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簡史

出版時間:1980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林庚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簡史》對于中國古代文學主潮的把握,對于文學主潮更迭的觀察與描述,對文學的創(chuàng)造性的認識,對文學創(chuàng)作奧秘的探索,對古代詩歌體裁形式史與文學語言發(fā)展史的深入研究等等,都與林先生“心在創(chuàng)作”的研究文學史的趣向有直接關系。而這正是構成本書獨特學術品格的基礎。
——張鳴《為中國文學史“寫心”——讀林庚先生著(新版)》

作者簡介

林庚先生原籍福建閩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中文系。193 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體詩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為一名自由詩體的新詩人嘗試新的格律體,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作為一名學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詩、楚辭、文學史等方面,顯示出詩人學者的獨有特色。他將創(chuàng)作新詩和研究唐詩完美地統(tǒng)一起來。在唐詩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論點是“盛唐氣象”。
與“盛唐氣象”緊相聯(lián)接的,是他對盛唐詩歌的另一藝術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匯集在《唐詩綜論》里。林庚教授的楚辭研究和他的唐詩研究可稱為雙璧,《詩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辭的一部論文集,其中大多數(shù)是關于屈原生平及其作品中文字、地理等問題方面的考釋,也有一些論述屈原的人格、藝術成就和作品特色的文章。林庚教授對明清小說也很關注,并提出了頗多精辟的創(chuàng)見。林庚先生歷任廈門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出版過《春野與窗》、《問路集》等六部新詩集及古典文學專著《詩人李白》、《中國文學簡史》等。
——轉載自國學網(wǎng)www.guoxue.com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文學簡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9條)

 
 

  •     我入學的那年,林庚先生還在;后來一些朗誦好的同學,還在05年林庚先生過壽的時候為其表演過節(jié)目,那天我忘記自己做什么去了,總之沒湊上熱鬧,事后悔得腸子都青了。再后來就是參加自主招生閱卷,那一年的題目剛好是說林庚先生百年誕辰,世人評之“建安風骨,盛唐氣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懷”,有一個考生居然不懂什么叫誕辰,結果寫了一篇“給林庚老爺爺過生日”的文章,里頭還有“林庚老爺爺”吹蠟燭許愿的橋段,“白日見鬼”,讓人啼笑皆非。某種意義上,說林庚先生是北大中文系的“系寶”一點也不為過——盡管先生是清華中文系畢業(yè)的——說他是“國寶”都可以;林庚先生的詩作《新秋之歌》,自從2006年中文系譜曲參加“一二九”合唱以后,就被默認作了北大中文系的系歌,以致于以后其它院系選《新秋之歌》作“一二九”參賽曲目的,都會惹得一些中文系的同學憤憤不平,打官司的心都有?!拔叶嗝磹勰浅嗡{的天,那是浸透著陽光的?!?,06年以后的中文系畢業(yè)生,不可能不記得其中悠揚的旋律。不夸張地說,這是我迄今讀過的最優(yōu)美明亮的現(xiàn)代詩。
      
      林庚先生的《中國文學簡史》,就是一部詩人作的文學史。我們先談“文學史”,再談“詩人”的“文學史”。但凡文學能成其為“史”、而非簡單的文學作品評價匯編,背后一定有一個史觀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所謂史觀,都是權力的產物。最令人熟悉不過的,就是一個半吊子的馬克思幽靈在字里行間逡巡徘徊。還有的教材一人牽頭,眾人合作,各部分的編寫者倒的確都是該領域的行家里手,然而全局觀畢竟不是與生俱來,來了也未必就一定能被采用,分冊作者但凡不能從自己浸淫許久的材料當中抽離出來,自說自話、以致前后脫節(jié)的現(xiàn)象就在所難免,乍看上去,哪兒哪兒哪兒都是了不起的成就,像極了報喜不報憂的工作報告;再趕上主編體力、腦力、智力還有心氣的種種制約,整體史觀的薄弱、跳脫乃至似有實無,在書店的古代文學研究書架里就成為了家常便飯,鮮有幸免于難者。
      
      《中國文學簡史》的好處,其一便是該書乃由林庚先生自己,根據(jù)早年講稿以及47年廈大出版的《中國文學史》獨力完成,前后三位助手(商偉、葛曉音、林清暉)所承擔的工作,無非是在先生手顫無法親自書寫的時候,幫助先生整理口述材料,并無主觀介入;其二,背后支撐該書的史觀,也絕非粗制濫造的馬列史觀,林庚先生在《中國文學簡史》中要講述的,是一個關于“寒士文學與市民文學之間盛衰交替”的大故事,社會(制度)分析不過只是支撐這個大故事的時代背景。例如先生對于宋代文人政治的分析描述,其主要目的是要論證寒士爭取政治地位的理想既已實現(xiàn),積極進取的精神和不平則鳴的銳氣則逐漸失去,盛唐氣象發(fā)展到宋代變成了老氣橫秋,時代的老化終于使得市民文學取代寒士文學開始走上舞臺中央——其間間或出現(xiàn)的、諸如“封建”“自然經濟”一類的馬列術語,非但沒有喧賓奪主,更多的時候只是作為約定俗成的概念存在,真正支撐分析論述的,主要還是活生生的社會情狀,如“東京的禁軍在街上買賣‘使巧繡畫’,陜西路沿邊的騎兵甚至不能披甲上馬”(P320);講到明代,先生不忘提及明代發(fā)明了起重機;講到清代,先生用嘉慶帝自有土地83萬頃、琦善占地256萬畝來論述何謂“極端性大地主政權”。有的文章批評《文學簡史》,說它讓馬列史觀介入到了具體作品(如《紅樓夢》)的評價和分析,事實上先生援引“封建制度”這一概念的核心目的,無非是以此作為標尺給《聊齋志異》、《儒林外史》和《紅樓夢》分一個思想的高下,指出《聊》只諷刺了科舉制度的執(zhí)行者,并沒有批判科舉制度本身;《儒》將科舉制度徹底否定,而《紅》則進一步通過攻擊作為封建宗法社會基層組織的大家庭制度,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了封建制度自身,僅此而已。如果非要硬換一套概念來結構這層層遞進的論述,很難比先生呈現(xiàn)的思路/線索更為清晰了然。就算林庚先生沒在書里徹底跟馬列主義劃清界限、撇清干系,至少先生對于相關理論乃至具體文句的援引都是活的,而非刻板僵化的;更何況馬列主義又不是毒藥,非要避之猶恐不及,也大可不必。林庚先生還老在《文學簡史》里提“民主”和“平等”呢;這本來就是一本非左非右的、純凈明亮的文學史,莫要讓眼鏡影響了視野。
      
      其實,關于《中國文學簡史》到底馬不馬列的較真,跟《中國文學簡史》的大小結論以及論述文字比起來,特別無聊、沒意思。“寒士文學與市民文學興替”這個核心論點,已然和市面上流行的既有中國(古代)文學史大不相同,這種概括不啻于一種創(chuàng)造,而這種充滿想象力的創(chuàng)造又只能來自于詩人。在《中國文學簡史》中,類似的創(chuàng)造性的解讀與闡發(fā)俯拾皆是,如雜花生樹,群鶯亂飛,令人目不暇給,讀后余香滿口,回味無窮。先生講“詩三百”的刪定和排序,認為其與宮廷樂官同時保存雅樂與世俗之樂有關,“而世俗之樂因為經常要唱,反而只好放在前面”(P38),故有“風”“雅”“頌”的順序;講魏晉時期儒家思想的衰落和佛教思想的興起,用“佛教不講五倫,而且還要出家”,與儒家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形成對比,簡明有力,一句頂一萬句(P103)。諸如用“彩繪的筆觸”描摹李賀的詩作,創(chuàng)造“樸刀桿棒”這一概念評析梁山好漢的作為,無不生動鮮活,深入淺出——即便是大眾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四大名著,先生也能化平凡為神奇,點鐵成金,常識性的結論幾乎不談,要談就談全然新鮮的:比如《水滸》,先生認為其中的王進是“一百零八個好漢出場的引子,卻并不是梁山泊中人,作者將他安排在開頭,正像后來的《儒林外史》將王冕作為全書的引子一樣,有開宗明義的作用”(P573),點出所有英雄歸宿必是于邊庭立功,因此必有征遼一段情節(jié),相較于大多數(shù)人只從洪太尉誤走妖魔看出個“亂自上作”,足以讓人擊節(jié)贊嘆;講《三國》,認為趙云之所以超越了歷史真實、較張飛更給人留下勇武印象,乃在于諸葛亮的智慧在《三國》里基本是通過趙云勇武體現(xiàn)的;說到《西游》,則更是進入到了先生的主場;先生以為《西游記》其實是一本童話,能得出如此結論的,必得有一顆詩人的童心。唯有如此,方能點出《西游》的世界乃是一個動物的王國,里面充滿了游戲性;孫悟空和豬八戒之所以前期法力無窮,后期戰(zhàn)斗能力更近于凡人,全在于童話中“非邏輯的想像關系”;《西游》里面的諸多小妖,傳遞的全是兒童的情趣;就是先生的文字本身,亦在這種情趣的驅動下,讀來讓人忍俊不禁:“像《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中的戰(zhàn)爭場面,幾乎都看不到士卒嘍啰的描寫。將帥固然應該身先士卒,而士卒哪里去了,畢竟是一個疑問”(P594);“佛家講因果報應,孫悟空卻認為這無非是菩薩借此以報私仇。佛教的教義,以大慈大悲為主,而孫悟空卻自始至終,大開殺戒,以至于最后不得不封他一個戰(zhàn)斗勝佛”(P582)。先生關于《西游》的闡發(fā),限于篇幅,很多地方不得不簡而略之;直到《文學簡史》初版36年后,才終于得以在《西游記漫話》里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其中“孫悟空的原型是一個市井神偷”的妙論,至今仍是《西游記》研究中不可不提的佳話。
      
      我們甚至可以認為,《中國文學簡史》中諸多精彩論斷,都與林庚先生自始至終保有一顆童心息息相關。據(jù)說先生九十華誕之日,曾有人問及先生長壽之道,先生回答了兩條:“一條是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再一條就是多吃胡蘿卜?!薄岸喑院}卜”固然是童心未泯的明證,能將一切都看作身外之物,又何嘗不是一種真正的童真?我們愿意將這種童真理解為先生詩人素質的一種表現(xiàn),而其在《中國文學簡史》中的另一表現(xiàn),就是對于女性地位及其權益的無比珍視:無論文學潮流亦或作家作品,但凡對于女性表現(xiàn)出了那么一丁點的重視和表現(xiàn),先生都必須至少辟出一個單獨的段落提及介紹。他會注意到《詩經》民歌的作者中“婦女常常占著重要的位置”(P32),也會留心唐傳奇故事中的主角“顯然是由女子來擔任”(P298);詞的產生使得“兒女風流乃成為一切時尚并以表現(xiàn)女性美的生活基調作為其主要內容”(P390),當然就更值得大書特書。更重要的是,在先生看來,“所謂男女平等,并不在于男子如何‘捧角’似地贊美女子的美麗,而是要從思想上承認女子與男子有同樣的智力與工作能力”(692),至于《紅樓夢》在顛倒男女地位方面似乎有些矯枉過正——先生對此的態(tài)度是:“矯枉原是難免過正的”。正因如此,林庚先生才對于元稹的《會真記》百思不得其解,“把自己的愛人比作妖孽,真是只有天曉得!這種奇聞若不是荒唐,便是卑鄙。而‘于時坐者’還要‘皆為深嘆’,不知嘆的是什么”(P484);寫到這里還不算完,先生甚至接下來還要花費半頁的篇幅,一一深究《會真記》中諸多情節(jié)的不合理處,乃至給出“一個男子既可以交結軍政要人做一回英雄,又可以得一個絕世女子做一回情郎,又可以赴京應試自居文士,又可以正襟危坐,痛悔前非,做一個君子。英雄、情郎、文士、君子集于一身,便宜都占盡了”“至于女子呢,讓她去演悲劇吧,這乃又稱為女性故事中的另一典型”(P485~486)的情動于中的聲討,才算終于出了一口惡氣。先生這里的表現(xiàn),就像年輕的男孩為自己的妹妹討要公道一樣,未嘗不是一顆憤憤不平的童心使然了。至于這種樸素的同情和關心是否合乎女性主義的理論和立場,就留給相關專家們分析、批判去好了。
      
      《中國文學簡史》的詩人素質,除去上述表現(xiàn)以外,書中對詩歌語言的直覺性把握及理論性解析,更為我們重新整理出了一條詩歌發(fā)展的語言/形式線索,這樣的工作,恐怕只有詩人做得出,也只有詩人才做得好。林庚先生從上古短歌中的二字節(jié)奏說起,這一節(jié)奏發(fā)展至《大雅》的周人史詩成為成熟的四言詩;《國風》的語言較之于《雅》《頌》又是一個了不起的解放,發(fā)展到《楚辭》則開始采用三字節(jié)奏作為基本單位;二字、三字節(jié)奏并存的語言基礎,終于逐步演化出后來的五言詩、乃至于三三七的形式、乃至于最后出現(xiàn)的七言詩。即便是七言詩,一上來也不得不沿襲騷體每句用韻的傳統(tǒng),體現(xiàn)為類似于曹丕《燕歌行》的“柏梁體”,因為節(jié)奏上的不足,必須充分使用韻腳加以補償;與此同時,曹操的四言詩十六字才葉一次韻,更近于八言詩,乃是出于四言節(jié)奏已充分成熟的緣由所在……唯有詩人的眼光,才能將楚辭中的“兮”與現(xiàn)代民歌中的“來”視為前后的呼應;也唯有詩人的眼光,才能從鮑照通篇都是三言的《代春日行》中,辨認出七言詩與三字節(jié)奏在起源上的密切關系。由詩到詞,先生認為音樂對于詞的支配作用之一,“就是把詩行之間的距離由于音樂的節(jié)奏而分隔得更遠些;所以初期的詞,一般是兩行作一段的,兩行之后不是換了韻,就是換了不同長短的詩行,這樣每兩行之后都發(fā)生節(jié)奏的變化,兩行與兩行之間就形成一種飛躍的姿式”(P300),正是這種飛躍的姿式,使得詞在表現(xiàn)上獲得了絕大的自由,并進一步為市民文學的曲的發(fā)生做足鋪墊;甚至八股文體的產生,也與律體的排比擺脫不了干系……這種對看似無關的瑣細材料的穿插勾連,讓文學的脈絡如同樹葉的脈絡一般清楚可辨,這正是文學史家的“識見”之功;這種“識見”不僅僅集中在林庚先生對于詩歌脈絡的歸納和闡發(fā)上,在從散文到史傳到志怪到傳奇再到戲劇的發(fā)展中,先生更是獨具慧眼地發(fā)現(xiàn)了“寓言”在其中起到的或隱或現(xiàn)的基礎作用。如果說《中國文學簡史》背后有什么“史觀”,那么這個“史觀”就是林庚先生這種源于詩人的“情懷”與“識見”——朱自清先生當年為《中國文學史》作序,同樣稱其“用詩人的筆寫詩人的書”。林庚先生作中國文學史,未嘗不是在用詩人的方式,解決中國文學史上許多從未解決過的問題,而解決文學史問題的根本目的,在于“從那錯誤的思想形式與錯誤的人生情緒中醒覺”,以期待“一個偉大文藝時代的來臨”,因為“我以為在黑暗里摸索著光明的,正是文藝;有文藝就有光,就有活力,然后一切問題才可以解決”,而“能產生優(yōu)秀文藝的時代,才是真正偉大的?!晕艺缫恍┥鐣W家之要求某一種文藝,我則只要求那能產生偉大文藝的社會”。
      
      也正是因為這種詩人的“情懷”與“識見”,王瑤先生似乎對于《中國文學簡史》的治學方式不以為然;朱自清先生也曾提到,林庚先生“雖然也敘述史實”,“可是發(fā)揮的地方更多”。然而于我看來,這正如同魏晉史研究中的田余慶與陳寅恪兩位先生:田先生專注于歷史細節(jié)的考證與梳理,寧愿給不出一個歷史發(fā)展、即便只是政治史發(fā)展的終極原因;而陳寅恪先生大開大合,極具氣魄,跨越時段綿長,卻難免有細節(jié)論斷的疏漏之處,如將早已成為皇權代表的曹氏父子判定為宦官階級?!吨袊膶W簡史》中的林庚先生,無疑更接近后一種。盡管他也有對于戲劇發(fā)展線索的疏密分析,能夠將院本、南戲與元曲的異同關系娓娓道來,能夠詳細地考辯昆腔的興衰以及從二黃調到皮黃的發(fā)展歷程,但出于“寒士文學與市民文學興替”這個大故事的需要,他必須以安史之亂作為封建社會發(fā)展狀況的界碑,把中唐以后乃是宋元明清的詩文推向一個萬劫不復的境地,用以作為市民文學興起的陪襯。盡管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宋代詩歌的創(chuàng)作無論是詩人數(shù)目、詩作數(shù)目還是詩作質量,都可謂遠遠超過了唐代,某種意義上說,宋代可能才是中國古代詩歌發(fā)展真正的頂峰,可在《中國文學簡史》中,宋詩不得不戴上一頂時代老化、作品程式化的大帽子,黃山谷以及江西詩派的詩文論述,只有證明其因襲循規(guī)的文字片段才能夠出現(xiàn),以便先生自圓其說;蘇軾以文為詩、以學問為詩,乃至以文為詞,都不能算作真正的創(chuàng)造,或者對于詞的文體地位的提高,而都成為了心境老化、功力貧弱的典型表征。也正由于先生對于宋代詩詞的總體定位,無數(shù)人喜愛的李清照和辛棄疾,在《文學簡史》中都只分到了可憐巴巴的一頁和兩頁的篇幅,要知道盛唐的王昌齡也有一頁的篇幅,岑參的篇幅甚至達到了一頁半;而對于同樣不大好納入這個故事的《聊齋志異》和納蘭性德,先生就更傾向于將其處理為旁逸斜出的“奇葩”……凡此種種,都不能不說是林庚先生固有的“史觀”所造成的“洞見中的不見”。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朱自清先生的序言,早就提到早期文學史“包羅經史子集直到小說劇曲八股文,像具體而微的百科全書”,缺少的恰恰正是“識見”,正是“史觀”。林庚先生47年的《中國文學史》、以及后來增刪修訂而成的《中國文學簡史》,無疑圓滿而出色地完成了那個年代獨特的歷史任務,這一功績,必須得到承認。說到底,對于大多數(shù)非文學專業(yè)的愛好者而言,文學史存在的意義無非是一部指南,對于文學作品的具體評價,還是要回歸到自我的閱讀體驗與直感上,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學簡史》文字鮮活,洋溢著一股素樸而旺盛的生命力,相較于大多數(shù)死氣沉沉、規(guī)矩到木訥的文學史教材,已經高出了好幾個段位;而讀者但凡在縱覽中國古代文學經典之余,能夠從《文學簡史》中獲得一些獨一無二的啟發(fā),進而給出屬于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則《文學簡史》簡直可以算是功德無量。如果真要在歷史資料的爬梳以外給出一點一以貫之的立場和觀點,那么任何立場和觀點都定然免不了相應的局限,而既然立場觀點與其局限歷來如影隨形,那么目之所及,尚無任何其它文學史能出《中國文學簡史》之右。此作——用林庚先生常用的關聯(lián)詞說——“非特”前無古人,就作者本人的詩人情懷而言,恐怕也難有后之來者。先生曾計劃作一部新文學史接續(xù)下去,斯人已逝,唯有《新詩格律與語言的詩化》一書可以管窺先生之于新文學史的觀點看法。有些長久的遺憾,是無論用怎樣的方法,都不能彌補的,正如八年以前的那個中午。
      
      2013.4.25
      
  •     林庚先生門庭寬大,在文學方面多有深見。關心林庚先生的書友可以關注一下《詩書畫》雜志第二期,詩魂欄目鐘元凱先生(曾任林庚先生助教,蘇州科技學院教授。)對林庚先生晚年詩選《空間的馳想》的美感和學理分析兼具的解讀。
      
      以下為第二期目錄:
      目錄
      Contents
      
      
      典范The Canon
      傅雷 黃賓虹(一)
      Fu Lei & Huang Binhong (I)
      
      傅雷、黃賓虹與道藝人生——傅聰訪談錄/寒碧
      Fu Lei and Huang Binhong’s Life Pursuit of Tao and Art: An Interview with Fu Cong /Han Bi
      觀畫答客問/傅雷
      Questions and Answers on How to Appreciate Huang Binhong’s Paintings /Fu Lei
      傅雷藏黃賓虹作品
      Fu Lei ′s Collection of Huang Binhong’s Works
      傅雷、黃賓虹書札(各一通)
      Two Letters Exchanged between Fu Lei and Huang Binhong
      
      著述 Discussions
      
      云林幽絕處/朱良志
      Seclusion and Reclusion Created out of Clouds and Groves/Zhu Liangzhi
      書法與繪畫空間感征之比較/白砥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esthetic Features of the Artistic Space Observed in the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Bai Di
      
      文獻 Literature
      
      影印王靜安先生《人間詞》《人間詞話》手稿跋/述先
      A Postscript to the Photocopied Manuscripts of Wang Guowei’s Renjian Ci (Ci Poems in the Human World) and Renjian Cihua (Notes on Ci Poems in the Human World)/Shu xian
      王國維《人間詞》《人間詞話》手稿(下)
      Manuscripts of Wang Guowei′s Ci Poems in the Human World and Notes on Ci Poems in the Human World (II)
      附錄 《人間詞甲稿》序 《人間詞乙稿》序/樊志厚
      Appendices:
      Preface to Version One of Manuscripts of Ci Poems in the Human World/Fan Zhihou
      Preface to Version Two of Manuscripts of Ci Poems in the Human World/Fan Zhihou
      
      《觀堂長短句》及五家和作/王國維 陳方恪 蘇昌遼 柯昌泌 郭犖 許莘農
      Collected Ci Poems by Guantang and Ones Written in Reply to Him/Wang Guowei Chen Fangke Su Changliao Ke Changmi Guo Luo Xu Shenong
      
      專題Special Topics
      邱振中 Qiu Zhenzhong
      
      可能的世界/邱振中
      The Possible World∕Qiu Zhenzhong
      詩十三首/邱振中
      A Collection of Thirteen Poems∕Qiu Zhenzhong
      創(chuàng)造一個未知世界/洛夫
      The Creation of an Unknown World/Luo Fu
      建造一個“可能的世界”/李辛平
      Creating a “Possible World”/Li Xinping
      
      大匠之門——陳振濂眼中的名家大師(下)/陳振濂
      Masters Peeping through the Gate: Great Masters of Art in the Eyes of Chen Zhenlian (II)/Chen Zhenlian
      
      詩魂The Essence of Poetry
      林庚 Lin Geng
      
      空間的馳想/林庚
      Poetic Divinations into the Space/Lin Geng
      世紀的沉思——《空間的馳想》釋讀/鐘元凱
      Meditations on Our Era: An Interpretive Reading of Poetic Divinations into the Space/Zhong Yuankai
      附錄 林庚先生談《空間的馳想》/鐘元凱 記錄
      Appendix:
      Professor Lin Geng Talking about his Poetic Divinations into the Space/Noted down by Zhong Yuankai
      
      筆道The Spirit of Calligraphy
      
      書藝旁征/龔鵬程
      The Art of Calligraphy in the Eyes of an Onlooker/Gong Pengcheng
      敦煌書法/沈樂平
      Works of Calligraphy in Dunhuang Grottoes/Shen Leping
      
      真境The Reality
      童中燾Tong Zhongtao
      
      題耑/易延壽
      Prefaces and Inscriptions/Yi Yanshou
      山水畫五家/童中燾 陳向迅 何加林 陳磊 方勇
      Five Landscape Painters/Tong Zhongtao Chen Xiangxun He Jialin Chen Lei Fang Yong
      
      重溫Retrospects
      張東蓀Zhang Dongsun
      
      張東蓀詠西哲詩本事注(上)/張汝倫
      Zhang Dongsun’s Poems on Western Philosophers Annotated (I)/Zhang Rulun
      
      關注Focus
      李津(上)Li Jin (I)
      
      李津的個人經驗和歷史依據(jù)(代按語)/舊雨
      Li Jin’s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its Historical Context: A Brief Note/Jiu yu
      家常主義/李津
      Mundane Routinism/Li Jin
      肉體的神學和神學的肉體/[德]米歇爾?康?阿克曼
      Theology of the Body and the Body of Theology/〔Germany〕Michael Kahn-Ackermann
      食色性也——新文人畫運動和李津的作品/栗憲庭
      Food and sex are of Human Nature: An Appraisal of Li Jin’s Role in the Emergent Movement of Academic Painting/Li Xianting
      
      賞會Symposium
      
      托馬斯?普林格爾的詩歌作品/[南非]J.M.庫切∕ 汪洪章 譯
      The Poems of Thomas Pringle/〔South Africa〕John Maxwell Coetzee/Translated by Wang Hongzhang
      怎樣觀看蒙德里安的作品/[美]詹姆斯?埃爾金斯 ∕方輝 譯
      How to Look at Mondrian’s Works/〔US〕James Elkins ∕Translated by Fang Hui
      說“二王”/于明詮
      Random Talks on Wang Xizhi and Wang Xianzhi/Yu Mingquan
      陳洪綬《右軍籠鵝圖》四胞案∕楊新
      Reflections on the Four Versions of Chen Hongshou’s Wang Youjun and His Caged Goose/Yang Xin
      
      視域Vision
      
      重寫現(xiàn)代性/[法]讓-弗朗索瓦?利奧塔/羅國祥 譯
      Rewriting Modernity/〔France〕Jean–Francois Lyotard/Translated by Luo Guoxiang
      氣數(shù)已盡:后現(xiàn)代主義與出爾反爾/[法]安托瓦納?貢巴尼翁/許鈞 譯
      Numbered Days: Postmodernism Going Back on its own Word/〔France〕Antoine Compagnon/Translated by Xu Jun
      
      
  •     一、總結一下階級兩分法的紅學研究成果:
       凡是站到封建反動派的那一群,鳳姐,賈母,王夫人,那就邪惡得不得了;
      
       凡是傾向于封建反動派的那一群,本質本來還不錯,如今統(tǒng)統(tǒng)都被教壞了,襲人、寶姐姐,那也近墨者黑好不到哪去,邪惡得不得了;
      
       寶哥哥是一個懷揣革命想法,缺少綱領指導的熱血青年;
      
       熱血青年是組織上派來解救水深火熱中的勞苦大眾的,比如芳官,晴雯,五兒……;
      
       熱血青年有一個親密的革命戰(zhàn)友,名喚黛玉者,他們志同道合,親密無間、心意相通,無視封建家長的淫威,向往愛情,呼喚自由,共同振臂高呼,為大觀園的解放事業(yè)不惜奉獻青春乃至寶貴的生命。
      
      二、我為啥買了這本書:
      
      在翻看了很多評論后買了林庚的《中國文學簡史》。因為是詩人寫的文學史,自然和錢理群、唐弢、還有高教出版社、北師大出版社這幾個版本的不同。而且,這位文人是在解放前在清華大學中文系畢業(yè)的,那個時候的國學教育肯定很強,學生也還沒有被建國后階級兩分法的紅色理論洗腦,以上種種,都讓我覺得他應該有與眾不同的解讀。所以心里還是滿懷期待的。
      
      三、看了幾十頁有點失望
      
       因為班車上晃蕩得厲害,所以沒去費力的看楚辭啥的,理所當然的翻開了最后一章的紅樓夢。看了十幾頁簡直失望至極。又是階級分析、封建制度、民主思想萌芽這一套。完全還是唐弢版本文學史里的那一套——要知道唐弢版可是幾十年前的版本——總是高高在上,試圖總結社會制度變遷的規(guī)律,試圖用社會制度與個體的沖突來詮釋賈府里紛繁復雜的矛盾。其實現(xiàn)在已經證明了,用馬克思那一套來解讀社會發(fā)展演進規(guī)律是非常之失敗的。那為什么還要用失敗的理論去詮釋紅樓夢?
      
      四、小說史啊小說史
      
       我覺得中國的小說史,正是因為受到階級分析的束縛,永遠嘗試用上帝的角度去俯瞰人類,試圖用馬克思那一套理論為書中的人物指點迷津,缺少對于個體的深入關懷與剖析,而難以在上個世紀的后五十年里有真正突破性的飛躍發(fā)展。作為身居國內、外語很爛的井底小青蛙,我確實不知道國外對于經典大師的著作是如何解讀的。不過,心理學比階級兩分法更能弄清楚小說主人公在想什么,社會學比階級兩分法更能搞清楚除了階級出身外,必然有著更為復雜的原因導致一個人形成了這樣而不是那樣的思想。特別是,有一些潛在的規(guī)律決定了小說中人物的命運,但絕不是什么封建制度枷鎖與資本主義萌芽的沖突那么簡單。特別是,書中蘊含的哲學思想,而不是什么社會演進規(guī)律,醞釀出了一個又一個波瀾壯闊的景象。
      
      
      詩的部分還沒顧上看,看完再寫好了
      
      
      
      
      
      
      
  •     搜索資料時,誤入陌生人博客。她在博文中極力贊譽《中國文學簡史》,又說直至今日,此書仍舊是某些院校的教材。我讀文學史,向來是斷代或文體演變多些,讀書時老師講授的內容亦說不上如何詳盡。因此心中便生了意,下單買來。讀罷回思,深因這從始至終、一瀉千年而歡喜。尤為令人歡喜的是,這部《中國文學簡史》每能辟陳出新。詩無達詁,囊括詩歌這一小類的文學又何嘗不是如此。戲劇、小說、散文,雖自有其發(fā)展之脈絡,寫史之人必須依循此間繩墨,但觀點態(tài)度卻不需要什么規(guī)矩,否則的話,人人看法皆相同,文學之百花盛放、異彩紛呈便也根本無從談起。
      
      《中國文學簡史》始于短歌而終于新文學。凡三十三章,大致以歷史年代為統(tǒng)。其中優(yōu)秀的詩人如李杜,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如《三國演義》、《紅樓夢》則專章而述。每章之前皆有重點提示——我想有心的人大可以在這重點提示上下下功夫,蓋因其簡短精悍、有針對性、內涵不盡,若是能夠展開的話,完全可以成為一篇論文乃至一本專著。
      
      林先生辟陳出新之處頗多。如他所提出的寒士文學與市民文學之間的消長,如盛唐詩人們如何帶著少年的銳氣來寫作詩歌,如《西游記》乃是在神話的軀殼上誕生的童話的藝術生命等等。這些新鮮的見解,在諸多沉朽的書籍中,每能給人以啟迪。
      
      遺憾的是,林先生本身身份便是詩人,因此對詩詞的筆墨或顯多些、文賦或顯少些。加之又因寫史方法的制約,林先生未曾分主題或體裁而論之,導致大至文學批評、文藝美學,小至游記文章等都沒有涉及或沒有深涉。更可嘆處,此時斯人已逝,縱有遺憾卻也無可奈何了。
      
      
  •     
      看過書,總要記載一下。
      這本書給我一些概念,一些名字,林庚先生到底看過多少書?感覺就沒有他不知道的文人和名著。
      
      還是說幾句,看過這書得到的東西。林庚先生的體系中,中國的文學,在圍繞著“士”這一階層在發(fā)展,從早期的寒士文學,逐漸發(fā)展為市民文學。
      
      書中我最喜歡就是先秦文學中,民歌部分??吹嚼寺脑娊?,自由的歌唱,那種原始的美麗深深打動我。
      
      漢代所流傳的賦,許多是高官所做,所以偏向華麗,這也算是早期了,可還算作寒士文學么?這個不窮出。
      
      建安文學,竟然都是曹營的天下。三國演義讓劉備成了正統(tǒng),給小孩子們“曹操”是奸臣的印象。不好。魏應該是最開明的,所有賢人的天堂。它能夠統(tǒng)一天下,早晚的問題。何苦赤壁,徒增紛亂?
      
      到宋,文人翻身了,看起來和漢一樣是個文人當?shù)赖哪甏?,卻是中華民族孱弱的年代。到元的統(tǒng)治時期,漢人的地位下降,寒士與市民進一步產生融合的機會,底層的創(chuàng)作便開始崛起,在我看,異族的統(tǒng)治,便是市民文學的催化劑。那么“服務大眾”是不是另一種因素呢?也不是很清楚。印象中,大唐詩國之后,宋元時期,市民文學已經很火熱了。
      
      清,自然要想到小說,想起四大名著之中的三本。清朝充滿矛盾。大清基業(yè)幾百年,康雍乾盛世百余年,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方才幾歲?而這種腐朽,如果是從高唱詩經時刻開始醞釀,在王朝更迭中不斷蓄積,那么便不是革命能改變的。這種潰爛,還在繼續(xù)么?還是更加嚴重?我沒有看到藥方,希望睿智的人找到它。
      
      此書之外,今天的文學形式呢?流行歌曲+電視劇+電影+文娛節(jié)目。也是時代的特征。詩歌演化成流行歌曲,文學小說演化成暢銷書以及電影電視,還有新文化形式——娛樂節(jié)目。
      
      古詩文的確應該衰落了,不是在現(xiàn)代衰落,在宋以后,不是已經衰落了么?,F(xiàn)在去學學格律,全當娛樂,已無所謂正統(tǒng)。
      
      
  •      林先生此書從上古之神話講到清末之翻譯小說,分章別目,或以朝代,或以人物,或以著作,或以變遷,取其重要,明其趨向,如覽長江。見源頭銷雪之清,睹出峽奔涌之險,觀煙波浩渺之回腸蕩氣,望東流入海之去不復返,然后可知其全貌。中國之文學煌煌逾千年之久,林先生以詩與文之此消彼長,寒士文學與市民文學之錯綜交替調梳脈絡,真一針見血。
      
       弘一法師嘗言“應使文藝以人傳,不可人以文藝傳”,此乃解讀中國文藝之法門。林先生每章開篇必引筆記史料勾畫背景,傳說故事亦多穿引,實為深明此法。無奈成書之際正值上世紀六十年代,故學術著作終不能免逃政治之窠臼,雖可理解,卻多明顯生硬處,無異破美玉之瑕也。
      
       余半月來手不釋卷,常遇立足高遠之見解,精彩詼諧之華章,頻頻會意驚心。而今書已歸,閉目思之,搜腸刮肚,所得竟只寥寥數(shù)語,偷懶誤人,真懊惱也!
  •   有一疑問:從您的這篇文章已經得到這個史觀——寒士文學與市民文學的更替(它已經非常清晰并能給人聯(lián)想了),那還有必要再去讀原著嗎?正如您所說“對于文學作品的具體評價,還是要回歸到自我的閱讀體驗與直感上”,這不就是說,讓我們自去讀文學作品本身去好了。那如果要去讀這部書,目的也就是去了解林庚先生具體而微論證過程,他的文筆,他具體論證一個事理的角度和情懷了,是嗎?
  •   一,具體讀那些作品,或許也需要一個導向,才不致茫茫書海,無處下手;二、許多妙論,并不會因為讀者判斷與作者不同,而失去它應有的光彩。先讀作品還是先讀這本簡史不重要,但如果一定要讀一本古代文學史,不會有比這本更出色的。
  •   那本 詩書畫 雜志好像很難找到呢。
  •   沒有了,樓上的童鞋。第二期當當、卓越以及萬圣書園,都有啊。第三期即將出版,敬請期待~~
  •   “從始至終、一瀉千年”的歡喜也只是四星,看來小龍是不注重這些外在的名頭。
  •   似乎我也應該找來看下才好
  •   韻味悠長,盡顯神采。
  •   我拖拖拉拉兩月看完了,中國文學發(fā)展的脈絡也大致了然。
    看到后面評紅樓夢,說前八十回筆意沖淡,并無大波浪,春去秋來時光就流逝了。這樣的評論,還是頭一次看到。
  •   這書我學了一年……是我們教科書~
  •   這也是我的教科書,此書通俗易懂,深入淺出,乃上乘之作。每篇開頭,必先交代發(fā)展脈絡,全書已朝代劃分章節(jié),每章先交代時代背景,然后敘述那個時代著名文學家和作品,結構清晰,尤其是幾段總結寫得很是精彩。美中不足在于全書帶有很強的階級觀念,處處歌頌勞動人民,批判統(tǒng)治階級,甚至有些牽強附會,這也是那個時代的產物吧。
  •   我在人民大學培訓時從學生跳蚤市場7元買到了這本書,八成新,如獲至寶,當即讀完,精彩不已!
  •   我正在進行中啊 唉 有點惆悵
  •   沒有您說得那么好,關于紅樓的有些觀點簡直迂腐極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