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汪方華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11-01出版) 作者:汪方華 頁數:368
Tag標簽:無
前言
這是第二次為汪方華先生的著作作序,因為他曾經是我的學生,所以有這樣的榮幸。這本書的內容,部分曾經在各種電影和文化雜志上刊載過,有經典作品的解讀,也有流行影片的文化分析,還有當代電影的熱點分析,作者以他一向的敏銳、精細和熱情,形成了既有感性體驗也有理性闡釋的寫作風格,也為讀者提供了既易閱讀又耐人尋味的電影專業(yè)鑒賞。當然,這本書最核心的部分是其中對中國電影第六代導演的研究?;叵肫饋?,汪方華在這方面的研究應該開始于1990年代中后期。十多年以前,中國電影處在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政治氣氛的緊張、電影工業(yè)的衰落、電影市場的蕭條以及國際空間的復雜,使第六代處在中國一個特殊的時代夾縫中,進退維谷、左沖右突,一方面顯示了他們生存的堅韌力,一方面體現了某些政治的投機性。頻繁的地下、頻繁的違規(guī)、頻繁的被禁、頻繁地浮出水面,使第六代現象成為1990年代中國文化的一個怪異癥候。因而,關于第六代電影的研究,也成為當時一個難于言說的話題。而汪方華的碩士論文題目選擇了這樣一個在當時很具時代感的題目,并得到了答辯委員們的認可。記得2000年,我在美國訪問研究,上海一家出版社曾約我們撰寫一部關于中國電影第六代的著作。于是,我邀請了汪方華根據他的碩士論文和后來為《母語》雜志寫作的幾篇對于第六代導演的訪談,加上我自己寫的幾篇文章,重新整理成了一部關于第六代導演和演員的著作。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為第六代電影留出一個時代備忘。盡管我們一開始就意識到這個主題在當時的敏感和風險,但還是沒想到經過幾次修改后,出版社告訴我們書稿終審還是被否定了。這種現象,與當時的禁片現象一樣,不過是一個特殊年代的普遍性文化現象而已,為我們留下的是耐人尋味的歷史文化記憶。
內容概要
這是一部集中筆墨探討中國電影第六代導演及其作品的研究著作。作為一個特定年代的電影現象,盡管第六代已經成為過去,在各種主流媒介上,關于第六代的話題也幾乎沒有任何敏感性了,但是,對于曾經的那一段坎坷經歷,以及第六代形成的一套電影的操作模式、敘述模式和價值模式,記錄和研究當代中國電影史上這一特殊現象,既具有電影歷史的意義,也具有某種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
汪方華,浙江人,廣播電視學博士,青年電影理論家。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學科帶頭人;英國格拉斯哥大學藝術學院榮譽研究員,英國諾丁漢大學國際研究院研究員。著有《通俗電視劇美學:當代中國文化語境中的通俗電視劇》(汕頭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現代電影:極致為美——后新浪潮導演研究》(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在《文藝研究》、《電影藝術》、《當代電影》、《現代傳播》等學術期刊發(fā)表論文50余萬字、主持,參與多項國家級課題。
書籍目錄
序言第1章 中國電影第六代——叛逆與皈依/1一、第六代導演的誕生背景與成長歷程/1成長備忘:從“流浪北京”到“過年回家”/6無名且無力的一代/7文化合謀的產物/11生活是悲苦的,電影是幸福的/13體驗的電影與電影的體驗/15流浪與回家/24二、第六代導演作品的敘事主題與藝術特色/31青春焦慮和成長記憶/32邊緣處境的敘述/33非常規(guī)敘事/35電影語言的穿透力/37現實書寫與書寫現實/41三、第六代導演的電影走向與前景展望/46長大難成人/46調整與修正/47歸去來兮/49四、第六代導演的現在時(續(xù))/50市場導向的中國電影/51香港、內地合流/51創(chuàng)作轉型/52第六代導演之生存艱難/52現實?生命?堅守/53弱勢群體的人性故事/54追求電影性和個人表達/57對第六代導演創(chuàng)作的思考/64五、第六代導演訪談及創(chuàng)作年表/67路學長:電影是生命的一種存在方式/67純真又有個性——管虎訪談錄/74生活是悲苦的,電影是幸福的——張元訪談錄/78何建軍——葛優(yōu)跳槽后新找的“主兒”?/87朝圣的旅程——賈樟柯訪談錄/93王小帥的《自行車》/99傳呼阿年/107金琛:我看第六代/115“像雞毛一樣飛舞”的孟京輝/120其他第六代導演生平及其作品名錄/127第2章 堅硬的影像/134《紅色戀人》:主旋律影片的一次成功嘗試/134《甜蜜蜜》:純美的注視/137《東邪西毒》——江湖的絕望/141《我愛廚房》:孤獨與愛/142吳文光的新紀錄電影/144何建軍和“新私人電影”/148《牽?;ā罚和甑谋枰磺?50《小武》:一部關于生命和生存的力作/152殤:王小帥的《扁擔?姑娘》/154《緊急迫降》:有一點缺憾/155《益西卓瑪》:一部抒寫藏女情愛的影片/157《天浴》:沉靜中消失/158平民理想?快樂體驗——評《沒完沒了》/160《那山?那人?那狗》之菁菁世界/161《漂亮媽媽》:點一盞心燈/163《花樣年華》:一個都市的背影/164《臥虎藏龍》:李安化蛹為蝶/165《我的父親母親》:一部具有人文深度的影片/167《芬妮的微笑》的敘事策略/168《天字碼頭》:一部關于寬容的影片/172守護尊嚴——評影片《生死抉擇》/173敘事視線游弋的《蘇州河》/175《明亮的心》:數碼時代的英雄童話/178源于生活的《天下無賊》/180獨享艱難——評影片《沒事偷著樂》/181秋日絮語——品評電影《苦茶香》/182好電影,與現實有關?——與新片《彩練當空舞》有關的一個話題/184《千里走單騎》:再現一個有情世界/186《菊花茶》:愛情像菊花茶一樣芬芳/188《天下無雙》:香港電影的一個典型病例/190《鬼子來了》:黑白濾色鏡中的草根情結/191《庭院里的女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座浮橋/195詩?史?思——評影片《嘎達梅林》/196《盲井》:比現實更殘酷的是人性/199《合同父子》:一出傳統的社會問題?。?01《孔雀》:成長的美麗/205《圖雅的婚事》:活著,并且堅定地活下去/207《藍莓之夜》:王家衛(wèi)的又一曲藍調/209《強扭的瓜不甜》:一個嶄新的新農村干部形象/211《圃男孩》:一部非典型臺灣電影/216《梅蘭芳》——粉墨傳奇/219第3章 守望鏡城/224一、經典重讀/224《神女》:靜水流深/224《新女性》:中國電影傳統——苦情戲/229《十字街頭》——中國電影的浪漫現實主義傳統/236《龍門客?!罚喝A語電影中興的一個類型片標本/247《人生》:清醒的立場,凝固的現實/254《一個和八個》與中國電影新浪潮/261二、守望鏡城/268霧里看花——讀戛納電影節(jié)的兩則報道想到的……/268妖魔化奧斯卡/272中國電影憂思錄/276在路上——1999年中國電影現象/281世紀轉折時期中國電影的一種描述/283無邊落木蕭蕭下——2001年中國電影印象/290沒戲的日子里——2002年中國電影印象/296“夢想回到現實”——中國賀歲片悲喜十年/302香港電影中興于內地/304轉型中的苦難——1990年代后國際電影節(jié)上中國影片的國族寓言/308國際電影節(jié)上中國影片的敘事及意義/313現實關懷——中國災難片類型的靈魂/318重塑影像中的“中國”——高力強導演藝術研究/324上海?電影/331永遠的鏡像——中國倫理情節(jié)劇電影的現代性特征/340看見的和看不見的——從票房排行榜解讀2005年、2006年中國電影狀態(tài)/346誰在看盜版?——中國電影一個沉重的話題/356中國電影批評現狀研究/358主要參考書目/364后記/369
章節(jié)摘錄
插圖:中國電影第六代——叛逆與皈依一、第六代導演的誕生背景與成長歷程當搖滾歌手崔健以“每天少說一句謊話”作為自己新世紀的理想時,一種悲愴之情縈繞在我們心頭。從1986年的《一無所有》到1998年的《無能的力量》,崔健曾經是一代人的旗幟,也代表著一代人的悲哀——妄圖拋擲歷史卻又深陷其中。同樣,在“電影是年輕人的藝術”的美麗承諾中,中國電影1990年代以來出現的年青一代也像中國的搖滾音樂一樣煢煢孑立,在地下、半地下和地面之間狹小的空間中掙扎、生長,或者糜爛,或者偶爾點綴出幾朵慘淡的小花。他們雖然常常成為國內外大眾媒體的話題,但他們的多數影片卻很難在圈子外被人們見到。然而,無論他們以及他們的影片存在著多少可以讓那些比他們更年長、更權威、更成熟的人甚至他們自己的同代人所不滿和批評的地方,我們還是應該說,他們和他們的作品呈現的正是這個時代以及這個時代的青年的真實精神狀況和生存狀態(tài),并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稱作這一代人的顯影,至少對“60后”、“70后”來說是這樣。
后記
作為1990年代后中國電影的一個見證者和親歷者,我在《中國電影報》工作的日子,結識了許多導演,觀摩了許多影片,然后寫了許多文字,并從此保持了這一書寫的習慣。在那些日子,第六代導演是一個時髦并因此而顯得重要的話題,因工作原因我能約到這些“傳說”中的導演并積累了一些文字,經導師尹鴻先生的推薦,部分發(fā)表在當時一本志存高遠的先鋒雜志《母語》上,使得當時尚處在邊緣并有些神秘的導演群體“浮出水面”。之后,因為讀博遠離了電影、電影圈……但是,因為《當代電影》劉桂清老師、《電影藝術》陳寶光老師以及《文藝報》許梅、《人民日報?海外版》苗春等師友的約稿,斷斷續(xù)續(xù)寫了一些影評和關于中國電影的文字。十年間,這竟然成為我平淡人生的唯一亮點。十年,中國電影意外地完成了商業(yè)化進程,國產大片深人人心。從《英雄》到《無極》,從《臥虎藏龍》到《赤壁》,商業(yè)片就這樣占據了主流。姜文、賈樟柯、王小帥、張元、王全安、李楊等青年導演相繼在國際電影節(jié)上的摘桂也成了媒體人的盛宴,中國電影真正告別了“乍暖還寒時”(尹鴻語),到了“橙黃桔綠”(王庚年語)的季節(jié)。十年,賈樟柯、王全安、王小帥、婁燁等也告別了昔日的生存窘迫,開始追求一片自己的創(chuàng)作天空,并且成為中國藝術電影的旗幟,以對電影和生活的“誠實”感動了許多對生命和生存尚有些許感觸的觀眾,并努力表現這個復雜的變動不居的轉型中國,表達個人對這個時代的真切體驗。在他們身邊,又有一群熱愛電影的藝術青年又以當年的激情和“憤怒”闖進這個“生存艱難”的舞臺,并且初現崢嶸,如李楊、李玉、王超、曹保亞……十年,中國電影從谷底走向“火紅年代”,不再是進口大片一枝獨秀的凄凄慘慘戚戚?!队⑿邸?、《赤壁》、《無極》、《投名狀》、《十月圍城》連綿地書寫著中國大片的票房神話。當此際,越發(fā)覺得世紀初勇于以“壯士斷腕之心”簽下wTO談判中關于電影部分條款的朱镕基總理的遠見卓識。
編輯推薦
《堅硬的影像:后新時期中國電影研究》是影視學術前沿系列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