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吳寧 編 頁數(shù):523 字數(shù):778000
前言
在趙爾宓院士即將迎來八十壽辰之際,先生將自己近五十年來發(fā)表的科學論文選編成了這本《趙爾宓選集·上卷》。我作為晚一輩的科研工作者,十分榮幸地為此書作序。 趙爾宓先生是我國杰出的兩棲爬行動物學家,是世界在此領域著名的學者之一,也是我國兩棲爬行動物學奠基人劉承釗學部委員(院士)的學生和學術繼承人。先生在蛙卵水外發(fā)育、兩棲爬行動物分類分布和地理區(qū)劃以及東亞島嶼動物地理學等諸多領域皆具很深的造詣。在選集起始,趙先生深情緬懷了恩師劉承釗院士、秉志院士和徐福均老師,老一輩科學家對待科學的嚴謹態(tài)度與永不言棄的精神激勵著趙先生至今仍潛心從事他終生熱愛的基礎研究工作且筆耕不輟,為兩棲爬行動物學學科的發(fā)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覈巧锒鄻有再Y源相當豐富的國家,特有物種更是多達數(shù)千種。但是近百年以來,人類開發(fā)活動不斷加劇,森林的消失、草原的退化、城市的擴張、廢物的排放,無不導致了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的破壞甚至喪失,加上人們對野生動物的亂捕濫殺,使大量物種正以驚人的速度瀕臨滅絕。其中,兩棲爬行類動物更是當今世界上生存形勢最為嚴峻的動物類群。如何有效地保護包括兩棲爬行類動物在內(nèi)的各種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已經(jīng)成為擺在人類面前的一個刻不容緩的緊迫任務。深入了解和研究有關兩棲爬行動物的相關知識,不僅能啟迪人們特別是年青一代對該類動物的興趣和關心,培養(yǎng)人們熱愛自然和生命的美好情感,體會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諸多益處,同時還能從科學的角度系統(tǒng)地認知世界。這也是在趙爾宓先生八十壽辰之際出版這本《趙爾宓選集·上卷》的重要意義所在?! 囤w爾宓選集·上卷》雖然是一本專業(yè)的學術著作,但它不僅是學術界的一本重要參考文獻,同時也是一位科學家觀察和認識世界的思想?yún)R集,并呈泉涌之勢在幾十年后的凸現(xiàn)??茖W研究需要積累,科學研究杜絕急功近利,先生的道路為后輩做出了最好的示范。在祖國走過六十華誕之際,回首翹望眾星璀璨的中國科學界,我們的自然科學研究正是因為有一大批像趙先生這樣有志于科學真理探索的仁人志士為之不懈努力,才讓我們看到了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和中國科學的希望曙光。
內(nèi)容概要
《趙爾宓選集·上卷》選擇匯編趙爾宓院士在兩棲爬行動物分類學方面幾十年的研究成果。本選集所收錄的文章都是曾經(jīng)在學術刊物上發(fā)表過的文章,在此作一匯編并增加了一些新的照片。內(nèi)容包括描述的新種若干和建立的新屬2個,新紀錄的一個科和若干種,以及我國涉及這兩類動物的地理分布和區(qū)系調(diào)查等方面的論文。縱觀本書,能大致了解趙爾宓院士的研究歷程??晒┯兄居谘芯窟@兩類動物的人士借鑒?! ”緯晒﹦游飳W專業(yè)的研究和教學人員閱讀,也可供生物多樣性研究等相關領域的人員參考。
書籍目錄
序言第一篇 師恩勝海深 1 劉承釗院士的生平及學術成就 2 深切懷念劉承釗老師 3 深切緬懷敬愛的秉志院士 4 深切懷念徐福均老師 5 銅楔蜥卵胎生習性的觀察 6 髭蟾屬Vibrissaphora和種的初步探討,及其與分類學有關問題的討論 第二篇 兩棲爬行動物新分類階元的描述 一、我國蛇類一個科的新紀錄 7 紅尾筒蛇——中國蛇類科的新紀錄 8 First Records of the Pipe Snake (Cylindrophis) in China 二、兩棲動物兩個新屬的建立 9 中國西部小鯢科的分類與演化,兼記一新屬 10 Studies on Hynobiid Salamanders,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Genus 三、我國兩棲爬行動物新種描述 11 四川爬行動物三新種 12 海南島爬行動物三新種 13 西藏爬行動物區(qū)系調(diào)查及新種描述 14 我國蛇類三新種 15 四川烙鐵頭蛇屬一新種 16 我國游蛇亞科兩新種 17 蛇島蝮屬一新種 18 蛇島"蝮蛇"的分類學研究--形態(tài)學的和實驗的研究,兼論蛇島蝮在蛇島上的起源問題 19 貢嘎山區(qū)兩棲爬行動物研究Ⅰ.四川蛇類一新種及一新亞種 20 貢嘎山區(qū)兩棲爬行動物研究Ⅱ.鋤足蟾科齒突蟾屬一新種 21 西藏扁手蛙屬一新種 22 西藏樹蜥屬(蜥蜴亞目:鬣蜥科)一新種 23 西藏裸趾虎屬一新種及腹鏈蛇屬一新紀錄 24 A New Species of Rana from Ningxia Huizu Autonomous Region 25 騰格里蛙的原始描述 26 Eumeces liui:A New Species of Blue-tailed Skink(Lacertilia:Scincidae) from China 27 烙鐵頭蛇屬一新種--莽山烙鐵頭蛇 28 中國閉殼龜屬一新種--周氏閉殼龜 29 A New Frog of the Genus Oreolalax (Pelobatidae) from Sichuan,China 30 四川一新種棘蛙 31 A New Species of Rhabdophis (Serpentes.Colubridae) from Hainan Island,China 32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Laudakia from Xizang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33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Laudakia from Xizang(Tibet) 34 中國一新種蛙及一新種蛇的鑒別特征 35 明全蛙(張村蛙)的描述及其相關問題 36 中國的樹蛙科動物并記樹蛙屬一新種 37 A Re-description of Opisthotropis cheni Zhao,1999 38 山東半島北部沿岸島嶼蝮屬一新種(爬行綱,有鱗目,蝰科) 四、我國兩棲爬行動物新紀錄種 39 新疆龜類的一個國內(nèi)新紀錄--四爪陸龜 40 云南西雙版納游蛇科的兩種國內(nèi)新紀錄--黑紋游蛇和頸斑蛇 41 我國蟾蜍屬的一種新紀錄----史氏蟾蜍 42 Bungarus bungaroides,A Record New to China (Xizang Aut.Reg.)with a Note on Trimeresurus tibetanus 43 A New Record from China-Protobothrops kaulbacki (Reptilia,Serpentes,Viperidae)第三篇 兩棲爬行動物的分布調(diào)查和區(qū)系分析 44 云南省爬行動物調(diào)查及補充名錄 45 秦嶺及大巴山地區(qū)兩棲爬行動物調(diào)查報告 46 貴州省兩棲爬行動物調(diào)查及區(qū)系分析 47 北疆蛇類初步調(diào)查 48 竹葉青蛇在長白山的發(fā)現(xiàn)及其地理分布的探討 49 遼寧省兩棲爬行動物調(diào)查報告 50 貢嘎山區(qū)兩棲爬行動物研究Ⅲ.Rhabdophis屬nuchalis種組的研究 51 貢嘎山區(qū)兩棲爬行動物研究Ⅳ.物種組成與區(qū)系分析(附鳥類采集記錄) 52 西藏南迦巴瓦峰地區(qū)兩棲爬行動物考察 53 西藏爬行動物區(qū)系分析及地理區(qū)劃 54 海南島兩棲爬行動物區(qū)系與動物地理學 55 Report on a Collection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from Sichuan,China 56 南迦巴瓦峰地區(qū)兩柄爬行動物的物種組成及區(qū)系特征 57 香港的兩柄和爬行動物 58 澳門的兩棲和爬行動物 59 四川爬行動物區(qū)系及地理區(qū)劃 60 東北兩柄爬行動物的多樣性及其分布 61 Surveys of Terrestrial Snakes on Hainan附錄 以趙爾宓姓名命名的新屬或新種文獻 62 Proposal for a Replacement Name of the Snake Genus Errnia Zhang,1993 (附:關于莽山烙鐵頭蛇拉丁學名中屬名更改經(jīng)過的說明) 63 四川攀蜥屬一新種--汶川攀蜥 64 The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of Thermophis(Serpentes:Colubridae) 65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Paramesotriton(Caudata:Salamandridae)from Guangxi Zhuangzu Autonomous Region,Southern China致謝
章節(jié)摘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西南大規(guī)模調(diào)查的結(jié)果,劉承釗先后又發(fā)表了大花角蟾(1960年),大短齒蟾、峨眉短齒蟾、金頂短齒蟾(1960年),南江角蟾(1966年),一棘指角蟾、雷山髭蟾(1973年),涼北齒蟾、普雄齒蟾與圓疣齒突蟾(1979年)。劉承釗總計共發(fā)表角蟾亞科21個新種及2個新屬?! ⒊嗅摬粌H描述了角蟾亞科大量新種,建立了兩個新屬,更重要的是他對本亞科許多種的形態(tài)、生活史做了大量的觀察與詳盡的描述,尤其是對本類群的分布、起源與演化提出了自己獨創(chuàng)的見解。譬如,早在1950年出版的《華西兩棲類》中,他就明確指出:“西康中部高原與康東川西山區(qū)是原始的鋤足蟾類物種分化的中心?!彼M一步以短齒蟾屬為例闡述這一觀點“……我在華西考察的結(jié)果,又發(fā)現(xiàn)了秉志、疣刺、史氏與浦氏四個新種,可以說至少還有另三個新種,不過由于只采到蝌蚪與剛完成變態(tài)的個體而未加以定名。目前看來可以肯定短齒蟾屬的分化中心是在四川西部與西康東部及東南部的山區(qū)”(1950年:49-50)。在《中國無尾兩棲類》書中他再次指出:“經(jīng)過多年的調(diào)查研究,對我國西部高山區(qū)的無尾類物種組成已比較清楚,主要特點在于鋤足蟾科PC-lobatidae的物種比其他地區(qū)多;其中短齒蟾的分布中心,目前可以確定在這些山區(qū)?!标P于角蟾屬的分布,他認為:“鋤足蟾類顯然起源于全北界,角蟾是它們侵入東洋界后演化出來的屬,主要分布于東印度群島。而角蟾屬在位于溫帶的華西出現(xiàn)看來是該屬次生地向北擴散的結(jié)果”(1950年:45)。 經(jīng)過多年的野外實踐與資料的積累,劉承釗產(chǎn)生撰寫第三部專著——《關于角蟾亞科的研究》的計劃。1964年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動物學會三十周年學術討論會上,劉承釗提出《中國角蟾亞科的分類探討》,報告中表達了他的初步構(gòu)思,其中特別注意到蝌蚪口部形態(tài)與屬間及屬下分類的關系,并提出建立新屬(掌突蟾屬)的設想;同時,又一次強調(diào)“從種數(shù)及其分布范圍而論,角蟾亞科的分布中心是在橫斷山脈地區(qū)”。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