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5 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作者:凌志軍 頁數(shù):276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人民公社在中國始建于1958年,到1984年徹底終結(jié),其全部的歷史計為27年。它發(fā)生在世界上一個人口最多的國家,其目標是將人類最美好的理想變?yōu)楝F(xiàn)實,但是它卻造成了歷史上最大的悲劇。這是20世紀中國人死于饑荒以及戰(zhàn)勝饑荒的最重要的史篇,也是世界社會主義舞臺上最為凝重的一幕。
本書是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研究人民公社歷史的紀實著作,是凌志軍耗時7年寫就的“處女作”。本書曾獲得新聞出版總署頒發(fā)的“優(yōu)秀圖書獎”。
作者簡介
凌志軍,祖籍廣東,1953年生于上海,長在北京。十五歲到工廠做工,十六歲做農(nóng)民,十九歲當兵,二十五歲成為新華社記者。三十歲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三年后獲得法學碩士學位。現(xiàn)為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資深記者。?
凌志軍是當今中國時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譽為“中國的威廉?曼徹斯特”、當代中國記者的“標桿”。2003年《南風窗》年度人物。他的每一本書都引起巨大反響。他擁有廣泛的讀者。他在過去十多年間連續(xù)出版九部著作,全部進入暢銷書排行榜。他的著作還以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書籍目錄
序幕 千年一夢
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
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
第三章 大夢誰先覺
第四章 一步一回頭
第五章 從昔陽到鳳陽
第六章 相持不下的日子里
第七章 公社精神的破產(chǎn)
第八章 余韻繚繞
后記
主要參考書目
再版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每個姓名之上,均覆有一片血紅,其中17個指印,3方圖章。大局既定,木已成舟,20個人鄭重其事,相約守密,絕不讓外人知曉此事,其情景猶如舊時走投無路的饑民揭竿而起前的歃血為盟。直到六年以后,也即1983年,人們才第一次見至咔這紙文書。它最先出現(xiàn)在中國新聞電影制片廠拍攝的一部紀錄片中,這時包產(chǎn)到戶已勢如破竹地橫掃全國,史家理所當然地發(fā)掘著它的源頭,于是紛紛地奔赴小崗。在一番煞費苦心的追逐中,北京一位名叫張新文的文物收藏者終于發(fā)現(xiàn),小崗的文書已被電影制片廠一個叫王影東的人帶回北京。再經(jīng)一年的輾轉(zhuǎn)曲折,張終于無償?shù)匕盐臅愕绞种?,遂送至中國革命博物館,為官方收藏。叫這家博物館的管理人員大為驚訝的是,在成千上萬大大小小的文物中間,這竟是史學家們最為關注的一件。“嗨!放著那么多的好東西不看,偏偏都來找這張紙。”在博物館工作的一位姑娘抱怨道。那一個上午,她為了來訪者已三次人庫開柜取出那張紙。無數(shù)人登門爭相一睹的只是幾行稚拙的方塊字、一串叫花子的姓名,以及片片血紅色的手印。這一切似乎成了小崗革命的物證。但是,這樣一來,也就發(fā)生了問題。很多熟知小崗事變過程的政府官員和記者聲稱,他們過去從未見過這紙文書。當日鳳陽縣委書記陳庭元作為小崗的上級領導,無疑是決定小崗命運的關鍵人物。自1978年之后,陳多次往返于小崗,自以為深知這個小村的一切秘密,但在那紙“合同”于電影上出現(xiàn)之前,他對此事竟一無所知。這就很自然地引起人們的懷疑:或許當初的小崗根本就沒有這樣一個“合同”,而現(xiàn)在的文書只是后來某一時間的補充。這種假設甚至暗示著另外一種可能,即小崗在1978年12月的那個夜晚實際上什么也沒有發(fā)生,后來所出現(xiàn)的種種情節(jié),只不過是某位一心邀功請爵的地方官員,或是嘩眾取寵的文人墨客杜撰出來的。中國人經(jīng)過了20多年的起落變幻,對于政治風云中的種種微妙多已了然于胸,對無中生有或者蓄意升華的榜樣與英雄也習以為常,所以,倘若今天有人真的出來檢舉小崗作弊,外人決不至于感到奇怪。世人的爭論在于,這個具有象征意義的歷史遺物是否為偽作?如系偽作,則是否有過真品?此物今天仍為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藏品號為GB54563。其文拙字稚,不通順,有錯字,無標點,既無官方文件的味道,也不循一般文書的書寫之規(guī),系出農(nóng)民之手無疑。所可疑者有二,其一是在“合同”的抬頭處即注明日期為“1978年12月”,既然這個日子在書寫者的心里如此重要,何以只有年月而無日?其二是所有簽名均為一人所具,筆跡與文書書寫者為同一人,這也不合法定之規(guī)。但是,考慮到中國農(nóng)家向無恪守陽歷日月的習慣,且這樣一群人大都不識文墨而需由人代筆,所以,這兩處的疑點仍不足成為此件系偽作的證據(jù),只要指印和圖章為各人所具,仍可信其為真。最大的疑點發(fā)生在人們并不注意的地方?!昂贤庇眉埓笮∠喈?6開,全白,四圍無缺無絮,整版無一絲皺折。依據(jù)博物館文物登記卡的記載,征得此物的時間為1984年。假如此錄無誤,則這張紙在一群叫花子的手里長達六年之久。中國農(nóng)家的生活習性一向散漫無矩,尤對文字本章之事極不經(jīng)心。這張紙在這群農(nóng)民手里歷六年而能平整如初,實令人難以置信。當日小崗所屬之直接領導為鳳陽縣,鳳陽之上又為滁縣地區(qū),其最高領導是地區(qū)黨的委員會書記。此人名王郁昭,是小崗“包產(chǎn)到戶”極力的庇護者,數(shù)年后升任安徽省省長,到了1990年,這個渾身上下都充滿自信的人已是黨中央農(nóng)村政策研究室的副主任。他的自信是有道理的,因為他的政治生涯由中國的最底層開始,以功晉升,又由遠吏而為近臣,如今,是黨的高層領導里面最熟悉農(nóng)村的人之一,亦對自己曾經(jīng)庇護的小崗知之甚多。然而談及那一張“合同”,他滿臉的疑惑?!靶從菚r戶戶家徒四壁,一貧如洗,飯碗瓷邊還會缺一塊,”他說道,“根本沒有可能拿出那么大的一張白紙來。假如他們真要立下字據(jù),更可能是把它寫在一張煙盒紙上。”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