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98-3 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 作者:嚴耕望 頁數(shù):304 字數(shù):222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這本小冊,只是我就所想得到的若干問題,隨意漫談,說不上史學方法論,充其量只能說是我上人的體驗,個人方法而憶。綜合這九篇文字,扼要言之,不外下列幾點。原則上: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以具體問題為先著,從基本下下功夫;因守一定原則,不依傍,不斥拒,能容眾說(包括各種理論與個別意見),隨宜適應,只求實際合理,不持成規(guī)。
作者簡介
嚴耕望(1916-1996),號歸田,安徽桐城人,著名歷史學家。1940年畢業(yè)于武漢大學歷史系。曾任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及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中國文化研究所、新亞研究所研究員、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中古(秦漢—唐)政治制度及歷史地理,著有《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唐仆尚丞郎表》、《唐史研究從稿》、《唐代交通圖考》等。
書籍目錄
本書說明治史經(jīng)驗談序言一 原則性的基本方法 (一) 要“專精”,也要相當“博通” (二) 斷代研究,不要把時間限制得太短促 (三) 集中心力與時間作“面”的研究,不要作孤立“點”的研究:建立自己研究重心,不要跟內搶進 (四) 要看書,不只要抱個題目去翻材料 (五) 看人人所能看得到的書,主人人所未說過的話 (六) 其他幾點意見二 幾條具體規(guī)律 (一) 盡量少說否定話 (二) 不要忽略反面證據(jù) (三) 引用史料要將上下文看清楚,不要斷章取義 (四) 盡可能引用原始或接近原始史料,少用后期改編過的史料 (五) 后期史料有反比早期史料為正確者,但須得另一更早期史料作證 (六) 轉引史料必須檢查原書 (七) 不要輕易改字三 論題選擇 (一) 具體總是與抽象問題 (二) 問題的實用性 (三) 大問題與小問題 (四) 自己能力與材料情況 (五) 檢查論著目錄四 論著標準五 論文體式 (一) 常行體 (二) 綱目體 (三) 綱目變體 (四) 復合體六 引用材料與注釋方式 (一) 引用材料方式 (二) 注釋方式七 論文撰寫與改訂八 努力途徑與工作要訣 (一) 立志與計劃 (二) 工作要訣九 生活、修養(yǎng)與治學這關系 (一) 健強身體、健康心理 ……治史答問錢穆賓四先生與我附錄 中國史學辦的樸實楷?!吹繃栏麑W長(余英時)
章節(jié)摘錄
書摘 各人研究學術的目標不同,此處只就史學工作者在學術方面的貢獻而言?! 盥?lián)升兄是位學術批評家,好幾年前曾稱述一個史學工作者的成就,說“充實而有光輝”;又曾轉述胡適之先生稱贊同一個人的成績說“精細而能見其大”。我想這兩句話的內涵不完 全相同,但意境實很相近。這兩句評語,某位史學工作者是否當之無愧,姑且不論;但我想借此兩語作為史學論著的標準,卻極為恰當。聯(lián)升兄的話本自《孟子》“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一語,原即寓有“大”義。今就這兩句話分析起來,“見其大”可謂為“光輝”的一面,而“精細”尤為“充實”的最基本條件;所以聯(lián)升兄的話似乎可以涵蓋胡先生的話,故今姑以“充實而有光輝”為主體作一說明?! ∵@句話顯然可分為兩個層次,基本上要工作做得“充實”,但最高標準則要兼具“光輝”。充實比較容易講,最主要的是材料豐富,論斷平允,踏踏實實,不發(fā)空論,這樣的論著,才能算得是內容充實的有價值的論著。如有必要,須曲折辯論,達到論證的目標,但步步謹嚴,如做數(shù)學,無一步虛浮,這就比較更難,也更見作者功力,在充實的論著中又有其較高地位。凡是內容充實的論著,不論其問題大小,主要在一“精”字,雖然是小問題,而做得很精審,仍然是內容充實的論著,有其顛撲不破的價值。不過精審充實仍只是有價值論著的基本條件,不具備此種條件,根本不能躋入著作之林;至于欲其論著達到更高境界,則當在“充實”的基礎上,再進一步,顯示其有“光輝” “光輝”比較難以具體說明,不過我們可以從兩方面去認識:第一要有見解有識力,工作成果要顯出有魄力,能見人所不能見,盲人所不能言,或言人所不敢言;而同時須兼顧最基本 條件——精審充實。這樣的論著自可當“光輝”之譽。而此種光輝境界,不一定在大論題上才能顯現(xiàn);若論題甚小,規(guī)模也很小,但工作精審,在精審之中能透出作者之有超人識力,此亦光輝之一面。胡先生所謂“精細而能見其大”,在這些處尤能認識其意義?;蛘咴趯>某鋵嵐ぷ鬟M行中不能隨時表現(xiàn)這一點,但充實的工作做完之后,也要能站在材料的堅強基礎上,凌空的籠照全局的說幾句話,此亦為顯現(xiàn)光輝面之一法。第二要工作規(guī)?;趾辏M織嚴密,且有創(chuàng)獲。學術工作要規(guī)?;趾?,或組織嚴密,或有創(chuàng)獲,都不難,但要兼而有之,財極不易;當然這里面還要包括一個基本條件——內容充實,這就更不易。兼此四者,自亦可當“光輝”之譽??傊肮廨x”總偏向于恢宏與通識,但與通論不同。寫通論性論文,固當以恢宏通識為最基本條件,若不具備此一基本條件,就將毫無學術價值;但恢宏通識卻不限于通論性文學,一部大規(guī)模的專門性論著,一篇短小精干的專門性論文,皆可透顯作者是否有恢宏的意境,通豁的識力,以臻于“光輝”的境界?! ∫朐趯W術上有相當成就,第一必須有健康的身心——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記得在初中讀書時代,實頗用功,尤不愛運動。長兄德明有一次信上勸我注意身體。他說身體如一只船,學問如同載量,船不堅固,甚至破壞了,如何還能運載!此語給我的印象極為深刻。最近看《明報》一篇短文,把身體比作成功的機器,意義也是一樣。機器性能不良,甚至破爛、如何能利用它制出優(yōu)良的成品來!要想身體健康,自必生活有節(jié)度,飲食、寒暖、運動、休息,皆當注意節(jié)度,此不待言。而心理健康,亦同樣重要,并且大有影響于身體健康。 心理健康是醫(yī)學上的專門問題,不敢深論。不過就我個人的體驗,快樂的人生觀,心情輕松,胸懷坦蕩,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對于身心健康大有好處。最近看報,說醫(yī)學界對于健康提 出了九個標準:第一,心里常覺有幸福感。第二,對工作有熱忱,辦事有效率。第三,笑口常開。第四,有信心。第五,有自我克制的能力。第六,沒有疾病和痛苦。第七,不會杞人憂天。第八,能勇敢地面對現(xiàn)實。第九,不失眠。這一大半與快樂的 生觀有關。我是個絕對的樂觀派,對于自己,對于社會,對于國家民族、人類前途,永遠覺得有辦法,有希望,不悲觀。當然主見得遇事都真能樂觀,但糊涂的樂觀至少自己得到輕松快樂,豈不很好!至于對事對人,我覺得寧滯毋敏,寧可遲鈍一點,不要太敏感,多疑慮;縱然覺察到他人對已有不利跡象,也要有胸襟化解,不要放在心上。有人要說太遲鈍,豈不要吃虧。其實吃點虧也不算什么,何必斤斤計較一日的得失!何況這個社會,還是心術正常的人居多,不過有些人心地狹隘,有些人有自卑感,不能吃虧,務欲逞強而已,真正小人還是比較少數(shù);只要能遇事裝點糊涂,讓人一步,也就相安無事。十幾年前我來香港,有位好朋友告訴我說,來到新地方,環(huán)境比較復雜,“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蔽液芨兄x這位朋友的忠告,但我自譬是個不設訪的城市,不會有人來攻;縱然有人來攻,也不在乎。又有位朋友告訴我,像我也該有人忌妒了;蓋有所聞而言。我雖也有覺察,但只付之一笑,若無所知,絕不計較。這不但是品德修養(yǎng)問題,也關乎心理健康。我自信這些事對于我無大影響,不計較即無縈于懷,不影響自己情緒,不浪費心力時光,這對于身體健康與學術工作都大有關系。我前面說過;有青年大文學家大科學家,但沒有青年大史學家、史學有較大成就,總得在五十以后,至少近五十歲,最好能活七十八十,而且要身心健康。自己不樂觀,心情不輕松,對人對事斤斤計較放不開,身體自然不會很健康。悲觀,放不開,身體不健康的人,自然精神不濟,無法有堅強的毅力達成他的遠大志愿。 第一,近代史學風尚,偏向尖端發(fā)展,一方蘭擴大新領域,一方面追求新境界。這種時尚,重視仄而專的深入研究與提出新問題,發(fā)揮新意見,對于博通周贍但不夠深密的學人就不免 忽視。誠之先生屬于博贍一途,故不免為一般人所低估?! 〉诙穼W研究,特別重視新史料——包括不常被人引用的舊史料。史學工作者向這方面追求,務欲以新材料取勝,看的人也以是否用新材料作為衡量史學著作之一重要尺度。而 誠之先生的重要著作主要取材于正史,運用其他史料處甚少,更少新的史料。這一點也是他的著作被低估的一個原因?! 〉谌?,爭名于朝,爭利于市。誠之先生的時代,第一流大學多在北平,學術中心也在北平。前輩史學家能享大名,聲著海內者,亦莫不設教于北平諸著名大學。誠以聲氣相求,四方具 瞻,而學生素質也較高,畢業(yè)后散布四方,高據(jù)講壇,為之宣揚,此亦諸大師聲名盛播之一因。而誠之先生學術生涯之主要階段,一直留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上海不是學術中心,光華尤 非一般學人所重視。誠之先生是一個埋頭枯守,默默耕耘,不求聞達的學人,我想這也是他的學術成就被忽視之又一原因?! ∫驗橛猩狭袔醉椩?,所以他的聲光遂不如二陳一錢三位先生之盛,但實際上他的成就并不在他們三位之下。前文談到,博通周贍與精深有新解兩途。學術創(chuàng)獲誠然須專精有新解,但博贍仍是為學大道,且極不易,或許更難。只就誠之先生四部斷代史而言,每部書前半綜述這?-時代的政治發(fā)展概況,厲半部就社會、經(jīng)濟、政制、學術、宗教各方面分別論述。前半有如舊體紀事本末,尚較易為功;后半雖類似正史諸志,而實不同。除政制外,多無所憑藉,無所因襲,所列章節(jié)條目雖尚不無漏略,齟大體已很風匝賅備,皆采正史,拆解其材料,依照自己 的組織系統(tǒng)加以凝聚組合,成為一部嶄新的歷史著作,也可說是一種新的撰史體裁。其內容雖不能說周瞻密匝,已達到無懈無憾的境界;但以一人之力能如此面面俱到,而且征引繁富,扎 ,實不茍,章節(jié)編排,篇幅有度,無任性繁簡之病。更無虛浮矜夸之病。此種成就,看似不難,其實極不易。若只限于一個時代,自然尚有很多人能做得到,但他上起先秦。下迄明清,獨力完成四部,宋以下兩部亦已下過不少功夫。此種魄力與堅毅力,實在令人驚服。我想前輩成名史學家中,除了誠之先生,恐怕都難做得到。這不是才學問題,而是才性問題。 問 你很推重馮承鈞先生的翻譯工作,可否稍詳說明你對于翻譯工作的意見? 答 世界上國家民族眾多,語言文化各不相同,欲增進各國人民的互相了解,最好的方法當然是能語文互通,以增進彼此的了解,漸期達到生活文化的溝通融和。然而語言互通,只能期之于少數(shù)人;絕大部分人群不可能都做得到,何況多樣化的語言文字,要每個人都能通解,不但不可能,而且是一種浪費,有害于其他方面的高度發(fā)展。就學術而言,除了自然科學大體上沒有民族國家的傳統(tǒng)特征之外,其他各種學科領域,各國家各民族總不免各有其獨特的傳統(tǒng),也各有其思考述作的方式,而各種傳統(tǒng)也各有所長,可以互相觀摩。就史學范疇而育,研究世界史固不必說,就是研究自己的歷史,如能多懂些外國語文,多看人家的論著,也大有益處,這在前面談治中國史是否要從中文下手時也已談過。不過精通一種外國語文,就以英國語文為例,真正能看英文書刊就很不容易,要花很大功夫。一個人的精力時間都非常有限,要想研究中國史的人都能精通英國語文.雖不是不可能,但他在中國史上所用的功夫勢必相對的大為減少,他的成就也就相對的降低。何況英國語文之外,還有其他各種語文著述,也各有參考價值,若要每個人都精通這些語文,始能了解他們的東西,那就絕對不可能。所以近百年來史學界,除了特號天才陳寅恪先生之外,就數(shù)不出第二個人來!因此我認為研究中國史的人都能精通幾國語文,觀摩各國學人的方法與成績,當然最好不過;但事實上不可能,只能求其次,提倡翻譯工作,希望能出些大翻譯家,來彌補本國學人不可能都精通各國語文的缺憾! 況且從歷史上看起來,翻譯工作對于文化的傳播與吸收都極其重要,最明顯的例子,莫過于中國中古時代印度佛教的東傳。在魏晉南北朝至唐代前期,當時固然有不少信徒,不遠萬里,跋涉山川,到西域、印度去直接學習,回國傳揚;但歷史事實證明,佛教傳揚與吸受的最有效方式是高僧大德大規(guī)模的譯經(jīng)運動,然后中國學人才能慢慢消化融合而光大之為中國式的佛 教,甚至孕育發(fā)展為宋明時代的儒家理學。我們看,在東晉時代中國最有名的兩位高僧道安與慧遠,都極力提倡翻譯工作。湯用彤先生說,道安雖不通梵文,但在長安七年,以主持譯經(jīng)為 中心工作,兵亂都邑,伐鼓近郊,仍工作不輟,而江南譯經(jīng)之盛,惹遠提倡之力居多;唐初玄奘更是以精通梵文佛法而大規(guī)模從事譯經(jīng)工作。唯有經(jīng)過這些大師的提倡與主持,把印度佛教重要經(jīng)論都翻譯過來,使不能通解梵文的人都能接觸到佛學的理論糟義,然后才能使佛學在中國生根,對于中國文化發(fā)生極大影響。 近代中國也出現(xiàn)了少數(shù)大翻譯家,如嚴復之于社會科學,林紓之于西洋小說,都盡了不少的介紹作用。但自我記事以來,翻譯工作似乎不大為人所重視,好多精通外國語文的學人都喜歡自己著書,而不想譯書,甚至鄙視翻譯為程度較低者的工作。其實這是極大錯誤。我覺得一個人的工作,主要的是向社會人群提出貢獻,對于他人有些用處,不論著作或翻譯都是二樣。外文好的學人,與其提出一部不成熟,不頂好的著作,絕不如翻譯一部西方名著之有貢獻。信不但如此,翻譯工作有時可能比著作更有影響力。例如以玄奘的學問當然能著作論疏,但若只撰論疏,而不大規(guī)模地翻譯,他對當時對后代的影響可能不會有那樣大,自己在佛教史上的地位也沒有那樣高。再如嚴復的翻譯工作,對于清末民初的學術界發(fā)生極大影響影響想若果他只自己著述,不翻譯西方名著,他的影響力也不會有那樣大。就是林紓,雖然因為他不懂西文,不免傳譯失真,也不免選擇失當,但他的譯品在近代文學史上仍居有相當?shù)匚?,或許超過他的散文作品。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