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7 出版社:山西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 作者:胡慎柔 頁數(shù):141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慎柔五書(中醫(yī)經(jīng)典必讀叢書)》明·胡慎柔撰。初刊于1636年?,F(xiàn)存系經(jīng)清·石震校訂本。內(nèi)容包括:師訓第一,醫(yī)勞歷例第二,虛損第三,癆瘵第四及醫(yī)案第五,共五篇,具有叢書性質(zhì)。其內(nèi)容以內(nèi)科虛損類疾病為主,兼及其他雜病的證治。其學術(shù)思想系本李杲《脾胃論》學說,其治療方法亦以保護脾胃為主。
作者簡介
作者:(明代)胡慎柔
書籍目錄
師訓題辭
慎柔五書卷之一 師訓第一
歷例題辭
慎柔五書卷之二 醫(yī)勞歷例第二
虛損門題辭
慎柔五書卷之三 虛損第三
脈法
損脈致病次序
又損脈損證
治損法
五臟逆?zhèn)髦虏≡E
虛損死證
寒熱論
五臟致傷
虛損致病之由
亢則害承乃制論
虛損誤藥之辨
虛損秘訣
損病湯藥加減法
損病主治湯方門
癆瘵門題辭
慎柔五書卷之四 癆瘵第四
脈法
總論
骨蒸癆
血風癆
冷勞
熱勞
癆瘵各疰論
尸厥
勞證主治湯方門
追蟲方
醫(yī)案題辭
慎柔五書卷之五 醫(yī)案第五
風例
瘧例
痢例
傷例
脾胃例
虛勞例
頭痛例
胃脘痛例
眼痛例
齒痛例
雜癥例
方劑索引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凡癆疰病,須用金銀藤葉煎湯藥。如肺虛,加保元、五味子;心脾虛,歸脾湯。六脈俱有火而虛,八珍;脾肺虛,補中;腎脈洪大,地黃湯。 凡病久嘔,用補脾下氣之藥,其中須用當歸錢許,以潤下枯。蓋氣在上,久而不下,下無津液,故用潤之。然脾胃虛而嘔者,又忌當歸。 五月火月,六月濕月,火旺則生濕,二者相并,肺金受克,則熱傷氣,而痿倦之疾作矣,故設清暑益氣之法。黃芪助肺,人參助元氣,甘草瀉心火,則元氣復而肺氣清;濕熱盛而胃氣不清,故加蒼術(shù);濕熱在中而飲食不化,故加陳皮、青皮以開胸膈,加神曲以助消飲食;小便赤澀,加澤瀉以去下焦之濕;口渴,加干葛以解肌熱,又能接胃家津液上潤;胃家濕熱盛,則腎水受克,加黃柏以救腎水;濕熱盛則陽氣遏而身熱,加升麻以升陽,又走表以益陽;而門冬清心,五味斂肺,恐濕熱傷肺故耳。 五苓散為四、五、六月時令之藥,蓋濕熱盛則三焦氣不清,上咳、中滿、下瀉等癥作矣。豬苓清上焦,茯苓清中焦,澤瀉清下焦,恐濕熱盛而脾不化,故用白術(shù)以健脾。然陽氣不到則濕不去,譬如H所不照之處,地不易干,用官桂之辛升至表,引表之陽氣入里,里得陽氣而濕即行矣。此方可升、可降、可吐。欲吐,先煎前散冷服,次服熱湯一碗即吐;欲利小便,溫飲;欲發(fā)汗,熱飲。 時至初秋,陽氣下墜,因夏初之濕熱尚在胸中,而有痞滿不寬之癥,須用金不換正氣散以去濕,濕去則金清,金清則降下之令復,譬如主人久不在家,家中穢污所塞,須掃除穢污以俟主人回之意。截瘧方,用白術(shù)五錢,當歸三錢,陳皮二錢,雄丁香五枚,烏梅三枚,母丁香四枚。水一大碗,浸露一宿,五更去渣取汁溫服。蓋凡久瘧則內(nèi)傷五臟俱虛,內(nèi)起火發(fā)熱,火所畏者水也,以水浸藥,略溫服之,則火見水而火退矣,火退則諸藥能成功。白術(shù)補脾,當歸潤肝,陳皮消痰,丁香溫胃,烏梅斂肺潤下,其病痊矣。露宿以收清陽之氣。五更服者,子一陽生,至寅三陽足矣。 凡右關(guān)浮緩,此陽氣在上,中已虛寒,主肚疼之疾。秋來主有瘧痢。蓋內(nèi)已虛寒,受邪已深,至秋,陽氣下降入腹而正氣已旺,宿邪不能容,故發(fā)此二疾。邪輕則瘧,重則痢,皆正旺而邪退故也。 瘧疾,二尺細,此下焦寒也,溫下則瘧可以去矣。不然亦成脹。
編輯推薦
《慎柔五書》由山西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