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川上

出版時間:2012-9  出版社:深圳海天出版社  作者:柳鳴九  頁數(shù):251  字數(shù):137000  
Tag標簽:無  

前言

  柳鳴九深圳海天出版社似乎頗有點“散文隨筆情結(jié)”,前幾年,他們請季羨林先生主編了一套“當代中國散文八大家”叢書,效果甚好。于是,他們再接再厲,去年又策劃出新的書系“世界散文八大家”??上Т藭r季老先生已經(jīng)仙逝,他們只好等求其次,請柳某出面張羅。此“世界八大家”,召集實不易,飄洋過海,總算陸續(xù)抵岸。但書系尚未全部竣工之際,海天又策劃了一套新的文叢,以現(xiàn)今健在的著名文化人的散文隨筆為內(nèi)容。大概是因為柳某與海天已有一次愉快的合作,自己也常寫點散文隨筆,又身居“人杰地靈”的北京,便于“以文會友”,于是,海天又要柳某出面張羅。這便是這套書系產(chǎn)生的來由。什么是散文隨筆?前幾年,一位被尊為大師的權(quán)威人士曾斬釘截鐵地謂之為“寫身邊瑣事”。我曾努力去領(lǐng)悟其要義,但就自己有限的文化見識,總覺得這個定義似乎不大靠譜。就“身邊”而言,散文隨筆的確多寫與自己有關(guān)的人或事,但遠離自己的人與事入文而成經(jīng)典散文者實不勝枚舉;就“瑣事”而言,散文隨筆寫人寫事確講究具體而微,知微見著,以小見大。但以經(jīng)國大業(yè),社稷宏觀,高妙藝文,深奧哲理為內(nèi)容的名篇也常見于青史。不難看出,對于散文隨筆而言,“題材不是問題”,任何事物皆可人散文,凡心智所能觸及的范圍與對象,無一不可成就散文也。故此,竊以為個人心智倒是散文的核心成份。那么,究竟何謂散文呢?散文的基本要素究竟是什么呢?如果用定義式的語言來說,散文就是自我心智以比較坦直的方式呈現(xiàn)于一定文學形式中,而自我心智者,或為較雋永深刻的自我知性,或為較深在真摯的自我感情。說白了,如果是思想見解,當非人云亦云,而多少要有點獨特性,多少要有點嚼頭與回味;如果是情感心緒,那就必須是真實的、自然的、本色的、率性的,而要少一些矯飾,少一些虛假,少一些夸張。是的,盡可能少一些,如果不能完全杜絕的話。詩歌中常有的那種提升的、強化的、擴大的感情似乎入散文不宜,還是讓它得其所呆在詩歌里吧。至于“一定的語言文學形式”,不外意味著兩點,一是非韻文的,這是散文有別于詩歌的最明顯的標志;二是要有一定的修飾技巧,一定的藝術(shù)化,這則是散文隨筆不同于公文告示、法律條文、科普說明以及各種“大白話”的重要標志。這便是我所理解的散文隨筆。我在自己的學術(shù)專業(yè)之外也經(jīng)常寫一些散文隨筆,就是按照自己以上的理解來“炮制”的。今天,我被委以主編重任,也是按照自己以上的理解來操作的,至于我在自己的散文隨筆中是否完全實踐了自己的理念,是否達到自己的理念,在這次主編工作中是否有不合理、不人情的要求與安排,那就很難說了。嗚呼,知與行的脫節(jié)與矛盾,人的永恒悲劇也。出版社策劃這個書系的時候,規(guī)定約稿對象為當今的文化名家。當今的文化名家種類何其多也:有在熒屏上煽情與講道的主持人,有靠擺Pose與哭功而大富特富的影視大腕,有靠搞笑與搞怪的演藝奇才……人人都在寫散文隨筆,這大有成為當今散文隨筆的主旋律之勢。但按我個人的理解,這里所講的文化名家不外是兩種人,即具有作家文筆的著名學者與具有學者底蘊的著名作家,這兩者的所長正是我對何為散文理解中所謂的“心智”這一大成份。由于我自己的圈子所限,這一輯的約稿對象全是上述的第二種人,即具有作家文筆的著名學者,而且基本上都是弄西學的學者或游學國外多年的學者,多散發(fā)出一點“洋味”的人。學者寫散文似乎有點“不務(wù)正業(yè)”,有點越界,侵入了文學家地盤。但對于學者來說,特別是對人文學者來說,卻完全是性之所致,是一種必然。他本來就有人文關(guān)懷、人文視角、人文感情,這種心智狀態(tài)、心智功能,一觸及世間萬物,就莫不碰撞出火花。只要有一點舞文弄墨的興趣、沖動與技能,自然而然就可以產(chǎn)生出有點意思的散文隨筆了。雖說舞文弄墨也是一種專門技能,需要培養(yǎng)與操練,但對于弄西學的人文學者來說,整天在世界文庫里打滾,耳濡目染,這點技能是可以無師自通的。況且,人文學者于散文更有自己的優(yōu)勢,畢竟,他的知性是向全人類精神文化領(lǐng)域敞開的,他的目光是向全世界各種事物投射的。其散文隨筆的題材,自是更為豐富多樣,投射觀察的目光自是更為開闊高遠。而得益于世界各種精神文化的滋養(yǎng),其可調(diào)配的顏色自是更為豐富多彩:說不定,也許我們這個時代有意思的散文隨筆正是出自學者筆下呢,學者散文實不容當代文學史家忽視也……不能再說下去了,再說下去就會變成“王婆賣瓜”啦,不過,我還是相信,這一輯學者散文也許能給文化讀者多多少少帶來一點不一樣的感覺。2012年5月

內(nèi)容概要

人文學者的知性是向全人類精神文化領(lǐng)域敞開的,他們的目光是向全世界各種事物投射的。其散文隨筆的題材,自是更為豐富多樣,投射觀察的目光自是更為開闊高遠。
《子在川上》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教授柳鳴九的散文作品集?!蹲釉诖ㄉ稀肪x了他的散文和隨筆,展示了他在文學上的才華。

作者簡介

柳鳴九,著名學者、理論批評家、翻譯家、散文家。1934年生,畢業(yè)于北京大學西語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教授,歷任中國法國文學研究會會長、名譽會長。學術(shù)專著有:三卷本《法國文學史》(主編、主要撰寫者)、《走近雨果》等三種;評論文集有:《理史集》、《從選擇到反抗》等十種;散文集有:《巴黎散記》、《翰林院內(nèi)外》等五種;翻譯與編選有:《雨果文學論文選》、《莫泊桑短篇小說集》、《磨坊文札》、《局外人》、《薩特研究》、《法國心理小說名著選》等二十余種;主編項目有:《西方文藝思潮論叢》(七輯)、《法國二十世紀文學叢書》(七十種)、《外國文學名家精選書系》(八十種)、《雨果文集》(二十卷)、《加繆全集》(四卷)等,其中有四項獲國家級圖書獎。2000年被法國巴黎大學正式選定為博士論文專題對象。2006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終身榮譽學部委員”稱號。

書籍目錄

父親的故事
我的中學時代
永遠活在我心里的這個孩子
——記兒子滌非的童年
“小蠻女”記趣
家音一則
語塞與無語
送行
——我們的另一個小孫女晶晶
憶“小霸王”
巴黎圣母院:歷史的見證
在“思想者”的庭院里
——訪羅丹雕塑博物館
與薩特、西蒙娜·德·波伏瓦在一起的時候
塞利納的“城堡”與“圓桌騎士”
——在塞利納故居
“兄弟我”
——紀念北大校長馬寅初
梁宗岱的藥酒
記憶中的馮至先生
兩點之間的伽利略
——回憶與思考朱光潛
當代一座人文青銅塑像
——紀念錢鍾書誕辰100周年
在首都文化界紀念雨果誕生200周年大會上的開幕詞

章節(jié)摘錄

  父親的故事只要桌上灑有一攤茶水,他總是用筷子蘸著在桌面上寫寫畫畫,有時是練正楷,有時是練草書,幾乎每坐在桌前,他都這么在桌上操演,甚至是親戚朋友坐在一起談事聊天時,他往往也要這么“開小差”。從我幼年的時候起,父親在我心里就是這么一個形象。據(jù)長輩們講,從一進城當學徒起,他就養(yǎng)成了這個習慣,數(shù)十年如一日。到我記事的時候,也就是他進入中年時,他已經(jīng)練就了一手好字。他的字,在體態(tài)上,有顏真卿的穩(wěn)當勻稱,在筆法上,則有柳公權(quán)的俊秀遒勁。對于這一手字,他是很得意的,常聽他說:“文化高的人看了我開的筵席菜單,都說字寫得漂亮,沒有想到一個廚師能寫得這么好?!彼錾谪毨У霓r(nóng)家,兄弟姐妹六人,他排行第四。只念過兩個月的書,從6歲起即替人家放牛。湖南的春秋天氣并不寒冷,但他因為沒法穿得不單薄,放牛時常要靠著土坡避風躲寒。11歲時進城到一家有名的酒樓里當徒工,他媽把他送出村外,佇立遠望,久久沒有離去。從此他由于謀生與顛簸,再沒有回過鄉(xiāng)下,再也沒有見過自己的母親。只是在幾年徒土生涯中,用竹筒里好不容易攢下的全部零錢,終于買得幾丈“洋布”,請人捎回鄉(xiāng)送給家里的老媽,但老太太沒有收到就離開了人世。以罕見的刻苦與勤奮,他熬到了“出師”,結(jié)束了徒工生活,先作為廉價勞動力在餐飲業(yè)闖蕩了多年,風餐露宿、漂泊顛沛,有些夜晚,僅以一條長凳為床。而后,逐漸以做得一手好菜與寫得一手好字而頗有名氣,得以有人經(jīng)常雇用,他這才娶上了妻子,接二連三生了三個孩子。按當時世俗的眼光,他在這方面運氣不錯,竟然三個都是男孩。但拖兒帶女,養(yǎng)家糊口,難度更大,雖已成了“名廚”,上了一兩個檔次,但仍天南地北,浪跡東西,艱辛如故。不過,畢竟成了“名廚”,只要不是失業(yè),以“黃牛式”的勤勞辛苦,倒也能換來全家不饑不寒的日子。除了謀生與繁衍后代,人與動物的區(qū)別恐怕就是對下一代的期望與用心了。人的層次不同,對此雖有不同的標準與要求,但皆有之,卻是共性。這位農(nóng)民之子,這位廚房里的勞工,也有自己的理想與方式。盡管他在本行當中出類拔萃,但他從沒有想過培養(yǎng)自己的兒子跟著他干這一行,哪怕是動用三個男兒中的任何一個。其實,作為一個跑單幫的個體戶,他跟前急需一個徒兒,一個助手,何況,他還有好些烹調(diào)的絕招、獨學有待傳授……他常嘆息自己這一行苦不堪言。如何苦不堪言,我沒有體會,不知道,但我的確見過體胖怕熱的他在蒸籠一般的廚房里,在熊熊大火的爐灶前一站就是兩三個鐘頭,全身汗如雨下……他常撫摸自己孩子的頭,感慨道:“爹爹苦了這么多年,就吃虧在沒有文化……好伢子,你們要做讀書人?!薄白鲎x書人”,這就是他對下一代的理想與期待。理想不小,但他自己的能耐卻極其有限,他身上毫無可以澤及后代的書香,沒有可以使后人輕易受惠的“秘方”與技藝,他只有那點可憐的文化經(jīng)驗——練字,只能把這點簡易的經(jīng)驗,用來種他那“三畝實驗田”。因此,我們兄弟三人從小就必須服從努力練字這么一個“硬道理”,這條“死規(guī)定”。他常教訓我們道:“寫得一手好字,那就是敲門磚,就是看家拳?!碑斎?,他待我們比待他自己寬厚得多,他并不要求我們像他那樣蘸著茶水在桌面上練字,而是花錢替我們買筆、買墨、買硯、買紙,還有字帖。于是,練字就成為了三個小子每天必修的“日課”,這條硬規(guī)定對長子更是“雷打不動”。這不難理解,他可能是最殷切希望早日從長子身上看到效果,就像皇帝老子總想要長子來傳承自己的帝國。要當讀書人,當然要進學堂,這是常識。這常識,他懂。也正因為是世人所公認的常識,所以在他心目中更成為了一條神圣的準則,他執(zhí)行起來,似乎想要比常人更認真、更執(zhí)著、更不打折扣。談何容易!要知道,他其實是一個為養(yǎng)家糊口而浪跡天涯的“民工”,民工子女上學在當今尚且如此之難,在當時也就更難了。雖說當時沒有戶籍制、就近入學的法規(guī),以及贊助費的障礙,然而僅學費就是一般人家承受不起的。更主要的困難是,要照顧孩子在固定學校里就讀,往往就要放棄掉一些比較合意的就業(yè)機會。于是,自從我們兄弟三人到了入學年齡之后,我們的上學問題,就成為了家里頭等重要的大事。每遷徙到一個城市,父母親最優(yōu)先安排的事情便是趕緊替我們找學校,讓我們及時地上學念書。父親每新謀得一個工作,或者每遭到一次失業(yè),因而需要全家搬到另一個城市去時,何時遷居、何時動身都是以我們在學校的“檔期”為準,決不耽誤我們的學業(yè)。正因為一輩子都在悲嘆自己沒有文化,這一對父母,始終竭盡全力堅持著他們可憐的“子女上學讀書至上主義”。雖然從抗戰(zhàn)時期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之初,全家一直是東西南北,不斷顛沛遷徙,他們的長子卻幾乎從未中斷過從小學進初中再升高中的學業(yè),而且由于他們竭盡了全力,耗盡了積蓄,這小子每到一個城市都得以進了當?shù)刈詈玫闹袑W,從南京的中大附中、重慶的求精中學到湖南的名校廣益中學與省立一中……巴爾扎克有一篇很著名的小說,寫的是巴黎一個貧苦的挑水工人,出于愛心,以自己一個子兒一個子兒攢起來的全部積蓄,支持一個貧困大學生完成了高等教育,最后成為了一個著名的醫(yī)生?!  ?/pre>

編輯推薦

  柳鳴九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教授,中國法國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子在川上:柳鳴九散文隨筆精選》精選了他的散文和隨筆,包括父親的故事、我的中學時代、“小蠻女”記趣、語塞與無語等,展示了他在文學上的才華,是一本了解柳鳴九的好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子在川上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