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與個人

出版時間:2010-07-01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作者:(英) 羅素  頁數:108  譯者:儲智勇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在將近50年的歲月里,里斯講座在現(xiàn)代英國文化生活中一直享有獨特的地位。講座按照慣例在深秋和初冬時節(jié)舉辦,它們是向英國廣播公司的創(chuàng)始負責人約翰·里斯表示敬意。里斯傲慢、專橫、具有報復心,是一個專制的管理者和讓人畏懼的人物,他既極大地挫傷過下屬以及主管們的情感,又非常成功地創(chuàng)立了英國最令人贊賞和最持久的機構之一。里斯堅持認為,英國廣播公司應讓它的聽眾享受到最杰出的演講者對最廣泛的主題所做的論述。里斯講座忠實地貫徹執(zhí)行了上述主張,其挑選演講者的標準始終是,他們興趣廣泛,精通自己講述的論題,以及能夠不費力氣地使困難的論題對廣大聽眾變得易于理解。因此,從1948年起,英國公眾得以受到人類學家和動物學家、天文學家和外交家、藝術史家和經濟學家、神學家和企業(yè)巨頭們的啟迪。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伯特蘭·羅素 譯者:儲智勇

書籍目錄

卷首語導言第一講 社會凝聚力與人性第二講 社會凝聚力與政府第三講 個性的作用第四講 技術與人性的沖突第五講 控制與主動性:它們各自的領域第六講 個人倫理與社會倫理羅素作品譯名對照表譯名對照表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最初的社會凝聚機制,就像今天仍然可以在最原始的種族中發(fā)現(xiàn)的那樣,是通過個人心理來起作用的,而不需要什么被稱作政府的東西。那時無疑存在著所有人都必須遵守的部落習俗,但是我們一定可以想象,那時并沒有任何違反這些習俗的沖動,也不需要治安官或者警察來強制實施它們。在舊石器時代,如果說到權威的話,部落似乎生活在一種我們現(xiàn)在將會描述為無政府的狀態(tài)當中。但是它和現(xiàn)代社會中的無政府狀態(tài)是不同的,這是由于這樣一個事實,即當時社會性的沖動足以控制個人的行為。新石器時代的人們已經完全不同了;他們有了政府,有了能強制人們服從的權威,也有了大規(guī)模的強迫性合作。這可以從他們的工程建設中得到證明;原始形態(tài)的小部落凝聚力不可能建成巨石陣①,更不用說金字塔了。社會單位的擴大想必主要是戰(zhàn)爭的結果。如果兩個部落間發(fā)生了滅絕性的戰(zhàn)爭,獲得了新領土的得勝部落便能增加它的人數。兩個或者更多部落的聯(lián)盟在戰(zhàn)爭中同樣具有明顯優(yōu)勢。如果使聯(lián)盟產生的危險持續(xù)存在,聯(lián)盟最終將會合并。

后記

個人主動性是社會進步與發(fā)展所必需的,社會凝聚力則是人類生存和穩(wěn)定所必需的,然而二者始終存在著巨大的緊張,并突出地表現(xiàn)為權威與個人的沖突,如何處理好二者的關系也就成了現(xiàn)代社會政治理論的重要論題。羅素的這本小書是他在英國廣播公司6次演講的結集,盡管這些演講發(fā)表于20世紀40年代,但是由于它們所處理的主題本身具有永恒的性質,因此對今天仍然有重要參考價值。本書的翻譯自始至終得到了商務印書館徐奕春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他對翻譯和編輯工作的嚴格認真讓人敬佩乃至于敬畏,他對后學的盛情高誼更讓人感動。正是聽取了他的建議,大家見到的這個譯本才少了許多刻意的矯飾,而有了更多的直白。妻子黃曉慧通讀了譯稿,并在遣詞造句方面提供了許多幫助;導師張桂琳女士一直關注本書的進展;摯友香港浸會大學的韓思藝、浙江財經大學的陳林林、遠在加拿大求學的薛松曾就文中的一些疑難問題給予了有益的幫助;師弟周建明通讀了全書譯稿。本書在翻譯過程中參考了肖巍先生的譯本(但本書中由柯克·威利斯撰寫的《導言》是該譯本沒有的),羅素著作的譯名則參考了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羅素自傳》,在此謹表謝忱。

編輯推薦

《權威與個人》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權威與個人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0條)

 
 

  •   每本書都加了一個塑料皮,對書的保護很好,每本書都十成新,好
  •   本書是1948年羅素應邀在英國廣播公司的演講匯編。書中分為“社會凝聚力與人性、社會凝聚力與政府、個性的作用、技術與人性的沖突、控制與主動性:它們各自的領域、個人倫理與社會倫理”六部分。作為二十世紀著名的自由主義哲學家和思想家的羅素,對于政府的權威與個人自由如何動態(tài)的平衡,提出了富有創(chuàng)見的觀點。對于這個問題的處理方法,成為了民主與極權政體分野的標尺。喜歡羅素作品的書友,不要忘記收藏。
  •   送貨也很快推薦
  •   書品很好,商務版這方面沒什么問題。羅素的文筆,既不晦澀,也不淡,讀起來,既通俗又有內涵。他的文體是十分現(xiàn)代而帶點古典吧。權威與個人,在我看來,就是政治與社會、權力和自由之間的一系列關系。這是他在英國有名的里斯講座的演講集,戰(zhàn)后名噪一時。
  •   小冊子一本,以前沒買,這次是湊單來著,現(xiàn)在已是2刷本了。
  •   買了,但是還木有開始看。
  •   喜歡,深入淺出,很好看
  •   一直很喜歡羅素的書,大贊
  •   還沒有那種很體系,很深度的感覺。只能說還好吧。
  •   喜歡這個作者的《西方哲學史》,順道就買了這本書,里面的內容還可以吧
  •   內容未看,但大體瀏覽了下,很好的,商務的書就是有感覺
  •   篇幅較小,內容精煉。對于權威與組織理論感興趣的人,這本書值得一讀。
  •   一看就被迷住了,一個小本子也能娓娓道來很多之前讓人迷惑或者想表達而沒有表達出來的東西,這就是好書。譯者也很敬業(yè),封面裝幀等也同樣一級棒。
  •   作者和譯者都靠譜,是應該收的書。
  •   比想象中的小。很好看,經典
  •   努力學習努力學習努力學習
  •   很薄,質量很好
  •   已看了大半,很薄的小書
  •   一般般了,湊合著看吧
  •     《權威與個人》 波特蘭·羅素 商務印書館
      
      政府職能:1.積極:促使對大多數公民而言的共同愿望的實現(xiàn)。
       2.消極:防止私人暴力,保護生命財產,制定刑法。
      積極職能:1.教育:包括學術成就(全人類),忠誠(政府)與信仰(宗教)的灌輸。
       2.對重要工業(yè)企業(yè)的控制(包括資本主義國家)
       3.企業(yè)/政府的管理工作
      
      近代政府積極職能的擴展 >管理者對順利合作的愿望 >單位機構規(guī)模的擴大 > 管理者與受控制者的遠離>員工被視為機器,主動性僅存于管理者 > 具有主動性的人減少 >政府積極職能的擴張導致其實現(xiàn)的僅是小部分人的愿望,主動性喪失(或公民不再意識到其主動性的存在)
      
      在每一次不幸中,尋找一個可以怪罪的敵人是一種自然沖動 >虛構的,人格化的惡魔
       惡的集中+ 惡的絕對化=不正當的偏見,極度的仇恨,簡單的二元對立思想。 易被煽動的,被欺騙的一種軟弱與逃避的渴望 >思考的匱乏,自省的缺失
      一戰(zhàn)后德國對猶太人,中國人對D的盲目責難,對進步的忽視,對缺點的夸大>原始狂暴 (遙不可及而惡毒的人格化惡魔)
      
      
      民主:1.形式上的,工具化的,手段的 >對另一種手段(公平)的追求 次要地位
       2.情感上的,做為有價值的目的本身存在的 >使大眾感知到“民主”,使之成為心理上的事實 > 近代民主思想的萌發(fā)源于大工業(yè)時代對于個體主動感的訴求,重要的是主動感而非民主本身
      
      只要民主的控制是間接而稀罕的,而公共管理部門是集權的,并且權威是從中央委派到地方的,個體在權力面前的無助感就很難避免。臃腫而非必要的層級導致信息渠道的不暢通,對權利主體—公民—“理解力”的喪失(轉而成為一種文字化,符號化,經驗化的居高臨下的臆斷與解釋)
      
      針對不平等的反抗源于人們不愿把輝煌的上層建筑構筑于苦難和墮落的基礎之上。
      
      在追求平等的過程中存在一種風險,即難于公平分配的好東西會被認為是不好的。
      
      自尊:1.自尊心proper pride > 個體意識,賦予個人面對多數時堅持己見的能力
       2.優(yōu)越感 > 層級觀念,精英主義,對他人主動性與需求,道德的凌駕
      
      暴政最令人反感的特征之一是,他們竟能使不公正的受害者去諂媚那些虐待他們的人。
      
      民主能提供充分保存自尊的機會,反之也能提供出賣自尊的機會。
      
      一個人人都是所有人的奴隸的社會,只是略好于那種人人都是某個暴君的奴隸的社會。(甚至不如后者,前者使每個人都仇視整體,仇視所有非己的個體)
      平等本身不足以構建一個好的社會。
      
      使工作變得愉快 < > 將愉快的事變成工作
      
      國有化使其管理者和官員們同工人的關系幾乎像在資本主義體制下一樣疏遠(疏遠的弊端隨組織的每一次擴大而增長) > 需要局部的,小范圍(小到成員足以彼此相知,并且有種休戚與共的主動意識的范圍)的民主 > 把不妨礙大機構實現(xiàn)其目的的所有小職能都留給小機構。
      
      政府控制占有性沖動,個體/群體的自主性負責創(chuàng)造性沖動。
      
      和輿論有關的每一件事情,如報紙、書籍、政治宣傳,都必須允許真正的競爭。這種競爭必須是文化、思想上的而非經濟的。
      
      當一個人認為遵從是一種罪惡時,破壞法律就成了一種責任。好的法律是罪sin 與法定之罪 legal crime 的統(tǒng)一 >個人和公民道德的兩重性的存在
      
      創(chuàng)造性沖動有一種道德強迫感 a sense of moral compulsion為基礎,實現(xiàn)沖動會獲得道德提升感 a sense of moral exaltation,這基于對上帝的職分 duty to God.
      
      深謀遠慮是精神進步最本質的標志之一。對沖動的控制
      
      對手段的專注是病態(tài)的。(如守財奴)
      
      認為在不同個體的善惡之外,人類集體也有善惡是錯誤的。(危險的極權主義傾向)
      
      我們認為是國家目的的那些東西,實際上是掌握國家的那些個人的目的。
      
      生存只是有價值的事物的一個條件,并且可能并不是因為本身而有價值。
      
      資本主義把發(fā)揮主動性的機會給了少數人;共產主義則為所有人提供了一種奴性的安全。
      
      恐懼—內心深處的,幾乎沒有意識到的恐懼—在很多人生活中仍是主要動機。
      
      理解,最終還是理解!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