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6 出版社:龍門書局 作者:季羨林 頁數(shù):620
Tag標簽:無
前言
我生也晚,沒有能看到20世紀的開始。但是,時至今日,再有7年,21世紀就來臨了。從我目前的身體和精神兩個方面來看,我能看到兩個世紀的交接,是絲毫也沒有問題的。在這個意義上來講,我也可以說是與20世紀共始終了,因此我有資格寫“我與中國20世紀”。 對時勢的推移來說,每一個人的心都是一面鏡子。我的心當然也不會例外。我自認為是一個頗為敏感的人,我這一面心鏡,雖不敢說是纖毫必顯,然確實并不遲鈍。我相信,我的鏡子照出了20世紀長達90年的真實情況,是完全可以依賴的。 我生在1911年辛亥革命那一年。我下生兩個月零4天以后,那一位“末代皇帝”,就從寶座上被請了下來。因此,我常常戲稱自己是“清朝遺少”。到了我能記事兒的時候,還有時候聽鄉(xiāng)民肅然起敬地談到北京的“朝廷”(農(nóng)民口中的皇帝),仿佛他們?nèi)匀桓呔釋氉?。我不理解什么是“朝廷”,他似乎是人,又似乎是神,反正是極有權威、極有力量的一種動物。 這就是我的心鏡中照出的清代殘影。 我的家鄉(xiāng)山東清平縣(現(xiàn)歸臨清市)是山東有名的貧困地區(qū)。我們家是一個破落的農(nóng)戶。祖父母早亡,我從來沒有見過他們。祖父之愛我是一點也沒有嘗到過的。他們留下了三個兒子,我父親行大(在大排行中行七)。兩個叔父,最小的一個無父無母,送了人,改姓刁。剩下的兩個,上無怙恃,孤苦伶仃,寄人籬下,其困難情景是難以言說的??峙履囊惶煲矝]有吃飽過。餓得沒有辦法的時候,兄弟倆就到村南棗樹林子里去,撿掉在地上的爛棗,聊以果腹。這一段歷史我并不清楚,因為兄弟倆誰也沒有對我講過。大概是因為太可怕,太悲慘,他們不愿意再揭過去的傷疤,也不愿意讓后一代留下讓人驚心動魄的回憶。 但是,鄉(xiāng)下無論如何是待不下去了,待下去只能成為餓殍。不知道怎么一來,兄弟倆商量好,到外面大城市里去闖蕩一下,找一條活路。最近的大城市只有山東首府濟南。兄弟倆到了那里,兩個毛頭小伙子,兩個鄉(xiāng)巴佬,到了人煙稠密的大城市里,舉目無親。他們碰到多少困難,遇到多少波折。這一段歷史我也并不清楚,大概是出于同一個原因,他們誰也沒有對我講過。 后來,叔父在濟南立定了腳跟,至多也只能像是石頭縫里的一棵小草,艱難困苦地掙扎著。于是兄弟倆商量,弟弟留在濟南掙錢,哥哥回家務農(nóng),希望有朝一日,混出點名堂來,即使不能衣錦還鄉(xiāng),也得讓人另眼相看,為父母和自己爭一口氣。 但是,務農(nóng)要有田地,這是一個最簡單的常識。可我們家所缺的正是田地這玩意兒。大概我祖父留下了幾畝地,父親就靠這個來維持生活。至于他怎樣侍弄這點地,又怎樣成的家,這一段歷史對我來說又是一個謎。 我就是在這時候來到人間的。 天無絕人之路。正在此時或稍微前一點,叔父在濟南失了業(yè),流落在關東。用身上僅存的一元錢買了湖北水災獎券,結果中了頭獎,據(jù)說得到了幾千兩銀子。我們家一夜之間成了暴發(fā)戶。父親買了60畝帶水井的地。為了耀武揚威起見,要蓋大房子。一時沒有磚,他便昭告全村:誰愿意拆掉自己的房子,把磚賣給他,他肯出幾十倍高的價錢。俗話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眲e人的房子拆掉,我們的房子蓋成。東、西、北房各五大間。大門朝南,極有氣派。兄弟倆這一口氣總算爭到了。 然而好景不長,我父親是鄉(xiāng)村中朱家郭解一流的人物,仗“義”施財,忘乎所以。有時候到外村去趕集,他一時興起,全席棚里喝酒吃飯的人,他都請了客。據(jù)說,沒過多久,60畝上好的良田被賣掉,新蓋的房子也把東房和北房拆掉,賣了磚瓦。這些磚瓦買進時似黃金,賣出時似糞土。 一場春夢終成空。我們家又成了破落戶。 在我能記事兒的時候,我們家已經(jīng)窮到了相當可觀的程度。一年大概只能吃一兩次“白的”(指白面),吃得最多的是紅高粱餅子,棒子面餅子也成為珍品。我在春天和夏天,割了青草,或劈了高粱葉,背到二大爺家里,喂他的老黃牛。賴在那里不走,等著吃上一頓棒子面餅子,打一打牙祭。夏天和秋天,對門的寧大嬸和寧大姑總帶我到外村的田地里去拾麥子和豆子,把拾到的可憐兮兮的一把麥子或豆子交給母親。不知道積攢多少次,才能勉強打出點麥粒,磨成面,吃上一頓“白的”。我當然覺得如吃龍肝鳳髓。但是,我從來不記得母親吃過一口。她只是坐在那里,瞅著我吃,眼里好像有點潮濕。我當時哪里能理解母親的心情呀!但是,我也隱隱約約地立下一個決心:有朝一日,將來長大了,也讓母親吃點“白的”。可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還沒有等到我有能力讓母親吃“白的”,母親竟舍我而去,留下了我一個終生難補的心靈傷痕,抱恨終天! …… 我的確活下來了。然而,在剛離開“牛棚”的時候,我已經(jīng)雖生猶死,我成了一個半白癡,到商店去買東西,不知道怎樣說話。讓我抬起頭來走路,我覺得不習慣。耳邊不再響起“媽的!”“混蛋!”“王八蛋!”一類的詞兒,我覺得奇怪。見了人,我是口欲張而囁嚅,足欲行而趑趄。我?guī)缀醭闪艘痪咝惺呷?,我已?jīng)“異化”為“非人”。 我的確活下來了,然而一個念頭老在咬我的心。我一向信奉的“士可殺,不可辱”的教條,怎么到了現(xiàn)在竟被我完全地拋到腦后了呢?我有勇氣仗義執(zhí)言,打抱不平,為什么竟沒有勇氣用自己的性命來抗議這種暴行呢?我有時甚至覺得,隱忍茍活是可恥的。然而,怪還不怪在我的后悔,而在于我在很長的時間內(nèi)并沒有把這件事同整個的“文化大革命”聯(lián)系在一起。一直到1976年“四人幫”被打倒,我一直擁護七八年一次、一次七八年的“革命”??梢娢业恼涡嵊X是多么遲鈍。 我做了四十多年的夢。我懷擁“原罪感”四十多年。上面提到的我那三個崇拜對象,我一直崇拜了四十多年。所有這一些對我來說是十分神圣的東西,都被“文化大革命”打得粉碎,而今安在哉!我不否認,我這幾個崇拜對象大部分還是好的,我不應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至于我衷心擁護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則另是一碼事。這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最野蠻、最殘暴、最愚昧、最荒謬的一場悲劇,它給偉大的中華民族臉上抹了黑。我們永遠不應忘記! “四人幫”垮臺,“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中央撥亂反正,實行了改革開放的政策,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時間并不太長,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在全國人民眼前,全國知識分子眼前,天日重明,又有了希望。 我在上面講述了解放后四十多年來的遭遇和感受。在這一段時間內(nèi),我的心鏡里照出來的是運動,運動,運動;照出來的是我個人和眾多知識分子的遭遇;照出來的是我個人由懵懂到清醒的過程;照出來的是全國人民從政治和經(jīng)濟危機的深淵岸邊回頭走向富庶的轉機。 我在20世紀生活了八十多年了。再過七年,這一世紀,這一千紀就要結束了。這是一個非常復雜、變化多端的世紀。我心里這一面鏡子照見的東西當然也是富于變化的,五花八門的,但又多姿多彩的。它既照見了陽關大道,也照見了獨木小橋;它既照見了山重水復,也照見了柳暗花明。我不敢保證我這一面心鏡絕對通明锃亮,但是我卻相信,它是可靠的,其中反映的倒影是符合實際的。 我揣著這一面鏡子,一揣揣了八十多年。我現(xiàn)在怎樣來評價鏡子里照出來的20世紀呢?我現(xiàn)在怎樣來評價鏡子里照出來的我的一生呢?嗚呼,慨難言矣!慨難言矣!“卻道天涼好個秋?!蔽倚Хㄟ@一句詞,說上一句:天涼好個冬! 只有一點我是有信心的:21世紀將是中國文化(東方文化的核心)復興的世紀?,F(xiàn)在世界上出現(xiàn)了許多影響人類生存前途的弊端,比如人口爆炸,大自然被污染,生態(tài)平衡被破壞,臭氧被破壞,糧食生產(chǎn)有限,淡水資源匱乏,等等,這只有中國文化能克服,這就是我的最后信念。
內(nèi)容概要
我的童年:貧窮而拮據(jù)的生活,離開母親的孤單,童年,沒有紅,沒有綠,是一片灰黃。
中學時光:幼無大志,自謂燕雀,不敢懷“鴻鵠之志”,由于“狀元”贊譽,而留下驕人成績。
清華往事:天然去雕飾的“清華園日記”,記錄了,最具體的生命痕跡。那些難免有披頭散發(fā)之感的文字,卻有一種真情流貫其中,那里面不僅有以前的季羨林的真面目,也可以窺見他之所以成了現(xiàn)在的季羨林的原因。
留德十年:先生當年拋家傍路赴德求學,十年羈旅生涯,有離鄉(xiāng)去國的悲情,有對異國求學時恩師友人的憶念難忘;既還原了二戰(zhàn)所帶來的陰霾痛苦,又展現(xiàn)了一代學人在炮火與饑餓中,如何傾注所有熱情與辛勞,為畢生的學術研究墊下深厚根基。
作者簡介
季羨林,山東清平(今臨清)人。1930年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入德國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在德期間,發(fā)表論文多篇,獲得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1946年回國,被胡適聘為北京大學教授,主持創(chuàng)辦東方語言文學系。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78年后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季先生還先后擔任過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等。
季先生的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語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羅文譯釋、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文藝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等,范圍之廣,國內(nèi)外罕見。他的100多部著作已匯編成24卷《季羨林文集》。他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神州文化集成》、《東方文化集成》等大型叢書在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書籍目錄
我的心是一面鏡子
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
一師附小
新育小學
我不喜歡念正課
我的性格
回家路上
看捆豬
看殺人
馬市
九月九廟會
看戲
學英文
國文競賽
“造反”
偷看小說
螞蚱進城
想念母親
中學時光
追憶中學時光
回憶正誼中學
尚實英文學社
回憶北園山大附中
濟南高中
榮譽感繼續(xù)作美
要革命
上國文課
打群架
畢業(yè)旅行籌款晚會
結語
清華往事
報考郵政局
考入清華大學
在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
對我影響最大的兩門課程
1930-1932年的簡略回顧
清華園日記(1932年8月22日-1934年8月11日)
在濟南高中教書一年
“畢業(yè)即失業(yè)”
校長
教員
上課
我同學生的關系
我同校長的關系
我的苦悶
我親眼看到的一幕滑稽劇
天無絕人之路
留德十年
楔子
留學熱
天賜良機
在北平的準備工作
滿洲車上
在哈爾濱
過西伯利亞
在赤都
初抵柏林
哥廷根
道路終于找到了
懷念母親
二年生活
章用一家
漢學研究所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
完成學業(yè)嘗試回國
大轟炸
在饑餓地獄中
山中逸趣
烽火連八歲 家書抵億金
我的老師們
學習吐火羅文
我的女房東
反希特勒的人們
伯恩克(Boehncke)一家
邁耶(Meyer)一家
納粹的末日——美國兵入城
盟國
優(yōu)勝記略
留在德國的中國人
別哥廷根
赴瑞士
在弗里堡(Fribourg)
同使館的斗爭
從瑞士到法國馬賽
船上生活
西貢二月
從西貢到香港
回到祖國的懷抱
余音裊裊
十年學術生涯回顧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這一點我是有所察覺的,不過是無能為力,只好能過一天平靜的日子,就過一天,茍全性命于亂世而已。從表面上來看,市場還很繁榮,食品供應也極充足,限量制度還沒有實行,只要有錢,什么都可以買到。我每天早晨在家里吃早點:小面包、牛奶、黃油、干奶酪,佐之以一壺紅茶。然后到梵文研究所去,或上課,或學習。中午在外面飯館里吃。吃完,仍然回到研究所,從來不懂什么睡午覺。下午也是或上課,或學習。晚上六點回家,房東老太太把他們中午吃的熱飯菜留一份給我晚上吃。因此我就不必像德國人那樣,晚飯只吃面包香腸喝茶了。就這樣,日子過得有條有理,滿愜意的。一到星期日,當時住在哥廷根的幾個中國留學生:龍丕炎、田德望、王子昌、黃席棠、盧壽坍等就不約而同地到城外山下一片叫做“席勒草坪”的綠草地去會面。這片草地終年綠草如茵,周圍古木參天,東面靠山,山上也是樹木繁茂,大森林長寬各幾十里。山中頗有一些名勝,比如俾斯麥塔,高踞山巔,登臨一望,全城盡收眼底。此外還有幾處咖啡館和飯店。我們在席勒草坪會面以后,有時也到山中去游逛,午飯就在山中吃。見到中國人,能說中國話,真覺得其樂無窮。往往是在閑談笑話中忘記了時間的流逝。等到注意到時間時,已是暝色四合,月出于東山之上了。至于學習,我仍然是全力以赴。我雖然原定只能留兩年,但我仍然做參加博士考試的準備。根據(jù)德國的規(guī)定,考博士必須讀三個系:一個主系,兩個副系。我的主系是梵文、巴利文等所謂印度學(Indologie),這是大局已定。關鍵是在兩個副系上,然而這件事又是頗傷腦筋的。當年我在國內(nèi)患“留學熱”而留學一事還渺茫如蓬萊三山的時候,我已經(jīng)立下大誓:絕不寫有關中國的博士論文。
媒體關注與評論
我這一生,同別人差不多,陽關大道,獨木小橋,都走過跨過,坎坎坷坷,彎彎曲曲,一路走了過來……我曾問過自己一個問題:如果真有那么一個造物主,要加恩于我,讓我下一輩子還轉生為人,我是不是還走今生的這一盤棋路?經(jīng)過了一些思慮,我的回答是:還是走這一條路…… ——季羨林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曾經(jīng)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發(fā)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 ?006感動中國頒獎詞
編輯推薦
《季羨林百歲人生筆記(1)》:四十余幅珍貴照片、百萬余字季老長文、首次完整展示一代大師的風雨人生。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