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8 出版社:上海人美 作者:翁志飛 頁數(shù):140
Tag標簽:無
前言
在普通高校,公共書法教育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是課堂教學,其二是課外活動。前者是“面”,是普及,后者是“點”,是提高。對于課堂教學而言,教育部曾在2006年下發(fā)了一個文件,要求全國大學逐步開設各類藝術課程,包括書法限制性選修課和書法任意性選修課。《書法鑒賞》作為限制性選修課由于文件的推動已得到重視,有相當一部分省市的出版社組織書法教師出版了一定數(shù)量的教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書法任意性選修課程在文件出臺前即有不少的教材出版,但據(jù)我的觀察和分析,已出版的教材大多是一本式的,內容包羅萬象,舉凡正、草、隸、篆、行五體技法、書法史、書法理論、書法美學以及硬筆書法統(tǒng)統(tǒng)被納入其中。這種體例的好處是比較全面,我在大學學習期間和大學畢業(yè)后從事書法教學工作都曾受益于這類教材。然而,隨著形勢的發(fā)展,通過二十多年大學書法教學的實踐,我以為這樣的體例可以作一些變化。變化的內容包括將五種字體進行歸類,分成篆隸、楷書和行草,以便技法的解釋更為深入,硬筆字的教學獨立展開;同時,因為有專門的《書法鑒賞》課程的存在,原本在一本式教材中出現(xiàn)的書法理論、書法美學等內容也只要點到為止,不必作太多的陳述。于是,就有了我們目前這套《中國普通高校書法選修課程系列教材》。系列教材含《篆隸技法教程》、《楷書技法教程》、《行草技法教程》和《硬筆書法教程》四種。除了《硬筆書法教程》以外,其他三本教材均圍繞技法通論、經(jīng)典解讀和創(chuàng)作點津三大塊面。其中,技法通論以較多的篇幅,較為詳細、較為理性地分析了書法技法的原理;經(jīng)典解讀部分每種教材都選取了30種歷代法帖作為教學范本,通過對每種法帖的剖析,讓我們了解它們各自的個性特征和之所以如此的文化歷史原因,為更好地深入技法、掌握技法作鋪墊;創(chuàng)作點津是介紹書法創(chuàng)作的一般常識,目的在于使大學生在書法臨摹的基礎上嘗試書法創(chuàng)作。 本系列教材的所有作者均來自大學書法教學第一線,他們對于如何認識書法,如何教大學生學習書法都有相當豐富的經(jīng)驗和成果。如首都師范大學的何學森先生曾著有《書法學概要》、《書法文化教程》等著作,浙江師范大學的翁志飛先生曾獲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獎,上海師范大學的徐俊先生曾著有小楷和鋼筆字教材;我本人則工作于華東政法大學,也曾有幸獲得中國書法蘭亭獎教育獎?! ∥乙兄x責任編輯黃淳先生,是他動議編寫系列教材的。我要感謝薛建華先生,他曾組織作者召開編寫大綱討論會。我要感謝所有參加本系列教材編寫的作者,是他們的全力配合才使系列教材如愿出版。我還要感謝長期以來從事書法研究和書法教育工作的書法理論家、書法教育家和書法工作者,因為,在教材中,我們部分地吸收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內容概要
本教程主要闡釋:一、篆隸書發(fā)展的歷史脈胳,包括字體演變與風格的形成,重點解析篆隸筆法的形成,特別是隸變對于書法之成為藝術的重要意義!二、篆隸書臨摹與創(chuàng)作技法的解析與示范,重點解析篆隸書筆法的前后關系及如何把握不同風格作品的筆法特點!三、歷代篆隸書名家名作的解讀賞評,重點解析不同時期書家對篆隸書是如何演繹的,以展示篆隸書法的獨特魅力!
作者簡介
翁志飛 1973年5月生于浙江省麗水市。1992年7月結業(yè)于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書法專業(yè)(現(xiàn)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系)進修班。1997年畢業(yè)于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書法篆刻專業(yè)并獲學士學位。2005年結業(yè)于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系以研究生畢業(yè)同等學歷申請碩士學位教師進修班?,F(xiàn)為浙江師
書籍目錄
上篇 技法通論 第一章 篆隸發(fā)展簡史 第二章 基本常識 第三章 讀帖與臨摹 第四章 筆法 第五章 結構 第六章 章法中篇 經(jīng)典解讀 第一章 商周經(jīng)典篆書作品欣賞 第二章 秦漢三國經(jīng)典篆隸作品欣賞 第三章 唐代至現(xiàn)代經(jīng)典篆隸作品欣賞下篇 創(chuàng)作點津 第一章 篆隸創(chuàng)作 第二章 臨摹式創(chuàng)作 第三章 集字式創(chuàng)作 第四章 自由式創(chuàng)作
章節(jié)摘錄
簡出“甘肅省北部額濟納河流域,古代泛稱‘居延’或‘弱水流沙’,綿延三百里,遍地沙磧,氣候極其干旱。由于東西兩側巴丹吉林沙漠和北山山脈的天然遮擋,使額河兩岸成了我國西部的一條重要的南北通道。其下游和居延海一帶,遠控大漠,近屏河西,東西襟帶黃河、天山,而且水草豐美,宜于農牧,在漢代,乃是中央王朝與匈奴領主激烈爭奪之地。史書記載,西漢武帝時,在這里曾大規(guī)模修筑軍事設施,進行屯戍,頻繁活動一直延續(xù)兩個世紀之久。居延至今仍保存著當時的大量城鄣烽塞等遺跡”(《居延漢代遺址的發(fā)掘和新出土的簡冊文物》,《文物》1978年第1期)。出土簡牘多為詔書、律令、科別、品約、牒書、推辟書、劾狀等,內容廣泛,幾乎涉及到從西漢中期到東漢初期社會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科技、法律、哲學、宗教等各領域。 這種簡牘上的隸體,后經(jīng)整理規(guī)范化即為“八分”。其整理者為王次仲。歷史上好像有兩個王次仲:一是秦代的,唐張懷《書斷》引《序仙記》云:“王次仲上谷人,少有異志,早年入學,屢有靈奇,年未弱冠,變倉頡書為今隸書。始皇時官務繁多,得次仲文簡略,赴急疾之用,甚喜,遺使召之。三征不至,始皇大怒,制檻車送之于道,化為大鳥,出在檻外,翻然長引,至于西山,落二翮于山上,今為大翮山、小翮山,山上立祠,水旱祈焉?!庇行┥裨?,不足為信。二是漢代的,《書斷》引王情云:“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庇忠捵恿荚疲骸办`帝時,王次仲飾隸為八分?!庇衷疲骸昂鬂h亦有王次仲,為上谷太守,非上谷人。又楷隸初制,大范幾同,故后人惑之,學者務之,蓋其歲深,漸若‘八’字分散,又名之為八分,時人用寫篇章或寫法令,亦謂之章程書?!惫P者傾向于漢代的王次仲,因為程邈的隸變,只是減省點畫,并沒有涉及用筆,所以,程邈的隸書是少波勢的。王次仲的飾隸為八分,是將西漢隸書用筆的“蠶頭”、“燕尾”及方折的形式特征固定下來。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