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歸

出版時間:2010年4月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日]德富蘆花  頁數(shù):248  譯者:豐子愷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十年之后重讀的時候,不期地想起了一件事。這是形成這小說的胚胎的某黃昏的事。那是十二年前了,我借宿在相州逗子的柳屋旅館里,有個婦人病后為了療養(yǎng),帶著一個男孩子也到這溫泉地方來了……一個夏末的天色微陰而岑寂的傍晚,那個男孩子出去游玩了,婦人和我們夫婦兩人閑談時,偶然提起這件悲慘的事……我這是頭一次聽說浪子的故事。

作者簡介

  德富蘆花(1868-1927),日本現(xiàn)代著名作家。他的散文是描寫自然與人生的典范之作,成為日本對國民施行美感教育的良好教材。在蘆花筆下,人類賴以生息的自然界,始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絢爛多彩的富士黎明,廣袤無垠的相模灘落霞,奇詭多變的香山飛云,縹緲迷茫的花月秋夕……這些自然景象,一經(jīng)作者妙筆點染,無不意趣盎然,令人神往。

章節(jié)摘錄

  下午三點鐘從高崎開出的上行列車的二等車廂的一角里有一個人,幸喜別無乘客,就把穿著皮鞋的腳擱在座位上,一面抽香煙,一面看報紙。這就是千千巖安彥?! ∷鋈淮直┑貋G開了報紙,罵道:“混蛋!”  這句話從牙齒縫里說出的時候,香煙落在地上了;他怒氣沖沖地把它踏熄,向窗外吐一口唾沫,站了一會兒,忽然咂起嘴來,在車廂里從頭到尾,來來回回走了兩三遍,仍舊回到原來的座位上,交抱著胳膊,閉上眼睛?! ∧请p墨黑的眉毛皺攏來,變成了一字形?! ∏r是個孤兒。他父親是鹿兒島的一個藩士,在明治維新的戰(zhàn)爭中陣亡了。母親在安彥六歲上的夏天患了當時稱為霍亂的虎列拉而死去了。這個六歲的孤兒就歸姑母——父親的妹妹——領養(yǎng)。這姑母就是川島武男的母親。  姑母雖然可憐安彥,姑父卻認為他是個討厭的東西。每逢舉行儀式,武男穿著仙臺平裙褲坐在上座的時候,千千巖只穿一條粗陋的小倉布裙褲忝列末座。他早就明白自己不像武男那樣有雙親、財產(chǎn)和地位,全靠自己的拳腳和頭腦來處身涉世。他嫌惡武男,怨恨姑父?! ∷吹绞缆酚斜砝飪蓷l,他立誓在無論何種情況之下都必須取捷徑前進。因此他靠姑父照拂而進了陸軍士官學校之后,同學們都為了考試和分數(shù)而忙亂著,他卻用心結(jié)交鄉(xiāng)黨先輩,選擇對他自身有益的人物去巴結(jié)。別人拿到了畢業(yè)文憑剛松了一口氣,他卻早已靠提拔而鉆進陸軍首腦的參謀本部的圈子里。別的同學到各處去當中隊副,忙于練兵和行軍演習,千千巖卻閑坐在參謀本部樓下抽香煙,說笑話,有時還能從中聽到軍國大事的消息,他已經(jīng)爬上使人艷羨的地位了?! 〈送膺€有婚姻問題。他早已知道:猴子所以能夠下水,是由于能相互牽著手之故;人之所以能夠立身,是由于有好親戚的緣故。他雖然不是戶籍警,然而常在暗中掐指計算:某男爵是某侯爵的女婿,某學士兼高等官員是某伯爵的女婿,某富豪是某伯爵的兒子的干爹,某伯爵的兒子的老婆也是某富豪的女兒。他的東找西尋的眼光,早已盯上了片岡陸軍中將的家。說起片岡中將,當時雖然是一位預備將領,然而威名滿天下,頗得皇上恩寵,而且度量寬大,真是一位可稱為國家干城的將軍。千千巖早已看出這位將軍擁有名重天下的勢力,就刻意找機會,逐漸希圖親近,巧妙結(jié)識內(nèi)府眷屬。他的眼光射中在大小姐浪子身上。一則他早已看出父親中將最疼愛浪子;二則他又看到現(xiàn)在的夫人疏遠浪子,無論哪里只要有姻緣,只想把她早點嫁出去;三則還有著一種念頭:他喜歡浪子態(tài)度恭謹,氣品高尚。——因此他看中了這個人。于是他觀察形勢:中將是個所謂喜怒不形于色的豁達大度的人,對他的看法如何,有些難于猜測;但夫人的確是喜歡他的;二小姐名叫駒子,是個活潑可愛的笄年的少女,同他最要好;再下面,還有現(xiàn)在的夫人所生的兩個孩子,然而這是問題之外的話了。老婆子阿幾在從前的夫人的時代就來傭工,現(xiàn)在的夫人進門之后,內(nèi)部人員大更動的時候,全靠中將說情,只把她留下來,一向在浪子身邊。這個人對他不大有好感。然而這有什么呢,只要攻得下浪子本人就好了。千千巖等候機會,轉(zhuǎn)眼已經(jīng)一年,后來等得不耐煩了。有一天他赴宴會,喝醉了回來,就大膽地寫了一封情書,用兩重封套,信封上模仿女人的筆跡,郵寄給浪子?! ‘斕焖畹缴纤久?,突然被派赴遠方,過了三個月才回來。豈料在他出門的期間,浪子已經(jīng)由貴族院議員加藤民做媒,誰都不嫁,偏偏嫁給了他的表弟川島武男,婚禮早已舉行過了!千千巖碰到了這意外的事,氣得發(fā)昏;他一心期待著好音而在京都買一匹友禪綢,預備回來時當作禮品送給浪子,這時候就把它撕得粉碎,丟在字紙簍里了?! ∪欢r是在無論何種情形之下都不忘記自己的一個人,他立刻收拾殘兵。所擔心的只有那封情書,如果浪子把它給中將或武男看了,對他的前途將大為不利,這倒是可怕的。浪子一向說話謹慎,想來大概不至于這樣,然而還是可疑。幸而有事到高崎去,他就裝作無意地去訪問逗留在伊香保的武男夫婦,就此探聽消息。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不如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1條)

 
 

  •   紙的質(zhì)量很好 書還沒看 給男朋友買的 他很喜歡
  •   有人說這個故事的套路一點沒有創(chuàng)意,還像個言情小說。其實這個故事確實是說不上什么新意,但是就是讓人讀了很舒服。
  •   美學文章
  •   不如歸不如歸
  •   不如歸
  •   不如歸-德富蘆花
  •   沒看呢,內(nèi)容不知道
  •   小說內(nèi)容不太吸引人,但譯者是豐子愷先生
  •     
      忘了在那門課堂上聽來的一句話,“翻譯家難道都是外文極好的嗎?不,其實他們是中文功底極深?!?br />   在讀《不如歸》的時候,常常就在一些段落中感受到譯者豐子愷的翻譯功力。摘錄以下幾句。
      
      “怎么才能報仇?怎樣才能發(fā)現(xiàn)可以使片岡,川島兩家化作微塵的地雷火坑,而自己務須站在沒有危險的距離上拉動火線,欣賞著那些可恨的人心傷,腸斷,骨碎,腦裂,活活死去的光景,而痛快地喝一杯酒呢?”
     ?。ㄇr心想)
      浪子將信將疑地等待著這病時的心情,正好比孤獨的旅客站在茫茫的原野上眺望向頭上迫近來的烏黑的積雨云時的心情。現(xiàn)在,可怕的沉默已經(jīng)打破了,站在雷鳴,電閃,黑風吹,白雨迸的中心的浪子,只希望豁出命去早些沖出這風雨的重圍。
     ?。ɡ俗影l(fā)現(xiàn)得肺結(jié)核后)
      時過境遷,到了現(xiàn)在,當初難于判別何所恥,何所憤,何所悲,何所恨的感情在胸中沸騰的時期,已經(jīng)過去了;只有一片痛恨凝結(jié)成為一種宿疾,偷偷地在侵蝕他的心。
      (武男在征戰(zhàn)時的心境)
      
      這三個例子舉得有些極端,極端在翻譯所令人驚艷的點都在于短促排比的運用。其實原作文筆細膩,在景色描寫的語句上讀來通暢流利,常有此景就在眼前的感覺。這即是作者也是譯者的高超文學水平。
      
  •      有情風自東方來
      誠然道這個極富古典氣息的名字取得很美——不如歸——但是我始終沒有弄明白它除了美以外的含義,以及它和小說內(nèi)容有什么關系。在德富蘆花時代的日本,能寫小說的似乎都得是中上層階級的人物,身處中上層而對自己的階層懷有厭惡,對下層的人民有著真摯的同情,寫出來的小說,就是這一類。他們了解那些奢華和優(yōu)雅,在飯飽茶余之際,談談自己的憎惡與憤懣,著書立說,流傳甚廣。
      據(jù)說,《不如歸》里的這個故事,就是德富蘆花從別人口中聽來的。故事很簡單:一個美麗無辜的少女,母親早逝,后母帶來了壓抑痛苦的家庭生活,嫁人后,身為軍官的丈夫長期離家,婆婆苛刻并且陰毒,她最終由于患上肺結(jié)核被婆婆休掉,死于對丈夫的思念和病痛的折磨。這在當時引起了很大轟動,或許是因為這樣的悲劇太普遍太平常了,每天都在經(jīng)歷著,卻沒想到還有人寫出來,而且寫得這樣美。上層人士看到了會羞赧痛恨,下層人士看到了會驚嘆悲哀。在一個正在經(jīng)歷著劇變的社會里,隨手拾起一塊石頭,隨處聽來幾聲鳥鳴,都能寫出滿含著痛楚的故事。
      德富蘆花是散文大師。單單把那些寫景的段落抽出來看,就是一個敏感、愛美、憂郁的人兒對日本的美景充滿了真情的描繪。對女主人公的神態(tài)語言也描寫得美妙,她的楚楚可憐和美麗善良畢露無疑。故事是殘酷的,但敘述腔調(diào)是溫情脈脈的,這使任何脆弱的讀者也可接受,不至于被悲哀遺憾壓得喘不過氣來。但從另一個角度講,一個太會寫言辭優(yōu)美的散文的人,似乎不適合寫小說。這樣的人寫起小說來很容易缺乏一個凝聚起來的氣,缺乏一個大而磅礴的場面,他總是不由自主地要去寫景,要去把人物口中的話語修飾地更美。美與力不矛盾,但是過分地追求美就會削減力量。落葉、柳枝如何同鋼鐵、砂石在一個畫面上和諧相處?莎士比亞和雨果是由于他們的天才,得以在這個問題上兩全。
      《不如歸》里,也有作者對于整個哀婉憂傷基調(diào)的突破,描寫中日黃海海戰(zhàn)一回,有這樣的話:“黃海!昨夜月白風清,今天也若無其事地映著白云,載著島影,浮著睡鷗之夢,而悠悠然的比圖畫還閑靜的黃海,現(xiàn)在變成一片修羅場了?!庇袝r候你會很期待這樣波瀾壯闊的場景再多一些,希望那些年輕的人物再勇敢有力一些,而不是得了軟骨病一樣癱軟。
      用最溫情的手法講述最殘酷的故事,這是許多日本作家擅長的?!对词衔镎Z》如此,《細雪》如此,《洼地少女》如此,近代的太宰志、川端康成也是如此。還有更多不再列舉。在他們的天性里,男女老少都有那種粘瘩瘩的溫柔可愛的講話習慣,反映到作品里,很容易顯得嫩氣。
      有不少人提出,豐子愷和周作人對于日本文學的翻譯,過于中國化傾向了。這兩者對于中文的把握爐火純青,他們在古典文學上的修養(yǎng)和高雅的情趣又難免對翻譯產(chǎn)生影響。所以有觀點說,應尊重原著,還原日本風味,比如說林文月的翻譯就在這一點上做得不錯。就我個人而言,我更偏向豐子愷和周作人的翻譯風格,他們?nèi)谌肓俗约旱臇|西,把原著修飾得更美了。若一定要所謂原汁原味的作品,那還是學好日語再去讀吧。
      1997年文匯出版社出版過一本陳子善編的《如夢記》,作者是文泉子,譯者是周作人。其中收錄有永井荷風的散文《地圖》,青正木兒《華國風味》的部分章節(jié),古田兼好《徒然草》的節(jié)選,等等。這本書是溫情閑適路線上的典范,編者試圖為我們展現(xiàn)一片日本國的清新之風,但是如今差不多只能在圖書館里找到了。
      到今天,日本文學在中國的市場也不可小覷,但是人們談起的,更多是關于懸疑、色情、暴力,東野圭吾和村上春樹的大旗令許多人血脈賁張。他們的清新與溫情過于小家子氣,軟塌塌的,含著某種不可治愈的病態(tài),同時他們的一些不能被否認的優(yōu)點又對許多年輕人有著致命的吸引力。他們代表著日本文化中的某些極端,在這個偏離中庸道路越來越遠的時代里,加倍地風起云涌。
      上個世紀魯迅赴日留學,受到日本文化的熏陶,同他一樣,還有許多仁人志士,翻譯推廣日本近當代小說、散文,呈現(xiàn)這個國度的文化魅力,滋養(yǎng)了新一代中國青年。古老的鄰邦有古老的遺存,在這些遺存里,原本我們可以學到更多東西。
      
  •     《不如歸》德富蘆花筆下一個關于傳統(tǒng)社會,道義倫理,婆媳關系,疾病與婚姻的故事。主角川島武男和妻子片岡浪子因為媒人介紹而相知相愛。武男的母親性情暴烈,對兒子掌控欲極大,趁浪子得肺結(jié)核間瞞住武男將浪子休走。武男作為海軍一員常常在外征戰(zhàn),得知母親休走自己的愛妻一怒之下與母親脫離關系。夫妻二人雖然被迫分離,然而仍無時無刻不在思念彼此。一生繾綣卻無力擺脫現(xiàn)實安排,兩人最后一次相見,竟的在兩列相向開出的火車上的短短一瞬。得肺結(jié)核兩年有余的浪子病情加重,不久后長辭于世。武男出征臺灣后回到東京,終于拿到浪子病中以淚為墨的絕筆。
      故事不長,一個晚上的時間就讀完?,F(xiàn)代人無法理解當時以電報書信相傳的痛苦時,也無法理解封建家長制對當代年輕人的深刻毒害。時至今日,仍然有不開明的封建思想讓愛情夭折,然而物質(zhì)化社會已經(jīng)給之蒙上一層朦朧的顏色。
      作者對主角武男和浪子相愛的描述并不拖沓綿長,兩人相處間的描述只在春日采蕨,不動祠邊巖石上有過注筆,然而已經(jīng)能讓讀者感受到二人相愛相知無法割舍的感情。浪子的父親片岡中將對女兒的憐愛和保護,對武男和山木兵造的氣度讓人欽佩。
      但是書中在浪子跳海之間救下浪子的小川清子和她的故事,像整個故事中唯一照亮浪子和她的生命的光芒。小川清子是基督教徒,遭遇家庭的所有不幸和折磨,最后剩下自己一個人活在世上。或許是故事有意刻畫基督教啟迪世人,在危難絕望中自我拯救的形象,在故事后期悲戚暗淡基調(diào)中增添一絲希望。
      豐子愷翻譯的文字很到位,一絲一縷都看出斟酌?!笆撬?!是她!不是她又是誰呢?衣服上密密匝匝的針孔里,雖然沒有痕跡,你不看見的確澆著千行熱淚嗎?你不看見那抱著病寫的文字的顫抖嗎?”
      
  •     浪子的悲劇,初讀并不吸引,但讀著讀著就看完了大半,日本小說那種柔柔海風一樣的情愫一點點的吹進心里,淡淡的不能釋懷。
      小說里的父親高大且溫柔,對待女兒并沒有日本舊時代的那種冷漠,毅然決然的把女兒接回家,戰(zhàn)后帶著她最后一次旅行,這個小說中并不多言的父親用沉默給了女兒最深最后的愛。
      婆媳關系尤為突出,作為同浪子一樣的女子,這個問題先放著。
      “但愿來生不再做女人”是多么的痛苦才能說出這樣的話。
  •      在圖書館日本文學專欄的底柜找到這一本蘆花的書,封面是簡單的白色??粗氐氖撬臅恫蝗鐨w》,挺引人遐想的一個書名,于是借下。
       在昏暗得有些昏眩的圖書館里,低著頭十分辛苦,酸酸的,但蘆花確實寫得很美,仿佛再現(xiàn)了宮崎駿動漫里日本特有的那種鄉(xiāng)村的寧靜與干凈。
       “離開下面的樸樹飛去的烏鴉啞啞的叫聲,聽起來也是金色的?!?br />    “蟬能夠脫殼,人卻不能擺脫自己。”
       “總從了解了希望的意義,就覺得忍受中也有了快樂?!?br />    “世間既不能自由,唯有自嘆命薄,不敢恨及何誰,此身雖為黃土,魂靈當永隨君側(cè)?!?br />    浪子八歲的時候母親離世,后母是個西式文化頗厚卻又自視甚高的女人,雖然浪子很乖巧,但羞怯寡言,后母不愛她,這讓我覺得愛與喜歡是沒有條件的,她愛或者厭惡的只是某人,并不是你身上的條件。呵呵,我真的這么覺得。
       嫁給海軍武男,她是幸福的,但舊式家庭里,婆婆的欺軟,讓浪子回到了出嫁前的蒼白,只是墻角里一株久不見陽光的花,蒼白而軟弱。最后患上肺病,不得不瞞著丈夫被休回娘家。死的時候凋零得那般慘淡。
       一直以為武男會是她生命力的陽光,可以挽回這凄美的愛情,但愛情猶在,只是外在條件太多了,沒有純粹亦沒有完滿??赡芟嘈艕矍槭强此斜瘎r感到痛苦的根源,如能置于身外,憑靈犀一點,勇往獨行,無牽掛,就空白如破網(wǎng)而出的魚,一去不回了。
       很快就看完這本書,敬佩舊時的翻譯家,他們的翻譯并不是今人可比的,實在是好。豐子愷先生,復原了蘆花亦或是日本文學那種雅致清晰分明。
       莫笑重瓣櫻,頑強而固執(zhí)。
       長生在枝頭,使我心歡悅。
      
      又有,櫻花開又落,使我心艷羨?;ㄩ_何迅速,花落無留戀。
      
      
      
      
  •     晚間讀畢豐子愷所譯德富蘆花的《不如歸》,期間猛然念及,換作是我的話,又該如何呢?似乎是應該坦然面對的?既不悲傷亦不歡欣才是。但于此刻這午夜時分,自身忖度了半晌,怕是遠遠不能做到。非是為此書中之情節(jié),實為自身內(nèi)心之幻影。
      
      有的人一生坎坷無數(shù),終能淡然走出,有的人卻中途溘然而去,拋開不可抗拒之因素,將自身內(nèi)心置于何處應是最為關鍵的了。外在的自己雖很難跳出所處的窘境,但內(nèi)在的自己卻可始終由自身所控制。
      
      豐子愷的譯筆淡雅素凈,和文字內(nèi)容互為映照,當自己讀到浪子和武男最后一次于列車上瞬息擦過之時,竟也有些動容了。
      
      見ずもあらず見もせぬ人の戀しくはあやなく今日や眺め暮らさむ
      
      若說未見誠已見
      已見卻如猶未見
      無端備嘗相思苦
      盡日空望暮云天
  •     德富蘆花的文風在豐子愷的譯筆之下如深秋從落葉中飄向行人的一種氣息,清新、淡遠與隱隱約約的悲傷。
      “東風惡,歡情薄?!?br />   “妾當作蒲葦,君當作磐石。蒲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br />   讀到惡人作梗,浪子即將陷入不幸中時腦海中浮起了這樣的詩句。溫雅柔弱的浪子,因為你生性敏感,感覺銳利,從幼時慈母離去之后就難以擁有一種愛的安全環(huán)境,全身心地沉浸于里面。直到生命中的愛人出現(xiàn),兩情相悅的幸福成為甘露,曾將你的笑靨澆灌如春日田野中的花朵一般美麗,而這美麗卻不料是潔白無辜的山櫻,一陣風后,散落滿地。
      “早點回來!”這是浪子與武男最后一次相守的臨別語,是日后縈繞在武男夢魂深處無法止息的一句叮囑、一個期待,是我每想起他們分離的那個月白風清人影單薄的夜晚卻浸透了命運的悲涼而感到的一種異樣的沉重?!氨馍鷦e離”,生離也許真的痛過死別。當浪子的病情日漸加重,也心知從前的明媚永遠地消逝了,她所想的只是早點從周圍的黑暗的恐怖厭惡中脫身,“身體的羈絆一斷絕,就可俯瞰這不足惜的世間,魂魄飛到千萬里的天空中,在慈母的膝上盡情地痛哭一場,盡情地訴說一番”。死成為了唯一的活路,讓人心碎。
      “世間既不自由,惟有自嘆命薄,不敢恨及誰何。此身雖為黃土,魂靈當永隨君側(cè)?!边@是浪子的絕筆。善良得不能抗爭的靈魂呵,只有將被阻斷的幸福寄希望于未知的世界才得到安寧,可那里也有著青松斜日、流水落花么?
  •     不如歸——不知道原本是怎么樣的書名,可這中文的書名取的真好。遙遙相望,若若相守,不如歸。
      
      其實很少看日本作家的書,總覺讀起來略顯冷清,雖有種凄美的質(zhì)感,可看著卻體會到孤寂,因此也很難吸引到我。可這《不如歸》實在太適合閱讀,寥寥數(shù)語就被平實簡單的文字卷了進去,讓我不肯放下這本書來。原本還等著過些天隨手可拿起來讀的小薄一本書,只是閑來翻了幾頁就停不下眼睛,一個晚上匆匆讀了下來??倳龅揭槐竞脮?,讓我痛恨自己書看的過快,從不曾是個認真的讀者,浪費了她的好。
      
      德富蘆花筆下的人物,描寫的清澈,雖免不了主觀的傾向,可一顰一笑之間,好似看到了書中的映像,又聽到他們走路時候婆娑的裙擺紗唦作響。到日本去的時候,聽聞道日本的女子,極重視后頸是否纖直,因此正規(guī)和服的領子,后部總是微微敞開,好讓女人家露出優(yōu)雅的后頸。看著書,我總想象著浪子著一身白底碎花的衣服,顯得無比清雅。
      
      奇怪了,這個現(xiàn)代已不會再重演的悲劇,總讓人覺得似曾相識?;蛟S我們心里面都有一個破碎的瓶子,深沉的故事就好像把我們搖了一搖,擺動了碎片,我們總是用別人的故事割傷自己,卻心甘情愿,只為一本好書,一個優(yōu)美的故事,一段動人的文字。
      
      真不該在需要前進的日子看這煽情的橋段,讓自己平靜得不平靜。武男啊武男,為什么就任由命運放開了自己的妻子,讓后人來編了這段凄美的戀歌。女子的堅強就是等待和守候,難道你不知道么?
  •      位置:國家圖書館1層北區(qū)220架2層
      
       根據(jù)某教材的分類,悲劇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天災性的悲劇,比如火山爆發(fā),地震這類導致的悲劇,第二類,人禍性的悲劇,比如小人進讒言,第三種,不是天災,也非人禍,是自然或者說是必然發(fā)生的,就是所謂系統(tǒng)本身導致的悲劇,我最關注第三種悲劇類型,因為前兩類悲劇不是每天都能有機會遇到,而系統(tǒng)本身導致的悲劇,卻是會切身體會到的,或者說可以被稱為“時代性的悲劇”。德富蘆花的《不如歸》就是這樣一類悲劇。
      
       魯迅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根據(jù)這種說法,那么我認為《不如歸》是將女主角浪子在與當時的不治之癥肺結(jié)核的對抗掙扎中,所表達的對愛的渴求與康復求生希望毀滅給人看。
      
       先來看一下這段著名的關于云的描寫:“這兩片豐柔可愛、大可盈抱的云,慢慢地離開了赤城山頂,在萬里無遮的天空中,像雙飛的金蝶一般發(fā)出光輝,悠悠然地向足尾山方向移行。不久夕陽西沉,寒風乍起,這兩片云就褪成薔薇色,向上下分飛,在夕暮的天空中越離越遠地漂泊了一會兒,下面的一片漸漸地小起來,不知不覺之間,消失得形跡全無;殘存的一片變成了灰色,茫茫然地空中彷徨。
      
       僅就文字本身來說,不談其代表的象征意義,這段描寫我覺得也是足夠的美的,借著云的變化,把那種悵然若失的悲傷情緒表達了出來,從豐柔可愛的美好,到金蝶般的光芒,再到夕陽西沉,寒風乍起,然后越離越遠地漂泊,最后一片漸漸地消失,剩下的一片云茫然彷徨。
      
       接下來作者寫道:“結(jié)果山和天空融合成一片暮色,只有三樓上的少婦的臉在幽暗中顯出白色?!?br />   
       這段文字出現(xiàn)在文章的第一節(jié),在幽暗中白色的臉,白色的臉,預示著這樣一個悲劇性結(jié)局,如果看完全文,再回過來看這一段,會更進一步的有種茫然若失的悲傷感覺,白色的臉,則讓人覺得不寒而栗。
      
       根據(jù)貌似專業(yè)的說法,我認為以上段落可以被認為是全文的“文眼”。
      
       對于浪子病后,通過和歌的對比,表達了對生的渴望,這在以后的發(fā)展中,加深了悲劇的效果:
      
       這里引用了江戶末期蓮月的和歌:
      
       櫻花開又落,使我心艷羨,
       花開何迅速,花落無留戀。
      
       蓮月的和歌表達了一種典型的日本式的對櫻花的推崇,對比的是浪子所做的和歌和表述:
      
       莫笑重瓣櫻,頑強而固執(zhí),
       長生在枝頭,使我心歡悅
      
       唉,死!浪子以前認為人世多苦的時候,也常常覺得生何足樂,死何足惜。然而現(xiàn)在體會了人的生命的可愛,就非常愛惜自己的生命,希望活到千年萬歲。她一心想戰(zhàn)勝這病,常常自己鼓勵消沉下去的精神,自動地催促醫(yī)生,小心謹慎地養(yǎng)病,令人看了覺得傷心。
      
       這是一部我認為相當傳統(tǒng)的小說,整個全文來看,我認為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描寫,是在于男主角武男與他的媽媽就是浪子的婆婆的對話沖突上,因為這段成功的表現(xiàn)了封建意識,性別不平等的本質(zhì),也表述了浪子最終真正意義上的死因,這段沖突的根源是武男的媽因為浪子的肺結(jié)核,讓武男離婚退親,在這里引述一下:
      
       “俗話說的好,犧牲小者,以救大者。喏,阿浪是小者,你--川島家是大者呀!對那邊固然是抱歉的,阿浪也是怪可憐的;然而壞就壞在她生了病??!無論他們怎樣埋怨,總比川島家斷子絕孫好些。是不是?況且你說不合情理,不近人情,要知道這樣的事情世界上多得很:不合家風,離婚;不生小孩子,離婚;害上討厭的病,離婚。這是社會上的定規(guī),武兒!有什么不合情理,不近人情呢?照理,女兒生了這樣的病,娘家應該領回去。他們不說,只得咱們來說了。這有什么不對,有什么可恥呢?”
      
       再看如下一段:
       “不,不相同,男的和女的完全不一樣?!?br />    “是一樣的。照情理說,是一樣的。我有幾句話,請您不要見怪。阿浪現(xiàn)在不是已經(jīng)不再吐血,漸漸好轉(zhuǎn)了嗎?現(xiàn)在做這件事,實際上等于逼她吐血。阿浪就會死,一定會死的。”
       “武男,你因為我是女人,不把我看在眼里。好,現(xiàn)在你在你爸爸面前再說一遍看看!說,再說一遍!歷代祖宗的牌位都在這里,說,再說一遍看!你這不孝的東西!”
       武男也不免稍微怒形于色了:“為什么不孝?”
       “為什么?什么叫為什么?一味庇護老婆,不聽爹娘的話,不是不孝嗎?不孝的東西,武男,你是不孝的東西,太不孝了?!?br />    “喏,武男,我說這話,并不是對你懷有惡意。我只有你一個兒子。我所巴望的,只是你立身揚名,讓我抱個強壯的孫子?!?br />   
       以上的表述,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事實,那就是,是封建的孝的觀念最終殺死了浪子。孝被認為是高尚情操,是立于道德的制高點必不可少的要素,但在這里,成為了殺人兇手。我欣賞這種悲劇,是因為他是一種在邏輯上“順理成章,自然而然”效果的悲劇,并沒有什么火山爆發(fā)這種普通人難得一見的事情發(fā)生,就產(chǎn)生的悲劇,也就是系統(tǒng)的悲劇,而這種悲劇是屬于一代人或者幾代人的。
      
       《不如歸》在文字上,包括一種警語特征,比如:“唉,不被愛是不幸的,不能愛更加不幸”,還比如“凡是個性很強的人,都有這樣的脾氣:一方面不顧別人怎么想,一味地為所欲為;另一方面又意外地脆弱,最怕別人批評。名利雙收,行吾所好之外,又想博得別人的好感,這是任意妄為者的常態(tài)。”
      
       綜上,德富蘆花的《不如歸》是一部很出色的作品,雖然相當?shù)膫鹘y(tǒng),沒有使用很多現(xiàn)在所流行的文字技巧,但是沖突描寫相當出色,對人物內(nèi)心刻畫也是有值得學習的地方的。
  •     書的裝幀非常素雅。在單向街書店看到的時候是包著透明封面的,并不知道里面的排版怎么樣。“打劫”京東的一票書到了之后,今天看了這一版,真的發(fā)現(xiàn)里面的字體和印式都十分疏雅。行文自然是日本文字特有的淡淡精致,穿插了衣香鬢影的日式文化在其中。
      豐子愷的翻譯語言真是令人折服,可惜至今手里還沒有他所翻譯的《源氏物語》,故事的開端甜蜜靜謐,新婚的小夫婦的燕爾,然而事故很快發(fā)生,二人因小人之讒被婆婆生生分離??吹轿淠性趯χ袊募孜鐟?zhàn)爭里的悲傷,心里也悲傷,但是這又是對中國的戰(zhàn)爭,書里是把清朝稱作“敵人”的,這一點又教人實在不舒服。兩個人到底是沒有再次在一起,彼此遲疑著邁不出腳步,只在交錯的火車上匆匆一面,風將帕子從一個人的心懷拋往另一個人的心懷,頗似影視里男女凄涼的最后一別。
      二十世紀初的小說,折射著那時新舊交替時年輕男女依然不自由的困頓。另外,阿豐的著筆處不多,但是也頗有可愛之處,尤其是作者寫到她“心中悠悠然,彌漫著春霞”,到川島家去依然混沌,站在院子里“靈魂和身體都能融化在暮靄里,連手也掬不到了”,這樣的無心,明明還是一副天真爛漫的樣子啊,十分惹人憐愛。
  •     故事凄美,風格素淡,頗具和風。讀后問心,對于日式陰柔,實無喜歡之意。情節(jié)上唯女主人翁與繼母與婆母的現(xiàn)實沖突,無法調(diào)和,令人扼腕,注意這是女人世界中的悲劇,乃有臨終“來生再也不做女人”的悲嘆;只此一點真實,才是整書打動人心的地方。
      
      將封面一番切割粘帖后,制成一枚書簽,甚美。
  •     總感覺像在看一出戲。有的場景轉(zhuǎn)換很快,上一句人物剛下場,下一句就完事,人物又上場了,還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那種。章節(jié)之間有的也要看一會才明白,哦,這是時隔多久,情節(jié)進行到哪里了。完全是我看戲的感覺么。也只有豐老先生,現(xiàn)在的人恐怕翻譯不出那種味道吧。
  •     《不如歸》是日本大師德富蘆花的暢銷作品,是一部不朽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小說是基于一個現(xiàn)實故事,當時日本有個陸軍大將叫作大山巖,他的女兒叫作信子。信子嫁給一個子爵,叫作三島彌太郎。結(jié)婚后,信子患了肺病。那時還沒有特效藥,這是一種致命病,而且容易傳染。三島家就向大山家提出離婚的要求。大山家先不答應,后來由媒人把女兒說服,信子終于和丈夫離婚?;氐侥锛?,不久就死了。一八九六年,蘆花在逗子的柳屋旅館里遇見一個婦人,是大山將軍的副官福屋中尉之妻,她把信子的慘史講給路滑聽了,蘆花就根據(jù)這事實而創(chuàng)作了小說《不如歸》。
      從小說的女主人公浪子談起;浪子是一位少有的淑女,就連她的婆婆也不得不承認“那個女子不露鋒芒,話語不多而舉止溫雅;表面上看來雖然并不機敏乖巧,做事也并不熟練,然而頗能見機行事,委曲承歡。最可佩的是她的品行高尚”真是如“在夏天的薄暮中發(fā)散幽香的夜來香”。
      浪子出生名門,父親片岡中將名重天下,頗得皇上恩寵,而且度量寬大,真是一位可成為國家干城的將軍。然而浪子從小就命運坎坷,八歲那年母親就過世了,對母親的印象不甚清楚。德富蘆花說,伸展不息的小小的心,好比春天的嫩菜,即使一朝被雪壓住了,只要不受蹂躪,雪融化之后自會青青地生長??墒悄暧椎睦俗釉庥隽艘粋€從英國留學回來的西式的后母,此人不但不通世故,剛愎自用,炫耀學問,而且猜疑和嫉妒心重,連浪子這樣八九歲的可愛的孩子也當做有新的大人來對付?!安槐粣凼遣恍?,不能愛更加不幸?!痹谶@樣的環(huán)境中,連父親的愛有時也會有所顧忌,只得隱忍著,在后母不在的時候浪子才可以獲得憐惜。
      所以出嫁的時候,盡管嫁妝微薄,浪子還是滿心歡喜,去迎接從未嘗過的自由和歡樂。
      夫君川島武男是一個可愛的年輕人,天真的面龐,像熟透了的桃子,為人落落大方,有男子氣概,爽快而多情。兩個人關系很好,親熱的就像前世的相熟。
      浪子和武男似乎就這樣幸福的生活下去了,唯一的美中不足是浪子的婆婆性格乖戾,脾氣出奇的暴躁,十分蠻橫。
      武男有一個哥哥千千巖,是個孤兒,收養(yǎng)在他們家中,相貌俊朗,心術不正,他始終知道武男的一切都可以由父母給予,而自己必須靠自己的拳頭和頭腦來處身涉世。他和山木家互相勾當,出賣軍情以牟取暴利。山木有一女,肥且蠢,貪慕武男君。
      故事以此展開,以中日甲午戰(zhàn)爭為背景,講述了這對兒原本相親相愛的新婚夫婦,是怎樣被小人離間,因戰(zhàn)爭分離,加之在傳統(tǒng)的孝道下懦弱的性格,最終勞燕分飛,以浪子的死告終。
      在這里特別要提到一個人,浪子的婆婆。我以為在整部小說里,最可惡的人不是徹底的壞人,而是像浪子的婆婆這樣不夠聰明好壞不分的親人。浪子的婆婆雖然脾氣暴躁,但是心地并不壞其實。對于浪子曲意遷就她的心思,她也心知肚明,常常暗自承認自己做媳婦兒的時候也未必有她做得好??墒亲詮睦俗由瞬?,千千巖又三番五次得來教唆,這樣的病治不好,這樣的媳婦兒不能為川島家添置健康明亮的子孫時,她居然背著武男休妻。后來武男負氣奔赴戰(zhàn)場,音信甚少,她不是沒有反省過自己的武斷,產(chǎn)生過懊惱憤怒的情緒。但她始終嫉妒武男和浪子情義,覺得自己作為母親的權威地位沒有被完全的尊重。她作為這出悲劇的的直接導演者,真是讓人又恨又氣。
      武男母親,慶子的性格也不是沒有緣由的,她的夫君通武本身就是一個剛愎自用、性情暴躁的人,有才華而人緣差,對妻子和仆人動輒拳腳相加。在川島通武過世后,她忍受了三十多年的苦水像放閘般噴薄而出。世界上她最害怕的那個人已經(jīng)走了,她用極其類似的暴躁不堪的脾氣向世人證明,我不是由于沒有出息才一直保持沉默的,丈夫死了,我還活著。
      在德富蘆花的筆下,人物是立體而非平面的,即便他是惡,德富蘆花也會帶著你穿過時空看這惡之初是怎樣被埋下萌芽的。所以在第一遍讀《不如歸》的時候,便可以覺察,這不是一本純粹的小說,作者不是按照特定的期望去寫故事,而是在和讀者一起看這些人物會如何在環(huán)境中按照各自的性格自然發(fā)展。
      談到故事發(fā)生的大背景,我想我作為一個中國人是很不情愿讀的。蘆花先生越是悲壯地描述武男如何懷著憤恨與悲傷英勇作戰(zhàn),我就越不忍讀。想想戰(zhàn)爭的另一方是我的同胞,我只得將這些文字匆匆跳過。我是很喜歡日本文學,從通俗到高雅,我覺得日本文學里有一種含蓄純粹的美,但即便這樣,歷史在那里,傷心也在那里,我不忍讀。
      
  •     不如歸,此書裝幀好美,一看,是陸智昌工作室出品,摩挲在手掌上,真是一種愛撫呀。當看到“天邊的云朵在晚空中流泛……”這樣的詞語時,真的是被暖到心窩窩里去了,豐爺爺?shù)姆g和文筆真不是蓋的,而且開篇描寫浪子的容貌時,當璦叇這樣的詞語紛紛出現(xiàn)的時候,哎呀,真是的好喜歡。和風氣息撲面而來,雖然看完此書,有一種心生類比張恨水的念頭,但仍然不損于此書清新的風貌。愛情悲劇,是悲劇么?那命運是叫苦咧。此書出品于當年時代的背景,還有基督教耶穌的宗教信仰的涌入,看到尾部,真是能感覺當年思潮蓬勃蕩漾的激情。傳統(tǒng)的日式氣息、還有悲劇情節(jié)的一落千丈,悲憫之情縈繞心中,竟然看得我坐在永和豆?jié){的桌上,面對一碗粗鄙的鹵肉飯而眼淚撲簌而下。
  •     德富蘆花(1868-1927)的《不如歸》在我燈下,這本豐子愷翻譯的著作是德富蘆花的成名之作。
      
      本書取材于明治時代大山嚴(或“巖”)(1842-1916)元帥的女兒信子的悲傷故事,于明治三十一、三十二年(1898、1899)在日本《國民新聞》上連載。當時這部小說曾引起空前的迴響,使德富蘆花的文名扶搖直上。這部極為知名的小說,后來也成為眾多戲劇、電影的原作,今日仍為大眾所喜愛。昭和十三年(1938)七月,《不如歸》收入巖波文庫。
      
      1904年林琴南第一個翻譯了《不如歸》,1914年春柳社在上海上演舞臺劇《不如歸》,豐子愷1959年左右在上海完成翻譯。
      
      在豐子愷的“譯后記”中,豐子愷提到了德富蘆花是托爾斯泰的類“粉絲”。托爾斯泰所謂基督教人道主義的思想下,其實其筆下的女性都有一種理想化色彩,我便很擔心德富蘆花筆下的女子也有理性化色彩,幸好,有了豐子愷。于是,整本小說里莊雅工整而不失自然而然的豐子愷式語句以及豐子愷式的注釋時不時出現(xiàn)時。
      
      多年來,德富蘆花寫的《不如歸》一直是一個唯美凄婉的愛情故事,非常適合今天這個七夕節(jié)閱讀的故事。
      
      出身海軍中將的名門淑女浪子和出身富豪又身為海軍的武男,雖是媒妁之言,卻相親相愛,但最終勞燕分飛,在這個愛情故事里,有通常的所謂反派,德富蘆花充滿深情地描寫了浪子的纖美柔弱,描寫了婆婆對浪子的欺凌。但,這其實是一個表面。
      
      在掩卷之后,冷靜下來,會慢慢了悟,《不如歸》其實早已經(jīng)涉足日本海軍在世界各地游歷的記錄,從朝鮮東學黨起義,到清政府出兵,便有了甲午海戰(zhàn);不但如此,還有當時日本貴族階層的生活景象,同時也有明治維新之后,日本依然保留著的那些專制性質(zhì)的家庭軟暴力——后母與繼女,婆婆與兒媳,妹妹與姐姐,親生和養(yǎng)生之間的競爭,種種人際關系,種種利益沖突,哪一樣不是人類社會日日在重復的惡行,這樣的故事不曾經(jīng)一次次出現(xiàn)在幾乎同時代或者不同時代的人類中嗎?比如《陸游與唐婉》等等,都有一個大時代的背景壓迫。
      
      當然,這不是《陸游與唐婉》,這是野心勃勃的日本海軍引領同樣雄姿勃發(fā)的武男遨游外海之后,浪子的凄婉故事,巧的是,浪子一樣有婆婆遣返的理由,她有肺結(jié)核,這與唐婉被棄很像,唐婉不孕。德富蘆花在描寫“媳婦熬成婆”這個傳統(tǒng)的模式之下,卻寫了如此的耐人尋味的句子——
      
      “凡是個性很強的人,都有這樣的脾氣:一方面不顧別人怎么想,一味地為所欲為;另一方面又意外的脆弱,最怕別人批評。名利雙收,行無所好之外,又想博得別人的好感,這是任意妄為者的常態(tài),只有這種人才喜歡吹吹捧捧”。
      
      這句話寫的是浪子的后母,其實,也是寫浪子的婆婆,此外,何嘗不是寫浪子婆婆的養(yǎng)子千千巖呢?德富蘆花的確在寫人性,純粹的人性,殘酷的人性,純真的人性,還有惡劣的人性。
      
      正如浪子等待確癥肺結(jié)核之時,她在閱讀的日本江戶時代女歌人蓮月之《蓮月歌集》中的句子“櫻花開又落,使我心艷羨,花開何迅速,花落無留戀?!蔽淠挟敃r安撫著她的情緒,然而,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身為海軍的武男離開了浪子,婆婆便在千千巖報復武男的插手之下,讓浪子的父親接走了浪子。從此,一對愛人再無相見的機會。“花開何迅速,花落無留戀。”
      
      知道么,在德富蘆花的筆下,武男所在的那艘軍艦曾與鄧世昌鎮(zhèn)遠號相遇,并被鎮(zhèn)遠號重創(chuàng),武男也因此受傷回國。
      
      在武男他養(yǎng)傷的時候,浪子在逗子海濱養(yǎng)病,武男面對浪子的信熱淚縱橫的時候,浪子在海邊想自尋短見,雖被人所救,終究沒有機會見到武男。
      
      甲午戰(zhàn)爭結(jié)束,這段故事也以浪子的死亡結(jié)束。如此戰(zhàn)爭背景下的家庭故事,如此慘痛的歷史陰影里真實人生的記錄。德富蘆花在以甲午戰(zhàn)爭為背景的時候,在描寫武男后來在旅順救中將時,德富蘆花曾經(jīng)將行刺中將的清兵說成“那個可欽佩的清國人”,很顯然,他對日軍在旅順的行為并不贊成。這就是托爾斯泰的人道主義。
      
      人的生命何等可貴,尊重生命,人道主義,說起來如此容易,做起來卻步步維艱。德富蘆花想說的話很多很多,《不如歸》有如此凄炫的背景,怎不令人難忘。宛然就是陸游唐婉的《釵頭鳳》,宛然就是元好問的那首《摸魚兒》——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保ㄔ脝枴睹~兒》)
      
      原文地址: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703603333&BlogID=150117&PostID=25943950
      
  •     在所有的肺結(jié)核病人中,“浪子”或許是日本文學史上最為著名的一個。這個在小說《不如歸》中經(jīng)歷苦楚、抱憾而亡的女主人公,成為了明治末期最凄婉動人的女性形象,而寫作它的德富蘆花,也因這本小說一舉成名。僅在當時,小說就重印了一百版,《不如歸》和泉鏡花的《婦系圖》一起,成為當時最為廣泛閱讀的通俗文學作品,一時洛陽紙貴。
      
      這個被譽為日本版“孔雀東南飛”的故事,同樣有著惡婆后母、小人奸計、家族糾紛、生死離別等典型的傳統(tǒng)情節(jié)——浪子幼年喪母,童年不幸,幸得好夫婿,卻難料肺癆纏身,惡婆婆素日加以刁難,又因她患上了此種不治之癥而私下休了她,使得恩愛夫妻終不得相見,浪子悲慟死去,獨留丈夫于塵世悵惘。德富蘆花的生花妙筆,曾經(jīng)在《自然與人生》中令無數(shù)人為之傾倒,而他寫起愛情故事來,更是工筆得當,暈染精妙,故事的節(jié)奏中大有增一分則太濃,減一分則太淡的天然之氣。精彩的句子俯拾皆是,浪子的丈夫武男原是個天真樂觀的青年,德富蘆花寫他,“毛茸茸的五分長的頭發(fā)底下一張?zhí)枙襁^的臉,真像爛熟的桃子”。而最善寫景的德富蘆花在小說中又時常將情節(jié)托與景物之上,情境唯美,有著日本文學中最惹人沉醉的典雅清新。須知即便是情節(jié)典型的愛情故事,若是出自于大師精心雕琢之手和赤誠之心,自有其脫俗的魅力。
      
      作為一名18歲就皈依基督教的人道主義者,德富蘆花對于“浪子”一類的女性抱有深切的同情,這個凄婉的故事便是來自與他聽來的一個不幸的年輕女性的人生經(jīng)歷。而之所以浪子能夠牽動萬千讀者的心腸,究其原因竟是因為她患的病——肺結(jié)核。肺結(jié)核這種在19世紀被認定為不治之癥的美麗病成為了小說中另一個主人公,它承載起女主人公美麗病弱、抑郁憂悶的前因后果??吹赂惶J花筆下的浪子,儼然另一個黛玉:“粉白消瘦的面容,微微頻的雙眉,面頰現(xiàn)出病態(tài)或者可算美中不足,而瘦削苗條的體型乃一派淑靜的人品”。結(jié)核病賦予的美麗令人欲罷不能,而它帶來的苦痛與厄運亦讓人唏噓不已。肺結(jié)核與浪漫主義文學的結(jié)合一向令人心旌搖蕩,自拜倫以來莫不如是,正是因此,《不如歸》也成為了日本現(xiàn)代文學中浪漫主義的代表之作。
      
      《不如歸》在日本讀者中的影響力,或者可以借柄谷行人的研究中所舉的事例一探究竟。一位無名老作家在研究了自己父親移居逗子(地名,浪子病后療養(yǎng)之地)與接受患肺結(jié)核病的女教師的求婚之后,認定父親受到了《不如歸》所傳達出的美學的強烈感化。也正是因此,這樁想象婚姻的失敗使得父親燒掉了兒子偷偷買來的世界文學全集,勒令其遠離一切文學。而對此形成反抗心理的兒子最終仍舊走上了文學的道路。這位老作家最終感慨,“我覺得不管怎么說,自己生于此世雖非愿卻不得不心懷文學之志度此一生,蓋由發(fā)端于小說《不如歸》之因果關系,在田地里我這樣堅信起來?!?br />   
      載《廣州日報》7/17 B12版
      
  •     
      
      譯后記
      
       半世紀以前,有一個日本人不遠萬里,專程從東京到俄羅斯的亞斯納亞·波利亞納村子里去訪問托爾斯泰,向他請教他所渴望的真理和正義,要求他解答關于人生和社會的疑問。這個人便是德富蘆花。
      
       德富蘆花誕生于明治元年,也可以說是和日本的資本主義同時誕生的。他熱愛勞動人民,渴望自由平等,因此用他的筆來盡情揭發(fā)當時政治社會的罪惡,暴露權勢者的不人道行為。他的愿望是當時日本大多數(shù)人民共同的愿望,他的苦悶是當時日本所有進步人士共同的苦悶。因此,他的作品出版之后,不脛而走,家喻戶曉。他就成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日本著名作家之一?!恫蝗鐨w》是他最有影響的作品,他借女主人公浪子的遭遇,對婦女所受的歧視提出了強烈的抗議。
      
       明治維新本來是資產(chǎn)階級革命,但是很不徹底,一開始就結(jié)合了封建勢力,建立了天皇絕對權威。當時所訂的新法,都是保護貴族和地主的。于是貴族變成了大資本家,地主變成了資本家地主。中日甲午戰(zhàn)爭和日俄戰(zhàn)爭使日本在國外獲得了殖民地、市場和資金,同時在國內(nèi)加緊剝削和壓迫,資本主義就大大地發(fā)展起來。資本主義越是發(fā)展,社會矛盾就越尖銳化。這些都是德富蘆花親眼目睹、親身經(jīng)歷的現(xiàn)狀。他的作品富有現(xiàn)實意義,與當時日本流行的唯美派、惡魔派的小說截然不同,直到現(xiàn)在仍為世界文壇所重視。
      
       德富蘆花姓德富,名健次郎,生于熊本縣葦北郡水吳町,蘆花是他的號。他的父親思想開明,曾經(jīng)在維新中用新的知識來從事藩鎮(zhèn)改革。他的哥哥豬一郎,號蘇峰,曾經(jīng)創(chuàng)辦民友社,刊行新書籍;又辦《國民之友》雜志和《國民新報》。蘆花十四歲上就開始創(chuàng)作小說,提倡自由民權。二十歲時初次出版一冊書,叫作《孤墳之夜》。后來所作《自然與人生》中的寫實主義和《黑潮》中的理想主義,早已在《孤墳之夜》中萌芽了。他幼時在京都同志社求學,二十一歲返鄉(xiāng)當教師。二十二歲上赴東京,幫助哥哥蘇峰辦民友社。二十五歲讀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就對托翁十分仰慕。二十七歲和原田愛子結(jié)婚;這位夫人是他的文學的內(nèi)助者,晚年的《從日本到日本》和《富土》,都是夫婦二人合著的。一八九八年十《從日本到日本》和《富土》,都是夫婦二人合著的。一八九八年十一月,《不如歸》開始在《國民新聞》上連載,受到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一九○○年一月由民友社出單行本。
      
      到了一九○三年,他和蘇峰意見不合,退出民友社。其原因是這樣:蘇峰本來富有新思想,一向擁護進步事業(yè);但這時候忽然變節(jié),公開地提倡國家主義,因此蘆花和他絕交。當時他寫給哥哥的信中有這樣的兩句話:“……你只看到實利,把文學看作維持生活的一種手工業(yè)。而我……主張文學獨立,通過美而進入真和善的世界中。”由此可以想見當時日本社會的黑暗勢力的巨大,又可以看 到蘆花的斗爭意志有多么堅強。
      
       蘆花退出民友社之后,就冒險自費出版作品,有名的《黑潮》便是最早的一冊。一九○六年四月,他赴耶路撒冷,歸途到俄羅斯的亞斯納亞·波利亞納去訪問托爾斯泰,在他家里住了七天。托爾斯泰非常歡迎他,天天和他散步,二人用英語談話。后來他在《漫游記》中說:“這位偉大英明的老翁,這位好客的主人,高高興興地招待一個不遠千里而來的陌生的日本客人?!彼麑ν形痰娜说乐髁x和他那痛恨暴力、仇視罪惡的精神很欽佩,他不加批判地接受了托爾斯泰的全部思想,連他錯誤的思想也包括在內(nèi)。
      
       蘆花于八月間歸國之后,十二月下旬辦起一種雜志,叫作《黑潮》,積極宣傳自己的思想。大概是受了托爾斯泰的影響,次年他忽然遷居到東京郊外的千歲村粕谷地方,和文壇斷絕關系,開始度起“自耕自食”的農(nóng)民生活。后來他著《蚯蚓的戲言》,用以記述當時的生活,其中有這樣的話:“……幾千年來,世界擾擾攘攘,而農(nóng)民群眾一面‘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搅耸澜缒┤眨r(nóng)民的鋤頭還是閃閃發(fā)光,大地的生命是永生不死的?!比欢@種“晴耕雨讀”的隱居生活,終于不能持續(xù);后來他自己也明白這是烏托邦,就在{蚯蚓的戲言)(1913)中自稱為“假農(nóng)民”。不久他又從事寫作,并且熱誠地關心政治了。那時候發(fā)生了這樣的一件大事:
      
       一九一○年有少數(shù)社會主義革命家謀刺天皇,沒有成功。于是日本政府將二十四名被告判處死刑。蘆花和托爾斯泰一樣,是人道主義的死刑廢止論者,就上書首相,呼吁為這二十四人減刑;又在《朝日新聞》上發(fā)表對天皇的“助命嘆愿”(意思是“哀愿乞命”)。后來二十四人中一半免死,其余絞首,其中包括有名的幸德秋水。蘆花非常憤慨,曾在東京第一高等學校發(fā)表講演《謀叛論),強調(diào)指出思想自由的重要性,猛烈攻擊政府。這是日本近代史上一大事件,也是日本文學者的人道主義的考驗。當時進步文人,大都反抗政府;但多數(shù)人只是暗中諷刺,蘆花卻亦裸裸地痛罵。一般文人看見國家權力恣意橫行,大都袖手旁觀,明哲保身,甚至不敢提“秋水”一名。惟獨蘆花具有大無畏精神,特地把他新造的屋子定名為“秋水書院”。
      
       一九一九年,蘆花和愛子夫婦二人一同去周游世界。蘆花本來就是基督教徒,后來又受了托爾斯泰的感化,這時候思想上發(fā)生了一大轉(zhuǎn)機,宗教熱情異常昂奮。這期間所著的《黑眼和茶色眼》以及后來的《富士》等,都舍棄了小說體裁,而取懺悔錄性質(zhì)的自傳形式。他在這些作品里赤裸裸地告白自己的思想與家庭生活的秘密。然而他的政治熱情并未減退。這時候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他路過耶路撒冷時,曾經(jīng)向出席世界和平會議的西園寺公望以及美國大總統(tǒng)等提出七條意見:(一)改“講和會議”為增進人類幸福的“世界家族會議”;(二)制定世界共通的新紀元,以今年為第一年;(三)人類不再互相殘殺,無條件廢止海陸空軍;(四)廢除關稅;(五)制定國際貨幣; (六)土地還原;(七)取消賠償與負債。他的主張是否定暴力,四海一家,絕對和平。他認為從事革命及政治經(jīng)濟改革,不如追求靈性自覺。如前所說,他把托爾斯泰的錯誤思想也照樣接受了。
      
       一九二四年,蘆花又受了兩次政治刺激:第一是難波大助事件。難波曾用鳥槍狙擊坐在汽車里的攝政殿下未遂。蘆花堅決主張廢除死刑,竭力營求難波大助。第二是美國排斥日本移民法案。蘆花從人道主義出發(fā),斥責這種族歧視是非人道的,熱烈地向自利主義者的美國要求反省。他以和平主義者自任,努力排除太平洋紛爭。但在文壇上,蘆花已經(jīng)陷入了孤立的地位。當時日本文學界盛行自然主義,德田秋聲、菊池寬、志賀直哉、武者小路實篤、芥川龍之介等活躍于文壇,然而蘆花和他們沒有來往;當時無產(chǎn)階級文學早已在日本抬頭,然而隱居在粕谷的蘆花只顧熱心提倡宗教和道德,盲目地信奉在神戶貧民窟中勞動的賀川豐彥為基督再生??傊?,晚年的蘆花誤認為社會萬惡乏源在于統(tǒng)治者的道德的卑鄙,所 以努力提倡道德,希望以道德救世。他立腳于基督教的人道主義自稱為“自己的社會主義者”。
      
       蘆花于一九二七年九月十八日在千葉逝世,享年六十歲。這時候他的最后一部自傳小說《富士》尚未完成,第四卷是他的妻子愛續(xù)成的。早已絕交了的哥哥蘇蜂在他臨終時來和他訣別,他握住了哥哥的手而長逝。
      
      
      
       《不如歸》是蘆花最膾炙人口的一部小說。明治時代后期,日本開始流行家庭小說,也就是以家庭生活為題材的通俗小說,即所謂大眾文學?!恫蝗鐨w》也是家庭小說,然而和一般通俗小說不同。通俗小說大都屈從長久的傳統(tǒng),含有不抵抗的要素。但文學藝術的目的是要使大眾前進,所以必須含有抵抗的要素?!恫蝗鐨w》是對日本封建主義的嚴重抗議,所以它不是日本當時一般的所謂大眾文學,而是一部不朽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
      
       《不如歸》中所描寫的是封建家族制度壓迫之下的一個慘劇。其中包含的問題很多:婆媳關系問題、母子關系問題、夫婦關系問題、新舊道德問題、傳染病問題、義理人情問題、婦女解放問題等。蘆花的時代,日本無數(shù)青年男女都身受封建家庭的壓迫,懷著對上述許多問題的疑團,感受到切身的苦痛。蘆花的《不如歸》觸動了無數(shù)青年男女的心弦,引起了他們的共鳴,激起改造社會的熱 望。他的文筆優(yōu)美,描寫動人;而在這單純的美與悲之外,又使讀者感到興奮,因為這作品中又富有社會性與啟示性。他指出當時婦女處于聽天由命狀態(tài);指出日本資產(chǎn)階級的荒謬腐朽的道德。他所描寫的不是偶然的個別的悲劇,而是典型的悲劇。讀完了這部作品,可以分明感到上流社會的冷酷殘忍、假仁假義和愚蠢頑固,正是本書中的女主角浪子慘遭天死的原因。《不如歸》中的問題,不是日本獨有的問題,而是尚未擺脫封建桎梏的各國人民所共有的問題。因此這部作品不但在日本銷行百版以上,改編成戲劇和電影;還被譯成中、英、德、波蘭、俄各種文字,廣泛流傳于全世界,成了世界文學杰作之一。
      
       小說的情節(jié),不是憑空捏造的,而是根據(jù)現(xiàn)實的模特兒而寫作的。據(jù)《日本文學大辭典》的編者藤村作的記述:那時日本有個陸軍大將,叫作大山巖,他有個女兒叫作信子。信子嫁給一個子爵,叫作三島彌太郎。結(jié)婚后,信子患了肺病。那時還沒有特效藥,這是一種致命病,而且容易傳染。三島家就向大山家提出離婚的要求。大山家先不答應,后來由媒人把女兒說服,信子終于和丈夫離婚?;氐侥锛?,不久就死了。一八九六年,蘆花在逗子的柳屋旅館里遇見一個婦人,是大山大將的副官福屋中尉之妻,她把信子的慘史講給蘆花聽了,蘆花就根據(jù)這事實而創(chuàng)作小說《不如歸》。蘆花在《不如歸》百版序言中這樣追憶過:
      
       “千年之后重讀的時候,不期地想起了一件事。這是形成這小說的胚胎的某黃昏的事。那是十二年前了,我借宿在相州逗子的柳屋旅館里,有個婦人病后為了療養(yǎng),帶著一個男孩子也到這溫泉地方來了……所有的旅館都客滿了……我和妻子商量了一下,把我們所租的兩個房間分給她一間……一個夏末的天色微陰而岑寂的傍晚,那個男孩子出去游玩了,婦人和我們夫婦兩人閑談時,偶然提起這件悲慘的事……我這是頭一次聽說浪子的故事。浪子患肺結(jié)核而被迫離婚,武男君悲慟欲絕,片岡中將憤怒而把女兒接回,為病女建造養(yǎng)病室,最后一次攜浪子游京阪,葬禮上把川島家送的鮮花當場退回——這幾件是談話中的事實。婦人辛酸沉痛地敘述,我靠在壁龕的柱上茫然若失地傾聽,妻子低頭無語……講到臨終的悲慘時,她說:‘據(jù)說她這樣說,但愿來世不再做女人?!f到這里,嗚咽不復成聲,談話就中斷了。我覺得有一種東西像電流一般穿過脊髓。
      
       “婦人不久就恢復健康,遂把那一晚的談話作為臨別禮品而回都城去了……佇立在秋氣蕭瑟的海濱時,一個人影恍惚間出現(xiàn)在眼前。憐憫至極,引起痛苦,覺得非有所表示不可了。于是在這談話的骨骼上任意添上些筋肉,草成了一部不成熟的小說……如有不關文筆拙劣而能引起讀者感動的地方,那便是逗子夏天那一晚借那婦人之口而訴說的‘浪子’自己在對讀者諸君談話,我不過是電話‘線’而已?!?br />   
       下面舉一個自然描寫的例子來結(jié)束此文。《不如歸》開頭描寫浪子和丈夫新婚旅行,住在伊香保干明旅館三樓上的時候,浪子站在窗前眺望日暮的景色,看見兩片浮云,蘆花寫道:“這兩片豐柔可愛、大可盈抱的云,慢慢地離開了赤城山頂,在萬里無遮的大空中像雙飛的金蝶一般發(fā)出光輝,悠悠然地向足尾山方面移行。不久夕陽西沉,寒風乍起,這兩片云就褪成薔薇色,向上下分飛,在夕暮的天空中越離越遠地飄浮了一會兒;下面的一片漸漸地小起來,不知不覺之間消失得形跡全無;殘存的一片變成了灰色,茫茫然地在空中榜徨?!边@不是單純的風景描寫,這兩片云正是書中的兩位主角——浪子和武男——的象征,其中的一句一字,處處暗合,處處雙關。
      
       《不如歸》具有那種深刻的揭發(fā)性和抗議性,又具有這樣美妙的文筆,因此思想和藝術性并茂,成了日本近代文學的杰作。
      
      
      
  •     德富蘆花的《不如歸》寫的是一個非常凄婉的愛情故事,故事中的女主角“浪子”先是被迫別離深愛自己的丈夫,后又孤單死去。造成她這個悲劇結(jié)局的不是情感的變故,而是肺病和家族延續(xù)之間的沖突。所以小說里的愛情故事就非常的純凈,沒有爭執(zhí),沒有怪怨,沒有猜疑,沒有私情。只是為了掐死這朵愛情小花,德富蘆花不得不動用些潑皮無賴、兵丁小販、奸商傻仆、新婆后母、陰謀詭計、陳規(guī)陋習等等,好人與壞人的比例約為三比七……
      
      當然了,這個小說中的故事取自現(xiàn)實,準確地說是一次偶然的談話,話題中的主角就是本書的浪子(原名叫作信子),在這次談話的時候她已經(jīng)死去,她的的故事讓德富蘆花心生憐憫,胸懷憂憤,覺得唯有寫下來才能擺脫這個重負。于是他就以這個故事為骨架,裁裁剪剪寫出了這篇小說。因此這小說雖然是寫的愛情,但是更主要還是想寫一個孤苦的女孩悲慘宿命,這在現(xiàn)實中也是很常見的一種,它永遠屬于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中的弱者,軟弱就是一種宿命。
      
      這個女孩從小就非常的可憐,八歲的時候親母病故,父親又娶了一個后母,這位后母精明能干,多疑善妒,竟把她當成有心的大人一樣對待,雖然父親暗地里也對她疼愛有加,但是表面上卻要對她處處訓斥,至使她不僅得不到親人的關愛,也不能盡力的去愛那些親人。當她終于找到一位好丈夫嫁出家門,在受到長久的迫害之后看到了長久幸福的招手,卻又偶然得了肺病,被惡毒的婆婆所嫌棄,終于連在外打仗的愛人也沒有來得及告別,就被趕回了娘家,雖然死前見了一面,卻是在相向而馳的火車上一閃而過,積累了一肚子的帶著苦味的貼心話一句也沒有來得及說,死前的凄慘和死后的悲涼就可想而知。
      
      故事的內(nèi)容大致就是如此。本書中可以稱為“文眼”的有兩段,第一段是“浪子”的成長,講她的后母如何把她變成那么一個軟弱又可憐的人,她們本來都不該這樣。這一段德富蘆花一定花了很多精力來思索,不僅文筆精采,而且思想精辟,看起來就像是把人當作植物(把浪子當作花)一樣進行的自然科學研究。
      
      第二段是“浪子”在婆家處境,講她的新婆婆如何從一個軟弱的人變成一個欺軟的人,這使浪子的生活變得極其宿命。這兩段寫得非常精采,只要讀了這兩段,浪子的故事就已經(jīng)沒有幸福的可能性了,所剩的只差最后一擊,在書里就是肺病,當然如果沒有肺病,也會有其它的厄運。對軟弱的人來說,命運總是對他們顯得更殘酷,包括她的丈夫,這也是一個軟弱的人,隨波逐流無能懦弱,他們就是在一起很幸福,這幸福也無法持守。軟弱就是一種錯,大錯特錯,因為它無法不造成悲劇性的結(jié)果。
      
      另外,德富蘆花為了使故事更有現(xiàn)實性和代表性,又在其中編排了一些富有人情味和歷史性的情節(jié),這種編排非常緊湊有力,環(huán)環(huán)相扣,場景之間的關系就像是把水從一個盤子小心地倒進別一個盤子,邏輯嚴密到滴水不漏,這是很高明的寫作技巧,是大匠師的杰作。這種編排和裝配的創(chuàng)作技藝絕對不亞于日本的現(xiàn)代工業(yè)技術。當然,故事里也有很多裝飾性的部分,這是德富蘆花為了表達自己的世界觀和擔負些道德重任加入進去的,他很崇拜托爾斯泰,這也許可以看成是他向托翁致敬或看齊而作吧。
      
      本書是由豐子愷先生翻譯的,譯筆流暢自然,日本文學的那種雅致清晰分明,讀來回腸蕩氣,讓人領略到各種心情一路穿胸而過,終至百感交集的魅力,最后一段寫得尤其優(yōu)美空靈,把悲傷上升到了超然之境。
  •      寫在前面——每次給文章起名字都是一種痛苦。看了本書的名字,我想到不少古代的詩句,比如什么“歸去來兮”,比如什么“王孫歸不歸”等等。不過不管怎么改都注定標題黨,那就惡心點,臆造一句:“即讀此書,云胡不歸?” 我也不知道什么意思,文章還是當《<不如歸>的讀后感》來看吧。
      
       如果按照國別來劃分文學,日本文學應該是我閱讀最多的(甚至多于本國),但是德富蘆花的書我還是第一次讀到。
       因為看過的日本文學不少,因此看本書的時候也不禁會去聯(lián)想,不過我首先想到的卻是一個中國……大約可以算是作家的人——
       瓊瑤(阿姨?奶奶?稱謂不重要。)
       聯(lián)想到瓊瑤并非說本書不好,恰恰相反,我覺得本書很好,甚至想給五顆星,只是因為一點點狹隘的思想才少打了一顆星,當然這是后話。
      
       想到瓊瑤的主要是因為小說中的一些元素:首先男女主角肯定是真心相愛,至死不渝的;男女主角要么費盡千辛萬苦才結(jié)合,要么結(jié)合后再經(jīng)歷千辛萬苦;兩家人中一定會有一些性格變態(tài)的長輩,比如守寡的老太太;男主角因為家庭和孝道有不能去反抗;女主角忍辱負重也無法得到待見;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奪取這對愛人其中之一的生命;甚至家庭不睦往往是因為外人的惡意挑撥,以及戰(zhàn)爭對于故事進程的推動作用,在我看來都像極了瓊瑤的故事。當然如果認真總結(jié),我還能找到其他很多更細致的特征。
       所以在讀本書的時候,我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閱讀中似曾相識的感覺是很微妙的——這種感覺既可以激發(fā)處你閱讀的興趣,又會增加一種莫名其妙的傷感(快感也說不定)。即便讓我覺得似曾相識的是瓊瑤式故事,我還是深深地被書中的故事打動。
      
       作家寫作大致分兩種:為寫作樂趣寫作,為金錢樂趣寫作。瓊瑤阿姨我不敢武斷,但大致接近后者,所以這類的作家一般會寫出如同批量生產(chǎn)一般的東西。這類的寫手還有很多,比如“青春愛情批量販賣機”饒雪漫老師,“棉布系列殘酷流浪者”安妮寶貝老師,“世界名牌展示機及原創(chuàng)文學修改機”郭敬明老師等等。他們的特點就是作品肯定能總結(jié)出一個一貫的發(fā)展模式、詞匯應用以及內(nèi)容核心。
       因此我覺得德富蘆花的這部作品讓我覺得像瓊瑤只是一個不幸的巧合而已。其實我在閱讀中我還是覺得像很多人的,比方說同樣是明治、大正時期的文學大家:夏目漱石、森鷗外等。日本文學在戰(zhàn)后才真正形成了它被我們熟悉的風格,但是戰(zhàn)前的日本文學卻沒有那么典型。戰(zhàn)前的日本文學沒有那么殘酷,沒有那么唯美,沒有那么清淡,戰(zhàn)前的日本文學和我國五四時期的小說還是有不少相似的地方的。
      
       小說中一共有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我也全都摘抄下來在這里列出:1、人的一生好像很長,卻又很短,好像很短,卻又很長。2、世間既不自由,惟有自嘆命薄,不感恨及誰何。此生雖未黃土,魂靈當永隨君側(cè)……3、但愿來生不再做女人。當然這些句子大部分作家都是能寫出來的,但是他們經(jīng)常是用來對生命做控訴,所以他們寫出來相似的句子,不是呼喚“來世再做你的女人”,要不然在控訴完命運的不公平后,讓自己的女兒補充問一句:“皇上,你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文句的感人程度可能相似,但是放在全書中的意義卻大不一樣。
      
       日本作家的作品是有批判的,只不過表現(xiàn)的不明顯。只有夏目漱石早期的《我是貓》、《哥兒》,以及《蟹工船》等作品才能直接看出批判的意思。日本作家的小說大多喜歡很平淡地說一件事,期間很少摻雜自己的價值取向,他們還是傾向于讀者的自我發(fā)現(xiàn)。所以漱石先生后期的作品,比如《心》、《明暗》,島崎藤村的《破戒》等作品,不論是在表現(xiàn)人際關系、婚姻關系還是階級關系這些問題的時候,都不是非常的激烈。
      
       我覺得日本文學還是明治、大正這個時期的東西最為動人。像這本《不如歸》,像《心》、《破戒》,我讀后都很感動——明知道命運的不公平,明知道是非對錯,但卻因為種種原因無力法抗,最后只是徒哀嘆,徒嗟傷,這種類似于命運悲劇的作品會讓人身臨其境,感覺到人對于現(xiàn)實世界的無可奈何。
      
       本書所講述的核心問題是現(xiàn)代婚姻觀和傳統(tǒng)思想對立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在我們現(xiàn)代的社會中也非常明顯。這種婚姻的問題,與其說是婆媳之間的矛盾很互相不待見,毋寧說是男性夾雜在至親和至愛之間難以平衡的問題。書中說的這個故事,在中國的大部分家庭,都在或輕或重地反映出來。
       而我說不定在不久的將來也要面對這樣的問題,因此讀了這本書,深感自危同時對婚姻產(chǎn)生的極大地恐懼。因為東亞地區(qū)的這種婚姻傳統(tǒng)是在短時間內(nèi)無法改變的,對男性來說,不通情理的父母和不明事理的媳婦都是禍害。我在閱讀之前著實沒有想到一部百年前作品竟讓我產(chǎn)生了如此強大,大到害怕的共鳴。
      
       不過我到現(xiàn)在還是有一個問題沒有明白——就是本書為什么起《不如歸》這個名字?到底是有什么出處還是有什么意思,我還沒搞懂。不過題目不重要,內(nèi)容才是王道。素凈的封面、名家名譯、精彩的故事以及反映的思想都足以讓它值五顆星。
       這里我回答一下我在開頭留的問題——書的歷史背景是中日甲午戰(zhàn)爭,看著“定遠”“鎮(zhèn)遠”這些名字,我實在無法打到五顆星,閱讀到文末時我甚至心軟了,可沒想到文章最后一段夷洲(怕審核,使用古稱吧)已經(jīng)被小日本占下,一狠心,還是打四顆星吧。
  •     
      
        讀德富蘆花氏所作小說《不如歸》,感觸良多。
      
        首先,喜其文之雄健。所謂小說家之文,幾乎有一種固定的鄙野之調(diào)。經(jīng)推敲錘煉,雖頗有可觀之處,但惡臭撲鼻之感仍多。要言之,柔弱淫靡、無氣無力、不見其成于男子之手、不見其出于世人之筆,如此之感多矣。雖偶寫出富氣概人物,但若嚴酷評之,如聽演員漢語之感則多。今日之小說不為眾士人所閱,乃當然之事。然而,此部《不如歸》文字,不發(fā)所謂小說家之惡臭,清新穩(wěn)健,尤為可喜。
      
        其次,喜其擅寫現(xiàn)今之社會。書中陸軍中將且為子爵其人之家庭、海軍士官亦是男爵其一家之生活、陸軍士官或歸某部隊或隸屬參謀部等微妙消息、御用商人行賄以拉攏軍人等事、自貴族女校畢業(yè)的女孩們自身的前途、興建孤兒院的賢婦人之歷史等諸般情事,皆巧妙描寫出現(xiàn)今之社會。
      
        次之,依據(jù)歷史事實架構全卷,即中間穿插甲午戰(zhàn)爭以帶動全卷的安排,乃可喜之處。在小說里多少安排一些和甲午戰(zhàn)爭相關的事件,極是普遍。但如此篇,可謂最擅用甲午戰(zhàn)爭。尤其描寫黃海海戰(zhàn)一節(jié),最值一讀。不過,我并不重視此節(jié)。世上所謂小說家,既不根據(jù)歷史事實,又不觀察社會形勢,只是擅自描寫某學士、某軍人、某局長、某夫人而已。自己能寫而信之,但實際上這些人在社會上、政治上的行為與情緒,大多被徹底忽略掉。這些世人所謂的小說家,難以免去身為俗文學者之譏,且從中可見其人識見不及于政治與社會之上?!恫蝗鐨w》里,我則喜此遺憾少。
      
        最后,喜卷中不見任何不健全思想。世間所謂小說,無論如何解釋,總之含有健全思想這項,是不可信的。世間所謂小說家,即使再怎么辯解,仍不認其為有品格紳士之人多矣。我雖不識蘆花氏,但《不如歸》確實出于有品格紳士之筆。我曾就加藤眠柳氏《戰(zhàn)之人》一文言,家庭讀物之缺乏,因此一卷可補足。
      
        總之,我讀《不如歸》,并無任何不快之感,而是帶著九分滿足感讀完全篇。特別在結(jié)尾部分還讀了四、五遍。深夜,躺在床上,任淚縱橫沾濕書卷。語末尚有一想法。有筆可作如此好文字的蘆花,何以聲名冷清?我想文壇派系云云之說,也不是沒有道理。
      
       ?。髦稳甓铝眨?br />   
      
        譯自:堺利彥,《『不如帰』?読?》,收入川口武彥編,《堺利彥全集·第一卷》(京都:法律文化社,1971),頁32、33?! ?
      
  •   你寫得好快哦
  •   嗯 都是我正在看的已經(jīng)看過的書……
    等結(jié)束炎夏之都再來看這本吧……不要放在家里積灰啊啊??!
  •   這本書另一個最大的得益處,是得自豐子愷的譯著!
  •   應該說,這是這本書的另一種文學價值!
  •   這么多錢 不熱衷才怪
  •   我特別喜歡豐子愷先生,老一輩的翻譯家,首先自己要是文學大拿,將多種語言掌握于心,才開始翻譯。郭沫若、周作人、季羨林、文若潔…都是這樣的文人兼譯者。
  •   文若潔…應該是文潔若
  •   我錯了…手機打字頭腦容易糊涂
  •   我也很喜歡,可惜卻找不到他的譯作!
  •   因為不如歸其實是種鳥的的名字,就是杜鵑,所謂杜鵑泣血~~~~
  •   杜鵑不是叫子規(guī)嗎?還有其他別稱。。。
  •     堺利彥(1870-1933),橫跨明治、大正、昭和三時期的社會主義運動家。出身福岡縣,以枯川為號。第一高等中學退學后,以文學為志向。明治三十二年(1899),成為《萬朝報》記者而接近社會主義。明治三十六年(1903),他和幸德秋水(1871-1911)主張「日俄非戰(zhàn)論」,一同退出「萬朝報社」的記者工作,創(chuàng)辦了《平民新聞》。明治三十九年(1906),他參與創(chuàng)立「日本社會黨」的規(guī)劃,贊同幸德的「直接行動論」,并在雜志《社會主義研究》上,發(fā)表日本第一次的《共產(chǎn)黨宣言》翻譯。明治四十一年(1908),因「赤旗事件」連坐而入獄,入獄期間遭逢「大逆事件」。出獄后他經(jīng)營「売文社」,當時社會主義雖然進入「冬的時代」,他仍堅守社會主義的孤壘。俄國革命和米騷動后,他基于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于大正九年(1920)和山川均(1880-1958)組織「日本社會主義同盟」。后年(1922)并參與日本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立,但之后卻與其分道揚鑣,而以社會民主主義左派的立場參與無產(chǎn)政黨運動。昭和二年(1927)他創(chuàng)刊新雜志《勞農(nóng)》。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以全國勞農(nóng)大眾黨的反戰(zhàn)委員長身分,成為合法無產(chǎn)政黨的中心指導者。堺利彥六十四歲(1933)逝世時,后人選其作品,編成《堺利彥全集》,由東京的中央公論社出版。昭和四十六年(1971),新版的《堺利彥全集》改由京都的法律文化社出版,共六冊精裝本。
  •   中日甲午戰(zhàn)爭那里真的是看不下去,直接跳過,我一想到他筆下的敵人就是我的親人,真的不忍讀
    我很欣賞的是,他的故事的把握,是讓故事順其自然的發(fā)展而不是硬生生的扯一個結(jié)局,是順著人物的個性以及大環(huán)境自然的發(fā)展,
    這是我覺得作家對自己的小說的尊重。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