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作者:揚之水 頁數(shù):283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東風染得千紅紫,曾有西風半點香”,出自南宋楊萬里的《木犀二絕句》,此借來擬喻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佛教藝術(shù)中的名物大致相同的演變經(jīng)歷。所謂“半點”,相對言,是少,也可以說它從未成為主流,更未能動搖中土之“體”。然而就絕對數(shù)量而言,此“半點”卻也頗有可觀。“西風”吹過,每每留下痕跡,只是很快即為“東風”之強勢所“化”,最終是“東風染得千紅紫”,此際則已難辨外來痕跡了。
作者簡介
揚之水,浙江諸暨人??孔詫W考入三聯(lián)書店,于1986年至1996年擔任《讀書》雜志編輯。張中行《負暄三話》為其立傳。1996年起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師從孫機先生開始深入研究文物考古,用考古學的成果來研究文學作品,著作有《終朝采藍》、《古詩文名物新證》、《詩經(jīng)名物新證》、《先秦詩文史》、《明式家具之前》、《奢華之色》等。
書籍目錄
序一 樊錦詩序二 羅世平佛入中土之“棲居”(一)——敦煌早期至隋唐石窟窟頂圖案的意象及其演變一、藻井和幄帳二、金博山與摩尼寶三、“垂鱗”與翠羽四、寶交飾結(jié)語佛入中土之“棲居”(二)——帳、傘、幢、幡細部構(gòu)件的考訂一、帳:帳額,垂額,瀝水,蒜條,簾押二、幢、傘,華蓋:錦屋、者舌、帶、柱子三、幡“大秦之草”與連理枝——對波紋源流考一、對波紋與“忍冬”二、“忍冬紋”與“大秦之草”三、卷草.對波:式樣之一四、卷草.對波:式樣之二五、對波紋在唐代的演變六、余論丹枕與統(tǒng)蜒余論牙床與牙盤壹、牙床:都蘭吐蕃墓出土的一組彩繪木構(gòu)件貳、牙盤一、牙盤之用途:唐至兩宋二、牙盤形制之一:所謂“連蹄”三、牙盤形制之二:所謂“腳”四、兩宋牙盤五、余論從禮物案到都丞盤一、書案.牙盤.禮物案二、欄桿桌子.欄桿高幾‘都丞盤三、結(jié)語掆鼓考一、擁鼓考二、龜茲舍利盒樂舞圖的含義象輿一、庫木吐喇石窟笫窟壁畫中的“象輿”二、青州傅家北齊畫像石中的“象戲圖”凈瓶與授水布施:須大孥太子本生故事中的凈瓶立拒舉瓶荃提附論 磁縣灣漳北朝壁畫墓鹵簿圖若干儀仗考附論 蘭湯與香水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佛陀在印度,是一位由苦修者而成就的覺悟者,在很長的時期內(nèi),本土是沒有圖像的。這時候用來象征佛陀的或是菩提樹,或是傘蓋、坐具。以后的貴霜王國時期,犍陀羅和馬圖拉的佛教藝術(shù)里都出現(xiàn)了佛陀的形象,在犍陀羅浮雕表現(xiàn)最多的佛傳故事中,佛陀理所當然地使用了世俗生活里王子貴族的儀衛(wèi),如象輿、傘蓋、起居坐具之類。佛教東傳,中土的工匠似乎沒有想到為遠來的佛陀去別創(chuàng)一個居住的天地,卻是以原有尊崇之意的幄帳用來安置新的信仰世界中的人物。此際便將異域新風與本土固有的造型藝術(shù)相結(jié)合,復以不同的搭配創(chuàng)造出許多自由活潑的變體。 作為禮拜空間的佛教石窟,窟頂圖案是整個布局中最富裝飾意趣的部分,紋樣的取用和安排也因此最為靈活。它的設(shè)計,不同于四披、四壁,即不必依憑特定的經(jīng)典來組織畫面,而重要在于營造氣氛。在并不敞亮有時甚至是幽暗的空間里,它是用來籠罩這一方天地的暖色,而與佛陀的慈悲憫人相呼應,于是引導信眾摒除貪嗔愛癡,進入一個純美吉祥的世界,如聞佛法,如聆梵音,而歡喜贊嘆。研究敦煌石窟中的圖案,窟頂自然分量最重,相關(guān)的研究成果也很多。不過關(guān)于圖案構(gòu)成各個細節(jié)的定名,似乎討論很少,常見的稱謂是“垂帳紋”、“垂幔紋”、“瓔珞鈴鐺紋”、“長桶形彩幡鈴鐺紋”,等等。而這樣的名稱,并不能夠真正反映圖案的意象來源,也很難揭示圖像在歷史進程中發(fā)展演變的內(nèi)在含義。因此從若干細節(jié)的定名人手,也許有助于推進我們的認識。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