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文集·第12卷(上)

出版社:易中天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1-05出版)  

前言

收入本卷及下一卷的《品三國》(上下),因為讀者甚多,往往會被論者視為我的“成名作”,甚至“代表作”。但其實,它是“計劃外”的。    2005年1月25日,央視“百家講壇”欄目組打來了第一個電話。當(dāng)時,我剛剛寫完《好制度,壞制度》一文。這篇文章,原本是一個提綱。2003年11月,我完成了《帝國的終結(jié)》一書初稿。接下來,就準(zhǔn)備討論帝國制度的演變。只是因為后來決定先寫《艱難的一躍》(即《費城風(fēng)云》)和《帝國的惆悵》,這事才耽擱下來。    所以一開始,我并沒準(zhǔn)備把“百家講壇”,當(dāng)作“長活”來干。他們當(dāng)然也沒有。那時,誰的心里都沒底,更不可能像某些人以為的那樣,有什么“策劃”或者“預(yù)謀”,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只是由于《漢代風(fēng)云人物》的意外成功,才有了后來的《品三國》和《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我心目中的“小插曲”,也才變成了“大插曲”。    其實,三國這段歷史本身,又何嘗不是插曲。    從國家制度的角度講,中國歷史上有四個最重要的轉(zhuǎn)折點:啟廢禪讓、西周封建、秦兼天下和辛亥革命。啟廢禪讓,變部落為國家;西周封建,變邦聯(lián)為邦國;秦兼天下,變邦國為帝國;辛亥革命,變帝國為共和。這樣看,我們民族的文明史,就可以“裁為三截”:邦國時代、帝國時代、共和國時代。    帝國與邦國的區(qū)別,主要有三:國家體制——邦國封建,帝國郡縣;統(tǒng)治階級——邦國領(lǐng)主,帝國地主;政治形態(tài)——邦國貴族,帝國官僚。也就是說,邦國時代,是領(lǐng)主階級的貴族政治;帝國時代,是地主階級的官僚政治。    因此,從秦漢到明清,帝國時代也可以“裁為三截”。三個階段,各由一種地主,成為統(tǒng)治階級。這就是貴族地主、士族地主和庶族地主。事實上,只有當(dāng)庶族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或者說,只有當(dāng)寒門之士,也可以通過全國統(tǒng)一考試進(jìn)入仕途時,帝國的政治,才是真正的官僚政治。但這不可能一步到位。在此之前,還得有一個漸變的過程。第一步,是從貴族政治,變成貴族官僚政治。這是秦漢的事情。第二步,則是從貴族官僚政治,變成“半世襲”的士族官僚政治。這是魏晉南北朝的事情。最后,才可能通過科舉制度的建立,變成完全的官僚政治,即庶族官僚政治。這是隋唐以后的事情。    由此可見,東漢末年,貴族官僚政治日薄西山之時,士族地主階級就該粉墨登場,主導(dǎo)天下。歷史,也就該很自然地過渡到第二個階段。然而,曹操、劉備、孫權(quán),卻“第三者插足”。他們建立的,都不是士族地主階級的政權(quán)。曹操的不是,劉備的不是,孫權(quán)的剛開始也不是。相反,那些代表士族地主的對手,比如袁紹,比如劉表,則一敗涂地。直到后來,曹丕跟北方士族進(jìn)行政治交易,孫權(quán)跟江東士族達(dá)成政治妥協(xié),司馬家族逐步篡奪了曹魏政權(quán),士族地主階級才重振雄風(fēng),歷史也才回到了原來的軌道。    這樣看來,三國,豈非插曲?    插曲不是主旋律,但未必就不好看。實際上,國人對這段插曲的興趣,甚至超過了看待漢唐、宋元、明清。這當(dāng)然也有多種原因,比如《三國演義》的添油加醋和推波助瀾。不過,如果歷史本身不夠精彩,羅貫中他們也“演義”不了,除非弄成《西游記))。    事實上,三國這段歷史也是精彩紛呈,因為它是“計劃外”的。計劃外,就有懸念。請問,當(dāng)時有多少人能想到,曹操這個“出身不好”又“形象欠佳”的家伙,竟會“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這個寄人籬下一文不名的“流浪漢”,會居然成了氣候?孫權(quán)這個十八歲接班的“娃娃”,又會“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然而正是他們,折騰出了一個“三國”。    顯然,計劃外,有計劃外的好處。好處之一,是沒有思想負(fù)擔(dān),反倒會有股生猛勁兒。趙本山跟我聊天時說,一個藝術(shù)家最好的作品,往往是最初的那個。因為你沒那么多準(zhǔn)備,也沒那么多顧忌和想法,傻乎乎地就上了。結(jié)果,最初的往往就是最真的。它也許很粗糙,它也許有毛病,但是它會好看,甚至?xí)腥恕?   這是有道理的。比如三國史,無論讀《三國志》、《資治通鑒》還是《三國演義》,曹操死后,就不怎么好看了。諸葛亮一去世,看下去的人就更少。又比如《水滸傳》,招安以后,還看得么?好看的還是林沖、武松、魯智深他們出手那會兒。陳丹青說,民國人物之所以特別有“范兒”,就因為民國是“新做人家”,恐怕也是這個理兒。    當(dāng)然,我說的這些,大約都只是次要原因。但不因為次要,就不是原因。    可能由于這個原因,一直有朋友說,我最看好的節(jié)目,是最初的“漢代風(fēng)云人物”。也許吧,也許。不過,同名的那本書,實在不能算是我的“代表作”。就連《品三國》,也不是,盡管它的發(fā)行量最大。就我自己而言,更喜歡的,還是第十一卷所收之《帝國的終結(jié)》,以及《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等等。    2010年12月2日

書籍目錄

插曲不是主旋律品三國(上)開場白  大江東去第一部 魏武揮鞭  第一集 真假曹操  第二集 奸雄之謎  第三集 能臣之路  第四集 何去何從  第五集 一錯再錯  第六集 深謀遠(yuǎn)慮  第七集 先入為主  第八集 鬼使神差  第九集 一決雌雄  第十集 勝敗有憑  第十一集 海納百川  第十二集 天下歸心第二部 孫劉聯(lián)盟  第十三集 青梅煮酒  第十四集 天生奇才  第十五集 慧眼所見  第十六集 三顧茅廬  第十七集 隆中對策  第十八集 江東基業(yè)  第十九集 必爭之地  第二十集 兵臨城下  第二十一集 臨危受命  第二十二集 力挽狂瀾  第二十三集 中流砥柱  第二十四集 赤壁疑云附錄一 心平氣和說空城附錄二 我的歷史觀后記編輯后記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就說諸葛亮。    諸葛亮這個人,至少從晉代開始,就是許多人追捧的對象,可謂魅力四射,粉絲如云。當(dāng)時有一位郭沖先生,大約是諸葛亮的鐵桿粉絲,感覺大家對諸葛亮的崇拜還不夠,于是“條亮五事隱沒不聞于世者”,其中第三件事就是空城計。這五件事,都被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的時候駁回。駁空城計的證據(jù)是:諸葛亮屯兵陽平的時候,司馬懿官居荊州都督,駐節(jié)宛城,根本就不可能出現(xiàn)在陽平戰(zhàn)場,哪來的什么空城計?    不過這個故事實在太好聽了,于是《三國演義》便大講特講,三國戲也大演特演,所謂“失空斬”(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歷來就是久演不衰的折子戲。但這個故事不是事實,也不合邏輯。第一,司馬懿不敢進(jìn)攻,無非是害怕城中有埋伏。那么,派一隊偵察兵進(jìn)去看看,行不行?第二,司馬懿“果見孔明坐于城樓之上,笑容可掬”,距離應(yīng)該不算太遠(yuǎn),那么,派一個神箭手把諸葛亮射下城樓,來他個“擒賊先擒王”,行不行?第三,按照郭沖的說法,當(dāng)時司馬懿的軍隊有二十萬人,諸葛亮只有一萬人;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當(dāng)時司馬懿的軍隊有十五萬人,諸葛亮只有二千五百人。總之是敵眾我寡。那么,圍他三天,圍而不打,行不行?何至于掉頭就走呢?所以裴松之作注時,就斷定郭沖所言不實。裴松之說:“就如沖言,宣帝(司馬懿)既舉二十萬眾,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設(shè)防持重,何至便走乎?”    所以,空城計是靠不住的。其他如火燒新野,草船借箭,也都是無中生有?!馃┩怯械?,但那把火是劉備所放(先主設(shè)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悖等追之,為伏兵所破),沒聽說有諸葛亮什么事?;馃啾谝彩怯械?,但那是周瑜部將黃蓋的主意和功勞,也沒諸葛亮什么事。借東風(fēng)就更可笑。諸葛亮“沐浴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發(fā)”,登壇祭風(fēng),簡直就是裝神弄鬼,所以魯迅先生說《三國演義》“狀諸葛多智而近妖”。這里說的“妖”,不是妖精或妖怪,是“妖人”,即巫師或神漢一類。    諸葛亮當(dāng)然不是“妖人”。不但不是“妖人”,還是“帥哥”。陳壽的《上(諸葛亮集)表》說他“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漢代的八尺,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五尺五寸,也就是一米八四。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年齡則是二十六歲。二十六歲的年齡,一米八四的個子,而且“容貌甚偉”,大家可以想想是什么形象。至少,不可能是一身道袍,一臉長須的。羽扇綸巾大概是事實,因為那是當(dāng)時的時尚,也就不是諸葛亮的專利。所謂“羽扇綸巾,談笑間強(qiáng)虜灰飛煙滅”,說的是周瑜,不是諸葛亮。就算有“借東風(fēng)”這事,也該是周瑜去“借”(民間傳說便有說周瑜借東風(fēng)的),要不然杜牧怎么說“東風(fēng)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其實諸葛亮在赤壁之戰(zhàn)期間的主要功績,是促成了孫劉的聯(lián)盟;他對劉備集團(tuán)的主要貢獻(xiàn),則是確立了聯(lián)吳抗曹、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并身體力行。實際上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未必是杰出的軍事家。他的軍事成就是有爭議的,他的軍事才能也不像后世傳說的那么玄乎。歷史學(xué)家繆鉞先生就曾在《三國志選注》的“前言”中指出:“諸葛亮征南中事,當(dāng)時傳說不免有夸大溢美之處,譬如對于孟獲的七擒七縱,是不合情理的,所謂‘南人不復(fù)反’,也是不合事實的?!敝T葛亮也不像文學(xué)作品和民間傳說中說的那樣迭出險招。愛出險招的是郭嘉。而諸葛亮的特點,無論是史家的評論,還是他的自我評論,都是“謹(jǐn)慎”。陳壽說他“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yōu)于將略”,應(yīng)該說是實事求是的評價。也就是說,諸葛亮是蕭何,不是張良和韓信。    但是,到了《三國演義》里面,諸葛亮就集蕭何、張良和韓信于一身,不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而且神機(jī)妙算未卜先知。任何人,只要按照他的“錦囊妙計”行事,就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劉備集團(tuán)的大將如關(guān)羽、張飛、趙云輩,有如他手中的提線木偶,理解也執(zhí)行,不理解也執(zhí)行。這當(dāng)然不是事實,但有原因。什么原因呢?我們以后再說。    其實,“錦囊妙計”的故事是有的,可惜是發(fā)生在曹操身上。這事記載在《三國志·張遼傳》里,時間則是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我們以后再說?!翱粘怯嫛钡墓适麓蠹s也是有的,曹操、文聘、趙云可能都使過。不過這事有爭議,我們也只好以后再說。但是,即便沒有爭議,大家也不會講,因為民間不喜歡曹操。    民間對于三國,也是很關(guān)注的,其熱情絕不亞于史學(xué)家。我們知道,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中,《紅樓夢》在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最高,有“閑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的說法。但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細(xì)民所嗜,則仍在《三國》、《水滸》?!币簿褪钦f,老百姓喜歡的還是《三國》和《水滸》。事實上對中國社會影響最大的,不是《紅樓》,而是《三國》和《水滸》。比如屠宰業(yè)奉張飛為祖師爺,編織業(yè)奉劉備為祖師爺,強(qiáng)盜奉宋江為祖師爺,小偷奉時遷為祖師爺,沒聽說過哪個行業(yè)奉《紅樓夢》人物比如賈寶玉、王熙鳳為祖師爺?shù)?。所以,三國人物的民間形象,也很值得研究。P9-11

后記

本書于7月22日在全國同步發(fā)行,即受到讀者熱烈歡迎,不到一個半月,印數(shù)已從首印的55萬冊連續(xù)加印四次超過100萬冊。因為印數(shù)大,讀者面廣,各種意見也迅速反饋到出版社,于是,在這次重印前就讀者的意見作點說明。    不少讀者指出本書第4頁中有編校差錯,將“大喬、小喬”誤成“大橋、小橋”了。經(jīng)我們查核,“大喬、小喬”是宋代人蘇東坡說的,而晉人陳壽《三國志·周瑜傳》中橋公的兩個女兒,的確寫作“大橋、小橋”。古人寫作沒有今人規(guī)范,所以,陳壽沒有錯,蘇東坡也算不得錯。    這次重印要感謝文史學(xué)者金文明先生,他仔細(xì)通讀了全書,發(fā)現(xiàn)了書中一些文字誤植和資料引文的錯漏,還特地列了一個正誤表。經(jīng)易中天先生首肯,在這次重印時作了修訂。    由于這次重印時間緊,當(dāng)我聯(lián)系易中天先生時,他正在外地出差,手頭沒有資料可以核對,便委托我全權(quán)處理,還要我寫一個《編輯后記》,既要感謝金文明先生,也要感謝全國廣大讀者。    趙南榮    2006年9月7日

編輯推薦

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是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正史記錄,野史傳說,戲劇編排,小說演義;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評點;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眾說紛紜,成敗得失疑竇叢生?!兑字刑煳募返谑怼镀啡龂稀罚嬖V你:三國,究竟應(yīng)該是怎樣的面目呢?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jī)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