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與憤怒

出版時間:2011-6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作者:張鐵志  頁數(shù):204  字數(shù):9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搖滾樂從誕生之初就帶著叛逆的胎記,是青年亞文化的主要武器,從未放棄對保守的社會體制提出尖銳的質(zhì)問。    六○年代的民歌運動是搖滾樂與政治關(guān)系的原型;七○年代的華麗搖滾、朋克搖滾將音樂、青年亞文化和社會顛覆性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八○年代的“紅楔”、“四海一家”等運動為音樂與政治的結(jié)合提供了各種可能的樣板,九○年代至今,面對全球化、環(huán)境污染、種族主義、霸權(quán)主義等更加復(fù)雜的社會議題,搖滾樂在豐富自身形態(tài)的同時,也呈現(xiàn)出越來越多樣的反抗姿態(tài)。    約翰·列儂、鮑轂·迪倫、瓊·貝茲、沖撞樂園、U2“電臺司令”……當我們被這些偉大的搖滾樂手感染時,可曾留意到他們面對社會總總不公時的吶喊?    本書回顧了歷史上搖滾樂與種種社會運動的關(guān)聯(lián),并在回顧中去提問、反省音樂介入政治的各類實踐途徑的可能性與局限。聲音與憤怒,將喚起你青春的熱血,并且讓你重新認識搖滾樂。相信當你合上本書時,對于“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這個提問,心中已有了自己的答案。

作者簡介

張鐵生,一個具有多重身份的寫作者,寫作方向包括政治與文化評論,音樂論述與散文等,關(guān)注波希米亞的反叛文化如何與社會運動結(jié)合,希望以此改造我們面對的政治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和文化想象。2004年在臺灣出版《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嗎?》,結(jié)合搖滾論述,社會分析以及文學(xué)

書籍目錄

導(dǎo)讀 世界是孱弱的力量改變的自序 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導(dǎo)論 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伴奏第1章 六零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xiāng) BOX 1 1968年與列儂的“革命” BOX 2 永遠的反抗者:瓊·貝茲第2章 華麗搖滾:一場艷美曖昧的情欲革命 第3章 朋克搖滾:底層青年的憤怒吶喊 BOX  沖撞樂團的永恒沖擊第4章 音樂與政治的組織性聯(lián)結(jié):從“搖滾對抗種族主義”到紅楔第5章 是反叛還是虛無:從伍德斯托克到“四海一家”第6章 警告父母:流行樂的言論自由戰(zhàn)爭 BOX 是自由化還是壓制自由?美國音樂新寡頭的爭議第7章 走向黎明 BOX  什么是美國人?——美國的移民之歌第8章 英國第三條路的背叛 BOX 1 碼頭工作站起來:ROCK the Dock BOX 2 批評布萊爾和工黨的歌曲第9章 愉悅的政治:銳舞時代的反叛之舞第10章 以音樂進行組織動員的典范第11章 戰(zhàn)爭沒結(jié)束,反戰(zhàn)歌聲也不會結(jié)束 BOX 1 誰在那里唱反戰(zhàn)歌? BOX 2 把大兵帶回家第12章 反全球化:新世紀的搖滾行動主義 BOX 1 九○年代的偉大搖滾樂隊代表第13章 搖滾巨星與挑戰(zhàn)全球化:是音樂激進主義的新典范還是典范?第14章 尾聲:告訴我們真相簡體版·后記

章節(jié)摘錄

  賈樟柯:這涉及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是否要對創(chuàng)作作品本身在社會層面的反響有所預(yù)想的討論。我個人的經(jīng)驗是我從來不去預(yù)想這個反響,因為不知道它會怎么樣。我只知道如果今天不拍這部電影就會難受,我必須把它拍出來,拍完之后它究竟在什么層面上,在什么樣的范圍內(nèi)產(chǎn)生多大的反應(yīng),我從來沒考慮過?! 枺毫?。年代新浪潮風口浪尖的時候,有理想的年輕人就快要革命成功的時候,帶頭的那些搖滾先鋒突然退下來了,有夢想的年輕人瞬間變成烏合之眾,我們這些獨立的想法是不是有意義?  張鐵志:現(xiàn)在很多人質(zhì)疑我的寫作,是不是音樂或者電影都只有改變世界這條路才是正確的道路,當然不是,就像我們一再說的美學(xué)有很多種。當我們說理想主義,其實它的表現(xiàn)方式真的很多種。所以我覺得文化創(chuàng)作當然能夠改變世界,只是通過一種很間接的方法,因為它影響我們的意識觀念,所以它是慢慢地去改變這個世界,而不是說一定要寫革命歌曲。譬如當年最有名的鮑伯·迪倫,他在1962年到1965年的時候特別激進,特別關(guān)注當時的社會問題、民權(quán)問題,到后來才開始拒絕成為那個時代的代言人,從歷史來看,這是非常牛的。太多這樣的帽子,無論是時代代言人還是亞文化旗幟,他不喜歡這個,反而是喜歡做自己想做的音樂,這是非常珍貴的,也是我們今天講的獨立性的所在。  ……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我跟鐵志是同代人,有很多相似的經(jīng)歷,有時候真會相信一首三分鐘的歌就能改變我們的思想,甚至改變世界。  ——梁文道  鐵志的書屬于社會學(xué)、人類學(xué)的范疇,他用一種“指桑罵槐”的方式,從音樂談到西方社會的變遷、時代的更替等更多層面的內(nèi)容?! ?mdash;—余華  對那些固執(zhí)地堅持音樂只屬于耳朵的人來說,這本書足以摧枯拉朽;對那些知道音樂不止于音樂的人而言,這本書里有比簡單的信念更值得思考的深意;最重要的是,它足以激發(fā)起你可能早已泯滅的行動的決心?! ?mdash;—郝舫  鐵志所做的事情就是在搖滾與政治之間連起了一個斑斕的等高線,從政治角度來還原搖滾的原動力,試圖剖析幾十年來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的力量?! ?mdash;—王小峰  我們信仰搖滾樂作為一種美學(xué)形式、一種文化創(chuàng)作,所能展現(xiàn)出的巨大力量,然后義無反顧地用我們的廉價吉他、我們的嘶啞喉嚨、我們簡陋的鼓,大聲彈奏出來?;蛘哂梦淖?。用文字和那些歌聲、吉他、鼓聲一起演奏出搖滾的感動與憤怒?! ?mdash;—張缺志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聲音與憤怒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90條)

 
 

  •   在朋克、嘻哈大受歡迎的今日出版此書,可謂生逢其時,廣大的搖滾樂迷在對抗強權(quán)、反叛社會時似乎有了新的理論依托。書中描畫了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民歌開始,跨越七十年代朋克運動、八十年代超級現(xiàn)場演唱會、九十年代反抗全球化等等運動的多層次搖滾樂與社會抵抗案例,這其中,約翰•列儂、鮑勃•迪倫、U2、“電臺司令”等搖滾巨星發(fā)揮的巨大作用,是我們過去從未聽說的,可以說,來自臺灣的張鐵志是在給國人補課,那些本與音樂無法分割的政治性連結(jié),為何在過去二十年的中國搖滾史中一直閉口不談?這還真是個有趣的話題。至于“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這個課題,其實作者在書的導(dǎo)論中就給出了明確的答案:“搖滾樂真正改變世界的可能性在于和草根運動組織的結(jié)合。當搖滾樂去感動人心、改變意識,結(jié)合起草根組織的持久的具體游說、組織、動員工作時,世界是可以一點一滴地被改變的?!钡窃诖箨懀@個結(jié)論或許有些水土不服,因為當下的中國太缺乏像樣的草根組織,同樣也缺乏深感重任在肩的搖滾樂手,或許抗議社會不是搖滾樂的初衷,但如果缺乏了這一層次的意涵,我相信搖滾樂的面貌也不會完整。不過還好有像綠色和平組織這類的國際非營利機構(gòu)一直在努力著,還好迷笛等音樂節(jié)加入了越來越多的社會討論環(huán)節(jié),讓我們讀過此書,羨慕歐美樂迷的同時,也看到了些許身邊的希望。
  •   有深度,從政治的角度去剖析搖滾,讓人們知道那不僅僅是音樂。相信終有一天搖滾可以改變世界,特別妖魔化搖滾的中國
  •   從政治角度剖析搖滾,喜歡歷史的和搖滾的都可以看看
  •   看到了這本 讓我覺得 我對這個世界瞭解得太少了
    看到書中標示的年份時 我會回憶當時我正上幾年級 當時我在幹甚麼 當我在快樂生活為了青春而煩惱時 有人正在為了和平而戰(zhàn)鬥。。。。。。
    世界真是廣大 每個時刻各個地方都在發(fā)生不一樣的事情 你在悲傷的時候 別人正在歡樂 你在為今晚吃甚麼發(fā)愁時 別人正在為了能平安地過完這一天而慶興。。。。。。。世界真是廣大啊~~~~~~~~~~~~~~~
  •   不一定是權(quán)威,但是值得看看看了兩三遍,還算是不錯的有些見解還是能引起共鳴
  •   我?guī)缀跏沁€沒進入狀態(tài)就把這本書讀完了再后來只能翻來覆去的咀嚼
  •   圖文并茂,理性與感性并存。我一向喜歡看臺灣學(xué)者寫的書!
  •   很不錯,看完很喜歡!
  •   書的質(zhì)量不錯,內(nèi)容也相當?shù)牟诲e,與顏x和王xx的書相比還是好一些,值得收藏
  •   還不錯,一般般
  •   很不錯我覺的
  •   有人斥罵盤古樂隊支持什么毒
    那時他的事情
    人的態(tài)度
    punk的態(tài)度
    有人詈罵盤古樂隊歌寫的不好聽還牽扯政治
    管他呢
    人的態(tài)度你管得了
    況且很無知的是:punk怎么可能不牽扯政治
    搖滾又怎么可能與政治無關(guān)
    搖滾就是一種態(tài)度
    你對這操蛋的生活無奈的世界
    骯臟的人生的一次
    歇斯底里的抗拒
    這是青年人的聲音

    聲音與憤怒能改變世界么
    我覺得可以的
    你每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
    那也是改變世界
    搖滾能帶來革命么
    我不大清楚
    但是我喜歡搖滾樂
    年輕人怎么能不喜歡搖滾樂
    這是我的態(tài)度
    一個搖滾樂迷的態(tài)度

    至于這本書
    我覺得;沒有想象中那么好
    也沒有意料中那么差
    失望與滿意度焦急
    正如看一些搖滾樂隊的新專輯
    沒有預(yù)期的進步
    但也不是原地踏步
    這就是世界的真相吧?
    神知道呢
    喜歡搖滾樂的同志們
    可以讀讀,挺不錯的
  •   搖滾更應(yīng)該是一種境界,而不光是一種姿態(tài)。搖滾樂在國內(nèi)長期被誤解,就是被一些披著搖滾的皮干著猥瑣事的半罐水們搞壞了。真的具有搖滾精神的人不會太壞,比如Bono。搖滾樂應(yīng)該是入世的,積極的,感染人,試圖突破現(xiàn)狀尋求改變的。搖滾響應(yīng)著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精神,既反叛又內(nèi)省。它不應(yīng)該被人當成逃避現(xiàn)實自我陶醉的萬靈膏藥。這大概就是本書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本書的簡體版是在繁體版的內(nèi)容上進行過改寫的,個中原因大家應(yīng)該心知肚明。
  •   我不想說作者是標題黨 因為內(nèi)容并非很糟糕 不過硬要在題目上搞大 什么聲音 憤怒 世界之類的東西 還是讓人有種被騙的感覺 而且也有王小峰那篇序文的緣故
    比較了解現(xiàn)當代西方流行音樂發(fā)展史的朋友們 也許會看出些門道 如果單純沖著搖滾倆字來的話 那恐怕您要失望了 不過作者的視角還是很獨到的 前兩天又慢慢磨了一遍 果然不錯
  •   整本書都非常好,就像三表哥推薦的那樣,如果想對搖滾認識更深入一些,這絕對也是入門書籍。

    可惜,我收到的這本書,封面爛掉,本書文字質(zhì)量是很好的,可惜估計我這邊沒什么人買,然后都把書放到書皮爛掉了,太可惜了,因為書皮的背面還有驚喜的設(shè)計,非常羨慕那些收到完成無損書籍的朋友。
  •   書的質(zhì)量不錯,內(nèi)容還沒有來的及細看,不過大概翻了一下,基本可以惡補一下?lián)u滾方面的知識,增加一些了解,挺好的
  •   喜歡搖滾的朋友可以看看書的內(nèi)容應(yīng)該再多點
  •   太多政治的了……不過總體不錯。
  •   覺得寫得有點泛,不夠深入。有點形式大于內(nèi)容。適合搖滾普及教育,深入研究就不行了。
  •   資料基本較系統(tǒng)。
  •   僅僅是像新聞一樣地描述(報道)了一下?lián)u滾對現(xiàn)實的介入的一些事跡,很表面,缺乏理論探索。這樣還是“年度十大好書”說明中國的搖滾書寫是多么地弱。當然,這些話是對搖滾愛好者說的,外行的人不凡一看。(希望當當網(wǎng)在包裹包裝時認真點,每次送過來,封面都有磨損!這個問題很嚴重!)
  •   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
  •   同樣的搖滾
  •   好東西一起分享啥。。
  •   音樂肩負了政治改革的重任?
  •     從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搖滾樂隊跟政治的互動的角度來寫這本書,如同副標題的發(fā)問,搖滾樂可能改變這個世界嗎?
      
      導(dǎo)論從哈維爾,沒看錯,就是捷克前總統(tǒng)哈維爾說起的,哈維爾帶著“地下絲絨”的一張專輯和幾張海報從美國回到了捷克?!坝钪嫠芰先恕睒逢牼褪菑墓S爾那里了解到地下絲絨的,76年被捕后哈維爾和其他人組成辯護委員會展開聲援,這個聲援很快就衍生出了“七七憲章”(Charter 77)。接下來就是被稱為“絲絨革命”(Velvet Revolution)的捷克民主化。
      開頭真的相當抓人呀,鬧了半天七七憲章還能跟搖滾樂隊扯上關(guān)系呢。恐怕這也是作者第一次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動力,又一次感受到個真理,什么打動你自己才能去打動別人,什么引起你的注意,才能取引起別人的注意,把別人都當做傻子糊弄的下場就是別人都當你是傻子。
      六十年代是個動蕩的年代,法國的“五月風暴”,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巴拉格之春,芝加哥憤怒的日子,紐約學(xué)生運動,東京安保斗爭,越南戰(zhàn)爭。。。面對著時局的動蕩,青年亞文化。
      
      
      69年“石墻事件”后,“同志”扮演文化開啟新起點。繼某些歌星打扮中性化之后,成了宣稱自己是同性戀或者雙性戀為榮?!督z絨金礦》有時間得看看。
      60年代的華麗搖滾顛覆了之前被確立的“陽具搖滾(cock rock)音樂形式的青年音樂”(跟陽具對應(yīng)是泡泡糖(teenybop pop)更有趣的是“華麗搖滾在英國很快就風行起來,因為我們有很長的扮裝歷史傳統(tǒng)”“要記得美國是建立在清教徒精神上,他們不了解什么是camp。(注解:英國俚語,源自法國,愿意為“矯飾或擺姿態(tài)”在同性戀亞文化中引申為對不自然之喜好,多與裝扮、女性化或極度華麗之戲劇化語言或肢體風格相關(guān)。)腐國人民就不要再找借口了,其實你們一直在等這樣一個契機吧,哈哈哈
      
      “性手槍”樂隊的沉浮,真是有趣,隨便抓來的小樂隊。藝術(shù)學(xué)院學(xué)生Malcolm McLaren和老婆Vivienne Westwood 現(xiàn)實開了家普通服裝店,后來改成搖滾服裝店,74年美國的華麗搖滾/朋克搖滾樂隊The New York Dolls到店后,男的就被吸引后來就跟去美國給他們當經(jīng)理人了,女的后來就成了著名的服裝設(shè)計師。從美國回來后,發(fā)現(xiàn)年輕人無法認同搖滾巨星了。于是就有了“性手槍”。
      看了這本才大概知道了那么一點點朋克是怎么回事,無政府主義,要摧毀一切,包括巨星,可是很快他們也成了巨星,他們成了自己要反對的那群人,所以后來性手槍的主唱突然退出,另外一個沖撞樂隊在三年后就拋棄了最初的風格。
      在這里確實存在一種悖論,就像無印良品被當做一種品牌追捧是一樣的諷刺??吹竭@就想起電影《搏擊俱樂部》里,那個變態(tài)打金發(fā)小子的片段,那個片段讓我無法忘記,最開始搏擊俱樂部的成立是建立在他本身的需求上,他十分痛苦所以需要一個渠道去發(fā)泄和解脫,最早參與進來的人大概都是憑著這樣的心態(tài)加入,但是隨著這樣一個俱樂部名氣的上揚,再來參加的恐怕很多都并不是因為自己的內(nèi)心需求,而是看中了名氣或者覺得很酷所以追隨。針對他們的叫囂和理念,只怕是一出名已有人追隨就變了味。
      哎呀,又想起那個場景,被崇拜的人為了驅(qū)逐那些從眾,向他們喊,你們都是個體。這樣的場景還真是讓人崩潰呢。為了再看一次這個例子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原來是一部電影中的場景,果然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樂乎啊。電影是蒙蒂?派松主角叫布萊恩,百度了一下應(yīng)該是《布萊恩的一生》,好,有空找來看看。
      Are you taking over/or are you taking orders?
      
      不過朋克(punk)并不是誕生于英國,原指成人世界的邊緣人或受害人,本來指涉舊金山的嬉皮?!芭罂吮緛硪蔀橐环N意識與理念的形式,后來卻腐化為一種風格和時尚”“朋克做為一種亞文化,本質(zhì)上很容易在文化的復(fù)制傳播過程中只剩下各種表面符號,如皮夾克和刺猬頭,更何況朋克的造型原本就是被設(shè)計出來的?!?br />   
      
      80年代,他們終于又有事情干了,反種族主義。RAR的主要運作方式就是通過大型演唱會來表達理念。還有“紅楔”工黨通過流行樂宣傳他們的理念,反保守黨反撒切爾什么的。還有超級演唱會,聯(lián)合起來唱一首歌,通常都是有人想要通過各種聯(lián)合擴大影響力為這個社會做些事情,集合一群人進行。爭議不止在媒體和激進政治間,還有用這些并未認真參與的大明星們是否真的合適代言這些。
      或許存在各種爭議,可是也是由于這些明星的號召力使得更多人看到問題,進而有可能關(guān)心時事,當人們對自己的社會漠不關(guān)心時,這個世界還會好嗎?
      
      
      關(guān)于言論自由,由一位母親覺得女兒聽到的歌中有對手淫的描寫的抗議開始,關(guān)于歌詞的限定,出現(xiàn)性暴力和對毒品的推崇是否合適,里面提到了很多樂隊為了爭取話語權(quán)的努力。這倒讓我想起那天跟朋友也聊起相似話題,我記得他好像是說毒品會不會開禁,因為如果只是自己躲在家里吸毒是誰都不影響的,為什么不可以。關(guān)于管制,我覺得還是應(yīng)該要有一個底線的,但是底線在哪,我也不知道。
      其實他后面講的才讓我覺得吃驚,美國在96年的《電信法》解除了對于媒體所有權(quán)的限制,尤其是電臺。Clear Channel從原本有43家電臺一躍成為擁有一千兩百多家的電臺,比第二名多九百七十多家,在流行音樂電臺市場中,他們在全美的占有率超過一半,很多城市,幾乎所有的音樂電臺都是他們的。還有表演場地,電視頻道,雜志,地鐵廣告合約,演唱會舉辦等等,這聽起來是非常厲害的一件事情,可是對于聽眾來說,這簡直是一場災(zāi)難,作者說,在還不知道這一切之前在紐約聽電臺就可以感受到流行音樂的重復(fù)率和品味比臺灣還可怕。呵,不知道跟我們比又如何??梢韵胂笠磺醒莩獣蛘咭魳饭?jié)目的制作是以自己利益為目的。一直到03年再次解除媒體所有權(quán)的限制政策。電臺經(jīng)營權(quán)管制松綁后,競爭業(yè)者少了34%,廣告成本增加90%,可以想象進一步松開管制會有什么樣的結(jié)果。
      “所謂自由化其實本質(zhì)乃是減少人民多遠選擇的不自由化”至此,我更加深刻地了解鮑曼所說的自由不過是種特權(quán)的說法。突然想起首歌,摘了一段歌詞,恐怕這正是我們作為非特權(quán)階級的個體所要面對的窘勢。
      
      想走出你控制的領(lǐng)域
      卻走近你安排的戰(zhàn)局
      我沒有堅強的防備
      也沒有后路可以退
      
      想逃離你布下的陷阱
      卻陷入了另一個困境
      我沒有決定輸贏的勇氣
      也沒有逃脫的幸運
      
      97年英國工黨終于上臺了,搖滾樂對此的興奮不難理解,英國首相可是熱愛另類音樂的布萊爾??墒嵌潭處讉€月后,幾項政策的更改也更改了英倫搖滾對工黨的態(tài)度。1、對于失業(yè)者的工作福利計劃,25歲以下的青年失業(yè)六個月后必須工作或參加就業(yè)輔導(dǎo),否則領(lǐng)不到失業(yè)救助金,單親媽媽也得被迫工作才有補助。所以小青年們過另類生活的困難增加了2、拒絕重新檢討過時的藥物政策,這個我可看不明白,大麻該合法化嗎?3、削減高等教育補貼,這顯而易見。為了爭取中產(chǎn)階級的投票也不提向富人征稅以應(yīng)付醫(yī)療和教育補貼的開銷。所以,政治就是政治,政治在意的是權(quán)力的爭奪,而搖滾樂也不過淪為他們換取青年人選票的籌碼。
      
      
      
      
      
      
      
      
  •      畢業(yè)賦閑的幾日,打開電視機,到處紅歌陣陣,千姿百媚 ,“飛入尋常百姓家”。不免心悸,“側(cè)耳不聞問詩書”,于文字叢中,覓尋晨鐘暮鼓。因緣際會,從朋友處借得張鐵志《聲音與憤怒》一書,翻閱幾段,如遇佳偶,即不忍掩卷釋手,驚嘆于作者的獨特觀察視角和另類音樂敘事。一天的時間,就把它啃完了。每個熱愛音樂的人,都不防手執(zhí)一卷此書。這是一本為搖滾立傳的書,作者為我們介紹了一部從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波瀾壯闊的歐美搖滾成長和演變史。
      
       關(guān)于“搖滾樂”,內(nèi)地的許多人幾乎一知半解,還常常會把它與色情、頹廢和墮落聯(lián)系在一起。對它的了解,也僅僅是限于重金屬、吉他、電子樂、怪異發(fā)型這些窠臼的符號,把它當做一項時髦的消費品,或規(guī)避唾棄,或趨之若鶩。通讀《聲音與憤怒》,就會發(fā)現(xiàn)諸類對搖滾樂的偏見和誤會,大概是音樂史和文化傳播史上的最大一樁“冤案”。
      
       何以蒙受不白之冤?任何一樁外來文化事物在與本土化聯(lián)姻,開花結(jié)果的過程中,我們都需要端視兩者原來的文化基因與社會面貌。就從紅歌說起,自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末以降,前三十年,各色政治運動在大陸風起云涌,連綿不絕。最高權(quán)力的諭旨自上而下地侵入社會的每一寸肌膚,音樂自然也不能幸免,誠懇接受權(quán)力的政治改造,“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為廣大工農(nóng)兵服務(wù)。京劇的再改造和八個樣板戲的長期壟斷,即是那個時代最嚴肅又荒誕的一幕——這些我們可以從章詒和女士的《伶人往事》中一窺衣角。那個時代,一切都泛政治化,任何逃離或避開政治的舉動,都是危險的,會被視為“異類”,甚至被斥為“異端”,是走資派道路。
      
       而進入改革開放,人們對往日的運動心有余悸,以致又走入另一個極端。物欲橫流,紙醉金迷,只有政治是最丑陋的,遠離政治是所有人最智慧的選擇,一切都去政治化。放眼當下的各大音樂排行榜,觀察下人們隨身攜帶的各類音樂播放器,似乎我們擁有全世界最多的情和愛。每天被這些音樂裹挾,幾乎會獲得和看新聞聯(lián)播一樣的奇異效果——我們生活在一個最美好的時代和國度。
      
       音樂,通常被譽為“人類與上帝對話的語言”。在今天這場對話中,這片土地的音樂卻遺憾的缺席了,它并沒有救贖我們的靈魂與生命,甚至使大家迷失在紛擾的情欲中,成為逃離社會的捷徑。所幸當下在人們面對音樂只有藝術(shù)性和娛樂性的“本能反應(yīng)”時,《聲音與憤怒》為我們還原真實的搖滾,重回歷史現(xiàn)場,展開對音樂的重新認識與另類想象,我們也不妨借助此書開始漫長奇異的搖滾旅程。
      
       50年代中期,貓王(Elvis Pistols)締造了“搖滾樂”這一音樂史上的奇葩,從他扭動臀部的那一刻開始,搖滾樂就成為歷史上第一種針對年輕人生命處境而創(chuàng)造的音樂,試圖表達或挑逗他們的欲望和不滿,其本身就已超越了音樂的范疇,在審美意義之外,被賦予理想主義氣質(zhì)。而搖滾樂在鳳凰涅槃的成長中,榮耀與艱巨并存,更沒有辜負這一偉大深刻的傳統(tǒng)。
      
       進入六十年代以降,以黑人民權(quán)斗爭為中心的人權(quán)運動激蕩整個美洲大陸時,以反戰(zhàn)為號角,從紐約到巴黎,從布拉格到東京,工人走上街頭,學(xué)生走出教室,連成烽火之勢,表達他們對不正義的憤怒與抗議。以滾石樂團和披頭士為首的搖滾樂隊,沒有選擇躲進音樂的世界,而是和工人、學(xué)生一起,用豪邁如鐘溫柔如風的音符抓住時代的想象力,加入人群的潮流,關(guān)注他們的命運,期望以搖滾終結(jié)資本主義世界所有的不公和罪惡。著名曲目有滾石樂團的Street Fighting Man和披頭士的All You Need Is Love,一首首歌曲宛如一篇篇強有力的政治宣言。在這場搖滾的盛會中,他們真誠的相信社會革命必須要文化革命,而搖滾就是文化革命的先鋒。在反戰(zhàn)的巨大帷幕下,即使追隨搖滾的嬉皮士們沒有提出具體的政治或社會改革主張,但已經(jīng)使搖滾邁出成熟的步伐,從最初的叛逆因子成長為時代的驕子,誠如張鐵志先生所說:“他們對主流資本主義體制的意識形態(tài)和生活方式的挑戰(zhàn),本身就已構(gòu)成一種激進的反抗姿態(tài)?!薄白鰫鄄蛔鲬?zhàn)”(Make love,Not war)則是那個時代留下的最美的詩行。
      
       步入七十年代,迎來華麗搖滾與朋克搖滾,以沖撞樂團為代表的樂隊發(fā)出了他們時代的宣言:“誰人樂團和滾石樂團令人厭惡,因為他們已經(jīng)不能給年輕人任何東西了。”盡管未免言過其實,但可以說代表了搖滾文化的趨勢。后來的“紅楔”、“四海一家”、“銳舞”等搖滾風格,基本都沿襲了這一命運。這一情形也被張鐵志一語道破,值得深味:“當原來和青年文化緊密結(jié)合的搖滾樂完全被商業(yè)體制吸收、缺乏活力時,新的聲音、新的音樂形態(tài)就會爆發(fā)出來。然后當這些音樂創(chuàng)造的英雄開始成為搖滾巨星,當更多唱片公司要搭上風潮列車,也必然注定了這種音樂的老化和死亡。歷史于是不斷輪回下去……”
      
       然而,各個時期的樂團,從披頭士到性手槍,再到斯普林斯廷和U2,卻都一致傳承著搖滾精神的薪火——理想主義、自由、公平。從反戰(zhàn)、反饑餓、司法公正、廢除死刑、環(huán)保、反全球化等社會議題,搖滾樂從未離開現(xiàn)場,到處奔走吶喊,“他們的歌比任何一篇政治宣言都要能總結(jié)時代的精神,更能影響年輕人對政治的關(guān)注?!?br />   
       盡管不能認同此書中作者對群眾力量的渴望和對革命的張揚想象,因為如哈維爾所說“人類的理性總是有限的”,但搖滾樂人對社會議題的積極介入,使這些既能享有高度商業(yè)成就,又能對時代進行嚴肅思考的藝人,深深地打下了知識分子“問政除弊”的烙印,讓世人為之敬仰。
      
       更讓另一片大陸上的人們窺得洞外的風景,原來音樂不僅關(guān)乎“友情、愛情和家庭”,還有“正義、公平和批判”更值得我們重視。張鐵志在書中后記直言“有些憤青從這本書愛上搖滾樂,有些樂迷開始認識并參與社會運動……”,這大概就是傳說中知識與宣傳的力量,而本質(zhì)上是搖滾精神的魅力所在。
      
       在這場搖滾參與書寫和介入歷史的終極渴望中,“搖滾可能改變世界嗎”?比利?布拉格說:“藝術(shù)家的角色不是要想出答案,而是敏銳地提出正確的問題,閱聽人才是改變世界的主體。”這一點,搖滾無疑出色的做到了。從最早的Street Fighting Man被電臺禁播,到最近2004年的中亞“街頭革命”,政府勸當?shù)刂麚u滾樂隊不要上街演出,以免觀眾受到煽動,他們恐懼的都是“閱聽人改變世界的力量”。
      
       回顧我們自己的土地,除了《勇氣》、《青花瓷》、《我相信》這些反應(yīng)瑣細的生活情節(jié)、觸動人心的流行音樂,我們似乎還不曾見識自身之外的音樂想象和敘事,看不到廣袤的社會生態(tài)和時代變革。雖然每年從音樂工廠出產(chǎn)龐大的音樂制作,但仍是一個音樂匱乏的國度。這既是音樂的缺席,也是時代的尷尬。
      
       不過暗屋推窗,細心的人們會發(fā)現(xiàn),搖滾并沒有拋棄這個時代。慶幸我們還有崔健、張楚、李志等這些在中國音樂史上摧枯拉朽的搖滾樂人們,從《紅旗下的蛋》、《時代的晚上》,到《上蒼保佑吃飽了飯的人們》、《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再到《他們》、《人民不需要自由》,抒寫了中國搖滾樂的一部長征史,把創(chuàng)作者和聽眾都從紛擾的情欲中拯救出來,關(guān)注更廣袤的社會生態(tài)和時代變革。
      
       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當然也可以改變中國。
      
      
      
      
      
  •     第一次接觸與搖滾相關(guān)的書籍
       以前,在腦海里能浮現(xiàn)的與搖滾相關(guān)的關(guān)鍵詞是反叛,狂野
      
       可讀了張鐵志老師的這本書,逐漸得了解了搖滾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歷史地位,知道了有這么一群人在做自己愛好的音樂的同時,傾注了他們自己的理想,為人權(quán)、為自由平等,為政治做出了如此大的努力
       的確,搖滾的精髓在于能掌握時代性的文化歇斯底里,它或許不能改變政治,但畢竟任何政治行動、游說或抗爭,都必須來自群眾的參與,而搖滾樂——不論是一首歌或者一場表演,都可能徹底改變?nèi)说男拍詈蛢r值,它是一種屬于普通民眾的擁有最原始能量的藝術(shù)形式,并且具有融合詩歌、政治、心靈和革命力量的可能性。
       搖滾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歌手的使命就在于讓聽眾無法視而不見,其實搖滾樂在推動社會運動進步的過程中,無疑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就回答了文章結(jié)尾的問題:搖滾樂其實從它產(chǎn)生的那一刻起,就在慢慢改變著這個世界,并且這股力量不斷在壯大。
      
       對于一個學(xué)工科的孩子,我非常感謝這本書的另外一個方面是把我領(lǐng)進了經(jīng)濟領(lǐng)域的殿堂,我對第三世界的不平等,人民多元選擇的不自由化等宏觀經(jīng)濟的內(nèi)容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大四打算去深入了解這方面的內(nèi)容,正好昨天看了Emilycat的兩篇文章《我的10000小時夢想實踐法》和《別就只知道囔囔著要學(xué)英語,學(xué)點其它有趣的》,后文中提到尋找和捕捉有趣領(lǐng)域的方法,她說她當初在北大讀了一個經(jīng)濟學(xué)雙學(xué)位,又去美國讀應(yīng)用經(jīng)濟學(xué),還出了一本經(jīng)濟學(xué)的書。其實一切都是從那篇《讀者》上的經(jīng)濟學(xué)小品文開始的,希望自己也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加之前幾天看了一meiya姐姐的<寧要一個完成,不要一萬個開始>,也希望自己能好好得堅持走下去····
      
      
  •      看的很快,搖滾樂像是時代的號角還是時代的伴奏曲呢?本文介紹60-90年代搖滾對世界政治的影響,每個時代反對的主題不同,音樂形式不同,受工業(yè)社會的影響不同,但不變的是那么多年輕人對于反判生活的呼喚吶喊癡狂和那些老去的搖滾人投注的生命的激情。
       做為一個不聽搖滾的門外漢,我對搖滾有些質(zhì)疑。毫無疑問這些聲音在反戰(zhàn)反性別種族歧視反全球化方面的力量不可小覷,但這些意見領(lǐng)袖能否能看清形勢呢?
       搖滾的生命是對抗舊的、是反叛是不羈。人不會永遠年輕,有那么多充沛的精力。對于拿著幾張正版CD的歌迷來說,不要以為這就是支持了搖滾。當你們有天老去之前,沒有懂得搖滾真諦的時候,或許就會換一種風格的音樂聽了。
       常聽搖滾的,可以系統(tǒng)了解里面說到的歌曲和歌手。畢竟都是經(jīng)典的。
      
  •     書中并未給出“搖滾能夠改變世界嗎”這個問題的肯定性答案,甚至偏于消極認為音樂所起的作用很小。波諾承認“在萬人面前歌唱遠不如與政客談判的效果好”,搖滾對于現(xiàn)實的憤怒確實也易于成為發(fā)泄荷爾蒙的場所。
      但是音樂以及一切藝術(shù)本身都不是要做社會的革命者,而是需要提供閱聽者美感,這當然就包含了社會關(guān)懷之類的人文精神。而偉大的聲音雖然不會直接改變世界,但至少改變了受眾的心靈,描繪出一個理想之地。即使面對現(xiàn)實時,我們?nèi)孕枳龀鰳O大的讓步。偉大的作品都承載著嚴肅的思考,不論通過什么形式,“高雅”如文學(xué)也好、“憤怒”如搖滾也好,他們都是一個社會的良心所在之處。
  •      音樂總是要有意義的 讓悲傷的人快樂 讓快樂的人更快樂 但是音樂不能總是關(guān)心個人的情感 還要關(guān)心社會 搖滾給人很叛逆 但是它卻比其他所有的音樂更加能夠代表這個社會 它能夠大聲喊去這個世界的不公平 喊去我們的壓力
  •     汪峰在深圳開演唱會,媒體不惜版面宣傳,打出的標題中含有“搖滾”二字。我有些詫異,唱《春天里》的汪峰,原來也屬于搖滾的陣營?!在我的記憶里,說及中國的搖滾,只會出現(xiàn)崔健、黑豹、零點、唐朝這些熟悉而遙遠的名字。搖滾,離開我已有十多年了。我自然不免詫異:現(xiàn)在的我們,可還曾識得搖滾?
      
      什么是搖滾?我想大多數(shù)人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面:激烈的節(jié)奏,嘶啞的吼聲,夾雜著粗口的歌詞,打扮怪異的歌手,以及他們又“搖”又“滾”的瘋狂表演。而在這一切的背后,還有著更重要的東西,卻被我們忽略了,那便是蘊含在聲音里的憤怒。所謂憤怒,往往和精神層面相關(guān),比如獨立的欲望、比如反抗的意識,比如直接的行動。說得通俗一點,就好比鄉(xiāng)下村婦被人欺負了,披頭散發(fā)的她,一手拿棒,一手拿盆,一邊便使勁地敲打,一邊高聲地歌唱:你怎么可以這樣不要臉啊!你怎么可以這樣欺負人啊……我想,這便是最真實,最原始的“搖滾”。
      
      用一種憤怒的聲音,引導(dǎo)一種行動與說服。這是張鐵志著作《聲音與憤怒》所闡釋的搖滾。學(xué)政治出身的張鐵志有著對搖滾長期的關(guān)注和研究,《聲音與憤怒》嘗試著為我們勾勒出從六十年代開始,到九十年代至今,世界版圖內(nèi)的搖滾的發(fā)展歷程(未涉及中國大陸)。滿懷激情而又睿智地描述了在政治及商業(yè)雙層劫持下的“搖滾夢想”。原來,脫胎于“憤怒”的搖滾,有著天生的“獨立”及“反抗”使命,很容易引導(dǎo)這樣那樣的“青年亞文化運動”,曾經(jīng)被視為一種改變世界的力量而受到世人的關(guān)注,如改變捷克政局的“絲絨革命”。而也是這樣一種力量,使得搖滾會成為商業(yè)和政治的雙重“獵物”。一支樂隊脫穎而出,便成為唱片公司追逐的對象,而其音樂靈魂很快被“音樂工業(yè)”消耗殆盡。而政治團體,為著自己的利益,很容易表現(xiàn)出對搖滾的親切面容,拉其成為宣傳和收獲選票的工具,一旦政治目標實現(xiàn),搖滾便很容易遭到背叛和拋棄。如英國布萊爾政權(quán)和“綠洲樂隊”的短暫蜜月。
      
      即便如此,張鐵志依然欣慰地看到,搖滾脫胎于“獨立”和“反抗”的“憤怒”本質(zhì)并沒有湮滅,只不過是在一支支樂隊的消亡和新生中反復(fù)出現(xiàn),搖滾作為一種引導(dǎo)“行動與說服”的使命并沒有停止。比如2003年,美國攻打伊拉克,美國的“搖滾”掀起了反戰(zhàn)的盛大浪潮;比如“討伐體制”樂隊的《洛城之戰(zhàn)》,掀起了反“全球化”的浪潮,觸發(fā)了大眾對第三世界“血汗工廠”的關(guān)注;而U2樂隊的波諾,更是坦言:如果能真正幫助非洲脫離債務(wù),我很高興被利用。
      
      這便是真實的搖滾,她脫胎于“獨立”與“反抗”的本質(zhì),要成為一種意識和理念,并不要成為一種風格和時尚,她關(guān)注的是社會現(xiàn)實,以及關(guān)于現(xiàn)實的思考及態(tài)度,并不是那發(fā)型和造型;她甚至跨出了演唱和表演的形態(tài),直接進入了“行動和說服”。然搖滾這種基于“獨立”與“反抗”的音樂終究是一個夢想,但音樂作為一種夢想而存在,又未嘗不是一種真實,就像那些憤怒的聲音,只要脫口而出,便是一種真實而真切的存在。
      
      
      
      
      
       * * *
      
  •      歷史的腳步沉淀出的東西,我們有時是無法體會的。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經(jīng)歷,隨之而來的不同的感受。
       我覺得,搖滾只是一種態(tài)度。
       它選擇了它的舞臺,選擇了它的領(lǐng)域,留給我們的,是對他的選擇與否
       看這本書,也是這樣
  •     新版與第一版相比,作者張鐵志進行了較多的修訂,增加新版序言,修訂各個篇章,改寫1990年代至今的抵抗音樂章節(jié),并特別收錄馬世芳vs張鐵志,賈樟柯vs張鐵志,兩場精彩對談。以下是新版序言:
      
      
      
      新版序言
      音樂作為抵抗現(xiàn)實的力量/張鐵志
      
      《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這本書2008年在大陸出版時,卻引起了和在臺灣很不一樣的反應(yīng)。
      過去在大陸,音樂或者文化背負著由上而下的巨大政治使命,是為國家服務(wù)。然后到了八〇年代后期,崔健蒙上了一塊紅布,搖滾樂成為民間的巨大聲音,并且是八〇年代啟蒙的文化力量之一,但這仍然給予搖滾過于宏大的使命。因此,九〇年代后的搖滾人更希望卸下過去社會責任的大旗──不論是為了國家或是為了啟蒙。
      的確,在這個歷史時刻的中國大陸,人們更渴望聽見個人的聲音,尋求個體自由帶來的解放。
      但我們之所以關(guān)注搖滾與時代的關(guān)系,一方面是音樂或任何文化在某種程度上都會被政治環(huán)境乃至?xí)r代精神所形塑;另一方面不論音樂人或者其他藝術(shù)家,總有許多人在思索時代的矛盾,記錄其所生存體制的幽暗,以及這些環(huán)境對人的壓抑。許多人甚至進而透過文化的力量推動社會變遷,在“此時此地”。
      關(guān)注搖滾如何介入社會,如何作為一種抵抗現(xiàn)實的力量,并不是鼓吹一種集體主義,或者音樂要服務(wù)于特定目的。創(chuàng)作者當然應(yīng)該自由地去表達他心中的想法,去歌唱愛情、人生,或是社會;畢竟,每個音樂人同時也是公民。一個社會中如果所有文化人都為政治發(fā)聲,那顯然是一個僵化的社會;然而,如果文化人對政治集體沉默與犬儒,那更是一個社會的悲哀。
      在一個被宏大敘事支配的國家,在一個正從集體主義中解放出來的社會,當然應(yīng)該有更多個體的自由之聲。但是,個體的解放必須依靠制度環(huán)境的改變,而不能靠獨善其身;這些改變,需要的是由下而上公民的集體聲音。
      這本書是書寫西方搖滾與社會的關(guān)系,但這些書寫背后,其實是為了反思我們自己的搖滾文化,我們的社會。
      
      
      (二〇一一年四月)
      
  •     《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嗎?》是一幅奇妙的文字地圖,帶著我這個之前一直將搖滾視作娛樂和無業(yè)青年逃避責任的領(lǐng)地的膚淺分子大致游覽了從60年代到當今的西方搖滾樂的發(fā)展歷程。當然,這個搖滾的發(fā)展歷程是與部分政治的發(fā)展歷程相結(jié)合的。搖滾和政治,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是這本書告訴我,搖滾從來沒有遠離政治而僅作為一種娛樂形式存在。甚至連搖滾的興起和風靡還有著政治的一份功勞。
       搖滾因為有了政治而變得嚴肅和令人敬畏,普通民眾與政治之間的聯(lián)系也因為搖滾而變得密切。
      60年代的反戰(zhàn)、70年代的無政府主義、80年代的反商業(yè)壟斷、90年代反全球化、新世紀的為非洲和發(fā)展中國家消除不平等和歧視并爭取權(quán)利……
      鮑勃迪倫和列儂高唱愛與和平、沖撞和性手槍咆哮倫敦進而埋怨全球、華麗搖滾曇花一現(xiàn)、大型慈善演唱會風起云涌、反對電臺壟斷、歌手自覺走上街頭集結(jié)群眾反對政府政策……
      從來沒有想過搖滾樂誕生成長的道路上還有這樣一番風景。
      書中介紹了很多具有政治意味的經(jīng)典歌曲,大部分我都找來聽了。我用我這顆被這個浮躁、功利、自私的年代培養(yǎng)得對政治包括一切與我沒有直接利益聯(lián)系的事顯得有些冷淡的心去感受那一句句尖銳的歌詞,它們?nèi)怯擅舾械母枋謱⒏髯阅甏那嗄晷穆曁崛饪s而成。他們是時代青年的歌者,它們是時代青年的聲音。
      反叛是搖滾的一個代表性標簽。而這種反叛絕不是常人認為的無聊與無事生非的癖好。而是不羈青春的吶喊、是年輕生命對時代的不滿的態(tài)度。誰的青春不反叛?不反叛能叫青春?誰那個最燦爛年代的最無瑕疵的理想能不帶有痛苦的掙扎與憤怒?甚至是墮落與沉淪?搖滾樂通過單純激情的歌者將這一切表達了出來,所以搖滾樂是年輕人的文化。是的,文化。
      而當搖滾樂手揮舞著吉他,撕扯著嗓音走上街頭召喚一個個散亂迷茫的年輕靈魂,告訴他們是什么造成了這一切,而你們、我們要去表達、反抗這一切的時候,搖滾樂也成為一個一只號角,吹響在政治上空,提醒那些政客:“嘿,我們在這里,我不同意你的做法,我告訴你,我反對?!比后w意識和凝聚力由此被激發(fā),一發(fā)不可收拾,成為一股力量,而這股力量可以改變世界。
      另外,本書也有一個經(jīng)典定義,即:搖滾樂的發(fā)展史是一部與商業(yè)體制斗爭的歷史。無數(shù)本可以成為奇葩的樂隊因為商業(yè)的腐蝕最終被毀于一旦。但是沒有商業(yè)體制,又怎可以使歌者的聲音被更多的人所聽到?又怎可以使其歌曲所傳達的理念感染更多的年輕人、警醒更多的執(zhí)政者?這是個巨大的矛盾。
      如果我說我靠這一本書而愛上搖滾樂,只能說我是個偽搖滾樂迷。畢竟這本書只是搖滾樂的一個側(cè)面,只是告訴我一些張鐵志先生對搖滾樂意見。我自己并沒有真正的去感受過搖滾樂本身。而且我沒有生在一個適合搖滾樂誕生的環(huán)境——資本主義必須是其發(fā)展的制度源泉。所以三表哥說:“中國人永遠玩不懂搖滾。”
      但是我的確被搖滾樂理想主義深深打動。這理想主義充滿了勇敢,充滿了發(fā)泄、充滿了青春激情,這理想主義的聲音超越了時間與時空進入了一代代人的耳朵,敲擊他們的靈魂,蕩滌他們的心靈,喚起他們的意識。最近看到一本雜志上說道約翰列儂,列儂只是比我們多了一點點激情、一點點勇敢、一點點夢想,就是這一點點一點點,加上他又會彈吉他,所以他成了約翰列儂,我們成了我們。
      搖滾樂只是一種音樂,它當然改變不了世界。但是它可以改變你,改變我,因為它抓住了時代的聲音。而世界正是由你我來改變。
      
  •     不是一部我想象中的搖滾書籍,將搖滾這個本就混雜的東西放進更復(fù)雜的環(huán)境之中,搖滾不能進入世界,雖然喜歡搖滾的人很多,甚至喜歡同一個組合、同一個人甚至同一首曲子,但是都是在自己的世界中消化,搖滾要是真能改變世界,那還是搖滾嗎?
  •     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
      阿孑 @ 2008-5-28
      基本上是扯淡
      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我無法給出答案,但是他肯定無法改變中國。這是我看了張鐵志的《聲音與憤怒》簡體版之后的最強烈的感受。不是說中國沒有牛逼的樂隊和傳奇的巨星,而是沒有想去改變的傳統(tǒng),因為上頭要求統(tǒng)一思想,因為已經(jīng)幫我們思考。
      
      這本書的特別之處就是幾乎沒有觸及搖滾樂本身,而是把眼光匯聚在和搖滾樂共同前進的社會運動,作者是臺灣人,怪不得,因為他們也那樣的共同記憶。所謂臺灣的民歌運動,對于那些久遠的記憶雖然無法親身參與,可是從那些回憶的文字中依然可以嗅到青春的氣息,理想主義的光熱。
      
      南方周末有一期報道了臺灣的民歌環(huán)保運動,臺灣的原住民們用歌聲作為武器抵抗政府修建水庫破壞自然的行為,20多年過去了有些人已經(jīng)老去有些人還在奮斗著,歌聲和青山綠水一樣,長在長流。
  •      看過張鐵志的《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多有感觸。張鐵志從搖滾樂的起源和發(fā)展說起,通過他的專長,政治學(xué)加以剖析。搖滾樂的進步發(fā)展和社會政治的疏離,聯(lián)系和碰撞共存。這其中經(jīng)歷了六零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xiāng),后來的華麗搖滾和朋克搖滾還有伍德斯托克的發(fā)展和沖突......那些我們只有耳聞而沒有經(jīng)歷過的年代和思潮。
      
       搖滾樂從誕生之日起就帶有著叛逆的胎記,來挑動著年輕人的欲望。對保守的社會體制提出尖銳的質(zhì)問。自然,后來就有了“相較于Johnny Rotten 穿上“I Hate Pink Floyd”的T恤,沖撞主唱樂團Joe Strummer則穿上印有Hate & War的外套——他們不相信六○年代Love & Peace的天真,Hate & War才是這個真實世界的現(xiàn)實”。這樣的思想沖突。
      
       可見,搖滾永遠是背叛現(xiàn)實,反叛體制的。六零年代正值越戰(zhàn),暴力和種族歧視的高峰期,鮑勃迪倫唱出了“blowing in the wind”的呼喚“和平友愛”的聲音。時值七十年代后期到現(xiàn)今,國際局勢的平穩(wěn)和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搖滾歌手們又呼喊出“仇恨和戰(zhàn)爭”這樣與時代相背離的口號。這更重要的似乎不是音樂的原真性的本質(zhì),而更像是聲音所傳送出來的態(tài)度和立場。
      
       一個樂隊從剛開始被人知道和了解的時候,它在酒吧里演出,越是狂野而不著邊際,越是裝作一副不理世俗的姿態(tài)。我們就越喜歡它。直到它越唱越好,被越來越多人了解的時候,漸漸地,更多的主流流行音樂唱片公司簽下了它們。此時,我們就會開始咒罵它:“你不在真誠了,音樂風格變了,不再是搖滾而流行化了,你是金錢的奴隸”。就好像許巍?;蚴歉忻孽U勃迪倫,當他放下木吉他而選擇電吉他的時候。但在我聽來,與早前的音樂風格相比,并未有什么本質(zhì)風格的變化。由此,搖滾不單要在音樂風格上,更應(yīng)在心理上滿足搖迷們單純的心理訴求。
      
       搖滾總是一種講求姿態(tài)的東西,口語上講就是“范兒”。一件?;晟?,一撮小胡子,一片紋身......這是形象上的。當然還有一種搖迷特有的說話和舉止的姿態(tài)??谥性倌茈S口說些搖滾明星的名字和他們的風格流派。便可自稱“鐵托”。至少對于我們這一代人,這更像是中國教育一般的填鴨式搖滾。至少在我接觸到的鐵托中,多是娛樂心態(tài),很少能有對音樂有獨到見解的。更難有對音樂與社會產(chǎn)生思考反思的搖迷。
      
       搖滾本就是一件舶來品。崔健來了,搖滾成了啟蒙八零年代的文化之一。但之后,中國搖滾的影響力不斷下降??傆性噲D崛起之勢而氣有余而力不足。對于舶來品,它的存在總是需要以社會背景和文化為依托。中美文化和社會體制的差異,直接性決定了國人對搖滾以及搖滾精神的理解的偏差。
      
       再者,搖滾是反叛體制的力量。演出現(xiàn)場我們?nèi)呵榧ぐ?,討伐體制,目空一切。而事后,我們依然生存在體制之內(nèi)。我們自以為的特立獨行的思想實際上也只存活在了體制之內(nèi)而不斷被體制吞并和消逝。
      
       現(xiàn)今,搖迷的主力軍是大學(xué)生。大學(xué)生本就是體制內(nèi)一步步攀升上來,且被體制塑封最緊密的人群。更可悲的是,我們還都是無產(chǎn)者。與美國當年頹廢的一代和嬉皮士們相比,他們有過之而無不及。
      
       資本主義的體制中產(chǎn)生過“性槍手”這樣極端的朋克組合,也有過“討伐體制”這樣在商業(yè)運作下而特立獨行的例子。但體制的差異至少決定了很多的不可能。所以,我看來,在商業(yè)化的前提下,中國搖滾在體制內(nèi)被不斷稀釋是必然。就像大多數(shù)人在使用右手操作的儀器的時候,總有商家生產(chǎn)為少數(shù)左撇子更方便的左手操控的器械。中國搖滾更像是少數(shù)的左撇子,差異化的產(chǎn)品而已。
      
       原本搖滾并非與流行音樂一樣,只是娛樂的標志。搖滾樂所承載和意味的應(yīng)當更多,更深層次。但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是,兩者從音樂風格到觀賞人群和數(shù)量上的差別外,別無其他。時代更迭,與昨日崔健相比,現(xiàn)今的搖滾音樂人再也無法支撐起社會責任的大旗?;蛟S就像周云蓬說的那樣:“現(xiàn)在需要的是,音樂更個人主義性,而不是集體主義”。我想,多少也是一種無奈的感嘆。
      
       當然,一些人一定不喜歡搖滾樂被如此的通過政治,文化的思維解讀出來。就像神遭受到了質(zhì)疑,被拉下了神壇一樣。他們不喜歡冷靜思考的存在,同時故作叛逆狀。
      
       因為,世界上總有一種反抗,叫“無權(quán)勢者的反抗”。
      
      
  •     明明已經(jīng)吐槽無力了,卻還是忍不住出來吐個槽;這是得有多糾結(jié)啊。
      
      作為急著開始為論文找各種參考書時病急亂投醫(yī)“相中”的第一本書,看到一半差點棄掉,以及看完后半部分更后悔沒有棄掉。用一種四平八穩(wěn)的口吻以及生澀造作的辭藻來陳述一些被人們討論過無數(shù)次的陳芝麻爛谷子的事,我深信如果各位從成為搖滾樂迷至今沒少看一些雜志的話,一定會覺得這只是把各種雜志上的各種專題以時間為軸線做了一個整合;60年代的愛之夏、70年代的情欲革命、朋克兇猛等等等等。于此,我更后悔把從圖書館犄角旮旯里找出來的英文文獻先擱置一邊而把它作為第一本開始看的參考書。原本只是想找條捷徑理清思路,最后只能更為茫然。
      
      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
      
      從頭至尾我能看到的只有“辯證”,而作者不愧為學(xué)政治出身??此坪苻q證地去看待問題而其實只是一些討巧不得罪任何人的“論點”而沒有觀點。嬉皮士的愛之夏的烏托邦,Live Aid終究是一場贊助商獲益頗豐收場的熱鬧的秀、人群消散后誰也不再多看埃塞俄比亞一眼……好話歹話你一個人說完了最后你到底想說什么?搖滾樂手的社會良心讓他們無法對社會的不義坐視不管,只是簡單的集結(jié)號召不能喚醒更多人的社會良心,而脫離了演藝而介入政治、奔走相告、或者在政客間游說呢?都說了那已經(jīng)脫離了演藝了。所以,最后你到底是想怎樣?
      
      后記云:有些憤青從這本書開始愛上搖滾樂……
      
      如果作為一本入門級讀物,也許還是可以有這樣的效用的;只是,我更愿意拿一本本珍藏好的雜志給他們,起碼,在那些企劃中我可以看到更為鮮明的觀點;認同的話,一種不可名狀的激昂與躍躍欲試便會在心中激蕩而過,不認同的話,至少還有反思。
      
      而現(xiàn)在,看完這本書,心中一片荒蕪。
      
      
      PS:當然這本書還是有地方觸動到自己的,比如那段關(guān)于華麗搖滾的論述。
      
      “華麗搖滾毋寧更像是一種特定時空脈絡(luò)下的時尚潮流、青年亞文化,而非音樂形態(tài);不像其他的青年運動,華麗搖滾從來無法被復(fù)制、再現(xiàn),無法成為一種固定存在的亞文化。所以當其它音樂類型入朋克、重金屬、雷鬼在獨領(lǐng)風騷的時代過后,都能各自有延續(xù)的音樂次類型,華麗搖滾卻只能有限地滲透到其他音樂類型:如80年代的后朋克、新浪漫派以及華麗金屬?!?br />   
      作為曾經(jīng)偏執(zhí)于華麗搖滾的一員,看到在北歐一帶活躍著的新興華麗金屬樂隊,最初總會很是欣喜,到后來卻總絕對不是那個味兒;原來是脫離了一個特許的背景的表面的復(fù)制是不夠的。
      
      只是再說回《聲音與憤怒》,如同剛才摘下的一段話中多次出現(xiàn)“亞文化”這一關(guān)鍵詞,作者似乎很是想緊緊扣住“亞文化”,可惜看完整本書,我仍舊很想問“你所說的所分析的和亞文化有半毛錢關(guān)系?”
      
  •      其實,搖滾樂人和社會上各個受著壓迫和壓抑的階級都一樣,他們正因為深刻的體驗過生活,體驗過這個社會、這個時代給他們帶來的各種不平等的待遇,他們了解這個社會,他們觀察這個社會,他們感到痛苦壓抑。而不同的是,搖滾樂人身為藝術(shù)家,畢竟是少數(shù),而天天受著壓迫和不平等的是世界上最多的一個群體,那就是工人階級。不論是中國還是外國,許多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況和社會地位都是一樣的。但他們共同的理想不都是推翻壓迫和專制么,光憑搖滾樂人一個孤獨的群體力量是不夠的,只有社會上所有受著壓迫,感到壓抑的階級共同與搖滾樂人聯(lián)合起來,那力量才是強大的,有力量的,有長久生命的。搖滾樂人需要社會上所有工人階級的支持和幫助。
  •     為什么我不喜歡付錢看專場?因為不值得。為什么不值得?因為我不愿意我的錢花在腳蹬熒光襪,嘴里瞎叫我愛大象,我愛大霹靂的傻逼身上,你要跟我玩?zhèn)€性,不好意思我可以比你還個性。
      但并不是每個個性的人都能玩搖滾。反叛精神?OK誰都有。可是搖滾樂壇上舉足輕重的還是那么十幾二十個。從最初不計費巡演,一把破吉他就可以連彈好幾天來當做聲音的武器,到現(xiàn)在 形形色色效果器加后期制作做出了彈棉花一樣的討錢碗,搖滾樂變主流了么?也許是的,變得隨便一個十幾歲小孩只要會彈樂器的都覺得自己會是一個搖滾明星并因此變得更加富裕。
      聲音與憤怒的傳奇漸行漸遠。
      從七十年代的love and peace到八十年代后期的hate and war,搖滾樂變得更加犀利,也更加具有對抗性,文化壓制抵擋不住年輕人的熱情,從性手槍倡導(dǎo)無政府主義到green day大唱american idiot,U2主唱bono致力于減除發(fā)達國家對第三國家的債務(wù),這些臺上風云的搖滾明星,也為搖滾書寫續(xù)章,開辟一片人人平等為背景的傳奇。
      讓我們看看現(xiàn)今的搖滾行業(yè),曾經(jīng)的搖滾戰(zhàn)士成了搖滾娘們,整天糾結(jié)于被甩后放兩句狠話的出息里,糾結(jié)在炫富的世俗迷潮中,糾結(jié)在個人主義的白癡囚欄中,廢物一樣的嗑著藥。這就是搖滾樂的轉(zhuǎn)型,這就是搖滾樂他媽的表象的轉(zhuǎn)型。而精神被誰吞噬了?
      于是我最后的結(jié)尾和作者的結(jié)尾一樣,搖滾樂還能拯救世界么?
      希望有人告訴我。
  •     一個人的感情的強烈莫過于憤怒。
      
      我們度過了13個年頭的和平年代。但是不小心。嘎嘣一下。恭喜您。您發(fā)育了。
      
      于是你的身體教唆者你要從這個世界去索取,去掠奪,去征服。
      
      可幸運抑或不幸的是。你活在現(xiàn)代。你渴望的不簡簡單單是女人和生存。你似乎完全都不知道你到底想要什么。整天迷迷茫茫,無所事事。
      
      直到有一天。一個聲音叫囂著說:搞階--------級----斗---爭,恨別人去吧。于是你們覺得也對,反正精力無處發(fā)泄。六七零年代的青春期便就這樣過。
      
      后來改革開放了,所謂人民的思想解放了。就是說。我們現(xiàn)在的孩子可以恨不少東西了?,F(xiàn)在是多項選擇題:你可以恨日本人。你可以恨韓國人。你可以恨G。你可以恨反對G的人。你可以恨非主流,也可以投身于保護90后批判社會的浪潮中來。你可以恨國足,也可以恨麥蒂。當然。你也可以選擇把憤怒放在搖滾樂上。
      
      選擇好目標,好,你的青春期暴動可以正式開始了。你開始穿搖滾的T恤了,你開始紋身了。你開始走上街頭跟路人宣傳Anarchy了??捎幸惶炷阃婺伭?。累了。以荷爾蒙為寄托的憤怒用完了。
      
      恭喜您。您的青春期結(jié)束了。你可以開始正常的生活了。找工作,娶媳婦。生孩子。您終于回歸到大部隊來了。 至于當年的憤怒呢?那就寄托在搖滾樂里吧。就像媽媽扎好她當年的情書一樣。你也把當年的憤怒,一捆一捆地扎好,用粉紅絲帶。放在某個櫥柜不經(jīng)意的角落。某年心情大好時,掏出來看一眼。感嘆一下自己的青春。再默默地放回去。
      
      那本這本聲音與憤怒,儼然就是某中年大叔張鐵志當年的情史了。
  •     誰的聲音,誰的憤怒?——讀《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
      
      
      
      一個有希望的國家必定是一個民主的國家,而民主的國家應(yīng)當建立在大眾民主意識的覺醒和對政治的參與之上,但西方和中國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是,公眾對政治議題和政治本身的熱情并不高(當然,這共同問題背后的根源是截然相反的),那么,如何才能調(diào)動民眾的參與積極性?如何才能讓我們的世界更美好?鐵志的回答是:或許“搖滾”可以。
      
      改變什么?
      
      有人說搖滾樂是“三和弦+強硬持續(xù)的鼓點+上口的旋律”,這些特征賦予了搖滾樂與生俱來的對主流文化的叛逆性:憤怒、大膽、反叛、狂野、沖動、奔放、自由構(gòu)成了它的基因,它的節(jié)奏振奮人心,它的旋律令人癲狂,它的音符引人共鳴,它的鼓點令人手舞足蹈,而這些的背后更是對沉悶現(xiàn)實的不滿與憤怒,是砸爛舊世界、推倒一切權(quán)威的發(fā)泄與激情。
      
      因此,在60年代處于共產(chǎn)極權(quán)統(tǒng)治下的捷克,當“宇宙塑料人”(Plastic People of the Universe)開始用搖滾的旋律攪動在極權(quán)壓制下一潭死水般的捷克社會、推動建立“第二文化”時,便注定了被專制機器絞殺的厄運。1976年,這些音樂人被政府逮捕,但也正是這種反抗,催生了哈維爾等一批為之辯護的公共知識分子,再后來,有了人類良知的結(jié)晶《七七憲章》(見23~25頁)。
      
      專制機器從來就缺乏幽默和寬容,無法容忍、也無法培育(而只能扼殺)搖滾樂,或許也正因此,搖滾史上少有專制國家的偉大歌手和作品(除了崔健和他的一無所有,我們還能想起誰?),反倒是在所謂“腐朽墮落”的資本主義文化中,孕育了搖滾天堂的諸多璀璨巨星。這似乎構(gòu)成了一種悖謬:反抗權(quán)威和壓制的搖滾,森嚴的權(quán)威和壓制本身卻無法為其提供養(yǎng)分,而只有在自由的空氣中呼吸才能生長。
      
      這里其實還隱含著另外一個問題,即如果搖滾樂與各類蘊含激進政治的音樂形式能夠改變世界,它們又要將世界改變成一種什么樣的形態(tài)?書中沒有直接給出答案,在該書對西方搖滾史的剖析中,我們大致可以看出,這類抗議音樂的關(guān)注點主要集中在和平、平等、環(huán)保、勞工權(quán)利、社會公正、言論自由、對少數(shù)族群的寬容、對弱者的關(guān)懷與同情、國際事務(wù)的正義,這些議題本身并不具有革命性,議題的對立面國家機器也并非專制政權(quán)。
      
      所以,如果如上悖謬成立,我們便可以說,西方音樂史上的偉大樂手如John Lennon、Joan Baez、Bob Dylan等人僅僅是社會的改良者,而不是革命者,他們通過自己對自由大廈(而不是專制機器)的修修補補,來讓這個大廈更加堅不可摧、更加人性化、更加符合人們對良知與正義的追求,雖然他們在抨擊自由資本主義的種種罪惡,但他們本身便是Machine( that they Raged Against)的一部分,是自由資本主義的產(chǎn)物,離開了自由資本主義,他們便會窒息而亡。
      
      鐵志在書中談到流行樂與商業(yè)文化的結(jié)合時說:“一旦具有高度原真性、從某種青年亞文化胚胎誕生出來的創(chuàng)作開始廣受歡迎時,這個創(chuàng)作者、這個音樂類型就會開始被商業(yè)體制吸收、榨干,直到缺乏活力而被拋棄。但是,接下來又必然會有新的聲音,新的亞文化在體制的邊緣爆發(fā)。”(見26頁)這似乎略顯悲觀,因為如果這些具有反抗意識的音樂創(chuàng)作確實是Machine的一部分,我們是否可以將這類音樂視為Machine的抗體,它們的使命便是消減Machine的“疾病”,當“疾病”緩和或消除后,抗體的作用自然便會同時消解。
      
      誰的憤怒,誰的聲音?
      
      長期關(guān)注社會與政治議題、擁有巨大社會影響力的搖滾樂歌手已經(jīng)得到了體制的認可,也得以進入體制內(nèi),發(fā)出體制外的聲音。U2樂隊的Bono是其中較為成功的一位,“他能夠一方面獲邀參與‘世界經(jīng)濟論壇’這個資本主義權(quán)力核心的游戲場域,另一方面,在會議上大聲要求場內(nèi)精英聆聽街頭群眾的聲音”,但同時,Bono卻認為“在會議室里和政客的談判,可能比在數(shù)萬人的體育館中演唱更有效”。不過很快,他又開始“相信搖滾樂可以用來終結(jié)貧困”,通過組織大型演唱會“Live 8”來對G8峰會施壓,表達對全球貧困問題的關(guān)注(見193~196頁)。
      
      這種“將音樂、明星動員力量與長久持續(xù)的草根組織”相結(jié)合的方式無疑是一種較為成功、可供復(fù)制的模式。一方面反映出單純通過音樂改變世界的不現(xiàn)實,音符畢竟不能取代嚴肅的思考和縝密的行動;另一方面,又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可供選擇的路徑,即通過音樂將“政治激進主義轉(zhuǎn)化成更讓人接近的形式,指出社會的不義和壓迫,有助于分享集體的愿景”,在音樂與政治議程之間建立某種橋梁(見196頁)。
      
      但橋梁建立后,民眾該如何參與?雖然搖滾樂鼓勵DIY,它的形式也能很快得到人們情感上的共鳴,但畢竟能撥動三和弦的聽眾少之又少,能取得成功的更是鳳毛麟角,因此,在搖滾介入政治議題時,聽眾永遠都在被動的“聽”,只能在樂手的引導(dǎo)下由樂手有選擇的讓民眾關(guān)注,民眾依舊無法直接參與政治和社會議題,那么,公眾的參與性究竟體現(xiàn)在何處?
      
      代議制民主的尷尬又發(fā)生在搖滾樂介入政治與社會議題上:搖滾樂手用或美麗或憂傷或憤怒的音符叩響我們的心弦,就如同政治家在用慷慨激昂的演說觸動我們的靈魂;我們用錢去購買唱片,去參加演唱會,就如同給政治家捐款來期盼民主紅利,向政治家投票來表示支持;最后我們卻失望的發(fā)現(xiàn),本質(zhì)上,搖滾樂與政治一樣,只是精英的游戲而已,以搖滾的名義得到的權(quán)力并不能為民眾所用,我們除了為別人站臺之外,并不能真正參與或改變什么。
      
      但問題還并不在此,代議制與直接民主的差別就在于,代議民主要求我們通過透明、公開、公正的程序選出能代表我們利益的人,讓這些人來討論政治議題,全民的直接參與本身并不現(xiàn)實。問題在于,如果我們的代表是經(jīng)過選舉程序選出,才能以我們的名義去行使政治權(quán)力,那樂手是否有權(quán)力代表我們參與政治議程?他們雖然不能最終決定政治走向,但他們卻有著巨大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來自我們對歌星和他們作品喜愛與支持,而樂手們卻在拿著唱片的銷售量(相當于選票數(shù))去左右政治進程,這種行為本身是否具有合法性?如何保證民眾的真正參與?樂手們代表的又是誰的聲音,誰的憤怒?
      
      我沒有答案。
  •     我認為搖滾是用于發(fā)泄負面情緒的最好的音樂形式。對于現(xiàn)實的不滿和對體制的憤怒永遠是搖滾樂不可缺少的主題。但你在civil war里聽見槍花的呼喊,在imagine中聆聽約翰·列儂的理想,在hey god里見證邦喬維的指責,你是不是也覺得你內(nèi)心的理想主義在燃燒?
  •      如題, 這是個問題,而且這個問題太過于大了,以至于一開始我是從心里抵觸這本書的。幸好這只是個副標題,又幸好我手一哆嗦不小心打開了這本書。
      
       ——張鐵志的《聲音與憤怒》。你可能記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獲得者威廉-??思{寫過一本同樣名字的小說,其實這兩者之間并沒有什么關(guān)系,如果有,在我看來,也僅僅是名字相同而已。
      
       之前我并不認識張鐵志這個人,當然現(xiàn)在也不能說我認識他了,我只知道他寫了這本書,而這本書很讓我喜歡,所以我現(xiàn)在有心情對這書說三道四。這只能怪他運氣不好,當然也不會差到哪去,因為我不會因為這本書就非得去認識他,這有點像錢鐘書口中雞蛋與雞的事情了。
      
       如果你整天哼著口水歌而對搖滾不屑一顧,或者你認為搖滾就是暴力,色情,叛逆和噪音,那么你大可不必浪費你寶貴的時間去翻一本這樣的“爛書”。我當然承認搖滾樂中的反叛與憤怒,但是搖滾不僅僅是如此。好了廢話少說,切入正題。
      
       導(dǎo)讀里,王小峰提到這樣一個問題:搖滾樂除了對耳膜,眼角膜的沖擊之外,它還能沖擊什么?這本書會給一個答案。
      
       聲音與憤怒,也可以說是搖滾與社會,或者搖滾與政治。那么提到搖滾與社會,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伍德斯托克音樂節(jié),如果你不知道,至少應(yīng)該聽說過“為和平而臥床,要做愛不要作戰(zhàn)”這句口號,如果你還不知道,那我就無話可說了。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jié)也許是一個異端,讓人到現(xiàn)在仍為之驚心動魄。而數(shù)十年后“伍德斯托克”成了一個文化的象征,成了搖滾的精神體現(xiàn)。 它使以音樂來表現(xiàn)文化或社會事件的活動達到了頂峰,以致在后來沒有人人再通過音樂會達到這種超凡的凝聚力。 作者自己也說,這本書最基本的目的是希望能書寫搖滾樂中政治與社會實踐的歷史。它也嘗試提出一個史觀,希望檢視從六零年代至今各種不同的介入策略和實踐可能,來挖掘音樂作為一種反叛能量的可能性和限制。其實我本人是不喜歡政治的,但是現(xiàn)在的社會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所以我們逃不了。
      
       1965年組成的“地下絲絨”樂隊正好處于“披頭士熱”和普遍使用迷幻劑的年代 。他們用自己激進的原始尖叫和流行靈歌黑色效果的混合物打開了通往搖滾樂各個發(fā)展方向的大門 。他們對于搖滾樂的貢獻遠遠比你想象的要大。同時他們的音樂對于改變捷克的歷史也具有非常關(guān)鍵的影響。作者即從捷克的“絲絨革命”提筆,導(dǎo)出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這樣一命題,并且將其貫穿全書。
      
       誕生于50年代的搖滾樂在60年代隨著混亂的世界燦爛綻放。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60年代就是一出快速剪接且綜合所有元素的影片:戰(zhàn)爭、暗殺、(肯尼迪、馬丁-路德-金)、社會沖突......不斷地交叉上演。黑人民權(quán)運動、反戰(zhàn)、校園言論自由運動、性解放,一場又一場社會革命。巴黎的“五月風暴”、捷克的“布拉格之春”、日本的“安保運動”以及中國的“文化大革命”......藝術(shù)永遠來自社會生活,即使生活是如此的混亂。沒有當時的青年亞文化,搖滾樂就不可能煥發(fā)如此豐富的生命力,沒有搖滾樂的介入,60年代的青年運動更不可能如此的風起云涌。(當然60年代的中國除外,那個時候的中國人民正忙著批斗自己的親朋好友,而中國的搖滾樂產(chǎn)生于80年代。)所以60年代那些牛逼的音樂人都或多或少的卷入了這場搖滾與社會的運動中去了。鮑勃-迪倫、瓊-貝茲、約翰-列儂.......《滾石》雜志資深編輯大衛(wèi)-弗里克曾經(jīng)評價鮑勃-迪倫的《Like a rolling stone》說:“從來沒有一首歌曲,能夠像它那樣深刻地改變那個時代的商業(yè)體系與藝術(shù)觀念?!边€有人認為約翰-列儂對于搖滾樂介入社會議題的貢獻,甚至超過了他在音樂上所取得的成就。可見音樂確實在影響著社會,至少它影響了社會的某一方面。
      
       諸如此類,作者把60年代到90年代改變、影響或者恫嚇過社會、政治的搖滾樂以及音樂人做了不同程度的解析。簡單點說,就是作者從自己政治學(xué)專業(yè)方向注釋了一下?lián)u滾的發(fā)展歷程。對于有些人來說,這本書不夠過癮,但是足夠某些人對搖滾樂重新審視一下。
      
       那么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你其實沒有必要糾結(jié)于這個問題中,而我也不可能會給你一個肯定的答案,因為作者用了204頁都沒有告訴我一個確切的答案。但是不可否認,搖滾樂影響了社會,并且在一直影響下去。
      
       這不是書評,也不是什么狗屁讀后感。只要那些不幸看到的人沒有告訴我說“你丫在做廣告”,那就OK了。
      
      
  •     
      
      
      高中輟學(xué)寫小說玩賽車的韓 寒搖不搖滾?
      討個說法憤而刺殺警察的楊空格佳搖不搖滾?
      不愿提供“異性洗浴服務(wù)”怒殺官員的鄧空格玉空格嬌搖不搖滾?
      為了讓兒子死得其所而四處奔波的丁空格子空格霖教授搖不搖滾?
      為了讓地震中死去的孩子被大家銘記自發(fā)調(diào)查的艾未未搖不搖滾?
      
      在我的理解,搖滾精神就是對主流價值觀的反省和叛逆并竭盡所能表達實踐自己的“異端”價值觀的精神。韓寒是對高考、大學(xué)、升官發(fā)財這條傳統(tǒng)成功路的反叛,楊空格佳是對忍氣吞聲屈服于國家機器的反叛,鄧空格玉空格嬌是對在金錢面前淪喪在權(quán)威面前屈服的反叛,丁空格子空格霖教授是對漠視歷史和良心蒙蔽的反叛,艾未未是對習(xí)慣性遺忘和粉飾太平的反叛。他們的做法也許值得商榷且不為大眾(威權(quán)體制)接受,但他們身上體現(xiàn)中來的精神,就是所謂的搖滾精神。沒有比他們更搖滾的了!
      
      不是每個人都能或者必須跟韓寒鄧玉嬌們那樣,但是通過他們,我們個人乃至整個社會都得以停下腳步省視自己信奉的價值觀,并有所刺痛,整個社會在這個反省討論的過程中可以變得更開放多元進步。
      
      搖滾樂也是這樣,我們不能奢望搖滾樂顛覆主流文化,更不能指望搖滾樂手的麥克風能把整個社會帶向完滿的理想世界。U2主唱Bono一直致力于全球政治公益游說活動,但他對音樂改變世界面貌卻抱悲觀的態(tài)度,他在接受采訪時說,坐在談判桌上和政客談判,比在體育館面對數(shù)萬樂迷演唱更有效。
      
      國內(nèi)很多搖滾樂迷包括一些樂評人,對當下?lián)u滾樂壇現(xiàn)狀有著強烈的不滿,他們沉湎于崔健一無所有喊出全民心聲的神話時代,認為現(xiàn)下?lián)u滾樂壇喧囂熱鬧卻缺少直指人心的作品。但,與其說是搖滾樂的沉淪和失語,不如說是他們對搖滾樂抱著過高的期望。搖滾樂不是革命的沖鋒號角,多元的社會,多元價值觀并存的時代,期待一個一呼百應(yīng)的搖滾巨星或一個能擊中每個人的不朽作品來指引方向,實在是搖滾樂不堪之重負。每一個青年在搖滾樂中能找到讓自己激動和感動的東西,無論是在酒吧現(xiàn)場還是通過跨越時空保留下來的音像資料,這都是搖滾樂的勝利,這就是搖滾精神的傳承。
      
      是的,搖滾樂對主流文化的反叛,其意義在于能鼓勵更多的青年敢于向傳統(tǒng)價值觀挑戰(zhàn),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刺痛這個死板僵硬的體制。越來越多的青年價值觀和信念被搖滾樂所影響,就為社會進步夯實了基礎(chǔ)。
      
      當年被The Velvet Underground所感動的叛逆青年,在二十年后能掀翻一個殘暴的極權(quán)政權(quán)。我們又有什么好悲觀的呢。
      
      
      ————————————
      
      搖滾樂的確可能,也只能改變個人的信念與價值。而這也正是許多社會變遷的基礎(chǔ),正是無數(shù)人的價值變遷構(gòu)成了社會的進步。
      
      @張鐵志《聲音與憤怒》
      
      
  •   好一個眼光犀利,卓爾不群的小憤青啊
  •   ⊙﹏⊙b汗~~~~在哪個角落的碎碎念都被挖出來了吖~~~
    ~~
    捂臉~~~
  •   與其把生命寄托在未來…還不去把青春揮霍在當下~記得那句、青春是暴走的性欲、
  •   Chris Martin說: 搖滾就是我想要得一切東西,但是它他XX的根本和那些被吹噓的一塌糊涂的花花綠綠的藥丸,那跟搖滾沒他XX的一點關(guān)系,也沒必要把自己搞的神神叨叨,更沒必要關(guān)心別人怎么看你,酷不酷和我的音樂沒關(guān)系,搖滾樂的意義在于告訴你如何尋找最終的快樂。至于我們就喜歡一起四處閑逛和作音樂,我們不管別人怎么說,我們感到愉快而心安理得。有時候,我們看起來有些過于坦率,而且不關(guān)心我們到底該怎么做,但是,我確認我們熱愛生活而且異常勤奮,我們只是不希望把時間浪費在那些陳詞濫調(diào)的規(guī)矩上,我們不想為陳腐的人活著。
  •   空有憤怒的吶喊是無力的,唯有直指人心的搖滾才是最有力量。我們可以憤怒,也可以歇斯底里,但在生活的巨輪下,我堅信,只有理智的妥協(xié)才能使我們與現(xiàn)實和平共處,誰能說自己不需要世俗的歡樂?
  •   我們活著也許只是相互溫暖,想盡一切辦法只為逃避孤單?
  •   搖滾自身就是俗世的歡樂。
  •   搖滾就是不安于現(xiàn)狀。
  •   搖滾,第一反應(yīng),魯迅....
    誰說魯迅不是中國搖滾第一人呢?
  •   搖滾只是一種態(tài)度
  •   搖滾改變的是無數(shù)的個人,無數(shù)的個人改變的是整個社會,至少提供了一種可能性。
  •   搖滾不是沖鋒號,卻是世間最像沖鋒號的…
  •   淘碟的時候有個跟別人不同的習(xí)慣,熟悉我的碟哥們兒都知道:我會把盤打開看完幾乎整本歌詞,才會決定買不買。
    搖滾要是失去了思想,甚至失去了敏銳的情感,那就跟pop music沒有區(qū)別。搖滾的本質(zhì)并不是憤怒——如果你的“搖滾”不單指“金屬”的話——像石頭里開出紅艷的巨花,明亮的是那份不由分說的反抗。
  •   搖滾被裝B者利用了.
  •   哦,所提的例子大部分都犧牲了~
  •   哈哈,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都名留青史,永垂不朽了。
  •   是的,在人類還存在的前提下.
  •   搖滾日漸為一個大雜燴,俗世娛樂性也是其中一方面,而反叛精神是它的核心。二手玫瑰就很娛樂,也很有思想,思想和娛樂并不沖突。沒有反叛精神一味追求形式妄稱搖滾。只能算偽搖滾。
  •   同意ls。
    搖滾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內(nèi)核,而不僅僅是音樂形式。
    那些朋克裝扮,在舞臺上嘶吼“中國加油”“家樂福滾蛋”的樂隊,他們身上哪有一絲搖滾的味道呢?
  •     當年被The Velvet Underground所感動的叛逆青年=========================================================
    這個是?
  •   回ls,捷克總統(tǒng)哈維爾。 絲絨革命的絲絨,就源自 地下絲絨 。呵呵~
  •   我們也要來場絲絨革命。
  •   理性評價很難得
  •     淘碟的時候有個跟別人不同的習(xí)慣,熟悉我的碟哥們兒都知道:我會把盤打開看完幾乎整本歌詞,才會決定買不買。
      搖滾要是失去了思想,甚至失去了敏銳的情感,那就跟pop music沒有區(qū)別。搖滾的本質(zhì)并不是憤怒——如果你的“搖滾”不單指“金屬”的話——像石頭里開出紅艷的巨花,明亮的是那份不由分說的反抗。
    +1
  •   說得好!
    搖滾就是用來反思生活 總結(jié)生活的藝術(shù) 或者稱之為工具吧
    生活需要搖滾 世界需要包容
  •   期待一個一呼百應(yīng)的搖滾巨星或一個能擊中每個人的不朽作品來指引方向,實在是搖滾樂不堪之重負。每一個青年在搖滾樂中能找到讓自己激動和感動的東西,無論是在酒吧現(xiàn)場還是通過跨越時空保留下來的音像資料,這都是搖滾樂的勝利,這就是搖滾精神的傳承。
  •   難怪哈維爾在最艱難的時刻要說:“人們突然感到想要大喊大叫而不是大笑”。
  •   丁空格子空格霖教授?。?!你實在是太搖滾了。難道空格連這個也要和諧嗎!
  •   搖滾能不能改變世界我不知道,但是他改變了我
  •   是的 寒很具有搖滾精神~`````````````````````````
  •   今天在圖書館翻到這本書,跟諸如《地下鄉(xiāng)愁藍調(diào)》、《來自民間的叛逆》相比,作者更傾向于從美國民謠以及搖滾樂的角度去看待政治,或者是從政治的角度去審視民謠以及搖滾樂。未免顯得有些凌亂。不過不妨礙這本書為關(guān)于搖滾的歷史添磚加瓦,同時其實也是對西方政治很好的窺視。
  •   搖滾不死,這就足夠了
  •   搖滾不要是被搖滾
  •   搖滾是對社會墮落與不公的不沉默!多數(shù)敏感詞、準敏感詞比販賣搖滾掙2B粉絲錢的搖滾樂手要搖滾的多。
  •   現(xiàn)如今掛羊頭買狗肉的太多,隨便吼兩句就叫搖滾,只要利益沒有思想。真令人悲哀!
  •   國內(nèi)現(xiàn)在搖滾還有么
  •   需要吶喊
  •   國內(nèi)比較喜歡魔巖三杰
  •   就是 不停搖不停滾 喊出心里最真實的
  •   “多元的社會,多元價值觀并存的時代,期待一個一呼百應(yīng)的搖滾巨星或一個能擊中每個人的不朽作品來指引方向,實在是搖滾樂不堪之重負。每一個青年在搖滾樂中能找到讓自己激動和感動的東西,無論是在酒吧現(xiàn)場還是通過跨越時空保留下來的音像資料,這都是搖滾樂的勝利,這就是搖滾精神的傳承?!?br /> ========================================================
    惡法和暴政在美的面前不攻自破,搖滾也好,詩也好,這是對生活最高的致敬和踐行。政治的本質(zhì)就是關(guān)乎生活的事兒,而不是從生活中抽離出來,最后站到了生活的對立面。
  •   中國人憤怒不起來,憤怒就去看黃老,或者《渴望》去了
    印度人也不憤怒~日本人的憤怒就是折騰女優(yōu)和自殺~韓國人在天堂~東南亞人~~~~~中東人有米音樂殿堂~俄羅斯人凍著了~
  •   中國的搖滾也偉大過。
    只是他們走的太遠了 竇唯在搞純音樂了 最后一次聽懂已經(jīng)不知道是什么時候了。張楚的從一開始就沒有什么人能懂 想想多少是文學(xué)造詣很深又喜歡搖滾的人呢。
    唐朝在日本開演唱會的時候 全場都哭了 可惜我始終也沒聽懂他們。
    只有紅磡了吧 最后一次。前幾年在上海也聚了一次 朋友的朋友去看了 聽的描述 突然覺得所有人都老了 我們也是 都要去面對更多 這場最后的聚會 居然讓人連安慰的感覺都沒有。
    不過 不該再找安慰了不是么。
  •   一定要憤怒才搖滾么,搖滾也可以很懶散。。。就看聽搖滾的人的心情了。
  •   從憤怒開始 所有藝術(shù)的終點差距倒是不大。
    從海明威到尼采到海子到柯特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