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 出版社:科學(xué)出版社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 編 頁數(shù):116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隋仁壽宮建于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歷經(jīng)二年,于開皇十五年竣工。擔(dān)任設(shè)計和營造這座行宮的是隋代最有成就的建筑大師宇文愷。隋朝覆滅后,仁壽宮也隨之廢棄。 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以隋仁壽宮為基礎(chǔ),加以修繕,并改名為九成宮?!毒懦蓪m醴泉銘》碑是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代表作,被譽為楷書之宗。碑文的作者是宰相魏征,文中記載了貞觀六年唐太宗在九成宮發(fā)現(xiàn)泉水的故事和這座離宮華麗的景色。 1978~1994年,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對麟游新縣城及其周圍進行了多次考察和發(fā)掘,充分證實了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即在陜西省麟游縣的新城區(qū)。本書為十幾年考古工作的總結(jié)報告?! ∷迦蕢蹖m是隋建筑大師宇文愷的作品,代表著隋代建筑的最高水平。由于西安地區(qū)隋的建筑遺址多已破壞殆盡,隋仁壽宮是保存下來的唯一的宇文愷的作品。報告的出版將填補中國建筑史上隋代宮殿遺址的空白。報告中的材料除37號殿址簡報發(fā)表在《考古》雜志,其余資料均為首次發(fā)表,報告的出版將為歷史學(xué)、藝術(shù)史學(xué)、古建筑學(xué)等的研究提供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書籍目錄
壹 序言 一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的位置及其自然環(huán)境 二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歷史沿革 三 調(diào)查發(fā)掘緣起貳 城址 一 宮城 ?。ㄒ唬┏侵肺恢眉氨4媲闆r ?。ǘ┏侵返目辈炫c實測 ?。ㄈ┏情T 二 繚墻及其北門遺址 ?。ㄒ唬┛潐Α 。ǘ╅T址 三 禁苑叁 建筑遺址 一 1號殿址 ?。ㄒ唬┧宕钪贰 。ǘ┧宕I址 ?。ㄈ┨拼钪贰 。ㄋ模┨拼I址 ?。ㄎ澹┣冗z址 ?。┏鐾吝z物 二 2號遺址 三 3號遺址 ?。ㄒ唬┌l(fā)掘過程 ?。ǘ┑貙佣逊e (三)殿址 ?。ㄋ模┍遍w道遺址 ?。ㄎ澹〇|閣道遺址 (六)西閣道遺址 ?。ㄆ撸〇|閣遺址 ?。ò耍┪鏖w遺址 ?。ň牛┬〗Y(jié) (一○)出土遺物 四 37號殿址 ?。ㄒ唬┌l(fā)掘經(jīng)過 ?。ǘ┑貙佣逊e (三)37號殿址的形制與結(jié)構(gòu) ?。ㄋ模┏鐾吝z物 ?。ㄎ澹┙Y(jié)語 五 其他遺址的勘探及試掘 六 井亭遺址肆 醴泉銘碑與醴泉石渠及萬年宮銘碑 一 醴泉銘碑 二 醴泉渠(編為5號遺址) 三 萬年宮銘碑附錄 附錄一 《九成宮髓泉銘》碑文 附錄二 《萬年宮銘》碑文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壹 序言一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的位置及其自然環(huán)境隋仁壽宮·唐九成宮位于陜西省麟游縣,距西安(隋唐都城所在地)160公里??h境內(nèi)是以丘陵為主的土石山區(qū),大部分在海拔1000—1400米。千山余脈由西南人境,在兩亭附近分支,北支名頁嶺,東西橫貫,是涇、渭兩河的分水嶺;南支稱鳳山和岐山,是本縣與鳳翔、岐山、扶風(fēng)三縣的天然分界。群山中以岐山最高,海拔1651米。縣境屬溫帶。年平均氣溫9.3℃,1月份平均氣溫零下4℃,7月平均氣溫22.1℃。宮城即建在東西狹長的山谷中,杜水、北馬坊河與永安河漆水于此處匯合,經(jīng)宮城的西面和南面流向東南與漆水匯合,再南流人渭水。宮城周圍環(huán)山,氣候涼爽宜人,是絕好的避暑勝地(圖一;圖版一、圖版二)。麟游地居要沖,兩通隴縣直達甘南一帶,西南則至風(fēng)翔、寶雞。東臨南北要道直通寧夏、甘肅等地。隋唐之際多以重兵防御西北,以保京都的安全。同時這里距京師僅三百余里,便于往返。故唐高宗李治在九成宮避暑時,對長孫無忌說:“此宮非直涼冷宜人,且去京師不遠?!奔匆蚱溧徑煟鴺酚谠诖吮苁?。隋文帝建宮在這里,也正是出于這種考慮。
編輯推薦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考古發(fā)掘報告》由科學(xué)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