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5-7 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作者:上海??ń洕A測研究所 頁數:285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對中國經濟態(tài)勢的研判,見仁見智,形形色色,專家觀點似乎各有千秋。但是,往往與事實相去甚遠。問題在于不能與時俱進地把握前提。 研判中國經濟必須把握準確的前提。
作者簡介
福卡,取自英文“FORECAST”意為,預言。
??ㄖ菐焓讋?chuàng)于20世紀90年代初,由學術機構、國有財團、民企合資而成,是按現代企業(yè)制度獨立運作的股份制研究機構,聯合政府等相關職能部門開展“預測、戰(zhàn)略、方案”的研究咨詢工作。
??ǖ淖谥际?,堅持客觀、冷靜、中性的科研原則,以??í毺氐拇┩?、合成、新新的智慧型文化,破解復雜,研制方案。
書籍目錄
序言王德培第一編 研判中國經濟的前提 第一章 起飛期與機遇期的疊加 未來年%的增長能持續(xù)多久 中國威脅還是被威脅 第二章 起飛期的宏觀調控 經濟起飛期的宏觀調控 世界在“北京共識”,中國在反省調控 宏觀調控的適應性危機 第三章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形勢判斷 GDP無法反映真實經濟狀況 過熱還是起飛、遞延還是轉折、反周期還是反規(guī)律?第二編 為什么會把經濟前提弄丟了? 第一章 政府失靈 搞市場經濟不知道危機來自哪里 條與塊內涵外延全變了 第二章 企業(yè)失調 要素配置傳導路線圖 以為有個現代企業(yè)制度 第三章 學者誤識 頂級專家觀點一致的背后 經濟學是教授還是學者 第四章 不確定性因素干擾 中國的問題不在國外在國內 信息混亂和數據失真第三編 前提弄丟了——宏觀大勢“混亂”了 第一章 對發(fā)展觀的影響 經濟增長與就業(yè)下跌 農業(yè)人口與城市化 農民主權與政府招商 以人為本與人口過剩 第二章 對區(qū)域經濟的影響 最尷尬莫過于地區(qū)經濟競合 邊際與失靈一對老冤家 規(guī)劃,確定與不確定 整合還是改制? 第三章 對城市經營的影響 城市功能是什么,市長是什么人? 世博進入下降通道第四編 前提弄丟了——重點領域“危險”了 第一章 外貿認識的正本清源 外貿錯判源于wro 外貿依存度是恐懼還是超越 第二章 貨幣政策從不對稱到對稱 加息的信息不對稱 M的依據早已過時 信貸安全與財務報表 第三章 金融改革的新視角 銀行改革竟然沒有借鑒對象? 問題不在通貨的縮與脹 從金融三角債到財政三角債第五編 究竟如何研判中國經濟? 第一章 進入戰(zhàn)略時代的中國經濟新特征 宏觀調控已過了一個階段,戰(zhàn)略時代卻真正開始 戰(zhàn)略規(guī)劃時代的新特征 第二章 中和對峙大背景下的新特征 地方經濟改朝換代導致后開發(fā)時代來臨 下一波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 第三章 經濟改革新動向 經濟改革的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 中國經濟改革面臨變奏
章節(jié)摘錄
書摘未來20年7%的增長能持續(xù)多久 全面小康的目標要求未來20年保持年均7%的增長目標,對此專家的看法各有千秋,并形成對沖。聯合國有官員認為中國不可能實現這一目標,除非“所有發(fā)達國家對消費習慣作出極端的改變后”;國外有些專家就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之間的不一致性對中國的增長提出質疑;國內也有學者認為目前的高投入一高產值、高增長一低就業(yè)的增長模式最多也就再持續(xù)幾年:更悲觀的則認為2009年就是發(fā)展與安全的分水嶺。唱多者的理由與唱空者一樣多(更有甚者認為還可高速增長100年),如:作為這一輪增長龍頭的住宅、汽車等產業(yè)具有相當長的較快增長周期,所以為持續(xù)的高增長奠定了基礎;城市化遠未完成,廣大的農村和西部可供開發(fā);自1998年采取的擴大內需、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累積性結果開始釋放能量等。 年均7%的增長是匯聚了各領域的頂尖專家的研究后才制定出的,必定有其嚴謹的論證和推導,只不過傳達給民間的主要是結論,而未將論證過程公之于眾。而且從以往的經驗來看,有關部門制定的種種目標和藍圖(如“三步走”、“五年計劃”等)很少有到期不能兌現的,而往往是提前完成、超額完成,換言之,各種藍圖都規(guī)劃得比較謹慎。從全面小康倒推出的年均7%的增長目標,依據以上慣例,極有可能還偏于保守。 20世紀80年代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計劃向市場轉軌所帶來的制度效率(體制釋放),以土地承包制為核心的農業(yè)改革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但制度效率在80年代后期開始減弱,同時整體增長速度也明顯放慢,從1984年的13%下降到1989年的3,4%。90年代經濟轉向以要素供給增長為特征的增長模式,主要是靠土地批租、財政投入、吸引外資。經濟增長率1993年曾高達13,4%,到了2001年則下降到7,3%??梢?,以靠大量投資為特征的要素供給型增長的動力也明顯減弱了,而且勢必還會進一步式微。如果未來長期保持8%左右的增長是確鑿無疑的,一個必然的推論就是:肯定還有新的動力,只不過現在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罷了。 數據的變化印證了這一猜測,繼持續(xù)8年的走低之后,2003年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上升的通道,也即進入了起飛期。找出助推起飛的動因就成了解讀下一階段走勢的關鍵。首先當然是改革以來積累起來的雄厚物質基礎。第二就是2001年的“入世”,給了中國兌現國民稟賦的良機,2003年外貿就增長了20%,2003年上半年。出口和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更是分別增長了34%。第三是多種所有制格局的變化,民企日漸壯大,三分天下有其一,并呈現進一步壯大的態(tài)勢。第四是多元化的資本主體使資本市場體現出了更大的活力,企業(yè)并購成為潮流,產權改革加快節(jié)奏。 對以上動因進行歸納可以發(fā)現,除了改革以來奠定的物質基礎可以看作存量之外,其他的新動力都暗含了一個巨大的變化,即作為增長基石的各種要素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都較以往更加自如地流動起來了。包括資金、人才、能源、原材料、土地、設備等要素自如的流動為更有效的資源配置提供了可能。這正契合了中國之需,因為當今經濟最大的問題就是效率問題。一方面是人均占有的資源很少,原有增長模式面臨著各種資源(土地、原材料、能源)日益枯竭的“硬約束”,注定難以為繼;另一方面市場化程度還很低,國企普遍不景氣導致其控制的大量資源的效率更是“低人一等”,造成極大浪費。中國的體制仍然維系在主張市場經濟的同時,宣稱國有經濟是主力軍,堅持對許多產業(yè)的壟斷經營。如果這一局面得以改觀,讓更多的要素自由流動,則其自然會從低效率產業(yè)(企業(yè))向高效率產業(yè)(企業(yè))轉移,屆時國民經濟也就有望從以前的要素投入型增長躍升為要素效率型增長。 即使生產要素總量并不增加,由于要素得以從低效率產業(yè)向高效率產業(yè)轉移,也會產生結構性增長。增長的前提不是生產要素的多寡,而是不同產業(yè)間效率的差異性,因而存在一種勢能。改革二十余年在地區(qū)間、行業(yè)間、不同所有制間形成了要素效率的千差萬別,其間潛藏的勢能一旦兌現就可能帶來更具穩(wěn)定性和可持續(xù)性的增長。這可謂是未來經濟增長的新源泉、新理論、新思路、新實踐。山東壽光和廣東東莞兩個城市原來經濟十分落后,又沒有多向國家伸手要錢,但就是以市場為導向成功實現了本地區(qū)的結構性增長,分別躍升為“世界農場”和“世界大工廠”。 要素能在不同地區(qū)和產業(yè)之間自如流動是結構性增長的前提。好在現在已經出現了一些可喜的跡象和趨勢。從區(qū)域發(fā)展上看,最近發(fā)改委官員稱,長三角要“打破行政區(qū)限制,走向區(qū)域經濟”,可見對區(qū)域整合冀望之大。再看產業(yè)形勢,近期的數據揭示了重工業(yè)與輕工業(yè)的增長幅度快速拉大的罕有現象,有專家稱,“人世”已帶動產業(yè)結構升級,已由輕紡工業(yè)升級到重化工業(yè),并為以后升級到高新技術工業(yè)作準備。從所有制看,民企進入的領域進一步增多,如新希望投資電解鋁,浙江民企爭奪電力餡餅等??梢灶A見,隨著新增長模式的逐漸發(fā)揮威力,加上業(yè)已積累起來的財富存量,“雙劍合璧”之下中國經濟將迎來二十余年來的一個脫胎換骨的變化,不僅會更富足,而且會更獨立。(P3-5)
編輯推薦
今后中國率先現代化的就是三個三角洲,長三角、珠三角、渤海灣(包括沿海地區(qū))。這三角洲如何成為中國經濟發(fā)動機,區(qū)域內的矛盾也隨之而生。本書采納了目前正確的關于發(fā)展問題的最新觀點,發(fā)展不僅僅是經濟層面的概念,還包括其它各領域所應該取得的成就。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