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后面的好東西

出版時間:2012-9  出版社:西苑出版社  作者:梁秉堃  頁數(shù):221  字數(shù):15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舞臺后面是人藝的根    (代序)    按照自然法則的發(fā)展規(guī)律,隨著時間的推移,天空中許多燦爛一時的星光會逐漸暗淡下來了。這個歷史事實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都不會改變。我們對此似乎只有遺憾、痛心和無奈。然而,事物還有著另外一個方面,那就是星光依然燦爛著,永遠燦爛著,這樣一個歷史事實同樣是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都不會改變。    這里,要提到一位讀者都熟悉的人物,那就是話劇表演藝術(shù)家于是之先生。作為北京人藝的主要演員,他創(chuàng)造的舞臺藝術(shù)形象仍舊活在大家的腦海里,始終不肯離去。比如,《龍須溝》中的程瘋子,《茶館》中的王掌柜,《駱駝祥子》中的老馬,《名優(yōu)之死》中的左寶奎,《丹心譜》中的丁文中,《洋麻將》中的魏勒,《日出》中的李石清,等等。然而,不幸的是,于是之由于患有重病,多年臥床不起,近來與人交流也已經(jīng)十分困難了。但是,我們不能不承認于是之的深刻影響依然存在著,他留下來的寶貴財富依然得到了發(fā)揚光大。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于是之長筆者九歲,我以為我們是半師半友的關(guān)系。然而,他卻笑著說:“客氣,客氣。”似乎不大同意這樣的“稱謂”。其實,在成長過程中,于是之對我的幫助和指導是熱心的、真誠的、負責的、一貫的。就拿我剛剛寫劇本的時候——1964年——來說,當時我還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于是之就要求我:“你應(yīng)該每個星期讀一部世界經(jīng)典的話劇劇本?!遍_始,我覺得在七天之內(nèi)讀一部三萬字左右的劇本,那是不難做到的事情,便爽快地答應(yīng)下來。可是實踐起來發(fā)現(xiàn)并不簡單,因為于是之還要求我要作讀書筆記。他明確地說:“你不是讀劇本為了消遣,而是專業(yè)學習,積累寫作能力。這就決不可等閑視之!”我連連點頭稱是,努力按照他說的去做了。結(jié)果如何呢?每星期讀一部劇本,全年要讀五十二部劇本,連續(xù)讀了四五年之久,總共有一百多部劇本,這就為我以后(乃至現(xiàn)在和未來)的劇本創(chuàng)作工作打下了堅實可靠的基礎(chǔ)。這件事對我是刻骨銘心的,是終生也難以忘記的。    還有一件事情也是值得一提的。那是1958年《茶館》首演的時候,劇作者老舍先生看完演出(于是之在劇中扮演主角王利發(fā)掌柜)以后,興奮不已,回到家里心情仍然不能平靜,于是,揮毫寫下了一幀條幅:“努力如是之者,成功其庶幾乎?”然而,于是之收到條幅之后,竟然一聲不吭,既沒有向旁人顯露此事,更沒有裝裱起來張掛在墻上,而是鎖進了寫字臺的抽屜里。這一鎖就是三十年,與他接觸較多的朋友們(包括筆者在內(nèi))也一無所知。這件事仿佛世界上根本沒有發(fā)生過一樣。請看,于是之不尚聲華,質(zhì)樸純真的性格、風格,不是悠然可見嗎?    寫到此處,似乎不得不再談?wù)動谑侵囆g(shù)上的“師承”,也可以說就是一個“根”的問題,一個“緣”的問題,也就是一個要依靠什么根基來演戲的問題。這個問題很普通,也很深刻,值得下些力氣好好研究一番。    近些年來,我國演藝界突然“表演大師”飆升許多,而且很快,“著名表演藝術(shù)家”、“著名演員”更有泛濫成災(zāi)之勢。似乎只要演過一兩出戲,或拍過一兩部電視劇、電影,得到過一些喝彩,有了一點名氣——也可能是靠哥兒們、姐兒妹的媒體炒作所致——就可以得其美名,戴上一個個耀眼的光環(huán),而且,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還要主動地大談其創(chuàng)作的經(jīng)驗和理論,甚至著書立說,哪怕無人問津。似乎這也是一種“時尚”(“時髦”?),仿佛大家都在爭先恐后地要當這種社會風氣的“奴隸”,任憑這種社會風氣的“皮鞭”隨意驅(qū)趕。啊,真不知道此乃喜劇乎,鬧劇乎,還是悲劇乎?    于是之對此卻很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和作法,確實更是難能可貴的。    首先,他非常不同意所謂“大師”、“著名表演藝術(shù)家”、“著名演員”的滿大街跑,并以自己的例子說明之。他曾經(jīng)對一位評論家說:“請您再寫一篇文章告訴大家,不能大師滿街走,我不是大師,只是個普通演員,局限性很大?!独子辍分械闹芷?,《青春之歌》里的余永澤都失敗了?!?   其次,他在談工作經(jīng)驗的時候,沒有僅僅大談自己的演劇方法,而是著重談到了藝術(shù)修養(yǎng)。他在一次會上說——    依我說,從形體訓練、聲音訓練說起,到創(chuàng)造形象為止,這個方法那個方法,內(nèi)啊外啊的,說這么半天,而對于一個演員來說,長遠起作用的是修養(yǎng)。魯迅說,我不相信什么小說作法之類,現(xiàn)在咱們談的許多問題還沒出“小說作法”的范圍,總而言之說的還是方法問題,或叫體系,或是什么戲劇觀之類,以及這么訓練,那么訓練,這些都是給打基礎(chǔ),而決定這演員真正生命的是他的修養(yǎng)。這就跟寫字的人一樣,說我拿筆拿得穩(wěn),不僅能懸腕,我還能懸肘,一米見方大字我寫出來也照樣挺帥,拿筆就寫,寫法我全能掌握,這都可以,但對寫字的人來說最重要的是讀帖,得多見碑帖。甚至寫草書的人——有的是看了哪位老師舞劍后很受啟發(fā),書法大有提高。那些古代文人,哪個不是琴、棋、書、畫?。苦嵃鍢虮闾柗Q有三絕——詩、書、畫;據(jù)說齊白石把自己的詩、篆刻、書法都排在前頭,他把畫排在第四等,他自認刻印和寫詩更好些。你看這些瓠是通著的。所以,同樣的劇本、同樣的角色,兩個演員具有同樣多的生活素材,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物也有深淺之分、高下之分、文野之分。生活一般多,排練時間一般長,對這個角色合適程度兩人也一樣,可那人演得就有味,這人演出來就一碗白水。這個區(qū)別就在于演員的修養(yǎng),不只是思想修養(yǎng),特別是姊妹藝術(shù)的修養(yǎng)。    我以為,這種談話的態(tài)度,這種談話的內(nèi)容,才真正是談到了一個演員的根本,才是一個深得表演藝術(shù)三味的人的高明見地。    讓我們就從這個角度,進一步看看他是怎么談自己的“根”和“緣”的吧。于是之還說——    我沒有上過專業(yè)的表演的學校,那么,我,作為一個演員的“根”在什么地方呢?我是一個看戲很少的京戲迷。看戲少,是缺錢買票,無須再說了的。但我有幸在讀初中一年級的時候,碰上了一個好同學,他的家里珍藏了許多好唱片,總愿意約我去聽。聽得入味了,就禁不住要學唱。記得那時,我尤其喜歡聽楊小樓老板的念白。一套他與郝壽臣先生合灌的《連環(huán)套·拜山》和一套與梅蘭芳先生合灌的《霸王別姬》,我就總是聽個夠。項羽出征前的那段“引子”和定場詩的霸氣,以及“風折纛旗”之后,他的那種毫不在乎的勁頭兒,再加上兵困垓下時的那種大將帥的悲涼,都使我聽得入神。天霸拜山同竇爾墩的有來有往、話里有話的對白,也是我當時都能背得出來的段子。兩位老藝術(shù)家把兩個性格琢磨得有多么透徹??!大戲票貴,我就去看“雜耍兒”。那是帶幾個銅板就可以聽得、看得的。我不知古時的“勾欄”到底是個什么樣子,但我覺得我小時候看到的“雜耍兒”場子就多少有些類似。用長條大板凳圍成長方形,觀眾主要占二面,或坐或立;短頭兒上的一面有桌,主要是藝術(shù)家們候場的所在。當然,他們所討下的錢也都放在那桌子上,有自己人圍在旁邊,也比較容易保衛(wèi);須知那些他們從地上一枚一枚拾起來的銅板,就是他們養(yǎng)家活口的全部經(jīng)濟來源。我開始聽相聲就是在這樣的地方。演了這么些年的戲,我至今想起來,仍不能不驚服那些藝術(shù)家們(他們有的可能很少識字),在運用語言上的高超的造詣。詞匯的選擇、句子的結(jié)構(gòu)、停頓的使用、恰如其分的動作和表情的插入、對手之間的相互交流,以及對看客們心理的揣測,是我們許多人很難達到的。必須承認他們是運用語言的能工巧匠。能把一句普通的話,說得叫你樂不可支。同樣的意思,更換一個語匯,換一個說法,哪怕多了或少了一點停頓,便可以聽來索然無味。不知怎的,寫到這里我又想起了《拔牙》的那個老節(jié)目。說的是一個牙疾患者尋到一位庸醫(yī)為他拔牙。那拔法(手術(shù))是用一個爆竹強行裝在患者的病牙上,并用繩索將患者的手足捆綁結(jié)實,于是,點燃爆竹,轟然一響,庸醫(yī)自詡手到病除,病人卻狼狽逃去。這個節(jié)目,果然情節(jié)如我所述,也可以給它一個批判愚昧、提倡科學的主題。但我當時全然不懂這些,看了只是笑,演員的表演可以叫我笑得直不起腰來。那位逗哏的人,時而是牙疾患者,時而又是庸醫(yī),都演得絕好,但是同時他始終未丟掉他的諷刺者身份;學著、說著、逗著,還評論著。那種渾然一體的味道,比起我們的有些寓言和小說的朗誦,就生動得多了。所以,我往往認為多聽點相聲或許比練習朗誦強??措s耍兒,我還愛聽評書,今天也覺得于演戲有益。另外,當時我愛看摔跤。那的確是一種很漂亮的運動,但我過去未學,今后也不想學了。我遺憾我不曾成為一個影迷。不知怎的,電影總像是與我無緣。小時候第一次看電影,是石揮叫我們一家人去看的。是一部外國的默片。我相信我們那一家人沒有哪個能夠看懂。只是放映休息時,見石揮從銀幕的背面走出來,我們才感到親切。他的出來,是報告觀眾現(xiàn)在休息,并告知眾人賣瓜子、糖、豆的地方。然后他就下臺去了,我跟了他去,才發(fā)現(xiàn)賣瓜子、糖、豆的也是他。他順手給了我點糖、豆。休息結(jié)束,他又登臺轉(zhuǎn)到了銀幕的背面,我也跟著他鉆了進去,原來開演以后,他要在背面放留聲機。我吃著糖、豆,看著他一面一面地放唱片,覺得比看前邊的電影有意思多了。另一次看電影的遭際也不甚好。是我家姑姑領(lǐng)我去的。姑姑那天還換了新衣,領(lǐng)著我一直從南長街步行到東安市場,要看的片子不是《馬路天使》便是《十字街頭》。好容易走到了,買票時竟因為差兩三個銅板,硬是不叫進。姑姑不甘心,又領(lǐng)我走到燈市口的飛仙電影院,又買票,差的還是兩三個銅板,一樣的不叫進去。于是只得又回家去。我想姑姑那天,不知是做了新衣才要去看電影,還是為了看電影而換了新衣,總之她的心里一定很不好過。在我倒無所謂,只是兩條腿走得累了點。從1982年到現(xiàn)在(指1985年——引者注),我不知不覺地競拍了六七部影片,但我對于電影這門專業(yè)卻始終沒有研究過。這倒不是由于小時候看電影外國片沒看懂,中國片沒能看,由此對電影結(jié)下了仇怨的緣故。我想是因為我所參加拍過的影片,大都是自己在舞臺上演過的戲,不管電影劇本改編程度的大小,我所演熟了的那個性格并沒有什么改變,因此也就覺得拍就是了?,F(xiàn)    在我倒是覺得應(yīng)當結(jié)合著未來的實踐研究研究它了。至少我首    先應(yīng)當成為一個愛看電影的人。    顯然,于是之是由于家境窘迫得連母子兩個的吃飯都顧不上,所以才成了一個看戲很少的“京戲迷”,也才遺憾地沒有成了一個“電影迷”,其中真真正正成了的是一個“雜耍兒迷”。就這,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從小受到的民族的、“土”的、京都的藝術(shù)的熏陶。而這種藝術(shù)熏陶,一直伴隨了他的演戲生活的一輩子,成了他表演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不可動搖的基石。    曹禺題詞——    初望殿堂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wù)追險絕。    既能險絕復(fù)歸平正,往復(fù)追尋漸悟妙境。    思慮通審志氣和平,風規(guī)自遠才見天心。    求藝無垠可勝言哉。    這是1987年,曹禺先生為于是之六十歲誕辰時寫下的賀詞。這是古代一位著名書法家的至理名言,其中不乏有對于是之的肯定,鼓勵,以及關(guān)懷和期待,更深刻地道出了藝術(shù)事業(yè)發(fā)展的不可改變的規(guī)律。    于是之最后的一紙書聯(lián)一    留得清白在人間    這是于是之應(yīng)一位素不相識的朋友要求所寫,大約也可看作是他晚年的心聲,并且曾經(jīng)一度掛在書房里,自己還與之合了影,書如其人,似乎能令欣賞者浮想聯(lián)翩,百感交集,唏噓不已。    舒乙無限感慨地說:“我在后臺見過這樣的場面,化好了妝,是之坐在一個角落,極莊重,幾乎就是正襟危坐,雙目微閉,絕不再說閑話,漸漸進入角色,單等鈴響上臺。這是一個畫面,畫的是一個嚴肅的人,一個對待藝術(shù)一絲不茍的大藝術(shù)家?!?   那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初期,筆者受中央電視臺的邀請,準備組織制作一部關(guān)于話劇表演藝術(shù)家于是之的專題片。在錄制階段,我們邀請了許多于是之的老同行、老同事、老朋友來參加座談。其中,有一位就是李保田。據(jù)我所知,李保田平常是很少參加這類活動的,一般都會被他婉言謝絕。怎么辦呢?于是,我只好抱著試試看的心理給他打了電話。沒有想到的是,我的話還沒說完,李保田就已經(jīng)連聲答應(yīng)下來,而且只問清了時間和地點,表示保證按時到場。開座談會的那天,李保田一見到我便興奮地說道:“早在來北京以前,我在徐州演戲的時候,就一直暗戀著于是之老師!”    那天錄像的時候,李保田提到了一件令他終生難以忘懷的事情。在一個偶然的情況下,李保田請教說:“于是之老師,您說一個演員最后要拼的是什么呢?”于是之幾乎不加考慮地回答道:“最后要拼的就是休養(yǎng)?!苯又盅a充了一句:“是修養(yǎng),不是技巧!技巧有幾年就可以掌握,但是修養(yǎng)的積累是要靠一生一世來完成的!”李保田聽了以后覺得茅塞頓開,認為這是可以也應(yīng)該受用一輩子的金玉良言。    關(guān)于于是之的修養(yǎng)如何,通過他時年23歲寫的《程瘋子自傳》可以看得比較清楚。    《程瘋子自傳》全長有6000個字,從程瘋子的父母、家庭、出生寫起,一直寫到劇本故事發(fā)生以前,幾十年的坎坷經(jīng)歷,曲曲折折,大起大落,其思想性格、感情表達方式、人與人關(guān)系等的形成和發(fā)展,都作了詳盡而又扼要的敘述。甚至連程瘋子性格里的“隱忍”,是從母親那里遺傳下來的基因都提到了。顯然,這里于是之是下了很大工夫的,不但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而且也是帶著濃烈的感情,結(jié)合自己的出身經(jīng)歷、情緒記憶和間接得來的材料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的,可以說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這也證明他從表演藝術(shù)的起步時,就以身作則,極力反對“以一兩手小聰明而自得”的藝匠式的表演。而且,從此以后近半個世紀以來,不管是大角色、小角色,不管是成功的角色、不夠成功的角色,他都是以自己的修養(yǎng)為堅固基石,如此認真對待,真正做到了兢兢業(yè)業(yè),一絲不茍。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二十多個春夏秋冬過去了,于是之一席真誠的話語,潤物細無聲地,在李保田的耳邊響起來,也在更多的演員耳邊響起采,并且一點一滴地浸入他們的靈魂深處,漸漸化作他們的藝術(shù)實踐,在塑造人物形象上開花結(jié)果,屢立戰(zhàn)功,成績斐然。    在這種情況下,難道還不應(yīng)當說上一句“星光依然燦爛”嗎?    我看,這確乎是一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梁秉塋    2012年5月11日

內(nèi)容概要

  1952年夏季中普通的一天。走進東城區(qū)史家胡同56號院內(nèi),迎面是一棵枝繁葉茂的核桃樹,再向左拐便是一個東跨院,這里有三間向陽的正北房,房子里有一大兩小的三張沙發(fā),此刻上邊坐著四個人,一位矮個兒,三位高個兒。他們是誰呢?他們正在滿腔熱情地說著什么,又在興致勃勃地討論著什么呢?

作者簡介

梁秉堃,漢族,原籍廣東省南??h鹽步村。1936年生在北京;1954年年初調(diào)入北京人民藝術(shù)劇院,歷任燈光管理員、演出處秘書、演員;1964年任北京人民藝術(shù)劇院編??;1995年退休?,F(xiàn)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主要作品有:隨筆《史家胡同56號:我親歷的人藝往事》;話劇劇本《誰是強者》《王建設(shè)當官》《陣痛的時刻》《新居》《冰糖葫蘆》《遠方的朋友》《春雪潤之》等;中篇小說《一樁離奇的謀殺案》等;報告文學《北京有個宏志班》《鳳凰涅槃》等:散文《堃散文選》《北京人藝的故事》等;文學評傳《在曹禺身邊:苦悶的靈魂》《平民演員:我說于是之》《走進“茶館”》《曹禺老師的后半生》等。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戲劇詩人一一曹禺
 1.曹禺與老舍唯一合寫的詩
 2.喜迎明朗的天
 3.最初的感受
 4.接待烏蘭諾娃演出
 5.廣島的受難女人
 6.“老同學,我將了你一軍!”
 7.試寫新生活
 8.難忘的教誨
 9.技巧不能成“把戲”
 10.他教我們寫劇本
 11.寫作中的三件事
 12.戲劇詩人
 13.書癡
 14.采訪趣事
 15.精彩臺詞
 16.不斷地刪改臺詞
 ……
第二章 人藝風格的探索者、創(chuàng)造者——焦菊隱
第三章不登舞臺的“人藝”人——歐陽山尊、趙起揚
第四章從42小時到60年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13/艱難的考驗 先說一個小故事—— 老舍和齊白石是好友,兩位大師在審美主張和藝術(shù)追求上是十分相似的,那就是“以少勝多”、“以一傳十”。一日,老舍以“蛙聲十里出山泉”為題,請白石老人作畫。這是一個艱難的考驗。沒有想到,畫很快作出來了。畫面上,白石老人非常巧妙地畫了一群黑色蝌蚪,爭先恐后地從那泉水石邊游出。這幅畫后來成了白石老人代表之作,好評如潮,聞名于世。妙就妙在這里沒有畫一筆河水,完全依靠欣賞者的咀嚼、聯(lián)想和回味豐富上去。無獨有偶,老舍在《茶館》里也為導演焦先生出了一個“艱難的考驗”,即在第一幕劇本里,只寫著“茶客若干人”,至于多少人、什么人、怎么個坐法、干什么事情,等等,一律均由導演來具體安排和處理。 答案如何呢?請看:導演處理—— 大裕泰茶館此刻正是生意興隆、高朋滿座的時候。自然,維持這樣一家大茶館的是當時的有閑階級。這些人多半是靠吃錢糧過活的旗人和一些有錢人家的子弟。他們過著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安逸生活。他們腦子“油”而且懶,避免接觸社會上的大事件、大問題,而把生活趣味寄托在小玩藝兒、小把戲上。這個地方,簡直可以算作社會文化交流的所在。第一幕中各式各樣的人物形象,就是生活在這樣一種生活氛圍中被烘托出來的。為了烘托大茶館的生活氛圍,除了劇本中有姓有名的角色外,導演又補充了二十多個茶客角色,并對茶桌的安排以及每個茶桌茶客的位置、動作、語言都做了精心的設(shè)計和安排。 第一桌 代寫書信的人,50多歲,穿粗布長袍馬褂,戴黑邊花眼鏡,靠著代人寫信賺幾個錢糊口。在茶館里有一個固定的桌子使用。每月給王掌柜極少的錢。他整天坐在這里,不同別人聊天,不寫信時就反復(fù)閱讀一本《書信尺牘》之類的書。桌子上放著文房四寶,專等客人的到來。 求寫書信的人,40多歲,穿粗布褲褂,上有補丁,腰里系一塊折成三角形的方包袱皮(北京俗稱“褡包”,扛活墊肩使用的工具),是永定門外糧棧的搬運工。家住裕泰茶館的附近。老伴已死,有一個兒子在天津油鹽店當伙計。自己因為干活扭了腰,歇了一個多月,眼看吃飯錢都沒有了,正求人寫封信給兒子要錢。 第二桌 吃錢糧的人,20多歲,父親是八旗營里的中等軍官,錢糧不多,由于母親會過日子,節(jié)省開支,生活還過得去。他從小喜歡養(yǎng)蟈蟈,整天沉溺在這類玩藝兒中。這些年,由于洋人侵略中國,父親老出去打仗,家里日子真不好過了。他對洋人有一股子怨氣,提起來就發(fā)無名火。 吃錢糧的人,40來歲,全家四口,只靠三四兩銀響和春秋兩季發(fā)下來的老米,勉強維持生活。家庭經(jīng)濟窘困,帶著表兄玩蟈蟈、蛐蛐,養(yǎng)花、養(yǎng)魚,并一起泡茶館。他還經(jīng)常向表兄伸手借錢。

編輯推薦

《舞臺后面的好東西:我所知道的北京人藝"四巨頭"》由西苑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舞臺后面的好東西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小故事折射出大道理
  •   小故事了解大藝術(shù)家!很好!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