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法律 作者:沈巋 頁數(shù):398
Tag標簽:無
前言
沈巋同志在其博士論文——《平衡論:一種行政法認知模式》——出版后的又一部專著即將問世,其在贈閱書稿的同時,向我提出寫序之約,我非常高興地應允了。這本書關切的是公法上一個恒久不變的話題,即公共權力的合法性問題。如果單純從一個現(xiàn)代法律人的視角去看“合法性”概念,其往往會被理解為合乎一套有著效力等級的、金字塔式的規(guī)范體系。在這個規(guī)范體系中,用我國的法律話語描述,由下到上,存在規(guī)范性文件、規(guī)章、法規(guī)、法律乃至最頂端的憲法。由是,對應于符合最高等級的規(guī)范——憲法,也就存在了“合憲性”概念。這種理解延續(xù)著近代以來法律實證主義、形式法治主義的傳統(tǒng)。按此傳統(tǒng),對公共權力合法性判斷的一個簡易程式,就是以相應的法律規(guī)范為標尺,衡量公共權力的行使是否與該標尺一致。這個簡易程式在許多情形下是可以適用的。
內容概要
本書緊扣公權力合法性主題,立足當下中國的公法變遷或轉型情境,以敏銳的經驗觀察、審慎的理性分析、獨到的觀點闡述,向讀者展示了其邁向“開放、反思的形式法治理論”的足跡。。全書共分五篇,內容包括:開放反思的形式法治;行政組織建構的合法;開放能動的司法反思過程;合法性的憲法與人權維度;具體治理的合法性等。
作者簡介
沈巋,1970年生于上海。1988年求學于北京大學,1998年獲博士學位。留校任教?,F(xiàn)為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院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研究員。
研究領域:行政法、憲法、國家賠償、人權。
主要著述:《平衡論:一種行政法認知模式》(1999年)、《美國行政法的重構》(翻譯,2002年)、《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編著,2002年)、《誰還在行使權力——準政府組織個案研究》(主編,2003年)、《行政國的正當程序》(翻譯,2005年)、《鋏秤彈詠——在修遠路上》(2006年)。曾在《中國社會科學》、《中國法學》、《法學研究》等期刊上發(fā)表論文三十余篇。
生命信條:神若不在,一切皆無。
書籍目錄
第一篇 開放反思的形式法治 第一章 因開放、反思而合法 ——中國公法變遷的規(guī)范性基礎 一、合法性追問和公法變遷 二、眾說紛紜:何種合法性 三、合法性的本質:可接受性 四、可接受性、合法性、合法律性 五、可接受性的諸神之爭 六、開放反思型的形式法治第二篇 行政組織建構的合法化第二章 行政組織變遷與形式法治化 一、行政組織變遷的法學視角 二、行政組織法治化的正當理由 三、行政組織法治主義的具體要求 四、行政組織法形式的變遷:由繁至簡 五、從政策主導趨向法治 六、以立法規(guī)制為核心的合法化路徑第三章 行政組織合法化路徑的再探索 ——重新檢視行政組織法治主義 一、形式合法化:剃頭挑子一頭熱 二、行政組織法典化的理想國 三、困境與可能的出路:個案窺視 四、形式合法化模式的方法論檢討 五、另一路徑:通過開放反思的合法化第三篇 開放能動的司法反思過程 第四章 司法解釋“民主化”的檢討 一、“民主化”:公民動議立項與征求意見? 二、通過解釋發(fā)展法律的政治功能 三、司法多面相與“民主化”的意義 四、議程設置:潛在的挑戰(zhàn)和危險 五、可能的出路:解釋模式共存競爭 六、司法反思拒絕民粹主義 第五章 司法推動行政法適用空間的擴張 ——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案 一、學校何以成為“民告官”訴訟的被告 二、能動解釋擴張行政法適用空間 三、“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組織”面臨挑戰(zhàn) 四、界定行政法邊界的標準何在 五、小結:審慎的開放、能動 第六章 制度變遷與法官的規(guī)則選擇 ——劉燕文訴北京大學案 一、制度變遷、法官與劉燕文案 二、司法審查之門靜靜啟開 三、案件受理的三個殘留問題 四、法官對程序規(guī)則的“神奇”解釋 五、正當程序:法官可否如何創(chuàng)設規(guī)則 六、司法作為變革動力的作用 第七章 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的司法裁量 一、實務中形形色色的“原告” 二、原告資格的相關規(guī)則及分析結構 三、要件一:自然人和組織 四、要件二:存在合法權益 五、要件三:合法權益屬于原告 六、要件四:合法權益可能受被訴行為影響 七、小結:司法在不一致中審慎探索 第八章 行政規(guī)則對司法的約束力 一、問題:行政規(guī)則對司法有約束力嗎 二、現(xiàn)行約束力理論的模糊與矛盾 三、放眼域外:約束力和說服力的區(qū)分 四、理論重述:司法的“高度尊重”與“一般尊重” 第九章 “裁量明顯不當”標準之議 ——“華商銀行訴柳州市房產局案” 一、法官在舍本逐末嗎 二、哪個更具阻礙力:原則還是標準 三、濫用職權標準的理論想象與現(xiàn)實 四、理論期待與現(xiàn)實兩張皮的癥結 五、為什么需要“裁量明顯不當”標準第四篇 合法性的憲法與人權維度 第十章 憲法統(tǒng)治與合憲性判斷的開始? ——齊玉苓訴陳曉琪等案 一、齊玉苓案的來龍去脈 二、司法政策與憲法適用理論 三、受教育權主張非憲法不能回應嗎 四、憲法私法化:福音還是危險信號 五、人的迷惑與中國憲法適用前景 第十一章 反歧視:知識與信念 ——從乙肝病毒攜帶者受教育歧視切入 一、乙肝歧視的真正原因 二、“無知”被指乙肝歧視罪魁禍首 三、是“無知”還是“受限的有知及風險恐懼” 四、歧視立場的知識論、經濟論解讀 五、反歧視:信念選擇和具體策略 六、結語:制度設計者的角色與使命 第五篇 具體治理的合法性 第十二章 公立高等學校走出法治真空 ——學校和學生的關系維度 一、引論:公立高校屢受合法性挑戰(zhàn) 二、象牙塔接受法治拷問的變遷 三、招生模式多樣化與招生法律關系定性 四、學校管理法律關系:公法還是私法 五、大學自治、司法介入和良法之治 第十三章 食品免檢制的合法性反思 ——風險治理的視角 一、引論:認真對待已廢的制度 二、免檢制的理由:善意初衷 三、績效與合法性:兩種相反的聲音 四、風險治理視野下的檢討
章節(jié)摘錄
插圖:我國行政組織正在經歷逐步而又劇烈的變革,這一點已經成為不爭之事實。頗為遺憾的是,盡管變革本身在邏輯上是排斥僵硬、剛性規(guī)則之束縛的,但是,我們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似乎更多的是行政機關在設定組織、編制、結構,聘任公務人員,配置行政權力等方面的無序狀態(tài),而不是行政機關因為規(guī)則限制而在改革進程中裹足不前。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很容易令人聯(lián)想起法治原則在公共行政組織領域適用可能具有的功效,因為規(guī)則是建立秩序、減少混亂的最有效方式。于是,行政組織受制于法治原則究竟意義何在,法治原則在行政組織領域又有什么具體要求,似乎理所當然地成為首要關注的問題。公共行政組織與國家的存在是并行的,而且,在古代絕對君主制的國家形態(tài)下,它就已經受到法律的規(guī)范。例如,我國唐朝時期的法典《唐六典》曾經對行政中樞機構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以及六部等的組織設有專門的規(guī)定。然而,立基于專制主義的規(guī)范國家組織結構或活動(包括行政機關的設置、變更和撤銷,組織與職權等)的法律,其實質是君主的旨意,其目的主要在于維護君主的有效統(tǒng)治,盡管君主在一定程度上也把人民的福祉納入對其統(tǒng)治的長久意義的考慮之中。這同時意味著在法律與公共行政組織之間存在舊的關系架構:國家行政系統(tǒng)的最高首長有權決定本體系的建制,法律只是一種推行君主指令的工具,而無法在終極意義上對抗或束縛行政的自行組織。這個在世界范圍內較為普遍存在的舊的關系架構,受到近代植根于民主主義的法治理念的沖擊而終被顛覆。但是,在某些君主制基礎深厚的國家,一個時期內它仍然得以延續(xù)和維系。如在日本明治時期的“天皇制法治原則”之下,“‘依法行政’的原理本來被認為是有關行政作用的理念,因此有關行政組織的規(guī)范被認為在日本也是屬于天皇=行政府固有的權限與大權”。
后記
人類歷史綿綿長流,唯文字作舟、聯(lián)想作帆,方可片斷地回溯和追憶。撫古思今地比較,我們無疑生活在一個特殊的時代。這個時代延續(xù)至現(xiàn)在,只有兩百多年的時間。相比從冬穴夏巢、茹毛飲血肇始的幾百萬年人類史,它僅僅是“滄海一粟”。然而,至少以當前的智力判斷,它恐怕不會如“白駒過隙”一般轉瞬即逝。這個時代之所以特殊,之所以有可期待的持久生命力,就是它史無前例地、持續(xù)地被一種嶄新的統(tǒng)治或治理觀念浸入著。這個觀念的最簡單表達就是:人民主權。人民主權有怎樣的豐富內涵?仁者、智者各有所見,難求也不必求得完全一致。只是,萬變不離其宗。人民主權的核心要義有兩個:其一,無論出身貧富貴賤,每個人皆平等地擁有尊嚴、享有自主,唯如此,才得同意并授權政府對自己的統(tǒng)治;其二,任何政治統(tǒng)治皆應建立在人民同意的基礎上。
媒體關注與評論
更加重要的是,沈巋對這些發(fā)生在當下的制度或個案的觀察與思索,可以使讀者與其分享共同的理論素材,進一步有助于大家共同來討論公法上永恒的合法性話題。無論你得出的結論是否同這本書里的觀點一致,你對公共權力合法性主題的思考,應當像這本書所展示的基本路徑一樣,去真正面對、檢視正在發(fā)生的經驗事實,也應當去面對、檢視這本書提出的“開放反思的形式法治”基本主張,應接其提出的理論挑戰(zhàn),感受其魅力?! _豪才
編輯推薦
《公法變遷與合法性》是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