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5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作者:孫松 編 頁數(shù):488 字數(shù):816000
內容概要
《中國區(qū)域海洋學》是一部全面、系統(tǒng)反映我國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成果,并以海洋基本自然環(huán)境要素描述為主的科學巨著。內容包括海洋地貌、海洋地質、物理海洋、化學海洋、生物海洋、漁業(yè)海洋、海洋環(huán)境生態(tài)和海洋經濟等。《中國區(qū)域海洋學》按專業(yè)分八個分冊。孫松主編的《中國區(qū)域海洋學——生物海洋學》為“生物海洋學”分冊,系統(tǒng)敘述了我國近海葉綠素a和初級生產力、微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動物以及底棲生物等方面的生物海洋學特點,并對一些特定生境的生物海洋學特征進行了概述。
《中國區(qū)域海洋學——生物海洋學》可供從事海洋科學,以及相關學科的科技人員參考,也可供海洋管理、海洋開發(fā)、海洋交通運輸和海洋環(huán)境保護等部門的工作人員及大專院校師生參閱。
書籍目錄
第1篇 渤海
第1章 渤海葉綠素和初級生產力
第2章 渤海細菌和其他類群微生物
第3章 渤海浮游植物
第4章 渤海浮游動物
第5章 渤海底棲生物
第6章 渤海特定生境的生物海洋學特征
第2篇 黃海
第7章 黃海葉綠素和初級生產力
第8章 黃海細菌和其他類群微生物
第9章 黃海浮游植物
第10章 黃海浮游動物
第11章 黃海底棲動物
第12章 黃海特定生境的生物海洋學特征
第3篇 東海
第13章 東海葉綠素和初級生產力
第14章 東海細菌和其他類群微生物
第15章 東海浮游植物
第16章 東海浮游動物
第17章 東海底棲動物
第18章 東海特定生境的生物海洋學特征
第4篇 南海
第19章 南海葉綠素和初級生產力
第20章 南海細菌和其他類群微生物
第21章 南海浮游植物
第22章 南海浮游動物
第23章 南海底棲動物
第24章 南海特定生境的生物海洋學特征
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2004年冬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各類群在調查海區(qū)水體中的垂直分布主要有以下特征:浮游植物(硅藻和甲藻)細胞豐度在10m層出現(xiàn)最大值,但這并不是真正的次表層最大值,因為調查區(qū)中出現(xiàn)10m采樣層的站位大多數(shù)都是近岸水層不超過20m的區(qū)域,這些10m層是底層水樣,而且這樣的站位占整個調查站位的少數(shù)。所以,總體的浮游植物垂直分布還是表層最大,隨著水深增加,豐度逐漸減少。平面分布主要有以下特征:調查區(qū)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表層,一般僅對表層浮游植物的平面分布進行表述。冬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細胞豐度的分布格局是靠近珠江口南部的近岸海域較高,向外海逐漸降低,浮游植物(硅藻和甲藻)密集區(qū)分布在陸架區(qū)表層水體;在114。E以西的外海水域,細胞豐度有逐漸升高的趨勢,在外海南部海域表層水體也出現(xiàn)了浮游植物(硅藻和甲藻)密集區(qū)。這種分布格局是由硅藻、甲藻和金藻的共同分布格局決定的?! ∠募緯r南海北部硅藻和甲藻的比率越靠近外海越低,說明在大洋中甲藻的比重增加。受夏季太平洋的高溫高鹽水團和黑潮水的影響(蘇紀蘭等,1999),使得近海性浮游硅藻物種和數(shù)量大大減少,而大洋暖水性浮游硅藻和甲藻則顯著增加。較高的鹽度(大于30)和溫度(大于30℃)會限制浮游植物生長不利于近岸低鹽種的生長繁殖,而對于耐高鹽、大洋暖水性的浮游植物(以甲藻類和藍藻類為主)則有利。而在海南島東北部由于受沖淡水的影響,鹽度低于30,浮游植物的近岸物種多,尤以硅藻類明顯。 表層浮游植物細胞豐度的平面分布特征是細胞豐度從沿岸向外海迅速減少,在海南島東北部和珠江口附近存在幾個細胞豐度的高值區(qū),出現(xiàn)這種分布特征是各種環(huán)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珠江口附近海區(qū)豐度較高,是因為河口徑流帶來豐富的陸源物質,不斷補充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所消耗的營養(yǎng)鹽,從而使浮游植物的生長不存在營養(yǎng)鹽的限制,故會出現(xiàn)密集區(qū)。海南島東北部受到沿岸水(珠江口徑流大量人海)和西北太平洋外海水以及西南季風的作用和影響,海南島東北沿岸區(qū)域營養(yǎng)鹽豐富,水體肥沃且相對穩(wěn)定,給浮游植物生長、繁殖帶來了有利條件。而且該海區(qū)還存在上升流區(qū),帶來富含營養(yǎng)鹽的下層較冷海水(袁叔堯和鄧九仔,1998),也是形成浮游植物密集的主要原因?! ?/pre>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