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出殷周金文集錄二編(精)

出版時間:2010-2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劉雨,嚴(yán)志斌 編著  頁數(shù):全四冊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近出殷周金文集錄》(下簡稱《近出》)收器與《殷周金文集成》銜接,始于《集成》各冊截稿之日,止于1999年5月底。本書(下簡稱《近出二》)編輯大體依照《集成》和《近出》的體例,器物始收時間與《近出》銜接,截止時間大體到2007年底,編1346號(中間缺1142號、1202號,實收1344器)。    《近出二》收錄的資料中有一些對先秦青銅器及其銘文的研究以及各相關(guān)學(xué)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下面擇要舉例加以說明:    《近出二》收器中有五件商代前期器,分別是127眉鼎、128甘鼎、804亙學(xué)、826武父乙蠶、837甲壺。特別是1995年河南安陽小屯村出土的武父乙蠶,該器出土于一商代建筑基址中,器物時代明確,早于殷墟時期。器有管狀流,款足分襠,有鏨,腹飾形紋。此器與一般蠶類器明顯不同,應(yīng)屬鬻類。通常商代前期的有銘銅器,皆僅存一至二字,該器多至“武父乙”三字,亦很少見?!拔洹弊謶?yīng)該理解為族徽名號,“父乙”是作器者父輩的日名。近年來形制與其類似的無銘青銅鬻有多處出土,包括河南二里頭文化也出土過類似的無銘青銅鬻,這些器的形制及其功用與龍山文化陶鬻有著明顯的承續(xù)關(guān)系,差別較大的部分是流,龍山文化陶鬻的流是開放式的,二里頭晚期及商代前期銅鬻的流是管狀的,這種形制上的差別,應(yīng)視為過渡和進步,如果按時代先后把龍山文化陶鬻——二里頭晚期無銘青銅——商代前期武父乙鬻排列起來,陶鬻與銅鬻之間顯然尚有缺環(huán)。遣使我們想起《集成》編輯時被有意去掉的一件器——《西清古鑒》32.16著錄的青銅鬻(原名周子孫匝),乾隆年間此器曾收藏在清宮,系仿龍山文化陶鬻而作的青銅器,其腹部及流與龍山文化陶鬻近似,其腹部所飾公形紋,與武父乙鬻近似,其上有族徽銘文“奄”,該器形制恰好處于陶、銅之間,可以填補這個空白。

書籍目錄

第一冊  前言  凡例  正編  一、樂器類(1—54)    鐘(1—30)、鑄(31—50)、鐃(51—53)、鐸(54)  二、蒸煮食器類(55—339)    鬲(55—95)、甌(96—126)、鼎(127—339)第二冊  三、盛置食器類(340—487)    簋(340—442)、盈(443—458)、籃(459—475)、敦(476—480)、豆(481一483)、鍪(484—485)、匕(486—487)  四、酒器類(488—912)    卣(488—548)、尊(549—592)、觶(593—621)、觚(622—686)第三冊  爵(687—791)、角(792—803)、學(xué)(804—812)、兕?。?13—816)、蠶(817—830)、壺(837—878)罌(879—892)、缶(893—894)、方彝(895-902)、斗(903—904)、勺(905—908)、耳杯(909—912)第四冊  七、兵器類(1043—1345)    戈戟(1043—1255)、矛(1256—1273)、劍(1274—1301)、鈹(1302—1324)、雜兵(1325—1345)補遺(1346)附錄索引銘文人名索引銘文官名索引銘文地名索引銘文族名索引附表器物出土地表器物現(xiàn)藏地表器物時代分期表引用書刊著錄表后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近出殷周金文集錄二編(精)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基本資料,無需多說~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