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研究法

出版時間:2008-1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梁啟超  頁數(shù):273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中國歷史可讀耶?二十四史,兩通鑒,九通,五紀事本末,乃至其他別史,雜史等,都計不下數(shù)萬卷,幼童習焉,白首而不能殫,在昔猶苦之;況于百學待治之今日,學子精力能有幾者?中國歷史可不讀耶?然則此數(shù)萬卷者,以之覆瓿,以之當薪;舉凡數(shù)千年來我祖宗活動之跡足征于文獻者,認為一無價值,而永屏諸人類文化產(chǎn)物之圈外;非惟吾儕為人子孫者所不忍,抑亦全人類所不許也;既不可不讀,而又不可讀,其必有若而人焉,竭其心力以求善讀之,然后出其所讀者以供人之讀。是故新史之作,可謂我學界今日最迫切之要求也已。近今史學之進步有兩特征。其一,為客觀的資料之整理:——疇昔不認為史跡者,今則認之;疇昔認為史跡者,今或不認。舉從前棄置散佚之跡,鉤稽而比觀之;其夙所因襲者,則重加鑒別,以估定其價值。如此則史學立于“真”的基礎之上,而推論之功,乃不至枉施也。其二,為主觀的觀念之革新:——以史為人類活態(tài)之再現(xiàn),而非其僵跡之展覽;為全社會之業(yè)影,而非一人一家之譜錄。如此,然后歷史與吾儕生活相密接,讀之能親切有味;如此,然后能使讀者領會團體生活之意義,以助成其為一國民為一世界人之資格也。

作者簡介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動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學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出版于20世紀30年代,是一部有關清代學術思想史研究的開拓性著作,為梁氏的學術代表作之一。本書內(nèi)容脈絡清晰,文筆雄渾流暢,為學術思想史類著作中難得的佳作。出版后影響巨大,至今仍備受學者和廣大讀者所推崇。

書籍目錄

自序第一章 史之意義及其范圍第二章 過去之中國史學界第三章 史之改造第四章 說史料第五章 史料之搜集與鑒別第六章 史跡之論次附錄 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緒論  總論    第一章 史的目的      甲 求得真事實      乙 予以新意義      丙 予以新價值      丁 供吾人活動之資鑒      戊 讀史的方式  第二章 史家的四長    甲 史德    乙 史學    丙 史識    丁 史才    子 組織    丑 文學  第三章 五種專史概論    甲 人的專史    乙 事的專史    丙 文物的專史    丁 地方的專史    戊 斷代的專史分論一 人的專史  第一章 人的專史總說  第二章 人的專史的對象  第三章 做傳的方法  第四章 合傳及其做法  第五章 年譜及其做法    甲 年譜的種類    乙 年譜的體例    丙 年譜的格式    丁 做年譜的益處  第六章 專傳的做法    甲 《孔子傳》的做法    乙 《玄奘傳》的做法  第七章 人表及其做法(略)分論二 事的專史(略)分論三 文物的專史  第一章 文物專史總說  第二章 政治專史及其做法  第三章 經(jīng)濟專史及其做法  第四章 文化專史及其做法    甲 語言史    乙 文字史    丙 神話史    丁 宗教史    戊 學術思想史    子 道術史的做法    丑 史學史的做法    寅 社會科學史的做法(略)    卯 自然科學史的做法(略)    己 文學史(略)    庚 美術史(略)  第五章 文物專史做法總分論四 地方的專史(略)分論五 斷代的專史(略)跋

章節(jié)摘錄

一、活動之體相:人類為生存而活動,亦為活動而生存。活動休止,則人道或幾乎息矣。凡活動,以能活動者為體,以所活動者為相史也者,綜合彼參與活動之種種體,與其活動所表現(xiàn)之種種相,而成一有結(jié)構(gòu)的敘述者也。是故非活動的事項——例如天象,地形等,屬于自然界現(xiàn)象者,皆非史的范圍;反之,凡活動的事項——人類情感理智意志所產(chǎn)生者,皆活動之相,即皆史的范圍也。此所謂相者,復可細分為二:一日活動之產(chǎn)品,二日活動之情態(tài)。產(chǎn)品者,活動之過去相,因活動而得此結(jié)果者也;情態(tài)者,活動之現(xiàn)在相,結(jié)果之所從出也。產(chǎn)品者,譬猶海中生物,經(jīng)無數(shù)個體一期間協(xié)合之嬗化,而產(chǎn)出一珊瑚島,此珊瑚島實經(jīng)種種活動情態(tài)而始成;而今則既僵矣,情態(tài)不復可得見。凡史跡皆人類過去活動之僵跡也,史家能事,乃在將僵跡變?yōu)榛罨蚱浣Y(jié)果以推得其情態(tài),使過去時代之現(xiàn)在相,再現(xiàn)于今日也。

后記

右《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一部,新會粱任公先生講述,其門人周傳儒、姚名達筆記為文,都十一萬余言,所以補舊作《中國歷史研究法》之不逮,闡其新解,以啟發(fā)后學,專精史學者也。憶民國十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名達初受業(yè)于先生,問先生近自患學問欲太多,而欲集中精力干一點,此一點為何?先生日:史也,史也!是年秋冬,即講《中國文化史社會組織篇》,口敷筆著,晝夜弗輟,入春而病,遂未完成!十五年十月六日,講座復開,每周二小時,綿延以至于十六年五月底。扶病登壇,無力撰稿,乃令周君速記,編為講義,載于《清華周刊》:即斯編也。周君旋以事忙不能卒業(yè),編至《合傳及其做法》而止,名達遂繼其后。自三月十八日至五月底,編成《年譜及其做法》、《專傳的做法》二章。自八月十三日至二十八日,編成《孔子傳的做法》以后諸篇。全講始告成文,經(jīng)先生校閱,卒為定本。是秋以后,先生弱不能耐勞,后學不復得聞高論,而斯講遂成絕響!《中國文化史》既未成書于前,《史法補編》又未卒述于后,是誠國人之不幸,亦先生所赍恨以終者已!名達無似,有心治史而無力以副之,深愧有負師教!斯編之行世,幸又得與于校對之列,謹志數(shù)言,以示所自,惟讀者正焉。中華民國19年5月8日姚名達

媒體關注與評論

《中國歷史研究法》一書,雖未達西洋史學方法,然實為中國此學之奠基石,其舉例之精巧親切而富于啟發(fā)性,西方史法書中實罕其匹?!  獜埵a麟 歷史學家我在投考清華以前已經(jīng)念了幾遍?;叵肫饋恚窳合壬菢訙Y博的人,才真正配講中國歷史研究法?!  钖|方 歷史學家《中國歷史研究法》及補編諸書,后來國內(nèi)搞史學的幾乎無人不讀,筆者多年前亦就其寫過研究文章,可是今天重讀它,卻又有很多新的感想涌出來,引人再思索?!  跻矒P 知名學者

編輯推薦

《中國歷史研究法》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人民出版社是黨的第一家出版機構(gòu),始創(chuàng)于1921年9月,重建于1950年12月,伴隨著黨的歷史、新中國的發(fā)展、改革開放的巨變一路走來,成為新中國出版業(yè)的見證和縮影!“指示新潮底趨向,測定潮勢底遲速”,這十四個大字就赫然寫在人民出版社創(chuàng)設通告上,成為辦社宗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出版宗旨的表述也許有所不同,但宗旨的精髓卻始終未變!無論是在傳播馬列、宣傳真理方面,還是在繁榮學術、探索未來方面,人民版圖書都秉承這一宗旨。幾十年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大批為世人所公認的精品力作。有的圖書眼光犀利,獨具卓識;有的圖書取材宏富,考索賅博;有的圖書大題小做,簡明精悍。它們引領著當時的思想、理論、學術潮流,一版再版,不僅在當時享譽圖書界,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影響。為挖掘人民出版社蘊藏的豐富出版資源,在廣泛征求相關專家學者和老一輩出版家意見的基礎上,我社決定從歷年出版的2萬多種作品中(包括我社副牌東方出版社和曾作為我社副牌的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圖擋),精選出一批在當時產(chǎn)生過歷史作用,在當下 仍具思想性、原創(chuàng)性、學術性以及珍貴史料價值的優(yōu)秀作品,匯聚成《人民文庫》,以滿足廣大讀者的閱讀收藏需求,積累傳承優(yōu)秀文化。《中國歷史研究法》是《人民文庫》之一,內(nèi)容豐富翔實便于閱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歷史研究法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5條)

 
 

  •   能對歷史觀念科學系統(tǒng)化
  •   治史的方法。比較系統(tǒng)的具體。
  •   不錯,很經(jīng)典的書。
  •   印刷精美,拿在手里就有一種很舒服的感覺,之前看到好幾個出版社的,糊里糊涂選的這個,事實證明,這個版本相當不錯。
  •   慕名而來,受益匪淺
  •   快遞很給力。書絕對是正版。非常滿意。
  •   質(zhì)量一流,好東西
  •   不錯,書的質(zhì)量不錯,很經(jīng)典的一本書!
  •   梁任公的作品,不用說了,經(jīng)典
  •   先在圖書館看了,然后又買來看的,好書……
  •   梁先生的這本中國歷史研究方法是史學革命的具體物證,是新史學思想的流露,是中國史學史揭幕的奠基著作。要了解史學史此書不可或缺,要寫好文章此書也大有裨益。這本書已收入人民文庫可見此書之價值,另外這本書最帶的優(yōu)勢在于把中國歷史研究法與中國歷史研發(fā)法補編合二為一,比較全面。
  •   這本書與梁任公其他兩本書《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相比,比較種種方法,概念性強一些,三本都讀的話,感覺這一本趣味性差一些。
  •   看了一下書,感覺不錯,很好??!
  •   書都被撕掉了 送貨過程很不負責 生氣
  •   書是好書。但是版次太舊,而且中間還有開膠的地方,閱讀起來很不方便,書的壽命也大打折扣。。。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