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小說十二講

出版時間:2007-10  出版社:上海三聯(lián)書店  作者:楊義  頁數(shù):310  
Tag標簽:無  

前言

  中國古典小說名著,多是民間智慧書。它們以出神入化的奇筆,牽系著市井與江湖,情場與戰(zhàn)場,在人類文學中自成文化敘事的系統(tǒng)?! ∶髑鍟r代人,稱小說名著為“奇書”。因為它們講的并非“圣賢中國”,而是“民間中國”,圣賢難免古板,民間殊多奇觀。魯迅深知古代小說,指稱社會上還有“三國氣”和“水滸氣”,點出民間學問,多靠小說,甚至還靠從小說中編出來的戲文。研究古典小說,很大程度上是解讀中國民間的氣質、信仰和知識形態(tài)。  因此,不深得中國文化之三昧,就難以深刻地把握古典小說名著的讀法。照搬西方文學概論的話頭,也許只得古典小說名著的皮毛?!度龂萘x》、《水滸傳》、《西游記》的主要人物群體,為何都重復著“主弱從強”的結構模式?《紅樓夢》為何一開頭就寫女媧煉石補天的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石頭,而且偏偏追蹤著那塊未入補天體制的多余石頭的行事、夢思和惹禍?《西游記》為何在大鬧天宮后寫了九九八十一難,并且在取經(jīng)大功告成后,偏在未足的一難中讓通天河的老黿把經(jīng)書翻入水中,留下完滿中的缺陷?古典小說名著留下太多的文化之謎,需要我們創(chuàng)造“中國新讀法”予以破解。吃中國菜是不能拘泥于西方營養(yǎng)學教科書而對號入座的,否則你可能失去對中國菜色香味的別具情趣的享受。讀中國古典小說,也應有這種文化覺悟和文化情懷。  本書十二講,應合著中國古人觀察日月運行的周天十二宮之數(shù)。由此衍化成十二地支,及其相對應的由子鼠到亥豬的十二生肖,直至衍化出《紅樓夢》的金陵十二釵的正冊、副冊、又副冊?!端疂G傳》一百單八將,無論三十六員天罡星,七十二員地煞星,都有十二作為基數(shù)。十二之數(shù)溟濛渺遠地散布于天地萬象,形成一個神秘而有序,流動著生命動靜資訊的數(shù)理系統(tǒng)。對于這個神秘而奇異的系統(tǒng),我們應該操持現(xiàn)代意識、開放視野和創(chuàng)新精神,入乎其里而探其神髓,出乎其表而悟其通則,從中解放出豐富多彩的民間生命、文化智慧和敘事妙招,若能如此,庶幾可以開拓中國古典小說解讀的峰回路轉、閱盡奇觀的精神歷程。

內容概要

  《中國古典小說十二講(插圖本)》應合著中國古人觀察日月運行的周天十二宮之數(shù)。由此衍化成十二地支,及其相對應的由子鼠到亥豬的十二生肖,直至衍化出《紅樓夢》的金陵十二釵的正冊、副冊、又副冊?!端疂G傳》一百單八將,無論三十六員天罡星,七十二員地煞星,都有十二作為基數(shù)。十二之數(shù)溟濛渺遠地散布于天地萬象,形成一個神秘而有序,流動著生命動靜資訊的數(shù)理系統(tǒng)。對于這個神秘而奇異的系統(tǒng),我們應該操持現(xiàn)代意識、開放視野和創(chuàng)新精神,入乎其里而探其神髓,出乎其表而悟其通則,從中解放出豐富多彩的民間生命、文化智慧和敘事妙招。  中國古典小說名著,多是民間智慧書。它們以出神入化的奇筆,牽系著市井與江湖,情場與戰(zhàn)場,在人類文學中自成文化敘事的系統(tǒng)?!度龂萘x》、《水滸傳》、《西游記》的主要人物群體,為何都重復著“主弱從強”的結構模式?《紅樓夢》為何一開頭就寫女媧煉石補天的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石頭,而且偏偏追蹤著那塊未入補天體制的多余石頭的行事、夢思和惹禍?《西游記》為何在大鬧天宮后寫了九九八十一難,并且在取經(jīng)大功告成后,偏在未足的一難中讓通天河的老黿把經(jīng)書翻入水中,留下完滿中的缺陷?古典小說名著留下太多的文化之謎,需要我們創(chuàng)造“中國新讀法”予以破解。

作者簡介

  楊義,1946年8月生,廣東省電白縣人?,F(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位委員,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著有《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一、二、三卷)、《魯迅小說綜論》、《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京派與海派比較研究》、《中國古典小說史論》、《中國新文學圖志》(上、下冊)、《中國敘事學》等學術著作近二十種。論著曾獲“國家圖書獎”提名獎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建院以來優(yōu)秀學術成果獎”等多項獎勵。傳記列入美、英《世界名人錄》,為美國傳記研究中心列入“世界五百領先者”。

書籍目錄

序言導言 中國古典小說的本體闡釋和文體發(fā)生發(fā)展論第一講 文人與話本敘事典范化一、話本和文人互動互補的審美動力結構二、入話和正話的“有意味的錯位”三、由俗趨雅和敘事焦點盲點的調整四、韻散交錯的精致化和審美濃度的增加五、偽書《京本通俗小說》和宋元話本的敘事方式第二講 《三國演義》的悲劇結構和經(jīng)典性敘事一、悲劇態(tài)勢的形成和民間心理原型二、“戰(zhàn)爭與人才”母題以及兵、道互滲模式三、具有結構價值的探聽效應和數(shù)序組合四、兩極共構的立體動態(tài)審美功能五、敘事時間和歷史時間的疏密張弛第三講 《水滸傳》的整體生命和敘事神理一、神秘的宇宙意識和參數(shù)敘事二、心理、社會、玄想三層面的結構張力三、折扇式列傳單元和群體性戰(zhàn)役板塊四、似真?zhèn)魃裰髁x的敘事謀略五、以局部限知實現(xiàn)整體全知的流動視角第四講 “剪燈三話”的文化意識和敘事謀略一、百年亂離對傳奇筆墨之志怪的刺激二、亂世悲涼淡化后的養(yǎng)性炫才三、在風流和禮防共構中欣賞人間情欲四、在玄怪幻想和時空錯亂中反省歷史五、意象敘事與話本趣味的影響第五講 《西游記》:中國神話文化的大器晚成一、“三教歸心”情結和超宗教自由心態(tài)二、個性神群體及其精神哲學隱喻三、神魔觀念重構及其拓展的幻想空間四、神秘數(shù)字和神奇情節(jié)相組合的結構體系第六講 《金瓶梅》:世情書與怪才奇書的雙重品格一、“世情——奇書”的審美旨趣悖謬雙構二、文人小說對傳統(tǒng)文學的多層次戲擬三、對正統(tǒng)哲學和世俗宗教的信仰危機四、“情欲與死亡”母題和人物“三絕”五、敘事語言系統(tǒng)的變革和意象性六、結構的“道”與“技”以及對生活原生態(tài)靠攏第七講 李漁小說:程式化和個性化的審美張力一、托缽山人、快樂浪子的復雜自我二“三美俱擅”原則和“才貌風流”正反模式三、名士、戲曲家、園林嗜好者對話本體制的改造四、“俗中求雅”和喜劇化語言風格第八講 《聊齋志異》充滿靈性的幻想和敘事方式一、蒲松齡尋找精神系統(tǒng)二、顛倒的世界和沉重的幻想三、靈魂幻想的鄉(xiāng)野氣息和靈秀不俗四、花妖狐魅的笑影和詩情五、以生命精華激發(fā)敘事體制活性六、在博取傳統(tǒng)和投射作家心靈光影之間第九講 《儒林外史》的時空操作與敘事謀略一、百年文化反思和“葉子”式結構體制二、把清事推至明朝后的“帝都情結”和“精神家園”三、瞬息煙塵中的真儒理想和名士風流四、“瞬間百年”時空操作中的悲喜劇和智性美第十講 《紅樓夢》:人書與天書的詩意融合一、“天·人”奇書品格與復合視角二、生活原生態(tài)和對比原則的張力三、“影中影”描寫術和悖謬性扭結四、神話素之意象和預言敘事的多維性五、真幻雅俗錯綜的時空結構及其人文化第十一講 《紅樓夢》與五四小說一、在“神圣施、曹,土芥歸、方”思潮中二、“正因寫實,轉成新鮮”和悲劇文學形態(tài)三、個性思潮的解讀和汲取四、對婦女和婚姻愛情問題的妙悟與誤認五、描寫手法的模仿、點化和轉型第十二講 《閱微草堂筆記》的敘事智慧一、以王充、應劭雜說改造志怪文體二、陷入開明的迂腐和困惑的固執(zhí)的文化怪圈三、以博學老者晚秋氣象譏評傳奇小說青春氣息四、借幽怪以閱世和歸隱于心的孤獨感五、學問家筆下的“狐鬼”和狐鬼中的“學問家”六、敘事功力和反虛構之間的張力七、復式視角和“元小說”結論 中國敘事學:邏輯起點和操作程式——對兩千年小說敘事的綜合考察一、文化對行原理與易行、道行圖譜二、潛隱圓形結構對應于審美理想及其適應性和涵容力三、圓的破裂與參數(shù)敘事四、陰陽兩極共構的敘事動力學及其四種表現(xiàn)形式五、視角的群體流動性、層面跳躍性和玄學性附錄一臺灣版《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序言附錄二臺灣版《中國古典白話小說史論》自序附錄三臺灣版《中國古典白話小說史論》前言——白話小說由口傳走向書面

章節(jié)摘錄

  第一講 文人與話本敘事典范化 一、話本和文人互動互補的審美動力結構 話本小說由發(fā)生、興盛到定型,凝聚著中近古時代數(shù)百年間說話人和文 人的雙重智慧。以往的文學史研究對說話人“捷口水注”的辯才和表演的家 數(shù)較多關注,而對文人化俗為雅、點鐵成金的作用卻較少用心,這勢必影響 把話本小說作為敘事藝術品進行研究的深度。顯而易見,文人在不同層面和 程度上代表著、攜帶著中國豐富悠長的文化傳統(tǒng),他們對話本藝術的參與, 既意味著對正統(tǒng)的叛離,又必然帶來了對村俗的超拔。他們既接受了說話伎 藝鮮活潑辣的感染,又使話本滲入了精致圓融的審美意味,從而逐漸納入了 中國書面文學的系統(tǒng)之中。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沒有文人的介入和參與 ,就沒有中國話本小說的精致化和典范化。 文人間接或直接地參與說話藝術,大體有三種形式。其一是話本不僅取 材于民間傳聞,更重要的是取材于文人筆記和傳奇,從而以獨特的方式把中 國文言系統(tǒng)和白話系統(tǒng)的小說相互溝通了?!蹲砦陶勪洝ば≌f開辟》把這一 點講得很清楚:“夫小說者,雖為末學,尤務多聞,非庸常淺識之流,有博 覽該通之理。幼習《太平廣記》,長攻歷代史書?!兑膱灾尽窡o有不覽 ,《■瑩集》所載皆通。”①把“末學”變得“多聞”,由“庸常淺識”變 得“博學該通”,說話人在敷演筆記傳奇的素材的同時,無疑也汲取了這些 文人筆墨中的潛在母題和情節(jié)模式。這一點,只要對比一下《夷堅志》和宋 元話本中寫人鬼之戀,常有道士法師介入的敘事模式的一脈相通之處,就不 難明白了。 然而汶種文人參與是被動的,他們寫筆記傳奇只為了獵奇娛情或炫耀詞 采,并不存在著期待后世藝人把它編成話本的目的性。屬于主動參與的是另 一種形式,即書會才人的參與?,F(xiàn)在所能看到的元刊講史平話和明刊較原始 狀態(tài)的話本,大抵可以推測為由于元代“九儒十丐”的社會政策和中斷科舉 的文化政策而浮沉市井的才人手筆。他們或錄瓦舍伎藝以備流布,或采民間 傳聞以供表演,在話本成為“本”中充當了關鍵角色。《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 》(《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話本保留著這樣的話:“俺今日且說一個俊俏 后生,只因游玩西湖,遇著兩個婦人,直惹得幾處帥l城,鬧動了花街柳巷 ,有分教:才人把筆,編成一本風流話本?!边@是才人借說話人之口聲明自 己的著作權。書會才人是市井知識者,是半伎藝人,《武林舊事》第六卷把 他們的書會與小說、演史、影戲、唱賺同列于“諸色伎藝人”的名目之下。 即是說,他們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文人,他們把“說話”由口頭文學過渡到書 面文學,卻未能在本質上提高話本藝術的審美層次?!稐顪財r路虎傳》話本 透露:“才人有詩說得好:‘求人須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蕰r一點 如甘露,醉后添杯不若無。’”這種世俗格言式的所謂“詩”,是和瓦舍伎 藝處在同一審美層次的。因此,書會才人對話本的參與是主動的,但在相當 程度上是附庸性的。 真正給話本小說拓開一個新的境界,并以書面文學形式造成廣泛而深遠 影響的,是中晚明文人的第三種形式的參與。這次參與是主動的,大規(guī)模的 ,而且在本質上提高了審美層次。明代嘉靖間人洪椴編印《六十家小說》, 對早期話本作了相當規(guī)模的匯集保存工作,為其后的文人參與選輯修改提供 了便利。從洪刻殘本,即今題《清平山堂話本》的粗糙訛誤之處著眼,這次 編印并沒有多少文人精心參與的痕跡。大約二三十年后的萬歷年間,又出現(xiàn) 了熊龍峰刊行的話本小說。從今存的四種中可以同《清平山堂話本》相參照 的《馮伯玉風月相思小說》來看,它對原本作了一些文字訂正,對一些場面 描寫偶爾添改,使在場人物的言談舉止照應得略為周到妥帖。但其去取改削 的程度是相當有限的。 論及《馮伯玉風月相思小說》,有必要反過來強調一點:文人虛構言情 作品假如沒有經(jīng)過民間文學的滲透或洗禮,容易帶上一種顧影自憐之態(tài),于 綺艷柔靡的風格中顯得境界狹小。這篇作品寫明代洪武年間馮伯玉收養(yǎng)在臨 安趙將軍家中,與其女兒云瓊相戀相悅、游宦分離、立功冊封而最終夭逝的 思戀歷程,當是明初文人的擬話本。作者借這雙有情人的手大作情詩,使幾 乎是一帆風順的戀愛變成了一場小心眼的精神磨難,見風是雨,忸怩作態(tài), 似乎帶點神經(jīng)質。這種文人之作增加了心理描寫的深度,卻付出了人生視境 的代價,因此馮夢龍編撰“三言”的時候把它刪落了。 話本和文人各自的優(yōu)勢是互動互補的,缺一就會趨于鄙陋或平庸。話本 啟示文人以開闊的人生視野和新鮮的敘事方式,文人彌補話本以精致的美感 和典范性的操作。在這種互補互動的文學存在形態(tài)中,比熊龍峰刊行小說晚 出二十余年的馮夢龍的“三言”,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三言”的名目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古典小說十二講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8條)

 
 

  •   中國古典小說十二講
  •   不知道好不好呢看看
  •   幫領導買的,用來填滿他的大書架
  •   無題無題
  •   真的挺好看的,推薦。
  •   不太適合拿,不方便閱讀。
  •     楊義,社科院文學所長,海內大家,論及兩千年之小說與神話。今觀其論及《金瓶梅》之段,人情奇書也,不似《紅樓》虛擬貴族,實乃情愛、官場、社會之綜合小說??上鏁?,為塵埃掩蓋,后人只知其淫,不知其深也,一嘆。
  •     昨天無事,轉到書店二樓,抱了一堆書,其中這本是最近看的最爽的一本,
      可能是自己對古典小說只是一知半解,這本書的序言是最值得看,
      從小說這個名字的起源,到子,神話,史書對小說的影響,乃至明清小說
      旁征博引,看起來長見識
      
      至于后面的小說評論,只是撿了自己看過的幾部,西游記,紅樓,三國,
      才覺得自己看小說真是囫圇吞棗,汗自己一個。
      
      不管對古典小說是否敢興趣,這本書都值得一看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