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再續(xù)集)

出版時間:2011-9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鄒衡,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 編  頁數(shù):322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共收集夏、商、周時代考古學論文44篇,第一部分夏文化,第二部分商文化,第三部分周文化,第四部分邊區(qū)青銅時代文化,第五部分綜論,第六部分學術(shù)史。本書可供夏商周專業(yè)人員和先秦史研究人員作參考用書。

作者簡介

鄒衡(1927-2005)湖南澧縣人。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中國殷商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考古學會常務(wù)理事鄒衡先生因病醫(yī)治無效,于2005年12月27日21:00不幸逝世,享年78歲。
鄒先生被譽為“夏商周考古第一人”,其對於中國考古學發(fā)展所作出的貢獻是難以計量的!

書籍目錄

第一部分 夏文化
 第陸伍篇 關(guān)于夏文化的上限問題——與李伯謙先生商討
 第陸陸篇《虞夏時期的中原》序
 第陸柒篇 中國文明的開始
 第陸捌篇《文明起源與夏商周文明研究》序
 第陸玖篇二里頭文化的首和尾
第二部分 商文化
 第柒拾篇 《三代文明研究》(一)序言
 第柒壹篇邢臺與先商文化、祖乙遷邢研究
 第柒貳篇 “下七垣文化”命名的商榷
 第柒叁篇 商文化的起源和發(fā)展(提要)
 第柒肆篇《夏商文化論集》序
 第柒伍篇先商文化之研究
 第柒陸篇盤龍城的發(fā)現(xiàn)及其價值
 第柒柒篇 《盤龍城——一九六三年至一九九四年考古發(fā)掘報告》書評
 第柒捌篇《關(guān)中商代文化研究》序
 第柒玖篇《鄭州商城“毫都說”商榷》之再商榷
 ……
編后記
勘誤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插圖:第一部 分夏文化第陸伍篇 關(guān)于夏文化的上限問題——與李伯謙先生商討李伯謙先生對于二里頭文化1~4期是夏文化的觀點是贊同的,對于夏文化的上限則提出過比較新穎的見解,認為“二里頭類型是‘后羿代夏’以后的夏文化,夏代初期文化應(yīng)包括在王灣三期之內(nèi)”。具體地說,“以臨汝煤山二期為代表的由王灣三期文化到二里頭文化的過渡類型遺存,可能就是夏代初期的文化”[1]。李先生的根據(jù)主要是:羿為少皞氏族的人,其居地或在少皞故地今山東曲阜左近,羿的固有文化亦應(yīng)即以山東龍山文化為代表的夷人文化?!疤凳薄ⅰ昂篝啻摹币院?,隨著夷人入主華夏,夷人的傳統(tǒng)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必然大量涌入中原,并與傳統(tǒng)的中原文化相融合。又據(jù)碳十四年代測定,山東龍山文化的年代約在公元前2035年±115年~前2405年±170年,其晚期基本上與夏代初期相當;王灣三期的年代范圍約在公元前2005年±120年~前2450年±130年之間,其上限已超出夏代,下限與據(jù)文獻記載推算的夏代初期相當。根據(jù)有關(guān)文獻推算,夏代約始于公元前23世紀至21世紀,而二里頭一期的碳十四測定的年代與之相比,則明顯要晚,基本不超出公元前20世紀,比從文獻記載推算的夏代最晚始年晚約幾十年至一百多年。顯然,二里頭一期不是最早的夏文化[2]。乍看起來,李文的根據(jù)似乎是比較充實的,邏輯也是比較嚴密的。不過,李文所舉出的材料是否都很可靠,推演的方法是否都很合適,我讀了李文之后,不覺都有點困惑,特寫此文與李先生商討。一《說文》四上羽部:“羿,羽之羿風,亦古諸侯也。一曰射師?!薄墩f文》十二下弓部:“,帝嚳射官,夏少康滅之?!墩撜Z》曰:‘善射?!贝硕謱崬橐蛔?。《淮南子?本經(jīng)訓》曰: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兇水之上,繳大風于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萬民皆喜。從以上可知,自嚳至堯,羿皆當征討之任,后又被夏少康所滅,其壽至少數(shù)百歲了。顯而易見,羿并非常人,其為神話中人物無疑?!蹲髠鳌废骞哪?,載魏絳之言曰: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遷于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獸。棄武羅、伯因、熊髡、尨圉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讒子弟也。伯明后寒棄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為己相。浞行媚于內(nèi)而施賂于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樹之詐慝以取其國家,外內(nèi)咸服。羿猶不悛,將歸自田,家眾殺而烹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諸,死于窮門。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澆及豷。恃其讒慝詐偽而不德于民。使?jié)灿脦?,滅斟灌及斟尋氏。處澆于過,處豷于戈。靡自有鬲氏,收二國之燼,以滅浞而立少康。少康滅澆于過,后杼滅豷于戈。有窮由是遂亡。又《左傳》哀公元年,載伍員之言曰:昔有過澆殺斟灌以伐斟,滅夏后相。后緡方娠,逃出自竇,歸于有仍,生少康焉。為仍牧正。惎澆,能戒之。澆使椒求之,逃奔有虞,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有田一成,有眾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眾,撫其官職,使女艾諜澆,使季杼誘豷,遂滅過戈,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從以上記載,可知羿浞是兩次代夏;第一次是后羿自遷于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時在夏太康之時;第二次是過澆殺斟灌以伐斟尋,滅夏后相。羿浞二世,共約三四十年之譜。司馬遷《夏本紀》于此不記一言,張守節(jié)以為是“馬遷所為疏略也”(《史記?夏本紀?正義》);司馬貞更謂其“疏略之甚”(《史記?夏本紀?索隱》)。實則此二世夏雖已亡,是失其王位,而君位仍在繼續(xù)。史遷據(jù)《系世》乃記“太康崩,弟中康立..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少康立”,而未言羿浞之事者,或其疑魏絳、伍員之言乃神話傳說,不能盡據(jù)為信史也。因《左傳》、《天問》有在羿前加夷字者,近世學者多以為羿為夷人,徐旭生更以為羿為少皞氏族的人。他說:皋陶與后羿全是屬于少皞氏族的人(《路史》注說“羿以女偃出皋陶”,不知有根據(jù)否),少皞之虛在今曲阜,而曲阜古名窮?;蚩丈?,有窮的名或與窮桑有關(guān)系。《左傳》說“后羿自遷于窮石”,《括地志》:“故城在滑州衛(wèi)城縣東十里?!笨继苹莞焦l(wèi)南縣,沒有衛(wèi)城縣,“城”當為“南”的訛誤。衛(wèi)南在今河南滑縣境內(nèi)。窮石不知何地[3]??梢娦焓喜⑽囱贼嘀示右欢ㄔ谇?。他只是說“有窮的名或與窮桑有關(guān)系”,未敢說“有窮就是窮桑”。至于窮石,他則更直接地說“不知何地”,總不會又在曲阜吧。李先生據(jù)徐說斷言后羿故里是在曲阜,并未作任何考證??v然羿可屬于東夷集團,而據(jù)徐氏所言:“這一集團所居的地域,北自山東北部,最盛時也或者能達到山東的北部全境。西至河南的東部,西南至河南的極南部。南至安徽的中部;東至海?!保?]這樣廣闊的地域,何以見得羿之故居必在曲阜。何況徐氏所論是指史前時期,而后羿代夏卻是歷史時代,這中間恐怕還有不太近的時間距離。至于寒浞,則使其子澆滅斟灌及斟尋氏,然后“處澆于過,處豷于戈”。戈既在宋鄭間,過亦應(yīng)在與戈相去不甚遠處,斷不會在掖縣北之過鄉(xiāng)?!端?jīng)?陰溝水》有濄水,似亦不可不考慮的。杜預(yù)《左傳》襄公四年注:“,羿本國名。寒,國。北海平壽縣有寒亭。有鬲,國名。今平原鬲縣。斟灌及斟尋,二國。樂安壽光縣東南有灌亭。北海平壽縣有斟亭。”按杜預(yù)所注《左傳》地名,凡言有者,皆是疑辭,連他自己也都是沒有把握的。后世學者言《左傳》地名者,多據(jù)杜說,于是把羿澆代夏的有關(guān)地名,乃延至山東境內(nèi)。我曾經(jīng)做過些考證,認為這些都是靠不住的[5]。杜預(yù)說戈在宋、鄭之間似有可能。張守節(jié)卻說“故鬲城在河南密縣界”(《史記?夏本紀?正義》)。據(jù)《晉地記》所言:“河南有窮谷,蓋本有窮氏所遷也。”(《史記?夏本紀?正義》引)《汲冢古文》云:“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保ā妒酚?夏本紀?正義》引)《括地志》云:故尋城在“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里”(《史記?夏本紀?正義》引)。現(xiàn)在更有人主張斟尋就在偃師二里頭。可見這些地名多在河南省,充其量延及豫東、豫北地區(qū),斷不可遠至偃師以東千里之外的青、兗之域。二李先生泛言山東龍山文化,實際上,標準的山東龍山文化主要是指山東京滬路以東地區(qū)的龍山文化。京滬路以西的龍山文化則深受河北龍山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的影響,不僅非標準的山東龍山文化,有的甚至可以直接稱之為河北龍山文化或河南龍山文化了,尤以聊城地區(qū)和菏澤地區(qū)為甚,盡管有地區(qū)的差別。山東龍山文化與河北龍山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相互都有影響是盡人皆知的事實,而李先生卻認為隨著后羿代夏,山東龍山文化才大量涌入中原,并與傳統(tǒng)的中原文化相融合,從而形成二里頭文化,所以二里頭文化的內(nèi)涵中有不少山東龍山文化的因素。關(guān)于這一點我卻有點不解了?,F(xiàn)在學術(shù)界已經(jīng)公認,二里頭文化乃脫胎于豫西的龍山文化,盡管二者還有顯著的差別。這種差別絕對不是由于山東龍山文化的融入,而是由于二里頭文化本身的發(fā)展。因為二里頭文化早期最主要的幾種陶器,如占很大比例的籃紋、繩紋、方格紋夾砂中口深腹罐,花邊口緣繩紋淺腹小口罐,短侈口鼓腹籃紋或細繩紋帶柄平底盆或甑,籃紋或繩紋刻槽研磨盆,矮領(lǐng)繩紋大口尊,籃紋、箍紋大口缸、小口折肩急收小平底甕或罍,帽尖頂折腹器蓋等,都與山東龍山文化毫無關(guān)系,后者多素面或磨光,極少有著紋飾的。而與豫西的龍山文化卻有比較緊密的關(guān)系,如夾砂中口罐、短侈口鼓腹帶柄平底盆、小口甕等,形制都比較接近,而燒成溫度有高低之分,陶壁有薄厚之別,紋飾有粗細的不同。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再續(xù)集)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條)

 
 

  •   名家考古研究,不可不看,對于研究學術(shù)史的也很有幫助。
  •   鄒衡先生的論文集這是第三本,值得收藏
  •   鄒衡先生的大作,對于研究三代考古的人來說,此乃經(jīng)典之作……
  •   是我一直期盼的一本書,很有收藏價值.
  •   一位認真做學問的老先生值得尊敬!書籍的學術(shù)價值很好,建議把前面的1、2集都買上學習,這樣收益一定很大!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