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世界化

出版時間:2010-2  出版社:山東大學出版社  作者:姜涌  頁數(shù):263  

內(nèi)容概要

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要進行改革,這應該是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的問題。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許多中國學者都在嘗試做這項工作,因為被我們繼承下來并且已經(jīng)中國化了的蘇聯(lián)模式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體系的正確性,或者,至少基礎性的合法性始終是一個未被證明的預設。然而,如何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化和現(xiàn)代化,即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則與自然科學新概念、西方當代哲學文化進行外化的“嫁接”,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實際上,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的改革問題是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爭論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而圍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爭論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以來,這種爭論就沒有停止過。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動態(tài)和變化是同政治實踐密切相關的,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也強烈地受到人類社會思潮變遷的影響。從19世紀40年代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經(jīng)歷了革命的高潮和低潮,劇烈動蕩的變革時期與和平穩(wěn)定的發(fā)展時期;馬克思主義哲學也經(jīng)歷了政治上的進攻時期和退卻時期,經(jīng)歷了戰(zhàn)略目標的變換和工作中心的轉(zhuǎn)移。而每當面臨這種被賦予了時代特征的戰(zhàn)略轉(zhuǎn)變時期即將發(fā)生或開始實現(xiàn)的時候,就必然伴隨著人們的政治傾向和政治實踐的分化和重組,伴隨著政治觀念的更新與變革”。

書籍目錄

第一章 馬克思生平簡述 一、青年馬克思 二、再進巴黎的馬克思 三、倫敦時期的馬克思第二章   《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 ——人類主體的自我超越性和創(chuàng)造性第三章 馬克思的博士論文與哲學立場  一、伊壁鳩魯思想高于德謨克利特思想  二、伊壁鳩魯?shù)霓q證法體現(xiàn)之處:“原子偏離直線”運動  三、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辯證法思想  四、自我意識原則的批判意義第四章 馬克思實現(xiàn)的哲學變革  一、費爾巴哈哲學對馬克思的影響和意義  二、馬克思在《德法年鑒》中的論文觀點第五章 《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  一、《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的理論特點  二、關于《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的爭論  三、《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的基本內(nèi)容第六章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 一、實踐與主體性 二、實踐標準與實踐結(jié)構 三、環(huán)境是由人來改變的 四、宗教的根源與宗教的批判 五、實踐的作用 六、馬克思哲學的新視界 七、人的社會性 八、社會生活的基礎是實踐 九、直觀唯物主義與市民社會 十、《提綱》的結(jié)論 十一、世界的詮釋與改變第七章   馬克思科學世界觀的理論建構:《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  一、《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特定對象語境  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寫作及其文本的一般情況  三、《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基本內(nèi)容  四、《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主要內(nèi)容:唯物史觀后記

編輯推薦

《哲學的世界化(馬克思早期哲學著作選讀)》由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哲學的世界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作者的前言寫得真好,無論是對治學還是對理解馬克思哲學中的人道主義關懷都很有幫助。
       馬克思主義的內(nèi)部分歧主要在于機械決定論(第二國際和蘇聯(lián)的“科學社會主義”)和“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之間的分歧。但通過辯證法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機械決定論同一神宗教是一樣的內(nèi)核:只不過一個是“隱蔽之神”,是不受人控制的歷史、自然規(guī)律等;另一個是宗教的唯一神明。而機械決定論似乎更為惡劣,蓋因宗教神明還要視人的善惡美丑來決定其命運,而機械決定論則早將命運定下劫數(shù),人完全沒有改變自己的可能和需要,這將直接導致歷史虛無主義和享樂主義。
       現(xiàn)代性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脫離了神性庇護的人心無處安放,這是理性反思精神之后的必然結(jié)果,也是西方哲學的困境。儒學似是一條出路,因為它關注的是人,是將人心安放于肉身,講心人一體、天人合一、人性本善,“主席也是人嘛”。但問題是我們已經(jīng)走得太遠,馬克思主義是在黑格爾哲學基礎上演進過來的,早已經(jīng)過了用理性反思精神的階段,又闡發(fā)出了宏大的歷史主義視角,被賦予了改變現(xiàn)世的崇高使命。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馬克思主義哲學又該如何能回到當下為普通人安身立命?類似的嘗試,五四啟蒙做過,張君勱曾赴德拜訪過伯格森和倭伊鏗,希望實現(xiàn)“心學世界觀與二元論哲學(特別是德國唯心主義哲學)的結(jié)合”(許紀霖:在現(xiàn)代性與民族性之間),用啟蒙理性滋養(yǎng)儒學。
       但今時今日,馬克思主義如何做類似的功課?能否見效?仍屬未知。精神獨自渡過了約旦河,仍留下肉身在此岸徘徊掙扎,彼岸的精神卻不愿再回到原地,也找到不來時的路。但我們又怎能停止追問?對于那個剛才提到的可能嘗試,儒學與西方哲學的誤解仍然太深,這需要儒學與馬克思主義的和解,與啟蒙理性和德國古典哲學的和解,與基督教的和解,與古希臘哲學和自然神學的和解。因此,如果我們愿意嘗試,就要重新回到馬克思的文本,回到那個“活著的馬克思”的頭腦中,甚至要回到啟蒙理性、回到基督教和古希臘(顧準已經(jīng)下過這種“笨功夫”,倘中國的知識分子都有這種毅力,又何愁不能富民強邦)……這需要巨大的耐心和毅力。
       “哲學家在用不同的方法去解釋世界,而問題是如何改變世界?!痹试S我再一次提到葛蘭西的觀點——“人人都是哲學家”。我們要做的是使改變世界同改變自己的日常生活結(jié)合,使改變世界同改變普通人與自我內(nèi)心、與他人的相處之道結(jié)合。如果“六億神州盡堯舜”,我們還用擔心這個世界不會好嗎?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