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美] 彼得·海斯勒 頁數(shù):446 譯者:李雪順
Tag標簽:無
前言
序言 對我來說,中國有兩個地方給我家的感覺。一個是三岔,北京北邊的一個村莊,我從2001年起一直在那里有套房子住。另一個是涪陵,長江邊的小城,我曾在1996年至1998年間以“和平隊”志愿者的身份生活于此。有時候,我稱涪陵是我在中國的“老家”——我想,這其中固然有玩笑的成分,但更多時候我是認真的。涪陵是我開始認識中國的地方,也是讓我成為一個作家的地方。在那里的兩年生活經(jīng)歷是一種重生:它把我變成了一個全新的人?! ∪ジ⒘曛?,我曾經(jīng)寫過一些文章,大多是為美國報紙寫的旅行隨筆,但從未發(fā)表過長篇的,更沒寫過書。我也從未當過新聞記者。當時,我確定自己想要成為一名作家,但并不清楚我要寫小說還是非虛構(gòu)類題材。事實上,剛到涪陵時我仍然認為自己更有可能寫小說。在那里的頭幾個月,我寫了一個短篇,故事設(shè)定在我從小長大的密蘇里州。我覺得那是我二十幾歲時寫得比較好的作品之一,但我發(fā)覺還是有點不盡如人意。文章寫完后,我就想:既然我此刻正生活在長江邊這個叫人嘖嘖稱奇的地方,為什么還要去寫有關(guān)密蘇里的虛構(gòu)故事?于是,我一下子就意識到,我未來寫作的很大一部分應(yīng)該就在中國?! ‘敃r,我計劃在涪陵盡量多學一點東西,等在“和平隊”的服務(wù)期結(jié)束之后,我想到美國某家報紙或者雜志找一份駐中國記者的活。我并沒有想過要寫書。我覺得自己太年輕,對中國又知之甚少——在一個地方生活這么點時間就想勉強用文字來描述實在顯得有點自大和冒失。不過,我在涪陵生活和教書期間,做了大量翔實的筆記。這段經(jīng)歷相當充實,也相當具有挑戰(zhàn)性。我常感覺應(yīng)接不暇、不知所措,而寫日記則大有裨益。到了晚上,我常常會一坐下來就寫上好幾個小時,力圖把我身邊發(fā)生的全部事情都追溯一遍。我從學生的作業(yè)里摘抄出一個個片段,把城里發(fā)生的種種事件記錄下來。我還記下了學習漢語的整個經(jīng)歷??偣菜闫饋?,我做了好幾百頁的筆記——我無事可干,寫這么多東西倒也輕松。那個時候,在涪陵這樣的地方上不了互聯(lián)網(wǎng),因此我跟美國那邊也沒有多少聯(lián)系。我當時的薪水是每個月一千多塊,所以也很少到各地旅游。那期間,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我一處都沒有去過。我也打不起越洋電話——當時貴得不得了啊。兩年時間,我跟父母通電話可能不到十次。除了亞當·梅耶,我也很少看到外國人。那段時間,涪陵就是我全部生活的重心?! ‘斎?,那座城市一直都在變化——在那些日子里,全中國上下都在快速發(fā)展著。我在涪陵生活十八個月之后,終于有互聯(lián)網(wǎng)可以使用了。這一下子就讓我跟美國的朋友們恢復了聯(lián)系,其中就有我大學時的寫作老師約翰·麥克菲。我給他發(fā)了一封電子郵件,說我想當一名駐華記者,他隨即給我回了一封長信。在信里面,他這樣寫道: 涪陵就是故事本身。涪陵是一本書。我覺得你應(yīng)該定下心來寫一本書,刻不容緩,要么從這個暑假開始,要么等你的兩年服務(wù)期一結(jié)束就開始,就寫你自己的故事……只需以書信形式寫上六七萬字,就會是一本有意思的書?! ∧鞘俏业谝淮梧嵵仄涫碌乜紤]寫一本有關(guān)涪陵的書。我差不多同時也想到了它的題目——我覺得應(yīng)該就叫做“江城”——接著便開始思考這本書可能采用的寫作結(jié)構(gòu)。我規(guī)劃好各個章節(jié)后,覺得應(yīng)該利用我在涪陵剩下的六個月時間盡可能多地做一些研究考察。我在春節(jié)期間有一次長假,我原本計劃好要出去旅游的,但后來還是選擇待在涪陵,為的就是調(diào)研和做筆記。假期過后,我一邊教書,一邊繼續(xù)考慮寫書的事情。在涪陵的最后那一段時間是我一生最愜意的時光之一,我將隨時銘記于心。在城里我感覺就像回到了家;經(jīng)過開頭艱難的適應(yīng)期之后,我已經(jīng)學會了足夠多的漢語,可以跟人們交流了;我也交上了知心朋友。我十分樂意跟我的學生、漢語輔導老師,以及姓黃的一大家人一起打發(fā)時間。黃家開了一家小面館,我總是去他們的店里吃飯。我大體上是這樣打算的:就寫這個特定的地點和特定的時刻。我漸漸相信,這個時刻對中國來說至關(guān)重要,我也堅信,像涪陵這樣的小地方其實意味著更多。那個時候,外國人一般對中國的內(nèi)陸地區(qū)視而不見,而記者對來自鄉(xiāng)下的人們也總是視若無睹——老以為這些人頭腦簡單,兜里沒錢。不過,我認識的所有人——我的學生、我的同事、經(jīng)營餐館的朋友,以及我的一個漢語輔導教師——幾乎都有那種農(nóng)村背景。這些人的生活復雜多樣,豐富多彩,我因此覺得,他們長期被外界忽視,是一個錯誤?! ∥以诟⒘昶陂g做了詳細的筆記,規(guī)劃了書的結(jié)構(gòu),但在離開中國之前并沒有動筆。我回到了密蘇里我父母的家,我已經(jīng)多年沒在那里生活過,如今卻坐在了我讀高中時曾經(jīng)用過的那張桌子邊上。那個房間的裝飾跟我小時候也一模一樣。感覺有些怪怪的——我已年滿二十九歲,懷揣兩張大學文憑,但既沒有結(jié)婚也沒有工作。實際上,除了在“和平隊”當過老師,我一直沒有干過什么正式的工作。我的錢也不多。在美國,一個人二十多歲跟父母住在一起,尤其還沒有工作,會被認為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我很慶幸,我一直跟家人十分親密,并且對自己的寫作計劃信心十足——盡管如此,我對于何去何從還是有些擔心。好不容易拋開這些顧慮之后,我才得以坐下來開始寫作?! 〔贿^,一旦開始動筆寫起涪陵,哪怕剛剛才寫第一頁,我就已經(jīng)明白,有些東西變得不一樣了。文字汩汩涌出,一切都在我腦中活靈活現(xiàn)地冒了出來;當我回過頭重讀那些段落章節(jié)時,它們宛如珠璣一般叮當作響。我意識到,我的寫作意欲已經(jīng)完全改變,調(diào)子變得更深沉了;增添了一種新的信心,其中的描述和幽默信手拈來、十分自然。部分原因是我收集寫作素材時的認真,但也反映了一種新的成熟。我方才明白,在涪陵所面對的那些挑戰(zhàn)迫使我成長,而這種新的成熟讓我的寫作有了新的深度。 就這樣,我的寫作速度快了起來,每天都能夠?qū)懮衔辶摗D且欢螘r間,我?guī)缀鯖]干過別的。我一般上午寫作,中午的時候出去跑上十英里或者更遠的距離。下午和晚上我會繼續(xù)寫作。夜里,我會夢到涪陵,有時甚至醒來后發(fā)現(xiàn)眼里滿含淚水,因為我太想念那里了?! ∥以谒膫€月內(nèi)寫出了《江城》的初稿。期間,我也向美國的各大報紙和雜志寄去求職信。我依舊懷揣這樣的夢想——先從給美國的出版物干活兒開始,不論遲早,他們總會派我擔任駐華記者。但很快我就明白,沒人對我感興趣。實際上,他們甚至都沒有給我親筆回復——《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費城問訊者報》、《芝加哥論壇報》、《時代周刊》、《新聞周刊》給我寄來的都是格式化的回絕函。只有《洛杉磯時報》給我寄來了親筆回信。那位編輯說,他很喜歡我寫的東西,對我的中國經(jīng)歷也很感興趣;可我缺乏正式的從業(yè)經(jīng)驗,他們不可能聘用這樣的人。他還建議我先從美國的小報干起。如果我以此為起點,通過幾年的時間來證明自己,最終有望在大報找到活兒干。然后,我得通過苦干來再次證明自己,也許在幾年后將擔任駐華記者。那樣的話,至少需要六年我才能回到中國?! 督恰房煲夤P的時候,我收到了最后一封回絕函。這時,我感到身心俱疲,因為我寫得太快了。寫最后一章的時候,我盡量不去理會那些回絕函,強迫自己聚焦于“涪陵”。寫完最后一個字,一切都猶如崩潰了似的。我陷入了可怕的沮喪之中——我霎時明白,我二十九了,找不到未來,找不到回中國當記者的路子。至于《江城》,我也覺得糟糕透頂。這本書似乎一文不值——不過小孩子的寫作水平而已。我完全無所適從,也想不起我在書里表達了什么樣的觀點。后來我才知道,很多作家在完成了高強度的寫作之后,都有過類似的崩潰體驗,就好似十月懷胎的媽媽們一朝分娩,接著遭受產(chǎn)后抑郁的折磨。差不多有一個月,我抑郁不已,寢食難安。書稿依舊擺在那里——我無力把它們郵寄出去。還好,我終于恢復了,把書稿寄給了各大經(jīng)紀人。幾乎所有人都回絕了。只有年輕的經(jīng)紀人威廉·克拉克告訴我,他很喜歡。他把書稿發(fā)給各大出版社之后,有些出版社給出了積極的回應(yīng),但他們心懷疑慮,擔心美國讀者對中國不感興趣。其中一家出版社說:“書是好書,可我們認為沒有美國人想讀有關(guān)中國的書。”現(xiàn)在看來,這令人難以置信,但_1999年早期的圖書市場就是這樣——美國人還未意識到,中國發(fā)生了多么太的變化,變得多么令人目眩神迷。 不過,威廉還是找到了三家愿意出價購買書稿的出版商,我選擇跟哈珀柯林斯簽訂了出版合同。稿酬不多,但足以讓我償清讀大學時的助學貸款。這也令我對自己的寫作產(chǎn)生了新的信心。我頓時意識到,所有的報刊編輯全都犯了大錯。他們不理解我寫作所具有的價值,也不明白選派具有中國閱歷的人擔任駐華記者的重要性。還好,他們并不代表全部,我的生活也不會被他們握在掌心。我靠自己就能回到中國?! ∥疫@么做了——1999年春,我買了飛往北京的單程票,并成為了一名自由撰稿人。頭幾個月,活兒很難找,可隨后就有了,很快我就忙了起來。2000年,我放了幾次長假,并且開始為《紐約客》和《國家地理》供稿。沒過多久,之前回絕我的那些報刊給我來信,問我是否愿意為他們工作。太晚了。我喜歡自由地安排工作,選擇自己的寫作計劃。怎么寫中國,我有我的想法。曾經(jīng)重要無比的四處求職被我拋在腦后。時至今日,我會永遠感謝所有在1998年回絕了我的編輯們——回頭看看,那是發(fā)生在我身上最棒的事情之一。 至今,《江城》已經(jīng)出版了十多年。出版商很驚訝,它一直穩(wěn)居美國暢銷書榜,并將繼續(xù)受到大眾的歡迎?;厥走^去,我感到自己很幸運,當美國人和歐洲人開始重新發(fā)現(xiàn)中國的時候,我的書恰好出版了。現(xiàn)在,很難想象還有編輯會說讀者對中國話題不感興趣。美國人一直有個問題,即對他以外的世界不感興趣,可中國是個例外。令我一直印象深刻的是,現(xiàn)在有那么多美國人對中國產(chǎn)生了興趣,我尤其高興地看到,有很多美國青年開始學習漢語。《江城》往往是他們的閱讀書目之一;我很欣慰,這本書有助于向美國和其他國家的人們介紹中國?! 憽督恰返臅r候,我一直沒太大的把握,涪陵人對此會有怎樣的反應(yīng)。這是我編輯書稿的過程中最大的顧慮之一。書中絕大多數(shù)人物的名字我都做了改動,但我還是擔心有人會感覺受到了冒犯。我知道中國人對于自己在海外的形象比較敏感。我理解他們的這種敏感——就我讀到的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晚期國外媒體刊載的中國報道和故事,我大都不太喜歡。我覺得它們對這個國家的理解很膚淺,對中國人的描寫也非常干癟。在那些故事中,一切都顯得灰暗而憂傷,而涪陵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幽默、生機和活力根本就找不到。我希望自己寫的跟他們有所不同—一旦我拿不準,中國人是否也會這樣認為。我想,他們可能會把它當成又一本由不了解中國、戴有色眼鏡的外國人寫的書,因此視而不見?! 念^到尾,我在中國待了十年,寫了三本書,還為各種雜志寫了許多文章。但在那期間,我的作品幾乎從未在中國大陸公開發(fā)表過。對此,我無法釋懷;專寫某個地方的文章卻只能讓局外人讀到,這似乎并不正常。反正,由于當時各種各樣的原因,我的書沒能在中國大陸出版,雜志上的文章也沒能被翻譯過去?! ≈敝磷罱鼛啄?,這_切才得以改觀?;ヂ?lián)網(wǎng)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現(xiàn)在,人們把各種國外的文章翻譯成中文,并貼到網(wǎng)上供大家閱讀,早已成了家常便飯。同時,中國的出版商也對外國作家日益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去年,我的第三本書,也就是《尋路中國》在中國大陸出版。那是我的書首次在大陸地區(qū)亮相,我完全不知道大家是否會接受它。同年春天,當我回到中國的時候,我答應(yīng)做幾場簽售報告,并接受一些媒體采訪。我猜想,對于一個外國人寫的書,他們不會有多大興趣?! r隔兩年之后再次回到中國,那一次旅行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所參加的圖書簽售活動來者眾多,我所遇到的讀者敏銳而細心。總體而言,他們提出的問題比我在美國的類似場合要尖銳深刻得多。我發(fā)現(xiàn),中國的讀者對于書本身有共鳴,這讓我頗感驚詫。他們明白我為什么對三岔和麗水這樣“微不足道”的小地方產(chǎn)生興趣,也明白我為什么如此關(guān)注那些普通人——農(nóng)民、流動人口和小創(chuàng)業(yè)者?! ∵^去幾年間,我察覺到中國人對于自己的社會產(chǎn)生了一種新的好奇感。我認為那反映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二十多年的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受教育的人數(shù)增加了很多很多。經(jīng)歷了這一切之后,他們更渴望對自己國家的現(xiàn)狀和未來進行一番評價。跟我記憶中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國人比起來,他們對本書的共鳴更多了。當然,互聯(lián)網(wǎng)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他們跟外國人之間的個人接觸也多了很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他們有了一種新的信心。說起《尋路中國》的受歡迎,我覺得這才是令我感到最高興的事情。中國讀者對這本書的接受方式,跟美國、英國,以及其他歐洲國家的讀者沒有太大的不同。他們認識到他們自己的文化中所包含的復雜性,也理解為什么一個外國人會聚焦于幾個特定具體的地方進行探究。并且他們明白,沒有人能夠?qū)χ袊鲎詈蟮臄嘌?。外國人的視角有用,中國人的視角同樣有用。同理,傾聽男性和傾聽女性都非常關(guān)鍵。在這樣一個復雜的國家,盡可能多地聽到不同的聲音,總歸是有用的。我希望我寫的幾本書能夠起到一點作用,讓人們讀懂這個令人目眩神迷的國度?! 〕弥谴温眯?,我也回到了涪陵。跟我生活的那幾年相比,這座城市擴大了一倍,在許多方面都變得難以辨認了。我在那里教書的時候,去重慶或者其他稍大一點的地方只能乘船,現(xiàn)在,涪陵開通了好幾條高速公路和鐵路。我曾經(jīng)任教的學校從兩千多名學生增加到了一萬四千多,恰好反映了全中國高等教育的爆炸式發(fā)展。江河也變了樣。我在書里寫到的白鶴梁,寒冬時節(jié)露出水面,上面的題刻可以一直追溯到唐代?,F(xiàn)在,因為三峽大壩,白鶴梁被埋到了江面下一百三十英尺的地方。不過,我還是看到了一些古老的題刻,因為該市修建了一座嶄新的水下博物館—耗資一億三千二百萬美元,這么大一筆錢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涪陵似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城里的一些變化讓我有點懷舊,甚至還有一絲傷感,因為我記憶中的那個地方一去不返了。不過,最重要的精神還在。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會更生感激之情,感謝我曾有機會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在那里生活過。我相信,那是一個不尋常的時刻,涪陵是一個不尋常的地點——一座一切都處在變化邊緣的城市。 李雪順先生是我在涪陵期間曾經(jīng)的同事,我要感謝他出色的翻譯工作。我們力圖讓譯本盡可能地忠實于原本,只做了一些微小的改動。如果有讀者對本書以及我的其他作品感興趣,可以點擊www。peterhessler。net訪問我的個人主頁?! ∥矣肋h感謝我在涪陵的朋友們,我在那里生活的時候,他們是如此坦誠,如此耐心。我現(xiàn)在還跟將近一百個學生保持著聯(lián)系,這一直是我生活中的一大樂趣——多年來,我看著他們長大成人,現(xiàn)在常常收到他們的學生寫給我的信。我跟幾位至交一直保持著聯(lián)系,去年春天的重返涪陵之旅也讓人興奮不已。我無法預(yù)測,這座城市還將經(jīng)歷怎樣的巨變,但我知道,它會永遠是我的中國“老家”?! ?012年1月寫于埃及開羅
內(nèi)容概要
1996年8月底一個溫熱而清朗的夜晚,我從重慶出發(fā),乘慢船,順江而下來到涪陵?!?br /> 涪陵沒有鐵路,歷來是四川省的貧困地區(qū),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會去。在隨后的兩年,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在這里,我有時是一個旁觀者,有時又置身于當?shù)氐纳钪校@種親疏結(jié)合的觀察構(gòu)成了我在四川停留兩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這本書在美國出版的時候,一條通往重慶的高速公路通車了,一條鐵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沒有人坐船去涪陵了。這座城市正在飛速發(fā)展著,在過去的二十年,那樣一種轉(zhuǎn)型變化的感覺——接二連三、冷酷無情、勢不可擋——正是中國的本質(zhì)特征。很難相信,這個國家曾經(jīng)完全是另外一種模樣,是19世紀西方人眼中“永遠停滯的民族”。
2003年,三峽大壩一期完工后,不斷上漲的江水將陸續(xù)淹沒那些江畔之城,這多少令我有些傷感。而對于大多數(shù)中國人來說,這正是不斷變革的對應(yīng)面:貧窮、爛路、慢船。
這并不是一本關(guān)于中國的書,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時期內(nèi)中國的某個小地方。從地理和歷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們有時很難看清她從何而來,又去往何處。
在1996年至1998年間,我學會了熱愛涪陵。能再次回到長江上的感覺真好,哪怕它的舊時激流只存于我的記憶之中。
作者簡介
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偉,曾任《紐約客》駐北京記者,以及《國家地理》雜志等媒體的撰稿人。
他成長于美國密蘇里州的哥倫比亞市,在普林斯頓主修英文和寫作,并取得牛津大學英語文學碩士學位。海斯勒曾自助旅游歐洲三十國,畢業(yè)后更從布拉格出發(fā),由水陸兩路橫越俄國、中國到泰國,跑完半個地球,也由此開啟了他的旅游文學寫作之路。
海斯勒散見于各大雜志的旅游文學作品,數(shù)度獲得美國最佳旅游寫作獎。他的中國紀實三部曲中,《江城》一經(jīng)推出即獲得“Kiriyama環(huán)太平洋圖書獎”,《甲骨文》則榮獲《時代周刊》年度最佳亞洲圖書等殊榮。海斯勒本人亦被《華爾街日報》贊為“關(guān)注現(xiàn)代中國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書籍目錄
作者說明
第一部
第一章 順江而下
城市
第二章 有中國特色的莎士比亞
插旗山
第三章 跑步
白鶴梁
第四章 大壩
烏江
第五章 鴉片戰(zhàn)爭
白山坪
第六章 暴風雨
第二部
第七章 暑假
神甫
第八章 中國生活
老板
第九章 錢
老師
第十章 農(nóng)歷新年
土地
第十一章 又一春
長江
第十二章 溯江而上
致謝
回到涪陵
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部 第一章順江而下我是從重慶乘慢船順江而下來到涪陵的。那是1996年8月底一個溫熱而清朗的夜晚——長江上空星斗閃爍,漆黑的水面卻映不出微弱的點點星光。學校派來的小車載著我們,以碼頭為起點,蜿蜒行進在窄小的街道上。星光下,這座城市不斷向后掠去,顯得陌生而又迷離?! ∥覀冇袃蓚€人,被派到這里教書,都十分年輕:我二十七歲,亞當?梅耶二十二歲。我們對涪陵幾乎聞所未聞。我只知道這座城市的一部分將因新修建的三峽大壩而淹沒,還知道涪陵多年來都不對外國人開放。除此,我知之甚微?! “雮€世紀來,沒有美國人在這里居住過。后來,我在城里遇到一些長者,他們記得在20世紀40年代,亦即1949年解放前,這里有美國人生活過,但這樣的記憶又總是模糊不清。我們抵達時,這里還住著另一個外國人,一個德國人,在當?shù)氐囊凰袑W教了一個學期。但我們只見過他一次,等我們安頓下來沒多久,他就離開了涪陵。從那以后,我們就成了這座小城中僅有的兩個外國人。涪陵約有二十萬人口,根據(jù)中國的標準,這是一座小城市?! 「⒘隂]有鐵路,歷來是四川省的貧困地區(qū),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會去。在隨后的兩年,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覀兊叫R恢芎蟮哪程?,學校所有的人都在大門口參加了集會。那個暑假,一個由學生和老師組成的小分隊從涪陵步行到了延安,那是位于陜西省北部的前革命根據(jù)地。現(xiàn)在他們即將返回學校。 當時正值紀念長征六十周年。所謂長征,是指在其國內(nèi)戰(zhàn)爭中,毛澤東領(lǐng)導的紅軍在幾乎要被國民黨消滅的關(guān)鍵時刻,所進行的長達六千英里的長途跋涉。共產(chǎn)黨人克服重重困難,越過中國西部的群山和戈壁,行軍至一個安全地點。之后,他們從延安開始,穩(wěn)步地積蓄力量,直到最后讓革命席卷整個中國大陸,將國民黨趕到了臺灣。 整個學期,學校開展了很多特別的活動來紀念長征。學生們要上關(guān)于長征的歷史課,要寫關(guān)于長征的文章,在12月份還組織了一次長征歌詠比賽。為了參加長征歌詠比賽,所有的系都花了數(shù)周時間排練歌曲,然后在大禮堂演出。因為長征題材的曲目有限,所以許多參賽歌曲都是一樣的,這就使得評委打分有點為難。同樣讓我搞不懂的是,由于演出服裝數(shù)量不足,也只能像曲目一樣由大家共享。歷史系表演的時候,穿著干凈的白襯衫、打著紅領(lǐng)帶,光彩照人。然后他們走下臺,迅速地把襯衫和領(lǐng)帶換下交給政治系的學生。政治系的學生穿戴完畢,沖上舞臺,把別人剛剛唱過的歌曲再唱一遍。到晚會結(jié)束時,襯衫已變得汗?jié)n斑斑,每一位觀眾都聽熟了所有的曲目。音樂系獲勝了,像以往一樣,英語系排名倒數(shù)。在學校舉辦的各種比賽中,英語系從未獲勝過。沒有以長征為題材的英語歌曲?! ∈钇诘难影餐讲叫胁⒉皇潜荣?,但涪陵小分隊的返回卻是整個長征紀念活動中最重大的一件事。隊員們在炎炎烈日下行走了一千多英里,到最后只有十六個人堅持了下來。其中有十三個學生,兩名教師:中文系的黨支部書記和數(shù)學系的政治輔導員。另有一位職位不高的管理人員,步行到中途就哭了鼻子,但最后還是因為有恒心和毅力在當?shù)夭┑昧撕迷u。所有的隊員均為男性。有些女生也想一同參加徒步活動,但學校認為,長征不適合女生?! ≡诩瘯那耙恢?,學校的李校長去西安見了參加徒步活動的學生,因為在那艱難跋涉的最后階段,他們遇到了麻煩?! ?ldquo;學生們出了點問題,”當我問及怎么回事時,英語系的系主任傅木友說,“我估計,可能是他們隨身帶的錢用光了。”事實確實如此——盡管有涪陵一家生產(chǎn)宏聲牌香煙的卷煙廠資助,他們還是用光了所有的現(xiàn)金。為了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遠行一千英里,來到延安,卻以破產(chǎn)告終,這種特別的紀念方式讓我驚訝萬分?! 〔贿^李校長早就把他們解救出來了。所以,現(xiàn)在所有的學生都匯集到校門口的廣場上。這是一所規(guī)模不大的師范??茖W校,成立于1977年,學生只有兩千人左右。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對中國的教育體系破壞很大,這所學校是在那以后成立的院校之一。在中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中,這種師專學校差不多位屬末流?;ㄈ晷尥暾n程,學歷低于大學本科,幾乎所有學生都來自四川的農(nóng)民家庭。畢業(yè)之后,他們要回到家鄉(xiāng),在偏遠的中學里當老師?! υS多學生——尤其是新生——而言,這所學校叫人興奮不已。校園與涪陵主城區(qū)隔烏江相望,很少有學生曾在如此大的城市附近居住過。每到周末,學校就有電影、競賽、舞會。時常也有像歡迎長征徒步隊員的那種政治集會,學生們總是在廣場附近地區(qū)集合,鬧哄哄地翹首以待?! “宋慌┲咨躺篮秃谏棺樱睊熘∮行C募t色綬帶,在大門口以立正勢站著。她們被稱作迎賓小姐,是從學生中精挑細選出來的。幾位迎賓小姐全都個子高挑,長得十分漂亮,但臉上看不到一絲笑容。在正式場合,她們代表著學校,站姿標準,步態(tài)優(yōu)雅大方,為大人物們端茶倒水?! £P(guān)于涪陵,我還聽說過一件事:這里的女子因貌美而聲名遠揚。至少在成都的漢語課上,他們是這樣給我講的。其中一位老師是東北人,她是一位纖弱的女性,顴骨很高,說起話來輕言細語。哪怕是在炎炎夏日,她也會用雙手捧著一只茶杯,仿佛藉以取暖。我們叫她尚老師,盡管從未去過涪陵,但她十分肯定地說那里的女子長得很美。 “因為那兒的山和水,”她說,“有山有水的地方都出美女。” 在成都我碰到過一位涪陵人,她也給我講了同樣的事情。“但那兒的人有時候脾氣不好,”她提醒我說,“因為那兒天氣太熱,而且山很多。”我經(jīng)常聽到類似的說法,這表明中國人對待自然環(huán)境的態(tài)度與外國人截然不同。當我看到那些呈梯狀的小山包,注意的是人如何改變土地,把它變成了綴滿令人炫目的石階的水稻梯田;而中國人看到的是人,關(guān)注的是土地怎樣改變了人。剛到學校的那幾天,我總在想這個問題,尤其是因為我所有學生的成長都與這片土地緊密相連。我很想知道,四川這種地勢崎嶇不平的自然環(huán)境怎樣影響了他們。同時,我也不知道未來的兩年里,這會對我有什么樣的影響?! ∈紫鹊竭_的是涪陵市的市長。他乘坐一輛黑色奧迪來到學校大門口,一踏出車門就對熱烈鼓掌的學生頻頻揮手致意。當?shù)氐碾娨暸_也來人了,正對著這位在9月的炎熱中噓噓喘氣的身材矮胖的人錄制新聞。他快步穿過廣場,來招呼亞當和我,同我們握手,歡迎我們來到這座城市?! ∥覀冊诟⒘陞⒓拥拇蟠笮⌒』顒又?,第一件事總是這樣——歡迎新來的美國人。在長征集會那天,我們原本要去郊游散步,因此極隨意地穿著短褲和T恤,只是出于好奇才停下了腳步。穿戴不得體地出現(xiàn)在那種場合,真是十分愚蠢的錯誤,我們早該明白這一點。因為我們知道,如果不想成為被注目的焦點而只是旁觀,很難?! ¢L征徒步行的隊員們到達時,學校的大喇叭里響起了愛國歌曲。他們穿著白色的T恤衫和迷彩服,顯得疲憊不堪,臉上胡子拉碴,肩上掛著用舊的軍用帆布包。領(lǐng)頭的隊員手舉一面褪色的紅旗,走在迎賓小姐身后,紅旗上印有校名和宏聲卷煙字樣。迎賓小姐分成了兩列,每列四人,齊步行進,頭不搖晃,目視前方,手臂大幅擺動。其他隊員帶著自豪和驕傲的笑容向人群揮手,成單列跟隨行進。大家鼓著掌,跟在他們身后進入了大禮堂。那兒掛著一幅標語,上面寫著:熱烈歡迎涪陵師專該校2001年更名為涪陵師范學院,2006年更名為長江師范學院。——譯者宏聲卷煙萬里長征徒步考察隊勝利歸來!亞當和我彎腰低頭坐進了禮堂后面的位置,以期不引起別人的注意。坐在我們周圍的學生低頭耳語,并轉(zhuǎn)過頭來盯著我們看。這種注意一下子就擴散開去,不一會兒,禮堂里的每一個人都伸長了脖子看我們兩個——我們則在座位上壓低身體,把休閑帽使勁拉下來遮住臉部——很快,竇副校長走上前來,領(lǐng)我們坐上主席臺。他實在是無可奈何,不然觀眾的注意力就要全部分散到我們這邊了。這也是我們經(jīng)常被要求去參加當?shù)匾恍┗顒拥脑蛑唬哼@種方法能夠確保引起人們的注意,簡便易行。 我們被安排和市長、黨委書記以及其他干部坐在一起。我們坐下的時候,人群中發(fā)出高聲的歡呼,長征徒步行隊員們也鼓起掌來。迎賓小姐給我們端上了茶水。我低著頭,努力想把兩條光腿藏到桌子底下。干部們作了講話,表揚了長征徒步考察隊的隊員們,提醒人們不要忘記正在紀念的那段歷史。所有的講話都十分震撼有力,就像在那些描寫政治強人的老電影里看到的情景一樣,而竇副校長的講話更是無人匹敵。他是個五十多歲的小個子,體重五十多公斤,身體瘦削,臂膀單薄。但他用起麥克風來卻得心應(yīng)手——起初的聲音極為柔和平緩,就像一個老師在對一群孩子說話;繼而提高音量,慢慢加快了手勢,纖細的雙手對著人群揮舞,似在責備他們;最后則是聲若洪鐘,雙臂凸鼓,兩眼放光,喇叭轟響,講的人和聽的人此刻平等了,結(jié)成了同志、愛國志士、人民的公仆。人們起立喝彩,雷鳴般的掌聲響成一片?! ∥衣犓岬搅藖啴敽臀业闹形拿?mdash;—梅爾康與何偉,并宣布我們受“美中友好志愿者”組織的派遣來到涪陵。人們又一次歡呼起來——我們現(xiàn)在是同志了,一起為人民服務(wù),建設(shè)祖國——長征徒步行的隊員們自豪地站起身來,每個人的胸前都由干部們戴上一朵綴著紅絲帶的塑料花。有人遞給我一朵這樣的塑料花,又有人向我指著一位正在臺前等待的長征隊員。他微笑著彎下腰來,熱情地同我握了握手。我向他表示歉意,并很快地為他戴上了塑料花,以期減少我穿著短褲的曝光時間。人們又一次歡呼雀躍起來,我向他們揮手致意,人群中再次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我坐了下來,感到臉在發(fā)燙?! x式結(jié)束后,人們一起合影紀念這次集會。從照片上看,長征徒步行的隊員和干部們顯得極為自豪,分三行站立,排列整齊,褪色的紅旗飄展著,頗有久經(jīng)沙場的革命隊伍的風范。隊員們穿著干凈的白T恤,胸前佩著塑料花,飄著紅絲帶。他們的臉上沒有笑容。最重要的幾位干部在前排與我和亞當站在一起,竇副校長和韋書記的臉上幾乎看不到一絲笑容,我們也笑得極為勉強。亞當穿著涼鞋,我則穿了一件灰色的舊T恤,我們赤裸的大腿與一排整潔的褲子相比極不相稱。其他干部臉上也沒有笑容。照片中沒有女性?! 赡旰?,我回到美國,把那張照片拿給朋友們看,想給他們講講這件事情。但從哪兒講起呢?向他們解釋為什么“文革”后的大學要紀念長征,難度不亞于給他們講解山坡如何被改造成梯田。最后,我只好這么說,這就是我們學校的政治集會,我們能參加是個意外,因為在世界的大部分地區(qū),共產(chǎn)黨的集會大多不歡迎和平隊員。我只能講到這里——那就是我這張照片的故事?! ‘斎唬麄€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我是和平隊的志愿者,但又不全是;中國是共產(chǎn)主義國家,但也不全是。一切都不全是看上去的那樣,就像我在涪陵開頭的那些日子,什么都不確定,仿佛總有半步之遙?! ?hellip;…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充滿著坦率、熱情、洞察力和親歷接觸,《江城》雄辯地展示了鮮為人知的當代中國。讀來精彩。” ——哈金(美籍華裔作家,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 “如果你只讀一本關(guān)于中國的書,那就是這本了。” ——梅兆贊(英國資深記者、中國問題專家) “何偉的筆下是真中國,是連一些生活在中國的青年人都不知道或拒絕認識的中國。” ——《南方人物周刊》
編輯推薦
《江城》2011年度暢銷書《尋路中國》姐妹篇,紀實中國三部曲序曲?!督恰吩诿绹鴷充N超過十年,是美國人了解中國的首選圖書。帶你重新認識中國?!督恰帆@Kiriyama環(huán)太平洋圖書獎。《紐約時報》、《經(jīng)濟學人》、《紐約客》、《時代周刊》《華爾街日報》、《國家地理》、《華盛頓郵報》多家外媒聯(lián)合推薦。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