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5-12 出版社:南京大學 作者:張禮恒 頁數(shù):370 字數(shù):28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偉大的中華民族在長達5000年連綿不斷的曲折發(fā)展過程中,像滾滾東流的長江那樣,以磅礴之勢,沖破了重重險阻,奔騰向前,現(xiàn)在更以嶄新面貌,雄姿英發(f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跡。產生這一奇跡有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勤勞、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活動、社會活動、思維活動和對外交往以及抗擊外來侵略過程中,逐漸創(chuàng)造、積累、發(fā)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內在思想活力為核心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思想文化。這是一種偉大、堅強的精神支柱,是我們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歷史留給我們所有海內外炎黃子孫引以自豪的無價之寶。 當然,和各國各種不同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一樣,在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傳統(tǒng)中,也是既有精華,又有糟粕,因而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不對;一知半解、信口開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對。鄭重而嚴肅的態(tài)度應該是對它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繼承和弘揚這份瑰寶,振興中華,造福人類。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連續(xù)性,就是在不斷去粗取精、繼往開來和改革創(chuàng)新過程中實現(xiàn)的。繼往是為了開來,開來不能離開繼往。民族虛無主義和復古主義,都是違背歷史發(fā)展的辯證規(guī)律的。 現(xiàn)在我們國家正處在一個新的繼往開來邁向四化的關鍵時刻。繼往就是繼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之往,開來就是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之來。對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從廣度和深度上進行系統(tǒng)研究,實現(xiàn)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繼往開來必須完成的緊迫任務。我認為這是中國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學術界、理論界義不容辭的光榮職責。但面對這一時間上長達五千年,內容上涉及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等各個領域的傳統(tǒng)思想文化,將從何著手呢?毛澤東同志早在1938年就說過:“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是很有遠見而又切合實際的英明建議。從孔子到孫中山這兩千余年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文化最豐富的時期,如果總結了這段歷史,也就基本上總結了五千年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主要內容。當然,基本上不等于全部?! 】鬃右郧昂蛯O中山以后的情況,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認為首先最好是在時間上從孔子開始到孫中山為止,方法上采取《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的形式作為實現(xiàn)這一任務的開端。這就是從這段歷史的各個時期、各個領域和各個學科(包括文、史、哲、經、教、農、工、醫(yī)、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選二百余人作為傳主(一般為一人一傳,少數(shù)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傳),通過對每個傳主的評述,從各個側面展現(xiàn)那些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業(yè)績,從而以微見著、由具體到一般地勾勒出這段歷史中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總體面貌,揭示其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的主要內涵,以利于開門見山、引人入勝地批判繼承、古為今用,也為進一步全面系統(tǒng)地總結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打下基礎。自從毛澤東同志提出上引建議后,半個世紀以來,不少專家學者已從各個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但對全面完成這個任務來說還遠遠不夠,還要在深度和廣度上繼續(xù)努力。作為“拋磚引玉 ”,本《叢書》只是這個繼續(xù)努力所應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秴矔贩捕俨?,約四千萬言,自1990年開始陸續(xù)出版,爭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齊。 《叢書》所以用“中國思想家評傳”命名,主要是考慮到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內在思想活力,而歷史事實也反復證明,凡是在各個不同時代不同領域和學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當時歷史條件下自覺或不自覺地認識和掌握了該領域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具有敏銳思想的人。他們取得成就的大小,取決于思想上認識和反映這些規(guī)律的程度如何。思想并非先驗之物,它所以能反映和掌握這些規(guī)律,主要是通過社會實踐和對前人思想成果的借鑒和繼承。思想一旦形成,反過來在一定程度上又對實踐起決定性指導作用。韓愈說的“行成于思,毀于隨”,列寧說的“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這些話,雖所處時代和所持立場不同,所要解決的問題的性質也不同,但就認識論中思與行、理論(思想的高度概括)與實踐的關系而言,確有相通之處,即都強調思想對實踐的指導意義和作用。因此我們以“中國思想家評傳”命名,就是力圖抓住問題的核心,高屋建瓴地從思想角度去評述歷史人物,以便對每個傳主在他所處時代的具體情況下,如何在他所從事的領域中,克服困難,施展才華,取得成功,做出貢獻,從思想深處洞察其底蘊。歷史上各個時代富有思想因而能在有關方面取得成就的人,直接闡述自己思想觀點的論著雖亦不少,但大量的則是其思想既來自實踐(包括對前人、他人實踐經驗的吸取)、又滲透在自己創(chuàng)造性實踐之中,集中凝聚在他自己的業(yè)績和事功上,而沒有留下論著。另一些人卻只留下著作而無其他功績,對這些人來說,他那些有價值的著作就理所當然地是他的偉大業(yè)績和事功。如果論述一個人的思想而不聯(lián)系他的業(yè)績(包括著作),必將流于空洞的抽象;同樣,如果只講一個人的具體業(yè)績而不結合他的思想活動,又必將成為現(xiàn)象的羅列。評價思想和評價業(yè)績,兩者不應偏廢。而不斷在實踐中豐富和深化的思想活力則是經常起主導作用的因素,強調這個因素,引起人們的正視和反思,正是我們的主旨和目的。當然,思想和思想家,思想家和實踐家,都是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的不同概念,忽視這一點是不對的。 《叢書》的重點則是放在兩者的聯(lián)系和結合上。至于如何使兩者很好聯(lián)系和結合而又著意于剖析其思想活力,各占多少篇幅或以何種方式表達,則自當由作者根據(jù)傳主的具體情況創(chuàng)造性地作出妥善安排?! ∽詮娜祟悮v史上產生了馬克思主義,不僅全人類解放和發(fā)展有了劃時代的明確方向,學術研究也有了更嚴密的科學方法,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根據(jù)這一科學方法,在研究和總結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特別是聯(lián)系到《叢書》的撰著時,我認為下列幾點應特別引起重視。 一、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實事求是是貫串在馬克思實際活動和理論研究中的主線,離開了它也就離開了馬克思主義。只有切實掌握了客觀情況,才能得出正確的認識和判斷。前者為“實事”,后者為“求是”,二者相結合,就叫實事求是。事不實則非夸即誣。為了弄清情況,就必須對情況的本質與現(xiàn)象、整體與局部、真與偽、精與粗,作出區(qū)別、梳理和取舍,這樣才能掌握情況的實質,達到“實事”的要求;然后進一步加以分析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真相而非主觀臆測的假象,并驗證其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和人類歷史前進方向,是否反映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的發(fā)展規(guī)律,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的認識和判斷,達到“求是”的要求。實事求是是治學的基本功夫,是對每個傳主的功、過、是、非作出公正評價的必要前提。不論古今中外,對歷史人物過高或過低的不公正評價,大都由于未能認真堅持實事求是原則的緣故?! 《?、堅持批判繼承的原則。馬克思主義學說就是批判的學說,而批判是為了繼承、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這就需要我們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既要繼承發(fā)揚傳主業(yè)績和思想中的積極因素,又要批判清除其消極因素。凡傳主業(yè)績和思想中體現(xiàn)了諸如愛國主義、民主意識、科學見解、藝術創(chuàng)造和艱苦奮斗、克己奉公、追求真理的精神,即在符合歷史前進要求的“立德”、“立功”、 “立言”諸方面有顯著成就等積極因素者,必須滿腔熱情地加以繼承和弘揚,并緊密結合當前社會主義建設實際,使之深入人心,蔚然成風;凡反映有諸如封建迷信、專制獨裁、愚昧落后、喪失民族尊嚴和違背科學進步等消極因素者,必須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加以批判,清除其一定程度上至今尚起作用的消極影響,而消極因素經過徹底批判后可轉化為有益的教訓;凡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相混者,更當加以認真清理和揚棄,既發(fā)揚其積極因素又摒棄其消極因素。我們力求一點一滴、切實認真地探索各個傳主思想和業(yè)績中珍貴的積極因素,使之成為全國各族人民正在從事的繼往開來偉大歷史工程的組成部分?! ∪?、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原則。“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是發(fā)揚學術民主、促進學術繁榮的正確原則和巨大動力。前者強調一個“齊”字,后者強調一個“爭”字,是表示學術上平等、民主和自由的兩種不同狀態(tài);前者突出的是統(tǒng)一與和諧,后者突出的是區(qū)別與爭論;兩種狀態(tài)又統(tǒng)一于不斷地相互促進和相互補充、轉化的持續(xù)發(fā)展提高過程之中。“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原則體現(xiàn)在撰著評傳時,應從“齊放”和“爭鳴”出發(fā),綜合中外各個時期對有關傳主的不同評價,吸取符合客觀存在的對的東西,摒棄其違反客觀存在的不實的東西,然后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經過自己獨立思考的、趕前人或超前人的一家之言。同時,對整個《叢書》而言,也有個共性、個性又統(tǒng)一又區(qū)別的問題。這就是一方面作者應把“實事求是” “批判繼承”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幾點作為大家的共性(統(tǒng)一與共識);另一方面,對每部評傳的立意、結構和行文(文體、文風和文采等) ,則主要是作者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勞動和雅俗共賞的文字表達藝術的成果,是彼此的個性(區(qū)別),不宜也不應強求一律。評傳作者都有充分自由去發(fā)揚這一個性,力求在對每一傳主的評述中探索和展示其積極因素,使之和正在變革中國面貌的偉大社會主義建設實踐融為一體,豐富其內容,促進其發(fā)展,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傳主思想業(yè)績的一般性詮釋上?! ∥艺J為,以上三點大體上可以表達《叢書》所遵循的主要指導思想,但也不排除用其他思想和方法得出的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兄x所有關心和支持《叢書》工作的單位和個人,特別感謝《叢書》的名譽顧問和學術顧問。他們的熱情關心、支持和指教,使《叢書》工作得以順利進行。更要感謝所有承擔評傳撰著任務的老中青學者,他們都以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作出了或正在作出對學術、對民族、對歷史負責的研究成果。沒有他們的積極合作,《叢書》工作的開展是不可能的?!秴矔犯敝骶幒椭袊枷爰已芯恐行摹⒛暇┐髮W出版社,在制定《叢書》規(guī)劃,約請和聯(lián)系國內外學者,審定書稿以及籌劃編輯出版等方面,克服重重困難,做了大量工作,他們的辛勤勞動是《叢書》能按預定計劃出版的必要前提。 現(xiàn)在《叢書》開始出版了,我作為年逾八旬的老人,看到自己迫于使命感而醞釀已久的設想終于在大家支持合作下實現(xiàn),心情怡然感奮,好像回到了青年時代一樣,體會到“不知老之將至”的愉悅,并以這種愉悅心情等待著《叢書》最后一部的問世;特別盼望看到它在繼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珍貴遺產方面,在激勵人心、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思想方面,在促進當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繼往開來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歷史性偉大事業(yè)中,能起到應有的作用。我以一顆耄耋童心,默默地祝愿這一由一批老中青優(yōu)秀學者經長年累月緊張思維勞動而作出的集體性學術成果能發(fā)出無私的熠熠之光,緊緊伴照著全民族、全人類排除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障礙,走向和平、發(fā)展、繁榮、幸福的明天! 熱誠歡迎國內外同仁和各界人士不吝賜教,以匡不逮。是為序?! ?990年10月7日
內容概要
繼承與創(chuàng)新是本書的寫作宗旨。本書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準確地把握何啟、胡禮垣二人的思想脈絡,最大限度地展現(xiàn)何啟、胡禮垣二人豐富多彩的人生歷程與內心世界?! ”緯卜炙牟糠帧5谝徊糠譃檠芯烤C述篇,全面、系統(tǒng)地回顧了五六十年來國內外學者對何、胡的研究,就總體而論,這方面的研究還是薄弱的,無論是從出版專著、發(fā)表論文的數(shù)量與質量來看,清楚地顯現(xiàn)出這一現(xiàn)象。第二、三部分為生平篇,分別探討了何、胡的人生之路,以及作為文化邊緣人在社會整體轉型期復雜的思想脈絡。第四部分為思想篇,重點分析了何、胡二人的大同思想、民權思想和宗教哲學思想?! ”緯J為,何、胡二人是近代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啟蒙思想家,他們提出的社會整體改革方案在同時代人中是罕有匹敵的。何、胡思想既是中西合璧的產物,又是世俗與宗教的結晶,更是現(xiàn)實與夢幻的組合。構成要素間的多元性與排列組合的無序性,注定了何、胡思想在現(xiàn)實世界的尷尬與無奈。當舊世界被歷史的車輪碾過之后,何、胡思想只能成為歷史坐標上的符號。
作者簡介
張禮恒,山東聊城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教授,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1963年6月生于山東省安丘市。1985年獲曲阜師范大學歷史系學士學位。1988年獲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xiàn)代史專業(yè)博士學位。著有《從西方到東方——伍廷芳與中國近代社會的演進》(商務印
書籍目錄
第一章 研究綜述篇 一、大陸及港臺的研究概況 二、日本、美國研究概況第二章 生平篇(一) ——何啟 一、非常之世與非常之人 二、紀念亡妻,創(chuàng)辦西醫(yī)書院 三、孫中山的良師益友 四、聲名卓著的香港華人領袖第三章 生平篇(二) ——胡禮垣 一、家世與學養(yǎng) 二、謝絕諸侯羅聘,不應國王盛請 三、退隱香港,閉戶著書 四、《梨園娛老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五、呼喚友愛,譴責戰(zhàn)爭——《伊藤嘆》 六、彈奏滅清詠嘆調——《滿洲嘆》 七、馨香一瓣祈共和 八、皈佛唱頌送終年第四章 思想篇 一、大同思想 二、民權思想 三、宗教哲學思想附錄 1.何啟、胡禮垣大事記 2.人名索引 3.主要參考書目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從醫(yī)術上講,何啟是一位合格的外科醫(yī)生,優(yōu)秀的大學教授。從思想觀念上說,何啟又是一位富有見地的思想家、政論家。作為教師的何啟,傳授給學生的是精湛的醫(yī)學知識;作為思想家、政論家的何啟,導播給學生的是嶄新的思想觀念。前者治身,后者醫(yī)心。作為學生的孫中山,從老師何啟身上更多地是學到了醫(yī)心的本領。在此涉及到何啟與孫中山之間的非比尋常的關系。 何啟與孫中山的結識,是從孫中山進入香港西醫(yī)書院讀書開始的?! O中山(1866~1925年),譜名德明,乳名帝象。稍長取名文,字載之。 初號日新,后改逸仙。出生在廣東省香山縣萃亨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為了貼補家用,其父孫達成不惜去做更夫,哥哥孫眉更是在16歲時背井離鄉(xiāng),遠至檀香山謀生。孫家的境遇也隨之發(fā)生轉機。初至檀香山的孫眉先是給人做傭工,少有積蓄以后,開設了米店、雜貨鋪,隨后投資牧場開發(fā)。因經營有方,事業(yè)興旺發(fā)達。到1880年后,孫眉成為擁有占地6000英畝(約合華畝 20000畝)、雇工1000多人的牧場主,人稱“茂宜島主”。源源不斷的錢財隨之流到了萃亨村。孫眉成了孫家的“救世主”,成為孫中山輝煌人生的鋪路人。 1879年5月,孫中山在母親的陪伴下,乘船抵達檀香山。時年13歲。先人意奧蘭尼學校(Lolani School)讀書。1882年7月,以本屆畢業(yè)班第二名的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隨后又進入設在火奴魯魯?shù)膴W阿厚學院(Oahu College, Honolulu)學習。正當孫中山沿著自己設定的目標前行時,哥哥孫眉的橫加干涉使其計劃夭折。志存高遠、傾心西化的孫中山在檀香山的4年問,經歷著思想觀念的第一次大裂變。仿照西方,改良中國的思想萌芽在此滋生。正如他后來所說:“至檀香山,就傅西校,見其教法之善,遠勝吾鄉(xiāng)。故每課暇,輒與同國同學諸人,相談衷曲,而改良祖國,拯救同群之愿,于是乎生。”孫眉作為深受傳統(tǒng)觀念浸染的商人所關注的是如何發(fā)財致富,對于改良中國的政治問題則根本不予重視。當孫中山決意要剪掉辮子,皈依基督教時,孫眉自然是堅決反對,并以斷絕資助為殺手锏,逼令孫中山輟學回國。 1896年11月,孫中山在給翟理斯先生的信中述說了當年的情景:“后兄因其切慕耶穌之道,恐文進教為親督責,著令回華,是十八歲時也。” 意志堅強的孫中山并沒有因此終止西化的步履,并沒有停止對改良中國方案的探索。1883年7月,回到國內的孫中山進入香港基督教圣公會所辦的拔萃書院(Diocesan Home)讀書。同年11月,孫中山與好友陸?zhàn)〇|一起在美國牧師喜嘉理的主持下,在香港必列者士街綱紀慎會堂接受了洗禮,成為基督徒,并改號為逸仙。1885年4月,孫中山轉入皇仁書院學習。一年后又轉學至廣州博濟醫(yī)院的附屬醫(yī)科學校即南華醫(yī)學堂學醫(yī)。該校系美國基督教長老會所辦,始于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是亞洲最早的西式醫(yī)院。1887年9 月,孫中山轉入香港西醫(yī)書院求學。何啟與孫中山的友誼由此開始?! 『螁⑴c孫中山是如何相識、相知的,目前尚沒有一份完整的記載,但是。答案可以在合理的推測中找到。大致說來,起因不外乎如下幾點:兩人都有求學海外的經歷,同是皇仁書院的校友,同是上帝的子民;何啟娶英國名門閨秀為妻的神奇故事,自然是年輕的中國學生們課下議論的熱點;何啟在香港西醫(yī)書院擁有的“兩個惟一”——管理機構中惟一的中國人,教師隊伍中惟一的中國人,理所當然地會成為學子們仰慕的對象、接近的目標。再者孫中山自身也是很優(yōu)秀的。大學一年級和大學四年級時,孫中山在何啟講授的“生理學”和“法醫(yī)學”兩門課程的考試中,成績都居全班第一。上述種種原因,二位走到一起、談到一處也就再自然不過了?! ?hellip;…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