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4 出版社:上海遠東出版社 作者:張建智 頁數(shù):262 字數(shù):186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以嶄新的視角、流暢的文字,敘述了金庸曲折而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生經(jīng)歷。作者另辟蹊徑,以一九四九年為分水嶺,熔哲理于文采,描繪了金庸所走過的不同時代的歷史和世人的心態(tài)變遷。
作者簡介
張建智,我之煮字生涯,既有坐冷板凳寫出的學術論文和專著,也有對人生追求和對生命精神探索的散文隨筆。我讀書很雜,所寫更雜,不喜妙冷飯,總想另辟蹊徑把所感所悟撰寫成文,以自好并與人共析。主要著作:《張靜江傳》、《中國神秘的獄神廟》、《嘉業(yè)南潯》、《易經(jīng)與經(jīng)營
書籍目錄
時代的金庸與武俠的金庸(代序)上篇 1949年前的金庸 第一章 如日初升 一、新生的共和國 二、一石激起千層浪 三、為了燦爛的前途 四、踏上故都北京 五、夢斷外交官 第二章 海寧查家 一、袁花鎮(zhèn)的傳說 二、江南有數(shù)人家 三、查文清與丹陽教案 四、父親的藏書 第三章 漫漫求學路 一、老師章克標 二、母校如慈母 三、母親病亡 四、惜別碧湖聯(lián)高 五、爛柯山的石梁 六、留戀湘西 七、到重慶讀大學 第四章 抗戰(zhàn)后的生涯 一、新聞事業(yè)的開端 二、進入《大公報》 三、白手赴香江 四、一個時代的終結下篇 1949年后的金庸 第五章 五十年代的日子 一、從《大公報》到《新晚報》 二、俠氣滿香江 三、書劍碧血露鋒芒 四、別了,《大公報》 五、“觸電”長城 六、射雕一出、莫與爭鋒 第六章 創(chuàng)立《明報》 一、告別“長城” 二、初創(chuàng)《明報》 三、苦撐局面 四、《明報》發(fā)展的契機 第七章 審慎而靈活的報業(yè)生涯 一、健筆寫社評 二、參悟佛經(jīng)寫“天龍” 三、世界,你好 四、風雨飄搖中的《明報》 五、政治寓言:笑傲江湖 第八章 《明報》集團的崛起 一、海上升“明月” 二、《明報》的多元發(fā)展 三、《明報周刊》的亮相 四、《鹿鼎記》問世 五、儒俠的經(jīng)營風格 第九章 從“俠”到“儒” 一、掛印封筆 二、十年修訂 三、寶島之行 四、離婚與喪子 五、董橋接手《明報月刊》 第十章 二十八年后的回歸故土 一、北望神州 二、見到鄧小平 三、廖承志的宴請 四、故國萬里游 第十一章 為香港回歸參政議政 一、回港后的暢談 二、關注香港的前途 三、為基本法草案再赴北京 第十二章 竹里坐消福,花間補讀書 一、部署引退 二、淡出《明報》 三、在牛津做訪問學者 四、筆戰(zhàn)彭定康 第十三章 退而不休 一、與第三代領導人的會面 二、放下無求心自在 三、《明報》再度易主門 四、任浙大教授和院長 五、《鹿鼎記》尋根湖州行 第十四章 金庸生活談片 一、在北大演講 二、岳麓書院講“中國歷史大勢” 三、“崇拜”女性 四、評點的風波 五、王朔詰難金庸 六、頻活動、漫話人生 七、影視劇中的金庸小說 第十五章 浙大辭職風渡 一、風波緣起 二、金庸站在風波口 三、塵埃落定 四、風波后的反思 第十六章 再探求一個燦爛的新世紀 一、作客《南方人物周刊》 二、金庸小說終結版的問世 三、金庸小說進課本的是與非 四、從為金庸塑像說起 五、燦爛的新世紀與金庸附錄 金庸生平大事年表主要參考書(篇)目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書摘影視劇中的金庸小說 打開電視機,隨便翻幾個頻道,部有一兩部根據(jù)金庸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正在熱播之中;上網(wǎng)瀏覽娛樂新聞,總會看到某導演準備再拍金庸著名小說的消息,網(wǎng)友們對某部由金庸小說改編而成的影視劇的褒貶意見更是不一而足、眼花繚亂,其影響力的深遠廣泛,由此可見一斑。 最初將金庸小說改編成電影搬上熒幕始于50年代初,當時香港電影界還是粵語片的天下。1958年《射雕英雄傳》被搬上熒幕,導演是拍“黃飛鴻系列”片的著名導演胡鵬,他是當時最好的武俠電影導演,以此開始了金庸小說上熒幕的先河。 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經(jīng)濟騰飛,民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電視機走進了干家萬戶,于是電視劇也作為一種主流傳播方式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關注。金庸小說采用的是章回體形式,這與電視劇以集為結構、每集留有懸念的特點十分契合,因此許多導演紛紛將金庸的小說改編成電視劇,出現(xiàn)了把金庸小說改編成電視劇的熱潮。香港導演范秀明就憑借改編《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為電視劇而一舉成名,至今1983版的《射雕英雄傳》及《神雕俠侶》仍是許多金庸迷們心目中的經(jīng)典,片中的一些經(jīng)典場景和對話還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這一時期,在金庸劇中也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演員:如今憑《花樣年華》摘取戛納影帝桂冠的梁朝偉以其成熟、內斂的氣質為人們所熟悉,但他也出演過《鹿鼎記》中的韋小寶,而且把韋小寶這個精明、無賴、好拍馬溜須的小人形象演得活靈活現(xiàn),比起在內地大火的周星馳和陳小春版的《鹿鼎記》,其搞怪幽默有過之而無不及。 劉德華當年挑大梁出演男主角的第一部戲正是1983版的《神雕俠侶》,劉德華從此星途燦爛,在香港及內地大紅大紫起來。而1983版的《射雕英雄傳》熱播后,飾演郭靖、黃蓉的黃.日華和翁美玲更是讓人們心目中的靖哥哥和蓉兒永遠定格了下來。黃日華將郭靖這個“傻小子”刻畫得入木三分,把郭靖的憨厚、木訥、正直表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而翁美玲更是仿佛為蓉兒而生的演員,她笑起來微露的兔牙、生氣時撅起的小嘴唇、想鬼主意時轉來轉去的黑眼珠,她的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都讓蓉兒這個嬌俏、靈氣、任性、聰慧的人物形象一點點立體豐滿起來。 《射雕英雄傳》是金庸小說在內地流傳最廣的一部,一是因為它是內地最早出版的金庸小說,二是因為電視劇《射雕英雄傳》在內地的熱播,筆者依稀還記得當《射雕英雄傳》片頭音樂響起時,有多少家庭圍在電視機旁爭看《射雕》的情景……許多孩子都精心收藏起黃日華和翁美玲的貼紙,他們應該是那個時代孩子心目中最早的偶像吧。 到了90年代,金庸武俠小說又在香港電影界掀起了一股熱潮,一些具有革新精神的新銳導演紛紛對金庸武俠小說的內容進行了剖析,并加進一些藝術或商業(yè)元素,令觀眾耳目一新。這期間最具代表性的導演當推香港新潮導演許鞍華、執(zhí)導周星馳一系列影片的向華勝和向華強兄弟、香港電影“鬼才”徐克以及最早為世界影壇承認的香港電影人胡金銓。同期最具代表性的影片則是1990年由徐克監(jiān)制、胡金銓導演的《笑傲江湖》,要在短短90分鐘內表現(xiàn)出原著磅礴的場景、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以及深遠的意境,實在不易,但這部《笑傲江湖》卻在這幾個方面都表現(xiàn)得較為成功。徐克以奇幻、浪漫、天馬行空的手法把這部《笑傲江湖》拍得瑰麗絢爛、與眾不同;而動作指導程小東則把電影中的打斗場面設計得飄逸瀟灑,頗有寫意古風,極具觀賞性和藝術性。一部好的電影絕離不開好的配樂,而為這部《笑傲江湖》配樂的,正是與徐克合作最多的音樂人,也是他的最佳拍片搭檔之一、與金庸同屬“香港四大才子”的黃■。黃■的音樂與氣質都十分適合《笑傲江湖》,他用沙啞的聲音唱著“滄?!曅Γ咸蟽砂冻?,浮沉隨浪,只記今朝”,配上他為《笑傲江湖》制作的音樂,儼然有森森古意,或快意、或茫然,或瀟灑、或縹緲,令人回味無窮。 但真正賦予這部《笑傲江湖》以深遠意境的是導演胡金銓,他那獨有的人文意境彌漫于整部電影。胡金銓是一個醉心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美感的人,他喜愛中國山水畫中的空靈,并把這種美學帶入他的電影中,他用光用影用云霧,一點一滴地滲透進中國傳統(tǒng)式的詩意。同時他也注重故事性,他鏡頭的美化決不只給人視覺享受,他同樣注重鏡頭所傳遞的內涵。后來的香港電影人都對胡金銓的電影推崇備至,之后的香港武俠電影再也沒有達到胡金銓所達到的人文高度。著名學者、胡金銓的好友李歐梵先生曾說:“李安的《臥虎藏龍》可謂是向胡金銓致敬之作,特別是俠女,但卻缺乏歷史感,成了一種‘混片’,金銓的意境雖是視覺的產物,但沒有對中國古典文化潛移默化的功夫是拍不出來的。” 內地根據(jù)金庸小說改編電視劇雖然起步較晚,但聲勢浩大,中央電視臺的大宣傳、大制作、大投入有與港臺經(jīng)典改編劇比拼之勢。而張紀中導演更是成了改編金庸小說的專業(yè)戶,從一開始的《笑傲江湖》,到后來的《射雕英雄傳》和《天龍八部》,再到《神雕俠侶》,張紀中在外界的批評、指責甚至叫罵聲中一路走來。改編金庸小說已成為一項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拍得好了,觀眾們可能更多歸功于原著;若拍得不好,則會引來廣大“金迷”的一片噓聲,并被大罵糟蹋了金庸原著。香港目前已經(jīng)很少再翻拍金庸的小說了,編劇們往往根據(jù)金庸小說人物塑造或情節(jié)鋪陳的細節(jié)精華,觀察現(xiàn)實生活百態(tài),來構思鮮活而有生命力的劇本,以此來豐富電視劇的內容。 P212-215
編輯推薦
《儒俠金庸傳》,這是繼冷夏的《文壇俠圣金庸傳》和傅國涌的《金庸傳》之后,第三部關于金庸的傳記。與同類作品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張建智的這部傳記不是從金庸出生寫起,而是從1949年其進京求職開始。本書將金庸個人命運的軌跡放置在時代巨變之中,融哲理于文采,敘述了許多金庸鮮為人知的生活軼事及其所走過的那個時代的歷史變遷。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