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5-7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美)埃德加?愛倫?坡 頁數:428 譯者:張沖,張瓊
Tag標簽:無
前言
從十九世紀至今,對于愛倫·坡(1809—1849)的閱讀和研究就像坡本人一樣,與潮流保持著一定的、若即若離的距離。他作品中的唯美主義和神秘主義特色,以及縝密的邏輯推理,應和著他在《寫作的哲學》與《詩歌原理》中的文學理念。今天,當我們再次面對他的作品,當我們審視著作品中作為客體與工具的“美”時,或許,作家精神王國里的祭品,即坡著力要展現(xiàn)的“美”之效果,在這似乎是愈發(fā)喧鬧、騷動、譫妄的世俗世界中,倒是透出了一些作家曾預見的悲哀。 愛倫·坡年代的生存環(huán)境中,人們講求實用,崇尚克儉和自律。可是坡卻敏感、富有幻想、渴望心靈的慰藉,加之他身世坎坷,從一定程度上看,寫作多少是他情感的一種恣意發(fā)泄、自由馳騁的媒介。當然,在愛倫·坡的精神國度中,他的藝術唯美主張幾乎貫穿于他所有的作品中,包括詩歌、短篇小說和論文。并且,美之超凡絕塵成了他追求的境界,而且他更不惜一切寫作手法來烘托美的效果,無論是恐怖、驚險、悲傷,還是情感之強烈。他的藝術美,也激發(fā)過后來的很多文學、電影、劇作、音樂創(chuàng)作者。不過,在美之追索的背后,或許讀者還應該看到,雖則作家似乎竭力推崇美,但是,美卻在他的作品中時刻淪為客體和工具,成為了動態(tài)主體的犧牲品。甚至在坡舉世聞名、數量不多的推理小說,如《摩格街兇殺案》、《瑪麗·羅杰疑案》、《金甲蟲》等作品中,智力超常、觀察細微、料事如神的推理主體一直操控著小說的一切藝術效果和氛圍,而“美”則在藝術的托辭中退位到了工具的悲哀地步。 愛倫·坡的作品涵蓋了人的各種情感——愉悅、感傷、憤怒、絕望,還有恐懼,而且,他通過“美”為人們多層次地揭示了情感。當然,要領會坡在文字間營造的美,今天的讀者或許要逾越更多的障礙,無論是詞匯、典故,還是他深邃、縝密的邏輯。在坡的筆下,美的含義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擴展,從死亡欲望中滲透出來的恐怖和絕望之美、暴力被賦予的藝術張力、人物在青山綠水前的哀嘆、神性的自我擴散,到現(xiàn)實世界幻影般的意象等,讀者面對的是歷經百年依然美得驚心動魄的文字,無怪乎坡曾在《我發(fā)現(xiàn)了》中的“我可以花一個世紀來等待讀者……”的感喟是那樣令今人折服。 坡一生寫了70篇小說,目前,學界把他小說大致分為四類,即死亡恐怖小說、推理偵探小說、科學幻想小說和幽默諷刺小說。在本選集中,坡的死亡恐怖小說,如《厄舍屋的倒塌》、《紅死病假面》、《陷坑與鐘擺》、《泄密之心》、《麗吉婭》和《黑貓》等,大多在頹廢、怪誕,和陰郁中透出一種幻覺般深邃的美;而他的推理偵探小說,如《摩格街謀殺案》、《瑪麗·羅杰疑案》、《金甲蟲》等,則從另一個層面展示了人類思維的魅力,以及步步深入的推理之美?!堆坨R》則屬于幽默諷刺小說,講述主人公對女性美之熱情癲狂的追求,其最終的荒誕結局卻揭示了美之表象下的苦澀。 或許,美在坡的作品中是作家視線下的客體,以及他要達到精神彼岸的工具。他不惜一切地營造美,也不無遺憾地摧毀它。例如,在《麗吉婭》中,讀者面對著麗吉婭絕倫的美貌,嘆服于她的智力超群,但是,這樣的美卻籠罩在恐懼的迷霧中,并且必然走向死亡和毀滅。然而,作家的主體意志卻在小說卷首所引用的約瑟夫·格蘭維爾的那句“意志就在其中,意志永不消亡”中得到了彰顯。愛倫·坡和同時代美國浪漫主義作家不同,他筆下的美并不來自他對大自然山水花鳥或遼闊邊疆的觀察、沉思和遐想,而是更加抽象和難以捕捉,更多屬于非世俗世界、意志,以及心靈內界,美是遙遠、恐懼、陌生、神秘的,他更注意的是美作為客體所產生的效果,追求的也是通過美之效果,靈魂得以升華的過程。這種途徑,或者,更確切的說,是這種工具性,往往體現(xiàn)在坡刻意通過疾病、死亡、瘋癲、變態(tài)等引發(fā)一種死之哀傷,使美與善、道德、光明等對立起來。因此,坡的短篇小說往往也是作者期望喚起讀者心中的美之感傷或其他特定效果的客體和工具。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觀同其詩歌理論一樣,“并不注重‘主題’、‘思想性’一類因素,他把小說也看作是一件純粹的藝術作品,……因而,效果就是一切,至于情節(jié)是否真實,人物言行舉止是否合理,作品是否有道德或思想教育意義等,都不是坡要關心的事情。為實現(xiàn)他要實現(xiàn)的效果,情節(jié)可以編造,人物可以想象,結構可以設計?!雹僬\然,在愛倫·坡投射于美之客體和工具之上的,恰恰是他隱藏在作品深處的孤獨、對自我的逃避、對人類思維的探索,以及對理想的渴望。 愛倫·坡在藝術主張上,竭力推崇美的基調和本質,試圖以美來平息人對死亡的恐懼,并盡力渲染超脫凡俗的氣氛來達到自己的主體目的。例如,在《貝蕾妮絲》中,坡如此來形容貝蕾妮絲:“啊,此刻她的形象生動地浮現(xiàn)在我面前,仿佛在她往昔的輕快和歡樂中!哦,絢麗而奇異的佳人!哦,安恒叢林中的精靈!哦!出水芙蓉!隨之——隨之一切即是神秘與驚駭,然后是一段不應該被敘述的故事。疾病——一種致命的疾病像西蒙風一般地降禍于她;甚至,當我凝視她時,病變的幽靈從她身上拂過,彌漫著她的精神、習性和脾氣,甚至極其細微和可怕地侵擾著她身體的本質!”從貝蕾妮絲在作家主體視點下的變化來看,作為美的客體,她被動地依附于自己所屬的客體地位,十分單純地體現(xiàn)一種被看、被解構的主客關系。美人在坡的小說中,只是和有限的小天地和必然的優(yōu)雅容貌聯(lián)系在一起,她是作品中的裝飾,她失去了做任何事的權利。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主體的作家在作品中,或在第一人稱的角色中,從來不將自己客觀的容貌作為自我的反映,但是,他所營造的美,卻時時處于被動和被塑造的客體位置。再例如,在《眼鏡》中,女性美依然處于一種被動的悲哀中,在表述男主人公被美色傾倒時,坡這樣描寫:“女性那可愛輪廓的魔力——那優(yōu)雅的神秘——它永遠是我無法抵抗的力量;更何況她的優(yōu)美是有個性的,具像的,是我狂野而熱烈的視野中完美的典型?!边@里,尤其在“是我狂野而熱烈的視野中完美的典型”一句中,作家明白無誤地表露了美之客體的地位。美人的身形、風韻、線條、裝扮、發(fā)型,甚至是身體局部的細節(jié)等,都在作家的筆下成為了被觀賞的物品。 當然,筆者并沒有要從女性主義角度來分析女性美。因為,坡的筆下,女性美的客體性得到了延伸,反應于他的創(chuàng)作思想中,更隱喻性地見之于眾多的美之客體中。因此,無論是人、是物,還是景色氛圍,都在作家的創(chuàng)作中失去了主動性,也割裂了自身與超越性的聯(lián)系。在坡的筆下,美可以平衡恐懼(甚至加劇恐懼),可以改變創(chuàng)作主體的思緒,但是,在大多數情形下,美一直處于非獨立性的位置,因為它一旦接受了自己的客體命運,就樂意被渲染和裝飾。 對于作家,女人是美,環(huán)境是美,詞匯是美,甚至難解的邏輯之迷亦成了藝術美的展品,而這一切是為了體現(xiàn)作家的創(chuàng)作理念,以及主體的偏好。并且,作品中的“美”會產生作家所刻意追求的超凡脫俗和離奇的效果。這樣,美之淪為客體的悲哀就在作品中顯現(xiàn)出來,因為,它們往往是表象,卻沒有主體的內在世界。即使有的美似乎在作品中戰(zhàn)勝了其客體本性,如《眼鏡》中的勒朗夫人,但是,她依然在完成作家的諷刺作用之后,繼續(xù)被操縱成促使第一人稱男性的焦慮、尷尬、虛榮得到安撫的被動客體。雖然她最后以曾曾外祖母的身份謝幕,但是作為具有隱喻性質的客體,她的身體同流逝的時光不斷斗爭著,卻怎么也無法改變魅力隨歲月退化、逝去的悲哀。美的被關注和受到保養(yǎng)必然將使美屈服于貶值,引起人們對生命本身的恐懼。其實,這種消極的維護美的固執(zhí)態(tài)度,不僅是《眼鏡》中的勒朗夫人所具有的,而且也是作家不自覺地要在作品中體現(xiàn)的。在愛倫·坡的許多作品中,固執(zhí)地維護美有時偏偏使美成為了生存的對立,故事也常常在美之毀滅中結束。作家筆下的美,猶如瞬息之間的光芒,有片刻的燦爛,可是它在實質上卻是一種客體性的工具,是完成效果的一種投資。因此,坡在數篇小說中都著力刻畫或渲染美的犧牲,失去美的災難。例如,在《厄舍屋的倒塌》、《麗吉婭》、《莫蕾拉》等作品中,作家常常利用第一人稱的敘述視點,來扮演美之毀滅的見證人。他的態(tài)度是矛盾的。在敘述語調中,敘述者絕望而又耽情于對美的事物靜止永恒的否定中,用游移的目光對美及自己營造的氛圍加以審視。雖然,作品中經常出現(xiàn)敘述者因為逝者如斯而發(fā)出的痛苦感喟,但是,主體視點的距離是非投入性的,他強調的是文學之筆可以征服的藝術美,提供的是從美之效果中偏離出來的理智,雖然理智常常包裹在情感的外衣之下。作者在這些精心的文字營生中,或許更想得到的是人們對藝術美的贊賞、共鳴和強烈的感受。 因此,坡的創(chuàng)作愉悅或許更多是在對這些美的操縱上,在他的把握中,生命仿若感傷的樂音一般美麗、神秘、恐怖,甚至絕望。在這些美的客體上,作家獲得的是作為創(chuàng)造者、意義賦予者的快樂。通過主體意識,效果和氛圍才聚集在一起,故事才得以發(fā)生。所以,坡的文字極盡華麗堂皇的效果,如《紅死病假面》中對于舞會場面的表述,《厄舍屋的倒塌》中對厄舍屋的周圍及外觀的描寫,都體現(xiàn)了作家在語言瑰麗、純熟上的功底。但是,這樣的效果反復出現(xiàn)后,文字也漸漸成了一種沉重的負擔,美也就成了沒有動態(tài)效果、無法超越的工具因素。在坡的諸多作品中,各種美的形式以其相似的特點出現(xiàn),無論是人物、景致、氛圍、裝飾等,它們產生的效果并不建立在個性的基礎上,而是使作者和讀者產生一種相似的體驗。 從這一點看,在愛倫·坡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作者還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學世界中的最高權威,他制造奇跡,是美的主人、觀察美的眼睛、追逐獵物的獵人,同時也是快樂和冒險的主體。作者擔任著超越的化身,仍然是回答一切疑問的人。例如,在《貝蕾妮絲》中,雖則貝蕾妮絲的外表被作者表述得美麗絕倫,但是即使在她青春年少的明媚歲月中,作者依然可以恣意地說:“我非常確信自己從沒愛過她?!币驗椋鳛橹黧w,敘述者要強調的是他的怪異情感,是美在他思想心靈中的投射,因此,作家如此來表達貝蕾妮絲在敘述者心中的位置:“在清晨的黯淡中——在正午時分森林的斑駁樹影中——在夜晚書房的寂靜中——她從我眼前迅速掠過,我看到她了——不是活生生的貝蕾妮絲,而是夢幻中的貝蕾妮絲;她不是人世、凡塵的生靈,而是那生靈的抽象概念;不是令人愛慕的生命,而是被分析的個體;不是愛的對象,而是最深奧卻又散漫思緒之主題。”這里,美之客體和工具的被動性可見一斑。 那么,當文學效果通過美的客體傳達出來時,作為主體的作家,他的對于藝術美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呢?在《摩格街謀殺案》的一開始,坡就用這樣一段話含蓄地揭示了文學創(chuàng)作主體與美之客體的關系: 被論述為具有分析性的心理特征,其自身很難被分析。我們只感受到心理特征帶來的效果。除此,我們還知道,在過度擁有這些心理特征的情況下,它們對其主體而言,總是一種最為活躍的快樂源泉。正如一個健壯的男人為他的體能感到自豪,很樂于做那些肌肉運動,善分析者也為這樣的心理活動而驕傲。他甚至能從最瑣碎的活動中獲取快樂,如果這些活動能使他的才華得以體現(xiàn)。他喜歡神秘的謎、費解的難題、象形文字;在他對此的一一破解中,展示出在常人看來具有超自然性的某種智慧。在這段話中,愛倫·坡其實剖析了自己樂于創(chuàng)作推理小說的內在心緒。如果說思維的縝密和推理的魅力在作家筆下也是延伸了的美之客體,那么,主體視其為“最為活躍的快樂源泉”的態(tài)度就很明顯了。 如此看來,愛倫·坡筆下的美更多的是迎合了他的審美情趣,在它們作為修飾和渲染的工具作用下,它們一面受到強調,一面卻隱入了被動的狀態(tài)中。為了表現(xiàn)出瑰麗而不羈的藝術效果,有時美甚至就像女人的晚禮服,價格昂貴,質地奢華,還竭盡所能地使人感到行動受到阻礙,并在阻礙中盡顯芳華,延宕效果。這時,坡是這個美的聚會中的中心,陷入了心醉神迷的審美狂喜。頗有意味的是,愛倫·坡也通過對美的操縱和表述,表明了自己對于世界和社會的態(tài)度。如若美的表現(xiàn)服從了既定秩序,那么,文字中就會表現(xiàn)出一種謹慎、優(yōu)美的態(tài)度。但是,坡更多情況下是蔑視慣例的,因此他視角下的美就會通過奇異、甚至是怪異來使自己主體的孤立昭然若揭。值得注意的是,在諸如《黑貓》、《陷坑與鐘擺》等的小說中,作者在表述上刻意營造焦慮和恐怖,以顯示在氛圍烘托上的與眾不同和個性。有時,連篇累牘的效果渲染恰恰是作者憑借藝術想象,在強調內在自我對外部世界的投射,表明了是客體使主體在感官體驗上達到一定的藝術效果,使主體得以超乎現(xiàn)實中的自我。 因此,我們不難理解,在《眼鏡》中,即使敘述者在面對勒朗夫人的魅力時,曾這樣表達自己的感情:“這異常的舉動把我拋進了一種完全是高燒般的興奮中了——進入了一種徹底的愛的狂喜里——與其說它令我不知所措,不如說它使我勇敢起來。在我忠誠而瘋狂的激情下,我忘記了一切,除了眼前我癡望著的高貴而迷人的景象和它真實的存在”,但是,在他發(fā)出求婚信時,他依然不忘“在這封最激情洋溢的信的末尾,(我)坦誠地說到了(我)財產方面的情況——說到了(我的)富有——并直截了當地向她求婚?!绷硗?,勒朗夫人的真實身份是敘述者的曾曾外祖母,因此,這一切的美,都是因為敘述者視力的缺陷而被他自己精神的投射所外化的。由此看來,這里的“美”,只是作家在主體視角下揭示主體內心動態(tài)的工具。不僅如此,主體的財富和社會地位還要凌駕于“美”之上。這里,作為客體,其魅力、衣著、知識、語言都是為了使主體全神貫注、忘乎所以,從而有助于主體闡發(fā)其精神世界的變化。 因此,或許我們面對愛倫·坡文學世界中的美時,領會到的恰是他精神和思想的細微變化。雖然,作家筆下的美呈現(xiàn)出多種形式,并且也有某種程度的延伸和擴展,但是客體的地位對它們仍然是一個逾越不了的障礙。例如,在《厄舍屋的倒塌》中,馬德琳小姐在顫抖和呻吟中沉重地跌倒在她哥哥的身上,并使俊美憂傷的哥哥也成為一具死尸,二者在作者恐怖絕美的筆觸下都成為恐懼的犧牲品,同時也成為了作者精神王國的祭品。這正如愛倫·坡所認為的,他要追求的“一種效果”達到了,即通過藝術創(chuàng)造使作為主體的作家和讀者得到某種刺激。在作家1864年發(fā)表的《創(chuàng)作哲學》中,他認為美是詩的唯一正統(tǒng)的領域,是使靈魂升華的效果。因此,無論是哀傷、憂郁、死亡,美無疑成為了他精神王國的祭品,在效果達到的時刻,其自身則隱退到次要的位置。 雖然從主體的角度分析,作家并沒有類似的毀尸滅跡(《黑貓》、《泄密之心》)、受到猿的威脅(《摩格街謀殺案》)、遭遇宗教裁判所蹂躪(《陷坑與鐘擺》)、尋覓寶藏(《金甲蟲》)等的經歷,但是這些作品卻從不同的程度上展現(xiàn)了坡在“美”之效果烘托下的精神世界。坡的小說基本采用第一人稱敘述,而且這些作品大多間接地與他的真實生活發(fā)生聯(lián)系。例如,他的感情經歷常常表現(xiàn)在那著名的三篇關于美人香消玉隕的小說中(《麗吉婭》、《貝蕾妮斯》、《莫蕾拉》),而其他作品中也體現(xiàn)出他自身的邏輯和推理方式。重要的是,這些從表象上看不是作者所經歷的故事,在美的效果下,卻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他自身的生活態(tài)度。例如,作品中對命運的怨恨和消沉態(tài)度,或許來自坡自己和養(yǎng)父之間的紛爭。當作家在藝術美的沉醉中,以這些美的工具來詮釋自己的憤怒、孤獨、恐懼等情感時,美的客體成為了他要祭奠自身精神失落的供品。在美那攝人心魄、瑰麗、傳奇的背后,坡窮其一生卻無法在現(xiàn)實世界中支撐這個美的精神王國。因此,他只能將自身放置于效果環(huán)境中,先塑造超凡脫俗的美的境界(包括恐懼和凄美的氛圍),然后打破這個人為鑄造的外殼,力圖把人的精神從世俗觀念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以便從美的途徑,步入深邃的精神和靈魂的內部,揭示出隱秘的內心王國,從而暴露人最原始的本能、需求和恐懼,甚至是通過美的效果,來曝光人所不敢面對的丑惡(如《紅死病假面》、《厄舍屋的倒塌》等)。因此,對于坡,美是附屬于想象世界的,是精神王國外化于現(xiàn)實世界的產物,同時要通過毀滅和犧牲成為精神的祭品。所以,在坡的小說中(包括他的詩歌及創(chuàng)作理論),他所主張的一個美麗女人的死亡無疑是世界上最具有詩意的主題,從更深的層面來看,其實倒更適合這樣來表述,即一個美麗女人的死亡是對主體精神世界失落的詩意祭奠。 愛倫·坡的精神世界需要美的祭奠和藝術效果來補充其自身的失落,這一點,正如羅素在他的《西方哲學史》的“浪漫主義運動”(第三卷,第十八章)中所述,“浪漫主義觀點所以打動人心的理由,隱伏在人性和人類環(huán)境的極深處。出于自利,人類變成了群居性的,但是在本能上一直依然非常孤獨;因此,需要有宗教和道德來補充自利的力量。但是為將來的利益而割棄現(xiàn)在的滿足,這個習慣讓人煩膩,所以熾情一激發(fā)起來,社會行為上的種種謹慎約束便難于忍受了?!睆倪@一點看,坡在對美的詮釋上或許正是其孤獨本能在對社會束縛進行反抗,他對美那種特立獨行與桀驁不馴的闡釋,或許更多是為了那個要掙脫社會桎梏的自我。但是,由于愛倫·坡筆下的美從本質上講大體是屬于客體和工具
內容概要
“美國出了兩個偉大的作家--埃德加·艾倫·坡和馬克·吐溫。”肖伯納曾下此斷語??梢姲瑐悺て略诿绹灾琳麄€世界文學中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本選集選譯了艾倫·坡五類題材的小說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以及他唯--部可以算作長篇(未完)有時也被算作中篇的小說,以期為無法讀完他全部作品的讀者提供一個相對精當的選本。其中,《摩格街謀殺案》、《瑪麗·羅杰疑案》、《被竊的信》、《金甲蟲》被認為是坡的推理小說典范,其影響仍柯見于當今各國的推理小說中;《貝蕾妮絲》、《麗吉婭》、《莫蕾拉》則獨具艾倫·坡特色。以描述“死之美”與“美之死”而令讀者印象深刻;《厄舍屋的倒塌》、《紅死病假面》、《過早埋葬》、《陷坑與鐘擺》、《巴爾德馬先生病案的真相》表現(xiàn)了艾倫·坡作品的另一個常見題材;極度的身體和心智變態(tài)、腐朽和死亡,以及作家對恐怖效果的刻意追求;《泄密之心》、《乖戾之魔》、《黑貓》在一定程度上繼續(xù)了前一組小說的題材,但更將筆觸探及人的內心深處,涉及到心理的和無意識、下意識的層面,雖然作中的主人公大多帶有瘋人狂漢的特征;《就是你》、《眼鏡》和《塔爾博士和費舍教授的療法》是艾倫·坡筆下為數不多的幾篇喜劇故事,情節(jié)不失曲折有趣,還暗含嘲諷和諷刺,明眼人當不難看出。最后的《南塔克特的亞瑟·戈登·皮姆的敘述》是一部未寫完的長篇,以主人公的航海經歷為線索,種種曲折倒也集了坡的短篇題材之大成,如果把它放到同時代麥爾維爾等人的類似作品一起去讀,或許更會有收獲。
作者簡介
愛倫·坡(1809——1849)美國作家、文藝評論家。出身演員家庭。提倡“為藝術而藝術”,宣揚唯美主義、神秘主義。受西歐尤其法國資產階級文學頹廢派影響最大。小說有《怪誕故事集》、《黑貓》、《莫格街謀殺案》等。論文有《寫作的哲學》、《詩歌原理》。1841年發(fā)表的《莫格街謀殺案》是公認為最早的偵探小說。內容寫密室兇殺,兇手居然是猩猩。1842年發(fā)表的《瑪麗·羅杰神秘案件》,純粹用推理形式破案。其他如《金甲蟲》、《你就是殺人兇手》、《被盜竊的信》等五部小說成功創(chuàng)造了五種推理小說模式,(密室殺人、安樂椅上的純推理偵探、破解密碼詭計、偵探即是兇手及心理破案、人的盲點)塑造了業(yè)余偵探奧古斯特·杜平這一藝術典型。愛倫·坡被譽為“偵探小說的鼻祖”。其小說風格怪異離奇,充滿恐怖氣氛。
書籍目錄
美之客體與工具德悲哀(代前言)/001摩格街謀殺案/001瑪麗·羅杰疑案/033被竊的信/077金甲蟲/095貝蕾妮絲/129麗吉婭/137莫蕾拉/152厄舍屋的倒塌/158紅死病假面/176過早埋葬/182陷坑與鐘擺/195巴爾德馬先生病案的真相/209泄密之心/218乖戾之魔/224黑貓/230“就是你”/239眼鏡/251塔爾博士和費舍教授的療法/274南塔克特的亞瑟·戈登·皮姆的敘述/291譯后記/427
章節(jié)摘錄
書摘我對朋友莫蕾拉懷有一種深沉而又最特殊的好感。許多年前,我偶然進入她的生活,初邂逅時,我的靈魂就燃起了以往從未知曉的火焰;但是這火焰并非源自愛欲,那苦澀而折磨我精神的是一種日趨確定的感覺,即我無法說清楚那些非凡的意義或是辨明它們模糊的強度。但是我們相遇了,命運用婚姻將我們締結,我卻從沒提及激情,也未思索過愛情。然而,她立刻遠離社交,一身專注于我,這使我感到十分快樂,令人驚訝的幸福,使人魂牽夢縈的喜悅。 莫蕾拉學識淵博。正如我所期望的,她的才華不同凡響——她的智慧寬廣無垠。我感覺到這一點,于是在很多事情上,就成了她的學徒。然而我很快就發(fā)現(xiàn),也許由于她在普雷斯堡大學受過教育,她在我眼前擺放了一些神秘主義作品,這些作品常被人看成早期日耳曼文學的糟粕。不知為何,這些作品卻是她喜愛并時常研究的——漸漸地,我也喜歡上了它們,這應該歸功于習慣和榜樣那單純而有效的影響。 如果我沒說錯的話,所有這一切都與我的理智無關。我對她的深信無疑、或者說是忘記了自我,并不是這一觀念所致,也不是受了我閱讀中所發(fā)現(xiàn)的神秘氣息的影響,除非我自己的行為或思想大錯特錯了。出于這樣的信念,我完全聽信于妻子,受她指引,并堅定不移地進入了她深奧復雜的研究中。然后——然后,當我凝神于這些禁書,感到內心激起了一種被禁的熱情時——莫蕾拉會將她冰涼的手放在我的手上,從死亡的哲學灰燼里汲取一些卑微、獨特的詞語,那些詞的古怪含義在我的記憶中燃燒著。此后,我持續(xù)地纏綿在她身旁,凝神于她樂音般的聲音,直到最終那旋律沾染了恐懼,并在我的心靈投下了陰影,于是我面色蒼白,因為這些過于超凡脫俗的音調而感到內心在顫抖。就這樣,快樂突然隱入了驚恐,最美麗變成了最可怕,猶如錫龍山谷變成了地獄。 沒有必要提及我說到過的著作中那些論文的具體特征,在很長時間里,它們幾乎構成了我和莫蕾拉交談中的唯一話題。對于那些或許應被稱為神學道德方面學識淵博的人,它們很容易被掌握,而對那些學識淺薄的人,它們無論如何都很難被理解。費希特的泛神論,畢達哥拉斯修正的靈魂輪回說,尤其是謝林的所主張的認同學說,通常都被想象豐富的莫蕾拉作為最有魅力的討論要點。那種被稱為個性的同一,我——洛克先生——認為,存在于心智健全的理性個體中。由于通過個體我們理解有理性的聰明的實體,而且由于思想總是伴隨著意識,我們因此成了我們所稱之為自我的東西,并由此使我們與其他在思想的人區(qū)分開來,并給予我們個性同一。但是個體存在之原理——這種認為同一至死都不會或永遠不失去的想法,對我來說,無論何時都能引起我的強烈興趣;而這更多的并不是出于復雜而令人興奮的思考結果,而是因為莫蕾拉提到它們時那種明顯而激動的態(tài)度。 但是,事實上,我妻子舉止的神秘發(fā)展到了如符咒般壓抑我的地步。我無法再忍受她用蒼白的手指觸摸我,包括她樂音般低沉的語言,以及那憂傷的眼神。她明白所有這一切,但是沒有責備我;她似乎了解我的軟弱或愚蠢,而且,還微笑地稱之為命運。她也仿佛知道我逐漸疏遠她的原由,而我對此卻一無所知??墒撬龥]有作任何暗示,也沒有指出其本質。然而,柔弱如斯,她一天天地憔悴下去。有時她臉頰出現(xiàn)了一些久久不散的深紅斑點,蒼白的前額上青筋暴突。有那么一瞬間,我的心融化在憐憫中,可馬上我就遇上了她那意味深長的眼神,然后我的內心一陣厭惡,感到頭暈目眩,就像一個人向下注視著那可怕而無底的深淵。 那么難道就可以說,我是在熱切而強烈的渴望中盼著莫蕾拉死去嗎?是這樣的。但是我那脆弱的靈魂一直依附在她的肉體上,經過了無數天,無數周和令人厭煩的好幾個月,直到我那受折磨的神經控制了我的思想。于是,我在拖延中變得憤怒起來,魔鬼侵入了我的心靈,我詛咒著每一天,每一個小時以及那些痛苦的時刻,在她溫柔的生命衰竭時,它們被越拉越長,就像夜暮來臨時的陰影。 可是,在一個秋日的夜晚,當風兒在空中停滯時,莫蕾拉把我喚到了她的床邊。大地上彌漫著陰暗的霧氣,水面上有一道溫暖的亮光,在十月森林那豐美的樹葉之中,肯定墜落了一道蒼穹上的彩虹。 “這是命中注定的一天,”當我靠近她時,她說著,“這是命中注定的一天,不是生就是死。對大地和生命之子而言,這是美好的一天——啊,對天堂和死亡的女兒,這一天更為美好!” 我吻了吻她的前額,然后她繼續(xù)說: “我快死了,但是我將活著?!? “莫蕾拉!” “只要你能愛我,就不會有這樣一天——但是你憎惡活著的她,卻要愛慕死去的她。” “莫蕾拉!” “我再說一遍,我快死了。但是我身體里有愛的信物——啊,多么少!——這就是你對我,莫蕾拉的感情!當我的靈魂離去時,孩子會活下來——你和我,莫蕾拉的孩子。但是你的日子會充滿痛苦——那痛苦是最持久的感受,就像柏樹是最不朽的樹木。由于你快樂的時光不復,生命中不再有喜悅,不像帕斯圖姆的玫瑰能一年盛開兩次。于是,你不再計算時日,但是,你對香桃木和葡萄藤一無所知,你將在大地上覆蓋你的裹尸布,就像麥加的穆斯林。 “莫蕾拉!”我叫喊著,“莫蕾拉!你怎么知道這些的?”但是她將臉在枕上轉過去,四肢出現(xiàn)一陣輕微的顫抖,她就這樣死去了,我從此再也聽不到她的聲音。 然而,正如她所預言的,她的孩子,即她在臨終時誕下的孩子,在母親氣絕時開始了呼吸。她的女兒活了下來。而且,女孩的身材和智力發(fā)展得很奇怪,與她逝世的母親完全相像。我愛她,那愛比我的對世間其他人的所能懷有的情感更加熾烈。 但是,這純凈的愛的天空變得黯淡,陰郁、恐怖、憂傷像烏云一樣密布藍天。我曾說這孩子的身材和智力發(fā)展得很奇怪。事實上,奇怪的是她的體形迅速發(fā)育,哦,但是很嚇人!嚇人的是她騷動的思想,它們總在我觀察著她的心智發(fā)展時向我蜂擁而來。當我每天在這孩子的想法中發(fā)現(xiàn)那個成年女人的力量和才能,當經驗教訓從那孩子嘴里說出來,當我不時發(fā)現(xiàn)智慧或成熟的激情在那雙圓溜溜、沉思的眼睛中閃動時,也就是說,當所有這一切在我驚駭的感覺前變得明顯,難道還會有別人嗎?當我再也無法把它隱藏在內心,也無法將接受它時顫抖的感覺拋卻時,是不是該懷疑那可怕而令人激動的本性已悄悄混進了我的靈魂,或者我的思想在驚恐中退回到了那些瘋狂的故事和被埋葬的莫蕾拉的那些駭人理論呢?我細究這茫莽世界,從中抓住了一個我不得不愛其一生的生命,在與世隔絕的家中,我懷著極度難耐的焦慮,注意著心愛之人的點點滴滴。 時光流轉,我日復一日地凝望著她那圣潔、柔和而又動人的臉龐,樂此不疲地描述著她日趨成熟的體形。我每天都在這孩子身上發(fā)現(xiàn)與她那憂傷而辭世的母親新的相似之處。時間推移,這相似之處更甚、更全面、確定、令人困惑,也更讓人感到可怕。我能忍受她的笑容與母親相像,也忍受了那雙與莫蕾拉酷似的眼睛,但是對于彼此完全的同一,我渾身震顫;然而,那目光也帶著莫蕾拉強烈而困惑的含義射入我靈魂深處。而且,在那高高的前額輪廓線上,在綢緞般的頭發(fā)卷里,以及深埋其中的蒼白手指,憂傷的樂音似的語調,尤其是——哦,尤其是在那可愛而生動的雙唇吐出的死者的詞語和表達中,我發(fā)現(xiàn)了思想和恐懼生長的養(yǎng)分,以及那不死的蠕蟲的營養(yǎng)源。 就這樣,她的生命度過了十年光陰,可我的女兒在世上還沒有名字?!拔业暮⒆樱焙汀拔业膼?,”都是父親疼愛她時脫口而出的稱呼,而遁世隱居的日子使她斷了與其他人的一切交往。莫蕾拉的名字隨著她的死亡而消褪,我從沒向女兒提起母親,也不可能說到她。事實上,在她活著的那段短暫時光中,除了那些她私人生活的狹窄領域可能提供的東西外,女兒沒有從外面世界得到過任何印象。可是最后,我想到了洗禮儀式,在緊張激動的狀態(tài)下,我命運中的恐懼會得到暫時的釋放。在洗禮盤前,我猶豫地要給她個名字,于是許多聰明而美麗,古老或現(xiàn)代,故土或異鄉(xiāng)的名字都涌上了我的唇邊,許多許多的好名字,都是為溫柔、快樂、善良之人的。是什么驚擾了我對埋葬的亡妻的回憶?是什么魔鬼催促著我發(fā)出了那樣的聲音,而它所引出的回憶常常能使我從太陽穴至心臟的澎湃血流消退?當我在那些幽暗的走廊和夜晚的寂靜中時,又是哪個邪惡之神在我的內心深處講話,使我對著那神圣之人的耳朵低語著那些音節(jié)——莫蕾拉?是什么比魔鬼更邪惡,使我孩子臉部痙攣,面如死灰?她對那幾乎聽不見的聲音感到驚慌,并將她呆滯的目光從大地轉向了天空,然后俯身倒在祖墳的黑色石碑上,說道:“我在這里!” 我的耳畔傳來了那幾聲簡單的聲音,清晰,冷酷,平靜,然后,那聲音像熔化的鉛塊,嘶嘶作響地滾進我的腦袋。幾年——或許幾年過去了,但是那個時期的回憶從未離去。實際上,我并非不知那些鮮花和青藤——但是鐵杉和柏樹的陰影日夜籠罩著我。我從不測量時間或地點,我命運的星辰從天際隕落,從此大地陰暗,人們經過我時,就像迅速掠過的陰影,而在他們之間,我只能看到——莫蕾拉。蒼天的風只在我耳際低語著一個聲音,大海的波濤始終呢喃著——莫蕾拉??墒撬懒?,是我親手把她送人了墳墓;于是我笑了,笑聲悠長而苦澀,因為我在停尸房里放下第二具尸體時,沒有發(fā)現(xiàn)第一具的痕跡——莫蕾拉。
后記
這本選集選譯了愛倫·坡五類題材的小說中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以及他唯一一部可以算做長篇(未完)有時也被算做中篇的小說,以期為無法讀完他全部作品的讀者提供一個相對精當的選本。其中,《摩格街謀殺案》、《瑪麗·羅杰疑案》、《被竊的信》及《金甲蟲》可認為是坡的推理小說典范,其影響仍可見于當今各國的推理小說中;《貝蕾妮絲》、《麗吉婭》和《莫蕾拉》則獨具愛倫·坡特色,以描畫“死之美”與“美之死”而令讀者印象深刻;《厄舍屋的倒塌》、《紅死病假面》、《過早埋葬》、《陷坑與鐘擺》、《巴爾德馬先生病案的真相》表現(xiàn)了愛倫·坡作品的另一個常見題材:極度的身體和心智病態(tài)、腐朽和死亡,以及作家對恐怖效果的刻意追求;《泄密之心》、《乖戾之魔》、《黑貓》在一定程度上繼續(xù)了前一組小說的題材,但更將筆觸探及人的內心深處,涉及到心理的和無意識、下意識的層面,雖然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帶有狂人瘋漢的特征;《“就是你”》、《眼鏡》和《塔爾博士和費舍教授的療法》是愛倫·坡筆下為數并不太多的幾篇喜劇故事,情節(jié)不失曲折有趣,還暗含著嘲弄和諷刺,明眼人當不難看出。最后的《南塔克特的亞瑟·戈登·皮姆的敘述》是一部未寫完的長篇,以主人公的航海經歷為線索,種種曲折倒也集了坡的短篇題材之大成,如果把它放到同時代麥爾維爾等人的類似作品一起去讀,或許更會有些收獲。 愛倫·坡的作品,譯來決非易事,雖竭盡全力,錯漏恐依然難免,所以任何批評都會受到歡迎。只希望這一譯本在“為賦新詞”的無奈之余,多少能給讀者提供一點與已有的譯本不太一樣的東西。不一定更好,有點不同而已,畢竟,總有時代、讀者、譯者的不同在里面。
編輯推薦
嚴密的暗室、出人意外的罪證、嚴謹的邏輯推理、主人公的過程解釋等構成愛倫·坡式推理小說的模式。《摩格街謀殺案:愛倫·坡小說選》作者所塑造的業(yè)余偵探杜潘的形象,可以說是柯南道爾筆下福爾摩斯的前輩。作者以他那獨有的風格為我們展示了一百四十年前偵探小說大師的風采。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