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政治管理之道研究

出版時間:2012-7  出版社:中國書籍出版社  作者:呂有云  頁數(shù):252  字數(shù):297000  

內(nèi)容概要

《道教政治管理之道研究--道教黃老傳統(tǒng)考察》內(nèi)容介紹:作為中國本土宗教,道教是一個“雜而多端”的文化體系,中國古老文化的各種因素在其中都有體現(xiàn)。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政治關(guān)懷可以說是道教文化最基本的特色之一。道教政治管理之道是黃老道家的修身、治國之道的繼續(xù)和發(fā)展,它沿著黃老的內(nèi)以修身、外以為國,由內(nèi)至外、內(nèi)外統(tǒng)一的精神傳統(tǒng),闡述了以君主為首的統(tǒng)治者的理身理國之道。這種政治智慧在各封建王朝開國立業(yè)之初和撥亂反正的關(guān)鍵時期發(fā)揮過不可替代的歷史作用,是一種獨具中國傳統(tǒng)特色的生命(身體)政治學。
《道教政治管理之道研究--道教黃老傳統(tǒng)考察》的作者是呂有云。

作者簡介

呂有云(1965.11—),四川華鎣市人,哲學博士,副教授,曾參與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一項,主持省哲學社會科學項目一項,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30余篇?,F(xiàn)供職干東莞理工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傳統(tǒng)生命哲學、思想政治教育。

書籍目錄

緒論
第一章 道教的前身——黃老道家政治管理之道概論
第一節(jié) 《道德經(jīng)》——黃老之“源”
一、《道德經(jīng)》的天道自然論
二、《道德經(jīng)》的人道無為論
第二節(jié) 儒、墨、名、法及陰陽——黃老之“流”
一、儒家
二、墨家
三、名家
四、法家
五、陰陽家
第三節(jié) 以《老》為“源”,匯“流”諸家的黃老管理之道
一、黃老學發(fā)展歷程簡述
二、《淮南子》對黃老政治管理之道的系統(tǒng)化和理論總結(jié)
三、從《論六家要旨》看黃老政治管理之道的理論特色
第二章 內(nèi)以治身——道教關(guān)于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第一節(jié)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一、“重生”、“貴生”是道家一貫的思想傳統(tǒng)
二、道教對道家“愛生”、“重生”傳統(tǒng)的進一步提升
三、“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二節(jié) 致虛守靜歸根復命
一、道家關(guān)于生命的“虛”、“靜”本質(zhì)
二、道教關(guān)于致虛守靜、歸根復命的生命理想
三、致虛守靜、歸根復命的生命理想與“圣人”的修身治國
第三節(jié) 少私寡欲知足守分
一、道教對人的合理性欲求的肯定
二、少私寡欲、知足知止與君主修身
三、少私寡欲、知足守分:保國養(yǎng)民之道
第四節(jié) 守柔善下持后不爭
一、關(guān)于“守柔”的修身治國理念
二、關(guān)于“善下”的修身治國理念
三、關(guān)于“持后”的修身治國理念
第五節(jié) 功成事遂,不恃不宰
一、老、莊關(guān)于“不有”“不恃”“不宰”的圣人品格
二、道教對治國者“不恃”、“不宰”圣人品格的期待
三、“不恃”、“不宰”之德與“太上”之治
第三章 外以治國——管理者自我管理的進一步延伸
第一節(jié) “致太平”的政治管理目標
一、“致太平”是道教一貫的政治理想
二、“致太平”政治理想的內(nèi)涵
三、“致太平”政治理想與“大同”政治理想
第二節(jié) 正性清靜,氣質(zhì)駁雜:管理的人性論基礎(chǔ)
一、道家以人性為“真”的人性論思想
二、道教的正性清靜、氣質(zhì)駁雜的人性論
三、正性清靜,氣質(zhì)駁雜與道教的政治管理
第三節(jié) 民為國本本固國寧
一、國以民為本
二、民以食為本
三、民眾衣食之本的保障
第四節(jié) 因任自然無為而治
一、道教對“無為”內(nèi)涵的積極性闡釋
二、因任民性,各得其安
三、無為簡政,不煩不擾
第五節(jié) 仁義法度輔以為治
一、對法家的“法”、“術(shù)”、“勢”的為治功能的肯定
二、對儒家仁、義、禮的為治功能的重視
三、法以仁義為本,仁義以道德為本
第六節(jié) 任賢使能各處其宜
一、賢才在政治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二、賢能之士的考察和識別
三、賢能之士的有效任用
第四章 道教政治管理之道的實踐、歷史地位和現(xiàn)實意義
第一節(jié) 道教政治管理之道在歷史上的實踐
一、漢初文、景君臣對黃老治道的運用
二、唐初貞觀君臣對黃老治道的運用
三、宋太祖、太宗對黃老治道的運用
四、明太祖朱元璋對黃老治道的運用
第二節(jié) 道教政治管理之道的歷史地位
一、道教(家)與儒家共同構(gòu)筑了傳統(tǒng)管理文化的兩大支柱
二、儒道兩大管理思想傳統(tǒng)相反相成,相互補充
三、儒長于守成,是治國的正規(guī)軍;道長于救亂,是治國的奇兵
第三節(jié) 無為而治與當前我國政府職能的轉(zhuǎn)變
一、轉(zhuǎn)型期內(nèi)我國的全能政府管理模式及其弊病
二、全能政府管理模式違反了自然無為的原則
三、小政府,大社會:政府職能轉(zhuǎn)變的最佳模式
主要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三、從《論六家要旨》看黃老政治管理之道的理論特色 如果說《淮南子》是黃老學思想理論的集大成者,代表了黃老學成熟的思想體系,那么,《論六家要旨》則試圖通過對黃老與其余五家的對照性反思,揭示黃老學的思想特色尤其是它的優(yōu)點。也可以說,“在漢初從具體理論上闡述黃老學的是《淮南子》,而對黃老學理論作出反思的則是《論六家要旨》,它們之間經(jīng)歷了一個從理論具體到理論抽象的過程”。因此,在對黃老學的博大豐富的思想體系作了一番初步了解之后,我們有必要從一個更高的視覺上,借助于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進一步了解黃老學的思想特色。 首先,黃老道家和其余五家一樣,都是以服務(wù)于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管理和社會管理為立學的宗旨,都可視為一種政治管理的哲學。司馬談?wù)J為:“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wù)為治者也?!痹诠糯袊?,一切思想和學術(shù)最終都以社會政治、倫理為歸宿,士大夫們的思想創(chuàng)造都以這個倫理——政治的政教結(jié)構(gòu)為軸心,沒有走上純粹抽象思辨的道路。這是中國古代思想的實用理性特征的一種反映。這正如李澤厚所說:“先秦的各家為了尋求當時社會大變動的前景出路而授徒立說,使得從商周巫史文化史解放出來的理性,沒有走上閑暇從容的抽象思辨之路(如希臘),也沒有沉人厭棄人世的追求解脫之途(如印度),而是執(zhí)著于人間世道的實用探求?!痹谶@種實用理性的思想氛圍中成長起來的黃老道家,自然也是執(zhí)著于人間世道的實用探求和社會、政治秩序的建立,‘故黃老之道在實質(zhì)上是一種社會、政治管理之道。 第二,黃老道家在成長發(fā)展的過程中,發(fā)揚了極大的包容精神,采納了各家之長。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分析了儒墨、名法及陰陽諸家的長處和不足,然后指出:“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shù)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闭\然,司馬談在這里是站在道家的立場對黃老的思想進行贊譽和推崇,他的目的是要證明各家所具有的優(yōu)點和長處,實際上黃老道家也都具有。他對各家的優(yōu)點的概括是不全面的,但黃老道家善采各家之長,其思想沒有固步自封的門戶之見,因而顯示出“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的基本特征,這倒完全是事實。至于司馬談所暗示的各家皆有所短而唯獨道家沒有這些短處的觀點,也并非空隙來風?!霸谶@種情況下,司馬談崇道抑儒,貶抑百家,正是儒道斗爭的繼續(xù)。既是對獨尊儒術(shù)的抗議和反對,又是對道家思想的新的認識與推崇”。

編輯推薦

《道教政治管理之道研究:道教黃老傳統(tǒng)考察》在吸收、總結(jié)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立足道教經(jīng)典文獻,通過對道教黃老傳統(tǒng)的考察與梳理,闡述了道教理身理國之道的歷史發(fā)展脈絡(luò),揭示了為治者治身之道與治國之道的基本原理和原則要求,說明了道教理身理國之道在歷史上的作用,對儒、道政治哲學的互補性價值也做了比較中肯的分析評價,論及了道教政治管理之道在當今人類政治管理實踐中的借鑒意義。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道教政治管理之道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