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之爭

出版時間:2012-2  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美]梅爾文·P·萊弗勒(Melvyn P.Leffler)  頁數(shù):481  譯者:廖蔚瑩  
Tag標簽:無  

前言

“弗宙尼亞大學美國研究”    我謹向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向中國讀者推出由弗吉尼亞大學相關作者撰寫的一些美國研究最杰出的學術著作表示我深深的謝意。    弗吉尼亞大學的美國研究傳統(tǒng)可追溯到她的創(chuàng)始人——托馬斯·杰斐遜。他在1781至1782年間寫的《弗吉尼亞紀事》是理解美國的第一次和最全面的嘗試,這是當時他為了回答一位外國朋友所提出的一些問題而撰寫的。后來在杰斐遜成為合眾國總統(tǒng)之后,他發(fā)起了橫越美國大陸的第一次探察活動——“劉易斯與克拉克遠征”。弗吉尼亞大學的師生一直努力沿著杰斐遜的腳步,試圖更深刻地理解美國。。  中美之間有著極大的歷史、文化和政治差異,而這些差異為相互學習創(chuàng)造了機會。值得慶賀的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率先推出了有關美國的這套叢書,我期望弗吉尼亞大學在增強對中國的了解方面也能夠做出她的貢獻。    約翰·卡斯延    弗吉尼亞大學校長

內(nèi)容概要

  冷戰(zhàn)的陰云曾籠罩全球達半世紀之久,當這場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對抗于1990年戛然而止時,哪怕再見多識廣或權傾一時的人也不禁大驚失色。冷戰(zhàn)究竟因何終結?又為何延綿了如此之久?對于這場喬治·H·W·布什總統(tǒng)口中的“人心之爭”,著名歷史學家梅爾文·P·萊夫勒基于新近公布的檔案在本書中給出了獨到的詮釋。
  萊夫勒將讀者帶回到了美蘇兩國領導人試圖紓解敵對狀態(tài)的四個重要歷史時刻,并探究了他們因何無功而返:1945年斯大林和杜魯門適時規(guī)劃了新政策;1953年馬林科夫和艾森豪威爾探尋了和平的機會;1962年肯尼迪、赫魯曉夫、約翰遜嘗試緩解緊張局勢;1975年勃日列涅夫和卡特旨在維持緩和狀態(tài)。萊夫勒指出,這些領導人無不窺探到了和平的曙光,然而由于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壓力、同盟國和庇護國的施壓、國際體系的發(fā)展態(tài)勢,以及他們自身的不快回憶,他們還是任由自己深陷似乎周而復始的敵對怪圈。
  盡管歷經(jīng)僵局與失敗,到了20世紀80年代,里根、布什,特別是戈爾巴喬夫終于還是擺脫了曾束縛各自前任的政策方針與思維定勢。萊夫勒用細致的分析展示了兩極世界的格局如何重構而成,以及在歷經(jīng)數(shù)十年的對峙之后這一勝利具有何等重大的意義——不僅是為兩個超級大國,更是為整個世界洗滌了冷戰(zhàn)的陰霾。

作者簡介

  梅爾文·P·萊夫勒,弗吉尼亞大學歷史系Edward
Stettinius教授,著有《共產(chǎn)主義的幽靈:美國與冷戰(zhàn)的起源,1917—1953》以及榮獲班克羅夫特獎的《實力優(yōu)勢:國家安全、杜魯門政府和冷戰(zhàn)》。

書籍目錄

致謝
序言
第一章 冷戰(zhàn)的發(fā)端,1945—1948:斯大林與杜魯門
 革命者斯大林
 二戰(zhàn)中的斯大林
 杜魯門
 斯大林與杜魯門
 國際性政治混亂
 國內(nèi)政治
 同盟國與附庸國
 意識形態(tài)、個性特點與國際體系
第二章 和平的機會,1953—1954:馬林科夫與艾森豪威爾
 斯大林之死
 艾森豪威爾的反應
 克里姆林宮中的動亂
 和平的機會?
 軍備控制,德國和印度支那
 恐懼與權力
第三章 躲過大決戰(zhàn),1962—1965:赫魯曉夫,肯尼迪與約翰遜
 千鈞一發(fā)
 赫魯曉夫的退讓
 肯尼迪等待時機
 給和平一個機會
 嶄新的開始與唐突的收場
 約翰遜的痛苦與選擇
 從大決戰(zhàn)回到冷戰(zhàn)
第四章 緩和政策的遠去,1975—1980:勃列日涅夫和卡特
 勃列日涅夫與緩和政策
 華盛頓的新面孔,莫斯科的老面孔
 附庸國、霸權國和同盟國
 中國牌
 伊朗和阿富汗
 維也納峰會
 尼加拉瓜和阿富汗
 緩和期的結束
第五章 冷戰(zhàn)的終結,1985—1990:戈爾巴喬夫,里根和布什
 美利堅的清晨
 莫斯科的黃昏
 軍備裁減
 撤軍
 新思維,舊思維
 柏林墻的倒塌
 東西德的合并
 戈爾巴喬夫、里根和布什
 結語
 參考書目
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第一章冷戰(zhàn)的發(fā)端,1945—1948:斯大林與杜魯門 革命者斯大林 1909年,科巴走到妻子棺材的后面,手里懷抱著出生不久的兒子。“她使我的心變得柔軟。”他對一個老朋友坦陳?!艾F(xiàn)在她走了,帶走了我對人類的最后一絲情感?!笨瓢桶咽址旁谧约盒乜冢瘧Q不已?!斑@里,就在這里面,一切都被掏空了,完完全全地掏空了?!?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朱加什維利,這個之后更名為斯大林的男子,青春期時非常喜愛科巴這個名字。在格魯吉亞的民間傳說中,科巴是個傳奇式的革命者,一個一心想殺死沙皇的羅賓漢式人物??瓢捅灰粋€同伴所出賣,而他也殺死了那個叛徒。約瑟夫在妻子去世幾年后逐漸把名字從科巴改成了斯大林,意即“鋼鐵漢子”。從傳奇英雄到鋼鐵漢子,這就是斯大林自我形象的演變。 1909年,斯大林31歲。他當時還是個默默無聞但充滿著熱忱的共產(chǎn)主義革命者,在俄國的監(jiān)獄和勞動營進進出出,不斷躲避著警察和國內(nèi)放逐。他沒有知交,與他人也沒有親密的聯(lián)系,或許他的母親和妻子除外。他在格魯吉亞長大,從小飽受父親的拳腳,之后還被其拋棄,是母親養(yǎng)育了他。在其他人的幫助下,她把年幼的斯大林送去了哥里教會學校和第比利斯神學院。他是個誠懇、聰明、有抱負的學生。那其實是他僅有的幾年正規(guī)教育,而那幾年也留下了顯著的烙印。斯大林學會了在絕對中思考問題——比如在教條、儀式和奮斗中。然而他卻很輕視宗教。他的女兒斯維特拉娜后來寫道:“無窮的禱告和強加的宗教規(guī)誡使他對所有神圣、崇高的事物產(chǎn)生了偏激的懷疑?!?馬克思列寧主義意識形態(tài)成為了斯大林的宗教式的信條、儀式慣例和革命之道。當他還是名神學院的學生時,就已經(jīng)精通俄語并開始偷偷閱讀激進的馬克思主義文獻。1899年,21歲的他離開了神學院,轉而支持一小群格魯吉亞的馬克思主義者,并且開始在第比利斯和巴庫的工人階級中進行鼓吹活動。斯大林從沒有過任何真正的工作,他的工作就是革命。 是什么激發(fā)斯大林成為一個革命者呢?人們對此知之甚少,即使是他最權威的傳記作家也幾乎無法作出解釋。布爾什維克革命過去幾年后,那時距離他登上權力頂峰還有漫漫長路,他是這樣回答這一問題的:“很難描述這一過程吧。首先人們確信眼前的形勢是錯誤的、不公平的,然后就會下定決心去找出最好的補救方法?!?然而事實上,斯大林寫到和談到不公正這一問題的僅僅是只言片語?!八蓄w冷酷的心?!敝x爾格·貝利亞(SergoBeria)這般說道,他是斯大林手下一個秘密警察頭領的兒子,同樣也是個內(nèi)心冷酷的人。一位出色的斯大林俄語傳記作者寫道:“斯大林的思想中完全找不到高貴的特征,也沒有人道主義的痕跡,更談不上人類之愛了?!彼咕S特拉娜尖銳地指出她父親參與革命運動“并不是作為憧憬美好未來的理想主義夢想家,就像我母親一家那樣……;并不是作為像高爾基那樣熱情洋溢的作家,用浪漫的夸張手法描繪即將到來的革命……他之所以選擇革命者的道路,是因為他內(nèi)心有一團反對社會的冰冷火焰在燃燒,在這樣一團火焰中,他處于階梯的底部并可能終其一生都停留在那里。他想要的多到數(shù)不清,而除了革命就沒有其他道路是對他開放的了?!?身為一名年輕的革命者,斯大林對必讀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書目爛熟于心。他是名積極的宣傳員和作家。但是這些年里他從未寫過任何實質性的內(nèi)容,除了關于如何在一個革命的多民族國家中對待非俄羅斯的民族團體。在戰(zhàn)俘集中營里和流放過程中,斯大林往往更喜歡與罪犯和強盜為伍,而非那些革命同志。他有極佳的記憶力和深刻的思想,可他選擇的是規(guī)劃、操縱、組織和行動。 斯大林憑其頑強的意志品質和自律精神在革命戰(zhàn)友中聲名鵲起。1917年2月沙皇統(tǒng)治被推翻時,列寧相信他能夠依賴斯大林達成宏圖偉業(yè)。4月,列寧就斯大林參與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的選舉給予支持。 布爾什維克在11月奪取政權之后,斯大林擔任了舉足輕重的軍事職位。新政府面臨著國內(nèi)外的眾多敵人。英國、法國、波蘭、日本和美國都派遣軍隊援助分布于各戰(zhàn)線的眾多反布爾什維克集團。斯大林完全成了軍閥式的軍事領袖。他征發(fā)食品供給,組織地方上的契卡分部和新的秘密警察,接管區(qū)域性的軍事活動。他冷酷無情,狡猾殘忍。他厭惡聽命于人,在整場國民戰(zhàn)爭中都與紅軍總司令列昂·托洛茨基(LeonTrotsky)爭論不休。但斯大林非常聽從列寧,后者的領導地位是從未受到挑戰(zhàn)的。

后記

冷戰(zhàn)作為20世紀最重大、影響最為深遠的歷史進程,緣何而起?何以結束?冷戰(zhàn)為什么會保持為冷戰(zhàn),而沒有升級為熱戰(zhàn)?美國冷戰(zhàn)史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者梅爾文·萊弗勒(Melvyn P.Leffler)教授在本書中以其獨特的視角給予讀者詳盡的解釋。    梅爾文·萊弗勒,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主要研究20世紀(尤其是冷戰(zhàn)時期)美國國家安全政策和對外政治經(jīng)濟關系,是著名的國際關系史和冷戰(zhàn)史研究專家。曾被任命為美國國務院外交歷史檔案委員會委員,擔任過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華盛頓威爾遜中心國際冷戰(zhàn)史項目、美國和平研究所等機構的高級或特聘研究員。除了本書以外,萊弗勒的主要著作還包括:《實力優(yōu)勢:國家安全、杜魯門政府和冷戰(zhàn)》(A Preponderance of Power: National Security,the Truman Administration,and the Cold War)(曾榮獲班克羅夫特獎、弗雷爾獎和胡佛獎)、《共產(chǎn)主義的幽靈:美,國與冷戰(zhàn)的起源,1917—1953》(The Specte of Communism: The United States and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1917—1953)等。    本書是萊弗勒教授的精心之作,可被視為國際關系史和冷戰(zhàn)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他在書中甄選出冷戰(zhàn)過程中的五個關鍵時刻: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勝利前后,斯大林和杜魯門的全球戰(zhàn)略目標和政策;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馬林科夫和艾森豪威爾探索實現(xiàn)和平的可能;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后,赫魯曉夫與肯尼迪、林登·B·約翰遜嘗試緩和緊張局勢;1975年赫爾辛基歐安會議后,勃列日涅夫和卡特旨在維持美蘇緩和;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后,其為緩和國際緊張局勢而進行的努力及里根、布什的反應。書中著重探討了如下幾個問題:冷戰(zhàn)緣起和終結;冷戰(zhàn)的持續(xù)未升級;以及為何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的領導人都欲尋求和平的機會而和平遲遲未能到來。    萊弗勒教授認為,冷戰(zhàn)起源于二戰(zhàn)結束前后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它“衍生出了杜魯門和斯大林都不能接受的危機,以及雙方都不能抵擋的機遇”。在危機面前,兩大陣營的領導人都擔心己方的權力遭到侵擾,便采取咄咄逼人的策略迎接挑戰(zhàn);在機遇面前,他們都曾考慮緩和,規(guī)避或終止雙方的敵對態(tài)勢。但是,這些領導人受到了意識形態(tài)、政治對手的壓力、同盟國和附庸國的期望、動蕩且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以及昔日大戰(zhàn)給他們個人留下的深刻影響,所有這些因素的合力使他們深陷于一個循環(huán)往復、永無終結的敵意怪圈之中不能自拔。盡管世界政壇見證了諸多的固步自封和壯志未酬,然而,1980年代的里根、老布什和最為重要的人物——戈爾巴喬夫最終成功地將美蘇雙方從曾經(jīng)桎梏了所有前任領袖的政策和思維定勢中解脫出來。萊弗勒教授在終章的分析中詳盡地闡述了兩極世界格局重構的成因,以及雙方在經(jīng)歷了數(shù)十載的對抗之后贏得世界和平是如何地來之不易——這場人心之爭的和平落幕不僅對兩個超級大國,乃至對全球都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本書具有眾多顯著的特點。萊弗勒教授采取了一個嶄新的研究視角,他站在冷戰(zhàn)結束后的“局外人”的位置上,不僅將具體歷史事件置于冷戰(zhàn)全過程中加以考察,而且從整個20世紀世界歷史的發(fā)展和國際局勢的變動中研究,將冷戰(zhàn)的整體性和歷史性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方法論上,他突破了美國外交史和冷戰(zhàn)史研究中以漢斯·摩根索(Hans J.Morgenthau)為代表的“權力政治學派”所倡導的以“權力分析”為中心的現(xiàn)實主義理論,把“軟權力”之間的較量看作決定冷戰(zhàn)發(fā)生、發(fā)展以及最終走向結束的過程中占有中心地位的關鍵性因素。在史料運用上,萊弗勒教授廣泛而深入地挖掘了美國各大檔案館所藏的相關檔案和俄方檔案,大量運用了美國外交關系文件(FRUS,F(xiàn)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美國“解密檔案參考系統(tǒng)”(DDRS,Declassified Documents Reference System)、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檔案(NSC,National Safety Council)、美國國家安全檔案館的數(shù)字國家安全檔案(DNSA,Digital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真正作到了多邊檔案互證。同時,他引證了美國、俄國、德國、東歐國家、中國學者所發(fā)掘和引用的各種新資料,完整而清晰地詮釋了多方資料互引互證在“冷戰(zhàn)史新研究”中的重要意義和重要價值,從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冷戰(zhàn)史研究的國際性。    因此,本書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它為國際關系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翔實而新穎的史料,很多一手資料對于研究者梳理史實、進行客觀判斷具有重要作用。且萊弗勒教授將眾多相關歷史事件納人本書考察的范圍,并非就蘇美關系而論蘇美關系,冷戰(zhàn)不再僅僅被視為美國和蘇聯(lián)這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對抗,東亞、南亞、非洲和中東也被囊括在其中。這種多角度、整體性的研究范式對于研究國際關系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在國際關系和世界形勢變動不居的20世紀,美國與蘇聯(lián)及其繼承國俄羅斯的關系占據(jù)著最為重要的地位。雙方關系的演變對世界格局的發(fā)展和國際政治的變化產(chǎn)生著重大影響??v觀這段變幻莫測的歷史,先是蘇美從二戰(zhàn)時精誠合作的盟友演變?yōu)槔鋺?zhàn)時期水火不容的對手,后是俄美從冷戰(zhàn)結束之初的“蜜月”之旅發(fā)展到目前既對抗又合作的關系,每一次變化無不轟轟烈烈,震撼世界,每一次無不將盟國、周邊國家和地區(qū)席卷進歷史的漩渦中,每一次無不將全球的資源和人力動員起來。冷戰(zhàn)結束已近二十年,冷戰(zhàn)思維依然存在,冷戰(zhàn)的遺產(chǎn)仍然無法消除,與冷戰(zhàn)相關的一些關鍵性問題仍然無法解答,值得深思。比如:在整個冷戰(zhàn)進程中,為什么熱戰(zhàn)(如越南戰(zhàn)爭、朝鮮戰(zhàn)爭)均發(fā)生在亞洲?柏林墻倒塌已有二十余載,為什么冷戰(zhàn)所造成的國家分裂局面在亞洲各國尚未得到解決?這些問題促使冷戰(zhàn)史研究者和國際關系史研究者最大限度地利用現(xiàn)有資源盡快找出具有規(guī)律性的答案。    在本書的翻譯出版過程中,我們得到了許多學者同仁和朋友的幫助,尤其是華東師范大學的余偉民教授、饒淑瑩老師、陳弘老師和李秀芳博士,在此我們謹表示由衷的感謝。本書的編輯夏海涵老師仔細校讀了譯稿,提出了許多中肯的修改意見,我們非常感激她所做的大量工作。    本書翻譯費時兩載,譯者力圖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圖和想法,并努力準確地把握冷戰(zhàn)史研究領域中的專業(yè)術語,盡可能忠實地傳達原作者豐富而深邃的思想。但由于譯者才疏學淺,加上翻譯的局限性,遺憾在所難免,懇請各方面專家、同仁以及讀者批評指正。

媒體關注與評論

憑借對細節(jié)的敏銳把握、對領導人個人決策的關注,以及一絲不茍的評論分析,萊弗勒為讀者帶來了引人入勝的重要新觀點。這一劃時代的研究超越了諸多冷戰(zhàn)研究中的常規(guī)論點,將筆墨聚焦于安全策略及優(yōu)勢轉換的實質:斗爭的焦點在于哪一種政體更能滿足人民需求并構建更為美好的世界。    ——羅伯特·杰維斯,哥倫比亞大學    此書以生動的語言和睿智的視角解讀冷戰(zhàn)的始末。作為美國外交政策研究的西方權威之一,梅爾文·萊弗勒探索了大量新資料,從美蘇對抗史中截取了五個關鍵時刻。予以立意新穎又頗具啟發(fā)的分析。他對冷戰(zhàn)中歷任領導人的刻畫令人信服又言簡意賅。正如萊弗勒所描述的,那些領導人所經(jīng)歷的內(nèi)心掙扎、艱難抉擇和最終成功顯示了在這個動蕩不定的世界中。領導層在維護和平上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諾爾曼·M·奈馬克。斯坦福大學    梅爾文·萊弗勒對冷戰(zhàn)期間的關鍵階段進行了出色的審視。他兼顧了對組織機構與執(zhí)行部門的強調(diào)分析。這樣的視角始終發(fā)人深省。本書不落俗套、旁征博引、引人入勝而又生動逼真。是既能讓普通讀者“好看”。又能讓專家學者“看好”的上乘佳作,也定將成為冷戰(zhàn)研究的經(jīng)典文本。    ——馬克·克拉默,哈佛大學

編輯推薦

《人心之爭:美國、蘇聯(lián)與冷戰(zhàn)》是梅爾文·P·萊弗勒教授的精心之作,可被視為國際關系史和冷戰(zhàn)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

名人推薦

憑借對細節(jié)的敏銳把握、對領導人個人決策的關注,以及一絲不茍的評論分析,萊弗勒為讀者帶來了引人入勝的重要新觀點。這一劃時代的研究超越了諸多冷戰(zhàn)研究中的常規(guī)論點,將筆墨聚焦于安全策略及優(yōu)勢轉換的實質:斗爭的焦點在于哪一種政體更能滿足人民需求并構建更為美好的世界。 ——羅伯特·杰維斯,哥倫比亞大學 此書以生動的語言和睿智的視角解讀冷戰(zhàn)的始末。作為美國外交政策研究的西方權威之一,梅爾文·萊弗勒探索了大量新資料,從美蘇對抗史中截取了五個關鍵時刻。予以立意新穎又頗具啟發(fā)的分析。他對冷戰(zhàn)中歷任領導人的刻畫令人信服又言簡意賅。正如萊弗勒所描述的,那些領導人所經(jīng)歷的內(nèi)心掙扎、艱難抉擇和最終成功顯示了在這個動蕩不定的世界中。領導層在維護和平上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諾爾曼·M·奈馬克。斯坦福大學 梅爾文·萊弗勒對冷戰(zhàn)期間的關鍵階段進行了出色的審視。他兼顧了對組織機構與執(zhí)行部門的強調(diào)分析。這樣的視角始終發(fā)人深省。本書不落俗套、旁征博引、引人入勝而又生動逼真。是既能讓普通讀者“好看”。又能讓專家學者“看好”的上乘佳作,也定將成為冷戰(zhàn)研究的經(jīng)典文本。 ——馬克·克拉默,哈佛大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人心之爭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4條)

 
 

  •   觀點很獨到,雖然或多或少站在美國立場多一些,但對冷戰(zhàn)看法的角度比較新,史料也比較詳實,值得一看。
  •   冷戰(zhàn)史大家的作品,剛到手,擔心翻譯質量
  •   冷戰(zhàn)研究新作,有啟發(fā)。
  •   東西方人心之爭,爭什么?東西方究竟孰優(yōu)孰劣?用歷史的眼光看,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歷史的內(nèi)幕一旦揭曉,可以提醒人們對現(xiàn)實的釋然。這本書引用的史實非常權威,值得擁有。
  •   喊口號、大閱兵、到處炫耀武力,貌似強大,但人心向背。所以最有力的武器就是人心所向!對蘇聯(lián)如此,對美國也是如此,對歷史上以及未來的強者,都是如此!唯有人心所向,才是真正的強者!
  •   快遞給力啊啊,書就是太貴了撒
  •   本書不錯,喜歡。
  •   很好的書籍,精品沒的說,建議購買。
  •   加油?。。。。。。。。。。。。。。。。。。。。。。。。。。。。。。。。?/li>
  •   寫的很好,建議購買!?。。。。?!
  •   萊弗勒是一位謙恭而扎實的學者,只需要看注釋就知道功底了。
  •   正在看,感覺還是不錯的, 要好好看一下在說了。
  •   這本美國人寫的書自然體現(xiàn)的是美國人的冷戰(zhàn)觀,不過客觀上講對崛起中的中國如何與美國爭取世界人民的認同、包容、理解和接納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   主要是強硬派倒了,妥協(xié)派回避斗爭,開始沒得寫了,但,書不錯
  •   名家名作,寫作方法值得學習。
    翻譯有些草率,有些專有名詞需要查對
  •   有時間了再看
  •   作者的角度很新穎,敘述也很到位,翻譯也給力,是一部值得一讀的學術著作
  •   書中里根總統(tǒng)的言語很經(jīng)典。
  •   不錯的著作,值得一讀啊!
  •   一部名著被幾個狗屁翻譯弄得慘不忍睹。作者要是懂中文,看了不知作何感想,哀哉。想購買者慎之,還是看原版吧。
  •   意思形態(tài)極端濃厚的書,冷戰(zhàn)結束后出的著作就不能客觀一點描寫冷戰(zhàn)的發(fā)端經(jīng)過和結束么。當然這書資料夠多的,雖然有些為黑而黑的,卻也當?shù)闷鹈Q。翻譯的混賬翻譯毀掉了這本書?。?/li>
  •   國際關系史和冷戰(zhàn)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不可不讀。
  •   值得一看,學習學習.
  •   正如書名,《人心之爭》,作者的著眼點就是從人性(人心)出發(fā),從蘇、美兩國的領導人的心態(tài)來探求冷戰(zhàn)的人性根源。正所謂“歷史并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人性”。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