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洛克抒情詩選

出版時間:2003-01-01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俄羅斯)勃洛克  頁數(shù):419  譯者:汪劍釗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詩集精選勃洛克的代表作270余首,包括“麗人吟”、“陌生女郎”、“十二年后”、“死亡的舞蹈”、“卡門”等充滿了神秘遐想和悲劇意識的組詩和抒情長詩。這些作品以愛、美、女性、死亡等為主題,用象征、暗示、借喻、夸張、變形等手段,研磨成一塊塊美麗的詩歌蛋白石,折射著一位詩歌天才的創(chuàng)造性智慧。

作者簡介

亞·勃洛克(1880-1921)是二十世紀享譽世界的俄國詩人,他的創(chuàng)作既繼承了俄羅斯沉郁、感傷、凝重的哲理抒情詩傳統(tǒng),成為古典詩歌藝術的集大成者;又以神秘的筆觸展示了躁動、荒誕、虛無、絕望、放縱的現(xiàn)代人的生存狀態(tài),成為俄國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一代宗師,被視做二十世紀俄國的“普希金”,甚至還有歐洲學者認為,他“是一位比里爾克有過之而無不及的詩人”1980年,他因突出的詩歌成就而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重點紀念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書籍目錄

譯序讓月亮照耀吧你飽歷憂患繆斯穿著春天的衣裳我在冰涼的荒漠里徘徊滿月兒升起在草坪她曾經年輕又嫵媚深夜,喧鬧已經停止回憶往昔的幸福多么地痛苦夏天的傍晚月亮醒了,熱鬧的城我又夢見綴滿鮮花的你人群圍繞著偶像在鼓掌慶祝我記得在一起的時光在一望無垠的遠處在我不過是一個孩子時你可記得那令人不安的小城秋天的哀歌(二首)我已經死去夏日的正午云兒懶散而沉重地浮動溫柔的夜覆蓋了島嶼我行走在雨夜的黑暗里在黃昏暮藹降臨之時暴風雨后在沉默的夜晚已經是返回以往戰(zhàn)場的時刻《麗人吟》序詩我出了門風吹自遙遠的地方黃昏的影子靈魂沉默著你正走進夕照下的黃昏在這幽暗而荒涼的夜晚正當春暖花開的時節(jié)在凄涼的秋季里人間的夢依然在飛去太陽開始西斜的時刻一切的存在和諧于白色的夜,紅的月亮理智無法測量天上的存在……勃洛克生平和創(chuàng)作年表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勃洛克抒情詩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8條)

 
 

  •   封面很好,有質感!
  •   很珍貴。
  •     如果汪老師看過《現(xiàn)代詩歌的結構》一書,也許他對自己的翻譯會有一番全新的認識與悔悟。可惜《結構》一書的中文版發(fā)行于2010年。比這本勃洛克的詩集晚了7年。
      
      整整7年?。∥矣窒肫瘘S燦然老師在曼德爾斯塔姆譯后記里的話了。他對詩歌翻譯是多么謙遜!他甚至“請求”讀者把汪老師的全譯本買到手,做一個參考比對。但汪劍釗實際上遠遠達不到一個真正詩歌翻譯者的合格水平。從這本翻譯中也能很輕易的看出。
      
      但凡批評,總要有一個標準,或者標尺在那里。我手中的就是由丁人翻譯的,1991年出版的《勃洛克抒情詩選》。(書名居然一樣)
      
      只舉一首為例,先看丁人的:
      
      
      
      “讓月光照耀著黑夜……”
      
      讓月光照耀著黑夜,
      讓生活給人們帶來幸福,——
      我心中愛情的春天
      永遠莫被暴風雨的烏云遮掩。
      但黑夜伸開巨掌把我籠罩,
      它用死亡的目光在回答,——
      被劇烈的甜蜜的毒汁所浸透
      我這痛苦心靈的疑竇。
      我深深隱藏著自己的激情,
      在這寒夜的黎明前奏
      我在人群中徘徊躊躇,
      我只有一個珍藏在心中的念頭:
      讓月光照耀著黑夜,
      讓生活給人們帶來幸福,——
      我心中愛情的春天
      永遠不被暴風雨的烏云遮住。
      
      
      1898
      
      
      下面是汪劍釗的翻譯:
      
      
      讓月亮照耀吧
      
      讓月亮照耀吧——夜多么黑暗。
      讓生活給人們帶來幸福吧,——
      我心中愛情的春天
      不能把暴戾的陰雨天取代。
      夜色彌漫在我的頭頂,
      以垂死的眼神去回應
      病態(tài)的心那渾濁的目光,
      一顆浸透了辛辣、甜蜜的毒汁的心。
      徒然地,將激情藏匿起,
      破曉前的冷霧在黑暗里繚繞,
      我在人群中游移,
      把一顆秘藏的心靈空抱。
      讓月亮照耀吧——夜多黑暗。
      讓生活給人們帶來幸福吧,——
      我心中愛情的春天
      不能把暴戾的陰雨天取代。
      
      
      1898.1
      
      
      首先前四行就能看出汪的理解就犯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汪的翻譯像在請求上帝的饒恕,像在乞討著什么,多出來的語氣詞,“不能把……取代”說明了詩人在受苦!哪怕就算汪的理解對了,那這也不會是一首好的漢語詩,而丁人的譯筆從容,靜謐,像一位主教在傳遞著福音一般。“夜色彌漫在我的頭頂/以垂死的眼神去回應”更是不知其所以然。是詩人以垂死的眼神去回應嗎?那這首詩也太陰郁了吧!
      
      “我在人群中游移/把一顆秘藏的心靈空抱?!庇我七@個詞,似乎人成了一個鬼魂;把心靈空抱——這是有多么虛無主義的情愫啊!由此我也想到了一位頗遭非議的大翻譯家,許淵沖老師的翻譯理念:翻譯,就是一場美的競賽。你不一定要完全忠實的反映原作,相反,翻譯的本質就是一種再創(chuàng)作,你必須要為讀者傳遞出一首好詩,甚至一首更美的詩。到現(xiàn)在,我是愈發(fā)贊同這條理念了。
      
      
      
      
      
  •     對同時代的活人是不好評價的,因為活人以后會怎么樣,你不得而知。對不同時代的逝者也是不好評價的,因為你僅僅從后世的資料,文字,圖像,研究或者道聽途說中得知的只言片語,你連他的面都沒罩過,一個動作都不知道,怎么可能概括得了一個鮮活的生命?
      
      可以說,任何評價都有狹隘偏頗之嫌,是自己固有印象的假證。也就是說,任何評價都是主觀的,但這并不代筆凡事,遇人都不能評價,而是首先必須得承認,評價本身就是一家之言,有失公允是常態(tài),只是這不能作為驢頭不對馬嘴的借口,相反,它應是那把促成客觀的鞭子。
      
      《勃洛克抒情詩選》格外不好評價,因為首先它是個選集,其次還是抒情詩的選集,題材信息都有限定,都是狹窄的。要窺也只能窺得他個抒情詩的皮毛。有人將勃洛克比作俄羅斯白銀時代與阿赫瑪托娃相媲美的詩人,還有人把他提到普希金的高度。但個人以為,僅從這本厚厚的抒情選集看,單一的風格縱使有著飽滿的內容,但還是顯得有點單調。
      
      如果以詩人1904年出版的第一部詩集《麗人吟》為分割,此書大部分篇章都出自1904年之前,后期的長詩,組詩全沒選入,這無疑是個遺憾。而大篇幅的抒情吟誦,很多圍繞一個主題,那就是,愛而不得后的幻想。頗有點英雄氣短,溫床有余的味道。此人心系俄羅斯民眾的那一面則涉獵不多,竊以為這是選本最大的不足。而”麗人“在勃洛克的詩歌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她不止是勃洛克的愛戀對象,”虛構的“麗人不僅”整天在我面前出沒,年輕漂亮的女郎,披滿明媚的陽光“(P127),也是情欲的擁抱者,”你疲憊不堪,在不可言說的夢中,/ 喃喃耳語著最后的情話“,“我抓住愉悅的瞬間,望著你的臉龐,模糊地重復著熱烈的話語……/ 明日之前你——是我的,你和我一起待到天明”。(P136)還是“魔法師”,“你在風暴的呼嘯和積雪的呻吟里,/ 像一位女魔法師似地浮現(xiàn),/ 在永恒的光照下,在永恒的鈴聲中,/ 教堂的圓屋頂不能分辨?!保≒98),這些還不夠,麗人被抬高到宗教地位,是如歌德筆下的引領我們飛升到永恒女性,“神圣的人兒,燭火多么溫馨,/ 你的形象多么愜意!/ 我雖然沒有聽見嘆息的話語,/ 可我相信:親愛的——那就是你。”(P208)
      
      總之,麗人代表的就是詩人所有的夢幻,陶醉,愛戀,激情與理想。麗人如普希金長詩《葉甫蓋尼奧涅金》里的達吉雅娜,是理想與浪漫的化身,是彼特拉克筆下的勞拉,成為宇宙的代言人。這樣的高度常常不是一個普通的愛戀所能達到的,而多言一句,當真愛到狂熱時,只能但愿長醉不復醒,否則終有一天,覺得此人不過如此,像馬丁伊登一心追求的女郎羅絲,像出租車司機里拉選票的秘書,失落了才更憂傷。以此,不妨絕對與偏激,所有崇拜都是盲目,只是這種盲目卻是時常必要的。
      
      再比如勃洛克的詩歌中所具有的神秘主義色彩,神秘某種程度上來看,也是未知與盲目。神秘主義,說白了就是,無法解釋,不需要解釋,玄乎一點是“人生的真正意義,不是在我感知的世界里,而是存在與那個目所不及,耳所不聞到的超乎感覺之外的神秘之國中”(梅特林克)。人是無知的,當人面對眾多無知時,求助神秘合情合理,古代的祭祀如此,現(xiàn)代的巫術也如此。只是表現(xiàn)神秘主義就自然要用到現(xiàn)象,于是有人又將其化歸象征主義詩人。只是自然的事物各有表征,在勃洛克的詩歌中,這種神秘與象征比比皆是,后人觀看,可解釋不可解釋的都有,比如,下面的這首《在夢幻的日子里》,因為無法解釋,便有多種解釋:
      
       在夢幻的日子里,街道上
       到處都可以遇見他。
       他漫步,攜帶自己的奇跡,
       跌倒在寒冷的影子中。
      
       走進了自己寂靜的修道室,
       點燃最后一根火柴,
       以歡樂撐起一盞燈火,
       一束高貴的百合花。
      
       人們對他感到驚奇,
       譏笑著議論:他是個怪人。
       他思念著一件皮大衣,
       在黑暗中再度隱沒。
      
       有一次,他被遣送回來,
       他變得非??鞓范腋?。
       而清晨,他被裝進了棺材,
       神父例行公事地默禱。(P209)
      
      
      看完不禁會問,他的奇跡是什么?寒冷的影子又是什么造成的?他去修道院干嘛?他的死是什么造成的?人們的冷嘲熱諷?還是送他皮大衣的人,將他置之不理?這些問題,如若細想,很難理解。我一直記得當初讀過一首美國詩人的詩,作者死活記不起來,說一個人平素很彬彬有禮,在鄉(xiāng)人中間的口碑極好,但有一天卻舉槍自殺。然后就是巨大的留白,你根本無法預知,只有無數(shù)種猜測。
      
      再看一首,可謂色彩的神秘,哲思的玄乎。
      
       黃昏的寒冷十分恐怖,
       黃昏的風兒不安地吹刮著,
       路上響起不安的沙沙聲,
       它們來自并不存在的腳步。
      
       晚霞冰涼的輪廓——
       恰似近日病痛的記憶,
       明確地標識:我們置身
       一個無法切開的圓圈。(P179)
      
      
      這個重復的圓圈到底是什么?后面說,是“我們得重復奴隸的生涯”(P331),是年復一年,“我重復念叨一個遙遠的芳名”(P405),無論是什么,重復總是生活的常態(tài),無論是一個名字(比如戀人),一個動作(比如笑容),一件事(比如記憶),一種狀態(tài)(比如虛無),等等,全都自出生而相伴終生,逃離往往是無法的,在純真年代里,那句著名的富有哲理的話,也許也可以送給這位執(zhí)迷不悟的麗人歌者,“I can't love you unless I give you up",而當勃洛克意識到,盲目將醒時,始終發(fā)出的是如此執(zhí)著的彈唱:
      
       年復一年,時間流逝,
       既盲目有愚蠢的我,
       只有今天在夢里才知曉:
       她從來不曾愛過我。
      
       我只是一個偶然的路人,
       我只是一個路人在旅途上,
       我那幼稚的戀情早已冰冷,
       她對我說道:“請你原諒!”
      
       我的靈魂——舊情不斷。
       我無法忍受和別人相處的惆悵,
       那思緒喲,是一只歌兒,
       今天又在夢中向我彈唱。(P404)
      
  •      在《撒馬爾罕的金桃》中,謝弗提到過一個叫做SAKA的民族。這個民族進貢了什么奇珍異寶我已經不記得,但是當時心中轉過一個念頭,這個民族不知道和俄羅斯人有沒有關系。事實證明還是有的。并且這個民族不僅存在于東歐平原上遙遠的過去,她也曾闖入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羅斯知識分子的大膽的想象中。
      
       20世紀初,勃洛克與別雷同為文學團體“斯基泰人”成員,并編輯同名刊物。作為俄羅斯左翼革命者的陣營之一,該團體認為俄羅斯肩負將東西方文明融合的救世責任。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有不少以斯基泰人為主題的詩歌,包括勃洛克,巴爾孟特,勃留索夫分別創(chuàng)作的《斯基泰人》,索洛維耶夫的《泛蒙古主義》等,其中以勃洛克的《斯基泰人》最為著名。
      
       在詩歌《斯基泰人》中,勃洛克將斯基泰人作為一枚區(qū)分你我的標簽?!拔覀儭笔撬够┤耍澳銈儭笔俏鞣饺?;“我們”來自新的世界,而“你們”屬于舊的過去;“你們”成千上萬,而“我們”是一群一群又一群;“你們”貪婪得望著東方,而“我們”長年不疲于中間的調停;對于“你們”的千百萬年,對于“我們”只是一個鐘點。勃洛克沉浸于這一假想的新的身份,一個遙不可及自由大膽的身份。斯基泰人的自由滲入骨髓:他們把自由當作空氣一樣呼吸,他們害怕、厭惡草原上聚居的村落,一嗅到安居樂業(yè)的氣息就要繞道而行。勃洛克假象了一個崇尚自由的身份給自己。他不是以“斯基泰人的后代”假想自己;他是實實在在的、那時那刻的、正馳騁草原四處游蕩的“斯基泰人本人”。他的假想不是借用歷史,而是直接跳過了歷史。
      
       這種大膽的假想為詩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浪漫的神話,一個關于過去和現(xiàn)在,關于游牧文化和現(xiàn)代文明的神話。披著斯基泰人的身份,勃洛克和其他這些詩人們?yōu)樽约籂I造了一個古俄羅斯游牧民族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他們談論不合時宜的思想——他們在過去談論現(xiàn)在,用“過去”的斯基泰人所賦予的自由。而斯基泰人的世界不單單適合于他們大膽激進的思想,更適合于這種假象的本身:正是斯基泰人的自由給予了詩人們自由想象的自由,給予了詩人如此這般想象的鼓勵。所以,勃洛克假想的自由是雙重的:內容的自由,方式的自由。
      
       可惜這種自由并不完美。輕巧得回到過去并非毫無代價。這些現(xiàn)代的“斯基泰詩人”感到了他們身上這套游牧民族新裝的不合身。過去和現(xiàn)在的神話美麗同時也無力。假想的過去怎樣才能面對活生生的當下?荒蠻的世界怎么能對現(xiàn)代的俄羅斯有說服力?斯基泰人的過去對于俄羅斯人來說是多么模糊的過去,模糊到將其于現(xiàn)在并置都顯得可笑;“我們是斯基泰人”這樣的振臂高呼對于詩中享受西方文明的“你們”顯得荒謬無厘頭。跨上斯基泰人的飛馬逃往到過去的詩人們一定敏感地覺察到了其中的諷刺??墒钦l說諷刺不是他們所想要的呢?要知道諷刺本來就是詩人的特長之一。斯基泰人的過去啊,你只能是假想,甚至的荒謬可笑的假想。假想的自由,你只能是假的自由。這就是勃洛克的諷刺。
      
  •     繆斯穿著春天的衣裳前來叩擊詩人的大門,
      夜晚被幽暗所籠罩,嘟噥著模糊的話語。
      風兒帶來的花朵散發(fā)著馥郁的芬芳,
      彌漫大地之王和天堂使者的懷抱;
      伴隨著霞光最初的綻露和最后的飛逝,
      她把一朵黃色的玫瑰插在黑色的卷發(fā)中:
      讓肉體毀滅吧——靈魂翱翔在荒漠的上空,
      你接受過女神的祝福,將永遠憂傷而年輕。
      
      我不是詩人,我沒有寫出幾首象樣的詩篇,所以我沒有資格享用諸神的盛筵,也沒有機會領受繆斯妙目的垂青。但我的靈魂也許同樣接受過女神的祝福,她使我永遠憂傷,永遠年輕,永遠都期待著那霞光輝映下沾滿玫瑰上的朝露的、初戀的愛情。
      
      http://blog.sina.com.cn/u/53869eca010001yk
  •   竊以為“斯基臺人”的形象還是象徵的成份多於假象,否則恐怕這種過度的幻想性似乎不符合晚期勃洛克的風格和當時的社會背景。
  •   另,此書中似乎沒有收進《斯基臺人》的樣子。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