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女貞德

出版時間:1998-12  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  作者:[英] 蕭伯納  頁數(shù):123  字數(shù):100000  譯者:劉炳善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蕭伯納的歷史劇《圣女貞德》,描寫的是同名法國民族英雄的生平事跡。蕭伯納的劇本寫出了貞德那勞動人民的純樸性格和優(yōu)良品質,如果不是出生在那樣的一個進代的環(huán)境,她這種優(yōu)良品性大概也就只能表現(xiàn)在家庭生活、田野勞動、友伴往來等等日?,嵤轮辛?。然而,處在那種國難嚴重的關頭,為殘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所逼迫,這個平凡的農村姑娘身上竟迸發(fā)現(xiàn)那么巨大的智慧、勇敢、魄力、才能,真像是一道燦爛奪目的光芒,照亮了歐洲中世紀的黑暗天空。    這位法國人民的女兒,以自己的呼號和奮斗觸發(fā)了潛伏在人民當中的偉大力量,在不到一年的時間,打敗了侵略者,使法蘭西轉危為安。然而,在輝煌的勝利中,由于內奸破壞,統(tǒng)潔者的陰謀,外國侵略者的收買,天主教會的迫害,使得這位為祖國建立不朽功勛的民族英雄竟被誣陷而死?!挷{寫的正是這一樁歷史悲劇。據(jù)評論者說,這是蕭伯納所寫的唯一的一部悲劇。

書籍目錄

生前的異端  死后圣者  談蕭伯納的歷史名劇《圣女貞德》第一場第二場第三場第四場第五場第六場尾聲注釋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圣女貞德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6條)

 
 

  •   這個是蕭伯納的代表作之一拿破侖對貞德有著很高評價,認為是法國的救世主。貞德死過法國的民族主義高漲,出現(xiàn)了很多關于貞德的史料編寫和研究,法國愛國主義運動(法國右翼政治組織)以她的偉大形象進行宣傳。并有大堆作家和作曲家歌頌她,包括莎士比亞、伏爾泰、席勒、威爾第、柴科夫斯基、吐溫、蕭伯納和布萊希特都創(chuàng)作了有關她的作品,而大量以她為題材的電影、戲劇、和音樂也一直持續(xù)發(fā)展直到今天。在英國貞德被認為是「魔女」。括莎士比亞在描述法國王室的腐敗歷史劇『亨利六世第一部』(HenryVI,Part1,1592年)中貞德別描繪為妖女。不過,近代「如果英國百年戰(zhàn)爭勝利并吞并法國,那今天的自由主義將不在英國存在,結果上貞德也救助了英國」的看法也出現(xiàn)
  •   回味余長的好書
  •      我印象里深刻的個人英雄主義的電影一共只有兩部《勇敢的心》和《圣女貞德》,記得當時還是在央視六套播放的《圣女貞德》是我最喜歡的女演員之一米拉喬沃維奇主演,現(xiàn)在仍對當時的一些畫面記憶猶新,譬如在叢叢草地當中,貞德耳邊聽到神秘的聲音指引她去拯救法國人民、幫助查理成為法國國王,當時可能因為年紀尚小,只看得懂其中戰(zhàn)爭的慘烈和這個傳奇少女面上的堅毅。甚至之前都不知道原來貞德是真實存在的人物,原本以為是虛構的影視人物,所以在看這本書之前我特意查詢了一下貞德相關的歷史記錄,想要了解一下圣女貞德所在的時代的全面的解讀。
      
       這本蕭伯納著名的《圣女貞德》其實跟我原本想象的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此前對圣女貞德的了解都是通過影視作品,而這次手里拿到這本原著翻開看才發(fā)現(xiàn)這本書的構造其實是劇本式創(chuàng)作結構,通篇基本上都以對話描寫來構架全局故事整體。而且我手里的這本書其實并非只是《圣女貞德》這個故事而已,其中還包含另一個故事《華倫夫人的職業(yè)》所以其實是蕭伯納兩本書合在一本收藏了,倒是有種我賺到了的感覺可以額外品讀到大師的另一部作品?;貧w正題,圣女貞德這個故事分為六場加一個尾聲。文本故事不同于影視作品的最大特點在于,在書中我們可以自由的發(fā)揮無限的想象力,而影視劇則把這種想象濃縮為一種情況,而摒棄掉了其他的層次。不過鑒于我對米拉喬沃維奇的喜愛,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其實還是不自覺地將貞德的形象替換成了米拉喬沃維奇的臉,實在是印象深刻。作為一個英法戰(zhàn)爭時期的法國的民族女英雄,頗有一種壯士斷腕的決絕感。貞德受到上帝的指示去拯救法國人民,并且在戰(zhàn)場上勢如破竹,她身上儼然有一種圣者的光輝。也許看到她你會想到中國歷史上的諸多女英雄人物,只是中國人講求的是實事求是,而不是賦予一種神啟的力量。貞德受到神啟而在戰(zhàn)場上有如神助,可是從書中我們能夠看到貞德實際上本身也是個有謀略的人,即使她可能并沒有多少文化,卻在危難的關鍵時期站出來成為靈魂的領軍人物,帶領法國人民保衛(wèi)家園,這就是一種精神領袖的力量。
      
       蕭伯納尖銳有力的向讀者呈現(xiàn)出了這個傳奇人物貞德的一生,讓我們相信這樣一個英雄人物確實存在,有血有肉,即使面臨死亡依然淡定無懼。很多經典的東西之所以會被銘記,更多在于她們向人們所傳達出來的能量是永久流傳的,正如這本圣女貞德一般。
      
  •     近日來,稱得上是書癡的我著迷在了一套諾貝爾文學獎作品典藏書系的汪洋之中。因為愛書,所以我很喜歡翻閱那些紙張版的書籍作品;因為愛書,所以我更著迷于將那些絕對經典的名著收藏。不為別的,就為了自己可以隨時隨地地在空閑之余可以翻翻,看看這些曾經的書作精品。雖然在這個早已經崇尚速食文化的社會,讀那些個網絡或者電子版的作品遠遠沒有書本的作品給人那樣深刻的感觸。聞著那些沁入心扉的文字紙香;想著那些文字背后的深層寓意,頗是一段人生的美妙享受過程。
      
      在這么多的系列作品中,我今天剛剛讀完了出自于英國蕭伯納撰寫的《圣女貞德》。對于這部由舉世聞名的幽默大師,戲劇界的革新家,被譽為“20世紀的莫里哀”蕭伯納之手的著名作品《圣女貞德》,帶領著我尋訪和認識了一位法國版的“花木蘭”。身為一名女子,卻敢于在國家遭遇為難之時勇于挺身而出。傳奇的故事,不凡的勇氣,感人的事跡,圣人的傳奇人物,著名的女英雄----圣女貞德的形象在透過文字的表層,深入人心地帶領著我們踏上了思想上的歷史之旅。盡管我們未曾經歷過當年戰(zhàn)事的兇險和國家政權的陰暗,但是一個生動飽滿形象的貞德在此處為我們盡情地敘述著曾經的人生經歷。在這部諾貝爾文學獎作品中,我們或許可以發(fā)現(xiàn)到很多以往作品不曾有的特色。在書作之中,蕭伯納以每個人物的對話展開著類似于文字形式的故事展現(xiàn)。書寫一個人,卻是通過與她所接觸,交往,發(fā)生關聯(lián)的人物對話來直接或者間接地表現(xiàn)一個富有棱角的圣女形象。在蕭伯納的文筆勾勒下,我們書外的讀者直擊著曾經的悲劇。曾經的光輝,曾經的榮耀,曾經的努力,曾經的拼搏,曾經的隱忍。這才是一個富含人物個性的生動展現(xiàn)。雖然文字是死的,雖然人物早已經不存在,但是于此時此刻,我們卻能夠不知不覺地走入故事的深處,走入人物的內心??醋R相百態(tài),想人間悲劇,法國版的“花木蘭”形象是如此栩栩如生。
      
      著名的作家蕭伯納以手寫人物,以心感社會,透過他對法國歷史上這位著名女英雄的展現(xiàn),帶領著我們共同深入感知著曾經的歷史和社會。而書外的讀者很是可以在這部作品中感受由這位偉大作家的作品精髓,那種劇本形式的內容故事講述,那種生活化的人物描繪。法國版的“花木蘭”躍入你我眼簾的同時,讀者其實更是在分享著來自于蕭伯納作家的精彩文字展現(xiàn)。原來書作可以有如此的表現(xiàn)形式;原來大家的作品是這樣的富含深意;原來好的作品可以在嬉笑怒罵間盡顯世態(tài)炎涼。
      
  •     圣女貞德(Jeanne d Arc,1412-1431),被稱為“奧爾良的少女”,法國的民族英雄、軍事家,天主教會的圣女。英法百年戰(zhàn)爭(1337年-1453年)時她帶領法***隊對抗英軍的入侵,為法國勝利做出貢獻。最終北俘,被宗教裁判所以異端和女巫罪判處她火刑。 貞德在1425年她十六歲時的一日,在村后的大樹下遇見天使圣米迦勒,聽到“聲音”,而得到“神的啟示”,她帶兵收復當時由英格蘭人占領的法國,并帶領王儲至蘭斯進行加冕典禮?!八掷m(xù)領導著軍隊進行了一系列不可思議的勝利,扭轉了整場戰(zhàn)爭的局面?!?
        貞德17歲時便成為了聞名法國的女英雄,在3年后的20歲遭處死。20年后英國人被徹底逐出法國時,貞德年老的母親說服教宗重新審判貞德的案子,最終于1456年為她平反。之后并于1920年由教皇封圣。 貞德有著卓越的才智。貞德審判紀錄中最著名的一段質問是:“你是否覺得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而貞德回答:“如果沒有的話,希望上帝能賜與我;如果我已得到,希望上帝仍給予我?!边@個問題是一個陷阱。當時教會的教條是沒有人可以肯定他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如果她做出肯定答覆,那她就證明了自己是異端邪說。而如果她的答復是否定的,那她就承認了自己是有罪的?!澳切┵|問她的人全都目瞪口呆”,并且只得暫停了那天的審問。這一段質問后來非常知名,在現(xiàn)代成為了許多領域的題材。后來證實很大一部分的手抄紀錄都被篡改了,許多神職人員,包括審問官都是被強迫參加的。
        圣女貞德在接下來四百年成為了半傳說的角色。貞德來自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而且只是個不識字的17歲農村女孩,但卻在短短幾年內成為了傳奇人物。有人描述了她對后代的影響力:“在她死后5個世紀的人們,對她做了一切紀念:(她是)狂熱的信徒、宗教神秘***者、天真純潔,卻又可悲地成為一枚被當權者擺弄的棋子,同時又是現(xiàn)代民族***的創(chuàng)始者和象征,被崇拜的女英雄和圣女。她即使面臨酷刑的威脅和火刑的***時,仍然堅持著她所聽到的來自上帝的聲音。無論那個聲音是真是假,她的事跡讓所有聽到她故事的人都會震撼不已?!?貞德的形象一直有著非一般的魅力,有非常多的作家和作曲家歌頌她,包括莎士比亞、柴科夫斯基等等都創(chuàng)作了有關她的作品,大量以她為題材的電影、戲劇和音樂也一直持續(xù)發(fā)展到今天。
  •     引言 圣女貞德——歷史的抑或宗教的
      
      
       圣女貞德的故事的文字記載甚少,然而卻在各種藝術形式中得道展現(xiàn),歷史劇、舞臺劇、電影。藝術家的特質各有不同,但是相同的是,他們都被那段壯闊的歷史吸引,他們都被圣女貞德故事背后的神秘吸引。故而,他們表現(xiàn)出來的圣女貞德,或者是歷史的,或者是宗教的。蕭伯納的歷史劇比呂克·貝松的電影早了四分之三個世紀,兩者在內容上多有相似。此處不做考證,以說明兩者在創(chuàng)作上的關系,只是從歷史的鋪開為引子,挖掘出兩者對歷史的抑或宗教的圣女貞德的共同表現(xiàn)。
      
       英法百年戰(zhàn)爭[1],自公元1337年英王愛德華三世稱王法蘭西,法王腓力六世宣布收回英在法封地開始,以法國的反侵略戰(zhàn)爭的勝利而結束。戰(zhàn)爭性質在期間發(fā)生了變化,從圍繞繼承權的爭權奪利,轉到后來的侵略和反侵略戰(zhàn)爭。戰(zhàn)爭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戰(zhàn)爭的第一階段(1337—1360年),英法雙方爭奪佛蘭德爾和基恩。
       戰(zhàn)爭的第二階段(1369—1380年),為了奪回英占領區(qū),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編了軍隊,整頓了稅制。
       戰(zhàn)爭的第三階段(1415—1424年),法國因國內矛盾加?。ú薜嘏珊桶⒙趴伺蓛蓚€封建主集團發(fā)生內訌;農民和市民舉行新的起義)而遭到削弱,英國乘機重啟戰(zhàn)端。
       戰(zhàn)爭的第四階段(1424—1453年),隨著人民群眾的參戰(zhàn),游擊戰(zhàn)更加廣泛地展開(特別是在諾曼底)。領導這場斗爭的是貞德。戰(zhàn)爭的性質變了:就法國方面來說,是反抗英國侵略的正義戰(zhàn)爭,而英國方面則是進行侵略性的非正義戰(zhàn)爭。
      
       圣女貞德在第四個階段出現(xiàn),一方面,“這個姑娘的思想竟能超過了‘她的村子只屬于本村人’的思想”,認為“法國人的法國、英國人的英國、意大利人的意大利、西班牙人的西班牙”[2],這種意識折射出的是中世紀封建社會的衰落,王權下的民族國家的興起;另一方面,圣女貞德聽到天上傳來的鐘聲,在說“神——的——愛——子”,“勇——往——直——前”,“我——來——救——你”,“神——救——法——國”[3],無論在蕭伯納德歷史劇中,還是在電影中,都有種種幻想,這些是宗教的。所以藝術中的圣女貞德是一個宗教意識的載體,同時在一個歷史背景中,也反映出了歷史的走向。
      
       然而,無論從劇情到表現(xiàn)手段,兩者迥然不同,前者重語言,后者重場面,對同一個故事的闡釋卻留下了完全不同的啟發(fā)。
      
       歷史在劇中的藝術表現(xiàn):語言VS電影場景的調度
      
       不同的藝術表現(xiàn),各自的表現(xiàn)手段是不同的,手段的不同直接的帶來表現(xiàn)的內容的不同。蕭劇[1]重點著墨于貞德代表的民族力量與貴族和教會的對抗,為的是深刻表現(xiàn)歷史,以貞德象征歷史轉變;電影則展現(xiàn)了開闊的戰(zhàn)爭場面,為的是渲染貞德的驕傲,拉動電影的高潮。
      
       劇本的語言生動活潑,譯者把蕭伯納的風格展現(xiàn)了出來。在劇中,冉·達克是一位可親、清新的姑娘。她會帶著“一泓清水似的愛嬌”對這羅伯特·德·包椎古爾上尉說到“上帝是非常仁慈的。天天兒跟我說話圣凱瑟琳、圣馬格麗特會在上帝面前替你說情的”[2]。貞德不愿和貴族說話,對著大主教說“大人,請把這些傻瓜都打發(fā)走,讓我和太子單獨說說話,好不好?”[3]。盡管太子不中用,但是貞德始終堅持要給他在里姆斯大教堂加冕,她鼓勵查理“圣路易得子孫啊,配上你祖?zhèn)鞯膶殑Γ暑I我們奔向勝利吧”,“查理,你得正視上帝對你的安排。你要是當不成國王,就只能當乞丐”[4]在貞德那里,只有上帝和自己,沒有教會;只有國王和自己,沒有貴族,于是便演繹出她被出賣和燒死的原因。第四場英軍統(tǒng)帥瓦雷克、法國博韋主教古雄和隨軍神父的討論,直接揭示了這一點,而在第五場則凸現(xiàn)出來,貞德和法國這邊貴族和教會的矛盾。
      
       瓦雷克:……這會破壞了基督教世界的整個社會結構。
       古雄:破壞了教會,我告訴你。
       瓦雷克:(忍耐不住)大人,請暫且不要光想著你的教會,也要想想在世界上既有管精神方面的制度,也有管世俗方面的制度。我和別的貴族代表著封建領主,就像你代表著教會一樣。我們是世俗力量的權力。嗯,難道你看不出來這個姑娘的思想也打擊著我們嗎?
      
       ……
      
       瓦雷克:這是一種要把貴族政治一筆勾銷、而把國王變成唯一的、絕對的專制統(tǒng)治者的狡猾詭計。國王本來不過是貴族的頭兒,現(xiàn)在卻要變成貴族的主人。
      
       ……
      
       古雄:……我看出來了:你心里嘀咕的并不是這個姑娘一次也沒有提到過教會、一開口就是上帝和她自己,而是她一次也沒有提到貴族、一開口就是國王和她自己
      
       這種討論不禁會使人們聯(lián)想到宗教改革,王權終于戰(zhàn)勝教權,同時貴族的權力受到削弱,而歷史要走出中世紀,預示民族國家(nation-state)的產生。而對于貞德,歷史意識的縮影在這里卻要遭到眾叛親離。第五場貞德欲求攻打巴黎,卻沒有人響應,一方面是戰(zhàn)略的理智,一方面也是上述矛盾的體現(xiàn)。
      
       大主教:你(指貞德)是孤立的,絕對的孤立。你所依靠的只有你自己的胡思亂想、愚昧無知、傲慢狂妄,而且你還有一套歪門邪道,把一切罪過都隱藏在對上帝表面的虔誠的外衣之下。你從這些門里走到太陽光下,人群要向你歡呼。他們把小孩子和病人帶出來,讓你給他們治病。那么可憐的蠢人們吻你的手、吻你的腳,還要做出這樣那樣的事是你暈頭轉向,讓你那自高自大到了發(fā)狂的程度,直到毀滅為止。然而,無論如何,你總是孤立的,他們就不了你。我們,只有我們,才能保護你不至于走向火刑柱——也就是我們的敵方在巴黎用來燒死那些可憐女人的火刑柱。
      
       主教的話,一方面也預示貞德的“下場”,另一方面,又怎么掩飾的了對貞德的妒嫉,這種妒嫉是教會力量被一個少女奪走的妒嫉。,盡管主教的話中描寫了貞德的驕傲,但是語言的效果在這里確實是突出這種妒嫉。
      
       在電影中,貞德的驕傲與偏執(zhí)確實發(fā)揮的淋漓盡致,這要歸功于場景的調度。如果電影和歷史劇由相承關系的話,也可以看出,從書本到影視,效果的不同。電影對歷史的描述只為貞德的強烈意志服務,直接用戰(zhàn)爭的場景書寫。
      
       電影一開始便是戰(zhàn)爭的殘酷打破少女平靜的生活。貞德親眼目睹自己的姐姐為了保護自己被英軍先殺害后侮辱。英軍的猙獰和兇殘給貞德的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右圖:貞德去伯父家的路上)。電影中的貞德與蕭伯納劇中的貞德不一樣,后者只有自信,沒有仇恨。也正是這種區(qū)別,后者能夠更強烈的表現(xiàn)貞德的驕傲與掩飾在其后面的仇恨,并通過黑衣人的指引實現(xiàn)自我的救贖。
      
       這種驕傲在戰(zhàn)場上表現(xiàn)的最為凸出。第一次戰(zhàn)役,她揮舞著旗幟,高喊著“Follow me, and I will give you victory!”(右圖:字幕跟我來)因為驕傲,所以勇敢,當她被箭射中,不得不拔出之時,毅然決然的拔除了箭。最后攻巴黎,貞德被出賣,在城外,她把旗幟交給了尚德隆,而舉起了劍,揮舞殺敵。在最后的審判中,這個鏡頭重放了幾遍,原來的驕傲成了貞德的畏懼。她從馬上掉下來那一刻,劍躺在她身邊,草蔓延到她的身上,死得都很具有象征意義,完全是神的境地。然而黑衣人告訴她,死不過很簡單的,那時她的心該是涼了。從被俘開始,貞德便接受黑衣人的質問,驕傲被一層層的剝離,更多的是回到對上帝的畏懼與敬仰,也因此憤怒和仇恨消失了。
      
       場景調度的效果是文字無法比擬的,正是這種一起一落,把貞德刻畫的更加深刻,宗教的意義也載入其中,使得影片集中的反映了對于個人與上帝關系的闡釋,歷史到底如何已經不重要了。
      
      影片中的象征與藝術中的宗教意識
      
      
      
       視覺藝術的表現(xiàn)能力遠在文字之上,電影中通過一系列的事物傳達某種宗教意識。旗幟和寶劍,貞德的幻想,風、云、鐘聲、教堂屋頂?shù)氖旨芤约皩氉系娜撕秃谝氯恕F渲械乃囆g表現(xiàn)是立體的,畫面和音樂有機配合,合為一體。
      
      
      
       第一組鏡頭:圣女貞德——劍——姐姐
      
      
      
       影片的開始是一個活潑的小女孩,一個對信仰有特殊感覺的小女孩,她喜歡告解,從教堂回來,逢人便歡快的說“wonderful”。然后是鏡頭轉向隨其感覺變化天空、鐘聲、教堂上的十字架。寶座上的小男孩指著貞德,貞德呼喊著自己的名字。貞德的旁邊是一把劍,正好與貞德雙手擺開躺著的十字對稱。突然風云驟變,烏云密布,英軍騎兵狂沖,火把點燃村莊。姐姐為了保護妹妹,舉起貞德的那把劍。英軍說,“喔,拿劍的女人。法國真孬種,竟然要靠女人打仗”,姐姐說“如果是上帝的旨意,那就這樣吧”。英軍用那把劍殺了姐姐。從姐姐的脖子上掉下來一個十字架,貞德把它戴上了。
      
      
      
       同一把劍,是圣女貞德的巧遇之劍又是殺害姐姐的劍,具有一種對比性質,同樣的事物有它的兩面。劍既可以保衛(wèi),又可以屠戮。這也預示著之后,貞德的神圣既使得她鼓舞起民眾,贏得勝利,但又會被人出賣,落入敵人的虎口。在宗教上,即上帝賦予的神圣一旦濫用也將造成罪惡!
      
      
      
       第二組鏡頭貞德與上帝合二為一
      
      
      
       由于年齡太小,貞德領圣餐望彌撒的要求被拒絕了,然而貞德偷偷的跑到教堂,喝下圣杯中的葡萄酒,紅紅的酒汁像鮮血一般,涂抹了半張臉,流到身上,貞德舉起圣杯向著十字架道“我現(xiàn)在就要和你合二為一”
      
       鮮血的融合,貞德與上帝的融合,完全不顧年齡和世俗的羈絆。這也是有兩面性的,一面是堅定的信仰,另一面卻是對自身能力的僭越。一方面因堅定而成圣,另一方面,卻也注定引起世人的驚駭而惶恐。
      
      
      
       第三組鏡頭旗幟與劍
      
      
      
       圣女貞德?lián)]舞著旗幟,獨自沖破敵陣,贏得勝利;貞德被人出賣,在城外,她把旗幟交給弓箭手尚德榮,揮舞起劍,是護衛(wèi),也是憤怒和仇恨的發(fā)泄。
      
       旗幟象征著一種使命?!胺▏巧系鄣姆▏保延粟s回去。旗幟是十字架的替代物,在半空飄揚,傳達了上帝的精神力量。
      
      
      
       第四組鏡頭貞德的憐憫
      
      
      
       上帝給英國人以英國,給法國人以法國。貞德認為英國人之所以如此殘暴,并非本性如此,而是因為在不該待的地方,所以貞德寫信讓英軍撤離。
      
       看著一個個士兵死去,貞德問自己“怎么會這樣?”既然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那么上帝為何安排勝利的代價是屠戮?當法國軍官要砍掉英國士兵的頭顱之時,貞德鎮(zhèn)住了,她阻攔了。
      
       貞德的驕傲始終有著對上帝的畏懼并懷著憐憫之心,也因此她能夠實現(xiàn)自我的救贖。當黑衣人和審判的主教問及她揮劍向人時的感受是,她害怕了,畏懼了。這就是信徒真正的宗教意識:有所畏懼!
      
       這些鏡頭在最后與黑衣人的交流中,又有所重現(xiàn),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要把驕傲和畏懼同時凸出,從而表現(xiàn)貞德走向火刑柱的偉大,即自我救贖的偉大。
      
      
      
      黑衣人:宗教與現(xiàn)代的知識分子
      
      
      
       “我的天主,你究竟是什么?我問:你除了是天、天主外,是什么呢?‘除主之外,誰是天主?[1]’除了我的天主外,誰是天主?”
      
       ——奧古斯丁《懺悔錄》[2]
      
       神秘的黑衣人是宗教的載體,在影片中,他擔任了一切宗教可以言說的和不可言說的替代:上帝抑或撒旦、貞德的恐懼抑或自我的否定、甚至可以是一種教義的載體。這個黑衣人注定是呂克·貝松的黑衣人,是藝術家神秘傾向的表現(xiàn),是其宗教傾向的體現(xiàn)。而同時藝術家的這種意識與現(xiàn)代的宗教密切聯(lián)系。
      
       宗教不能擺脫其神秘性,一旦擺脫也便不是宗教了。所以甚至奧古斯丁也要問“我的天主,你究竟是什么?”,上帝到底是“隱秘的上帝”,一切對上帝的揣測都是一種驕傲。貞德認為那劍是上帝放在她身邊的,自己拯救法蘭西是上帝的主意,可是真的嗎?這種驕傲里面難道沒有仇恨與憤怒嗎?舊約·約伯記九章第五節(jié),有這么一句“使驕傲者不自知地走向衰亡”,貞德最后被人出賣,被敵俘虜不正是一種走向衰亡的暗示嗎?當然,這種衰亡是自我救贖的一步,正因為貞德堅定的信仰,驕傲的衰亡走向了自我的救贖。
      
       黑衣人最后既充當了一個理性的分析者,將神的旨意脫去神秘的外衣,赤裸裸的暴露而不過是巧合,也作為教士接受貞德的禱告。不禁令人奇怪的是,為何有如此一個把什么都看的清楚的神秘人物,不禁聯(lián)想到一種超越宗教的暗示。呂克·貝松輕松的解構了圣女貞德,猶如尼采之謂上帝之死!所以在畏懼和超越之間,現(xiàn)代西方知識分子陷入了一種困境,宗教的力量依然能用理性分析,而宗教決不允許如此。論文寫到這里,已經不再是影片的表現(xiàn)手段問題了,而是現(xiàn)代宗教的發(fā)展問題。不過我也無法確切的理解和把握,而只是在這里提出這個問題:用上帝的神秘打破上帝的力量,是不是另一種驕傲。就此畫上句號。
      
      后記
      
       第一次走入視覺圣經的課堂,我便被深深地吸引了。在這里,藝術和宗教交錯融合,使我體會到宗教藝術的神秘感。然而,當我完成期末論文之時,卻陷入了一次次的困惑之中:宗教藝術的美感來自于其神秘感,似有神的啟示,然而當你去體會之時,每每有走入世俗。呂克·貝松導演的電影《圣女貞德》是這個學期之中令我最難忘、印象最深一部電影。第一次看完之后,我以“驕傲與畏懼”為題表達了我對電影的理解和感受,在筆端觸及神秘力量的時候,我也似在享受著神秘的感覺。所以在那篇短文中,我集中闡發(fā)了藝術中圣女貞德個人虛妄的驕傲依靠神的啟示獲得救贖的偉大。也因此藝術中的幻想和神秘人物凌駕于世俗之上,具有藝術表現(xiàn)中之高無上的地位。這種感受一直持續(xù)到期末論文,論文不再僅僅關注于電影,而是深入到歷史。顯然,對歷史的感受與對藝術的感受不同。前者的綿延貫穿所體現(xiàn)的壯觀已經淹沒了神秘感帶來的興奮,似乎回歸到了黑格爾的“歷史理性”,清晰的刻畫出兩條主線:一條是宗教和教會的歷史,一條是世俗國家的歷史。翻開蕭伯納的《圣女貞德——六場歷史劇》,這種歷史的感覺便更濃了。在劇本和電影的比較閱讀中,我漸漸的體會到,電影的場景雖說波瀾壯闊,動人心魄,可是卻不如文字下各種力量的爭斗所反射的歷史動感,在那里,圣女貞德不乏清新、自然的少女姿態(tài)。
      
       于是宗教、歷史二元對立起來,無法融合,堅持宗教的神秘則丟失了歷史,堅持了歷史則淹沒了神秘力量的體會。這種困惑現(xiàn)在仍困擾著我,而我所能做的是,每當個人遐思時,偏向宗教;每當思考上層建筑之時,則偏向歷史。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