士大夫分職而聽,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總方而議,則天子拱己而正矣?!薄 『我悦髌淙灰慨攬蛑畷r,舜為司徒,契為司馬,禹為司空,后稷為田官,夔為樂正,■為工師,伯夷為秩宗,皋陶為理官,益掌驅(qū)禽。堯不能為一焉,奚以為君,而九子者為臣,其故  何也?堯知九賦之事,使九子各授其事,皆勝  其任以成九功。堯遂乘成功以王天下。  [譯文]  我記得老子說過:“用規(guī)范的方式治理國家,用奇變莫測的辦法帶兵打仗,用無為的方法來治理天下?!避髑湔f:“做帝王的人,應以能否選用人才作為衡量他能力的標準;平民百姓,是按照個人能力大小來衡量才干?!备底诱f:“士大夫分別遵從自己的職守而聽從命令,諸侯依照所分封的國土守而治之,三公匯總全國各地的情況進行計議,這樣天子就可以躬行修身達到天下大治了?!薄 ≡鯓幼C明這個道理是對的呢?在堯的時代,舜為掌管刑罰、土地的司徒,契為掌管軍事的司馬,禹為掌管建設的司空,后稷為掌管農(nóng)業(yè)的田官,夔為掌管音樂的樂正,■為管理工匠的工師,伯夷為掌管祭祀的秩宗,皋陶為掌管司法的理官,益為負責馴化野獸的驅(qū)禽。這些具體的事,堯一件也不做,卻成為君主,而這九個人反而做了他的臣子。其原因何在?因為堯懂得根據(jù)他們九個人各自的長處,分別安排他們做九種不同的事,因而他們都能各勝其任,取得成功。堯于是在他們成功的基礎上,能夠稱王于天下。  [原文]  漢高帝曰:“夫運籌策于幃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  [譯文]  漢高祖說過:“在軍帳中出謀劃策,就能決定千里之外戰(zhàn)場的勝利,這方面我不如張良;穩(wěn)定國家,安撫百姓,保障部隊糧餉、保證糧道暢通,這方面我不如蕭何;統(tǒng)帥百萬兵馬,戰(zhàn)必勝,攻必克,這方面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杰,我卻能任用他們,這就是我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薄 原文]  故曰: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也。無形者,物之君也;無端者,事之本也。鼓不預五音,而為五音主;有道者,不為五官之事,而為理事之主。君守其道,官知其事,有自來矣?! 譯文]  所以說:知道如何用人是王者之道,知道怎樣辦事是為臣之道。這個道理是無形的,卻是主宰萬物的規(guī)律;無端無形的事理,是事物的根本。正像鼓音不在五音之列,卻是五音之主;通曉王道的君主,不做司徒、司馬等五官分管的具體事,卻是管理五官的人。君主嚴守他的這一準則,官員知道他們自己應當做的事情,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 ≡O官分職 用非其有  [原文]  先王知其如此也,故用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者也。入主不通主道者則不然。自為之則不能任賢,不能任賢,則賢者惡之。此功名之所以傷,國家之所以危?! 譯文]  以前的君主懂得這個道理,所以運用起他人具備的長處來,如同自己也具備了這一長處,這就是深通君主之道。那些不懂得這個道理的統(tǒng)治者,就不是這樣做的。他們事必躬親,卻不能任用賢才;不能用賢才,那么賢能的人杰就厭棄他。這是君主的功名受到損傷,國家的利益受到危害的一個原因。  [原文]  湯、武一日而盡有夏、商之財,以其地封,而天下莫敢不悅服;以其財賞,而天下皆競勸,通乎用非其有也?! 譯文]  從前商湯、周武滅夏桀、商紂,一日之內(nèi)擁有夏朝、商朝的財產(chǎn),他們把那些土地分封給各諸侯,天下沒有不心悅誠服的。用所取得的財產(chǎn)賞賜臣民,天下人都相互勸勉,這是由于湯、武深通“用非其有”的緣故?! 原文]  故稱,設官分職,君之體也;委任責成,君之體也;好謀無倦,君之體也;寬以得眾,君之體也;含垢藏疾,君之體也。君有君人之體,其臣畏而愛之,此帝王所以成業(yè)也?! 譯文]  所以說設置官員,分清職責,是做君主的根本;委任官職,明確職責,是做君主的根本;喜好謀略,樂此不倦,是做君主的根本;寬厚待人并且深得民心,是做君主的根本;心胸寬宏,能包容他人的缺點和錯誤,是做君主的根本。君主有統(tǒng)轄管理臣下百姓的準則,使臣民既敬畏又愛戴,這是帝王能夠成就大業(yè)的基礎。P1-5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反經(jīng)-中華國粹經(jīng)典文庫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