骰子人生

出版時間:2012-7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美] 盧克·萊恩哈特  頁數(shù):426  字數(shù):245000  譯者:陳正宇  
Tag標簽:無  

前言

  “風格即其人”,理查德·尼克松曾這么說,并用自己的一生寫作無趣的文字以折磨讀者?! 〉绻淙瞬灰辉趺崔k?文字的風格是要隨著在寫自傳的人變化呢,還是隨著他筆下的人而變化?文學評論家們說,每一章的風格應該要和筆下的人物相協(xié)調。這項訓喻相當有道理,因此我們必須堅持不懈地違背它才行。讓哈姆雷特去演喜劇,讓丘吉爾去描寫家長里短的瑣事,或者讓愛因斯坦去寫愛情故事,只有這樣才行。好了,不要再為風格廢話了。如果我下面的章節(jié)剛好出現(xiàn)風格和主題相協(xié)調的情況,那也只是巧合。并且我希望,這種情況越少越好。  一場精心營造的混亂——這就是我想寫的自傳。我打算按正常的時間順序來寫作,好像如今很少有人敢這么寫了。但是我的風格將是百變的,全由骰子的智慧決定。忽喜,忽怒,忽褒,忽貶。我會從第一人稱敘述一下轉到第三人稱敘述:我會用第一人稱全知視角,這種敘述視角通常只在第三人稱敘事時使用。當敘述我的生活史時,我是樂于做到失真或離題的,因為善于圓謊乃是天賜之才。但考慮到擲骰者的真實生活比我最好的虛構更引人人勝,所以本書決定以真實描寫為主?! ∥液兔恳粋€作自傳的人一樣,為了一個謙卑的目的而講述自己的生活:那就是向全世界證明我是個偉大的人。當然,和其他人一樣,我也將失敗?!耙蔀閭ゴ?,即意味著要被誤解”,貓王曾這么說過。他說得很對。我要講一個人怎樣憑著直覺,努力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去實現(xiàn)自我,但別人卻會因此斷定我瘋了。瘋就瘋吧。要是沒人說我瘋,我還怕是自己失敗了呢。

內容概要

  盧克·萊恩哈特是一名精神分析醫(yī)師,他的生活正如每一個小有成就的中產(chǎn)階級一樣,“單調,重復,瑣碎,強迫,紊亂,心煩”。他發(fā)現(xiàn)所謂的心理治療只不過是讓病人的生活“從不堪忍受的了無生趣變成可以忍受的了無生趣”,而“生活有如一片乏味的海洋,零星點綴著歡樂的島嶼,而一過三十歲,就再難看見陸地”。百無聊賴的人生讓他開始多次考慮自殺的問題。他會在大橋上來回踱步,會在地鐵軌道旁徘徊,會望著毒藥“是的寧”發(fā)呆,更偷偷買了把手槍,隨時準備結束自己的生命。直到有一天晚上,他突發(fā)奇想,通過骰子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在骰子的帶領下,他開始了一系列打破習慣的行為,不斷突破自己的心理底線。最后,生活變成了一場角色扮演的狂歡,為了試驗  人類靈魂的可塑性,他得不斷拓寬自己的“戲路”,最后甚至拋妻棄子,眾叛親離,卻在所不惜……
  也許,惟有將這部自始至終都沿著瘋狂的軌跡高速運轉的黑色荒誕劇放在那個凱魯亞克風行的年代,放在那個嬉皮士流行的年代,放在那個西方年輕人夢醒了卻無路可走的年代里看,才能解讀出個中三味。忠實跟隨骰子,永遠服從手里滾出的“選項”,徹底放棄自我,在隨遇而安里尋找生命的真諦,真的是人生和社會的終極出路嗎?小說的荒誕走向和曖昧結局使這個問題不可能有簡單的答案。

作者簡介

  盧克·萊恩哈特(Luke Rhinehart,1932—),原名喬治?科克羅夫特(George
Cockcroft),美國作家。他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先后取得文學碩士學位和心理學博士學位,隨后在大學從事教研工作,直到1970年才正式成為全職作家。到目前為止,盧克?萊恩哈特共著有八部長篇小說小說,《骰子人生》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此外,他還創(chuàng)作過十個影視劇本,大部分都改自他的小說。盧克?萊恩哈特的小說大多探討有關自身、幻象、自由和機遇等的問題,他尤其關注的是當代西方社會抑制大眾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力的形成機制?!恩蛔尤松吩趩柺乐蟮娜昀铮粌H在文學史上創(chuàng)造了一個另類的奇跡,小說中的“骰子”和“擲骰哲學”也成為一個被其他藝術表現(xiàn)形式(如戲劇、搖滾歌詞)反復提及的符號,成為現(xiàn)代西方文化的重要典故之一。這部小說在過去數(shù)年間經(jīng)歷了一個神奇的重生過程,在世界范圍內的銷售總量超過以前的總和。
  譯者陳正宇,香港城市大學翻譯專業(yè)研究生,發(fā)表過多個短篇小說的翻譯,這是他第一次擔綱一部長篇的翻譯工作。

章節(jié)摘錄

  我是個大個子,有著拳擊運動員的大手,橡樹般的大腿,堅毅的下巴,并且還戴了一副大大的厚眼鏡。我身高6英尺4英寸,體重近230鎊。我長得有點像卡拉克·肯特,只不過脫下西裝以后,我的速度也就比我老婆快一點點,力量也就比體型小我一半的人大一點點,而且完全沒法一步就從一個建筑物跳躍到另一個建筑物——你讓我跳多少步都不行啊?! ≡谶\動方面,無論大大小小什么體育項目,我都表現(xiàn)得格外平庸。我玩撲克時夠膽,但是水平也夠爛。玩股票我很小心,倒是玩得還行。我娶了一位漂亮老婆,她以前是拉拉隊隊長,還做過搖滾歌手。我有兩個可愛的孩子,他們算不上神經(jīng)病,但也不怎么正常。我是個有著很深宗教情結的人,我寫過一部很優(yōu)美的色情小說,叫《瑪雅之舞》,并且我現(xiàn)在不是,也從來不是一個猶太人。  我知道,作為讀者,你們的工作是設法從我所說的這一切中提煉出一個可信的、協(xié)調的人物模板來,但是恐怕我還要加上這么幾點:我平時是個無神論者,我心血來潮的時候捐過幾千美金的善款,我是個間歇性革命者,時不時地反抗美國政府、紐約市政府、布朗克斯以及斯卡斯代爾區(qū)政府,并且我仍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共和黨員。如你們所知,是我創(chuàng)辦了那些臭名昭著的“擲骰中心”,用以進行人類行為研究實驗——《變態(tài)心理學期刊》稱之為“令人發(fā)指”、“傷風敗俗”,以及“讓人大開眼界”;《紐約時報》稱之為“嚴重誤人子弟并且腐敗墮落”;《時代周刊》稱之為“臭陰溝”;《常青樹評論雜志》稱之為“美妙無比,其樂無窮”。我既是個忠誠的丈夫,也是多個女人的奸夫,并且還是個實驗性的同性戀者;我既是個能干且飽受贊譽的精神分析師,也是唯一一個被紐約精神科醫(yī)生協(xié)會(PANY)及美國醫(yī)學協(xié)會同時除名的醫(yī)生(理由是“行為不當”及“可能無法勝任工作”)。我被全國上下數(shù)以千計的“擲骰人”崇拜和贊美,但兩次作為病人被送進精神病院,一次入獄,現(xiàn)在則是處于逃亡狀態(tài),并且我希望,如果骰子許可的話,保持逃亡狀態(tài)至少到我完成這本305頁的自傳?! ∥沂紫仁莻€精神科醫(yī)生,但不管是作為精神科醫(yī)生還是作為擲骰者,我都熱衷于改變人的性格——我自己的,別人的,所有人的。我要讓人感受到自由,激揚和喜悅。我要讓人們重新感受生活所能帶給我們的感動——當我們第一次在黎明時分赤著腳感受腳下的土地,看著陽光灑在遠山樹叢間,地平線上光影斑駁閃爍;當一個少女第一次湊上雙唇接受戀人的親吻;當一個念頭突然在腦中閃現(xiàn),整個的一生在瞬間被重新審視?! ∩钣腥缫黄ξ兜暮Q螅阈屈c綴著歡樂的島嶼,而一過三十歲,就再難看見陸地。我們至多是在厭倦了一片沙洲后,流浪到下一片沙洲,但很快又將對所見的每一粒沙子都熟得爛透?! ‘斘液屯聜兲崞疬@個“問題”時,他們告訴我,就常人而言,歡樂的枯竭同肉體的衰退一樣,再正常不過,并且二者大體上是同樣的生理變化機制的結果。他們提醒我,不要忘了心理學研究的目的正在于減輕痛苦,增強活力,使個人融入社會,幫助人們認識和接受自我;并非一定要改變自我的習慣、價值標準或個人興趣,只要能讓他們不再用理想化的眼光看待自己,能如實接受自己就行?! ξ襾碚f,心理治療的目標顯然一直都是這樣的,我也是這么追求著的。然而,在我“成功地”接受了精神分析后,我在“一般般好”的妻子和家人的陪伴下,過了七年“一般般幸?!钡纳?,取得了“一般般大”的成功,就在我三十二歲生日臨近的時候,我突然發(fā)現(xiàn)我想要自殺了。不只想自殺,我還想殺人?! ∥視诶ニ共沾髽蛏蟻砘仵獠?,望著河水沉思。我會重讀加繆,他認為在這個荒誕的世界上,選擇自殺是合理的。我常站在離地鐵軌道僅三英寸的站臺邊緣搖晃。一到周一早上,我就會盯著櫥架上的士的寧瓶子發(fā)呆。我會幾個小時地做白日夢,想象著一場核浩劫將曼哈頓的街道都化為灰燼,想象著壓路機不小心把我的老婆壓成了肉醬,想象著出租車載著我的競爭對手愛克斯坦醫(yī)生直接開進了東河里,想象著幫我們家?guī)『⒌男」媚铮ㄋ攀畮讱q)痛苦地慘叫,我正開墾著她那塊處女地……  自殺、刺殺、毒殺、滅殺或者強奸某人的欲望在精神病學領域一般被認為是“不健康的”,是壞的,是邪惡的。更確切地說,是罪。當你想要自殺的時候,你要做的是認識并“接受它”,但看在耶穌的份上,不是讓你真的去自殺。如果你想要和幼女性交,你應該接受你的欲望,可連她的一根大腳趾都不要碰。如果你恨你的父親,沒關系,但別拿木棍重擊那個混蛋。理解你自己,接受你自己,但是不要做你自己。  這是個保守的規(guī)條,用以確保幫助病人避免暴力、激情、以及奇怪的行為,以讓其過上長久、體面、不溫不火的痛苦生活。事實上,這個規(guī)條的目的是讓每個人都像心理醫(yī)生一樣活著。這個想法讓我惡心?! ∵@些瑣碎的想法是我在初次陷入莫名的抑郁后的幾個星期里漸漸產(chǎn)生的。我之所以抑郁,表面上是因為我的一部“著作”寫到一半寫不下去了,但實際上這是我靈魂長期堵塞而造成的全面便秘的結果。每天早餐后,我記得我都會在第一個預約病人來之前,坐在我的大橡木桌旁,懷著嘲諷之情溫習過往的成就以及對于未來的希望。我會摘下眼鏡,在不戴眼鏡所看到的近乎超現(xiàn)實的朦朧世界以及自身思緒的雙重作用下,我會夸張地喊道:“瞎眼!瞎眼!瞎眼!”,并且用我那大得像拳擊手套的拳頭夸張地錘著桌子?! ≡谖业恼麄€求學生涯里我都是一個杰出的好學生,我積累著學術榮譽,如同我兒子拉里積累口香糖里的棒球明星卡一樣。還在醫(yī)學院讀書的時候,我就發(fā)表了自己的第一篇關于心理治療的論文,這是篇反響良好但毫無價值的文章,題目叫“神經(jīng)官能緊張的心理機制”。當我坐在我的大橡木桌旁回想往事時,我所有發(fā)表過的文章看起來都和別人的文章一樣好:好個屁。我在治療病人方面與我的同事們取得了一樣的成就——毫無成就。我所能期望的最多不過是讓病人從自我焦慮和內心沖突中解脫:讓他的生活從不堪忍受的了無生趣變成可以忍受的了無生趣。要是我的病人有什么未開發(fā)的創(chuàng)造力或發(fā)明能力,我的精神分析法可沒法將它們挖掘出來。精神分析就像是一劑昂貴、起效慢并且靠不住的鎮(zhèn)定劑。如果迷幻藥真的具有阿爾伯特和利里宣稱的功效,所有的心理醫(yī)生都要在一夜間失業(yè)。這個想法讓我高興。  在我憤世嫉俗的間隙,我也會偶爾對未來做做白日夢。我希望什么?我想把自己之前做的事情都做得出類拔萃:寫出廣受贊譽的文章和著作;好好栽培我的孩子們,讓他們不再犯我犯過的錯誤;遇見一個光彩照人的女人,并與之結成終生的靈魂伴侶。但很不幸,正因為這些夢想都是可以實現(xiàn)的,我才感到了絕望。   ……

媒體關注與評論

  《骰子人生》猶如一座黑色喜劇的游樂場,里面充滿坐過山車似的驚險刺激和穿越隧道時的疲乏躁動;它也是關于愛的,瘋狂的影象全都倒映在內心扭曲的哈哈鏡上。  ——《時代周刊》    這是七十年代早期最時髦的小說。它是一本令人難忘的書……幾乎趨于完美……充滿愉悅,文思巧妙……單是開頭的三十頁就概括出了當代的無政府主義?!  獋惗亍禩ime Out》雜志    一部優(yōu)秀的小說……動人,機智而且充溢優(yōu)美的喜劇感?!  矕|尼·伯吉斯(《發(fā)條橙》作者)    才華橫溢……非常像《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其中有關性的調侃格外有趣?!  缎菟诡D郵報》    詼諧的、無所顧忌的智慧噴發(fā)……在無政府主義的邊緣歡呼雀躍。意志真空——萊恩哈特巧妙地對這種時代弊病作出了診斷。  ——《生活》雜志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骰子人生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9條)

 
 

  •     精神分裂式革命——盧克?萊恩哈特的《骰子人生》(劉荻)
      2013-01-07
      
      近兩年來,中文推特和其他一些地方的瘋子數(shù)量劇增。一些原本古怪而有創(chuàng)造力的好玩家伙現(xiàn)在都變成了徹頭徹尾的瘋子,不再有創(chuàng)造力,也不再好玩了;一些本來心態(tài)平和而有行動能力的網(wǎng)友現(xiàn)在也成了只會破口大罵的妄人??吹骄W(wǎng)上這些神經(jīng)病,作為心理系畢業(yè)生,鄙人心急如焚,恨不得馬上給他們做做心理咨詢:請您躺在沙發(fā)上……放松……
      
      現(xiàn)在有了盧克?萊恩哈特的《骰子人生》。本書主角是一位施行“非指導療法”(也就是馬斯洛/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存在主義療法)的心理醫(yī)生。他事業(yè)有成,卻感到生活“單調,重復,瑣碎,強迫,紊亂,心煩”。他發(fā)現(xiàn)所謂的心理治療只不過是讓病人的生活“從不堪忍受的了無生趣變成可以忍受的了無生趣”……為此他發(fā)明了“擲骰療法”,用骰子來決定自己的一舉一動,以此來摧毀自己的“自我”,讓自己“精神分裂”,變得前后矛盾、不穩(wěn)定、不一致、不靠譜,讓“自我”所不能接受的“子人格”(這里引用了朱建軍老師的術語)都能夠得到表達的機會。他還創(chuàng)立了“擲骰中心”,把這種療法推廣到了全世界……
      
      消滅專制獨裁的“自我”,把受“自我”壓制的子人格解放出來,使其能夠自由表達,這一過程是革命性的。這是一場精神分裂式的革命:病人的人格結構從“輿論一律”的專制社會變成了眾聲喧嘩的無政府社會,精神分裂也因此而具有了革命的意義。也許我們應該用全新的眼光來看待精神分裂。
      
      然而,革命前的專制社會固然是死氣沉沉、缺乏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革命之后的無政府狀態(tài)也存在著諸多的危險:病人可能會去強奸、殺人、自殺,還可能被送入精神病院,至少也會無法適應社會。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社會來說,貿(mào)然摧毀長期存在且運行良好的習慣和制度總會面臨極大的風險。有些東西只有在失去時,我們才能意識到它的價值所在,可是為時已晚。一片混亂的無政府狀態(tài)也許并不是我們想要的。
      
      而且如前所述,根據(jù)筆者的經(jīng)驗,精神徹底分裂之后的狀態(tài)并不是一個人最有創(chuàng)造力的狀態(tài):有些人會變得偏執(zhí),這就像是少數(shù)極端分子推翻合法政府建立極端主義政權之后的情形;也有些人會變得失去行動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就像一個陷入長期內戰(zhàn)的失敗國家。
      
      復雜系統(tǒng)理論告訴我們:穩(wěn)定有序只是死水一潭,而失去一切結構的混沌狀態(tài)也絕非最美妙,真正有趣的狀態(tài)位于“混沌邊緣”,即介于混沌與有序之間的“相變狀態(tài)”。復雜系統(tǒng)要想保持生命力,就要長期保持在相變狀態(tài),也就是“穩(wěn)定于非穩(wěn)態(tài)”。社會這一復雜系統(tǒng)也是在處于相變狀態(tài)時最具活力,最好的社會就是那些能夠長期保持在相變狀態(tài)、在穩(wěn)定與變革之間取得平衡的社會。
      
      根據(jù)這一理論,筆者提出如下假說:一個人最有創(chuàng)造力的狀態(tài)是介于正常與瘋狂之間的“瘋狂邊緣”狀態(tài)。按照筆者的假說,如果你是一個在各方面都過于“正?!钡娜耍敲床环敛捎谩皵S骰療法”讓自己更瘋一點。但是千萬別越過那道線,瘋狂應該恰到好處地保持在最有創(chuàng)造力但不偏執(zhí)的水平上。
  •     一
      
      
      
      英國《每日電訊報》在2008年的時候刊發(fā)過一篇文章,評選出了50本最佳“邪典之書”(cult book),其中就包括盧克·萊恩哈特的這本《擲骰者》。何謂“邪典”?據(jù)文章的執(zhí)筆者薩姆·萊斯(Sam Leith)所說,所謂的“邪典”,就是會讓有些人讀了以后愛不釋手,視為精神圖騰的書;是那些會讓人大腦抽筋的書;是那些讀后如同吸食了迷幻藥的書;是讓你想去浪跡天涯的書;讓你變成和平主義者的書;讓你想重回青春期的書;是讀了以后,主人公會滲入你的血液,在你的靈魂里留下不可磨滅的烙印的書。對我來說,毫無疑問,《擲骰者》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小說的主人公盧克·萊恩哈特是一名三十歲出頭的精神分析師,在成為“擲骰者”之前,他的生活正如每一個小有成就的中產(chǎn)階級一樣,“單調,重復,瑣碎,強迫,紊亂,心煩”。作為精神分析師,他希望可以幫助病人擺脫痛苦,重拾歡樂。然而,他發(fā)現(xiàn)所謂的心理治療只不過是讓病人的生活“從不堪忍受的了無生趣變成可以忍受的了無生趣”。生活始終有如一潭死水?;蛘呷鐣兴f,“生活有如一片乏味的海洋,零星點綴著歡樂的島嶼,而一過三十歲,就再難看見陸地”。百無聊賴的人生讓他開始多次考慮自殺的問題。他會在大橋上來回踱步,會在地鐵軌道旁徘徊,會望著毒藥“是的寧”發(fā)呆,更偷偷買了把手槍,隨時準備結束自己的生命。直到有一天晚上,他突發(fā)奇想,通過骰子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擲骰生活的理念很簡單,用八個字即可概括:寫下選項,擲骰決定。擲骰者只有一條誡命:凡是骰子決定的事,就是不可抗拒的命令。由于寫下的選項并不總是擲骰者想做的,敢做的,或者習慣做的,因此每一次擲骰子,都是對自己行為模式和心理模式的一次突破。擲骰者的終極目標是變成一個沒有自我限定的人,通過摧毀“主導自我”,而成為一個徹底實現(xiàn)多重自我的自由人。在主人公萊恩哈特醫(yī)生看來,這才是拯救人類脫離痛苦、解放自我之道。
      
      在骰子的帶領下,他開始了一系列打破習慣的行為,并不斷突破自己的心理底線。最后,生活變成了一場角色扮演的狂歡,他不停地從一個角色變換到另一個角色,如他所說,為了試驗人類靈魂的可塑性,他得不斷拓寬自己的“戲路”。他“扮演”過記者,白癡,大學教授,同性戀劇作家,在逃犯,色情狂,耶穌?在骰子的指引下,他裝瘋賣傻,無所不為,最后弄得拋妻棄子,眾叛親離??墒撬谒幌?。因為他認為他所做的事“是一個重大發(fā)現(xiàn),也許這就是心理治療界尋找了幾個世紀的東西”。他對他的同事,同時也是他當時的心理治療師杰克·??怂固拐f道,“我知道在發(fā)展擲骰理論的過程中,我的一些所作所為不僅給他人,也給我自己造成了傷害,但考慮到這一切都是出于達到我如今的精神境界的需要,也就情有可原了”。在他看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生命、自由和幸福權利的正當追求”。
      
      在自己獲得“拯救”之后,他更想要把骰子的“福音”帶給更多為自我所困的人。他先是在自己的病人中施行擲骰療法,讓他們通過擲骰子來改變慣有的行為模式,突破心理的障礙,以達到精神和自我的雙重崩潰(或者說,解脫)。而后他更是尋找到志同道合的投資者,開始在全國各地興建擲骰中心(即所謂的“百變環(huán)境實驗中心”),將擲骰治療變成一項全國性的運動。在擲骰中心里,所有的人都將失去“自我”這一觀念,一個人再沒有確定的身份,每一個人都可以隨心所欲地進行角色扮演,除了暴力之外,再無任何禁忌。萊恩哈特醫(yī)生希望通過擲骰中心的生活,讓人們被社會所壓抑的心靈得到真正的釋放,從此踏上擲骰者的成道之路。最后,擲骰運動在全國各地引發(fā)了近似宗教的狂熱,席卷全國??
      
      二
      
      小說作者盧克·萊恩哈特,真名喬治·柯克洛夫特(George Cockcroft),1932年生于美國。在從哥倫比亞大學獲得了心理學的博士學位后,他開始在大學里任教。除了教授心理學之外,他也教授禪宗哲學及西方文學。在給學生授課的過程中,他產(chǎn)生了通過擲骰子來決定人生的這個想法,于是便開始進行擲骰者的生活實踐。之后他決定以此為素材,進行《擲骰者》的創(chuàng)作。小說于1971年在美國出版,之后曾在多個國家被禁。但隨著近幾年來這本小說的再版,《擲骰者》一書又開始吸引了大量當代讀者,特別是年輕讀者的注意,并在二十一世紀掀起了新一輪的擲骰熱。據(jù)說小說出版后,萊恩哈特辭去了大學的教職,開始專心寫作,并成為了所謂“擲骰教”的領袖人物(正如小說中所寫的那樣,他也有不少的狂熱追隨者)。之后他的行蹤飄忽不定,有人說他曾在地中海的一艘帆船上生活過一段時間,并給人教授英語,也有人說他去了一個蘇菲派的舊營地,在湖邊修行。而世人所知道的他最后的通訊地址是在紐約市的迦南鎮(zhèn),一個叫盧克山的地方。
      
      在《擲骰者》出版后,他又先后出版了《真足女》(Matari,1975)、《厄哈德書》(The Book of Est, 1976)、《漫漫歸途》(Long Voyage Back, 1983)、《異想之旅》(Adventures of Whim,1986)、《尋找擲骰者》(The Search for the Dice Man, 1993)、《擲骰經(jīng)》(The Book of the Die,2000)、《裸身對世界:一個有愛的色情故事》(Naked Before the World:A Lovely Pornographic Love Story, 2008)、《耶穌附身喬治》(Jesus Invades George, 2008)等書。在2007年初,網(wǎng)上曾流傳出一段視頻,畫面中已七十多歲的盧克·萊恩哈特頭戴一頂牛仔帽,目光剛毅,對著鏡頭,他仍舊是在勸告世人要小心社會給我們布下的陷阱,不要被對自我的定義所縛,鼓勵人們通過擲骰子,去實現(xiàn)我們體內的多重個性,以此獲得心理的超脫。
      
      
      
      三
      
      好了,其實這是我第一次寫譯后記,我的文筆很差,真的不知道要怎么寫才好。編輯黃昱寧老師讓我在譯后記里介紹一下這本書的背景信息什么的,上面的兩千字勉強算是交差了?,F(xiàn)在,我想說些作為本書譯者的話。首先,我想說我是真的很喜歡這本書。我始終認為,作為一個譯者,他的使命就在于把自己讀到的外文好書通過自己的譯筆與中文讀者分享。對我來說,這是我投身文學翻譯界的最大動力。我覺得自己很幸運,譯的第一本小說就是一本讓我非常喜歡的書。其次,我想說我確實花了很多的心血在這本書的翻譯上。當黃昱寧老師在2010年三月份最初找我譯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是個大四的學生,只在《外國文藝》雜志上發(fā)表過一個短篇譯作,并沒有翻譯長篇小說的經(jīng)驗。大四畢業(yè)后,我便在家全心翻譯這本書,前后花了差不多一年的時間才把這本書翻譯完。雖然我知道有不少譯者花了很長的時間還是譯出了很差的作品,但是我覺得至少我在翻譯時認真求解的態(tài)度也算是對得起天地良心了。當然,每次我拿起譯稿再讀的時候,還是會發(fā)現(xiàn)很多的地方翻譯得不盡如人意。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就在于,有時候我還是太拘泥于原文了,導致譯文在表達上不夠自然。希望讀者朋友們讀到不順暢的地方不要罵我,因為我也不容易。如果這本書賣得好以后能重印的話,我還是很樂意再花時間把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再重譯一次,真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想感謝幾個人。我知道這不是獲獎感言,也不是作者前言,譯者不好把自己太當回事。但是,我還是想借這個機會表達下自己的感謝。首先,我第一個要感謝的人就是帶我入行的譯者前輩孫仲旭老師。在我徘徊在文學翻譯圈外不知如何入門的時候,正是孫老師給我指了條路,并幫我推薦了譯稿給《外國文藝》雜志??梢哉f,如果沒有孫老師的幫助,我很難這么順利地走上這條路。另外,我還要特別感謝上海譯文出版社的兩位編輯李玉瑤老師和黃昱寧老師的信任。感謝李玉瑤老師讓我第一次在《外國文藝》雜志上發(fā)表了短篇譯作,從此開始走上文學翻譯的道路。感謝黃昱寧老師在我還是大四學生的時候便能將一本長篇小說的翻譯交給我,讓我有機會第一次翻譯長篇小說。你們的信任給了我很大的動力。另外,感謝所有在翻譯過程中給過我?guī)椭呐笥?,這里就不一一點名了,回頭請大家吃肯德基。
      
      四
      
      骰子與你們同在。
      
      
      
       ——2012年2月28日,于香港九龍?zhí)痢?br />   
      
      
      【注1:正式出版的譯后記編輯老師有刪改,并且加入了一些補充內容,此處為原版?!?br />   【注2:原書名譯為《擲骰者》,出版時被改為《骰子人生》】
  •     對于我這種“三觀”已毀的重口味讀者,初讀《骰子人生》(The Dice Man)的快感是迅猛而熟悉的。盧克·萊恩哈特(Luke Rhinehart)是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的科班出身,調侃起那些裝神弄鬼的心理醫(yī)生,全奔胯下的命門而去,穩(wěn)準狠急,像極了戴維·洛奇(David Lodge)《小世界》(Small World)中對英語系教授們的戲謔。在作者的筆下,紐約的執(zhí)業(yè)精神分析師成了一群言必稱“肛欲性格”或“童年虐戀”的弗洛伊德主義者。其實,在小說所處的六十年代,精神分析這個行當還有十幾年的好光景,只是萊恩哈特早已敏銳地覺察到,以牽強附會的隱喻-轉喻法則去解析人類心理無意識的做法,實際上和中世紀的“放血療法”并無二致。(例如,主人公在接受神經(jīng)官能癥治療時,被問到水和湖泊會讓他聯(lián)想到什么。他隨口說是“塔霍湖”,結果醫(yī)生立刻告訴他,這說明了一種在浴缸里被父親從肛門插入的意象,因為“塔霍”在印第安語里是“大酋長父親”之意。雖然主人公一再辯解父親早亡,而且從不在浴缸里洗澡,甚至自己也不知道“塔霍”的本意,但精神分析師依然言之鑿鑿地告訴他,其精神失常完全是因為童年時對于父親的同性亂倫之愛。)
      
      大概也是對弗洛伊德這種“生殖器決定論”失望透頂,萊恩哈特本人在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之后,反而跑到大學里教起了禪宗和西方文學。據(jù)說,以扔骰子來決定人生,就是作者在禪宗課堂上的突發(fā)奇想,結果扔了幾把后一發(fā)不可收拾,索性辭職寫“擲骰教”小說。顯然,在拜“偶然性”為上帝之后,主人公的人生就不再是由童年的“小雞雞”決定的,而是可以按照骰子的神秘安排,在未來的時刻成為任何人!不過,很難說這是對人性最充分的解放,還是最極致的奴役,因為成為“擲骰教”教徒(diceple)的首要原則,就是必須絕對服從骰子的結果。不難想象,一旦徹底放下人的自由意志,那么“亞伯拉罕殺子”之類的任務也不必成為什么懸置道德的信仰考驗了。主人公第一次扔骰子得到的命令,就是去強奸樓下的女鄰居,結果對方不僅半推半就,而且后來還成為了固定的性伴侶。此后,骰子開出的游戲任務愈發(fā)刁鉆,從成為耶穌到成為同性戀者再到殺人犯,主人公勇往直前,全無敗績。
      
      雖然小說里不乏一些戲仿《圣經(jīng)》的“骰子教”經(jīng)文,偶爾也有一些關于自由意志和偶然性的哲學討論,但讀者看完書后第一反應往往不是去反思這本書的文學題旨,而是想去找副骰子來試試(不瞞各位,我合上書立刻去淘寶商城搜了“骰子”,結果看見賣得最火的是對骰,一個六面印著“舔、吸、吹、捏、咬、打”,另一個印著什么請容我在此略過)。這其實是一種可疑的閱讀反應。畢竟同樣作為“邪典小說”(cult fiction),人們看完《搏擊俱樂部》(Fight Club),想到的第一件事應該不是去找地方打黑拳、玩自虐吧?事實上,小說中的“骰子教”并非全然虛構,萊恩哈特這個精神分析學界的叛逃者不僅對骰子人生身體力行,而且也確實在讀者擁躉中招來了一些門徒(譬如《生活大爆炸》中某一集里的“謝耳朵”),按照骰子設計的命運軌跡尋找自我突破。甚至在萊恩哈特的后期創(chuàng)作中,他依然戀戀不忘這個“擲骰子者”的主題,寫了多部關于此類題材的續(xù)作。
      
      然而,就真正的文學成就和地位而言,《骰子人生》不僅無法媲美同樣以反智主義和性笑話為噱頭的戴維·洛奇的“學院三部曲”,也遠比不上同樣充滿荒誕色彩的《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Catch-22)。甚至和誨淫誨毒的老嬉皮亨特·湯普森(Hunter S. Thompson)或“邪典小說”后輩查克·帕拉紐克(Chuck Palahniuk)比起來,這本書也似乎更受小說研究界的輕視。難道這是因為小說家不能擲骰子?
      
      從文學創(chuàng)作的角度上說,作為作者的萊恩哈特在小說之內并沒有“擲骰子”,因為這部作品有著森嚴的布局。它以假托回憶錄的方式開篇,中間熟練地穿插著大學創(chuàng)意寫作班里必然會傳授的敘事視角轉換和文類拼貼嬉戲,情節(jié)發(fā)展更是準循著電腦游戲升級打怪獸的“由易到難”原則,直到最后主人公立志傳播“骰子教”和殺人犯法的高潮。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萊恩哈特確實不應該在小說之外效仿主人公“擲骰子”。這倒不是說小說家的個人生活方式會如何影響到小說的質量,而是說好的小說家應該與筆下人物保持適當?shù)木嚯x。如果我們接受弗洛伊德的假定,把作家寫作視為一種欲望的投射,那么完全可以認為《叢林野獸》(The Beast in the Jungle)中的約翰·馬丘(John Marcher)其實是亨利·詹姆斯本人的替身,或者詹姆斯·喬伊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死者》(The Dead)中的蓋布里埃爾(Gabriel)的原型。但這些偉大作家非常清楚,在小說中模糊虛構與真實,只是為了作用于讀者的審美體驗;如果作家自己深陷在自己虛構的真實中無法自拔,那將無法以超然的態(tài)度來處理筆下的人物,其創(chuàng)作也難以成為佳作。
      
      萊恩哈特雖然通過第一人稱的敘述聲音,不時對主人公加以自我解嘲,但他仍然未能真正跳出“擲骰子者”的自我幻象去經(jīng)營寫作。小說開篇以心理學的無趣來反襯骰子實驗的有趣,以極大的夸張來將骰子教徒皈依前后的反差做漫畫式書寫,接下來幾乎就是重復表現(xiàn)小說人物在執(zhí)行不同骰子任務時的滑稽百態(tài)。就比方說撓癢,這個部位本來是很癢的,起初撓得也很舒坦,但如果不停地撓下去,誰也消受不了。《骰子人生》失敗之處,或許也正在于此。它以五百頁的篇幅,講述了一個可能在馮內古特那里兩百頁就能講完的故事——譬如,同樣是關于自由意志之死的《時震》(Timequake)。
      
      其實,“邪典小說”在題材和語言上的顛覆性,應該只是小說家的手段,而非目的。對于挑剔的讀者而言,高度程式化的小說敘事無論多么夸張荒誕,最后也免不了審美疲勞。而對于另一些樂此不疲的讀者,最后則可能會選擇拿起骰子,按照這本暢銷書的宣傳語那樣,讓小說去改變自己的生活??墒牵膶W的偉大使命并不是去教給你一種特定的生活方式,而是向讀者提出一些偉大的問題。即使是優(yōu)秀的“邪典小說”,它也不能只是不斷冒犯你的常識和感官,并僅此而已。好的邪性,應該是一種在光與暗的交匯處閃爍的“亦正亦邪”。
      
      
      
      載于2012年10月24日 《紐約時報中文網(wǎng)》
      
      
  •     
      刊于《ELLEMEN》(2012/9)
      
      我在書桌前坐下,打開Word文檔并擲出一枚骰子。骰子空翻三周半后落地、站穩(wěn)。是“三”。選項三:在截稿日前一天就完成書評。這可不像我。我如同大部分撰稿人一樣,總是在截稿日當晚、甚至紐約時間的當晚才動筆寫。但這一次,我要順服骰子的意志。這一次,我是一個擲骰者。我立刻開始在空白的Word文檔里寫下:“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任何人”。
      
      “太初有機緣,機緣與神同在,機緣就是神。這機緣太初與神同在。萬物是藉著機緣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生命在他里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有一個人,是從機緣那里差來的,名叫盧克?!薄凇恩蛔尤松返囊婚_頭,作者盧克·萊恩哈特便以一段戲仿《圣經(jīng)·新約·約翰福音》的《擲骰經(jīng)》引文將讀者直接帶入那個異質的偶然世界。在那個世界里,一切都是由骰子主宰的:你可以決定六個選項的內容,但必須執(zhí)行骰子的結果。
      
      當小說展開,主人公、紐約精神科醫(yī)生盧克·萊恩哈特——他的職業(yè)是“將不堪忍受的了無生趣變成可以忍受的了無生趣”,與美麗的妻子和兩個孩子“帶著完全的鎮(zhèn)靜、高貴和優(yōu)雅”過著“靜靜的絕望的生活”(P41)——由著骰子的指引下樓誘奸同事老婆艾琳時,這個虛構世界的大門向讀者打開了:那是一個混沌的、無政府主義般的瘋狂世界。在那兒,人們不再是單調、穩(wěn)定、前后一致的,單一自我作為“意義上的闌尾”被割除,被“正常人格”所壓制的“少數(shù)沖動”得以釋放,人們扮演多種角色,形成不穩(wěn)定的多重自我,變得比原先更加多元、幸福而有創(chuàng)造力——或簡而言之,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任何人,或至少,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比自己以為能成為的人還要多得多的人”(P426)。這宗教般的思想不僅是盧克創(chuàng)造的心理療法,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他開設擲骰中心,收納學徒,并在骰子要求他殺害弗蘭克之時把情節(jié)推向交雜著瘋癲與荒誕的高潮。
      
      《骰子人生》的大部分章節(jié)是盧克·萊恩哈特用第一人稱敘述的。敘事基調——照他自己的說法——“就像狂躁抑郁癥患者的情緒一樣變幻無?!保驗椤澳男┦略搶?,哪些事不該寫,哪些需要詳寫,哪些需要略寫,幾乎都是隨意決定的”(P277),因此“邏輯混亂、心血來潮、離題和失敗都是不要緊的”,但至少“意外和多元:這兩樣書里是不缺的”(P278)。但這段第52節(jié)中的話與其說是狡猾的免責聲明,不如說是一種貫穿全書的敘事策略?!恩蛔尤松肥冀K保持著一種直截了當?shù)暮喖s風格,對材料的處理也輕重有當,讀來暢快淋漓,絲毫不輸Page-turner式的類型小說;而另一方面,全書的文本又的確是多元的——有對于《圣經(jīng)》等經(jīng)典文本的戲仿,有錯置甚至捏造的名人名言,有排版構建的空白紙頁,有病例、錄音記錄、新聞報道、粉絲來信、警方問訊記錄、經(jīng)文和詩篇、電視節(jié)目等等——這些雜糅的、風格各異的文本既是敘事節(jié)奏有效的調節(jié)器,也是擲骰人生在紛繁復雜的當代生活中的映像與回應。
      
      《骰子人生》最大的優(yōu)點是將一本可能成為嚴肅的、全然知識分子式的枯燥文學小說寫成了一本妙趣橫生的、充滿有趣性實驗及對話、挑戰(zhàn)俗常觀念及道德界限的Cult喜劇——行文中那些尖銳的、施虐般的諷刺與仿佛是庫特·馮內古特與伍迪·艾倫合體的黑色幽默是全書最大的成功之處,它放大了作者對于沉悶乏味的中產(chǎn)階級生活的質疑,也呼應著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在革命年代盛行歐美的嬉皮之風(“道德與理智都無法抑制我們對新奇的渴望。暴動、革命、災難:多么振奮人心啊?!盤136),它令《骰子人生》變成了一本黑色幽默版的《在路上》,也為全書的心理探險提供了一張自嘲般的壁紙。
      
      《骰子人生》寫于1971年,盧克·萊恩哈特是喬治·科克羅夫特的化名。小說頗有些自傳成分:喬治自青春期起就一直過著秘密的擲骰生活,直到33歲在教授一堂有關自由的課程時才向學生公開闡述他的擲骰理論。小說的出版過程同樣傳奇:當時喬治正與友人合寫一本以性與毒品為主題的暢銷書,友人偶遇一位創(chuàng)業(yè)中的英國出版人,順帶提及喬治寫了四年但僅有開頭部分的《骰子人生》,誰知出版人相中的恰恰是后者,并稱之“幾乎是大師之作”。然而有趣的是,小說于1970年代出版后并未獲得多大反響,反而到了21世紀初才藉由互聯(lián)網(wǎng)紅了起來,英國《每日電訊報》更將之列為“史上五十佳Cult經(jīng)典”之一。作者喬治在接受采訪時稱:“這整個過程是漸進的,在哪個特定時間看都不顯得奇怪。只有現(xiàn)在當我們回頭看時,才覺得這不僅奇怪,而且像個奇跡。”
      
      
      
      
  •     by黃昱寧
      
      
      
      樓下是妻子的閨蜜,身邊是一個疑似美滿的中產(chǎn)家庭所能擁有的一切,墻上掛著正在俯視眾生的弗洛伊德肖像——“他嚴肅多產(chǎn)理性且沉穩(wěn),是一個理智之人所能追求的完美典型”,盧克·萊恩哈特(Luke Rhin-hart)清晰地感到有一股“沒有預謀沒有目標的”怒火從體內升騰。他清楚地記得壁爐上傳來電子鐘的嗡嗡聲,一陣霧號聲從東河一直穿透到房間里來,接著恐懼將他的動脈從心臟里扯出打了個結系在腹部,他在椅子旁的一張小桌上看到一張撲克牌,翻開牌,下面躺著一顆骰子。
      
      骰子擲出一,他就要下樓去騷擾那個早就跟他眉來眼去的女人。在這里他用了一個極端的字眼——“強奸”。如果盧克·萊恩哈特不是一位早已經(jīng)混出道的精神科醫(yī)生,那么這個橋段似乎理應通往一部類似于《夫婦們》(約翰·厄普代克)那樣剖析“通奸社會”(《時代周刊》語)的小說。然而,萊恩哈特偏偏是個正在被各種無法治愈的心理病人逼瘋的醫(yī)生,骰子握在他手里,便不僅是一場外遇的敲門磚——它替他擲出了手中的“第一捧雪”,然后是第二捧第三捧……讀幾十頁,我們就可以預見到那將是一個荒誕不經(jīng)的大雪球,“黑色”意味濃重的大雪球。
      
      《骰子人生》(The Dice Man)在問世之初(1971),挑戰(zhàn)了相當一部分讀者的耐受力。它被幾個國家列為禁書是可想而知的,這決不僅僅是因為主人公萊恩哈特歷經(jīng)各色性冒險、逃出瘋人院甚至策動謀殺(盡管它們展開的方式都是滑稽變形、超越其通常定義范疇的),更因為整個故事都基于一個顛覆性強烈的動機:萊恩哈特將所有宗教、倫理、行為規(guī)范拋諸腦后,一切行動聽命于骰子,這難道不是徹底的無政府主義,不是最危險的意識形態(tài)?有讀者這樣形容:“這本書你在讀到一半的時候,就需要擲個骰子來決定,是否要讀完它?!?br />   
      在沉溺于“擲骰哲學”之前,主人公萊恩哈特的學術成果之一就是論文《道家、禪宗和精神分析》。表面上,寄情于骰子似乎是現(xiàn)代人面對選擇極大豐富時無所適從的表現(xiàn)。實際上,小說想要表達的意思恰恰相反:正是因為個體的自由度和活性被牢牢限制在資本社會大機器的固定位置上,所以所謂的“選擇極大豐富”恰恰只是“別無選擇”的障眼法。為了打破這一潭看起來已然制度森嚴的死水,萊恩哈特用一枚骰子的六個面,將人生軌跡從單一直線分出多條岔路來,它隱秘的核心在于:選項是擲骰者自己擬定的,它以某種“未必那么巧吧”的輕松假象為擲骰者的心理提供庇護,讓他們敢于挖掘出那些平時想也不敢想的隱秘愿望,那些瘋狂的、不容于凡俗人生的或激烈或無聊(那是對必須“有意義”的反動)的行為,都成了在暗室中被漏進來的光線陡然照亮的膠片,于是,曝光,戰(zhàn)栗,毀滅……
      
      時至今日,提煉《骰子人生》的主題,對任何一個略微涉足過后現(xiàn)代文藝批評的人而言,都沒什么難度。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的意志真空需要文藝家們用懷疑和顛覆來填補,連一度被世人奉為救命稻草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也必須經(jīng)過嘲笑的洗禮,“我們肯定錯了。所有的心理治療都是令人生厭的災難。我們一定犯了最根本性的錯誤,使得我們所有的想法都遭到毒害。多年以后,人們回頭看我們現(xiàn)在的這些心理治療理論,會像我們如今看待十九世紀的放血療法一樣?!睂穹治龅幕脺缡菍е氯R恩哈特擲出第一枚骰子的直接動力,這在當時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意義。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什么這部小說會安排形形色色的性游戲貫穿始終,因為弗洛伊德的主要學說都建立在對人類性心理和性活動的重新定義之上——以隨機行為瓦解“性”本身的病理學意義,或許也就抽掉了精神分析學架構中最核心的那塊積木?
      
      踩著凱魯亞克、金斯堡的步伐,萊恩哈特在“破”的同時似乎也在“立”。在小說的后半部分,擲骰從個人行為演變成了近乎癔癥的集體狂潮,甚至出現(xiàn)了綱領性文件——《擲骰經(jīng)》?!稊S骰經(jīng)》的文本完全戲仿《圣經(jīng)》:“太初有機緣,機緣與神同在,機緣就是神……有一個人,是從機緣那里差來的,名叫盧克……”(仿《圣經(jīng)·新約·約翰福音》,經(jīng)文原為“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如此這般虔誠地去圣瀆神的表情教人忍俊不禁——先定格這個表情,再拉一個廣角,我們輕易便能看到映襯在背后的是后現(xiàn)代的荒蕪困境。不過,擲骰哲學的本質是將一切交付“機緣”——某種比上帝更飄渺更無法遵循的東西,如是,則小說的主旨又被懸置在了“重建”與“空無”之間。后半部越來越肆無忌憚的狂歡,尤其是那場記滿了糊涂賬的謀殺案,都使得作者的態(tài)度趨向于曖昧。從那方小小的六面體中滾出的“隨遇而安”,真的能通往內心的平靜?真的是人生和社會的終極出路?
      
      我們在小說中的幾個不甚顯眼的段落里,隱約看到“擲骰療法”的真實療效,臨床數(shù)據(jù)的驚悚與敘事調子的樂觀形成饒有趣味的對照:“在另外兩百十七個接受擲骰治療超過兩個月的病人中,有一百二十四個仍在極樂與崩潰之間徘徊;有九十個已經(jīng)達到了穩(wěn)定的極樂狀態(tài);還有三個死了,不過他們可以說是因公殉職。”相應地,萊恩哈特在沿著骰子指引的方向拋妻棄子之后也有過一番獨白,不無憂傷地挑破了擲骰游戲所帶來的虛假亢奮:“面對著幾乎絕對的自由,原本已被骰子解決的‘無聊’的問題又再次出現(xiàn)。我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已經(jīng)夠無聊了,但我發(fā)現(xiàn)我在快活城(紐約)的街上、酒吧和旅館里遇到的那些普通人更無聊。骰子已經(jīng)帶我走得太遠了,我開始像所羅門那樣感到,很難在日光之下再找到什么新鮮事了?!鄙鲜鰞牲c,在界定作者是否有意在文本中滲透自省意味,辨別《擲骰經(jīng)》中“倡導”的原則是否等同于作者的真實價值觀,以及追溯“骰子哲學”本身在小說的末尾是否也在經(jīng)歷著某種程度上的幻滅,都是重要的參考值。最后一個參考值來自小說作者本人——將近四十年之后,回望這位同樣名叫盧克?萊恩哈特的前精神科醫(yī)生的人生軌跡,也許是引領我們“走進”《骰子人生》抑或最終“走出”《骰子人生》的捷徑。
      
      “質樸而簡單的程度”,這樣的措辭可能是直到二十一世紀才有資格與cult文化和諧相處的。要知道,曾盛贊過《骰子人生》的安東尼?伯吉斯本人,就曾抱怨過他的代表作《發(fā)條橙》當初發(fā)表時被出版商執(zhí)意刪去最后一章——本來,在他預設的結局里,隨著年齡增長,亞歷克斯逐漸放棄暴力并且最后結婚生子。顯然,出版商認為這樣的結局不夠酷,嬉皮士的姿態(tài)應該叛逆到底,如此這般才嵌得進cult這個當時剛剛勃興的文化概念。
      
      《發(fā)條橙》與《骰子人生》都被英國《每日電訊報》列進了2008年評選的“史上五十佳cult經(jīng)典”,與《鐘形罩》、《麥田(微博)守望者》、《塞萊斯廷預言》和《五號屠宰場》等共享著某種神秘的、連評委們也無法精確定義的特質。到底什么是“cult”?目前使用最多的漢譯“邪典”只能算權宜之計,勉強搭上“邪教”的便車。實際上,“cult”一詞的基本義是教徒式的狂熱崇拜和迷信,考量“cult”一詞挪用于文化產(chǎn)品時的含義亦應更多地從受眾角度衡量。也就是說,凡是那種能引起特定受眾狂熱崇拜、能讓他們一遍又一遍反復研讀進而倒背如流、如癡如醉的作品,無論是“正”是“邪”(度量這兩個主觀性強烈的概念遠不如觀察受眾的數(shù)量和反應有可操作性),都可以算在廣義的“cult”里。從這個意義上講,也許類似于“迷眾制作”的說法才更客觀、更符合“cult”的真實要義。
      
      《骰子人生》這部被奉為cult范式的作品自問世以來所走過的軌跡,也就愈發(fā)顯出其清晰的“縮影”價值。時至七十年代,出版商對“聚集迷戀群體”的特殊文本的商業(yè)價值的認識已日漸清晰:“迷戀群體”可能散布在各種genre(類型文學)的受眾中,卻又是他們之中敏感性最強、忠實度最高的那些人。他們就是所謂的“文青”。文青的口味固然挑剔,但這些個體刻意追求特立獨行的姿態(tài)卻構成了他們顯著的共性:一旦對此了解透徹,就能精確地點中他們的穴位,這遠比漫無目的地憑空放槍要經(jīng)濟高效。另外,他們自身也有著較強的復制能力和復制欲望,是天生就適合傳遞“口碑”和制造“迷眾”效應的群落。同時,文青們隨著時代演進而變化的閱讀需求又反作用于作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從《骰子人生》中出現(xiàn)的大量“金句”——那些仿佛信手篡改、張冠李戴、戲仿腔調十足的“名人名言”——就可以看出,它的作者顯然要比塞林格具有更強的“cult自覺意識”?;蛟S可以這樣說,“cult”發(fā)展到《骰子人生》誕生的那一代,已經(jīng)開始從“渾然天成”漸漸滑向“刻意為之”。
      
      較為激進的左翼批評家完全可以將“cult”視為資本的陰謀,它把生來就反對資本的東西用資本收購并迅即進入復制流程,成為一個依靠反資本的形式和姿態(tài)來牟取資本的商品。在這個拗口的“陰謀”的算計之下,《骰子人生》甫問世時受到的追捧乃是反射了嬉皮風退潮前的燦爛余暉,而它在本世紀初經(jīng)歷的第二輪走紅則是順應了那些“在互聯(lián)網(wǎng)聊天室時代成長起來的、習慣于角色扮演的新一代群體”的需求;相應地,擲骰行為本身也從“叛逆”演變成了潮人們熱衷于消費的“生活方式”(lifestyle),這文本外的乾坤大挪移是對文本最絕妙的反諷。
      
      當然,我們大可不必這樣絕望地看問題——畢竟,一旦遵循此種邏輯,幾乎所有作品的根本屬性都只能是“產(chǎn)品”,都構成資本陰謀的一部分。即便真是“陰謀”,一部能夠在40年里始終不被市場拋棄的作品仍然是值得研究和玩味的——它必然有那么一些溢出商業(yè)框架外的文本價值,經(jīng)得起反復解構。當作者在小說開頭部分就聲明他的敘述視角和情節(jié)順序將由骰子來決定、因此自己也不知道通往何方時,他究竟是在掩飾小說結構上可能出現(xiàn)的弊病,還是因為多少預見到了這個文本也終將被消費的宿命,所以事先就盡情地嘲笑“敘述”本身的困境?沒有標準答案不要緊,我們讓骰子決定。
      
      
      
      本文刊于經(jīng)濟觀察報-書評版 2012年6月4日號
      官網(wǎng)地址:http://www.eeo.com.cn/bookreview/
      小站地址:http://site.douban.com/106727/
      經(jīng)濟觀察報-書評 微博:http://weibo.com/u/2526630955
  •     篩子即是人生。讀完這本書,我不知道到底是篩子在主宰人生,還是人生在操控篩子。初讀這本書,你會帶著好奇去讀,看看一個隨身揣幾個篩子來過活的人生將會是如何的精彩。然而慢慢的,你就需要在這份好奇上家?guī)追钟職猓ッ鎸ψ髡卟枷碌膶訉用院Y陣。就像是誤入了一場賭博,原本只是以為玩玩而已,不料卻一不小心玩兒大了。
      讀這本書的心情是矛盾的,書中露骨的情色描寫對大多數(shù)人都有極大的殺傷力,讓你不禁懷疑這本書的意義所在;然而,又欲罷不能,總想看看那個迷陣到底要怎么才算到頭。你會不禁隨著作者的行事風格來讀書,每每好戲上演,總是不等作者張口,心里就默念“用篩子??!”
      毫無疑問,這本書并非只想給個刺激那么簡單。他用近乎無厘頭的手法描寫了人類虛無,無所寄托的盲目狀態(tài)。你可以讓篩子來主宰你的人生,在不同的場合扮演不同的角色,隨心所欲,不需要對任何人解釋,也不需要對任何人負責,但是離開篩子,你可悲的發(fā)現(xiàn),你連自己都不是了......
  •   這個說的非常好啊 。。。我很久不看書了,感覺看那些書浪費時間,都是屁話??葱≌f,感覺浪費時間,都是臆想??醋匀豢茖W,膚淺,都是謠言;社科空泛,都是廢話。。。。羨慕下樓主,多讀讀你的評論吧
  •   化化不閒
  •   YOUYONG!
  •   求肯德基。
  •   非常棒\(^o^)/
    辛苦了><
  •   謝謝喜歡!:-D
  •   我就是剛從nytimes看了這個評論然后來標記這本書的 結果看到這個評論在這里了已經(jīng)
  •   我就想幫助一下lz
    骰tou 子
  •   當初我打這個字也郁悶了很久
  •   怎么能搞到這本書?
  •   回樓上,中文版預計七月底即可上市,由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英文版卓越網(wǎng)上好像有賣。
  •   色子才念SHAI
  •   shai 和 tou 都是骰 多音字 多年前的新華字典說的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