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人民軍醫(yī)出版社 作者:(清)王子接 著 頁數(shù):199 字?jǐn)?shù):129000
Tag標(biāo)簽:無
前言
嘗讀《周禮》,疾醫(yī)掌養(yǎng)萬民之疾病,以五味、五谷、五藥養(yǎng)其病,以五聲、五氣、五色視其生死,歲終則各書其所,以入于醫(yī)師,蓋至慎也。顧通其學(xué)實難,茍師心自用,而不準(zhǔn)乎古人之成法,患在不學(xué)。泥一成之法,而欲強人之病以就其說,患在膠執(zhí)。二者交譏,其于醫(yī)道日以慎矣。余制舉之余,從事于醫(yī),力學(xué)者二十余年。燃松繼晷,研尋古訓(xùn),所撰《脈色本草傷寒雜病》一書,自謂有得,迨年逾五十,始窺古圣賢賽奧,乃知從前急于著書,尚覺鹵莽,深自愧悔,盡付之火,然立言明道之心,至老未能或忘。追溯上古,神農(nóng)辨藥性,軒岐著《靈》、《素》,伊尹、巫咸作《湯液》,扁鵲解《八十一難》,皆醫(yī)中上圣,莫或儷焉。至東漢張仲景著書一十六卷,其《傷寒論》申明六經(jīng)治病,采擇祖方,化成一百十三方、三百九十七法,處方則一成而不易,用法則萬變而不滯,上紹軒黃,下開來哲,猶馬遷之于文,子美之于詩,平原之于書,可謂兼先圣之長,其醫(yī)學(xué)之集大成者乎?厥后唐王冰始有注釋,宋錢仲陽發(fā)議論,迨成無己有方解,吳鶴皋有《方考》,柯韻伯有《名醫(yī)方論》,國朝汪切庵則集眾說而成注,遞相祖述,輔翼前人,厥功偉矣。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清代著名醫(yī)家王子接的代表作,分為上、中、下三卷。其中,上卷由和劑、寒劑、溫劑、汗劑、吐劑、下劑組成;中卷主要涉及內(nèi)科湯劑、丸劑、酒劑、散劑等方劑;下卷論述了女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折傷科、痘疹科等各科的多種方劑。本書是作者七十五歲高齡時所著,精選了歷來著名醫(yī)家所創(chuàng)之方,再加之自己的見解,分析中肯,說理透徹,頗為實用。因此,本書是一部有價值的中醫(yī)臨床參考書,可供中醫(yī)、中藥、中西醫(yī)結(jié)合以及廣大的中醫(yī)愛好者閱讀。
書籍目錄
絳雪園古方選注條目上卷 和劑 桂枝湯 桂枝甘草湯 芍藥甘草湯 桂枝加桂湯 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 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 桂枝去芍藥湯 茯苓甘草湯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苓桂術(shù)甘湯 小建中湯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甘草湯 桔梗湯 半夏散及湯 苦酒湯 小柴胡湯 柴胡桂枝湯 柴胡桂枝干姜湯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生姜瀉心湯 甘草瀉心湯 附子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 山梔子干姜湯 黃芩湯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黃芩人參湯 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 黃連湯 黃連阿膠湯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旋覆代赭石湯 赤石脂禹余糧湯 芍藥甘草附子湯 炙甘草湯(一名復(fù)脈湯) 當(dāng)歸四逆湯 當(dāng)歸四逆加山茱萸生姜湯 烏梅丸 寒劑 白虎湯 白虎加人參湯 竹葉石膏湯 葛根黃芩黃連湯 梔子柏皮湯 白頭翁湯 文蛤散 大黃黃連瀉心湯 茵陳蒿湯 豬膚湯 溫劑 四逆湯 通脈四逆湯 人參四逆湯 茯苓四逆湯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白通湯 白通加豬膽汁湯 附子湯 術(shù)附湯 桂枝附子湯 甘草附子湯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甘草干姜湯 干姜附子湯 理中丸及湯 桂枝人參湯 山茱萸湯 真武湯 桃花湯 汗劑 麻黃湯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附子細(xì)辛湯 麻黃升麻湯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大青龍湯 小青龍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二越脾一湯 葛根湯 葛根加半夏湯 吐劑 梔子豉湯 ……中卷下卷
章節(jié)摘錄
麻黃升麻湯麻黃二兩半(去節(jié))升麻一兩一分當(dāng)歸一兩一分知母十八銖黃芩十八銖玉竹十八銖石膏(碎,綿裹)天冬(去心,一方用麥冬)茯苓甘草(炙)白術(shù)白芍干姜桂枝各六銖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法〕,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法〕,分溫三服〔法〕。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法〕,汗出愈?! ÷辄S升麻湯,方中升散、寒潤、收緩、滲泄諸法具備。推其所重,在陰中升陽,故以麻黃升麻名其湯。石膏、黃芩、知母苦辛,清降上焦之津,芍藥、天冬酸苦,收引下焦之液,茯苓、甘草甘淡,以生胃津液,當(dāng)歸、白術(shù)、玉竹緩脾,以致津液。獨是埂①味之藥,雖有調(diào)和之致,不能提出陰分熱邪,故以麻黃、升麻、桂枝、干姜開入陰分,與寒涼藥從化其熱,庶幾在上之燥氣除,在下之陰氣堅,而厥陰錯雜之邪可解?!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