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中爆發(fā)的智慧

出版時間:2010-6  出版社:國際文化  作者:多識仁波切  頁數(shù):393  字數(shù):40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愛心中爆發(fā)的智慧》作者從藏傳佛教中觀派理論出發(fā),對藏傳大乘佛教作了系統(tǒng)的概括、梳理,并對《金剛經(jīng)》、《般若心經(jīng)》這兩部代表著佛教智慧的廣度和深度的經(jīng)典典籍作了深入淺出的講解和剖析。從佛學角度針對現(xiàn)代人作生動活潑的闡釋,并翻譯解讀了藏傳佛教格魯派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詩體佛學著作。
  《愛心中爆發(fā)的智慧》為當代人正確認識佛教、學習佛法,提供了清晰的路徑。讓佛學的般若智慧融入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以大乘佛教的妙智,解決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精神困境和信仰問題。為廣大研讀、學修佛教哲學,尤其是藏傳佛教的人士提供了一份最權(quán)威系統(tǒng)的珍貴讀本。
  《愛心中爆發(fā)的智慧》讀者對象:對佛教以及藏傳佛教感興趣的讀者。研究、學修藏傳佛教的人士。進行宗教及文化研究的學生、學者。

作者簡介

  多識仁波切,本名多識?洛桑圖丹瓊排,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天堂寺第六世朵什活佛,西北民族大學藏語言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多識仁波切是藏傳佛教法流清凈、戒脈具足的轉(zhuǎn)世活佛,從小深入甘藏、青藏等學院式、禪院式寺院,侍師如佛地遍學“五部”、“四續(xù)”,聞、思、修,顯、密全面結(jié)合的當代佛學宗師。兼任西藏大學客座教授等多種社會職務(wù),成立“藏人文化發(fā)展促進會”,是我國官方唯一認可的關(guān)于民族區(qū)域的NGO組織。
  多識仁波切不但精通佛學,同時也精通藏、漢語言學、傳統(tǒng)文化以及佛教哲學等諸多學科,與世界各國藏學家、漢學家、佛教精英交往甚密。多年來專心修持,并從事藏傳佛教教學,他用兩種文字撰寫出版了十多部涉及多學科的著作,以《愛心中爆發(fā)的智慧》書系享譽海內(nèi)外。

書籍目錄

上卷
論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幾個重要特點
第一節(jié) 緒論
一、佛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殊關(guān)系
二、研究佛教的重要性
三、以科學的態(tài)度、實事求是的原則研究宗教、解釋宗教
第二節(jié) 正論
一、佛教反對盲目的信仰,主張理信
二、佛教信仰的目的并非為了死后進入天堂
三、佛教徹底否定主宰宇宙萬物的造物主的存在
四、佛教的哲學觀點不全是唯心主義
五、佛教并非不關(guān)心現(xiàn)實問題
六、佛教的道德并不是維護神權(quán)的道德
七、佛教不反對科學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密義淺釋
概述
正文解釋
附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簡本)…………【唐】玄奘 譯
附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全本)…………【唐】賓國三藏般若共利言等 譯
破執(zhí)斷惑慧寶《金剛經(jīng)》妙理剖析
第一節(jié) 開篇
第二節(jié) 金剛經(jīng)總義
第三節(jié) 妙理剖析:正文重點、難點解說
一、名稱含義
二、說法的情況記載
三、真如發(fā)心三問
四、舍波羅密多
五、理性佛無相
六、事信與理信
七、事法與理法
八、佛母般若法
九、四果性空
十、理法無得
十一、二世間本空
十二、奉持功德
十三、理法不依言傳
十四、“名”是虛名
十五、正見稀有
十六、忍波羅密多
十七、無二見慧目
十八、大機勝法
第四節(jié) 結(jié)語
附一:金剛般若波羅密經(jīng)
………………【后秦】鳩摩羅什 譯
附二: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jīng)
………………【唐】義凈 譯
下卷
藏傳佛教:人類文明園地中的一束奇葩
一、藏傳佛教全面地接受了佛陀的三乘教義
二、藏傳佛教擁有佛陀教義中的兩大精華
三、藏傳佛教代表佛教思想理論發(fā)展的高峰
四、藏傳佛教具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內(nèi)涵
五、藏傳佛教具有完整的目標體系和高尚的價值觀念
六、藏傳佛教的覆蓋面遍布世界各地
《佛法三根本要義》通俗解說
第一節(jié) 佛法總述
一、四法印——佛法的四條原則
二、眾生生存環(huán)境——器世界
三、生命的流轉(zhuǎn)運動——輪回
四、因果善惡報應(yīng)
五、世間因果和超世因果——四諦
六、佛的四身和事業(yè)
七、三寶皈依法
第二節(jié) 佛法三根本義
第三節(jié) 《要義》正文解說
附:《佛法三根本要義》
……………………宗喀巴大師 著   多識仁波切 譯
佛教三寶原理奧義解
導論
第一節(jié) 佛法總的概念
一、知識性
二、理辯性
三、情感性
四、實踐性
第二節(jié) 皈依法的重要性
第三節(jié) 信與解的重要性
一、“信”為道之本、善之源
二、智慧為生佛之母、解脫之門
三寶原理
第一節(jié) 三寶總述
一、“三寶”與佛教的關(guān)系

章節(jié)摘錄

  佛教哲學共分分別派、經(jīng)論派、唯識派、中觀派四大派別?! 》謩e、經(jīng)論二派屬于小乘哲學,唯識、中觀屬于大乘哲學?! 《鞲袼拐f:“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guān)系?!币簿褪钦f如何對待思維和存在的關(guān)系,承認精神和物質(zhì)哪個是第一性的,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主要分界線。根據(jù)這個標準劃分,在佛教哲學中除唯識派的世界觀屬于主觀唯心主義外,其余各派的認識論、世界觀都屬于唯物主義,而中觀論屬于辯證唯物主義?!   ‖F(xiàn)將佛家的主要哲學觀點作一簡略介紹,以資分辨。  佛教哲學的最高范疇是“達摩”,譯為“法”?!按嬖凇薄ⅰ爸R對象”與“法”是同義詞?!按嬖凇庇址志唧w的存在和抽象的存在兩種?! 【唧w的存在是在具體的時間、空間和特定條件下的存在,是暫時性的存在,故稱“無常物”;  抽象的存在無形相、無生滅、無時空屬性,故稱“恒常物”?! 【唧w存在的定義是“有具體的性能、作用” ,也就是說以特殊性能、作用證實它的存在。  具體的存在又分色法、識法、不相應(yīng)法?!  吧ā笔俏镔|(zhì),包括色、聲、香、味、觸;“識法”指精神意識,包括視覺、聽覺、嗅覺、觸覺、意識;“不相應(yīng)法”指的是一種非物質(zhì)也非意識活動的存在,如時間、年、月、日、生、死、無常和人等。如“人”并不是可見色體(人體)的名稱,而是肉體和思想意識的總合名稱,既不是單一的色體, 也不是單一的意識,因此屬于“不相應(yīng)法”。    一切存在都包括在六根六境及六識之中了。  六根:視神經(jīng)、聽覺神經(jīng)、嗅覺神經(jīng)、味覺神經(jīng)、觸覺神經(jīng)、心識神經(jīng);  六境:形色、聲音、氣味、味道、冷暖、硬軟等觸覺對象和思想對象;  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觸識、心識?! ∑渲辛土硨儆谖镔|(zhì),六識屬于意識?!   》参镔|(zhì)都是物質(zhì)元素構(gòu)成的。物質(zhì)元素的最小單位,分別派認為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物質(zhì)單位”(《阿毗達摩論》),但經(jīng)論派不承認不可分割的物質(zhì)元素的存在?! 〕宋ㄗR派以外的其他各派,無一例外地承認“識生于境,無境便無識”(《菩提心經(jīng)》)。意思是說:主觀意識是客觀事物引起的,若無客觀事物,便無主觀意識。唯識派反對這種觀點,認為客觀世界是主觀意識的外現(xiàn),只有意識才是真實的存在(唯識為真)?! ∷麄兊睦碛墒牵喝缟拿莱?,各個人所見不同,同一件事物,有人認為美,有人認為丑,有人又認為不美不丑。依此類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形相、性質(zhì)都依人們的主觀意識而有所不同,若是客觀存在,怎會有這樣的差別?又如眼見的形象、耳聞的聲音等未必是客觀存在,如夢中的形象、聲音之類。唯識家將夢境當做客觀世界是主觀意識外現(xiàn)的典型例子?! ≈杏^各派均對唯識觀點進行了嚴厲的批駁,認為佛說“三界唯識”,是否定大梵天之類的所謂“造物主”,并非否定客觀存在?! ≡路Q《入中論》中說:“若無所知對象(客體),就不可能有能知的意識。”  寂天《入菩薩行論》中質(zhì)問唯識論者:“若先有識而后有境,其識緣何而生?若境與識同時生,其識緣何而生?(因境是因,識是果,先生因,后生果才合乎因果之理,若境與識同時生,就成為識無因。)若境先滅而識后生,其識緣何而生? ”  又說:“認識來源于所識對象,苦樂產(chǎn)生于自身的業(yè)緣?!薄   ⌒〕朔謩e派和經(jīng)論派都認為,主觀認識是客觀事物的反映,認識如“鏡子”,反映客觀事物,佛的“圓鏡智”的名稱由此而來。在反映的方式方法上分別派和經(jīng)論派各有不同的看法,前者認為心識對客觀對象直接接觸,后者認為心識直接認識的對象是五官識中形成的形象?! 》鸺艺軐W都認為,認識的形成必具三因:  一是外因(認識對象);  二是先前識(意識是一種連續(xù)不斷的意識續(xù)流,不能中斷,一中斷,現(xiàn)時意識就無法產(chǎn)生,故認識必須有先前意識);  三是主官識(如形色的主官識是眼識,聲音的主官識是聽識等)?!    盁o境識不生”這句話說明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主觀意識的來源是客觀事物;意識的存在表現(xiàn)在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上,無反映就無法確認有識。“主觀意識是客觀世界的反映。”在這里物質(zhì)和精神的關(guān)系已一目了然,不必舉更多的例子?! 〉诙€問題是事物的可知性問題,這也是唯心論和唯物論的不同點之一。佛家哲學對世界萬物堅持可知性觀點,這從以下兩個問題可以說明。  首先在佛教哲學中,“有”和“存在”、“知識對象”是最高范疇的同義詞,認為“有”和“存在”就是“知識對象”,如果把宇宙萬物看作不可知的神秘之物,怎會把它列為“知識對象”呢?“不可知”與“知識(可知)”是矛盾概念?! ∑浯危胺鹜印闭嬲暮x是“具有遍知一切智慧者”?!氨橹磺兄腔邸边@個詞的外延和“一切存在”這個詞的外延是相等的?!  胺稹笔恰叭恕卑l(fā)展的最完善境界,“佛”的智慧是人的智慧的發(fā)展高峰,佛家承認人人有成佛的可能性,就是承認人人有掌握遍知一切智慧、認識一切事物的可能性?! 》鸺抑鲝埍橹磺兄腔鄣墨@得,不是靠神靈的加持和神秘力量的暗中幫助,而是靠自己的精進(勤奮和堅持不懈的努力)和禪定之力(思想專一和高度集中),進行聞(學習)思(思考、研究)修(反復實踐),認為每一種知識的獲得都是學習和認識的結(jié)果?! ≌缢_迦班智達所說:“如果不學能成遍知者,因果之說就成了謊言?!睆浝赵凇肚f嚴經(jīng)論》中說:“如果不精通五明,雖然是大菩薩也成不了佛?!薄 》ǚQ在《因明釋量論》中說:“遍知智慧是習學成就?!本褪钦f人的智慧具有很大的潛力,經(jīng)過鍛煉,就可以獲得異乎尋常的成就?! 》鸺艺J為世界上最大的寶物是智慧,世界上一切物質(zhì)和精神文明都是人類智慧行為(業(yè))的結(jié)晶,不是什么神明的恩賜、創(chuàng)造。    下面將佛教哲學的幾個主要觀點作一簡單介紹:  1.諸法無常觀?!  盁o?!敝甘挛锏臅簳r性,分粗細兩種含義。  “粗分無?!敝傅氖且磺惺挛锏某蓺鷾绾鸵磺猩纳肋^程的短暫性?!  凹毞譄o?!敝敢磺惺挛锖蜕囊豢滩煌5纳鷾缃惶孀兓?,認為一切事物均處在時間過程中,無論物質(zhì)和精神的存在,都是即生即滅、生滅交替、新陳代謝的續(xù)流。  物質(zhì)的最小單位是物質(zhì)粒子,意識續(xù)流的最小單位與最短時間單位同步。對物質(zhì)元素和短暫時間性進行分析,事物和意識的獨立存在本質(zhì)就不可把握,自然得出“諸法自性空”的結(jié)論。  恩格斯說:“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边@和佛教的說法完全一致?!   ?. 因果論?! ≌J為一切事物之間都有直接和間接的因果關(guān)系,每個事物都既是前一事物的果,又是后一事物的因,事物相互之間有的是原因,有的是條件,有的是結(jié)果;有的是直接原因,有的是間接原因?! ∫蚬P(guān)系是一切實有事物的普遍關(guān)系(實有事物具備三性,即時間性、空間性、特殊性,與虛無和抽象概念相區(qū)別)?!   》鸺艺J為第一粒植物種子和第一個人都是不存在的,如果有第一粒植物種子和第一個人,就是違反因果普遍性邏輯規(guī)律的,因為種子的前因是種子,人的前因是人,永遠不可能有“第一個”無因的種子和無父母的人?! ∫驗槿魏问挛锖腿魏紊拇嬖?,都是處在時間線上的前后相續(xù)的一個運動過程,而且事物和生命本身又是一個新舊物質(zhì)和新舊生命的因果鏈,這個因果鏈在邏輯上無法找到它的開頭和結(jié)尾?! 》鸺艺J為局部事物有始有終,事物總體無始無終;同樣,人的一生有始有終,但作為人的生命的整體而言,這一生只是整個生命過程中的一個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生命段”,過去曾經(jīng)歷過無數(shù)個這樣的生命段,今后仍然要經(jīng)歷無數(shù)這樣的生命段,這就是佛教的生命續(xù)流和輪回轉(zhuǎn)世說的邏輯推理根據(jù)。  從意識的前后連續(xù)性,推論前世和后世意識的必然存在;從同類因推出物質(zhì)之因是物質(zhì)、精神之因是精神,推出初生嬰兒的意識必然也有前世的同類意識因,因為從父母身上獲得的只是物質(zhì)肉體的同類因物質(zhì)成分,而沒有精神因素,這就是《因明學》論證生命轉(zhuǎn)世的主要邏輯方法?! ?.緣起論?!  熬壠稹钡摹熬墶保坏父鞣N事物因果關(guān)系中的“因”,即原因、條件,還指各種事物相對關(guān)系中相對的對立面。因此緣起論不但包括因果論,還包括相對論。    緣起觀點小乘和大乘佛教都承認,但把緣起論提高到相對論和辯證哲學的高度,并把它作為佛教教理殿堂的基石重視和弘揚,是由龍樹開始到宗喀巴的諸中觀大師創(chuàng)造性的貢獻。蘇聯(lián)科學院院士沏爾巴茨基在《佛家涅槃概論》中說:“龍樹應(yīng)列入人類偉大哲學家之列,與其說是印度學家的工作,還不如說是一般哲學家的工作。”他說:“龍樹的奇異文章風格總是會令人感到有趣味、大膽,使人無法回答,有時也仿佛驕傲?!彼妖垬涞挠^點和英國布拉得烈(1846~1924) 、德國黑格爾的哲學觀點進行比較說:“布拉得烈對于日常生活差不多一切的概念,如事物的性質(zhì)、關(guān)系、空間與時間、變化、因果、動作、自我等都一一加以駁斥,與龍樹的否定論正相吻合?!薄拔覀冊诤诟駹柕霓q證法和龍樹的辯證法之間或許可以發(fā)現(xiàn)更大的親切的類似?!薄 ∽诳Π屠^承了龍樹正宗思想繼承人月稱、寂天一派的駁論中觀學說,并對緣起論作了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對藏傳佛教哲學理論的發(fā)展作出了特殊的貢獻。他的《中觀根本智慧疏》、《入中論疏》、《菩提道次第廣(略)論》、《辨了義不了義論》、《佛理精華緣起理贊》等著作是中觀緣起哲學的經(jīng)典之作,從中可以看出緣起思想的博大精深?!   《鞲袼拐f:“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自然界和人類歷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其中沒有任何東西是不動的和不變的,而是一切都在運動、變化、產(chǎn)生和消失?!保ā斗炊帕终摗罚 ∵@和佛家的緣起觀見解相同?!   ↓垬湓凇吨杏^根本智慧論》中說:“無非緣合之物,故無非性空之物?!薄 ∽诳Π偷贸觯骸按嬖诰褪蔷壠?,緣起就是性空?!薄叭f物若有自性,何需依賴眾緣?”  “緣起”之義,一是指事物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二是指相對關(guān)系,如大和小、好和壞、是和非、有和無、相對和絕對、生和死、物質(zhì)和精神、對立和統(tǒng)一、部分和整體等?! ≈杏^哲學認為任何事物的存在、變化、作用都離不開對條件關(guān)系的依賴。處于相對關(guān)系中的任何一方不存在,另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如事物的成毀和人的生死的條件是同時形成的,生長的過程就是死亡的過程?! ∪说奈镔|(zhì)形體和精神意識也是辯證的統(tǒng)一,密法中宣布:“氣是體,神是能,氣就是神,神就是氣?!比梭w失去意識,就不是人體,而是尸體。同樣,意識若失去物質(zhì)形體,也就無所謂意識?!   》鸾讨兴f的轉(zhuǎn)世“靈魂”,也非純粹的精神,而是五根俱全的隱性生命?!  拔甯笔侵秆鄹⒍任骞僮R的能源物質(zhì),《俱舍論》稱“內(nèi)色”。即使是無色界生命,也不是純粹的識體,只是五蘊中“色蘊”處于潛在狀態(tài)的一種特殊生命。  對這類問題先輩已有詳細的論述,只是那些一知半解的人不了解真正的佛法理論,把佛家的神識概念和其他宗教的靈魂概念錯誤地混為一談了?!   ?.關(guān)于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的觀點?! ↓垬湔f:“一切佛說法,不離二諦義?!薄 ≡路Q說:“不懂二諦分別義,認識定誤入歧途?!薄  岸B”即指理、事二諦?!  袄碇B”也稱勝義諦、真諦,“事諦”也稱世俗諦、假諦?! ∽g成哲學通用語,“理諦”就是絕對真理,“事諦”是相對真理?!  岸B”的“諦”是“真實義”,即真確的認識?!   ∈裁词钦娲_或正確認識?《因明論》中規(guī)定真確或正確認識必須符合兩個條件:  第一,認識和被認識對象的實際情況完全一致,即準確無誤;  第二,認識必須反映事物的此時此刻的狀態(tài),即“新知”?! 〉谝粋€條件排除了幻覺和錯覺;  第二個條件排除了主觀認識落后于客觀事物發(fā)展狀況的“反映滯后”和“主客觀脫節(jié)”現(xiàn)象。

編輯推薦

  1.藏傳佛教最權(quán)威、經(jīng)典、暢銷的漢文讀本,帶你領(lǐng)略佛教世界的最高智慧?! ?.《愛心中爆發(fā)的智慧》天堂寺第六世活佛撰寫,內(nèi)容全面,深入淺出,為研修藏傳佛教的必備之書?!  稅坌闹斜l(fā)的智慧》賣點:  1.有關(guān)佛教哲學、佛經(jīng)解讀及藏傳佛教知識最為權(quán)威、經(jīng)典,最為暢銷的漢文讀本?! ?.甘肅天堂寺第六世朵什活佛撰寫,多識仁波切精通藏、漢語言學、傳統(tǒng)文化以及佛教哲學等諸多學科,曾用兩種文字撰寫出版了多部著作,享譽海內(nèi)外?! ?.《愛心中爆發(fā)的智慧》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藏傳佛教的理論體系,講解佛教經(jīng)典,適合不同層次讀者的閱讀需求,是研讀、學修藏傳佛教的必備之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愛心中爆發(fā)的智慧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7條)

 
 

  •   本書作者從藏傳佛教中觀派理論出發(fā),對藏傳大乘佛教作了系統(tǒng)的概括、梳理,并對《金剛經(jīng)》、《般若心經(jīng)》這兩部代表著佛教智慧的廣度和深度的經(jīng)典典籍作了深入淺出的講解和剖析。從佛學角度針對現(xiàn)代人作生動活潑的闡釋,并翻譯解讀了藏傳佛教格魯派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詩體佛學著作。本書為當代人正確認識佛教、學習佛法,提供了清晰的路徑。讓佛學的般若智慧融入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以大乘佛教的妙智,解決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精神困境和信仰問題。為廣大研讀、學修佛教哲學,尤其是藏傳佛教的人士提供了一份最權(quán)威系統(tǒng)的珍貴讀本。本書讀者對象:對佛教以及藏傳佛教感興趣的讀者。研究、學修藏傳佛教的人士。進行宗教及文化研究的學生、學者。
  •   學習佛教基礎(chǔ)知識,感覺不錯
  •   多識活佛的菩提心、菩提行
  •   人類的精神糧食!民族的文學杰作!藏族的哲學經(jīng)典!
  •   喜歡多識教授的書
  •   不錯 書的內(nèi)容非常好 希望有的人別浪費時間 空余時 多讀讀經(jīng)書 看看一些法師的著作 對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   書我沒看到,幫人買的。
  •   每個佛教徒都應(yīng)該一讀的書
  •   是給別人買的,應(yīng)該很滿意吧
  •   服務(wù)很滿意 書寫的非常好
  •   包裝很不錯, 朋友推薦的, 喜歡.
  •   一本好書,可以珍藏
  •   好書,以大家分享。
  •   書給寄錯了。
  •   好書,要多讀,多領(lǐng)悟
  •   希望拿到圖片中的版本,但是當當發(fā)錯了。
  •   書很好!是朋友推薦的版本,可惜送來的是別的版本。換吧,還得自己去郵局寄回,只好退貨。再買吧,活動已經(jīng)結(jié)束,價格貴好多。郁悶??!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