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哲學史

出版時間:1999-10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作者:胡適  頁數(shù):391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哲學史,這種種人生切要問題,自古以來,經(jīng)過了許多哲學家的研究。往往有一個問題發(fā)生以后,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各人有各人的解決方法,遂致互相辯論。

作者簡介

胡適(1891-1962),原名胡洪(馬辛)、嗣糜、字希疆,參加留美考試后改名適,字適之,安徽績溪人?,F(xiàn)代學者,歷史學、文學家,哲學家。胡適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學堂、澄衷學堂求學,初步接觸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啟超、嚴復思想的較大影響。1906年考入中國公學,1910年考中“庚子賠款”留學生,赴美后先入康乃爾大學農學院,后轉文學院哲學。1915年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師從哲學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并一生服膺。1917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加入《新青年》編輯部,撰文反對封建主義,宣傳個性自由、民主和科學,積極提倡“文學改良”和白話文學,成為當時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人物。“五四”時期,與李大釗等展開“問題與主義”辯難;陪同來華講學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譯二年多;與張君勱等展開“科玄論戰(zhàn)”,是當時“科學派”丁文江的后臺。從1920年至1933年,主要從事中國古典小說的研究考證,同是也參與一些政治活動,并一度擔任上海公學校長。抗日戰(zhàn)爭初期出任國民黨“國防參議會”參議員,1938年被任命為中國駐美國大使??箲?zhàn)勝利后,1946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49年去美國,后去臺灣。1954年,任臺灣“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57年,出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1962年,在臺灣的一個酒會上突發(fā)心臟病去世。胡適是個學識淵博的學者,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jù)學、教育學、倫理學等諸多領域均有不小的建樹。就對孔子和儒學的研究而言,在1919年出版《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中,胡適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學的體系和方法研究中國先秦哲學,把孔子和儒學放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用“平等的眼光”與諸子進行比較研究,破除了儒學“獨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影響。以后又發(fā)表長篇論文《說儒》,提出“儒是殷民族教士”,“最初的儒都是殷人,都是殷的遺民”,“靠他們的禮教知識為衣食之端,他們都是殷民族的祖先教的教士,行的是殷禮,穿的是殷衣冠”;周滅殷后,“他們負背著保存入國文化的遺風”“儒是柔懦之人,不但指那逢衣博帶的文縐縐的樣子,還指亡國遺民忍辱負重的柔道和生觀”;孔子是殷民族“懸記”而生的“救世主”,“他從一個亡國民族的教士階級,變到調和三代文化的師儒”,孔子的最大貢獻在于殷民族部落性的“儒”,擴大到到“仁以為己任”的儒,把柔懦的“儒”改變到剛毅進取的“儒”??鬃硬皇恰叭濉钡膭?chuàng)造者,而是儒學的中興者??鬃拥膶W說強調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強調教育和仁政,并以此來影響整個社會。胡適“大膽假說”的觀點在當時是驚世駭俗的,他的論證不夠充分,不過他假設“儒”在殷時代就有了被后來的甲骨文研究判為事實。
胡適并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學,他認為“孔教不能適應時勢需要”,“現(xiàn)在大多數(shù)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夢”(《新思潮的意義》)辛亥革命后的中國社會進步,“不是孔夫子之賜,是大家努力革命的結果,是大家接受一個新世界的新文明的結果。只有向前走是有希望的,開倒車是不會成功的?!保ā秾懺诳鬃诱Q辰之后》)對儒家強調的“三綱五?!背峙袘B(tài)度,說:“三綱五論”的話,古人認為是真理,因為這種話在古時宗法社會很有點用處。但現(xiàn)在時勢變了,國體變了……古時的天經(jīng)地義現(xiàn)在變成廢話了。(實驗主義))
胡適著作很多,又經(jīng)多次編選,比較重要的有《胡適文存》、《胡適論學近著》、《胡適學術文集》等。

書籍目錄

第一篇  導言
第二篇 中國哲學發(fā)生的時代
第一章 中國哲學結有胎的進代
第三篇 老子
第四篇 孔子
第一章 孔子略傳
第五篇 孔門弟子
第六篇 墨子
第一章 墨子略傳
第七篇 楊朱
第一章 《墨辯》與《別墨》
第九篇 莊子
第一章 莊子時代的生物時化論
第十篇 荀子以前的儒家
第一章 《大學》與《中庸》
第十一篇 荀子
第一章 荀子
第十二篇 古代哲學終局
第一章 前三世紀的思潮

章節(jié)摘錄

書摘正為古人死無對證,故人多可隨意托古改制。這是作偽書的第一類。第二,有一種人為了錢財,有意偽作古書。試看漢代求遺書的令和諸王貴族求遺書的競爭心,便知作假書在當時定可發(fā)財。這一類造假書的,與造假古董的同一樣心理。他們?yōu)榈氖清X,故東拉西扯,篇幅越多,越可多賣錢。故《管子》、《晏子春秋》諸書,篇幅都極長。有時得了真本古書,因為篇幅太短,不能多得錢,故又東拉西扯,增加許多卷數(shù)。如《莊子》、《韓非子》都屬于此類。但他們的買主,大半是一些假充內行的收藏家,沒有真正的賞鑒本領。故這一類的假書,于書中年代事實,往往不曾考校正確。因此莊子可以見魯哀公,管子可以說西施。這是第二類的偽書。大概這兩類之中,第一類“托古改制”的書,往往有第一流的思想家在內。第二類“托古發(fā)財”的書,全是下流人才,思想既不高尚,心思又不精密,故最容易露出馬腳來。如《周禮》一書,是一種托古改制的國家組織法。我們雖可斷定他不是“周公致太平”之書,卻不容易定他是什么時代的人假造的。至于《管子》一類的書,說了作者死后的許多史事,便容易斷定了。    審定史料之法  審定史料乃是史學家第一步根本功夫。西洋近百年來史學大進步,大半都由于審定史料的方法更嚴密了。凡審定史料的真?zhèn)危氁凶C據(jù),方能使人心服。這種證據(jù),大概可分五種(此專指哲學史料):    (一)史事書中的史事,是否與作書的人的年代相符。如不相符,即可證那一書或那一篇是假的。如莊子見魯哀公,便太前了;如管仲說西施,便太后了。這都是作偽之證。    (二)文字一時代有一時代的文字,不致亂用。作偽書的人,、多不懂這個道理,故往往露出作偽的形跡來。如《關尹子》中所用字:“術咒”、“誦咒”、“役神”、“豆中攝鬼、杯中釣魚、畫門可開、土鬼可語”,“嬰兒蕊女、金樓絳宮、青蛟白虎、寶鼎紅爐”,是道士的話。“石火”、“想”、“識”、“五識并馳”、“尚自不見我,將何為我所”,是佛家的話。這都是作偽之證。    (三)文體不但文字可作證,文體也可作證。如《管子》那種長篇大論的文體,決不是孔子前一百多年所能作的。后人盡管仿古,古人決不仿今。如《關尹子》中“譬犀望月,月影入角,特因識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又譬如“水中之影,有去有來,所謂水者,實無去來”:這決不是佛經(jīng)輸入以前的文體。不但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體,一個人也有一個人的文體。如《莊子》中《說劍》、《讓王》、《漁父》、《盜跖》等篇,決不是莊周的文體?!俄n非子》中《主道》、《揚榷》(今作揚權)等篇和《五蠹》、《顯學》等篇,明是兩個人的文體。    (四)思想凡能著書立說成一家言的人,他的思想學說,總有一個系統(tǒng)可尋,決不致有大相矛盾沖突之處。故看一部書里的學說是否能連絡貫串,也可幫助證明那書是否真的。最淺近的例,如《韓非子》的第一篇,勸秦王攻韓,第二篇,勸秦王存韓。這是絕對不相容的。司馬光不仔細考察,便罵韓非請人滅他自己的祖國,死有余辜,豈不是冤煞韓非了!大凡思想進化有一定的次序,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問題,即有那個時代的思想。如《墨子》里《經(jīng)-上下》、《經(jīng)說·上下》、《大取》、《小取》等篇,所討論的問題,乃是墨翟死后百余年才發(fā)生的,決非墨翟時代所能提出。因此,可知這六篇書決不是墨子自己做的。不但如此,大凡一種重要的新學說發(fā)生以后,決不會完全沒有影響。若管仲時代已有《管子》書中的法治學說,決不會二三百年中沒有法治觀念的影響。又如,《關尹子》說,“即吾心中,可作萬物”;又說,“風雨雷電,皆緣氣而生。而氣緣心生,猶如內想大火,久之覺熱;內想大水,久之覺寒”。這是極端的萬物唯心論。若老子、關尹子時代已有這種唯心論,決無毫不發(fā)生影響之理。周秦諸子竟無人受這種學說的影響,可見《關尹子》完全是佛學輸入以后的書,決不是周秦的書。這都是用思想來考證古書的方法。    (五)旁證以上所說四種證據(jù),史事、文字、文體、思想,皆可叫做內證。因這四種都是從本書里尋出來的。還有一些證據(jù),是從別書里尋出的,故名為旁證。旁證的重要,有時競與內證等。如西洋哲學史家,考定柏拉圖(Plato)的著作,凡是他的弟子亞里士多德(Aristotle)書中所曾稱引的書,都定為真是柏拉圖的書。又如,清代惠棟、閻若璩諸人考證梅氏《古文尚書》之偽,所用方法,幾乎全是旁證(看閻若璩《古文尚書疏證》及惠棟《古文尚書考》)。又如,《荀子·正論篇》引宋子日:  “明見侮之不辱,使人不斗?!庇秩眨骸叭酥橛?欲是動詞),而皆以己之情為欲多,是過也。”《尹文子》說:“見侮不辱,見推不矜,禁暴息兵,救世之斗。”《莊子·天下篇》合論宋钘、尹文的學說道:“見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寢兵,救世之戰(zhàn)?!庇终f:“以禁攻寢兵為外,以情欲寡小為內?!庇置献佑浰舞椔犚娗爻粦?zhàn),便要去勸他們息兵。以上四條,互相印證,即互為旁證,證明宋钘、尹文實有這種學說。    P15-17

編輯推薦

本書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家胡適的作品。本書把我國三千年來一半斷爛、一半龐雜的哲學界,理出一個頭緒來,給我們一種研究本國哲學史的門徑。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古代哲學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7條)

 
 

  •     在《胡適口述自傳》中,胡適談起《中國哲學史大綱》時曾說:“本文既然是我自傳的節(jié)要,我也不妨乘此機會略談我自己今日認為我的努力尚不無成績的若干項目。……其中之一便是那自公元前六世紀老子和孔子時代開始,綿延至今,凡二千五百余年的中國思想史。在這一主要陣地里,早在一九一九年,——整整的三十九年前——我的《中國哲學史大綱》的第一冊便出版了。我對以后諸卷未能出版感到遺憾……”如我們所知,胡適的這部著作只出版了上冊,下冊遲遲未公開發(fā)行。這次新近于杭州發(fā)現(xiàn)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中)》大概彌補了這個缺憾,而卷上與卷中合璧而成的“準全本”概可使我們一窺胡適治中國哲學的心路。
      
      一般而言,《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迄今共有三個元版本。第一個版本是作為北京大學叢書之一,從1919年由商務印書館付梓發(fā)行,至1932年一總出版16次的版本。第二個版本是作為《萬有文庫》之一,在1929年由商務印書館付梓發(fā)行的版本,與第一版不同的是這本書的名字由胡適提議改為了《中國古代哲學史》。第三個版本是作為大學教本,從1935年由商務印書館付梓發(fā)行,至1947年一總出版四次的版本,這個版本沿襲了舊稱。
      
      比較三個版本可知它們基本上沒有不同,除了第二個版本,即“萬有文庫本”,在書名上做了改動。發(fā)現(xiàn)《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中)》的肖伊緋先生,在《<中國哲學史大綱>版本初考》一文中表示:
      
      “萬有文庫本”的出現(xiàn),標志著胡適在《中國哲學史大綱》寫作計劃中的微妙轉變,意味著他已經(jīng)將《中國古代哲學史》認定為一部完整著作,對所謂“中古”、“近世”時期的哲學史將另擬專題進行研究與撰著,且不再納入《中國哲學史大綱》的整體寫作框架之中。
      
      但是這種“寫作計劃中的微妙轉變”并不能表示胡適沒有用概括的形式總結過“古代”之后的“中古”乃至“近世”的中國哲學。這次重新出土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中)》,就表明了胡適在將原先的哲學史寫作計劃更改之前,做過概括式地闡釋中古哲學史的工作。1931年-1932年,胡適為在北大開講的“中古思想史”編撰了一部題名為《中國中古思想史的提要》(又稱《中古思想小史》)的小書。這被肖伊緋先生視作胡適緊承《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中)》的后續(xù)寫作,畢竟十年前的那份講義里只涉及到了漢代,而這部提要、小史,卻概括了漢代至宋初中國思潮的大勢。同時,二者的緊承關系還體現(xiàn)在內容的濃縮上。這里自然要提到胡適另一部較為著名的哲學史著作,即1930年著手編訂的《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上。不過這本著作只是胡適本人對于1919年那份“講義本”的擴充。胡適將“哲學史”改為“思想史”的用意是對自漢代開始的中國哲學做個案研究,而不再如原先那樣以時間的嚴格劃定作概述。肖伊緋先生在同一篇文章中對此進一步做了考察,他說:
      
      這一時期,他改“哲學史”為“思想史”的做法,其原因歸結起來,無非有兩大方面。一是西方“哲學”概念在先秦諸子學說中加以運用之后,或破或立的效果并非盡如人意,胡適感到應該有更寬泛的學術視野、更深入的專題研究來重新梳理與定位“中古”和“近世”兩個時期的中國思想史。二是“中古”時期的所謂“哲學”不再具有先秦諸子時代的個性化、分散性特征,而上升為“國家意志”與“政治思想”層面,整個中古社會的思想宗教化趨勢明顯,儒教、道教的成立及佛教的輸入等需要深入研究的專題,已經(jīng)不再可能如卷上那樣以概括形式加以表達。
      
      胡適在1930年3月20日給馮友蘭的一封信中,說:“近日寫《中古哲學史》,已有一部分脫稿,擬先付油印,分送朋友指正。寫印成時,當寄一份請教?!边@里的《中古哲學史》應當為《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理由如下:1929年,胡適提議商務印書館將收入《萬有文庫》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更名為《中國古代哲學史》,這大概可以視作胡適有關哲學史寫作計劃的第一次更動,即根據(jù)他著名的三段論歷史分期將中國哲學史分開敘述,理由前文已述。因此胡適本人將“哲學史”改為“思想史”也應是極順當?shù)淖兓?。這第二次寫作計劃的改變發(fā)端于《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落實在《中國中古思想史提要》上,因為正是后者,標志著胡適有關哲學史寫作計劃正式發(fā)生了更替。
      
      現(xiàn)在我們不妨回過頭來看,胡適在口述自傳中對唐德剛說的那一席話(“我在過去二十多年雖然沒有出版續(xù)集,但是我仍然寫了若干專著,其中好幾種也都是以專書形式問世的。例如我對《淮南子》的研究就有四萬多字?!疫€有些其他成書的著作,如《戴東原的哲學》?!保⑶铱梢詳喽ǎ杭幢愫m將他的中國哲學史完成,在體系上也一定不同于《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那樣了,而很有可能是一部包含多個專題的個案研究,亦即“中國思想史”。如《淮南子》研究,戴東原哲學的研究,禪宗和尚的研究,都是在這個方向上所作的努力。不過,這種改變,這種傾向未免也契合于胡適對于社會進步的看法,都是極細微、極瑣碎的,也因此無法面面俱到了。
      
      這兩種哲學史的寫作先后出現(xiàn)在了胡適身上——限于本文的篇幅,這里不予討論兩者的優(yōu)劣以及深層次的原因——但這是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這次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推出的,由肖伊緋先生整理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卷中)》在兩種哲學史寫作中當屬于前者,即仍舊是依時間所作的概說性質的哲學史。
      
      另外,據(jù)肖先生提示,現(xiàn)藏于中國博物館的胡適手稿中,有三頁“中國中古哲學史提要”和四頁“中古哲學史泛論”殘稿一份,它們的寫作時間均在1919年。肖伊緋先生認為這七頁手稿不僅是1919年北大內部發(fā)行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中)》寫作的提綱,還可以視作1931-1932年所作《中國中古思想史的提要》的提要。因此,這次推出的“準全本”上卷仍如其舊,卷中則包含了1919年“講義本”的全部和1931年“提要本”承接“講義本”的部分(第七章至第十四章),而這份七頁胡適手稿則作為附錄。
      
      擬合形成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卷中)》,我認為它的意義還不僅在提供更深層次的證據(jù)以消弭學術界對胡適的質疑(如因歷史分期的問題,胡適轉向了思想史的細碎研究,致使綜論概說性質的哲學史難以為繼,此非胡適學術水準的證問題),還能讓大眾一窺隱藏了九十余年的胡適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之后的延續(xù)寫作。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我們得以走進胡適治學的心路歷程,懷念那個虛懷若谷的學問時代。
      
      
      2013年5月29日
  •     有時候,讀書匯聚成網(wǎng)。
      我并不是個熱愛哲學的人。所以,為了帶著研究哲學這種目的來讀這本書的人肯定不是我。如果細說來此湊熱鬧的原因,無非有兩個:一個是作為胡粉此書必看,另一個則是作為廣西師大出版社的崇拜者慕名而看的。前者若可稱作一種文學情節(jié)的話,那后者肯定是出于出版心態(tài)了。
      作為一個無意致力于哲學的我來說,這本胡適先生的哲學史大綱,真正吸引我的是先生考證學術的方法與態(tài)度,還有之前的知識儲備跟隨的某些興趣點。
      中學大學期間無意學過或是聽過哲學課的人,大抵對這本書的內容并不會有多么醍醐灌頂或是振聾發(fā)聵的感覺。就像余英時先生在《重尋胡適歷程》中所說的,“六十年后的今天。一般讀者也許已經(jīng)看不出《中國哲學史大綱》究竟為什么能夠震動一世的試聽了”。年代久遠,遠離了那個急需啟智開化的背景,我們已經(jīng)無從體會到當時此書出版時的“風華絕代”了。不過,真正要理解也不是什么難事。
      就拿此次廣西師大出版的“新民說”系列叢書,實在是一套不得不讀的文化書系。單說“新民說”這個叢書名字就讓人心向往之。近期翻閱了梁啟超先生的《新民說》,內容雖在今天看來并不陌生,但句句蘊含著深刻的思索,即使在今天這樣的社會狀況看梁先生的話仍然非常值得反思。
      所以,民國大師的思想,今天我們仍需要拜讀思考。遑論,胡適先生的思想在大陸曾被抹得一干二凈,令這位當時與魯迅并立的民國大師只能在海峽彼岸開花,不得不說是大陸文化的一種損失。
      所以,感謝廣西師大出版的《中國哲學史大綱》,讓我們有機會了解胡適先生的思想。雖然這本書很多出版社一再出版,但廣西師大這個版本還是很有看頭的,不僅內容更加全面,增加了卷中先秦以后的哲學思想,而且還有肖伊緋先生整理的講義。此書的出版實乃胡適以及中國文化愛好者的一大幸事,豈不快哉?
  •     
       讀《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卷中)》所感一
      
       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卷中)》(胡適著,肖伊緋整理,2013年版),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的新民說叢書之一,剛剛讀完卷中部分內容,于是打算趁熱打鐵,先寫寫讀后的一些所感,待日后深入研讀將再繼續(xù)寫所感。
       其實最早看胡適先生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是在大一上學期,是由講中國思想史的夏老師極力推薦的。除胡適先生的《中國哲學史大綱》,還有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記得當時從孔夫子舊書網(wǎng)、亞馬遜網(wǎng)分別買來胡適先生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蓬萊閣叢書系列,1997年版)和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商務印書館出版,1993年版)、《中國哲學簡史》(三聯(lián)書店出版,2009年版)三本書,用兩個月時間認真看完,所獲頗多,基本對中國哲學史有了大致的了解。特別是胡適先生的《中國哲學史大綱》,確為力作,其對中國哲學史的劃分,史料的應用嚴謹、審慎,作為后輩學子的我甚是佩服。
       當時看完,和很多人的想法一樣,一直很遺憾的是《中國哲學史大綱》僅僅只有卷上,只寫到先秦哲學思想。而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卷中)》,可以說是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這一遺憾。其中的卷中講義本的整理出版,可以說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對各大出版社一版再版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的一種截然改變,一定程度上補充完善了對胡適先生中古思想史研究的內容。
       《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卷中)》卷上部分與其它出版社一版再版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內容是一樣的,其不同之處與其價值所在可以說是肖伊緋先生整理出來的卷中講義,實屬不易,彌足珍貴。卷中內容主要是繼先秦哲學,講到了漢代哲學的內容。卷中首先是第十三篇漢之哲學,其后共有七章,主要講到儒、道在當時的發(fā)展以及出現(xiàn)的迷信和科學的現(xiàn)象,并以其代表人物為對象做了論證,如董仲舒、王充等。此外,本書中的卷中篇目輯佚、附錄也非常不錯。
       從目前讀完卷中的部分內容,和以前所看的卷上內容做對比,整體上來看,卷中內容寫作采取的的證明方法和卷上一樣也是非常嚴謹?shù)?,由此可見胡適先生做學術研究的特點——考據(jù)甚為嚴謹。我當年看完《中國哲學史大綱》就深深被胡適先生的證明方法所折服。正如在卷上序言中蔡元培先生所說的《中國哲學史大綱》的長處之一就在于其證明方法,而耿云志、王法周兩位先生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蓬萊閣叢書系列,1997年版)的導讀中也甚為贊同。我們都知道胡適先生在五四時期曾提出“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這在卷中內容中也體現(xiàn)出來。如在卷中講漢代道家時,所引證的史料多為《漢書?藝文志》、《淮南子》、《列子》等相關內容,基本是原料,即基本都是一手資料,二手資料甚少。再過段時間把卷中內容全部認真讀完,我想到時可以再跟大家繼續(xù)分享一下卷中的胡適先生求證的方法的嚴謹之處。
       目前,我想讀完胡適先生《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卷中)》最大的收獲會有兩個:一個是對胡適先生的中古思想史內容研究會有更為全面的了解,有助于對胡適先生的中國哲學史全貌進一步的研究;一個是對胡適先生的證明方法,主要是其考據(jù)史料的方法會有更為深入的理解。
       最后,我想用胡適先生在《<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版自記中的話作結:“這本書雖然有不少缺點,究竟還有它自身的特別立場,特別方法”,“這本《哲學史》在這個基本立場上,在當時頗有開山的作用?!比绻蠹蚁雽χ袊軐W史有一個很好的了解,我推薦大家認真讀這本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較為完整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卷中)》。
      
  •      讀這本書,主要是想了解一下諸子百家的思想脈絡,掃掃盲,因為自己原來對爭鳴各家的認識,都是離散的、片面的,甚至錯誤的:講到老莊,腦海中就是清靜無為、《道德經(jīng)》、逍遙游幾個詞;講到孔子,只知道《論語》;孟子就是性本善,荀子就是性本惡;墨子就是兼愛非攻、機關術,貌似還是中國黑社會的始祖等等,是該好好理順澄清一下。正好看到這本書,胡適的大作,而我對這位民國的大才子,都是只聞其名,未讀其文,正好借此機會拜讀一下。
      
       胡適在專業(yè)人士中算不算真正的才子不得而知,反正對我來說,有才的過了頭了,相信任誰在看過好幾段詩經(jīng)的段落,云里霧里,不知所云,甚至很多字還不認識的時候,看到作者補充說明“從上面詩句中能夠深刻體會到戰(zhàn)亂人民的流離失所”,都會有種扔書的沖動。所以這本書只能先寫讀后感,因為連最基本的全懂還做不到,讀書筆記無從談起,這是一本值得讀很多遍的書,后續(xù)起碼要先做到全部通讀懂了才好。
      
       但就是在這種半懂不懂、囫圇吞棗的硬讀過程中,感覺自己還是獲得了不少東西,主要也是通過理解第一篇《導言》中提到的哲學史三點目的獲得的,就是明變、求因、評判
       最首先的獲得當然是最基礎的知識,知道了惠施、楊朱、公孫龍等原本不在自己知識范疇的人物,通過對他們所處時代背景,所接受到的教育背景的了解,理解他們思想的根源。胡適很注意材料的考據(jù),因為在他看來,作為分析依據(jù)的材料如果無法論其正偽,那后面再多的分析都做不得數(shù),當然絕大部分的歷史和文學考據(jù)都還看不懂,但是做學問的方法和精神值得學習,另外對這些考據(jù)學硬讀下來,即便只能懂一點點,也是收獲;
       其次是明變,這是讀完這本書之后覺得收獲最大的地方,諸子的思想,不是憑空想象出來各不相關的,也不是非儒即墨的對立關系。墨子應該是受過孔子儒家思想教育的,在其上通過自己的理解(正面的或者反駁的)發(fā)展了墨家;其后孟子雖然反對墨家,但是其思想又能看出受了墨家的影響;法家最著名的李斯和韓非都是荀子的弟子,相信法家的依法治國的思想的理論基礎,應該就是荀子的性惡論,既然人性本惡,就只能通過嚴法進行控制;即便是儒家自身,孟子和荀子的性本論也是有完全對立的差異。書中的脈絡寫的比較清楚,通過明變讓人更容易理解思想的原因。
       最后的評判,從我現(xiàn)在的知識文化水平和社會閱歷水平,談不出自己的想法,只是對儒墨兩家處事邏輯一節(jié)的分析印象比較深刻。按照書中分析,儒家做事講究“動機”、“居心”,所以看儒家的治國理論,似乎都是大而化之的,沒有實際措施,而墨家更多是實干,明確具體該如何做??催@一段的時候正好是兩會,看著新聞聯(lián)播中代表們的發(fā)言,更對中國幾千年來的儒家治國有了深刻的體會。從自己來說,還是更偏向于墨家的理論,其實墨家的理論,也更多接近于當今社會的科學理論,可惜古代一味尊儒,扼殺了中國發(fā)明創(chuàng)作的科學發(fā)展。
      
       其實這本書,只能說是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半部,因為只講了老子到法家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老子之前的,畢竟材料可信度不高,直接砍掉未嘗不可,但是漢代以后的中世哲學,近代哲學一概不提,實在稱不上是中國哲學史的大綱,只能說是中國古代哲學史大綱。最后一章描述了中國古代哲學終局后全書就嘎然而止,似乎是胡適這位大才子認為后面的哲學都沒有太大新意,不屑于講的樣子,讓人無奈…….
      
       書是好書,還要多讀,更要找其他相關書籍論證著看,似乎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也不錯,可以看看互為驗證。另外,應該讀讀詩經(jīng)、諸子原書了,拿著新華字典扣扣字眼,不讓自己顯得太文盲…………..
  •     “合輯本”的最大看點,無疑是整理輯入了“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中)”北大講義原本。實際上,隨著這部胡適講義本的發(fā)現(xiàn),《胡適全集》之“不全”,再一次昭然若揭。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至今,中國大陸出版《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的數(shù)量劇增,多家出版社均推出以各種卷上版本為底本的校點本??墒?,誰也沒有認真思考和追問過,卷上的這些版本哪一種更佳?卷中講義本是否尚存于世?是否應當在全力尋得卷中講義本之后,再合輯整理出版?一味的求快,一味的自“全”,不但是出版界急功近利的毛病,也是讀書界中一種不正常的心態(tài)。
      
      當然,“講義本”的意外發(fā)現(xiàn),又將對卷上與卷中部份的合輯整理提出更繁復、更細致、更精審的要求?!熬x胡適”成為研讀胡適著述與出版胡適著述的必然訴求。研讀胡適著述,我看“精勝于全”——《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卷中)》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
      
      寧吃好桃一個,不要爛杏一筐——是俗語,也是至理。出版者與讀者或許應當明白這個道理。
      
  •     ◎ 編輯手記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卷中)就要面世了,回想一年來與這部書的“耳鬢廝磨”、“死纏爛打”,不禁感慨萬千?,F(xiàn)將一些幕后故事梳理出來,呈現(xiàn)給讀者。
      
       聞訊心喜 先下手為強
      
       《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卷中)的整理者肖伊緋先生是廣西師大出版社的老作者,曾在我社出版《在高盧的秋天穿行》、《民國達人錄》、《民國表情》。除了撰寫民國先生奇聞軼事方面的文稿,肖伊緋先生還是古籍收藏愛好者。2012年3月的某一天,與肖先生QQ對話框里忽然跳出一句話:“如果我有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的卷中,你們出版社會感興趣嗎?”“卷中”?難道“半部哲學史”真的有另一半?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我們見到不少版本,但都標明是“卷上”,盡管《胡適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收集有卷中的殘篇,但是以“《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中”命名的書從來沒有出版過,關于這個卷中,胡頌平《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1919年”條內有記載——“今年在北大開的‘中古哲學史’一課,編有講義七章:第一章,泛論;第二章,道學;第三章,淮南子;第四章,董仲舒;第五章,‘道士派的儒學’;第六章,迷信與科學;第七章,王充與批判的精神”,并注明有“北大出版部鉛印本”。胡適研究專家樓宇烈曾在《胡適的中古思想家史研究述評》一文中述及此卷中,并說“本次講義今已不可得”。難道今天竟然得了?我一面請肖伊緋先生暫不發(fā)布卷中消息給別家出版社,一面將此信息呈報給社領導,催促領導早日做出決策。社領導高度重視,很快與肖伊緋先生達成了一致意見。我們剛剛簽完協(xié)議,就聽聞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先后與肖伊緋先生聯(lián)系、溝道版權事宜,很慶幸,我們先下手為強,拿到了卷中的版權。
      
       戰(zhàn)戰(zhàn)兢兢 字斟句酌
      
       為了讓更多讀者了解《中國哲學史大綱》的全貌,我們準備先推出卷上、卷中的簡體字合訂本。我們以民國十一年上海商務印書館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為底本,進行排版錄入,并參照2011年商務印書館版、1997年上海古籍版、1998年中華書局《胡適學術文集》版,經(jīng)過三次精校,卷上的面目基本上清晰了。2012年8月末,我們拿到了卷中的原版掃描件,因為這是1919年胡適給北大歷史系二、三年級學生上課的講義,留有很濃重的未定稿色彩;又因為這個卷中畢竟是未公開出版發(fā)行的內部鉛印本,排版方面如錯字、漏字、倒字等情況比較多見;再者這個卷中講義本上有大量的手寫批注,因年代久遠,這些手批的字跡有些模糊不清,而且這些手批為行草風格,近乎“天書”,必須根據(jù)文意來推測和辨識。所以在肖伊緋先生的整理稿基礎上,我們也組織了三次校核。為使《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卷中)趨于完善,編校人員以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嚴謹,做到了字斟句酌。
      
      
       書為悅己者容
      
       為了使《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卷中)呈現(xiàn)出其大家閨秀式的雋永氣質,文字編輯、美術編輯、技術編輯經(jīng)常湊在一起,從開本、版式、封面設計、用紙及制作工藝到宣傳策劃,無一不是經(jīng)過反復論證。我們選擇了150mm×230mm的成品尺寸,使其更具有文獻的味道,同時與之后我們即將推出的影印本、特藏本形成套書系列;為了與胡適原稿的夾注區(qū)別開,將原整理稿中的“編者注”從夾注改為腳注,而為了與卷上統(tǒng)一體例,我們又將腳注改為章末尾注;藍樣出來后,發(fā)現(xiàn)原先設計的橫向書眉使得地腳過于擁擠,于是就在下廠付印的前夜,我們又將書眉移至切口,改為豎向;封面的設計,力圖展現(xiàn)該書大氣內斂、文雅莊重的氣質;在封面用紙上,更是經(jīng)歷了一番甄別與修訂,紙的特性、紋理與制作工藝是否相合,換了兩個品種后,方才有了結論;封面書名,我們用了民國八年初版的書法字體,為避免版權紛爭,我們先后向胡適研究專家耿云志老先生以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紀念館求證,最后得知是錢玄同的手跡,方才放心;宣傳語的確定,更是集合了社科分社全體編校、營銷人員的智慧:百年經(jīng)典,今朝合璧——東瀛歸來顧頡剛手批卷中,“半部哲學史”終成“準全本”,這是我們最初草擬的宣傳語,社領導認為,手批作者是顧頡剛抑或是胡適本人,現(xiàn)在還處于考證階段,不宜做定論性的大肆宣傳,否則有嘩眾取寵之嫌,于是腰封上的宣傳語就沒有出現(xiàn)顧頡剛先生的名字。
      
       近鄉(xiāng)情怯,期待指正
      
       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把《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卷中)送下廠,就像助產(chǎn)士幫助孕婦上了產(chǎn)床,即將迎接新生兒的誕生。近鄉(xiāng)情怯,我們相信這個洗刷干凈的、面貌相對姣好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卷中)讀者能夠喜歡,但就像每個孩子出生時或多或少都有些先天不足,我們的這個“孩子”也一定會留有某些遺憾,我們期待專家、讀者的批評指正,以便在修訂版中及時修訂。將胡適這一“開時代風氣之先”的代表作傳之久遠、發(fā)揚光大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如此方不辜負我們廣西師大出版社與胡適先生的這段緣分。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學術編輯室
  •     道讀馮友蘭,法讀胡適之,是我對這兩本中國入門哲學簡介的評述。
      
      下議胡適之法學片段。
      
      各國立法者往往備受尊敬,如古巴比倫的漢墨拉比,如古希臘的扎雷克斯(沒有找到確切的中文翻譯,原為Zaleucus),如中國的皋陶;修法者亦然,如東羅馬帝國的查士丁寧,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蘇萊曼,美國的托馬斯杰佛遜(說他是立法者實在不妥,美國的法理學建立在洛克的第二政府論的理論上)
      
      
      
       中國的法家形成最晚,約在公元前三世紀左右,是儒墨道三家的精華。非常出乎我的意料的是,中國的法理學,在秦朝時已經(jīng)非常完備了。但并不是沒有弊端,我將在下文闡述。我所說的中國古代法理學變遷過程是從諸子百家到董仲舒獨尊儒術時候的。但事實上古代法理學到了韓非子之后就沒有了生命力了。
      
      
      
      一. 法理學的起源與根本
      
       法是唯物的。在此之前沒有法。“君人者舍法而以身治,誅賞予奪從君心出”,這種人治是唯心的。主觀的人治導致不公平,或接受者認為不公平的裁斷。慎子說,“君舍法以心裁輕重,則同功殊賞,同罪殊罰。怨之所由生也”。因為人的智力與知識的局限性以及好惡親疏的蒙蔽,不公平或不被認為公平的裁斷不可避免。就好像把兩塊巨石拿來問堯舜,那一塊重,他們也不知道。但是如果有一個天平,一稱,立即清楚。正因如此,我們需要物觀的檢驗準則。
      
      
      
       曾經(jīng)有人告訴我法治不重要,因為法都是人定的,歸根到底還是人治。這實在大謬。法治不是法自動治理,而是人依法而治。法治的工具是法,人治的工具是人的意識,執(zhí)行者都是人,但工具不同。就好像一個人要做一把弓,他用斧子去砍,和他用手去砍,效果是不一樣的。希望反對法治或無動于衷的人認識到這淺顯易懂的道理。
      
      
      
       孟子,荀子,慎子都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說, “圣人竭目力焉,繼之以規(guī)矩準繩;既竭耳力也,繼之以六律”。中國古代法治主意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根除專制的人治,實現(xiàn)政權(注意是政權,而不是個人)依法而治。有沒有實現(xiàn)是另外一說。政權依法而治的好處在于,譬如“投鉤以分財,投策以分馬”,非鉤策為均也,“使其得美者不知所以美,得惡者不知所以惡。法是用來填塞欲望的。這個角度的法理學延續(xù)的是道家的傳統(tǒng),“動靜不離于理,是以終身無譽”,說的是要合乎自然之理(很有意思的是,西方有一位文學家也有過這樣的想法,詳見德國文學家克萊斯特的玩偶劇場or On the Marionette Theatre)。慎子甚至提出,要“無用圣賢,夫塊不失道”,“塊”這里的意思是土塊。像土塊那樣生活,就沒有爭執(zhí),也沒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這是自然法學的開端鼻祖。后來韓非在此基礎上說“夫圣人治國,不恃人之為吾善業(yè),而用其不得為非也”。這是一個極其大的進步。從前儒家認為要以禮儀教化人,但韓非就不這么認為。與其等一個賢明的,有道德的君子來報效國家,不如有一套合理的法度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讓他們在規(guī)范內自由活動,使他們不能為非,國家利益自然只增不減。好一個自由市場的意識,與國富論中的“自為”觀點與完美競爭市場自我調試能夠利益最大且趨向平衡不謀而合(兩種理論都假設了人是自私的,并且是理智的盤算者,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這個前提不成立,兩種學說都沒有意義。但據(jù)目前情況來看,似乎還能夠成立。至于某些反例,大約問題都是出在完美競爭市場的假設上。)
      
      
      
       因此,從人治到法治的過渡,標志著古代中國法理學的誕生。同時在上文闡述的,是法治成為治理國家的利器是必要的。
      
      
      
      二.如何成法
      
       形成法條延續(xù)的多半是儒家的“正名之說”?!懊?,名形者也;形者,應名者也”。名與形(實)要相符合。名實符,則“是”;名實不符,則“非”。法理學家尸子曾經(jīng)說,“是非隨明實,賞罰隨是非”,便是這個道理。名實符推“是”,“是”推賞;名實不符推“非”,“非”推罰。舉例說明該邏輯。如“良民守法”,若該民不守法,則良民與此人名實不符,故此人乃惡民,因此應被懲罰。
      
      
      
       但儒家最大的毛病就是太重正名,忘卻了“名”只是“實”的目的,而不是“實”的實體,因而儒教偏重“虛名”主張,這是最要命的,也是至今貽害億萬中國人的。如“孝”之名,孔子說,“子為父隱,父為子隱”,孟子有“瞽叟殺人,舜竊父而逃”的說法。儒家缺乏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因此中國自從董仲舒獨尊儒術之后法治幾乎沒有完善過??鬃幼约悍瘩g了自己,“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既然包庇親人是“正”,上行下效,還談什么法治?還有什么“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簡直扯淡。
      
      
      
       這時候墨家就開始以“兼愛”攻擊儒家了?!耙环ㄕ咧嗯c也。盡類,若方之相合也”,這里的法,是模范的意思。兼相愛,愛無差等,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貫徹一法行諸眾人的觀念。
      
      
      
       名分應從基本教育開始灌輸,使孩子成人之后聽“盜”則大惡之,聽“偷”則嗤之以鼻,這樣法治的教育就實現(xiàn)其目的了??捉讨?,名”是物體的屬性,如白,黑,商,徽,焦,甘,苦;“實”是愛,憎,韻,好,惡,嗜,逆。名是物體的屬性,分是主體對之的態(tài)度。名分定了,法的概念就在人心中普及并加固了,立法也就有了依據(jù),并且可行了。
      
      
      
      三.立法之后
      
       有了法,還要有司法部門按照法律章程進行審判與檢察,還需要有行政部門去貫徹法的執(zhí)行。誰來加法于民?“法者,憲令者于官府,刑罰必于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也”;“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于官府,布與百姓。發(fā)的實施必然需要政權,該政權存在的形式叫做政體,政權的穩(wěn)固及威望需要暴力機關來維護,在民不服于法時以暴力實行法(理想地說,如果名分在人群中清晰并被恪守,則暴力機關可以不要)。因此法的實施必定依托于政權,美國如今的茶黨(Tea Party)以及歷史中的無政府主義者,注定失敗。
      
      
      
      四.法的執(zhí)行準則
      
       “控名責實”。用的是演繹法,三段論邏輯。舉例說明。
      
       大前提:“凡殺人者死”。
      
       小前提:“某人殺人”
      
       結論:“某人當死”
      
       這個例子是胡適之先生舉的。當然第一個前提比較絕對,如今也應該依據(jù)原因,背景,環(huán)境,生理狀況(比如現(xiàn)在法庭上常用的"Insanity Defence"來開脫罪名),動機,來酌情審議。但是依據(jù)的標準不變,都是法。尋找的法條不同,如是而已。
      
      
      
      五.維持法的生命力
      
       不守法則罰。法的效能,或者說生命力,是通過刑罰(對于犯人)與刑罰的觀念(對于普通人)來維持的。刑罰與犯罪(法律)的關系,又是西方法理學家議論的熱點,此處暫且不提。(詳見貝卡利亞的犯罪與刑罰)
      
      
      
      六.有法可依的益處
      
       有了合理的成文法(或者說標準法)與有效保障法律實行的司法機構,縱使統(tǒng)治者不是那么賢能,只要有巨大的官僚機構在運作,自身巨大的動量也足以維系社會在合理的既成法度下良好運作,前提當然是民眾完全知曉法的存在于其內容(所以官府要將法律張貼出來讓人民知道),而不是對民眾加以私刑。韓非子說的好,“故設鉀非所以備鼠也,所以使怯弱能服虎也。立法非所以避曾史也,所以使庸主能止盜跖也”,這就是中國最早提出的“立憲政體”的雛形,憲法在了,賢主不一定要有,法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管理者的壓力,在某種意義上實現(xiàn)“名正法備,則圣人無事”。
      
      
      
      七.古代法理學的漏洞
      
       既然法擁有一種不同于自然生命的生命力,他自然不是一成不變的。這點卻被中國古代大多數(shù)法學家疏忽,唯獨韓非子一個人提了出來。《心度》中說“治民無常,惟治為法。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時移而治不易則亂”。
      
      
      
       但韓非子沒有更進一步。法是應該應時代不同而變化的,但法卻無法自動演化。法的遷演需要新的智識的輸入,換言之需要有賢明的人(們)或團體(們)推動他去演化。因此教育不能僅僅拘泥于已有的法律意識形態(tài)下,而要授人以漁,而且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也尤為重要。而這些賢明的,懂得創(chuàng)新改革的人們必須要有“勢”才能推動法的遷演,“堯為匹夫,不能治三人;桀為天子,能亂天下”。由此可見,一套合理的人才選拔制度是關鍵的關鍵。古代中國法學家大多忽略了這一點,而是在道的引導下一味追求“垂拱而治”的理想狀態(tài),因而荀子罵他們“蔽于法而不知賢”,是有道理的。但儒家的那套“唯仁者宜在高位”更不能用!儒家背棄了自己提倡的中庸,而走了絕對化的路線。依我看,賢者定良法,良法輔助賢者,賢者依據(jù)社會變化改制法律,如此循環(huán)方是正道。(如今的變革莫過于經(jīng)濟的危機,科學的突破,與政局的動蕩三者)但如何合理選拔人才,而不為權利關系網(wǎng)所困,卻是我思而不能解的。
      
      
      
      八.如何判定法的有效性
      
       這就需要用墨家的功用主意。參驗是最怕抱殘守缺,寧頑不化的,不知道“圣人不務循古,不法???,論世之事,因為之備”與“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的道理。諸朝輪流接替滅亡,很大程度受這影響。(當然,麥基亞伏里說的體制的變化速度遠慢于社會的變化速度因而導致起義與革命也有他的道理。這本就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
      
       檢驗真理的標準?!懊髦髀犉溲员貏t其用,觀其行必求其功,然則虛舊之學不談,矜誣之行不飾也”。法令出,有效用,能達到其設立目的的就保存;若毫無效力甚至背道而馳的則中止,修改,甚至廢除。
      
       法應從寬。中國自古受法之鼻祖皋陶的影響,法刑極其苛嚴,腰斬天殺檀香刑等等。(事實上法律刑罰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幾乎都遵循著由嚴到寬的演變)。法的目的是懲戒,達到目的就好,而不應沉湎于酷刑。秦朝滅國,很大原因上就是法令太苛。不僅僅是對犯者,對于法之外的學術也是。法太苛容易走進狹義功用主意的死胡同,以為譬如“唯將士有用,說士無用”或者只有民眾能懂得理論才能治國(別墨學派因此滅門),以為“微妙之言,上智所難知也。今為眾人法而以上智之所難知,則民無從識之矣?!边@就錯了。焚書坑儒,也是李斯,韓非子這般狹義功用主意引出的劫難。
      
       法具有普世性,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是規(guī)范民眾的行為舉止的。在守法的基本前提下,思想用“禮”去凈化去提高去升華(儒家)。其次也要研究切要的,看似與庶民無關的知識。譬如蘋果為什么往下掉對秦朝統(tǒng)一天下沒有多大作用,但是自然科學的效用是要經(jīng)歷漫長歲月累計之后才能體現(xiàn)出來的,立竿見影辦不了科學。沒有研究這當時看似與治理國家無關痛癢的東西,哪里來的工業(yè)革命,哪里來的近代瘋狂的發(fā)展?法家的兩個代表人物不能明白這一點,因此“商管之法”,“孫吳之書”都成了無用的禁品,導致焚書坑儒,獨尊儒術。秦漢的開始,也就意味著中國長達兩千年的幾乎沒有科學,沒有創(chuàng)新性哲學的漫漫長夜開始了。
      
      
  •      里面的文言文看不懂 怎么辦 ???
      
      
       哪個大神能幫小弟解決一下
      
      
      
       ( 評論太短不讓發(fā) 湊字數(shù)
      
      評論太短不讓發(fā) 湊字數(shù)
      評論太評論太短不讓發(fā) 湊字數(shù)
      短不讓發(fā) 湊字數(shù)
      評論太短不讓發(fā) 湊字數(shù)
      
      評論太短不讓評論太短不讓發(fā) 湊字數(shù)
      發(fā) 湊字數(shù)
      評論太短不讓發(fā) 湊字數(shù)
      
      
       評論太短不讓評論太短不讓發(fā) 湊字數(shù)
      發(fā) 湊字數(shù)
      )
  •    ?。ㄒ唬⒉淘嘞壬缎颉贩Q胡適先生《中國哲學史大綱》有四處長處,所謂證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統(tǒng)的研究;稱此書“截斷眾流,從老子、孔子講起”,開創(chuàng)了中國哲學史研究之范式與風氣。
     ?。ǘ?、以現(xiàn)代之眼光看來,此書對于義理卻顯得隔膜和蒼白,甚至部分內容之解釋荒謬可笑,然而卻做了許多考證的功夫,或許是“出于道德動機清理古書”(in usum Delphini=zum Gebrauch fui den Dauphin,尼采:《快樂的科學》,102),這樣的態(tài)度,到現(xiàn)在還得有呢。
     ?。ㄈ?、自來之學者,常批評此書以進化論解釋莊子之部分,甚至作者亦在內。然而,自嚴復翻譯《天演論》以來,進化論思想被中國人所接受,終于成為當時普遍之社會意識形態(tài)。胡適先生身當其時,或在不知不覺之間便已經(jīng)以進化論來考量諸子了。故而,雖然附麗莊子以進化論不妥,然而若以現(xiàn)代之眼光看來,此書亦反映了當時之社會意識情狀。
     ?。ㄋ模⒋藭刂孛麑W,故而于中國哲學之真精神反失落無考,后之學者,發(fā)揚精神,亦糾偏也。
     ?。ㄎ澹?、《中國哲學史大綱》發(fā)表于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前期。作者為新文化運動之干將,此書或有助歟。
      (五)、頁一九二第二行“張”或誤,當為“章”。數(shù)出引文,或者與現(xiàn)代版本差異甚大,又或句讀錯誤,不一一指出。
      
  •     左右顛倒,黑白不分,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這句話出自曹雪芹的《紅樓夢》中的一幅對聯(lián)。
      新疆人書寫漢族史,我們不讀;
      那美國人寫中國史呢?所以呢?
      我們是不把《劍橋中國史》當歷史讀的。。。。。。。
      
      開題
      魯迅是個話題,很有意思,有時很火,有時很冰;
      魯迅是個時代的影子,在影子中看到了自己的思想的變化;
      我們有時愛魯迅,有時候不愛,都是我們自己,
      卻改變不了魯迅的地位;
      魯迅是最愛自由的,也擁有最大的自由,
      可以隨便的罵,連自己原來的朋友胡適
      也罵,咆哮是先生的最愛;
      魯迅小時候不是好學生,
      作為小時候的好孩子讀著魯迅的《草堂記?》
      不有點無語,當時我是好孩子在聽課,
      而我們崇拜的人卻在玩?不堪其辱!
      大的時候醫(yī)學也沒有畢業(yè),還轉行了。。。。
      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確實寫的很有味道,
      是民國留給我們最大的財富之一;
      魯迅很愛自由,但是時刻被制,還好他有筆,
      他罵別人的時候,別人也罵他,
      他不會沒事的罵這個,罵那個,除了他是神經(jīng)??!
      所以,我推測魯迅天天也被人罵,
      魯迅愛自由,卻擁有很少的自由,可惜了!
      魯迅實際上,實際上是一個無政府主義者。。。。。。。。
      
      胡適,一個愛打牌的年青人。
      他的日記我讀的最有意思的一段:
      昨天打牌,今天打牌,明天打牌的,哈哈,先生是愛玩的,
      所以我從來不認為整天在辦公室里,
      號稱學習的老師和學生在學習!
      一次,一個朋友來我實驗室玩,
      說:你們實驗室好愛學習啊,這么晚,人還這么多,還學習?
      過一會說:都在玩啊,這么齊?
      我只能說:學了一天了,不能不休息一下把。。。。
      胡適也愛喝酒,喝到被警察抓緊監(jiān)獄,
      胡適最像宋江,很多人都得到了胡適的幫助,
      胡適被人罵,也幫助別人,
      他經(jīng)常對魯迅提供幫助,魯迅不知道自己臉紅不?
      胡適說的:寬容比自由更重!
      所以,我開始認為寬容才是自由的保證!
      我們看不慣這個,看不慣那個,只能看慣自己,
      然后還要說我要有自由?
      自由只屬于寬容的人!
      我整天的恨這個,恨那個,后來發(fā)現(xiàn)寬容這個寶貝,
      我自由了,沒有別人妨礙我了,哈哈!
      中國人不缺自由,缺的是寬容,
      極度的自由就是專制!
      物極必反的道理,講了千年,
      我們還是無法掌握,
      所以說中國的書,字都很少,
      每個字都可以寫成博士論文,
      我以前不信,現(xiàn)在理解了,我信了,
      中國的古書,不好讀??!
      我才能理解朱熹臨死前還在整理《四書章句集注》
      我也慢慢理解西方的自由只是結果,不是原因,
      寬容是原因,這個是我們不說的!
      愛因斯坦說過:專家在政治生活中只能是公民,不能成為專家!
      
      錢鐘書,很可愛,有點在中間的味道;
      很愛他的文章,字字珠璣,含在嘴里,那是糖還是鹽,
      我是真的品不出來,
      《圍城》都愛讀,偏激刻薄成了錢鐘書的代名詞?
      我可以推斷這個人不會被人愛!
      當錢穆深深的愛讓我感動的時候,
      我發(fā)現(xiàn)錢鐘書不討人愛,
      我們交朋友,交誰?
      絕對不是聰明的人,
      應該是好人,老實人,
      聰明的人是我們的敵人,因為有意思!
      當然不能把香港當做文化沙漠,
      但是董橋這樣的小留學生的文集
      讀完以后,只感覺董橋只能給錢鐘書先生洗腳@
      為什么?因為錢鐘書的《談藝錄》,讀了一點,
      感覺什么?
      那也是一種中國人的自尊和愛,
      錢鐘書的問題是什么呢?
      翻譯紅寶書?
      還是中科院的社科院長?
      書讀不好,總會出問題的,
      例如方舟子先生,
      不僅沒有讀好,
      博客和微博的后面還有一個水軍,
      我是不解了,
      科學家如果是這樣的,
      我就離開,我就把自己的學歷改為小學!
      所以,我看完方舟子的話以后,我都要讀一下
      《愛因斯坦文集》,寬容,
      寬容小人,也是我們這個社會自由的保證!
      
      尊重別人,說的很簡單!
      但是我們能尊重朝鮮么?
      羅素說一句話:一個社會的多樣性,才是一個社會的幸福的保證!
       道德正義,都是變化的!
       朝鮮沒有自由,美國有么?
      我知道當加來道雄先生因為越戰(zhàn)被送進軍隊的時候,美國的自由就被我踩在腳下!
      
      不要對于不理解,說不!
      原諒周圍的人,寬容,寬容,
      對于狗,你是不要生氣的
      你是要動手的@
      對于天津老爺們在罵街的時候,
      我想起了斗雞?
      斗雞是什么呢?
      我認為是雞眼。。。
      
  •     近三四日讀胡適、馮友蘭《中國古代哲學史》,再對照之前所看《老》、《莊》等諸子的個人感受,稍作議論。首先羅列諸子哲學統(tǒng)治下的社會面貌:
      老子:國家人民沒有文化,文物則被銷毀,人們相信的是自然法則,天地之間有個“道”為萬事的本源;人們活著是為填飽肚子這樣的基本生理需求,絕不為名相爭;政府要無為而治,不能干涉百姓,國與國、村與村之間和平、各無覬覦而老死不相往來,自尋其樂趣。
      
      孔子:整個社會有嚴格的等級差別,每個等級之間都有嚴格的禮儀標準;人們崇拜歷史,尤其崇拜古代先哲圣人,自己的行為也努力以古代圣人為標準;教育發(fā)達,不用嚴刑,但人們最重視孝道,人生行為較為畏縮;社會上的君子都是“忠恕”之人,事事由己推人,翩翩有禮,整個社會充滿和諧。
      
      墨子:組織類似于宗教,有嚴格的秩序,崇尚“天的”法度,注重實用效力;兼愛非攻,這是天志的要求,人們應該視自己的同別人的,視別人的同自己的,一律平等,這樣就不會有相爭偷竊侵略等事發(fā)生;人們被提倡“自苦為極”,節(jié)約簡用,堅決排斥音樂、美術等“奢侈品”;
      
      楊朱:個人徹底脫離天下而為自我,反對政府或社會組織的存在;個人潔其自身而隱退江湖,人人不為天下拔一毛,天下則其自治;簡而言之,就是極端無政府主義,輕物重生。
      
      莊子:人們的精神超脫于一切之上,用懷疑的觀點看待名利之爭和一切矛盾,認為爭論是毫無意義的,所謂的“勝”了不一定就是勝了,所以不如兩忘而化其道;人們不問是非、禍福、貧富、生死等等,樂天安命,享受天道自然;
      
      孟子:人的天性中就有種種善的因素,只要遵循著人性的發(fā)展,那么整個社會就會是一個理想的世界,因此每個人都應該養(yǎng)自己的“浩然之氣”,追求道德精神的提升;統(tǒng)治者實行“王”道,要以德服人;在大體上,“人倫”和“愛有等差”仍是社會的基礎。
      
      荀子:人的天性就有惡的因素,因此家族范圍內要加以引導、國家范圍內要加以控制;人們生活都會互相協(xié)作,但是與對方之間注意以禮相待,“禮”和“為善”(偽,即人為)是克制個人功利主義的有效手段;而樂、詩等加以引導對人心也是有益的。
      
      韓非:典型的古典政治哲學。國家有其法律的頒布,宣告百姓該做和不該做的事,刑罰上能至大夫,法制極為嚴格;君主則無需有特殊的才能和高尚道德,但卻非常懂得“權術”、用人之術,即天子是“以無為用天下”;治國不論仁義道德,只論效果。
      
       這諸子里,按不同標準可以分分類:按政治光譜傾向來分,可分為保守右傾派和自由自左傾派,前者有孔、墨、孟、荀、韓非,主張社會倫理和國家秩序,后者有老、楊朱、莊,主張個人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反對名教,提倡個體,可謂是當時國家意識形態(tài)激烈的反對者;按實用效果分,有理想現(xiàn)實之別,理想派有孟、莊、老、楊朱,以孟子以代表,實在是一種理想的社會,若拿來“做”,實在是效果不佳。還有現(xiàn)實派的孔、墨、荀、韓非,注重的是如何用一套可行的辦法整治社會,這其中儒教重人倫,墨家重組織,所謂“法家”則重刑法。
       若以社會微不足道個體的身份,用舒適度為標準讓自己來選擇生活在哪種環(huán)境下,我首先肯定去掉“法家”(刑法過厲、權術可怕)、墨家(組織太嚴,近似于宗教,一旦人民運動,異常慘絕人寰)、楊朱(毫無對他人的道德實在無味)、孟(完美主義,沒有對策,一旦罹難,不知所措)。剩下老、莊、孔、荀四家,相較之下,又去掉老子,因為一般人民沒有書籍和是知識實在是難受無聊的,但這或許是因為我自己看過書的原因吧,所以有欲望而不習慣,另外老死不相往來實在是像以前的“城鄉(xiāng)戶籍”制度,現(xiàn)在地球都成一村子了,這樣的做法實在是違反歷史潮流;再去掉孔子,因為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實在違反人的本性,《追風箏的人》里面,埃米爾和哈桑自由一起玩耍、成長卻不是朋友,也是因為阿富汗的社會等級制度了,多么讓人遺憾,而中國古代那么多媒妁之言、傷心眷侶也實在是建立在政治、經(jīng)濟基礎上的等級制度所致;于是剩下荀子與莊子倆家了,我不得不說,我贊成荀子的看法卻喜歡莊子的世界:荀子是博學的學者,知道各家的優(yōu)劣,集眾家所長,避眾家所短,可以說是現(xiàn)實版的孔子了,說法也讓人警惕,做法也妥當適度,但是——他是站在高層戰(zhàn)略看,仍有其社會秩序的,而莊子則完全是從普通人的角度論辯了,他對一切事物持懷疑論,不喜歡不相信權威,其實這種思想發(fā)展的好的話,真的是有可能成為一種“科學”的思想的。若不論國家境地怎樣,這實在是異常的超然精神,多么逍遙快活!但從國家戰(zhàn)略上看,這就不大妙了,因為每個人持著一股懷疑的態(tài)度,國家動力何在?。∵@就是我“贊成荀子的看法卻喜歡莊子的世界”的原因了。
       諸子思想,按胡適的分法,是“古代”的,而“中世”和“近世”的,不贅詞討論了。
  •     書是好書,印刷亦佳,但有幾處句讀標點訛誤,據(jù)讀書筆記整理如下,望再版時更正。
      
      P37.「老子本名聃,一字耳,一字老(《老訓壽考》,古多用為名字者......)」
      按:整理者竟然不知「訓」乃考據(jù)習語。所謂「老訓壽考」應該是「老,訓壽考」,此處誤以為書名妄加書名號。
      
      P76.原書引《論語》:「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按:「孔子謂季氏」後當有冒號以作發(fā)語。
      
      P82.同引《論語》:「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知學也?!?br />   按:此處不知是適之先生還是印刷的錯誤,應該是「不如學也」。
      
      P122.引《墨子》:「發(fā)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br />   按:此處沒有斷句,應作「發(fā)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br />   
      P134.小注引段注:「段玉裁改作『正也』非也?!?br />   按:此處「正也」後應該頓開,「非也」獨立成句。
      
      P270.談管仲詩說:「...其後又被人加入許多不相干的材料說詳?shù)谝黄??!?br />   按:「說詳」前當有標點。
      
      P273.小注評論《史記》:「如所舉《莊子》《漁父》《盜跖》諸篇,皆為偽作無疑?!?br />   按:此處「漁父」「盜跖」與「莊子」乃從屬關係,不宜同標書名號,否則豈不是可以理解成「《莊子》為偽作無疑」了?
      莊子可不必加書名號;既要加,那漁父、盜跖便用引號以示區(qū)別。
      
      P298.論諸子出王官的成見時感嘆說:「甚矣先入之言之足以蔽人聰明也?!?br />   按:依語氣判斷,「甚矣」後當加感嘆號;不加也行,放到句末。
      
      另有幾處我標記過,但現(xiàn)在回看卻沒挑出什麼毛病來,大抵是我吹毛求疵了。
      好書總是想令其無暇嘛~
      我隨便寫,您隨便看。
  •     本書好則好也,文筆妙則妙也,考證全則全也,方法新則新也,看起來很有意思,但是無大用,一味的回味過去有什么用呢?對未來沒有絲毫幫助。抱歉,你的評論太短了抱歉,你的評論太短了抱歉,你的評論太短了抱歉,你的評論太短了抱歉,你的評論太短了抱歉,你的評論太短了抱歉,你的評論太短了抱歉,你的評論太短了抱歉,你的評論太短了抱歉,你的評論太短了抱歉,你的評論太短了抱歉,你的評論太短了抱歉,你的評論太短了抱歉,你的評論太短了抱歉,你的評論太短了抱歉,你的評論太短了
  •     何謂衡?曰:道。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則不可道而可非道?!闹廊缓罂傻???傻溃缓竽苁氐酪越堑?,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則合于道人而不合于不道之人矣。以其可道之心與道人論非道,治之要也。何患不知?故治之要在于知道。
     ?。êm注:“可”字,乃許可之可。)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心未嘗不臧也,然而有所謂虛;心未嘗不滿也,然而有所謂一;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謂虛,不以所已臧害所將受,謂之虛。心生而有知,知而有異,異也者,同時兼知之;同時兼知之,兩也;然而有所謂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故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未得道而求道者,謂之虛壹而靜,作之,則將須道之,虛則人;將事道者之壹則盡,將思道者。靜則察。知道察,知道行,體道者也。
      
      胡適:
      那些“未得道而求道”的人,也須做到這三種工夫:第一要慮心,第二要專一,第三要靜心。
  •     最近讀胡適的著作。胡適回國之初在北大講中國哲學史一年,成《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下卷再也沒有寫出過。晚年他表示對少作不甚滿意。但在當時這是轟動一時的著作,林語堂因而戲稱胡為“最好的上卷書作者”。遠流重印此書時,去掉上卷字樣,直接以《中國古代哲學史》命名。
      
      元培先生在序里總結這書的優(yōu)點,說得很齊備。我所可惜的,是之后的馮友蘭以及更后的“新儒家”一流又重新走回經(jīng)學的路子上去,被“孔夫子是至圣先師“的成見俘虜。胡適雖開風氣之先,這一派重“名學”(方法論)的意見竟從此斷絕了。
      
      我認為全書最精彩的部分在論墨子及“別墨”的部分,尤其是論惠施公孫龍的一段,發(fā)人所未發(fā)——當然也可能是因為我自己做科學的緣故。論荀子亦有可觀。至于說莊子提出了進化論,完全是外行人的話,胡適自己晚年也覺得說得太過草率。
  •     《中國哲學史大綱》是胡適的代表作,充分體現(xiàn)了胡適的治學、研究方法,也即他的哲學方式。一切從實證出發(fā),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所有的結論都是基于實證的研究。這自然會帶出很多疑古的問題,胡適本身也是個疑古的人。但這更加顯示出胡適的研究根基穩(wěn)固,能有多少成果是多少,決不刻意拔高或貶低。因此他的先秦哲學史非??尚排c扎實,即使對易經(jīng)的解釋也很實在。不像一些著作云里霧里、高深莫測,很玄乎。
       全書主要講解先秦三大派:道、儒、墨。道家講老子、莊子,胡適對老子的《道德經(jīng)》評價較高,因為《道德經(jīng)》中的自然哲學和否定天的意志都是那個時代哲學的高峰。莊子遠不如老子,至少在本體論、知識論上建樹較少,齊物論也只是對老子、墨家哲學的吸收改造。莊子更多的體現(xiàn)了一種人生哲學,他的文采很好,因此吸引很多人。但他的人生哲學相當消極,對社會的影響極其不利。
       儒家在大多數(shù)人看來只能算一種倫理學,其實在這一套倫理的背后暗藏著強大的哲學預設。中庸、大學中表現(xiàn)的尤其明白。“禮”字背后也蘊藏著強大的政治哲學。孟子的最大貢獻在于性善論與民本思想。荀子則是是戰(zhàn)國諸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思想已相當博雜,但的確精深。他的性惡論是與孟子對立的,在邏輯學上他的貢獻尤大。
       墨家信鬼神,帶有很強的宗教性質,因此能形成向心力極強的秘密社團,這在中國上古時代是極少的。墨家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是那個時代的亮點。挺奇怪,信鬼神的人會那么重視功利與實用,鬼神在墨家的哲學中不占有重要地位,可能僅僅作用組織團結的資源。胡適將傳統(tǒng)的名家歸入別墨,即中國古代的邏輯學,從公孫龍、惠施為代表。這些邏輯學已達到相當高的成就,決不是傳統(tǒng)觀念里的詭辯。后世對這種哲學的輕視與忽視嚴重阻礙了中國邏輯學的發(fā)展。
       依胡適的觀念,先秦中國只有以上三家大的哲學流派,其他楊朱、兵家、陰陽等,要么影響過小,要么只是關注一面的實用技巧,不能稱為哲學流派。法家是戰(zhàn)國后期才產(chǎn)生的,也只是作為一種政治治理方式,原創(chuàng)的哲學貢獻幾乎沒有。早期的法家人物,管仲,商鞅,子產(chǎn)等其實這些都只是成名的政治家,在治國理念與方式上沒有太多的相似之處。有關的著作也不是他們寫的,只是后來者托名而已。法家的真正開始是韓非。
       最后,胡適駁斥劉向的諸子出于官學還是相當可信。人總是將所有事物條理化,各種思想也將其條理化,導出于各個官職。太整齊,規(guī)律化的事物尤其值得懷疑,尤其思想的發(fā)展,其中復雜錯綜怎可如此簡單。
      
      
  •     P70有一段引語,不知何意?求教大方
       洧水甚大,鄭之富人有溺者。人符其死者,富人請贖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鄧析。鄧析曰:“安之,人必莫之賣矣?!钡盟勒呋贾愿驵囄?,鄧析又答之曰:“安之,此必無所更買矣?!?br />   
      讀胡氏這本書,讓我想起葛兆光的《思想史課堂講錄》中的一段評語:
       P3自序
       過去,中國思想史的研究方示似已經(jīng)有了固定的寫法,一是我們戲稱為“大號哲學史”的敘事脈絡,說是思想史,其實是把可以稱做“哲學家”和“哲學”的精英與經(jīng)典,加上一些所謂“背景”加以敘述,構造出一個思想史的“系譜”,入不了“哲學史”法眼的思想還是不夠資格進入思想史;二是進步與落后,或者換個方式說唯心與唯物的“對子”,充當了思想史分析的基本價值標準,或許還可以加上盛世和衰世,以及“豪族”或“庶族”、“大地主”或“中小地主”、“封建階級”或“資產(chǎn)階級”的背景身份證明,讓它看上去似很“歷史”。三是以“人”或“書”分章節(jié)的便宜方式,因為反正都是精英和經(jīng)典,所以這種方式也倒衣冠合適,有著干干凈凈的結構和清清楚楚的邏輯,既規(guī)定了古人的位置、序列和比例,也教會了今人“依樣畫葫蘆”。
  •     蔡元培先生作序,胡適先生以孔子和墨子作為中國哲學的代表人物,以老子作為開篇,以荀子作為結束。先生側重于對古文的真實性進行探討,有板有眼的懷疑了所謂先秦諸作的真實性,蔡先生說他學貫中外古今,所以寫中國哲學史可以游刃有余深入淺出。先生開始到也引用了些西方先哲們的思想作了對比,后來漸漸的也少了類似評論。先生把讀者定位成同他一樣的學貫古今,所有的文言文都只是原文摘抄,不做翻譯。已經(jīng)不大適應21世紀的閱讀習慣,在這個充滿效率的現(xiàn)代,看情況這本書怕是進不了下個世紀了。
  •      上文談了《大綱》的優(yōu)點,這次講講缺點??偟膩碇v《大綱》缺點一是在觀點上,二是在側重點上。先講觀點上。
      
      《大網(wǎng)》的謬誤(余之重語)可以說是集中幾個方面,我列在下面,并逐條分析:
      
      一,諸子年代與流派,(這個問題可以說是自清代子學復興以來,直至今天,都還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各種史料的整理,各類考古的發(fā)現(xiàn),更增加了這個問題的復雜性。以至於成為學術史,學術界上一個著名的懸而未決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似乎沒有哪一家,哪一派可以近乎完全說服。但我這個意思不是說,我們不能討論,不能講自己的觀點,不能下一個定論。都不是這個意思,我只是認爲我們不能站在比別人更高的高度,居髙臨下,以所謂“宗師”,“ 權威” 的口吻來判斷這問題,而應在考據(jù),義理等方面給出根據(jù)。)在《大綱》中,胡適先生認為老子早於孔子,這是太史公以來的傳統(tǒng)說法,不過就連了司馬遷自己也沒有完全弄清礎,所以又加了幾個“或曰”, 看來太史公自己也沒有看到什麼確切史料來證明。無論哪一部古籍上,老子基本上都是一個神話人物,但從各類古籍無不將老子指嚮了戰(zhàn)國中期,(詳細考證可見錢賓四先生的《莊老通辯》等,宏仁注:莊子若晚於老子也并不可靠,但錢先生理是說通了)甚為可靠。(李零說胡適是為不尊孔纔故意將老子說到孔子前頭去,若真如此,就是胡先生實在不對了)老子年代是一條,還有就是別墨的問題,他將墨家分為所謂“宗教墨家”與“科學墨家”,這其實是不可靠的。(上篇的注文也已說明了這個問題)墨派自墨子以下,因為組織嚴密尚同,幾乎全可考。從今天的所有史料來看,墨派似乎都沒有這種分支(加上尚同原則的桎梏似乎更不可能)於今看來,《墨辯》應是名家所填進來的,不可能是墨家自己的東西。(如果僅僅是因為《墨辯》在《墨子》裏面,實在無以說明此問題)再如慎到問題的混亂以及古代哲學之所以中絕的問題,都不正確。(我之所以沒有講胡適優(yōu)秀的觀點是因為我不是來闡發(fā)他的觀點的,而只是隨別講講自己的看法,並未有將他的書當成教科書或是原始文獻)
      
      這本書的一個致命傷還得說是他的方向,(老實說方向如果錯了,那麼實在是南轅北轍的)我國先秦哲學向來多注重人生哲學,宇宙哲學或是政治哲學,名學與邏輯次之,前面兩者儒墨法道之所皆重,而後者多位名家一派所重,但胡適先生卻倒了過來,沒有重點各家的主要學說,而是用西方理論逐個審視,導致整部《大綱》多出現(xiàn)了沒有與其寫作對象相符的方法。
      
      以上兩篇,我各自談了《大綱》的得失,(我想如果要整體把握一本書,好壞都應談的,這樣才全面)總的來說,《大綱》都值得一讀的。兩篇中有如果什麼不佳的地方,還望諸君指正,宏仁於此致謝!
      
       宏仁撰于西元二零一零年二月六日
  •     《中國哲學史大綱》札記(一)
      近來讀適之公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以下簡稱《大綱》),頗有感觸,今特撰此文。
      適之公的這部《大綱》優(yōu)缺點終究都是有的。我先談談優(yōu)點。這部《大綱》第一個優(yōu)點在於“首開之功”,所謂“首開之功”又有多個方面:
      一、拋開三皇五帝等的偽上古史,直從周宣王始,打破了儒家“道統(tǒng)”的學術史觀用科學方法眼光建立一套新上古學術思想史觀念。以至於當時國立北京大學里的守舊學生說其是“思想造反”之類,乃至攆胡適下臺。
      二、方法上創(chuàng)立,適之公是中國最早以西方觀念方法審視“舊學”的一批人之一。這些方法在導言中,有最大體現(xiàn),其重考據(jù)史料,這種作風,多少與乾嘉以來的樸學風氣有關,而且適之公故鄉(xiāng)徽州府乃是樸學重鎮(zhèn)。再其二應與杜威教授的經(jīng)驗主義多少有關。(在這個方面他自己因為政治攪多了,並沒有深入,其實他所有學聞都如此。倒是他學生傅斯年與他的史料學派做出了貢獻,而再前一個優(yōu)點,即“拋開三皇五帝的偽上古史,又推另一學生顧頡剛先生與他的故事辯派了)
      三、實話說,中國哲學史學科之始建,是必以此書出版爲標志。當初全國惟兩校立哲學科,北大乃其一。而北大之中,亦只有兩個人講哲學史,其中一個人是胡適,時間上早,二一個,胡適是第一個提出哲學史學科的方法架構的人,他的這些方法架構也比較科學,在這個方面對于後來乃至現(xiàn)在都有過影響??梢哉f胡適是讓中國哲學史這一學科建立成型第一人。
      除了“首創(chuàng)之功”,這本書內容也有許多可取之處,它最重視名學與邏輯,這和他所受的西方教育也有關,(在這個方面它的“姊妹書”《先秦名學史》體現(xiàn)更明顯了)在這方面胡適都寫得相當好。如別墨一章,(雖然他以為這是所謂“新墨家學派”,但理由十分不足,首先《墨辯》一書,來源莫名,《墨子》本從道藏裏發(fā)現(xiàn)的,本書早亡佚多年,忽然發(fā)現(xiàn),其中不但有許多地方都有疑點與費解處。《墨辯》與其他章節(jié)嚴重不同,極有可能是名家添湊進,至於他否定“名家”說法,歸入別墨一章,則更不可取)都具有嚴謹?shù)恼軐W性。再如他家的學問,他也有一些好的見解。(這也造成了一個嚴重的毛病,我以后再說)
      這些都是優(yōu)點,總結起來就是開創(chuàng)了中國哲學史的學科與方法,作為一本名學史的楷模。(未完待續(xù))
      
  •     講中國古代哲學的書多如牛毛,我之所以選擇看這本書,就是看中了胡適的大名。翻閱完之后的最大感覺是開卷有益!雖然不能完全讀懂里面講到的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哲學,但是收獲還是有的。
      
      
     ?、?br />   
      【成名作】
      
      這本書可以說是胡適博士的成名作。它為胡適帶來了一生的榮譽與地位,讓他“暴得大名”,真可謂“半部《哲學史》闖天下”。
      
      這本也是胡適當年在北大任課時候的講義。不是一部淺顯易懂的書,書里面引經(jīng)據(jù)典,各種史料信手拈來,給人的感覺就是:胡適這家伙真的非常博學,有一種大師的風范。怪不得成了成名作。
      
      能讓讀者覺得作者很牛逼的這種感覺是相當了不起的。即使你不能完全明白他在說什么,但是讀起來會感覺到很爽,大師級的人,打心底的佩服他。《書讀完了》的作者金克木也給人這種感覺。教歷史的中學教師袁sir也給我這種感覺,即使袁sir有的地方講的與尚不明確的史實有沖突,那也是可以理解的。關鍵在于這種感覺,不經(jīng)過一番努力是達不到這種境界的。
      
      
      ②
      
      【有自己的特別立場】
      
      書的第一章就對史料真實性的審定做了一番評價。“中國人作史,最不講究史料。神話官書,都可作史料,全不問這些材料是否可靠。”
      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何等崇拜孔子,但他對于孔子手定之書,還持懷疑態(tài)度。何況文明生在今日,去古已遠,豈可一味迷信古書,甘心受古代作偽之人的期騙?
      
      《春秋》雖為孔圣人所作,但是作者批評春秋的荼毒,就使中國只有主觀的歷史,沒有客觀的歷史。
      
      面對擁有五千年歷史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能有自己的特別立場是特別難能可貴的。比如作者這樣評價莊子的哲學:
      
      “我曾用一個比喻來說莊子的哲學道:譬如我說我比你高半寸,你說你比我高半寸。你我爭論不休,莊子走過來排解道:“你們二位不用爭了罷,我剛才在那埃菲爾鐵塔上看下來,覺得你們二位的高低實在沒有什么分別。何必多爭,不如算作一樣高低罷?!鼻f子這種學說,初聽了似乎極有道理。卻不知世界上學識的進步只是爭這半寸的同異;世界上社會的維新,政治的革命,也只是爭這半寸的同異。莊子的這種思想,見地固是“高超”,其實可使社會國家世界的制度習慣思想永遠沒有進步,永遠沒有革新改良的希望。莊子是知道進化的道理,但他不幸把進化看作天道的自然,以為人力全無助進的效能,因此他雖說天道進化,卻實在是守舊黨的祖師。他的學說實在是社會進步和學術進步的大阻力。”
      
      這里只以莊子為例說明本書有特別立場,書中這樣的精彩觀點數(shù)不勝數(shù)。一本書,就是需要多一些這樣的不同觀點的存在!僅憑此一點,就應該給本書4分以上。
      
      
     ?、?br />   
      【有圖有真相】
      
      書中插圖很豐富,僅僅通過讀圖,就能了解很多信息。比如中國三大古建筑群、佛教的三大翻譯家,還能八卦到女媧的老公是誰、佛祖釋迦牟尼29歲了才出家修道……
      
      所以,年輕人不要急躁,不要急功近利。成功永遠都有可能。釋迦牟尼29歲了才開始苦修,整整6年才創(chuàng)立佛教。中國平安的掌門人馬明哲28歲了還在給別人當司機……
      
      
      
      
  •     或許是自己價值取向的原因,我是讀了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后再讀的胡適先生的這本書,覺得后者和前者相比,差得較遠。盡管胡適先生還說馮老的立場屬于“正統(tǒng)”,馮老自言乃黑格爾所講的“合”,即“正反之合”,我深以為然。
  •     胡適的這本《中國哲學史大綱》是我在大學時讀完的,只寫了一半,但邏輯比較混亂,可作為消遣讀物,也可不讀。
  •     易讀。多從“名學”入手考察古時思維方法。
      “孔子學說的一切根本,依我看來,都在一部《易經(jīng)》”
      一切變遷都起于極微極細致之處,應一以貫之,達于本源。 此種思維方式,與史記的見盛觀衰,見微知著一致
  •   這兩種哲學史的寫作先后出現(xiàn)在了胡適身上——限于本文的篇幅,這里不予討論兩者的優(yōu)劣以及深層次的原因——但這是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這次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推出的,由肖伊緋先生整理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卷中)》在兩種哲學史寫作中當屬于前者,即仍舊是依時間所作的概說性質的哲學史?!@是我們合成《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卷中的最大原因與動力。
  •   精彩宏文!佩服,佩服。
  •   適之先生說容忍與自由,在先生身上是最好的體現(xiàn)
  •   編輯都來了
  •   胡適版是漢學考據(jù),馮友來版是宋學義理,謝無量版是亂七八糟一鍋亂燉,勞思光版是先找題再解題。
  •   哈哈。謝無量的我沒看過,不過別的都很合適。勞思光的略好。
  •   喜歡這本書,因為我的中國哲學就是讀這本書入門的。。。。
  •   須知參差多態(tài),乃是幸福的本源。羅素。
  •   “我贊成荀子的看法卻喜歡莊子的世界”很喜歡這句話,之前看到胡適在批評莊子的人生哲學,說,“若依莊子的話,把這一切是非同異的區(qū)別都看破了,說太山不算大,秋毫之末不算小;堯未必是,桀未必非:這種思想,見地固是“高超”,其實可使社會國家世界的制度習慣思想永遠沒有進步,永遠沒有革新改良的希望。莊子使知道進化的道理,但他不幸地把進化看作天道的自然,以為人力全無助進的效能,因此他雖說天道進化,卻實在是守舊黨的祖師。他的學說實在是社會進步和學術進步的大阻力?!?br /> 我微微心痛了一下。一向都很喜歡老莊的世界,周莊夢蝶,是多美的一個享受。但是,老莊的思想真的不適合這個競爭的世界么?
  •   不求名利,是很好,做個令狐沖這樣逍遙的人。
  •   有胡適之風范。
  •   現(xiàn)在書籍校印、裝幀都問題頗多,甚至有的書不及民國時代的編輯用心,真是可堪歎也……
  •   我覺得還是豎排標點好一點。
  •   p57 ‘這種人物,檢直同希臘古代的哲人一般?!热粰z直猶簡直,為何不更正過來,看著挺別扭的
  •   這種不能改,不然一代代積累下去,原著會面目全非的。
  •   既然你有我就不買了。何時在學校我來求借閱。
  •   樓主水平很高
  •   請教下LZ看得是哪個版本的?最后一章是什么?
      我看的是岳麓書社2010年版本的,只到先秦為止,但是查閱百科發(fā)現(xiàn)此書實際是寫到宋明時期的?
    求指教
  •   所有版本均到先秦為止,此后的內容從未寫出過。胡適著書屢屢虎頭蛇尾,故有“最好的上卷書作者”之謔。
  •   好的,謝謝!
    后半部未能付梓出版實在太可惜了
  •   大意是說,鄭國有個富人淹死了。有個人把尸體撈起來向富人的家人索要高價。富人家人嫌要價高,問鄧析怎么辦,鄧析對他說,放心好了,反正他也沒別的地方去賣;然后富人家人就不急著要回尸體了,撈尸體的急了,也問鄧析怎么辦,鄧析對他說,放心好了,反正他的家人也沒有別地去買。
  •   我想請問一下這本是不是LZ所說的那種古文全部都沒有解釋?...
  •   確實都沒有解釋,所以整本書如果認真看完,古文功底應該會提升一大截~第一遍我是瀏覽的,第二遍才開始翻古漢語詞典~
  •   都木有解釋,有的地方確實蠻難理解的。
  •   我還從沒見過哪本書引古文還帶翻譯的。除了柏楊寫的,但那些書都不太正經(jīng)。
  •   黃留珠的《劉秀傳》就引古文帶翻譯,讓人看了很是郁悶。
  •   作者貌似把這本書當做消遣讀物了
  •   自然會有人喜歡的,現(xiàn)在過去將來都如是
    不必擔心
  •   三皇五帝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并非是偽上古史吧。人類學的角度看這是華夏族的記憶史;分子生物學上未必全無體現(xiàn)。只是和哲學本身恐怕也無關。
    請把缺點寫了吧。
  •   寫的好,頂一個
  •   相反的,我則認為邏輯清晰的很。
    不知樓主何出此言?
  •   相反的,我則認為邏輯清晰的很。
      
      不知樓主何出此言?
  •   難道只有列出個一二三四、甲乙丙丁、內容方法意義、定義定理證明才能算是“邏輯清晰”?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