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99-7-1 出版社:京華出版社 作者:錢世明 頁數:155 字數:80000
內容概要
自孔子以后,儒家確立,儒學成了中華古典文化的核心,二千五百年來深入人心,為人們的道德規(guī)范。更由于有了儒家思想,才凝聚了中華民族。翻看甘五史,不管是哪個族的人為君,無不推尊孔子和儒學,這就明白地表明中華民族是由儒家思想為基礎的中華文化統(tǒng)一起來的。認同中華文化,崇信孔子和儒學,就是中國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話可為典型:“時,太祖問侍臣曰:‘受命之君,當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對。太祖曰:‘佛非中國教。’倍(皇子耶律倍)曰:‘孔子大圣,萬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悅,即建孔子廟。”(《遼史·列傳·宗室》)這說明遼太祖并沒把自己視為邊荒之外的人,而認定自己是“中國”——華夏的一員,是推崇中華各族共尊的文化的人。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團結、鞏固,儒家思想的歷史功績是超卓的。儒家的學說,對現代與未來都仍有它積極的作用亦毋庸置疑。我上學前,先母授《三字經》等舊開蒙讀物,算是受儒家思想熏染之初。五歲人北平惜陰小學,使用的第個鉛筆盒中間印的就是孔夫子像,至今憶之,宛然在目。真正老老實實讀孔、孟和儒家經典,應從1956年上師范時至今,累四十多年了。雖也寫了幾部書,坦白地講,我至今讀古書也離不開工具書,我絕不敢說我對儒家什么什么經無誤地讀懂了——要說出這樣個“懂”字豈是容易的。不在小學上下苦功夫,讀古籍是弄不明白文意的,更甭說研究了。治古代文化,治儒學,必須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以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去做學問,才能避免曲解古文,才是對民族文化遺產負責,對讀者負責。所以,我寫這套書,首先是對我引來要說的古籍原文作疏通,然后再闡說,從而表達我的觀點,故名之曰“通說”。我認為傳統(tǒng)的注疏形式是好的,對古籍句句不漏地保存,讀者便可以把上下文都看到,想斷章取義地曲解去欺騙讀者就辦不到了。故,這套書中,對幾部古籍都是全文通說,有的書如《忠經》、京房《易傳》(輯錄)等還是近現代沒人研究和作過注疏的。我寫此書,在文字上力求做到深入淺出——在我對古籍原文的深入理解,自己弄明白了其義之后,用淺近的話寫出來。還要說句坦白的話:我寫得很累!比用文言或半文言式的文字寫,要費勁得多!有時候用白話闡說一句古文時,我久久地握著筆,不敢往稿紙上落。闡釋古文,與翻譯外文,同樣是極難的。
書籍目錄
一 開篇匡謬二 孔子對仁的闡述 (一)仁的定義 (二)仁德的表現 (三)關于求仁 (四)才、智不等于仁 (五)不仁 小結三 孔子門人對仁的論說四 孟子論仁 (一)與民同樂 (二)保民 (三)進賢誅暴 (四)教民 (五)富民 小結五 孔子論義 (一)義是正確的行為 (二)無義之弊六 孟子論義 (一)義是品德 (二)義,人之路七 關于義和利 (一)孔子的義利觀 (二)孟子如何談義與利八 后儒的論說 (一)《禮記》說仁、義 (二)《春秋繁露》談仁、義 (三)《潛夫論》的觀點 1.富民為本 2.用賢 3.以民為基 (四)班固之論 (五)揚雄之說 (六)《申鑒》談仁、義 (七)徐幹的《中論》 (八)傅玄的《仁論篇》《義信篇》贅說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